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学案模板
数学教案的模板6篇
![数学教案的模板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44a07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a.png)
数学教案的模板6篇数学教案的模板篇1教学内容:p53例4,课堂活动3题,练习八第3、4、5、6、7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能正确计算。
2、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伴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生活中两步计算问题的思考方法和步骤。
教具准备: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只列式,不计算。
1、比276多308的数是多少?2、一个加数是355,另一个加数是361,和是多少?3、减数是84,被减数是436,差是多少?4、555比427多多少?二、学习例41、小朋友喜欢看电影吗?今天育才小学组织全校学生看电影。
电影院里有800个座位,男同学有327人,女同学336人,电影院还剩多少座位?2、生先独立思考怎样列式计算,再在小组里讨论说一说。
3、师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
第一种:⑴先算男同学和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人?327+336=663(个)⑴再算还剩多少个座位?800-663=137(个)说一说怎样算出800-663的得数的?师在计数器上演示计算的过程。
然后再板演竖式计算。
第二种:⑴先算出男同学坐了以后剩多少个座位?800-327=473(个)⑴再算女同学坐了以后还剩多少个座位?473-336=137(个)4、小结三位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活动:第3题。
(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的意思是“相等”)四、课堂作业:1、第3题,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想、分析等活动来认识条件和问题。
然后再列式计算。
2、第4题,学生可按自己的理解直接说出4个250就是1000,所以够吃4 天。
也可以列成加法250+250+250+250=1000,还可以列成减法1000- 250-250-250-25-=0。
3、第6题,先让学生认识图形,明确水表、电表、气表下面写出的数,就是水、电、气本月底的读数,并填入图下的表中,再分别算出本月使用数。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5篇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d8fac8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f.png)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5篇数学老师应当在课堂中培育学生的新奇心,热忱激励他们进取思索,引导大胆提出疑问。
全部的数学老师应当在数学课前打算一份优秀数学教案,它在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你是否在找正打算撰写“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257350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1.在开心的情境中学会比多少,会用完整的语言表达两者之间多几,少几的关系。
2.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独立视察、逻辑推理实力。
3.让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体会其中的乐趣。
教材分析重点用正确完整的语言表达两者之间多几,少几的关系。
难点利用减法进行计算。
教具卡片学具卡片电化教具实物投影仪一台电脑一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挚友,老师始终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
课外活动时你喜爱做什么活动?(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引出足球运动。
)板书课题:操场上二建构模式1投影显示图片:操场上(1)师引导学生说图中的内容。
(2)激励学生根图意提出相关问题。
如: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男女生一共多少人?男生多?还是女生多?(3)引出比多少的问题,进一步探讨。
老师板书:比多少师: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1)学生小组探讨,选代表全班沟通。
2)老师出示卡片排排队验证探讨结果。
3)老师引导算式表达,并板书。
8-2=6(人)男生比女生多6人。
4)激励学生用另一种说法表达。
女生比男生少6人。
(4)学生独立完成图1的练习,老师巡察指导。
2改变:增加女生的人数,男生不变。
(多媒体课件) 师:现在女生与男生人数又有什么关系?1)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用学具红花代表女生,黄花代表男生,排排队。
小组内相互沟通看法。
2)用算式表达。
学生列式老师板书。
10-8=2(人)小结:在操场上这个情境中,我们学会了比多少三说明应用与拓展1投影显示图示,学生练习比多少。
2活动:师生拍手。
男女生分开竞赛比多少。
(小组之间人数比较,小组内男女生人数较。
)3课间1分钟:《小青蛙回家》。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通用19篇)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通用19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44040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1c.png)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通用19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集合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法本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1、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4、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语数竞赛活动的情况,让学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5、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集合图,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6、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考虑到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五篇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01194e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1.png)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五篇教案一:数的认识与初步计算教学目标:1. 认识整数0及自然数1~20。
2. 正确书写和认读1~20的数字。
3. 掌握1~10的出现次数和大小顺序。
4. 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教学内容及安排:1. 导入(5分钟):- 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回忆并说出1~10的数词。
- 引导学生回忆曾经见过的数字0以及从1~10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形状和数量特点。
2. 认识整数0(10分钟):- 出示数字0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形状和指法,并观察单词的写法。
- 教师板书数字0的写法,引导学生跟读,并通过游戏巩固记忆。
3. 整数1~20的认识(15分钟):- 逐个出示数字1~20的图片,大声读出数字,引导学生跟读。
- 让学生观察每个数字的构成形状和数量特点,并参与复述。
4. 数字书写练习(15分钟):- 学生用纸和笔模仿教师示范,依次写下数字1~20。
- 教师在板书上展示正确的数字书写形式,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
5. 数的出现次数和大小顺序(15分钟):- 出示数字1~10,让学生数出每个数字出现的次数,并讨论哪个数出现的最多、最少。
- 引导学生讨论数字的大小,并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的练习题。
6. 简单加法计算(20分钟):- 使用小球或图片等教具,让学生模拟加法运算。
- 通过示范和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上的简单加法计算题。
7. 总结与反馈(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教案二:二位数的认识与比较教学目标:1. 认识二位数。
2. 掌握二位数的大小比较。
3. 进行二位数的排序。
4. 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教学内容及安排:1. 导入(5分钟):- 师生对话,回顾并说出二位数的概念。
- 出示几个二位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和数量特点。
2. 认识二位数(10分钟):- 显示数字10~99的图片,引导学生读出每个数字。
- 让学生观察每个二位数的位数、大小和构成,进行简单的总结。
高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5篇
![高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5d9ab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5.png)
高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5篇高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篇1教学目标:1.理解流程图的选择结构这种基本逻辑结构.2.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3. 能运用三种基本逻辑结构设计流程图以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方法:1. 通过仿照、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求解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流程图的感知.2.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流程图的画法和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情境:某铁路客运部门规定甲、乙两地之间旅客托运行李的费用为其中(单位:)为行李的重量.试给出计算费用(单位:元)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二、学生活动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解算法为:输入行李的重量;如果,那么,否则;输出行李的重量和运费.上述算法可以用流程图表示为:老师边讲解边画出第10页图1-2-6.在上述计费过程中,第二步进行了判断.三、建构数学1.选择结构的概念:先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决定执行哪一种操作的结构称为选择结构.如图:虚线框内是一个选择结构,它包含一个判断框,当条件成立(或称条件为“真”)时执行,否则执行.2.说明:(1)有些问题需要按给定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并按判断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操作,这类问题的实现就要用到选择结构的设计;(2)选择结构也称为分支结构或选取结构,它要先根据指定的条件进行判断,再由判断的结果决定执行两条分支路径中的某一条;(3)在上图的选择结构中,只能执行和之一,不可能既执行,又执行,但或两个框中可以有一个是空的,即不执行任何操作;(4)流程图图框的形状要规范,判断框必须画成菱形,它有一个进入点和两个退出点.3.思考:教材第7页图所示的算法中,哪一步进行了判断?高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篇2教学目标:(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求曲线的方程.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教学过程: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强调.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讨论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讨论曲线的性质,这一讨论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2)通过方程,讨论平面曲线的性质.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讨论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讨论如何用方程讨论曲线.本节课就初步讨论曲线方程的求法.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例1:设、两点的坐标是、(3,7),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解法一:易求线段的中点坐标为(1,3),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于是有即l的方程为①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通过老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即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这说明点的坐标是方程的解.(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设点的坐标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到、的距离分别为所以,即点在直线上.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最后得到式子,如果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吗?可见,这个证明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解法二: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也就是点属于集合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果然成功,当然也不要忘了证明,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足.显然,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第二条上边已证.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非常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例2:点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求点的轨迹方程.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显然用已知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求解过程略.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分析上面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总结一下求解曲线方程的大体步骤:首先应有坐标系;其次设曲线上任意一点;然后写出表示曲线的点集;再代入坐标;最后整理出方程,并证明或修正.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例如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2)写出适合条件的点的集合;(3)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4)化方程为最简形式;(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一般情况下,求解过程已表明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如果求解过程中的转化都是等价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所以,通常情况下证明可省略,不过特殊情况要说明.上述五个步骤可简记为:建系设点;写出集合;列方程;化简;修正.下面再看一个问题:例3:已知一条曲线在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点的距离减去它到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生成的过程和形状,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关系.解:设点是曲线上任意一点,轴,垂足是(如图2),那么点属于集合由距离公式,点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①将①式移项后再两边平方,得化简得由题意,曲线在轴的上方,所以,虽然原点的坐标(0,0)是这个方程的解,但不属于已知曲线,所以曲线的方程应为,它是关于轴对称的抛物线,但不包括抛物线的顶点,如图2中所示.题目:在正三角形内有一动点,已知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且有,求点轨迹方程.分析、略解:首先应建立坐标系,以正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一个坐标轴,这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另一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比较简单,如图3所示.设、的坐标为、,则的坐标为,的坐标为.根据条件,代入坐标可得化简得①由于题目中要求点在三角形内,所以,在结合①式可进一步求出、的范围,最后曲线方程可表示为师生共同总结:(1)解析几何讨论讨论问题的方法是什么?(2)如何求曲线的方程?(3)请对求解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进行评价.各步骤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应注意什么?课本第72页练习1,2,3;高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篇3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5篇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eb812b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4.png)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5篇教案一:整数的概念与应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整数的定义,理解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的概念。
2.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识别和运用整数。
3. 能够进行整数的加减运算,并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整数的定义和概念。
2. 整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具。
2. 学生准备教材和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负数的问题,例如:如果一个银行账户里有100元,你取走80元,那么账户里还剩下多少钱?2. 概念讲解结合具体例子,向学生介绍整数的定义和概念,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3. 讨论与练习学生就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整数问题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练习。
4. 运算规则介绍整数加减运算的规则,并通过一些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整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并提供一些拓展练习,加深学生对整数的理解。
教案二:分数的认识与计算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的定义和概念。
2. 能够识别和运用常见的分数。
3. 能够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计算。
二、教学重点:1. 分数的定义和概念。
2. 分数的加减乘除计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具。
2. 学生准备教材和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分数的思考,例如:如果一块糖分成了4份,你分到了其中的3份,占了多少比例?2. 概念讲解结合具体例子,向学生介绍分数的定义和概念。
3. 讨论与练习学生就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分数问题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练习。
4. 运算规则介绍分数的加减乘除计算规则,并通过一些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5. 总结与拓展总结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并提供一些拓展练习,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
教案三: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分类一、教学目标:1. 理解几何图形的概念和特点。
2. 能够识别和分类常见的几何图形。
3. 能够进行几何图形的简单运算。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5篇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a0c1e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7.png)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5篇数学属于形式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
不同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数学的准确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学校数学教案模板,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学校数学教案模板篇1一、教学目的【学问与技能】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精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日学习的数轴。
(二)探究新知同学活动:小组争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
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同学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比体温计进行解答。
老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意: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提问:今日有什么收获?引导同学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课后练习题其次题;思索: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学校数学教案模板篇2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通过同学熟识的问题情景,以过探究有理数减法法则得出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合理性。
数学教学教案模板(集合6篇)
![数学教学教案模板(集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d07d7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33.png)
数学教学教案模板(集合6篇)数学教学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标: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长方形纸、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吗?今天我们就利用折纸来学习知识。
你能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吗?那么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平均分成三份呢?五份呢?(1)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2)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提示1、利用手中的的学习纸,涂一涂,算一算,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2、同桌之间说一说彼此的想法。
3、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课本第55页的提示,完成这两个问题。
三、交流释疑1、初步感知分数除法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请同学们拿出图(一)来涂一涂。
交流:为什么要这样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还有不同的涂法吗?能根据这个过程列出一个除法算式吗?这个除法算式和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分数除法。
(板书)初探算法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请大家在图(二)的上面涂一涂。
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涂法)同学们是把长方形纸的七分之四平均分成了三份,再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
谁能根据这一过程列出一个算式。
怎样才能算出得数呢?观察3和1/3有什么关系,由除以3变成乘3的倒数,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教师出示三组算式)1/3÷54/5÷31/3÷5指生演板让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根据这三组算式再结合上一道题,你认为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四、实践应用1、算一算。
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15篇)
![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b0387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b.png)
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15篇)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篇1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
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_2+b_+c=0(a≠0)的根_1、_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_1、_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
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
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
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a_+b_+c=0(a≠0)的两根是_1,_2,那么_1+_2=,_1_2=。
问题6.在方程a_+b_+c=0(a≠0)中,a、b、c的作用吗?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③当a≠0时,△=b-4ac可判定根的情况;④当a≠0,b-4a c≥0时,_1+_2=,_1_2=。
数学教案的模板5篇
![数学教案的模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326da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07.png)
数学教案的模板5篇数学教案的模板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三步式题.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一、口算引入.?演示动画“混合运算”】出示:8+3×7 9×2+4×3 6×(50-46)36÷3-5 63÷9×6 (48+32)+5教师提问: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如果有小括号,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二、学习新知.1.出示例1:计算74+100÷5×3(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看到题目后你想给同学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可能提出:①这道题包含哪些运算?②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3)学生动手独立完成例1,全班共同订正:教师提问:你能按照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读题吗?请学生两人一组用数学术语尝试读题.教师订正:74加10 0除以5所得的商再乘3的积,和是多少?(4)教师将上题变成74+100×3÷5和74—100×3 ÷5两题.教师提问:谁能按照运算顺序读出题来?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5)先说出下面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并订正)65-6×4÷2 38+56÷7×3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演算这几道混合运算式题,你有什么发现?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2.出示例2:计算(440-280)×(300—260)(1)学生自读题目:440减280的差乘300减260的差,积是多少?(2)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边的习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3)学生试做.可能出现两种不同解法,板贴出来:让学生比较评议以上两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的简便解法你联想到什么?这种格式与复习的哪道题相似?(4)教师让学生先按照运算顺序用数学用语读题再独立完成.(59+21)×(96÷8) (220-100)÷(15×2)教师提问:通过计算这三道题,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三、巩固提高.1.计算下面各题(试着用术语读出下面各题)700-8×5×4 (275-35)÷(17+43)480÷(96÷16+6) (15×40—360)÷6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括号里有两级运算,同样先算乘除法,后做加减法,小括号要照抄下来.2.按照各图制定的运算顺序,在□里填上得数.填数后,根据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订正.四、课堂小结.要完成一道混合运算,它的计算步骤是:①审题,看清运算符号、数字、有没有小括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②计算.③检验,包括运算顺序,计算是否正确.五、布置作业.14+16×4-50 74+(96÷6-8)72-45+121÷11 2520÷18×(806-799)数学教案的模板篇2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数学教案5篇(通用)
![数学教案5篇(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d1b9df5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3.png)
最新数学教案5篇(通用)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2.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操作才能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才能,开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教师谈话:我们已学过一些几何图形,你们还记得是哪些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出示下面的实物.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教师明确: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如今看到的这些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叫做立体图形.教师提问:在低年级时我们曾认识过长方体和正方体,谁能找出这些物体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入:这一单元我们要继续深化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今天先学习对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二、学习新课.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一〕认识长方体的面.1、教师演示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体的面,并让学生摸一摸.2、让学生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几个面.再观察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3、提问:6个面中有没有不都是长方形的情况呢?〔板书: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4、提问:长方体的6个面还有什么特征呢?〔板书:相对的面完全一样〕5、总结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一样.〔二〕认识长方体的棱.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棱.2、让学生把直尺放在棱上,发现直尺平平的.说明棱是直的,是线段,可以度量.3、提问: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想一想,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引导学生把棱分成三组,也可用同一颜色把每组互相平行的棱标出来.数出每组各有4条棱,有3组,一共有12条棱.〔板书:有12条棱〕4、让学生量一量每组中棱的长度,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板书: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5、总结特征: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三〕认识长方体的顶点.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三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顶点.2、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数〕〔板书:有8个顶点〕〔四〕总结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一样,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五〕认识长、宽、高.出示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观察并答复: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每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分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有什么特点?〔3条棱,3条棱的长度不相等.〕3、教师小结:由于有三组互相平行的棱,每组棱的长度相等,我们可以取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作代表,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4、指导学生理解长、宽、高的概念.可让学生把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分别说出长、宽、高,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六〕教学识图,开展空间观念.1、让学生把长方体学具放在课桌左上角,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看到几个面?2、教师启发提问:怎样用图表示出来呢?可同时板书画图.说明:虚线表示看不见的三条棱,并让学生指出长、宽、高,教师板书.三、反响练习.1、按照教科书所给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再量一量它的长、宽、高.2、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3、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4、说出右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①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②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③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④它的下面和后面各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在长方体的6个面中只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吗?假设其它的面也是正方形,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五、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面: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一样.棱: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有8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线生日祝福网页——带有你名字的个性祝福】【推荐】下载本网的快捷方式到桌面,以便下次使用。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5篇_1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5篇_1](https://img.taocdn.com/s3/m/57aab9d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b8.png)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5篇小学数学教案篇1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数学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学生准备直尺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
2.能正确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3.会度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空间观念。
教育方面:线段、射线、直线的认识。
及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三、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几种平面图形及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认识的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线段、射线和直线及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及联系。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利用课件,视频等,并创建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由此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课的设计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导入设疑,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讨论探究;3、抓住重点、精讲点拨;4、对比拓展;5、巩固新知、当堂检测;6、课堂小结。
五、教学过程:一导学预习案1、探索活动阅读课本55—56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发现?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收获与困惑A、通过预习自学,你学会了什么?B、你的困惑是什么?二教学案(一)导入设疑、自主学习:师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我们一双灵巧的小手完成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师:现在老师来检查同学们提前预习的情况。
请同学们看屏幕:画面上展示的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斜拉索大桥。
最后展示的是世界第一的苏通大桥。
这些雄伟的大桥凝聚了无数设计师们的辛勤劳动,小明的爸爸就是这样一名桥梁设计师。
瞧,小明正在和爸爸学画设计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师: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当一回设计师,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画出这幅设计图。
小学数学教案【五篇】
![小学数学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e586b54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c.png)
小学数学教案【五篇】教案是老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同学的实际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详细设计和支配的一种有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我整理的学校数学教案【五篇】,欢迎阅读与保藏。
第一篇: 学校数学教案1、使同学初步熟悉直角,会用三角板推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推断力量、实践力量。
3、使同学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同学学会查找生活中的数学。
教材通过引导同学观看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
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
然后让同学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熟悉。
最终让同学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四周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外形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外形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象这样的角叫直角。
(板书课题)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这些角都叫什么角?我们四周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老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
要画上直角符号。
同学边画边说。
同桌相互评一下。
同学按操作画,老师巡察。
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全部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比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1、做练习的其次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说一说,这堂课你熟悉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事?直角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5篇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88089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d.png)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5篇文章一:整数加法与减法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整数的概念及其特点;2. 能够进行整数的加法运算;3. 能够解决涉及整数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整数的加法规则与性质;2. 基于整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整数运算实例;3. 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整数的概念及其符号;2. 讲解:整数的加法规则与性质;3. 拓展:引导学生进行整数加法运算的实例练习;4. 巩固: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册的习题;5. 归纳:总结整数加法的规律;6. 实践:应用整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7. 反思:让学生总结整数加法的关键点和易错点。
五、课堂小结文章二:分数的比较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2. 能够进行分数的比较运算;3. 能够解决分数比较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分数的比较原理与方法;2. 基于分数比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分数运算实例;3. 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分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讲解:分数的比较原理与方法;3. 拓展:引导学生进行分数比较的实例练习;4. 巩固: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册的习题;5. 归纳:总结分数比较的规律;6. 实践:应用分数比较解决实际问题;7. 反思:让学生总结分数比较的关键点和易错点。
五、课堂小结文章三:几何中的图形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几何中的图形及其性质;2. 能够识别和分类各种几何图形;3. 能够解决涉及几何图形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各种几何图形的定义和性质;2. 判断和归类几何图形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几何图形实例;3. 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教材中已学的几何图形知识;2. 讲解:介绍新的几何图形及其性质;3. 拓展:引导学生识别和分类几何图形的实例练习;4. 巩固: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册的习题;5. 实践:应用几何图形解决实际问题;6. 归纳:总结几何图形的定义和性质;7. 反思:让学生总结几何图形学习中的关键点和易错点。
高中数学教案(8篇)
![高中数学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8c707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6.png)
高中数学教案(8篇)高中数学教案篇一1.课题填写课题名称(高中代数类课题)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
.。
.。
.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
.。
.。
.(讨论、发现、探究),提高。
.。
.。
.(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2)教学难点:易错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4、教学方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1)讨论法(2)情景教学法(3)问答法(4)发现法(5)讲授法5、教学过程(1)导入简单叙述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例:复习、类比、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2)新授课程(一般分为三个小步骤)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例:奇函数的定义)。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
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分组判断几组函数图像是否为奇函数,并归纳奇函数图像的特点。
设置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是否为奇函数的易错点)。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新授课里面一定要表下出讲课的大体流程,但是不必太过详细。
)(3)课堂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4)作业提高布置作业(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所创新)。
6、教学板书2.高中数学教案格式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3.高中数学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2)账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3)会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范本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13b1b5e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5.png)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范本在教学授课这件事上,教师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每次教学都需要进行编写教案的工作。
敲定一个教学教案,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数学教学设计教案范本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教学设计教案范本篇1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让幼儿连续比较宽和窄,能正确地表达比较的结果,在比较中进一步知道物体宽窄的相对关系。
2、除了目测比较外,引导幼儿尝试用物品作自然测量比较。
3、进一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视察、比较、判定能力以及对事物作宽窄比较的爱好。
4、培养幼儿的视察力、判定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爱好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1、宽窄不一的毛巾、围巾、手绢、纸板若干。
2、幼儿挂书第16页。
活动进程:1、使用幼儿用书第16页。
(1)请幼儿看一看:图中有哪两个动物?它们长得怎样?(2)请幼儿视察比较:哪张床最宽?哪张床最窄?它们分别是谁的?请把动物与相应的床连线。
2、使用准备好的物品作宽窄比较。
(1)教师两两拿出物品,请幼儿说一说:这两个物品哪个宽?哪个窄?你怎么知道的呢?(2)教师提问:我们除了用眼睛看,还能够用其他方法来比较两个物体的宽和窄吗?鼓励幼儿积极动脑筋摸索。
(3)请幼儿尝试用书本、积木等物品来对对别的物品作宽窄的测量。
教学反思:连续引导幼儿关注教室里面、幼儿园里面、家里面有哪些东西宽,哪些东西窄。
请幼儿用绳子或者其他东西量一量家里面自己的小床和爸爸妈妈的大床,餐桌、书桌和茶几。
看看有什么不一样请幼儿学习用跨步、脚印、竹竿、绳子等在户外进行自然测量,比较路的宽窄、墙的宽窄等。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范本篇2活动目标:1、以同伴10个手指的“藏起”为情境进行10的减法算式的记录,体会减法算式在记录数量变化中的简单、便利。
2、比较同伴间10的减法算式记录条目的多、少、一样多,体会“有顺序”的操作活动给记录带来的帮助。
3、在游戏活动反复进行中,增进幼儿对“一”、“一”等符号的知道。
2023小学数学教案模板5篇
![2023小学数学教案模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bb41fc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e.png)
2023小学数学教案模板5篇学校教育阶段后为中学教育阶段,即从学校升级到初级中学(简称:小升初)。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2023学校数学教案模板,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2023学校数学教案模板篇1教学目标:1、初步认知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同学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洁的方法。
3、通过同学操作、表达使同学经受加法的计算过程。
4、培育同学初步的数学沟通意识。
5、使同学乐观主动地参加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加自信念。
教学重、难点:把握对自身合适、喜爱的计算方法教学预备:师:多媒体课件,苹果树图、小草图生:小棒或学具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电脑演示:从漂亮的大森林外景到草地内景再到间续飞落草地吃食的小鸟并对四只小鸟加以特写。
同时还伴同着悦耳的鸟叫声。
2、问:老师想知道有几只小鸟,谁情愿帮俺?你是怎么知道的?3、多媒体连续演示:又飞来一只小鸟(同学观看)问: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4、“一共有几只小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依据同学的回答,老师板书:4+1= )二、合作沟通,探究发觉1、小组合作,探究多种算法问:4+1等于几?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请把你的方法告知你小组的同学们。
2、全班沟通算法。
(对得出不同算法的小伴侣赐予鼓舞,并板书5)师:刚才有一位小伴侣是用俺们学过的4和1拭目以待组成来计算的,这个方法很好,你能用这种方法也来试着算一算吗?同桌互说。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1、“做一做”第1题(1)先请同学看图说图意,再请小伴侣在全班沟通。
(2)同学汇报算式;3+2=5 ,2+3=5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观看上面的这两个算式,你能发觉什么?(使同学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2、“做一做”第2题要求同学边摆边列算式。
四、寓练于乐,巩固深化1、嬉戏一:贴苹果要求:在苹果图片上写出“5以内的加法算式”并贴到苹果树上去。
嬉戏方式:以小组合作方式,大家摆学具说算式,一人写算式。
数学教案范本模板
![数学教案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b57b63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3.png)
数学教案范本模板精选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请具体填写)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请具体填写)培养学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材:人教版《数学》册,第章第节。
2. 教学主题:(请具体填写)。
3. 教学要点:(请具体填写)。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请具体填写)2. 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请具体填写)来发现和解决问题。
3. 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请具体填写)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请具体填写)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请具体填写)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4. 方法讲解:讲解(请具体填写)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5. 练习与讲解:学生练习(请具体填写),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请具体填写)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第题至第题。
2.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请具体填写)。
数学教案范本模板精选第二部分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请具体填写)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反馈: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对(请具体填写)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请具体填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课堂表现: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表现,评估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2. 学生反应: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了解他们对(请具体填写)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3.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相关知识:介绍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如(请具体填写)。
2. 实践活动:设计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请具体填写),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数学教案范本模板
![数学教案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554bf9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8.png)
数学教案范本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介绍……的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定理。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设计: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定理。
2. 难点:……的证明过程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等方法。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教具等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性质、公式、定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问题,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心得,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问题,讲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5.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所学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批改课后作业,分析学生的错误,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情况。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学科新授课教案“理想人本课堂”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基于生命,唤醒情感,启迪智慧,平等对话,回归自然;人本课堂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人本课堂关注学生注潜能发展;人本课堂立足学生全面发展;人本课堂弘扬学生个性。
人本课堂的外显特征应该是:课堂情境的和谐自然,师生心态的自由开放,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
在人本课堂中你会看到:多种多样的分组,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理想人本课堂”的基本模式可以简要概括为“236”模式,“2”就是说:“理想人本课堂”包括:两个载体:学案导学和学科助理制。
其中“学案“应包括自学案、探究案、训练案三部分组成。
学科助理应该是小组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监督者、落实者,是落实兵教兵、兵练兵理念的有效载体,学科助理是小组学习成果交流展示的中心发言人,学科助理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延伸,特别是自习课上学科助理的作用更加突出。
“3”就是说:“理想人本课堂”划分三个时段:一是每节课教师的总讲授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严格落实三讲三不讲原则,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二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间不少于20分钟、(多项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20%来自自学,70%来自主合作交流,10%来自教师的讲授)三是学生的巩固训练时间不少于10分钟。
(作业布置要遵循三布置三不布置: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不布置重复性作业,不布置惩罚性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
)硬性划分时段是用不人本换取对学生人本,是彻底解决满堂灌的最有效的措施。
.“6”就是说:“理想人本课堂有六个教学环节:(主要指新授课)第一环节:精妙的情境导入。
我们要求教师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或导语或歌曲或图片或视频等等)拉近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以景激情,吸引学生快速进入学科殿堂。
这一环节还应包括目标的认定,重难点的确定等。
第二环节:有效的自主学习。
我们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教师有效指导点拨为辅,“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教师要将新课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
在教学设计中,要提前预设和安排好问题铺垫。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能够使学生摸得着、抓得住的问题。
问题呈现可以分为两类: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充分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关键性问题。
提出的问题要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思考。
问题不能只按语言表达方式呈现给学生,而是采用多种方式呈现,如图片认读、媒体欣赏、实物观察、活动观察等。
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在自习导学案上通过建构问题支架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这一环节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理念的体现,老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特别关注潜能生的学习情况。
第三环节:适时的小组探究。
理想人本课堂的基本状态是谈话式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始终保持某种“互动”的状态。
我们倡导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但也不能走另一个极端忽略了对学生独立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互助合作交流应设在独立思考之后,应建立在“自主”的基础上。
教师将问题呈现之后,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和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投人到问题讨论的氛围当中,引起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激烈的争论,使学生思维激起碰撞,个性得到张扬,找到多元化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使问题解决走向成熟。
在与组内成员交流的时候,就是拿着自己的观点去和别人交流碰撞交织、取长补短、思辨感悟,而不是一个毫无思想和主见的看客。
即:要防止“假合作”,注重提高合作的实效性,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这一个环节要注意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要随时引导,不要怕课堂乱,只有激烈的争论,才可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第四环节:恰当的反馈点拨。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环节后,要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自学、探究成果,可以组织小组内展示,基础展示、语言展示、板书展示、疑难问题展示等,通过交流展示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对重点和共性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总结点评。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讲授”似乎不重要,其实,必要的“讲授”是不能少的,但要注意讲的针对性、时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教师析疑解难,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重点突出、分化难点,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后面迁移应用、拓展创新奠基铺路,达到“更上层楼”的目的。
第五个环节:扎实的巩固提高。
每堂课拿出大约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通过自由活动,让学生调整思维、回顾顿悟,总结反思,实现当堂消化疑难目的。
该环节教师要做到“三不”,即不随时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不居高临下地加以评判,不急于纠正学生的某些知识性错误,只点不拨,让学生在查阅、思考、探究中面临疑难和困惑,让他们在讨论争辩中自己去修正自己,在自我修正中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针对所学内容,为学生精选各种类型的,具有广度和深度的习题(课本上、练习册上的题目是首选,重复的不要再选)进行扎实有效的变式训练。
通过课尾的小结,使学生扩大视野、形成第六环节:凝炼的总结提升。
.方法,构建起清晰完整、系统调理的认知结构,达到梳理知识、总结升华、实现知识的拓展延伸,实现知识创新的目的。
在理想人本课堂上还要重视下面的细节处理:导入的启发性;问题的有效性(数量与质量);新旧知识的互联性;结论的过程性;信息技术的实效性;评价的激励性;教育的情感性;管理的艺术性;作业分层性。
数学学科新授课教案模式表初年级学期数学课题第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目标:【温故知新】本环节设置内容为:1、上节所学重点问题的自我检测 2、为本节所学做的铺垫【情境导入】本环节视所学内容而定,(可用实际问题导入法、图片模型导入法、知识联系导入法----)【自主学习】(依据自学案自主交流完成情况)内容师生双边活动本环节大约需要…分钟在学科助理的带领下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情况1、完成目标:…1: 问题2问题2: 、对问题的解决方法:…3问题、渗透数学思想:…3:…【小组探究】(结合探究案完成)师生双边活动内容本环节大约需要…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探究下列问题问题1: 、完成目标:…1 2: 、对问题的解决方法:…2问题问题3: 3、渗透数学思想:……【反馈点拨】、点拨方法:…4【巩固提高】(依据训练案完成)内容师生双边活动对应训练1:本环节大约需要…分钟对应训练2 1、完成目标:…:对应训练、对问题的解决方法:…23:…知识拓展:【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上和能力上有了哪些提升?还有什么困惑?知识结构:能力方法:【作业设置】【板书设计】课题:【课堂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数学学科新授课教案案例初二年级下学期数学课题9.4矩形、正方形(一)第1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谷有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能力目标:2、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4、在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认识,并以此激发探索精神。
5、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温故知新】内师生双边活回忆上一节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本环节大约需分钟)复习上节所学识,为本节学习做铺质:。
(2)角的性质:。
(3)对角线的性质:。
(4)对称性:。
2、菱形的判定(1)边的判定:①。
②。
(2)对角线的判定:。
【情境导入】我们知道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我们让平行四边形的邻边相等后就成为了菱形,那如果让平行四边形的邻角相等后会是什么图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自主学习】(依据自学案自主交流完成情况)师生双边活动内容(本环节大约需,回答问题:在学科助理的带领下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情况:自学课本P40-P41 分钟)要41、课本图形中的平行四边形的共同特征:、完成目标1)(15 4、、矩形的定义2 、1、2(2)对问题3、探究矩形角的性质:采用提问的3、4相框除了“有一个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方式解决,对问教师采用动题4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验以画演示加、探究矩形对角线的性质:46、证,对问题5生谈思路,渗透根据课本中所提的问题,当角度发生不同的变化时,探究两条对角线长度有没有数形结合思想变化?)小组交流后(3不能生自己对学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解决的问题师点 P41“想一想”,回答课本中所提的问题。
5、自学课本拨,回答课本中所提的问题。
6、自学课本P41“议一议”(结合探究案完成)【小组探究】师生双边活动内容本环节大约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20分钟矩形的性质:(1)完成目标。
2、(1)边的性质:。
理由是:3 。
(2)角的性质:。
理由是:(2)。
学生对性质、(3)对角线的性质:。
理由是:判。
定的探究进行。
理由是:(4)对称性:合情推理,师点拨矩形的判定:(3)渗透类比思。
)角的判定:①(1 。
理由是:想。
②。
理由是:(4)对例1的处。
)对角线的判定:(2 。
理由是:理:生版演【反馈点拨】课本P41“例1。
”(依据训练案完成)【巩固提高】师生双边活动内容对应练习一:本环节大约需要)1、下列性质中,矩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是(15分钟、对边平 D 、对角线相等、对角相等、对边相等 B C A (1)完成目标:行1、2、3_AOD=130ABCD中,∠°,则∠ACB=__ 2.在矩形(2)在小组探究则矩形的60°,两条对角线的一个交角为3.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长是8cm,后生做对应练习______周长为一:提问订正如果四个小三角形的周长的和ABCD4.矩形被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小三角形,在反馈点拨后生______ 13cm,那么矩形的周长是86cm是,对角线是做对应练习二:生对应练习二:说思路方法°,,∠⊥中,如图所示,矩形5.ABCDAEBD于EBAE=30 _____ 的长为BE=1cm,那么DE 则它的5cm、6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与中线分别是和6cm,___面积为°,那么∠为斜边中,、已知,在7Rt△ABCBDAC上的中线,若∠A=35 。
DBC=DA对应练习三:FE O交于O点,BDACABCD8、如图,矩形中,与对应练习三:生版F. ,ECF于⊥BD于⊥BEAC 演BE=CF. 求证: CB知识拓展:生谈思知识拓展:9.如图,△ABC中,∠ACB=900,点D、E分别为路说方法课下整AC、AB 的中点,点F在BC延长线上,且∠CDF= 理步骤∠A,求证:四边形DECF是平行四边形;【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上和能力上有了哪些提升?还有什么困惑?请大胆地告诉你们的学科助理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