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石油管线由来、发展前景
中俄石油发展历程
中俄石油发展历程
近年来,中俄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持续发展,为双方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将介绍中俄石油发展的历程,着重强调各阶段的合作成果和双方的互利共赢。
首先,回顾中俄石油合作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当时,中俄两国开始进行初步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相互交换经验和技术,打下了合作的基础。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合作进展相对缓慢,亟待进一步推动。
随着中俄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中俄石油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21世纪初,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而俄罗斯拥有丰
富的石油资源,双方的合作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为了实现互利共赢,双方逐渐加强了石油领域的合作,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和框架协议。
在合作的推动下,中俄石油贸易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公司开始在俄罗斯进行石油勘探和开发,而俄罗斯企业也积极投资中国的石油产业。
双方逐渐建立了一个互补和互助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此外,在石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俄合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例如,中俄石油管道项目的建设为两国间的石油输送提供了便利,大大提高了石油贸易的效率和安全性。
此外,还有一些合作项目涉及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等领域,为双方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总的来说,中俄石油合作经历了从初步合作到全面合作的演变过程,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
双方的合作不仅推动了两国经济的增长,也为全球能源安全和供应稳定做出了贡献。
可以预见,未来中俄石油合作将继续发展,为两国和世界经济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利益。
中俄石油管线的由来、发展
可行性研究。
回 顾 中 俄 石 油 管 线 风 波
2000年7月中俄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 罗斯联邦政府关于继续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 协定》。中俄原油管道项目被列为合作内容之一。 2001年7月江泽民主席访俄期间,中俄双方经过谈 判,就原油管道走向,向中国供油数量、原油购 销承诺方式和原油价格公式等重要问题达成一致
中俄原油管道项目的前期工作。
回 顾 中 俄 石 油 管 线 风 波
1996年4月俄罗斯联邦政府代表团访华期间, 双方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 斯联邦政府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 议》,正式确定中俄原油管道项目。
1999年2月,中国石油集团与俄罗斯尤科斯石
油公司、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关于开
2003年2月7日,在俄联邦能源部召开的会议上,俄罗斯 能源部部长尤素福夫和与会的俄大石油公司、石油管道 运输公司的代表提出“二并一”的折衷方案:将“安大 线”和“安纳线”两条线合并一条线路,在安加尔斯克 -纳霍德卡干线上建设一条到中国大庆的支线,其中到 中国的管道线路将优先开工。
第一,中俄合作中的美日因素 美国希望控制和获得俄的石油 “9.11”后,美俄加强了能源合作。近两年,俄 美多次进行能源会谈。 2002年5月,在俄美高峰会议上,美国表示对俄罗 斯石油感兴趣,决定向俄东西伯利亚和太平洋沿 岸投资; 同年10月初,俄美能源部长峰会决定,继续投资 萨哈林—1号和萨哈林—2号油气田;在摩尔曼斯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口阿曼的石油减少
中俄友好合作会降低美国的影响。 日本有关专家分析,日本政府表示对“安纳”管线投资, 首先考虑的是战略,即“要在中国影响日益扩大的东北 亚地区确保日本的地位”。 2000年2月,日本在与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的公开合作 竞标中败下阵来,2003年5月,伊朗迫于政治压力,又
中俄天然气管道工程方案
中俄天然气管道工程方案1. 项目背景中俄天然气管道工程是指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合作建设的天然气输送管道工程。
该项目的背景是两国天然气资源丰富,有利于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
中俄双方希望通过建设天然气管道,实现双方能源资源的互补、合作发展,提高能源安全。
2. 天然气资源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之一,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国之一,因此两国在天然气领域有着天然的合作基础。
中俄天然气管道工程将俄罗斯丰富的西伯利亚天然气资源输送到中国境内,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3. 管道建设中俄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建设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管道线路的选择,需要考虑地理条件、气源地位置、输送距离等因素,确定最佳的管道线路。
其次是管道设计,需要根据输送天然气的特性和输送量确定管道规格、设计参数等。
最后是管道施工和运营,需要考虑建设时间、成本投入、日常运维等因素。
4. 技术方案中俄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技术方案包括天然气输送技术、管道建设技术、安全监测技术等多个方面。
其中天然气输送技术是关键,需要确保输送过程中天然气的质量和安全,通过压缩、调压、脱水等工艺保证输送过程中的稳定性。
管道建设技术包括开挖、铺设、焊接等工艺,需要满足工程质量和安全要求。
安全监测技术是管道运营的重要环节,通过监测系统对管道进行实时监测,确保管道的安全运行。
5. 环境保护在中俄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首先是管道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需要做好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次是管道运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需要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对运行中的管道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6. 经济效益中俄天然气管道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双方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间接裨益。
通过俄罗斯天然气资源的输送,可以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同时也为俄罗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天然气出口市场。
中国石油管线
前景
• 资源开发方面 • 从石油管道效益来讲,“安纳线” 方向的盈亏 平衡点是每年输油5000万吨,但是在东西伯利 亚石油资源未得到大规模开发前,5000万吨实 际上是不可能达到的。东西伯利亚的油田位于 高寒区,开采成本极高,投入可以说是天文数 字,仅开发萨哈共和国境内油田并建设相关管 道网络就需至少 150 亿美元,俄罗斯根本没有 能力进行开发,而日本目前正在集中精力对萨 哈林岛的油田进行开发,预计将投入数百亿美 元,再投资开发东西伯利亚油田也力不从心。
前景
• 日本是否能够跟中国共享石油资源 • 首先,由于亚洲没有能和中东竞争的石油资源,中东销售给日本、 中国的石油每桶要比欧洲国家及美国高1~2美元。日本如果能每 年从俄国进口5000万吨石油,不仅能把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从90%降 低到60%,更在手中多了一张交涉价格的牌。 • 其次,基于安全因素,中东石油能否长期稳定地供应给日本,日本 政府心中无底。 • 然后,日本的能源十分匮乏,战前及1973年的石油危机都给日本经 济以重创,实现石油来源多元化,也是日本的一项长期国策。通过安 纳线把俄国石油直接输送到日本海沿岸,增加了石油运输的安全性, 和中东石油相比,运输距离大大缩短,运输成本大为降低。 • 能把俄国石油握在手中,是日本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是,俄国的石 油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两个石油需求大国日益增长的需要,供 需平衡难以解决。中日合作共同使用俄罗斯石油的设想固然很好, 但实施起来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且很可能会在能源领域中出 现恶性竞争的局面。
•
发展
• 安纳线的劣势 • 安纳线方案则明显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 输油管道的目的地是纳霍德卡港,原油要到达 日本境内,还必须经过装船海运的周折,石油 通过这条管道从西伯利亚产油区运到日本,每 吨石油的运输成本就要30美元,而从波斯湾到 日本的运输成本只有 9 到 10 美元,俄罗斯石油 在日本市场将不具价格优势。
中俄油气合作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中英对照)
中俄油气合作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未来5~10年,将是中俄油气合作发展的关键时期,双方利益所在,前景值得期待,道路不会平坦曾兴球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原总地质师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the Sino-Russian Oil and Gas Cooperation---Bearing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both sides, the Sino-Russian cooperation is expected to enter its crucial development stage in the next 5 to 10 years with promising prospects but uneven courses.Zeng XingqiuFormer Chief Geologist of Sinochem Group中俄油气合作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其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供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们谋划“十二五”能源发展战略的时候,尤其要深入研究中俄油气合作的问题。
可以预料,未来5~10年,将是中俄油气合作发展的关键时期,中俄油气合作是中俄双方共同利益所在,前景值得期待,道路不会平坦。
为了实现中俄油气合作长期稳定发展,我们必须理性认识中俄油气合作的现状,科学分析制约中俄油气合作的主要因素,正确把握中俄油气合作发展的走势,形成共识,才能不失时机地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提升中俄油气合作的水平。
As a continuous concern, oil and gas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plays such an important role in ensuring China’s energy security and supply that requires further researches in planning of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of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y. Bearing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both sides, the cooperation is expected to enter its crucial development stage in the next 5 to 10 years with promising prospects but uneven courses. In order to achieve long-term stable development, we must seize every opportunity to do all preparatory work well with the consensus formed by r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tatus, scientific analyses of the main constraints and correct grasp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so as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Sino-Russian oil and gas cooperation.中俄油气合作的现状1996年4月,叶利钦访华,中国政府和俄罗斯政府签订《中俄联合声明》,确定双方要“发展平等与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于4月25日签订了中俄两国政府《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定》。
中俄原油管道建设始末
1996年,俄罗斯时任总统叶利钦访华,中俄双方正式签署《中 俄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政府间协定》,拉开了两国在能源领 域合作的序幕。建设两国石油管道的计划早在那时由俄方提出。 但是其后几年中,由于俄罗斯政治经济局势动荡不稳,石油管道 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直至2000年夏,中俄双方达成协议,合作修建一条从俄罗斯安 达尔斯克到中国东北大庆的石油管道(安大线),总长度约为2400 公里。该管道将由中石油集团,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以及俄罗 斯管道运输公司共同承建,合作铺设,计划于2005年铺设完成, 每年向中国输送石油2000万吨,并逐步增加到3000万吨。 2001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时,正式签署了《中俄输 油管道可行性研究工作总协议》。按照此项协议,中国将是俄罗 斯远东输油管道的唯一接收国。经过双方努力,已完成了论证等 技术性工作。安大线的合作计划,一度曾得到了两国政府的积极 推进,进展十分顺利。并将用铁路向中国运输的石油提高到每年 450万至550万吨。
在谈判桌上鏖战了近5个月之后,中俄双方终于在 “贷款换石油”的合同细节上达成了一致。 2009年2月17日,中俄双方在北京举行了第三次能源 对话。由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带队的中方谈判代表和 由俄罗斯能源部部长谢尔盖· 什马特科带队的俄方谈判代 表已就中俄“贷款换石油”的合同细节达成一致,并草 签了协议。 根据双方草签的协议,中国将向俄罗斯提供总计250 亿美元的长期贷款,采取固定利率,约为6%左右;俄罗 斯则以石油为抵押,以供油偿还贷款,从2011年至2030 年按照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向中国通过管道供应总计3亿 吨石油,石油价格以俄石油运到纳霍特卡港口的价格为 基准,随行就市。目前俄方每年向中国通过铁路运输的 石油供应不受该协议影响,并增加至1500万吨。
中俄石油管道未来规划方案
中俄石油管道未来规划方案引言中俄石油管道,是中俄两国重要的能源合作项目,也是促进双方经济发展和加强战略合作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全球能源格局不断演变的背景下,中俄石油管道的未来规划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安全保障等多个角度,探讨中俄石油管道的未来规划方案。
可持续发展中俄石油管道的未来规划方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可持续发展。
在能源紧张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中俄石油管道应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支持。
未来规划中,中俄两国可以加强合作,共同投资开发新能源技术,并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例如,通过在石油管道上布设太阳能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以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此外,中俄石油管道的未来规划还应该将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相结合。
管道修建过程中要注重对当地社区的关怀与支持,并建立长期的社会责任机制。
在管道修建后,中俄两国可以通过设立基金,用于对当地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同时,管道的管理和维护也应注重环境保护,防止石油泄漏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中俄石油管道未来规划方案中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管道建设和运营中应强化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首先,应在管道建设前进行充分的环境评估,确保管道的路线和站点选择不会对敏感生态地区造成破坏。
其次,应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防止泄漏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的监测与应急机制,确保及时发现和应对可能的问题。
另外,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未来规划中应推动中俄两国在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采用更环保的技术。
例如,引入先进的脱硫技术,减少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
同时,推广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在减少有害气体释放的同时,也能节约能源。
安全保障在中俄石油管道的未来规划中,安全保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为确保石油管道的安全运营,中俄两国应加强技术合作,共同研发安全监测和控制系统。
例如,引入智能化设备,实现对管道的远程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中俄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的现状_动因和前景
专家论坛当 代 石 油 石 化PETRO LE UM &PETROC H E M ICAL TODAYV o.l 15N o .5M ay 2007中俄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的现状、动因和前景夏义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北京100005)摘 要:介绍了中俄在油气管道建设上的合作过程,阐述了促进中俄能源合作向前发展的动因,指出了中俄油气管道建设的前景,分析了两国合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 俄罗斯 石油 天然气 管道收稿日期:2007-04-29。
作者简介:夏义善,毕业于新疆大学俄文系。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1960年调入外交部,先后在苏联东欧司和中苏边界谈判办公室工作。
1979年调至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任综合室主任、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室负责人。
曾作为中国裁军代表团的副代表参加日内瓦裁军谈判,后被派往中国驻苏联和驻俄罗斯使馆工作。
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津贴。
研究领域有俄罗斯和中亚问题、大国关系、能源战略等。
中俄能源合作有别于中哈、中苏(丹)能源合作。
中哈、中苏(丹)能源合作的形式是,中国公司去那里勘探开发油气资源,拿回份额油气。
而中俄能源合作的形式主要是,俄罗斯以贸易形式向中国输出油气。
为了输送油气,就需要修建油气输送管道。
中俄酝酿、谈判油气管道建设计划已经十多年,经过一些波折,现在才算有了眉目。
2006年夏天,中俄石油管道已开工建设,天然气管道的线路正在加紧研究、论证。
总体来说,中俄油气管道建设已开始步入实施阶段。
中俄油气管道建设进程开始启动,是在中俄都推行能源多元化战略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具有不可逆转的性质。
中俄修建油气管道存在诸多有利条件,但也存在某些不确定的因素。
但总体看,中俄最终会实现通过管道通油、通气。
中俄在修建油气管道方面的合作前景是良好的。
1 中俄油气管道的建设经过十多年的摇摆、磨合,开始步入实施阶段中俄探索合作建设油气管道,从1994年两国能源部门开始接触算起,已走过了12年的历程。
中俄石油贸易现状与未来发展
中俄石油贸易现状与未来发展近年来,中俄石油贸易关系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成为两国经济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中俄石油贸易的现状、贸易模式、合作项目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俄石油贸易的现状是互利共赢的。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之一,而俄罗斯则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之一。
两国之间通过长期稳定的合作,实现了资源的互补,为两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中俄石油贸易总额达到了约400亿美元,较上一年度增长了约30%。
其次,中俄石油贸易采用多种模式。
其中最主要的模式是长期供应合同。
两国的国家石油公司与贸易公司之间签订了长期合同,确保石油供应的稳定性。
此外,还有现货交易和油气管道运输等方式。
特别是中俄原油管道项目的建设,使得两国间的石油贸易更加便捷高效。
中俄在石油贸易上的合作项目也非常丰富。
最重要的合作项目之一是“西伯利亚原油管道”项目,该管道是中国与俄罗斯之间一条战略性的石油运输通道,每年可输送数百万吨的原油到达中国。
这个项目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两国间的石油贸易。
此外,中俄还在石油勘探、炼油和天然气合作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为两国的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俄石油贸易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方面,中国的石油消费规模将继续增长,加之环境保护的要求,中国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加,将对石油贸易带来更多的机遇。
另一方面,俄罗斯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之一,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未来仍将保持稳定供应。
两国间持续增长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更是为中俄石油贸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中俄石油贸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贸易双方都带来了不确定性。
其次,能源安全和环保问题是两国合作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双方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俄石油贸易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和沟通,推动贸易的顺利进行。
中俄能源合作与前景分析
中俄能源合作与前景分析近年来,中俄两国能源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在石油、天然气、核能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满足两国能源需求,还有助于提升地区能源安全和稳定。
在全球能源格局不断演变的大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所展现的前景何等令人期待,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优势和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展望未来中俄能源合作的发展前景。
一、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1.石油合作:中俄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两国之间的石油合作一直都比较紧密。
目前,中俄两国在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炼油加工和石油贸易等领域都有合作项目。
中俄原油管道项目是两国石油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管道,俄罗斯可以将原油直接输送至中国。
2.天然气合作:中俄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天然气合作一直是两国能源合作的重点领域。
2009年,中俄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管道项目之一。
该管道线路起点为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终点为中国黑龙江省布里亚特自治州。
中俄还在天然气开发、输气线建设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3.核能合作:中俄两国在核能领域也有着合作的基础。
俄罗斯拥有先进的核电技术,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核电建设国家之一。
双方已经签署了多项核能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核电项目,推动核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1.资源互补:中俄两国在能源资源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性。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双方的资源需求和资源供应具有一定的匹配性。
2.政治互信:中俄两国在政治上有着较高的互信程度,经济利益和政治关系相互交融。
在全球能源市场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相对较小。
3.地理位置优势:中俄地理位置相邻,交通便利,便于能源资源的输送和交换。
尤其是中俄天然气管道和石油管道的建设,有效地弥补了两国之间距离较远的不足。
以上优势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得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更加看好。
中俄能源合作与前景分析
中俄能源合作与前景分析中俄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具有巨大的能源资源和潜力。
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具有战略意义和重要性,对于促进双方经济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一、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与成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能源合作不断拓展。
目前,中俄在天然气、石油、电力等领域的合作已成为国家级别的战略合作。
以下是中俄能源合作的主要领域及成果:1. 中俄石油天然气管道合作:中俄长期合作的石油天然气管道主要有“东线”和“西线”。
其中,“东线”是指从俄罗斯远东地区至中国辽宁省的天然气管道,“西线”是指从西伯利亚至中国河北省的石油管道。
目前,“东线”天然气管道已经投入使用,而“西线”石油管道则在建设中。
2. 中俄电力合作:中俄在电力领域主要进行的合作是华北电网与俄罗斯远东电网的连接。
目前,中俄电力合作的项目包括远东电网线路、电力互联互通、清洁能源发电等方面。
3. 中俄核能合作:中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合作,在核电站建设、核燃料等领域交换技术。
近年来,中俄在核能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例如俄罗斯公司与中国公司合作建设核电站。
中俄能源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深化天然气合作:中国和俄罗斯在天然气领域合作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与俄罗斯的天然气协议仍然没有“每千立方米”价格,双方可在价格上进一步商讨。
同时,双方还可以加强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与合作。
2. 优化石油合作:随着新能源的发展,中国与俄罗斯的传统石油合作模式可能面临调整。
双方可以将其石油合作转向优化合作,例如共同建设炼油企业或进行深度加工。
3. 拓展清洁能源领域:随着全球的环保意识日益提高,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中俄双方可以加大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例如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能等领域。
4. 探索新技术: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能源行业的技术创新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中俄两国可以探索新能源领域的先进技术,提高能源生产的效率和降低成本。
中俄石油贸易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俄石油贸易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中国与俄罗斯在经济和能源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中俄石油贸易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俄石油贸易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 现状概述中俄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也是两个重要的石油生产国。
双方有着广泛的能源合作,中俄石油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首先,中俄之间的石油贸易关系紧密。
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而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
根据数据统计,2019年中国进口的石油中,超过70%来自俄罗斯。
这种紧密的贸易关系使得中俄两国的石油贸易合作越发牢固。
其次,中俄石油贸易形式多样。
除了传统的长期供应合同外,中俄还有交易所合约、现货市场和贸易公司双边业务等多种交易方式。
这些多元化的合作方式提供了供需双方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空间。
2. 影响因素两个国家之间的石油贸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际油价、地缘政治、环境因素等。
首先,国际油价对中俄石油贸易具有重要影响。
较低的油价通常会刺激需求增加,但也可能会导致供应方面的困难。
油价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两国之间的石油贸易。
其次,地缘政治因素也对中俄石油贸易产生影响。
国家间的关系紧张和冲突可能导致石油贸易的中断或限制。
政治稳定和友好关系对于双方石油贸易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环境因素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石油产业面临着更多的环保要求。
这可能导致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的成本上升,从而对中俄石油贸易造成一定的影响。
3. 未来发展趋势中俄石油贸易在未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以下几个趋势值得关注:首先,中国对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将继续推动中俄石油贸易的扩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将对石油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俄罗斯作为中国的长期稳定供应国,将继续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
其次,两国在能源合作领域的深入合作将促进中俄石油贸易的创新发展。
双方在石油勘探与开发、炼油和化工整合等领域的合作将不断加强。
中国石油管线
发展
• 安大线的劣势 • 俄罗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国家,正处于经济转 型时期,因此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具 有较大的风险。 • 从前景来看,中俄关系的发展仍存在变数 • 俄国内许多人担心中国逐步渗透远东地区 • 尤科斯石油公司最近受到俄检察部门的传讯
发展
• 安纳线的优势 • 安纳线全线都在俄罗斯境内,具有足够的掌控权,渠道的多元化 也保证了俄罗斯的石油安全。 • 安纳线的支持者主要是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为首的三大国有公司 和远东地方官员,他们提出: • 首先,安纳线符合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利益。整个管道都在俄罗 斯境内,从石油的开采、运输到价格的定位均不受外方任何限制 • 其次,远东地区就有条件在沿线建造石油产品加工企业,为该地 区创造就业机会和出口收入 • 另外,除了日本的强烈要求外,美国也“希望俄输油管从濒临日 本海的纳霍德卡出口”, 台湾“有意参加远东能源开发”, 韩国 实际上也支持俄修建“安纳线”,以增加本国石油的进口来源。 • 据悉,日本除许诺承担安纳线约40亿至50亿美元的建设费用外, 还表示可投资75亿美元帮助俄开发东西伯利亚的石油,同时准备 投资10亿美元用于安纳线沿线的经济设施。日本企业对俄罗斯的 “萨哈林-1”和“萨哈林-2” 石油天然气项目已经投资了 80 亿美元。
•
发展
• 安纳线的劣势 • 安纳线方案则明显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 输油管道的目的地是纳霍德卡港,原油要到达 日本境内,还必须经过装船海运的周折,石油 通过这条管道从西伯利亚产油区运到日本,每 吨石油的运输成本就要30美元,而从波斯湾到 日本的运输成本只有 9 到 10 美元,俄罗斯石油 在日本市场将不具价格优势。
由来
• 俄国的背景 • 俄国油气资源丰富,2002年石油产量近3.8亿吨, 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其能源产 品出口近两三年则超过了55%。据分析家估计, 再过5年,该地区每日产油气可达200万桶之多, 相当于沙特阿拉伯的产量。俄国目前是一个典 型的石油依赖型国家。其经济结构是原材料出 口型的,能源出口占了国家财政外汇收入的 60%。而且国家目标竭力追求增加出口,追求 成为世界居前位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大国。
中俄石油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俄石油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中俄石油贸易一直以来都是两国经济和能源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分析中俄石油贸易的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俄石油贸易始于199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开始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并通过管道进行输送。
这种方式为中俄两国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供应,也推动了两国经济的发展。
目前,中俄石油贸易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根据数据显示,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稳定供应。
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俄罗斯石油的最大消费市场之一,中俄两国的石油贸易互利互惠。
在当前的现状下,中俄石油贸易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和挑战:首先,中俄石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能源的高需求,中俄石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中国自2010年起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而俄罗斯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
这种高度依赖的贸易关系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俄石油贸易合作结构日益多元化。
中俄双方在石油贸易中开始采取多种方式,如管道输送、海运运输和直接投资等。
这种多元化的贸易模式为双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然而,中俄石油贸易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石油价格的波动性给贸易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石油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到进口国的成本和供应国的利润。
因此,中俄两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石油价格的不稳定性。
其次,环境问题也是中俄石油贸易的一个关注点。
石油的开采和运输过程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污染和排放等。
中俄两国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中俄石油贸易有望继续取得进一步发展。
首先,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将推动对石油的需求继续增加。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对石油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这将为中俄石油贸易提供更多的机会。
其次,中俄能源合作的深化也将助力中俄石油贸易的发展。
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包括能源互联互通、项目合作和技术交流等。
中俄油气合作现状和发展前景
中俄油气合作现 状
千米 ,中国境 内陆地管道 长76 . 千米 。中国漠河至大 1 9 年4 ,叶利钦 访华 ,中国政 府和俄 罗斯 政 庆 的原油管 道 ,经 黑龙 江省 和 内蒙 古 自治区共 l 个 96 月 2 府签 订 《 中俄联 合声 明 》 ,确定双 方要 “ 展平 等 市 、县 、区 ,全 长 9 3 发 2 千米 。上述 两段 管道 相 加共
气 合作是 中俄双方共 同利益所在 ,前景值得期待 ,但 千 方百 计促 进 中俄 油气 合作 发展 的到 了一个新 的 阶
道路不会平坦 。为了实现 中俄油气合作长期稳定 的发 段 。 展 ,我们必须理性认识双方 油气合作 的现状 ,科学分 析制约油气合作的主要因素 ,正确把握 中俄油气合作
i 、、 《《 l’ ;霪溪鬻 、{ I{l i、垂 l i ’》 ) l l l、 ) 《 i l l ) l 冀
、 ¨、、 ¨
中俄 油气合作现状和发展 前景
曾兴球
( 中国中化 集团公司 ) 摘 要 经过 1年 的努 力,中俄 油气合作发展到 了一个新的阶段 ,体现 在 :中俄原油管道 4 建成投产 ,天然气管道谈 判取得 实质性成果 ,油气资源勘探 开发合作有新 的进展 ,石油加 工和 石 油化 工方面的合作进展 较快 ,原 油 贸易稳 步增长等 。未来5 O ~1 年将是 中俄 油气合作发展 的 关键 时期 。制 约 中俄 油 气合作 的主要 因素 包括 :俄 罗斯 处在发 展战略 调整期 ,能 源政 策 不稳 定 ;俄 罗斯对 华战略疑虑 并未明显消减 ;俄 罗斯 内部利 益集 团的矛盾对 中俄 油气合 作也会产生 些 负面影响 ;外部竞争 因素对 中俄 油气合作有一 定的制约作 用 ;俄 罗斯 东部地 区油气资源开 发滞后 ;中国天然 气利 用配套基 础设施 建设滞后 ,市场 开发还 有很 多工作要做 。为深化 中俄 油 气合 作 ,建议 :深化 中俄 “ 战略 协作伙伴关 系” ,增 强双方的政治互信 ;加 强战略研 究 ,了解 俄 罗斯的政策 变化 ;坚持 双赢互利原 则 ,以经济利益为 中心 ,积极务 实推进合作 ;加 强基 础建 设 ,完善价格机制 ;培训人才 ,做好 中俄长期合作的准备 。
中俄石油管线的由来、发展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 俄罗斯有关机构和公司,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和内 部机制变化的特点,出现的问题不够了解和理解,更不 能主动适应和积极开拓;对中俄经贸合作出现的一些问 题心存疑虑和怨气,在心理层面的负面影响变成激烈言 辞和行动。
▪ 俄罗斯社会“中国威胁论”的影响深远,一遇风吹草动, 便掀起波澜。不少人对中俄合作有一种错误看法:认为 中国对俄罗斯的需要远远大于俄对中国的需要,必要时, 给中国点儿颜色瞧瞧,俄罗斯不会有什么损失。殊不知, 这些过激行动和言论严重损害了中国人的感情,成为中 俄经贸合作正常发展的障碍。
中 国 今 后 的 对 策
▪ 中俄能源合作已进入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推进的阶段, 要充分利用双方各级会谈的机会增进沟通,解决存在的 实际问题。要提高各级会谈的效率和质量,谈判互协商,相互妥协,以取得合作项目的双赢。
▪ 推动中俄能源合作机制的创新,促进公司体制改革是中 俄能源合作得以成功的有利条件。创新机制要有利于培 养和提高有关机构和公司领导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专家 的作用。中俄双方有关机构和公司领导人不仅应懂得经 营,还应了解合作伙伴国机制的特点,思维方式,社会 心理等,这是顺利推进合作项目不容忽视的因素。
❖ 美国希望控制和获得俄的石油
影
▪ “9.11”后,美俄加强了能源合作。近两年,俄 美多次进行能源会谈。
响
▪ 2002年5月,在俄美高峰会议上,美国表示对俄罗
因
斯石油感兴趣,决定向俄东西伯利亚和太平洋沿
素
岸投资;
分
▪ 同年10月初,俄美能源部长峰会决定,继续投资
析
萨哈林—1号和萨哈林—2号油气田;在摩尔曼斯 科建设石油出口基地,全部投资10亿-15亿美元,
中俄原油管道项目的前期工作。
中俄石油贸易现状与未来展望
中俄石油贸易现状与未来展望当前中俄两国是全球重要的石油生产和消费国,并在石油贸易方面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中俄石油贸易的现状及未来展望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石油生产、贸易合作、市场前景等方面对中俄石油贸易的现状与未来展望进行分析。
首先,就石油生产方面来看,中俄两国都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油田之一——西伯利亚油田。
而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之一,因此对石油的需求量巨大。
中俄两国在石油生产和消费领域形成了互补的合作关系。
其次,就石油贸易合作方面来看,中俄两国之间建立了稳定的石油贸易渠道。
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而中国是俄罗斯石油的最大购买国。
双方通过建设原油管道、铁路运输等方式,保持着稳定的石油贸易合作关系。
目前,中俄石油贸易主要集中在原油出口和石油大宗商品贸易上。
然而,中俄石油贸易面临一些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首先是全球石油市场的变化。
全球能源转型和环保压力导致石油需求增长放缓,这对于中俄的石油贸易造成了一定冲击。
其次是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
中俄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可能对石油贸易产生影响,特别是关于能源安全和政策稳定性的考虑。
然而,在未来展望方面,中俄石油贸易仍然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首先,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仍然持续增长。
虽然中国正在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但在石油消费领域仍然存在巨大的需求空间。
中俄两国在石油贸易合作上可以进一步加强,互利共赢。
其次,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正在扩大。
双方在能源技术、油气勘探和开发、海上油气合作等方面都有合作项目,这将进一步促进中俄石油贸易的发展。
此外,中俄石油贸易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合作领域和方式。
一方面,可以加强能源大宗商品贸易,包括石油、石油产品和液化天然气等。
另一方面,可以在石油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合作和石油金融等领域进行合作。
同时,可以探索更多的石油贸易渠道,如通过建设新的输油管道和运输网络,以提高贸易的便利性和稳定性。
中俄输气管线
中俄输气管线引言中俄输气管线是连接中国和俄罗斯的一条重要天然气输送通道。
作为能源合作的重要项目,该管线对于两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俄输气管线的背景、建设规模和技术、经济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背景介绍中俄输气管线的建设背景可以追溯到中俄两国的能源需求和合作。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而俄罗斯则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
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而中俄输气管线项目则是双方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二、建设规模和技术中俄输气管线是一条长途天然气管道,全长约3000公里,起点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终点是中国的东北地区。
该管道设计输送能力高达3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可以满足中国北方地区对天然气的需求。
在技术方面,中俄输气管线采用了先进的天然气输送技术,包括大口径管材、压力控制装置等,以确保天然气的安全和有效输送。
三、经济影响1.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俄输气管线的建设有助于解决中国北方地区对天然气的需求。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能源,使用天然气可以减少对传统煤炭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中俄输气管线的建设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管道制造、施工等,为中国经济增添了新的动力。
2.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对于俄罗斯来说,中俄输气管线项目为其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天然气市场。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大,需要从海外国家进口大量的能源。
中俄输气管线的建设使得俄罗斯能够大量出口天然气,增加了国家的能源收入,对俄罗斯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对中俄关系的影响中俄输气管线的建设不仅在经济上互利共赢,也深化了两国间的能源合作和政治关系。
通过共同参与和推动中俄输气管线的建设,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深,并且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也得到了推动。
这对于维护和发展中俄两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中俄输气管线作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重要项目,对于两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试论开通中俄原油管道的深远意义
试论开通中俄原油管道的深远意义试论开通中俄原油管道的深远意义【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和石油这种自然资源不断枯竭的紧张矛盾局面,使我国的四大能源通道的战略布局显得尤为重要。
四大通道包括:东北方向的中俄原油管道、西北方向的为中哈石油管道和中亚天然气管道、西北方向的是中缅油气管道、东南沿海的海上石油输送路线。
作为中国四大能源通道之一的中俄原油管道,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作用不可忽视。
下面本文主要探讨中俄原油管道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俄原油管道深远意义俄罗斯中国1 中俄原油管道的开工建设对于我国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不仅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商品,更是我国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对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有着不可估量的安全。
随着各国经济发展,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发展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石油问题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
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8年我国进口原油1.79亿吨。
原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0%。
而事实上,我国进口石油的80%都是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输送的,但众所周知,马六甲海峡周边地区,政治情势复杂多变,国际很多势力多虎视眈眈,想控制这条航运咽喉要道,另外,该地区恐怖分子、海盗活动猖獗,更使马六甲海峡波诡云谲。
再加上该通道是海上运输。
我国的能源安全一直有“马六甲困局”之说。
而建设完工运营的中俄原油管道正是破解我国能源安全危机和保障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招妙棋。
中俄原油管道建成后,随着中缅的油气管道的开工建设(2009年3月26日,我国已经和缅甸方面达成协议,从2013年起,缅甸方面开始从缅甸西海岸玛德岛每年输送原油2000万吨和天然气120亿立方米),我国西北、西南、东北、海上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将初步完成。
这一油气进口格局,可以缓解中国海上航运的紧张局面,进一步降低能源风险,增加我国能源资源使用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俄石油管线的由来、发展以及中国的对策012343027 林彬中俄石油管线风波中俄原油管道项目有关协议的历史记录:1994年11月由俄方首先提议,在双方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石油股份公司会谈备忘录》后,开始了中俄原油管道项目的前期工作。
1996年4月俄罗斯联邦政府代表团访华期间,双方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正式确定中俄原油管道项目。
1997~1999年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和中俄能源合作分委会的历次会议纪要中,对中俄原油管道项目予以确认。
1992年2月中国石油集团与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关于开展中俄原油管道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协议》,双方根据此协议于1999年12月完成了预可行性研究。
2000年7月中俄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继续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定》。
中俄原油管道项目被列为合作内容之一。
2001年7月江泽民主席访俄期间,中俄双方经过谈判,就原油管道走向,向中国供油数量、原油购销承诺方式和原油价格公式等重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在江泽民主席和俄罗斯卡西亚诺夫总理会谈后,双方签署了《关于开展铺设俄罗斯至中国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原则协议》。
2001年8月中国政府批准了中方的原油管道项目建议书。
2001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时,双方签署了《中俄关于共同开展铺设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总协议》。
双方计划于2003年7月完成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工作并开工建设。
2002年8月中俄两国总理签署的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写明“为及时落实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双方国家主管机构必须加快对项目进行审批,以便批准后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总协议将该项目转入初步设计阶段,双方将为实施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创造条件”。
2002年12月在江泽民主席与来访的普京总统共同签署的联合声明中宣布:“考虑到能源合作对双方的重大意义,两国元首认为,保证达成协议的中俄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合作项目按期实施,并协调落实有前景的能源项目,对确保油气的长期稳定供应至关重要。
”但是2002年下半年,俄国内掀起管线改道的轩然大波。
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提出改修从安加尔斯克,经远东地区到纳霍德卡港口的一条管道新方案(简称安纳方案)。
俄实业界相当一批人士支持该建议。
此消息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此间,中石油对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部分股权参与竞拍权遭俄国家杜马否决,更激起国内强烈反应。
中国个别媒体报道,“俄罗斯对中俄能源合作的立场改变了”“出尔反尔”。
据俄媒体报道,2003年2月7日,在俄联邦能源部召开的会议上,部长优索福夫和与会的俄大石油公司、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的代表提出“二并一”方案:即先铺设“安大”石油管线,然后,再从靠近中俄边境的中转地赤塔向纳霍德卡铺设管线。
该方案是对前两个争论方案的折中。
预计,3月中下旬,此方案将在俄政府会议上进行审议。
无论结果如何,中俄改道风波都十分发人深思。
中俄石油管线风波的主要原因及其发展分析第一,中俄合作中的美日因素。
美俄、美日能源合作的趋势对中俄能源合作造成负面影响。
“9.11”后,美俄加强了能源合作。
近两年,俄美多次进行能源会谈。
2002年5月,在俄美高峰会议上,美国表示对俄罗斯石油感兴趣,决定向俄东西伯利亚和太平洋沿岸投资;同年10月初,俄美能源部长峰会决定,继续投资萨哈林—1号和萨哈林—2号油气田;在摩尔曼斯科建设石油出口基地,全部投资10亿-15亿美元,由美国承担,计划于2005年建成,主要向美国和北欧出口石油。
专家预测,项目建成后,俄每年将增加30%的石油出口,俄出口石油将占领美国5%的石油市场。
但是,美国不支持中俄铺设“安大”管线,支持铺设“安纳”管线。
其原因,一实美希望控制和获得俄的石油,“安纳”管线对美国有利。
二是目前中国进口石油中约70%来自中东,其中主要来自阿曼,而阿曼由美国控制。
美国担心,中俄铺设石油管线后,中国进口阿曼的石油减少,美国利益会受到损害。
三是美国担心,中俄友好合作会降低美国的影响。
日本有关专家分析,日本政府表示对“安纳”管线投资,首先考虑的是战略,即“要在中国影响日益扩大的东北亚地区确保日本的地位”。
第二,“安大”和“安纳”管线的利弊分析。
在技术、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目前“安大”比“安纳”方案更有优势,对双方都有利。
与“安纳”管线相比,“安大”管线短得多,费用低得多,费用低得多,资金筹措也有保障。
前者造价17亿美元,后者造价近50亿美元。
“安大”管线全部完工后,年输油量3000万吨,不仅俄西伯利亚的探明石油储量有基础,进口石油的中国市场需求也有保证。
中方还要以法律形式承诺,连续20年进口俄石油。
因此,管线成本可按期收回,管线收入也能得到长期而稳定的保证。
而且,中国的石油需求不断增长,石油市场前景广阔。
二实施“安纳”管线还很不现实。
首先,俄东西伯利亚探明的石油储量不足。
俄石油管道运输公司高层经理就明确表示,“安纳”管线只有潜在的石油出口市场,日韩美对俄石油的需求量还没有现实的保证。
而且,目前项目既无“具体建设计划”,又未征询日本商社意见,远谈不到实施。
韩国和美国也没明确要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
倘若“安纳”管线的供油量和延续时间达不到管道设计能力,投资方会造成巨额损失。
这是日韩美等大石油公司必然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但是,主张铺设“安纳”管线的俄方公司和有关人士也自有理由。
他们认为,“安大”管线只对中国有利,对俄方有很多弊端,而“二并一”方案能“最大限度地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有利于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发展以及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
其理由如下:一是与“安大”管线相比,“安纳”管线设计的年输油量高得多,利润也大得多,前者为2000万-3000万吨,后者则为5000万吨。
二是与“安大管线相比,俄方从“安纳”管线获得的盈利要高得多。
在俄境内的“安大”管线只有1600公里,而“安纳”管线长4000多公里,负责管道管理的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从后者获得的石油销售税和管道运输费比前者还要多两倍以上,而且俄的管输费还在不断提高。
三是“安纳”管线将与西方发达国家合作,从获得资金和高新技术看,比“安大”管线有优势。
四是俄罗斯奉行石油出口渠道多元化方针,仅仅铺设“安大”管线会使中国垄断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石油出口,对俄罗斯推进亚太能源市场多元化不利。
五是俄方认为,承担“安大”管线的中国公司思维方式陈旧,对中俄能源合作态度被动、不够积极,对俄罗斯没有国家保障的现状也不能适应,对俄法律的变化也持怀疑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中俄油气合作项目的进程。
六是俄方认为,中国一些人看不起俄罗斯公司,“三峡”、“外高桥”等项目竞标失败就是例证;俄方希望与中方开展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中方有关公司却表示,开发中亚能源不需要中俄合作。
这些均使俄罗斯人的心理收到伤害。
第三,在中俄能源合作中双方各自存在问题。
自中俄关系正常化以来,两个政治关系发展顺利,但是双方经济往来却始终不令人满意,能源合作的进展十分缓慢。
特别令人深思的事实是,在莫斯科科会界,支持中俄能源合作的人很少,只有外交部、经济与贸易发展部和一些汉学家。
在中国方面,切实了解并十分重视中俄能源合作者也不是很多。
仔细追究,中俄双方都有值得反思的问题。
从俄罗斯方面看,既有影响双方能源合作的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客观因素有:一是投资环境有问题,法律不完善,《产品分成法》问题尚未最终解决,特别是税法和《产品分成法》有矛盾,新法能否起作业,令投资者存有疑虑。
二是俄方公司在中方进行项目谈判前,公司之间,公司与总统和政府之间没有达成共识,致使签署“可行性研究总协议”以后又出变故和风波,尽管不代表俄总统和政府决定,但是,使中方内心的不信任的阴影放大了,对本已脆弱的中俄经贸合作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人为因素包括:一是俄罗斯有关机构和公司,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和内部机制变化的特点,出现的问题不够了解和理解,更不能主动适应和积极开拓;对中俄经贸合作出现的一些问题心存疑虑和怨气,在心理层面的负面影响变成激烈言辞和行动。
二是俄罗斯社会“中国威胁论”的影响深远,一遇风吹草动,便掀起波澜。
不少人对中俄合作有一种错误看法:认为中国对俄罗斯的需要远远大于俄对中国的需要,必要时,给中国点儿颜色瞧瞧,俄罗斯不会有什么损失。
殊不知,这些过激行动和言论严重损害了中国人的感情,成为中俄经贸合作正常发展的障碍。
从中国方面看,影响双方能源合作的客观因素有:一是由于中国没有长期能源发展战略,这使俄罗斯公司不能了解中国能源发展的前景,难以做出符合市场前景预测的决断。
二是中国的能源协调管理机制不力:没有相应的的政府机构和适应国际经济合作的决策机制,因此,决策慢,反应迟缓,或造成国内多家公司在国外不自觉地自相残杀,或个别公司垄断掌握开发一下国外资源,在很大程度尚影响中俄能源合作的顺利推进。
中俄能源分委会开会时,俄方可以有多家石油公司出席,只要公司有要求,都被允许;而中方只允许一家公司出席会议,其他公司代表一个也没有。
人为因素则包括:一是由于体制原因,中国有关公司缺乏发展中俄能源合作的长远观点,俄方认为,中方虽早与俄罗斯人接触,但不了解俄罗斯人的心理和俄罗斯形势的变化,缺乏应有的灵活性。
在中俄能源项目谈判中,中方出席者常常是行政官员,而美国和其他国家大公司的项目谈判者是企业家和专家。
二是对中俄能源合作的复杂性认识不够。
三是讲成绩多,研究问题不够;出现矛盾找对方责任多,研究自己的问题不够,认真研究俄方的有关建议少,及时思考和切实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则不够。
中国的对策中俄油气合作首先是经济问题,但有事涉及两个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安全,国际关系等的重大战略问题。
中俄油气合作的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中俄靓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前景。
反思中俄石油管线的改道风波,应及时解决以下问题:1、尽快建立能够协调全局的中国能源管理协调机构,制定中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这是顺利推进我国与其他国家能源合作的重要前提和迫切需要。
2、由于能源合作涉及到方方面面。
中俄双方又都处于转轨时期,国际环境、社会经济形式、内外政策、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乃至思想意识都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加强对有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对增进互相了解和推进项目的实施十分重要。
仅仅依靠有关公司对合作项目进行调查研究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其他有关机构进行全面地跟踪研究,以此作为双方谈判和决策的依据和参考。
3、中俄能源合作已进入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推进的阶段,要充分利用双方各级会谈的机会增进沟通,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
要提高各级会谈的效率和质量,谈判和沟通要坦诚相见,增加相互理解,在维护各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相互协商,相互妥协,以取得合作项目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