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简介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简介

发达国家的公共政策主要是前两类, 发达国家的公共政策主要是前两类,发 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中还包括产业政策
2.3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1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学派及其理论内容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2
3
2.3.1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3.2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学派及内容
一、 哈佛学派的主要论 Harvard School
1、SCP范式 、 范式 Market structure
“结构 结构——行为 行为——绩效”范式 绩效” 结构 行为 绩效
Market conduct
主要以进入壁垒、 主要以进入壁垒、市场集中 产品差异化等指标来衡量。 度、产品差异化等指标来衡量。 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 体系,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 体系,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重 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其理论主张对美国 司法部兼并准则和 反垄断内容的出台 起了重要作用, 起了重要作用,这 类准则对各类兼并 采取了采取了严厉 的制裁措施
二 、芝加哥学派 (CHICAGO SCHOOL)
信奉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 信奉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反对政府 过多干预
1968年施蒂格勒的 年施蒂格勒的 名著《产业组织》 名著《产业组织》一 书的问世, 书的问世,标志着 芝加哥学派在理论 上的成熟。 上的成熟。
组织理论是与管理学科联系较为密切的经济学 科)
有助于政府认识和评价产业的总体竞争状 制定切合实际的竞Biblioteka 政策。 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竞争政策。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2.1.2 产业组织学与微观经济学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经济学理论,研究市场中的企业行为和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并分析其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企业内部行为和市场竞争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其中,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H·钱伯斯(Edward H. Chamberlin)和约翰·R·希克斯(Joan Robinson Hicks)在1929年几乎同时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理论,强调市场上存在大量垄断商和准垄断商,垄断程度不同,扭曲了市场的竞争。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组织理论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S·曼纳德(Edward S. Mason)提出了“市场结构与行为”的理论,认为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20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乔·巴恩斯(Joe S. Bain)进一步发展了市场结构理论,重点研究了市场垄断程度的影响。

到了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重新兴起,产业组织理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了五力分析模型,用于评估一个产业的竞争力。

此外,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和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等学者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产业组织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体系的影响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解释市场现象:产业组织理论通过对市场中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市场中的自由竞争、垄断、寡头垄断等现象,揭示了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公平现象。

2. 政府干预的理论依据:产业组织理论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王俊豪主编)教学大纲第一章产业经济学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产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对学生自学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产业经济学的体系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教学重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

教学难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同一产业内部企业的运行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

一、产业的定义产业界定为“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

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产业经济学不仅关注产业内企业的运行,也研究产业间的联系,即产业经济学包含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两大范畴。

产业组织理论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更为关注政策问题。

产业组织研究有助于政府提高公共政策的效率。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

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一)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纵深发展,以帮助人们分析现实中的特定市场的结构和竞争绩效,为政府实施相应的公共政策以维持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指导。

(二)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理论对公共政策的直接作用体现为政府的竞争政策和政府管制政策。

(三)政府管制政策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考虑,政府必须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进行经济管制,包括价格管制和进入管制。

此外,在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等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问题和领域,从这种市场失灵的角度看,政府管制也是必需的。

二、产业结构理论及产业结构政策(一)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产业间的结构组成及其变化、产业结构变动的高度化、重点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发展的合理性研究等,从而为政府制定产业结构政策,实现本国产业的升级,实现后发国家对先进国家的赶超,获得本国产业的动态竞争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通常要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 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对资本主义的市场活动进行了 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可能是最早的产业组织理论,即市场 自发调节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以及这一条件下厂商的市场 行为。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 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 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 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篇 产业组织
• • • • •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寡头垄断企业的竞争行为 市场绩效分析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 一、自由竞争机制——早期的产业组织思想 • 二、“马歇尔冲突”——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 • 三、不完全竞争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
一、自由竞争机制——早期的产业组织思想
• (一)产业组织的含义 •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提 出的。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 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新的生产要素,其内 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 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 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 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 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 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 体描述和说明。

产业经济学2章_产业组织理论概述-1

产业经济学2章_产业组织理论概述-1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
3,市场结构的衡量
1、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表示在特定的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 规模结构的指标,它反映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与市场中竞争或垄断的 形成密切相关 ,是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包括买方集中度和卖方集 中度。本课程所说的集中度一般指卖方集中度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鲍莫尔、帕恩查和韦 利格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 基础上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 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的理想的 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 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
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由于沉没成本为零,因此潜在 的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地进入任何一个具有高 额利润的部门,并能够在现存企业对进入做出反应前 无摩擦地快速撤出,而且并不因此耗费特别的成本。 这种进入形式通常被称为“打了就跑”策略 。
按照可竞争市场理论,在近似完全的可竞争市场中, 自由放任政策比通常的政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效。
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几个关键概念
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 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 市场结构。完全可竞争市场条件下理想的竞争,可以作用于所有 的市场结构形态。
产品定位、定价、广告、质量选择、兼 容、并购、研发行为等。
产业组织学的基本问题
产业的市场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市场结构如何影响企业的行为及绩效? 企业行为反过来又是如何影响市场结构
的?
产业组织学的基本内容
1,市场力量的形成与实施,即垄断理论 2,寡头竞争策略 3,策略性行为 4,反托拉斯
是赫芬达尔提出的反映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数,记为H。

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与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与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与发展与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等领域已经有较长研究历史不同,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各领域中定型较晚的部分。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以贝恩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为标志,迄今只有四十余年的历史。

然而,从其产生和形成的渊源来看,最早萌芽于马歇尔的“生产要素理论”,奠基于张伯伦等人的“垄断竞争理论”,最终体系形成于贝恩等人的系统研究。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渊源1、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1890年问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论及生产要素时,在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三要素”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即“组织”。

马歇尔的经济理论隐含了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其具体体现不仅在于他最先提出了包括“组织”在内的首次四要素论和十分接近于“产业组织”的“工业组织”概念,而且还体现在其经济理论第一次触及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

首先,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垄断问题,并发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的弊病之间的矛盾,即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垄断的发展,垄断反过来又会阻碍价格机制,扼杀自由竞争,使经济活动失去活力,破坏资源的合理分配。

“马歇尔冲突”所提出的竞争的活力和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正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其次,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产品差别、生产条件差异和广告费用不同等造成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垄断因素问题。

尽管马歇尔所触及的产业组织的基本问题,只是散见于其庞大的经济学体系中,而且均未做出专题研究或明确的分析,但他的这些工作对后来者从事产业组织的研究具有极富价值的启迪,因而他被西方学者称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

2、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

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影响体现得十分深刻,尤其是20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使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正统经济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日益显现。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国富论》(Adam Smith);马歇尔冲突(Marshall);《垄断竞争理论》(Chamberlin);《不完全竞争经济学》(Robbison)二、20世纪30年代——70年代1938年:梅森(E·S·Mason)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对市场竞争过程组织结构、竞争行为、竞争结果进行研究;1939年:Mason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同年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和一批关于产业集中度的资料;1940年:克拉克(J·M·Clark)发表了《论有效竞争的概念》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提出了有效竞争的基本概念和标准。

三、70年代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哈佛学派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代表主流学派即哈佛学派研究SCP范式继续前行的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考林、沃特森等;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它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穆塞茨等。

产业组织理论只要学派及其理论内容1、哈佛学派的主要理论Harvard School1、SCP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主要以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等指标来衡量。

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重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Market Structure→Market Conduct→Market performance●Market concentration;●Product differentiation●Barriers to entry✓Business goals✓Business strategy✓Competitive practice✧Efficiency✧Profitability✧Technical progress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1、主张维护企业间的竞争活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需求和推动技术进步。

产业经济学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第一章

学校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校工作在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及行事历工作安排,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思路,不断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着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现将我校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一、德育工作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围绕学校工作中心,精心安排了“文明守纪”、“良好习惯养成”、“光辉的旗帜”、“争先创优”等主题教育月活动,从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狠抓养成教育入手,注重务实,探索途径,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全面性,真正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1.强化学生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十分注重学生的常规管理,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是利用班队会、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演讲对学生进行品德熏陶。

二是以文明监督岗为阵地,继续强化了“文明班集体”的创建评比活动,通过卫生、纪律、两操等各项常规的评比,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三是继续加大值周检查的力度,要求值周领导、教师、学生按时到岗,在校门口检查、督促学生有秩序出入校园,从而使学生的行为规范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形成了良好的局面。

2.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最重要的力量,为了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素质水平,学校在第十二周组织开展了班主任工作讲座,在学期末举行了班主任工作交流,在活动中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总结经验,交流心得,使班级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

3.充分发挥主题班队会的教育功能。

主题班队会,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特殊而卓见成效的方式之一。

为了充分发挥主题班队会的教育意义,第十三周,四(3)中队举行了“祖国美,家乡好”主题队会观摩活动,有效规范了我校主题中队会程序,强化了主题队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作用。

二、学校管理工作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学期初,学校制定了出明确的目标计划及管理措施,做到了目标明确、工作具体,有效地增强了全体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保障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
12
哈佛学派的理论
• 2、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
• 主张维护企业间的竞争活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和推动技术进步。 • 为此,须制定严格的反垄断政策,完善维护公平竞争 的法律体系。法规包括禁止卡特尔、禁止垄断行为、 限制横向企业间的合并与兼并、取消歧视性价格等内 容。 • 观点被作为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被长期接受,其 理论主张对美国司法部兼并准则和反垄断内容的出台 起了重要作用,这类准则对各类兼并采取了严厉的制 裁措施。 • 有些经济学家直接进入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参与反垄 断的司法实践。70年代前后,美国的反垄断案件也比 13 较多。
10
哈佛学派的主要理论
• 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指企业在 市场竞争和相互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和对 策。包括产品政策、价格政策、促销策略 和并购行为等。 • 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指产业运 行的效率,是企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产 业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实 现程度等所达到的状态,判断市场结构和 市场行为的优劣。
第六章 产业组织
第一节 产业组织概述
• 一、产业组织的概念 •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 • 产业组织中的产业:指生产同一类或具有高度替 代性产品的企业的集合,或是以在同一商品市场 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标准划分的狭义的产业。 •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领域:以具体的特定产业作为 研究对象。主要把制造业、矿产业以及建筑业等 第二产业作为研究对象。 • 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在保护市场机制下的 竞争活力的同时,充分利用规模经济。 • 产业组织理论是以产业内最佳资源配置状态为目 2 标,寻找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现实条件的理论。

• (二)在理论基础上,广泛吸取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 展,修正了正统产业组织理论基于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假 设。 • 芝加哥学派主张维护竞争,反对政府干预,现实生活中 的垄断现象是有限的和暂时的; • 新制度学派主要从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异以及对经济运行效果的影响; • 奥地利学派则认为竞争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种静 态的市场结构;新产业组织理论把交易费用理论、产权 理论、委托一代理理论等都纳入了自己对企业行为的研 9 究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

——施蒂格勒对于哈弗学派的“进入壁垒 ”理论也进行了修改,认为:所谓的进入 壁垒,只是新进入的企业必须承担而市场 中现存的企业不需负担的成本,不存在“ 少数现存企业的共谋、协调行为”产生的 进入壁垒。除了政府的进入规制外,真正 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传统的 如“产品差别化”等不被看做进入壁垒, 而是实现经济效率性的手段。因此市场中 的企业都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
• §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是 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他们坚信唯 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 ,才是提高产业活动的效率性、保证消 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鲍莫尔、帕恩查和 韦利格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 基础上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 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哈佛学 派的理想的市场价格以外仍然可以实现, 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它可以是寡头 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市场 进入的完全自由,不存在特别的市场进出 成本,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 场结构也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
主要问题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历程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 源
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新兴的经济理论。 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以贝恩 (Joe S.Bain)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 书为标志,迄今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 从其产生和形成的渊源来看,最早萌芽于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生产要素理 论”,奠基于张伯伦等人的“垄断竞争理 论”,最终体系形成于贝恩等人的系统研 究。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 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在对哈佛学 派的批判中崛起的。其代表人物有:施蒂格勒、德姆 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芝加哥学派信奉自由市场 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强调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 业分析中的实用性。 以施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 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 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 的。只要没有政府的规制,高集中度的产业产生的高 利润率会因为新企业的大量进入或卡特尔协定的破裂 而难以长期为继。因此,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 润率,完全可能是该产业的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 而不是哈佛学派认为的存在垄断势力。

产业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产业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产业经济学习题及答案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习题)一、名词解释1.产业2.产业组织3.产业结构4.产业关联5.产业政策6.淘汰产业7.新兴产业8.生产要素分类法9.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产业: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的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2.产业组织:生产同一类(严格地说,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集合而成的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该结构决定了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竞争活力的发挥之间的平衡。

3.产业结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由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及其关联机制的变化体现出来。

4.产业关联:最终产品产业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产业之间以及这些中间产品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数量结构联系,是产业结构最主要的表现特征之一。

5.产业政策: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或社会目的,应用产业经济学的原理,以全产业为对象所实施的能够影响产业发展进程的一整套政策的总称。

6.淘汰产业: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技术老化、需求萎缩、成本上升、长期亏损而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而退出市场的产业。

7.新兴产业: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已经度过了幼年生命危险期的新的细分产业,这些新的细分产业的产品在技术工艺、用途、生产方式、用料或其他方面与原有产业的产品有较大不同。

8.生产要素分类法:按照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划分的分类法。

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9.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

按照这种分类法划分的常见产业有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夕阳产业、衰退产业、淘汰产业等等。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习题)一、名词解释:1.产业组织2.市场行为3.有效竞争4.市场结构5.市场绩效五、简答题1.简述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产业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产业经济学习题及答案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习题)一、名词解释1.产业2.产业组织3.产业结构4.产业关联5.产业政策6.淘汰产业7.新兴产业8.生产要素分类法9.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产业: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的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2.产业组织:生产同一类(严格地说,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集合而成的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该结构决定了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竞争活力的发挥之间的平衡。

3.产业结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由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及其关联机制的变化体现出来。

4.产业关联:最终产品产业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产业之间以及这些中间产品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数量结构联系,是产业结构最主要的表现特征之一。

5.产业政策: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或社会目的,应用产业经济学的原理,以全产业为对象所实施的能够影响产业发展进程的一整套政策的总称。

6.淘汰产业: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技术老化、需求萎缩、成本上升、长期亏损而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而退出市场的产业。

7.新兴产业: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已经度过了幼年生命危险期的新的细分产业,这些新的细分产业的产品在技术工艺、用途、生产方式、用料或其他方面与原有产业的产品有较大不同。

8.生产要素分类法:按照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划分的分类法。

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9.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

按照这种分类法划分的常见产业有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夕阳产业、衰退产业、淘汰产业等等。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习题)一、名词解释:1.产业组织2.市场行为3.有效竞争4.市场结构5.市场绩效五、简答题1.简述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8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最终形成
1.贝恩的贡献(产业组织一书1959年出版) 1)在梅森SCP分析框架基础上,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使
产业组织理论形成了系统框架。
2)对垄断指标进行了新的设计,提出了“贝恩指数”,并 证明:垄断度与产品需求弹性的导数相等。
3)提出了“集中度一利润率”假说
将美国制造业42个门类分为两组,分析两个不同集中度的产业 群之间的利润率差异。前者利润率平均为11.8%,后者平均只有 7.5%。证明,垄断与利润率高低密切相关。
目前贫富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的 4.5:1扩大到12.66:1。 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不同收入等级之间的流动性下降。低 收入人群进入高收入组、高收入人群沦为低收入组的可能性越来 越小。收入分配格局越来越固化,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更为困 难。
2022/1/21
24
③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
其理论特点是: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注重产业组织之间关系的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产业组织内部,从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 组织结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以及它们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例如,他们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说明产业组织的效率来自交易 费用的节约;运用产权理论,说明市场资源配置的失误在于产权配 置的失误;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两权分离对企业动力结构的影 响以及建立约束机制的途径。
S1越大,曲线越凸向下角,基尼系数越大,则企业规模不均匀 程度就越大。
2022/1/21
22
对吉尼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评价
这一指标的优点是可以较好地 反映产业内企业规模的分布程度, 但与绝对指标相比,直观性差,而 且其计算结果要受小企业数量的影 响。
例如,两家各占50%的企业与100家 1%的企业,具有相同的基尼系数,都 为零,但二者所代表的市场行为却相差 很大。

产业组织学理论发展历程

产业组织学理论发展历程

一、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产业经济学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竞争机制的论述。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体系是以分工理论为基础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他在书中系统的论述了由竞争机制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如何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具有“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经济社会。

亚当·斯密通过对其经典的“大头针”案例进行剖析,揭示了分工产生的专业化和协作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提出了我们熟悉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即,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竞争就像一支无形的手,支配着人、财、物等资源在各个产业间移动,从而使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相均衡,使资源的利用趋于合理。

斯密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下,竞争的结果总是促使市场价格与生产者的成本趋于一致,他还论述了劳动分工可提供生产效率,因此合理的生产组织能带来社会资源的节约。

二、马歇尔的经济理论(一)产业组织概念的提出亚当·斯密在关注竞争机制的作用及分工协作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

而英国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填补了这一空缺,他是最早将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产业经济学家。

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把“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把生产三要素扩展为土地、资本、劳动和组织四个生产要素,并提出近似工业产业组织的“工业组织”概念。

(“有时把组织分开来算作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似乎最为妥当”)(二)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产业组织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1.触及了垄断问题,论述了所谓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马歇尔指出:“实际上,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遵守着收益递增规律(规模的经济性问题即在一定的市场需求范围内,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的每一单位的平均成本出现持续下降的现象),从而给予大生产者以很大的优势,那么,这种生产很容易为少数几家大厂所操纵”。

他的理论还涉及到专业化、学习效应,认为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详细的;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练程度增加,提供效率;以及运输、购买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等问题。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 这种产业定义有较大的伸缩性,既可以有较广义的概念,如第一、第二、第三 产业,也可以是较狭义的概念,如石油产业、机械产业等。通过这种产业的定 义与划分,我们就能以“产业”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分析各产业部门间的供 给与需求关系,分析产业间均衡状态,揭示出社会经济总量失衡的具体原因, 以便采取相应政策措施,促进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各部门的均衡发展。
1970年,谢勒(Scherer)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在贝恩基础上 对SCP分析框架进行了完整系统阐述,并指出了所谓的产业基本条件对市场结构 和市场行为的影响,同时强调市场行为对市场结构和产业基本条件的反馈效应 。
由于以梅森、贝恩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基本是以哈佛大学为中 心展开的,因此该学派被称为哈佛学派。在哈佛学派众多学者的努力下, SCP范式走向了成熟,产业组织理论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哈佛 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产业经济学的主流学派。
• 哈佛学派的这种结构主义观点对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开展 以及政府管制政策都曾发生过重大影响。在1970年前后,美国司法部对一批大 型反托拉斯案件相继提起诉讼,包括IBM公司、施乐公司、埃克森公司等。
• SCP分析范式存在着许多缺陷,因而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成为经济学理论界 批判的热点。其中,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批判来自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 学派,其代表为斯蒂格勒(Stigler)、德姆塞茨(Demsetz)、布罗曾(Brozen)、 波斯纳(Posner)等。
• 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还包括产业关联、产业布局和产业竞争力等内容的研究。 产业关联又被称为产业联系理论,是产业结构理论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产业 之间投入—产出联系。与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相比,它更细致地研究产业之间 的质的联系和量的关系,因而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这 是产业经济学区别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产业经济学(苏东水第四版)习题答案

产业经济学(苏东水第四版)习题答案

第二章 理论演变
(三)什么是“马歇尔冲突”? “ 马歇尔冲突” 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 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 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 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 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 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面对这一矛 盾,马歇尔试图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的 “生 成—发展 —衰退”过程来说明垄断是不会无限蔓 延的,包括三种含义:第一,指按照一定的目的、 任务和形式予以编制,如作为企业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某项工程 建设或某项活动的组织等。在这里,组织通常是作动词用。第二, 指形成的形式。如各种党派、团体、企业、学校、医院、家庭、军 队和国家政权等。第三,指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市场专业化和 分工组织等。 所谓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通常是指上述组织 概念中的第三种含义,即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 用关系和利益关系。对产业组织的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 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 行具体描述和说明。 第二章 理论演变
许多产业组织学教科书都把张伯伦、罗宾逊夫人和马 歇尔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 第二章 理论演变
(五)何谓“有效竞争”?它有哪些判断标准?
1940年克拉克的有效竞争概念的提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 展和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所谓有效竞争,简单说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 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 者关系的主要方法或手段。梅森将以往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 现有效竞争的条件的论述,归纳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 一是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的条件归纳为市场结 构标准;二是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竞争有效性的标准归为市 场绩效标准。这就是有效竞争标准的二分法。 继梅森的研究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的标准从二分 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 准,并采用三分法概括了判断有效竞争的标准。 第二章 理论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企业的原因在于有些交易在企 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所花费的成本要低。原因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若不存在企业,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通过市场机 制进行合作生产,必须签订一系列相互交易、合作的契 约。而当由企业来组织合作生产时,这一系列契约就被 一个契约所替代。这无疑可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 第二,企业较稳定的长期契约可以降低有些重复交易发 生的频度,也可以减少不确定性,从而节省了一部分交 易成本。 • 第三,企业内部契约具有这样的特征,即生产要素尤其 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为获得一定报酬而同意在一定限度内 服从企业家的指挥。这就使企业家有可能指挥其雇用的 生产要素在最有价值的用途上运作,从而提高效率,减 少生产费用。
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 在哈佛学派的 SCP 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 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 其 基 本 分 析 程 序 是 按 “ 市 场 结 构 ( structure ) - 市 场 行 为 ( conduct) -市场绩效( performance ) -产业组织政策”展开 的。 • “结构-行动-绩效”分析范式 结构:企业数目、产品差异程度、成本结构等 行动:企业的定价、产出、广告、投资、研发等 绩效:利润率、价格与边际成本比率、产品多样性、创新 率等 • 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 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 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 而且整个行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有足够的时间发生 变化,即只要现有厂商可获得超额利润,就会吸 引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从而引起厂商数量的增 加,反之,不能赚得正常利润而蒙受亏损的厂商 势必退出该行业,从而引起该行业厂商数量的减 少。
2、对长期的解释
• 和短期均衡一样,在长期竞争性调整过程中,行业和厂商的 长期均衡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决定的。在这里,行 业的供给和需求决定该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 • 各厂商根据该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调整其厂房设备的规模, 并使其所提供的产量的边际成本等于既定的产品价格。同时 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和亏损的厂商退出该行业。 • 这种调整过程会一直进行,直到厂商进入或退出该行业的刺 激不存在时(只能获得正常利润)才会停止。此时该产品的价格、 产量和留存下来的厂商数量将不再发生变化,该行业达到均 衡状态。与此同时,留存下来的每个厂商都具有最大的经济 效率、只能赚取正常利润、所选用的厂房设备的规模是在当 时技术条件下的最优规模,并且所提供的产量是对应该厂房 设备之平均成本为最低点的产量见图3-2。
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 ( 交换者 ) 之间进行经济 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 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 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 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 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研究重点:产业集中、进入壁垒等与垄断相关的产业问题 立场倾向:反对垄断,限制企业的市场力量 政治背景:罗斯福-杜鲁门时期的反垄断高潮
市场基本供求状况 结 构 、 行 为 、 绩 效 ( ) 模 式
市场结构 反 馈 效 应
SCP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图2-1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模式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但是,新古典企业理论也存在着很大的弱点。因 为它无法回答以下问题: • 既然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也就是 说市场交易是最优的,为什么事实上有很多资源 是通过企业这种组织形式进行配置的(即为什么 在现实中有那么多交易要在企业内进行)?
• 如果企业规模由技术决定,为什么很多公司的规 模远远超过了工程的需要?
(2)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 是有成本的。 • 新古典经济学假设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不存在交易摩 擦,因而也不存在交易成本。而实际情况是市场交换 存在着交易摩擦,从而也存在着交易成本。这主要是 因为: • 第一,获取价格等有关的市场信息是要支付一定费用 的; • 第二,进行交易谈判,签订交易契约也要支付一定的 费用。 • 例如,雇主到市场上采购原材料、招聘工人,需要花 费时间、需要发现价格、需要讨价还价、需要冒花费 成本,而购买不到原材料和劳动力或虽已购买到却不 适用将会承担风险,当然他还需要签订交易合约并对 合约的执行进行监督等等,这一切都构成交易成本。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 基本观点
坚持自由放任的市场原则:除了较低的成本优势外,不存在阻止 进入的障碍,以及持久的市场力量;“集中并不一定有害于经济” 根据“价格理论”重新考察反垄断行为 —强调严格的理论分析和 对竞争中的各种理论进行经验检验。 阶段性胜利的标志:里根-布什时政府的《垂直竞争指南》 • 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 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 企业的存在。它可以是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 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 争的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 • 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 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一)短期行业均衡和厂商最优规模的决定
• 所谓短期是指厂商的厂房设备的规模(即固定 成本)是固定不变的这样的简单再生产周期。 厂商只能通过调整可变要素(即可变成本)的使 用量来调整其产销量(即生产规模)。
• 从整个行业看,在短期内,不仅该行业现有厂 商的厂房设备的规模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该行 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是固定不变的。原因是由于 时间较短,现有厂商来不及调整其厂房设备等 固定资产,而其他厂商也无法建造出新的厂房 设备从而进入到该行业中来。见图3-1。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所谓产业组织(Industrialorganization) ,通常指同一产业 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 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 和利益关系。 “组织”通常包括三种含义: 第一,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予以编制,如作 为企业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某项工程建设或某项活 动的组织等。在这里,组织通常是作动词用; 第二,指形成的形式。如各种党派、团体、企业、学校、 医院、家庭、军队和国家政权等等; 第三,指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1、市场结构标准:
市场结构标准就是以市场份额认定企业在 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主要为保证有效竞争。 • 集中度不太高; • 市场进入容易; • 没有极端的产品差别化; • 任何企业和集团不存在共谋 。
2、市场行为标准: 根据企业的市场行为认定企业是否为垄断。 • 对于价格没有共谋; • 对于产品没有共谋; • 对竞争者没有压制政策。 • 3、市场绩效标准: 根据企业在市场上的盈利程度判断该企业是否垄断。 • 存在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压力; • 随成本大幅下降价格能向下调整; • 企业与产业处于适宜规模; • 销售费用在总费用中的比重不存在过高现象; • 不存在长期的过剩生产能力。
成 本
价 格 SAC
SMC
LMC
成 本
价 格
LMC
LAC LAC
P
p1
p1
O
q0
(a)
Q
(b) 图3-2 长期内厂商最优规模的决定
Q
3、小结 首先,新古典企业理论不把企业看作是一种组织,而 是把它看作为一个可行的生产计划集。 • 它主要从技术角度出发,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研 究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个产业最佳产出水 平和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问题,还研究了与此相应 的企业最优生产规模和最佳生产范围的决定问题。 • 它在一般意义上强调技术的作用,在特定意义上强 调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作为企业规模的重要决定因 素,这无疑是正确的。 • 另外,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和完全竞争的假定下该理 论在分析企业最优生产选择如何随着投入和产出价 格的变动而变动方面、在理解一个产业(或企业)的整 体行为方面、在研究企业之间策略相互作用的结果 方面,一直是十分有用的。
第三章
产业主体—企业
• 企业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研究对象。企业理论 是经济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也是产业组织 理论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 本章首先系统、全面地介绍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关 于企业的理论; • 其次,作为比较,介绍以日本为主要代表的东方 的企业理论及东方企业的特点; • 最后,探讨企业在现代经济社会及产业经济中的 地位和作用方面的问业理论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被理解为生产函数。 所谓生产函数 (Productionfunction)是描述在生产技术状况给定的条 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数量关系的 函数式,一般记为:
Q f ( x1,..., xn )
x1,…,xn 表示生产某种产品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Q 其中, 表示任一数量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品组合在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 所能生产出来的该产品的产量。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分析 是在下述两个前提条件下展开的: (1)厂商 (Firm)被认为具有经济理性,它们具备有用的信息、精于计 算、孜孜不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即所谓“经济人”假定); (2)企业或厂商被看作是在市场经济中业已存在的、完全有效运转的、 为赚取利润而从事商品生产活动的一个完整的经济单位,它可以 是一个个体生产者,也可以是一家规模巨大的公司。
1、“马歇尔冲突”,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 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其实质是垄断与竞争、规 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问题。 • 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 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 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 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 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 面对这一矛盾,马歇尔试图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经历 的“生成一发展一衰退”过程来说明垄断是不会无限 蔓延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是可以获得某种均衡的。 2、不完全竞争 • 只要垄断的存在,就不可能达到完全竞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