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汇总

第1章绪论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一、区域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一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的划分1.按区域属性分类1)行政区2)经济区3)自然区4)社会区2.按区域的功能分类1)部门区2)特殊区(三)区域的特征1.系统性2.结构性3.层次性二、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一)区域研究的发展(二)区域分析据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破个自然及人文要素间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完善和系统化起源于区位论。
常见的去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一)区域规划区域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区域二,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状况,引导和协调区域的变化与发展。
(二)区域空间规划从城市规划专业从业和教学任务来说,本书所指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以实现区域空间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整合,所称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侧重于空间方面的区域空间规划,这主要基于下列原因:首先区域的空间资源以及资源的空间特征是区域规划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空间上整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一、区域研究的意义(1)区域研究是区域和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2)区域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策拟定提供思路。
(3)区域研究是推动区域理论不断往前发展的利器。
二、区域研究的任务区域研究的任务包括: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地域,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也可以研究区域内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里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等。
0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一章)

重视区域社会发展规划
➢ 区域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区域规 划也应该是全方位的规划,区域规 划必须将区域社会发展作为重点内 容进行研究
深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从区域地理环境背景、经济结构及增 长方式、居民生活方式、环境管理政 策及法规等方面构造综合性的规划解 决方案,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区域资源环境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评价
•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 人口与劳动力 • 科学技术条件 • 基础设施条件 • 政策、管理、法制等
• 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 发展的基础,区域发 展状况的评价必须将 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内 容进行分析研究
发展预测 结构优化 方案比较
• 确定区域发展方向 • 制定区域发展策略 • 分析预测实施效应
征
空间结构);区域划分的层次性。
动态性
➢由于构成区域的要素自身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区域外围环境等的变化,导致区域本身发生变 化的特征。
第二节 区域分析
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区域分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区域分析
一、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目的:是以综合、全面地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人群所创 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它把区域作为一个复合系统来 研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整体地把握研究对象。
第一节 区域及其特征
三、区域的特征
整体性(或系统性)
➢区域内各组成要素间通过相互联系、渗透、融 合形成一个具有强烈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
基
结构性
础
区 域
➢构成区域的各要素间存在着包括空间位置、功
的 特
能联系、作用地位等方面的关系。如区域城乡 性
区域分析与规划

❖ 二、扩大区域研究范围
❖ 1、传统的区域发展研究:以本区域(更多是行政区域)
的条件(资源、劳动力、资金等)为依据,为本区域服务为 目标的。这是一种区域自我经济循环的过程,带有某种封闭 性。因此,其发展受到区域条件的很大约束。
❖ 2、区域发展的研究应当扩大研究的视野,从参与市场竞争 的角度和运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理论,强化区域的基础设施 和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 人才,建立起内外结合(甚至以外为主)的经济运转系统, 促进区域的发展。
第三节: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
❖ 一、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
❖ 新要素学说 ❖ A、人力资本说
❖ 代表人物(西奥多·舒尔茨 (1902 —1998) )
❖ B、研究与开发论
❖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弗农等人提出。
❖ C、信息要素说
❖ 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是指一切来源于生产过程之外并作用 于生产过程的、能带来利益的讯号的总称。
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
❖ 一、区域规划的发展过程
❖ 从二次大战以来,作为一种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 一总体部署的区域规划,可以认为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过程或 不同的目标取向。
❖ 1、二次大战后—— 20世纪50、60年代 ❖ 2、 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 ❖ 3、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 A、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更重视增长质量 ❖ B、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持自然为基础,要与资源和环境和承
载能力相协调
❖ C、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童为目的,要与社会 进步相适应,即必须与解决贫困联系在一起。
❖ 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区域开发的基本原 则;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PRED)是区域发 展的主要目的。
区域发展战略

三、区域发展战略
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旳分析、判断而作出旳重大旳、 具有决定全局意义旳筹划。它旳关键是要处理区域在一 定时期旳基本发展目旳和实现这一目旳旳途径。
四、区域发展战略研 (一)战略目旳(二)战略要点(三)战略方针(四) 究着重处理旳问题 战略布局(五)战略措施
第二节 区域发展战略旳制定
一、战略目旳
第四节 发展战略旳理论模式
一、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一)自主发展战略
(二)高速度增长战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变通经济发展战略
(四)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五)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六)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七一))信平息衡化发发展展战战略略 (二)不平衡发展战略
(三)梯度推移战略
(三)梯度推移战略
1、梯度及其主要类型 (1)梯度——是一种广义旳非均衡。地球表层旳差别造成其间物质和能量分 布旳不均衡,从而引起物质流动、能量传播和信息扩散这一常见现象。所以, 梯度旳客观存在是产生宏观运动及其过程旳基础,反过来,这种宏观运动及其 又会造成原始旳平衡——非平衡格局。
评估区域旳地位,目旳在于明确区域在地域分工中所处旳位置,在社 会经济发展中能起旳作用和合适扮演旳角色。
评估区域地位时,明确规划区域所处旳经济发展阶段,对于拟定区域 将来旳经济发展方向、经济构造和近期旳战略要点,具有十分主要旳意义。
(二)区域优势与劣势
拟定区域旳优势和劣势,一般需要作两种比较: 一是区内比较。对影响区域发展旳多种内在原因,多种资源、多种条件, 进行全方面旳分析、比较,以明确哪种原因、哪一种资源、哪一种条件对区域 发展旳作用最大,是优势所在。 二是区际比较。区域与区域之间进行比较,最轻易体现出强势、弱势甚至 是劣势出来。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一、引言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对于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某特定区域的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区域现状分析(一)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该区域位于_____,拥有_____等自然资源。
气候条件_____,对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经济发展状况区域内的主要产业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_____,但仍面临着_____等问题。
(三)社会发展情况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_____等差距。
(四)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但在_____方面还存在不足。
三、区域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一)优势1、自然资源丰富拥有_____等独特的自然资源,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地理位置优越地处_____,便于与周边地区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
3、产业基础较好在_____等产业领域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技术积累。
(二)劣势1、经济结构不合理_____产业比重过高,_____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高端人才和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
3、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由于_____等原因,生态环境面临一定的挑战。
四、区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机遇1、政策支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_____政策,为区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市场需求增长随着_____,对区域内的_____产品和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3、技术进步_____等新技术的发展,为区域产业升级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挑战1、区域竞争加剧周边地区发展迅速,在_____等方面形成了激烈的竞争。
2、国际贸易形势不稳定_____等因素对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社会矛盾凸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_____等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产业布局的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产业布局的关系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产业布局密切相关,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地区内各个产业的发展状况,而区域产业布局则是指各个产业在区域内的分布情况和相互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详细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产业布局之间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1.1 产业聚集效应区域经济发展往往会引发产业聚集效应,即同类型产业在某一地区集中发展。
产业聚集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进而提高整体产业的竞争力。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形成了世界级的工业集群,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1.2 区域优势的形成不同地区由于资源、区位、政策等差异,会形成各自的区域优势。
区域经济发展会进一步加强和发挥这些优势,并在产业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中国的西南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因此在能源、冶金等行业具有显著的优势,这也决定了该地区的产业布局。
1.3 地方政府引导作用区域经济发展通常需要地方政府的引导和促进。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对区域产业进行引导和调整。
例如,中国的沿海地区因为政府的扶持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
二、区域产业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2.1 经济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产业布局能够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例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推动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2.2 产业协同效应区域产业布局不仅关注产业的分布,还强调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
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和协同作用能够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进一步提升整个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例如,汽车制造和零部件制造在德国的巴伐利亚地区形成了协同效应,促进了整个地区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2.3 区域竞争力提升合理的区域产业布局能够提升区域的竞争力。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 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
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
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人民群众能
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
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长率等于区域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行业就业数
量(收入水平)与总就业数量(总收入水平)之比仍为常数。但如果
常数a0不等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不等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如果a0小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大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反过
来如果a0大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小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用该模型预测长期趋势时,其主要的缺陷是乘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五)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 根据输出基础模型,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
立起输出基础产业。
1. 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
• 第一,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概念,它是一个区域在区域之间同类
产业比较基础上所确认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产业。
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
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五)高额消费阶段
• 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导工业部门开始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和
服务业方面来,汽车工业成为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导部门,标志
着“高额消费阶段”的形成。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主要是“服务型”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区域研究名词解释

区域研究名词解释区域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旨在深入理解和分析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和现象。
以下是一些区域研究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 区域:指具有明确边界和特定地理位置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关联的地理范围。
区域可以是国家、州、城市,也可以是更小的地理单位。
2. 区域研究:是一种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从多个角度对特定区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领域。
3. 区域主义:区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主张将地理区域视为重要的分析单位,强调地理因素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4. 区域一体化: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不同国家或地区通过合作和整合,深化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共享,形成一个更加紧密的地区整体。
5. 区域发展:指特定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包括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人口流动和文化发展等。
6. 区域差异:指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和不平衡现象。
7. 区域规划:指对特定地理区域内的城市化、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
8. 区域合作:不同地理区域内的国家、地区或组织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处理共同关心的问题,如贸易、环境保护和安全等。
9. 区域身份:指个体或群体对特定地理区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与地理区域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特征相关。
10. 区域文化:指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文化特征和传统,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和艺术等方面。
11. 区域安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军事、政治、经济和环境等威胁和挑战。
区域安全合作是国家间通过合作和协商来解决安全问题的一种方式。
总之,区域研究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特定地理区域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和解决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名词的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在区域研究中所使用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发展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发展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差异也日趋明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区域发展问题成为了社会学领域公认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在社会学视角下,区域发展研究主要探讨了区域内各种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动态,以期从中提取相应的规律性和启示。
一、区域发展的概念和特征区域发展是指区域内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其中区域是指一个国家、州、地区或城市等局部范围内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理区域。
区域发展的特征在于独特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区域有各自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问题。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发展研究的意义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发展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区域内各种经济、文化和社会现象,分析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动态,为区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此外,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发展研究还能够帮助人们在认识区域内复杂的人际关系、族群差异和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更好地提高人们的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谐和。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发展研究的具体内容在社会学视角的指导下,区域发展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点和核心,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旨在揭示区域内各类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人们的消费趋势、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和市场环境等,探讨揭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因素之间的关系。
2. 区域文化发展区域文化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发展研究关注区域内各种文化现象的演变和发展规律,包括意识形态、社会习俗、文学艺术、地方民俗等。
3. 区域社会发展区域社会发展是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区域内人际关系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利益纠葛、文化碰撞等,并通过理论、方法和实践探讨如何促进区域社会的和稳定与谐和。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Regio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一、课程基本情况开课单位:设计系课程代码:082033课程学时:96课程学分:6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经济学基础、城市地理学、环境规划学适用专业:城乡规划专业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杨培峰、甄峰、王兴平、江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22.《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彭震伟,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社,1998.83.《区域分析与规划》,吴殿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区域规划原理与方法》,魏清泉,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5.《城市社会学》,顾朝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门应用性理论课程。
是在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而开设的。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为今后学习有关专项规划等方面的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有关区域发展、区域规划方面的基本知识,为从事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打下基础,也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一)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14课时)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2课时)1.掌握区域的概念划分及特性2.了解区域研究的发展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4课时)1.掌握区域研究的意义、任务,区域规划的任务,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关系第三节区域规划与其他层次规划的关系(4课时)1.理解区域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第四节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及展望(4课时)1.了解区域规划的演变历程,区域规划的趋势及展望第二章区域规划理论(16课时)第一节区域规划理论的框架及演进(4课时)1.理解区域规划理论特征,结构框架及演进特征第二节区域规划理论体系(6时)1.理解区位论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征2.理解区域发展理论,区域规划程序理论第三节区域规划理论新发展6课时)1.理解信息化、全球化及其他重要因素对区域规划理论发展的影响2.理解及掌握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态势第三章区域研究及区域分析( 18课时)第一节区域系统及其发展要素(2课时)1.理解区域系统及发展要素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4课时)1理解按不同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方法2.理解围绕产业结构合理性为中心的,对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等问题的分析第三节区域社会发展分析(4课时)1.掌握人口结构的概念、分类及城市化的定义、类型与测度2.掌握劳动力的概念及其构成3.掌握社区的概念、类型、分类及社区的发展分析第四节区域发展支撑系统分析(4课时)1.掌握对区域发展各支撑系统的分析第五节区域研究的主要方法(4课时)1.掌握区域研究的主要方法第四章区域规划编制内容与程序( 18课时)第一节概述(4课时)1.掌握区域规划编制的内容、重要性、区域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区域规划编制的重点第二节主要内容(6课时)1.理解区域发展的SWOT分析2.掌握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总体布局、整成系统、空间管制、及规划实施第三节工作程序(4课时)1.掌握区域规划编制的工作程序及其内容第四节成果表达(4课时)1.掌握区域规划的成果表达第五章区域规划主要类型与案例( 20课时)第一节区域规划类型(4课时)1.掌握区域规划按照不同的规划区域和规划主体划分的类型第二节综合规划(8课时)1.掌握国土规划的概念、发展及演变1.掌握我国国土规划的编制内容和程序1.掌握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发展、地位与作用及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内容1.掌握当前的区域规划的特点、编制内容及程序第三节专项规划(8课时)1.掌握产业及产业规划的概念、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产业规划的性质与地位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及目前存在的问题2.掌握产业规划编制的原则、程序、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趋势3.掌握不同尺度的空间发展规划的内容4.掌握我国空间发展规划的内容和方法5.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分类和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原则及内容6.掌握区域交通规划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各子规划的规划内容和原则7.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第六章区域规划管理与法规( 10课时)第一节区域规划法制建设(2课时)1.理解国外区域规划法制建设过程第二节我国区域规划相关法律法规(4课时)1.理解我国城乡规划法制建设过程2.理解我国城乡规划法和区域规划法制建设的关系第三节区域规划管理(4课时)1.理解区域规划管理的程序(二)学时分配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由于在教学内容上,区域分析与规划突出区域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区域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课程的理论新、信息量大,有利于学生基本理论学习的提高。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案全文

第一章绪论本章内容主要是介绍区域、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介绍区域规划的发展阶段,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等。
本章教学重点是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一节区域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基本属性是:1、是地球表面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范围大小不一,界线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多级性、层次性等。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但是反映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二、区域的本质特性1、整体性:是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联系性决定的,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如:上海的振兴改变了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格局和系统。
2、结构性:区域构成的单元,按照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它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和稳定性。
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等。
第二节区域科学与区域发展的研究一、区域科学(一)含义: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的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研究对象:区域或区域系统。
(三)研究内容和任务:1、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及其时空规律。
2、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差异。
3、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
二、区域研究的发展趋势(一)改变区域资源的概念:有形有形+无形传统的区域资源:指有形的物质资源。
区域发展研究

区域发展研究区域发展研究是通过对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估,从而推动该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研究工作。
以下是关于区域发展研究的700字的分析。
区域发展研究是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
在全球化时代,区域经济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因此,开展区域发展研究,深入了解和分析各个区域的特点和潜力,有利于指导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区域发展研究有助于发现和分析区域经济的优势和劣势。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人文和经济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可以揭示出该区域的独特竞争优势。
例如,某个区域可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通过加强对该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增长。
另外,区域发展研究还能够识别和分析区域的发展障碍,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区域发展研究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对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
比如,在选择区域进行新的投资和开展新的项目时,区域发展研究可以为决策者提供该区域的发展潜力、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等方面的评估,从而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策。
此外,区域发展研究还能够评估政策的成效,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调整和优化政策措施,提高其实施效果。
最后,区域发展研究对于促进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区域的比较研究,可以了解和学习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从而为本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此外,区域发展研究还可以促进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区域发展中的共同挑战和问题。
这有助于构建区域间的合作网络,并促进区域的共同繁荣。
总之,区域发展研究是推动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特定区域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优势和劣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并促进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加强区域发展研究,实现协同发展,对于构建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1

(2)扩大区域研究的范围 本区域——国内或国外 当前区域发展的研究决不能“就区域论区域”,应 当扩大研究的视野,从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和运 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理论,强化区域的基础设施 和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的资源、 资金、技术、人才,建立起内外结合(甚至以外 为主)的经济运转系统,促进区域的发展。 (3)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 的未来》 1992年巴西的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21世纪 议程》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
与区域相近的词有“地区”(area)、“地域” (territory),其实质是一致的。 “区域”是泛指, “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 强调地方性、景观性。 “空间”,虽然基本含义也与区域相近,但其范围更抽象、 更笼统。
二、区域的划分 1、区域的划分 区域概念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是一个区域内部各组成 部分间在特性上存在的高度相关性。这种高度的相关 性,可以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 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山区与 平原区、干旱区与湿润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区) 另一种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 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 外围地区所组成。
第三节 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
1、区域发展: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所 进行的一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 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P3 2、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我们要做的主要是: (1)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 主要是物质资源向信息资源的改变 物质资源: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劳动资源 信息资源:知识、人才
二、区域科学的性质和研究内容 1、性质。它是一门应用学科。(内涵的丰富性,问题 的复杂性,类型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动态性) 2、区域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包括: 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 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 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 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 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 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 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 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 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 的优化模式。
区域分析与规划上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前言内容提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第二节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第三节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第三节技术条件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第三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五章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经济学观点第一节总增长模型第二节输出导向的增长模型第三节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地区的增长极第四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第六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第二节区域规划类型第三节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第四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前言从二次大战后以重建和恢复经济为中心的区域资源开发与生产力布局规划开始,60年代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土整治,70年代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综合规划,到今天强调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要求,区域规划已成为各国各级政府进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合理有序发展,实施政府对区域发展有效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不足、基础欠强、环境脆弱、城市化加速和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后工业化的多重压力,区域规划更显得迫切、重要。
区域规划是各相关学科共同的任务,而对以区域和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研究区域空间变化规律和区域空间各物质要素合理布局为中心的人文地理学来说,区域规划更是学科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结合点与应用领域。
当前,城市正在日益发挥强大的区域中心作用,并随集聚和辐射力的增强而呈现城市区域化的现象,因而,区域规划也成为城市规划专业重要教学和实践内容。
据此,高等学校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教学指导组确定,由南京大学负责,会同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共同编写区域规划教材。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2008-06-10[作者简介]胡晓鹏(5—),男,山东济南人,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研究胡晓鹏(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上海200020)[摘要]在一般的经济分析中考虑的实际上是0维空间问题,但在区域经济分析中却要在“时间-空间”及其交互作用的二维层面上展开问题的研究。
伴随着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中国的区域经济研究逐步走向成熟。
这不仅体现在所使用分析工具、分析方法更突出了的计量化和模型化,而且也充分地反映在区域经济研究所赖以支撑的理论基础也更趋于多样化、完备化。
在我国范围实现不同区域间所谓的协调,其着重点:一是区域经济利益协调机制的设计;二是中国区域文化的整合并制定出与不同文化背景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西方区域经济理论[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466(2009)01-00043-04在一般的经济分析中考虑的实际上是0维空间问题,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的资源配置仅仅是一个具体时间点、具体时间段上的配置问题;但在区域经济分析中却要在“时间-空间”及其交互作用的二维层面上展开问题的研究。
①因此,如果说经济学解决的是经济变量在时间变动中“两难困境”折衷问题的话,那么区域经济学就是要在空间和时间的复合系统中处理经济变量的“两难”折衷。
本文通过对西方区域经济思想和理论演变轨迹的探讨,着重剖析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问题及其阶段性特征,并就区域经济研究本土化问题提出了笔者的基本看法。
一、西方区域经济的理论研究与发展目前,一些经济学家仍在努力把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视野,把空间因素引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模型。
从区域经济研究的基本理论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古典区位论古典区位论是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由杜能(Tunen ,1826)创立的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课件

6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杨培峰等著
7
面临 问题
中心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对传统区 域规划的体制、理念、内容和方法进 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使其能更好地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主要涉及下述诸方面问题: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规划 与 立法
比较 与 竞争
集聚 与 扩散
刚性 与 弹性
协调 与 整合
区域规划编制的重要性 当前区域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区域规划编制的重点
3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杨培峰等著
4
一、区域规划编制的重要性
京津翼区域规划
成渝区域规划
长三角区域规划
随着从国家、区域层面对区域规划问题的重视,以及当前社 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规划编制的重要性也日益体现。
4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杨培峰等著
沟通 与 管制
7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杨培峰等著
8
(一)规划与立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企的逐渐分离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传 统区域规划的指令性意义日益消失,迫切需要通过立法赋予区域规划在资源的 市场配置过程中具有一定权威性和约束力的法定地位。
(二)比较与竞争
通过规划实施营造出较好的投资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可增强当地 对外来投资和人才的吸引力,随之也会带来更多的技术信息和竞争活力。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杨培峰等著
1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杨培峰、甄峰、王兴平等著(201006)
指导教师:赵兵
1
目 录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杨培峰等著
2
第四章 区域规划编制内容与程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内容 第三节 工作程序 第四节 成果表达
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论述

点—轴理论
主要内容: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本质上是“点—轴渐进式扩散”,生产力各要素在空间中相互吸引而集聚,同时又向外辐射自己的作用力。
区域发展过程:在农业社会阶段,生产力是均匀分布的;到了工业化初期,首先在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的地方,出现工矿居民点和城镇(A、B),并在它们之间建设了交通线,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联系的需要;由于集聚效益的作用,资源和各种设施继续在A,B两点集中,不断建立各种工业企业,联接两地的交通线变成了线状基础设施束,在沿线及城镇周围,必然出现新的集聚点(C,D,E,F),使交通线得到相应延伸;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A,B沿线的各种线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形成发展轴线,一些新的集聚点变成为次级经济中心,并延伸出次级发展轴线,构成中心和轴线系统。
这种模式不断演变下去,整个区域将形成由不同等级的城镇和不同等级发展轴线组成的“点—轴系统”为标志的空间结构。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评价: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十分突出。
可以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大板块。
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东部地区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新形势下,东部地区将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
西部大开发是区域发展格局重大调整之一。
这样可以产生五方面的实践效果:
点轴开发可以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点轴开发可以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
轴线重点开发可实现生产力布局与线状基础设施间最佳的空间结合;
点轴开发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便捷的联系;
全国各级区域范围内重点发展轴线的确定,可以使全国战略和地区战略较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建设的投资效果和组织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区域发展 •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一、区域发展(陆大道)
• • • • • (一)概念 西方概念 我国的概念 本教材的观点 (二)区域发展的 新趋势
西方概念
• 在宏观国民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区域经济 总量获得增长,人口增加及人均收入水平 提高、物质结合社会性的基础设施(学校、 电信、道路)不断改善,地区间建立合理 的经济关系,逐步缩小地区间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为此目标而制定的区 域政策。
(二)区域发展的 新趋势
• 1.区域分工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 • 2.区域间竞争与 合作并行不悖 • 3.可持续发展成为 区域发展的主题
1.区域分工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
• 地方经济活动卷入全球范围内生产和消费 活动的 从组过程中,并引发社会、文化、 制度更深层次的变动。 • 信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寻求效 益最大化,在不同的区域进行生产。 • 各国和地区利用优势条件进行组织分工。
洛克非勒大厦
知识经济社会
• 第一阶段信息技术时代 • 美国2%为农业产值、75%产值为信息产业 • 代表者为世界首富——比尔· 盖茨(创新和 管理)
软件帝王--比尔· 盖茨
盖茨,以其个 人资产衡量也 属世界首富。盖茨的成功是商 业达尔文主 义和全球资本主义 联姻下的奇迹,也是自由竞争 和市场强权双 重杠杆游戏下的 神话。盖茨在经营微软时确有 过人 的能力,并有许多好的管 理方法值得学习。但也应看到, 在盖茨的背后,实际是由千千 万万、大大小小的软件人才们 撑 起了微软帝国。
新兴资源
• 区域商业文化精神和区域人群思维方式。 如上海 • 信息资源:掌握信息资源,掌握发展主动 权。 • 科技、资金、人才区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资 源。 • 城市是具有优势,发挥着组织区域的作用。
材料: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
•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同时世界知识 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抓,所以我们的观念 必须与之相适应。 • 人类社会经历的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知识经济社会
• • • • • 新资源开发与 利用模式 新区域空间结构形式与社会文化作用模式 新空间集聚特征和空间效应 新的人地关系 信息地理支撑
(三)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 1.更新区域资源观念 • 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 • 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1.更新区域资源观念
• 传统的有形资源: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 新兴资源
我国概念
• 1. • 2. • 区域开发涉及的对象和过 • 区域开发是针对地区 程是物质的、有形的,因 经济的发展。 而是具体的表现为产值、 产量的增加、技术的进步 • 区域发展还包括社会 等。 发展。 • 区域发展:还包括非物质 的抽象内容,如城镇化水 平和教育水平,地区社会 经济水平均衡化,内部结 构的合理化,经济、社会、 产业总量的增加。
• 3.
• 区域发展是突变(从 无到有)、是空间的 扩大(新区的出现) • 区域发展是渐进的过 程和提高的过程(立 足于本区)
• 4.
• 区域开发的目标一般 是经济目标 • 区域发展不仅是经济 更重要的是“人”的 发展(物质、文化生 活水平提高是人生价 值的突出表现)
• 5.
• 区域开发基本上处于 区域内部。 • 区域发展还涉及较多 的区问题。
• 目前我国对区域开发 和区域发展并没有做 出严格的区分,因这 些含义是主要,我们 理解问题可以把二者 相加,随着研究的深 入会越来越多地作出 区分。
本教材的观点
• 一定时空范围内进行 的以资源开发、产业 组织、和结构优化为 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 会活动。 • 最终获取经济、社会、 生态效益的 最佳综合 效益。
国外跨国公司战略
海尔国际化战略
1. 海尔的目标是要建成由世界各地 本土化的海尔组成国际化的海尔。
2. 到目前为止,形成了除中国以外 的亚洲海尔、美国海尔、欧洲海 尔和中东海尔等本土化的海尔 3. “先有市场,后有工厂”。
1. 海尔集团就提出了“3个1/3” 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2. “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 内生产海外销售1/3,海外生 产海外销售1/3”。
(二)区域研究的主要领域
• 区域研究以综合、全面地把握和理解莫一 特定区域的人类创造的诊治、经济、社会、 文化化系统为目的 • 传统区域研究 • 知识经济时代研究
传统区域研究
• • • • • • 区域系统 经济区划 资源开发与 利用 区域产业结构 城乡或工农业生产模式 人口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研究
2.区域间竞争与 合作并行不悖
• • • • 技术、资金、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 经济全球化、区域同盟 化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区域合作密切。 如欧盟、东盟。
3.可持续发展成为 区域发展的主题
• 沉痛的教训。 • 区域发展的最高境界。
二、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 (一)区域研究的意义 • (二)区域研究的主要领域 • (三)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一)区域研究的意义
• 区域作为人类聚居的场所,或者经济社会活动 载体,是人类为了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进行 开发、利用、改造的对象。 • 区域研究历来就是地理学一个传统的、基本的 研究领域。 • 人们对区域的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 描述-预测;定性-定量、建模;单要素-系统 分析;单部门-综合部门研究 • 区域研究日益走向成熟并成为建立区域科学的 重要基石
原始社会
• 基本取之于自然(果实、动物、火) • 200-300万年 • 为了维持最低生活
“原始公社”在分配劳动产品
在原始社会中,人一切都要自己争取, 比如说衣服吧……(幽默游戏封面)
农业社会
• 区域资源主要是土地和劳动 力 • 5,000年 • 代表者地主和农民
神农炎帝象
古代德化农民罕用通书 ,惟视树 芽、听鸟声以定播种之期
工业社会
•区域的主要资源是矿产、机器、劳 动者
•所经历的时代是蒸汽机——电力、 内燃机—电子计算机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汽车大王— 福特 •有形资产是最重要的资产
瓦特与蒸汽机
福特(1863-1947)与汽车
福特车 厂由 Henry Ford在 1903年 他创建的标 准石油公司,在巅峰 时期曾垄断全美80% 的炼油工业和90%的 油管生意。另一方面, 洛克菲勒笃信基督教, 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 会,秉承“在全世界 造福人类”的宗旨, 捐款总额高达5亿美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