外汉教育学第5讲
对外汉语教育学概论

第一讲绪论⏹国际汉语推广与国际汉语教师⏹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学科名称、学科定位与学科任务⏹主要参考书目⏹思考题一、国际汉语推广与国际汉语教师⏹(一)世界汉语教学现状与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二)国际汉语教师能力考试(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三)本课程开设的目的(一)世界汉语教学现状与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1、世界汉语教学发展现状与特点(世界汉语热)⏹当前的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
1、世界汉语教学发展现状与特点(世界汉语热)⏹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的增长,推动了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新热潮。
特别是我国周边地区的一些国家,如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汉语教学最热的国家之一,到90年代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了110万。
韩国在与中国建交后,学习汉语的人数猛增,在300多所大学中开设中文系或中文专业的已经达到了130所。
新加坡于80年代大规模开展的“推广华语运动”取得很大成绩,在90年代有了新的发展。
很多东南亚邻国,如越南、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由于种种原因低落的汉语学习开始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可是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目前还谈不上所谓“汉语热”,学习汉语的人数虽然增长很快,但绝对数字根本无法与学习英、法、德、西等语言的人数相比。
根据美国80年代末的一个统计,美国学外语的学生中,91%选择西、法、德为“普遍教授语言”,而汉语与日、韩、非洲语、北欧语等全部所占不到1%,1998年选修中文的大学生约2万2千人,不足美国大学生总数的千分之二。
欧洲开展汉语教学的国家很多,而且有的国家有悠久的汉语教学的历史,可是除了法国和德国外,一般规模都很小。
广大的非洲和拉美地区开始汉语教学的国家更少,尚属初创阶段。
⏹(2)现代汉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很大程度上汉语教学仍附属于汉学,未能成为独立的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主编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李海鸥上编主要介绍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方法,中编主要介绍语言要素以及文化教学,下编主要讲语言技能教学机测试。
第一编一教学简论1.语言学习的基本概念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者周围其他人哪里自然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指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
目的语目的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的涵盖性强,可以包括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外语,本族语,非本族语,标准语,方言等。
不管是什么语言,只要是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最终掌握的语言,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习得与学习习得是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过的某种能力。
比如说,幼儿站立,行走,饮食的能力,就是自然习得的。
习得无需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教学。
习得理论包括强化论,传递论,内在论,认知论等。
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训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多数情况下,学习是指在专门场所由专门教师实施的专门教学,应该有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实施和测试。
学习包括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多种辨别学习,言语联结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等。
2.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和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主体,动机,环境,方式,教育者及相关因素,过程和文化等方面。
3.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相关学科主要有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很快成为应用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部分。
1.对比分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习惯和偏误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对比分析的内容对比分析假说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假说有两派:强硬派和温和派。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
它强调对语言进行细致描述。
对比分析遭遇的批评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比分析假说在发展中受到的批评主要来自一下三个方面:非干扰性偏误的事实,理论批评和来自实践的批评。
中国法制史第五讲汉朝法律制度ppt课件

恤刑制度的本质
耆老之人,发齿堕 落,血气既衰,亦无暴 逆之心。
——《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
亲亲首匿的相隐制度
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 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 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 妻匿丈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 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 上请廷尉以闻。
“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历史契机:当汉武帝遇到董仲舒
历史契机:当汉武帝遇到董仲舒
为什么是武帝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武帝以后的“德主刑辅”思想 1、“德主刑辅”思想的确立
(二)武帝以后的“德主刑辅”思想 1、“德主刑辅”思想的确立 2、 “德主刑辅”思想的内容
第五讲 汉朝法律制度 第一节 立法概况
第五讲 汉朝法律制度 第二节 汉律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色
一、刑事法律规范 (一)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 1、背景 2、内容 (1)文帝时期的刑制改革
(2)景帝时期的笞刑改革
第五讲 汉朝法律制度 第二节 汉律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色
一、刑事法律规范
(一)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
1、背景
2、内容
保障官僚贵族特权的上请制度(一)
高祖七年(公元前200 年)……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请 之。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下》
宣帝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 诏曰:……吏六百石位大夫,有 罪先请。
——《汉书》卷八《宣帝纪》
保障官僚贵族特权的上请制度(二)
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 公、列侯嫡子有罪,耐以上先请。
第五讲 汉朝法律制度
(公元前202年——220年)
楚汉之争
汉王刘邦与楚霸王项羽像
第五讲 汉朝法律制度 第一节 立法概况 第二节 法律内容及其特点 第三节 司法制度
第七板块 古代文化常识 第五讲 科举制度(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第五讲科举制度【知识精讲】【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桂榜、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杏榜、春闱。
第五讲 隶书特点

隶书特点
一、隶书概述
隶书,又称八分。隶书萌芽于战国晚期。 在汉代,隶书大兴而成为通行的实用书体。 隶书变篆书的圆笔为方折,化篆书的弧线 为直线。隶书自汉代以后不复有典雅雄逸 气象。直至清代,隶书才由碑学大家金农、 邓石如、伊秉绶等推动,进入了一个新的 境界。
隶书分类
从书法风格来区别,隶书可以分为四类: (1)秦隶。 指先秦和秦代隶书。也称古隶。其结字保 留了较多的篆书结构。其燕尾用笔也不明 显。
三、隶书的结构特点
(1)形体方扁,字取横势。 (2)笔画平直,平稳匀称。 (3)左舒右展,呼应收放。
曹全碑
张迁碑
礼器碑
莱子侯刻石
金农隶书
伊秉绶隶书
二、隶书的笔法特点
(1)波挑。 汉碑中最有特点的笔画是波挑,它一般是 整个字的主笔。隶书的挑画包括横波挑和 捺波挑。又称为“燕尾”、“雁尾”。除 了章草外,其他书体中没有这种笔法。写 好了波挑画,隶书用笔就掌握了一半。
横波
捺波
(2)撇(掠)。 撇画也是隶书中具有特色的笔画。行笔取 逆势,收笔处渐重并回锋,也可以微微出 锋。忌将撇画写出楷书的撇画。
撇(掠)
(3)横、竖。 没有挑笔的横画呈水平状。切忌楷书横画 的起笔。竖画一般是上下大小相当。
横画
竖画
(4)点。 隶书的点是横、竖、撇、捺的缩短。
点
隶书点画的常见形态
点,可以写成横折 点,可以写成横画
(5)折。 折画是至隶书才产生的。汉隶的折一般是 另起一笔。
பைடு நூலகம்
(6)钩。 严格的讲,隶书是没有钩画的。隶书中的 钩,往往是省略了,或是用弯、折、挑等 笔画代替。
秦简
郭店楚墓竹简
(2)汉碑
第5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形成特色
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 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 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 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 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 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 族。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融合
在这些地方政权中,匈奴人建立的有三 个,氐人建立的有四个,羯人建立的有一个 ,鲜卑人建立的有七个,羌人建立的有一个 ,汉人建立的有三个。它们所占的地区遍及 个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甘肃、宁夏及 四川、山东、江苏、安徽、辽宁、青海、内 蒙古等省区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中原地区的 全部都曾波及。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融合
沙陀人在唐末颇为跋扈,在继唐而起的五 代中后唐、后晋、后汉三朝都是沙陀人建立 的,以中兴唐朝出名的庄宗本身就是出自沙 陀人。所以有唐一代名义上是汉族统治,实 际上是各族参予的政权。从唐到宋之间的近 六百年的时间里,中原地区实际上是一个以 汉族为核心的民族熔炉。许多非汉族被当地 汉人所融合而成为汉人。当然融合的过程是 复杂的,但结果许多历史有记载的如鲜卑、 氐、羯等族名逐渐在现实生活中消失了。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融合
经过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更扩大了的 中原地区重又在隋唐两代统一了起来。 唐代的统治阶级中就有不少是各族的混 血.建国时,汉化鲜卑贵族的支持起了 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之他们在统治集团 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有人统计,唐朝 宰 相 369 人 中 , 胡 人 出 身 的 有 36 人 , 占 1/10。《唐书》还特辟专章为蕃将宣传。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融合
第五讲-英汉语态差异与翻译中的语态转换

第五讲英汉语态差异与翻译中的语态转换一、英语被动语态使用普遍;被动语态是英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其使用围之广,数量之大都是汉语无法比拟的,特别是英语的信息性文体(如科技文体、新闻文体、公文以与论说性文体等)中,被动语态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因为在这样的文章中使用被动语态,会显得客观、翔实、公正、正式,避免给人以主观臆断、啰嗦冗长的感觉。
从句子层面看,具体说来,英语中以下情况会使用被动语态表达:1.强调受事者,而施事者并不重要例1:At the tea party only tea and cake were served.茶会上只供应茶和点心。
例2:The happy man cannot be harried.吉人自有天相。
例1和例2中“谁”发出serve和harry的动作并不重要,所以不用说出,而使用被动语态。
2、不需要说出施事者,或施事者隐含其中例3:The murderer was caught yesterday, and it is said that he will be hanged.凶手已于昨日被捕,据说他将被绞死。
例4:Individualized tuition and assessment are carried on to help the students.继续实施个性化收费和评估以帮助学生。
上述两例施事者已隐含其中。
3、不愿说出施事者、甚至为了表达某种微妙的感情例5:Some things have been said tonight that ought not to have been said.今晚有人说了不该说的话。
例6:It is suggested that each speaker is allotted five minutes.建议每位发言人的讲话不要超过五分钟。
例5显然表达了一种不满的情绪,但又不能说出动作的发出者,否则就会“冒犯”他人,而例6表示建议,如果直接说出“谁”建议,显然有强加给他人自己的意愿之嫌,所以使用被动语态,是语气更为客观公正。
智慧树知到《对外汉语教学法》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对外汉语教学法》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对外汉语教学法》章节测试答案第1章单元测试1、当我们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时需要运用什么知识?答案:语言学2、国内的语言学教授去俄罗斯教汉语却hold不住课堂主要是因为这位教授缺乏哪方面的知识?答案:教育心理学3、学生说出“我不喜欢华妃,因为我觉得她坏一点儿”是由于受到了母语的负迁移。
答案:错4、Approach是理论性的,可以被理解为一套与语言教学和学习的相关假设。
答案:对5、对外汉语不是一门真正的学科,因为它没有理论基础。
答案:错第2章单元测试1、完成了汉语拼音教学就是完成了汉语语音教学。
答案:对2、为了生动形象地教语音,在对外国儿童教学韵母“i”时可以用衣服的图片帮助他们记忆。
答案:错3、当学习者掌握了单音节声调的发音之后,应让学生系统地进行双音节声调的练习。
答案:对4、汉语语音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答案:让学习者形成汉语语音能力5、当汉语中的音在学习者母语中不存在时,教师应该首先让学习者做什么?答案:全面感知第3章单元测试1、“降低”一词属于()合成词。
答案:补充式2、展示词汇时,相关排列是把词语按()进行排列。
答案:意义的相关性3、一位教师在解释“冷淡”一词时,给出例句“他对别人很热情,但对我却很冷淡。
”这种方法属于()答案:语境法4、模仿造句属于()答案:机械操练5、在汉语成语中,带“狗”字的多是贬义词,而英语中却没有这样的用法,所以在词汇教学中,应对词语的()进行诠释。
答案:文化意义第4章单元测试1、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是一致的,没有区别。
答案:错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学习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答案:对3、下列哪个不是语法教学项目排序的原则答案:先难后易4、下列属于有意义语法练习的方法是答案:翻译5、与其他语言相比,能体现出汉语语法特征独特性的是答案:量词十分丰富、形态变化少、词短语句子结构基本一致第5章单元测试1、对外汉语教学中,拼音教学比汉字教学重要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 ⑵认知——发现说(布鲁纳) • 布鲁纳强调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识结构,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探索知识结构;学习应是主 动发现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 综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刺激——反应理 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建立直接联结并由于强化的 结果而形成习惯,习惯形成后在遇到类似的刺激情 境时就会有自动的反应。 • 行为主义强调环境的支配作用,把学习看做是渐进 的过程,着重研究外显行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 习是顿悟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强调个体作用于环境, 把学习看成是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学习是突变, 着重研究内部心理过程。
7/16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 2、习得与学习的不同 • A习得,特别是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开始, 与其生理和心里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行,儿童是在不知 不觉中获得第一语言的。成人的习得也是一种潜意识行为; 学习则是为了掌握一种新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的活动,伴随督促、考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是一种 有意识行为。 • B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 堂环境下进行。 • C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学习特 别是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下,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形式方面。 • D习得的方法,主要靠在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 学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 E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效果也比较好;学习相对来说花的 时间较少,但效果不确定。
• 二 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分 • 1、学习与习得的定义 • 习得(acquisition):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 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 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 • 学习(learning):则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 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 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 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 一般用法是,广义的学习包括习得和狭义的学习。 • 学习与习得这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并非完全隔绝或相 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 • 学习与习得不仅相互交叉,而且体现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13/16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 同化:儿童遇到新事物、新经验,总希望把它结合到原有 图式中,使其成为自身一部分。 • 平衡:同化成功后,使认识与外界趋于一致,达到暂时的 平衡。 • 顺应:如果不能纳入原有的图式,儿童就要调整原有的图 式或创立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同化新事物。 • 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发展的。同化是个体对环境的 作用,顺应是环境对个体的作用。平衡总是动态的,由较 低到较高水平。 • 评价:认知论与刺激——反应论也是针锋相对的,认知论 强调语言是规则系统,语言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受规 则支配的内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也认为语言 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更不能决定认知能 力的发展。
14/16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 不足: • A这一学说不是专门解释儿童语言习得问题的,因此语言 习得中许多问题并未解决。 • B语言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只强调认知一面不全面。 • C只强调认知能力对语言能力的影响,忽略了语言能力的 发展对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 4、语言功能论 • 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从语言交际功能角度研 究儿童语言的发展。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应看成是逐步 探索并掌握用语言来表示功能的各种方式的过程。 • 评价:功能论触及到语言的核心——语言的交际功能。影 响到功能派教学法的形成,但对语言结构的发展则论数不 多。
4/16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 3、学习的分类、阶段和目标 •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按学习的复杂程度,由低级到高级把学 习分为八类: • A信号学习,如人看到红灯就止步 • B刺激——反应学习,如老师的表扬 • C连锁学习,如体操动作的学习 • D言语联想学习,如将单音节联合成复合音节、将单词组 成句子 • E多重辨别学习,如近义词辨析 • F概念学习,加涅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能直接观察到的 事物)和定义概念(抽象的,通过定义学到的概念,如温 度、质量等)。 • G原理学习,对各种定理、定律或规则的学习 • H解决问题的学习,利用已学的知识构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5/16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 • • • • • • • • • •
加涅认为学习行为分为八个阶段: A动机 B领会 C获得 D保持 E回忆 F概括 G作业 H反馈 加涅还归纳了学习应达的五种结果,也就是教育所要实 现的目标 A智力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E态度
6/16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1/16
•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 所谓操作是指主动作用于环境,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 联系的有机体的自发反应。斯金纳通过白鼠在“斯金 纳箱”里的主动操作获得食物而建立了操作学习理论。 认为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完成后伴随强化的刺激,那么 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就多,从而养成习惯,反之 则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学习是一种反映概率的变化, 强化可以增强反映概率。强化又可分为正强化(得到 奖赏)和负强化(逃避或回避不愉快情景的出现)很 多行为只作为强化的结果而习得的。经典条件作用强 调用来控制反映前的刺激,公式为“刺激——反应”, 那么操作性条件作用强调的是对反应结果的强化,也 就是反应后的刺激,公式为“反应——刺激”。 • 该派只研究有机体外部行为的变化过程,而对有机体 的内部思维活动则从不研究。
16/16
9/16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 • • • • • • • •
第二节 第一语言习得及其主要理论和假说 一 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1、喃语阶段(半岁至一岁) 2、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 3、双词句阶段(一岁半以后) 4、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 5、成人句阶段(两岁半到五岁) 二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1、刺激——反应论 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盛行于20世纪40、50年代, 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8/16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 简言之,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 掌握。 • 苏俄学者关于这两种类型的学习的概念: • A直觉掌握:指在使用语言时,意识所控制的是话语所表达的 内容而不是它的语言形式。 • 直觉学习:单纯模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B自觉掌握:指在使用语言时,意识所控制的是话语的语言形 式而不是它所表达的内容。 • 自觉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 • 学习第二语言最好的途径是从直觉到自觉。 • 对习得与学习的区分,中外学者不同的看法: • A有意识与潜意识、无意识的学习没有明显的界限,实际上难 以区分 • B第一语言习得是儿童生长发育时期的某一特定阶段的现象, 随着发育完成一去不返,在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能再 重现。
11/16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 2、先天论 • 又称“内在论”,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以其于80年代提出 的“普遍语法”理论为基础。 • 乔氏认为语言不是“习惯的总和”,而是由抽象规则构成的 复杂体系。人们习得语言也不是单纯的模仿记忆,而是要把 这些复杂的规则“内化”,达到自动运用的程度,成为理解 和产生言语的基础。乔氏认为人类大脑中先天有一种受遗传 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它包括两部分:一 部分是以待定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 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普遍语法反映了人类语言的共 性,它不是指那些具体的语言规则或某种语言的语言,而是 存在于人类所有语言的深层结构中的语言中最本质的东西。 注意:核心部分、外围部分。儿童先获得与核心部分有关的 结构,而这些普遍原则是以参数形式出现的,参数值未定, 处于开放状态。LAD的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 就是对实际接触到的语言核心部分进行参数的定值。语言习 得的过程是假设——验证的过程。
10/16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 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强调外 部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这种行为跟人类其他 行为一样,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 学会的。 • 由于用刺激与反应直接联结的模式来解释语言习得过于简单,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提出“中介说“:在外显的刺激和外 显的反应中间增加了因联想而引起的隐含的刺激和隐含的反 应的中介因素。 • 评价:A人们平时所听所说的每句话几乎都是新的,儿童不 可能通过模仿来学会每一句话。 • B刺激——反映论不能解释儿童言语行为中的创造性 • C成人并不总是对儿童说出的化语进行强化,即使有也是对 其内容而不是对其形式和结构。 • D单靠刺激——反应,即使能学到一些语言的外部形式,也 培养不出语言的交际能力。
12/16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 争议:A究竟有没有LAD很难通过实验来证明。 • B语言习得机制如果指人类具有的语言习得能力,不会有争议, 但是指普遍语法,就产生了疑问。人类语言千差万别,即使能 找到普遍特征,但未必能为人类天生所有 • C乔氏把语言习得机制与其他功能分开,与智力、认知无联系 甚至先于他们而发展 • D先天论对环境的作用估计不够。 • 3、认知论 • 认知论的基础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 • 皮指出,人有遗传的心理功能,它决定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并向环境学习。与环境学习的结果就形成并发展了儿童的认知 结构。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又称为图式。人脑中储存着各种各 样的图式。图式是心理活动的结构,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是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同时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又取决 于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图式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发展。认知受到 同化、顺应、平衡三个基本过程的影响。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 • • • • • •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一 学习与一般的学习理论 1、什么是学习 作为心理学的概念,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 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受经验主义哲学影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 和动物受环境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形成的行为的改变。 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排斥人的主观思想或思维活动,建立 在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基础上。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于19世纪末的饿 猫“迷箱实验”提出联结试误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20 世纪30年代以后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早在19世纪20 年代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