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精)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精)](https://img.taocdn.com/s3/m/bdbb3cd1050876323112122e.png)
(2)单胺氧化酶系(monoamine oxidase, MAO)
存在于线粒体内,可催化胺类生成相应的醛类。
催化的主要反应:
RCH2NH2+O2+H2O RCHO+NH 2 3+H2O (3)脱氢酶系
内源性:如激素、胺类、胆红素、氨等 非营养物质 外源性:如色素、药物、毒物等
*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
肝是生物转化最重要器官,但在肺、肾、胃肠道
和皮肤也有一定生物转化功能 。
*生物转化的意义
对体内的非营养物质 (xenobiotics) 进行转化,使 其灭活 (inactivate),或解毒(detoxicate);更为重要的 是可使这些物质的溶解度增加,易于排出体外。
第十四章 肝脏生化
第一节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一、生物转化的概念与意义
二、生物转化的类型及酶系
三、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一、生物转化的概念与意义 (一) 生物转化的概念
非营养物质经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反应使其 极性增强,水溶性增加,易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 外,这一过程称为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COOH
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
水杨酸
乙酸
(二)第二相反应
1. 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是体内生物转化最重要、
最普遍的结合反应。
葡糖醛酸基的直接供体是——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 (UDPGA)
2NAD+
2NADH+ 2H+
UDPG脱氢酶
经过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物质极性增强,水溶性提高, 毒性减弱,易于排泄。
肝的生物化学
![肝的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377e05b6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17.png)
肝的生物化学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也是一个功能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工厂。
它参与了体内众多的代谢过程,对于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肝脏在糖代谢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当我们进食后,血糖水平升高,肝脏会将多余的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储存起来。
当血糖水平下降,比如在饥饿状态下,肝糖原又会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此外,肝脏还能通过糖异生作用,将一些非糖物质如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化为葡萄糖,为身体提供能量。
在脂类代谢方面,肝脏也是个“多面手”。
它能够合成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等脂质,并将其以脂蛋白的形式运输到其他组织利用或储存。
同时,肝脏对于脂肪的分解也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将脂肪酸氧化分解,产生能量。
当肝脏功能出现异常时,脂类代谢紊乱,可能会导致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
蛋白质代谢同样离不开肝脏。
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场所,除了免疫球蛋白外,几乎所有的血浆蛋白质,如白蛋白、凝血因子等都由肝脏合成。
肝脏还能对氨基酸进行代谢,通过转氨基、脱氨基等作用,将氨基酸分解为含氮部分和不含氮部分。
含氮部分最终形成尿素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则可以进一步氧化供能或者合成糖类和脂肪。
肝脏在维生素的代谢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储存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 A、D、E、K 等。
同时,肝脏还参与多种维生素的转化,比如将维生素 D 转化为具有活性的 1,25-(OH)₂D₃,促进钙的吸收。
在激素代谢方面,肝脏也是个重要的“调节器”。
许多激素在发挥完作用后,会在肝脏中被灭活,例如雌激素、醛固酮等。
如果肝脏的灭活功能出现障碍,可能会导致激素水平失衡,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理问题。
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也值得一提。
人体内存在着许多非营养性物质,如药物、毒物、激素的代谢产物等。
肝脏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将这些物质的毒性降低或消除,然后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等反应。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接触的毒物过多或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受损,可能会导致中毒。
生物化学考试题库12
![生物化学考试题库12](https://img.taocdn.com/s3/m/baa2b3027cd184254b3535c7.png)
A型题1. 关于加单氧酶系叙述错误的是╳正确答案:CA. 此酶系存在于微粒体中B. 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是此酶系的组份C. 过氧化氢是其产物之一D. 通过羟化参与生物转化E. 细胞色素P-450是此酶系的组份2. 属于初级胆汁酸的有╳正确答案:BA. 甘氨胆酸、鹅胆酸B. 胆酸、鹅脱氧胆酸C. 牛磺胆酸、甘氨脱氧胆酸D. 石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E. 脱氧胆酸、石胆酸3. 不属于胆色素的是╳正确答案:CA. 胆素原B. 结合胆红素C. 血红素D. 胆红素E. 胆绿素4. 加单氧酶系主要存在于╳正确答案:AA. 微粒体B. 线粒体C. 高尔基体D. 胞液E. 粗面内织网5. 肝内糖酵解的功能主要是╳正确答案:BA. 对抗糖异生B. 对糖进行有氧氧化以供应能量C. 进行糖酵解D. 提供合成的原料E. 分解戊糖磷酸6. 肝脏进行生物转化时葡萄糖醛酸的活性供体是╳正确答案:BA. CDPGAB. UDPGAC. ADPGAD. GAE. UDPG7. 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后主要存在形式是╳正确答案:DA. 胆红素-脂蛋白B. 游离胆红素C. 胆红素-Z蛋白D. 胆红素-Y蛋白E. 胆红素一白蛋白8. 下列哪项不是阻塞性黄疸的表现╳正确答案:BA. 尿中胆红素增加B. 尿中胆素及胆素原增加C. 粪便颜色变浅D. 血中直接胆红素增加E. 血中结合性胆红素增加9. 下列哪一种物质仅由肝脏合成╳正确答案:CA. 胆固醇B. 脂肪酸C. 尿素D. 血浆蛋白E. 糖原10. 下列哪一种物质肝脏不能合成╳正确答案:CA. 血浆清蛋白B. 尿素C. 免疫球蛋白D. 糖原E. 脂肪酸11. 肝脏合成最多的血浆蛋白是╳正确答案:AA. 清蛋白B. β-球蛋白C. α-球蛋白D. 纤维蛋白原E. 凝血酶原12. 生物转化过程重要的方式是╳正确答案:BA. 使药物失效B. 使非营养物质极性增加,利于排泄C. 使某些药物药效更强或毒性增加D. 使生物活性物质灭活E. 使毒物的毒性降低13. 生物转化中第一相反应最主要的是╳正确答案:AA. 氧化反应B. 水解反应C. 脱羧反应D. 还原反应E. 结合反应14. 生物转化中参与氧化反应最重要的酶是╳正确答案:BA. 水解酶B. 加单氧酶C. 胺氧化酶D. 加双氧酶E. 醇脱氢酶15. 生物转化中最常见的一种结合物是╳正确答案:CA. 乙酰基B. 甲基C. 葡萄糖醛酸D. 谷胱甘肽E. 硫酸16. 下列有关生物转化作用的论述正确的是╳正确答案:AA. 结合反应最常见的是葡萄糖醛酸结合B. 使物质的水溶性减少C. 又可称为解毒反应D. 结合反应是第一相反应E. 多数物质先经过结合反应,再进行氧化反应17. 肝细胞对胆红素生物转化的实质是╳正确答案:DA. 使胆红素的极性变小B. 增强毛细胆管膜载体转运系统,有利于胆红素排泄C. 使胆红素与Z蛋白结合D. 主要破坏胆红素分子内的氢键并进行结合反应,使极性增加,利于排泄E. 使胆红素与Y蛋白结合18. 下列关于摄取、转化胆红素的机理中哪一项是错误的╳正确答案:AA. 肝细胞能将胆红素转变为尿胆素原B. 肝细胞膜上存在有特异载体系统C. 在肝细胞浆中存在有特异载体系统D. 肝细胞膜能结合某些阴离子E. 肝细胞能将胆红素转变为葡萄糖醛酸胆红素19. 结合胆红素是指╳正确答案:BA. 胆红素与肝细胞内Z蛋白结合B. 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C. 胆红素与血浆中球蛋白结合D. 胆红素与肝细胞内Y蛋白结合E. 胆红素与血浆中清蛋白结合20. 肝脏进行生物转化时活性硫酸供体是╳正确答案:BA. 牛磺酸B. PAPSC. H2SO4D. 胱氨酸E. 半胱氨酸21. 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的限速酶是╳正确答案:AA. 7-α羧化酶B. 异构酶C. 还原酶D. 26-α经化酶E. 1-α羧化酶22. 下列有关胆汁酸盐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正确答案:EA. 胆汁酸盐是乳化剂B. 胆汁酸盐为脂肪消化、吸收所必需C. 胆汁酸盐缺乏可导致机体维生素A、D、E、K的缺乏D. 胆汁酸盐能进行肠肝循环E. 胆汁中只有胆酸和鹅脱氧胆酸23. 下列哪一种胆汁酸是次级胆汁酸? ╳正确答案:DA. 牛磺鹅脱氧胆酸B. 牛磺胆酸C. 甘氨胆酸D. 脱氧胆酸E. 甘氨鹅脱氧胆酸24. 胆固醇结石与下列哪一种因素有关╳正确答案:CA. 胆固醇难溶于水B. 卵磷脂浓度C. 与胆盐和卵磷脂的比例D. 胆盐浓度E. 以上都不是25. 下列物质中哪一个不含血红素╳正确答案:CA. 血红蛋白B. 肌红蛋白C. 铜蓝蛋白D. 过氧化物酶E. 过氧化氢酶26. 胆红素在血液中主要与哪一种血浆蛋白结合而运输╳正确答案:EA. γ-球蛋白B. α1-球蛋白C. β-球蛋白D. α2-球蛋白E. 清蛋白27. 下列关于胆红素代谢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正确答案:BA. 血胆红素易于通过肾脏排出体外B. 在生理pH下,其双葡萄糖醛酸酯有两个阴离子基团C. 葡萄糖醛酸酯在肠中转化D. 其乙烯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E. 在β-葡萄糖醛酸酶的作用下与葡萄糖醛酸结合28. 下列对结合胆红素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正确答案:EA. 水溶性大B. 与重氮试剂呈阳性反应C. 主要是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D. 不易透过生物膜E. 随正常人尿液排出29. 血中哪一种胆红素增加会在尿中出现胆红素╳正确答案:EA. 末结合胆红素B. 间接反应胆红素C. 与清蛋白结合的胆红素D. 肝前胆红素E. 结合胆红素30. 下列哪种情况尿中胆素原族排泄量减少╳正确答案:CA. 肠道阻塞B. 碱中毒C. 胆道阻塞D. 溶血E. 肝功能轻度损伤31. 溶血性黄疸时下列哪一项不存在╳正确答案:DA. 尿胆素原增加B. 血中游离胆红素增加C. 粪胆素原增加D. 尿中出现胆红素E. 粪便颜色加深32. 显性黄疸病人的血清胆红素含量高于μmol/L(mg/dl) ╳正确答案:DA. 136(8)B. 32(2)C. 171(10)D. 342(20)E. 68(4)33. 苯巴比妥治疗婴儿先天性黄疸的机理主要是╳正确答案:DA. 使肝重量增加,体积增大B. 肝血流量增多C. 使Y蛋白的含量增加D. 诱导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E. 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加强34. 不是加单氧酶的生理功能的是╳正确答案:AA. 参与血红素的生物合成B. 参与某些药物在肝中的生物转化过程C. 参与胆汁酸的合成D. 参与某些激素的灭活E. 参与维生素D 的活化35. 严重肝疾患的男性患者出现男性乳房发育、蜘蛛痣,主要是由于╳正确答案:BA. 雄性激素分泌过少B. 雌性激素灭活不好C. 雌性激素分泌过少D. 雄性激素分泌过多E. 雌性激素分泌过多36. 关于胆色素的叙述,正确的是╳正确答案:DA. 胆素原是肝胆红素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与乙酰CoA形成的B. 胆红素与胆色素实际是同一物质,只是环境不同,而有不同命名C. 胆红素还原变成胆绿素D. 是铁卟啉化合物的代谢产物E. 血红素还原成胆红素37. 生物转化中,第二相反应包括╳正确答案:CA. 羧化反应B. 水解反应C. 结合反应D. 氧化反应E. 还原反应38. 肝脏在脂代谢中的作用之一是╳正确答案:DA. 合成LCAT,CMB. 合成CM,HDLC. 合成VLDL和LDLD. 合成酮体给肝外组织提供能量E. 生成胆汁酸盐促进脂类、糖脂类及蛋白质的消化吸收39. 肝受损时,血中蛋白质的主要改变是╳正确答案:DA. 清蛋白含量升高,球蛋白含量下降B. 球蛋白含量下降C. 清蛋白含量升高D. 清蛋白含量下降,球蛋白含量升高或相对升高E. 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都正常40. 肝脏在脂类代谢中所特有的作用是╳正确答案:CA. 将糖转变为脂肪B. 合成磷脂C. 由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D. 改变脂肪酸的长度和饱和度E. 生成酮体41. 正常人在肝合成血浆蛋白质,量最多的是╳正确答案:AA. 清蛋白B. 球蛋白C. 纤维蛋白原D. 凝血酶原E. 脂蛋白42. 下列哪种氨基酸不在肝内进行活跃代谢╳正确答案:AA. 缬氨酸B. 酪氨酸C. 苯丙氨酸D. 鸟氨酸E. 色氨酸43. 饥饿时肝中哪个途径的活性增强╳正确答案:BA. 磷酸戊糖途径B. 糖异生C. 脂肪合成D. 糖酵解E. 糖有氧氧化44. 能由脂肪酸合成酮体的部位是╳正确答案:BA. 骨骼肌B. 肝C. 红细胞D. 小肠E. 脑45. 肝内胆固醇代谢的主要终产物是╳正确答案:AA. 结合胆汁酸B. 维生素D3C. 胆酰CoAD. 7α-胆固醇E. 胆色素46. 下列哪种物质在网状内皮系统生成╳正确答案:CA. 葡萄糖醛酸胆红素B. 甲状腺素C. 胆红素D. 胆汁酸E. 石胆酸47. 下面关于体内生物转化作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的╳正确答案:CA. 对体内非营养物质的改造B. 可使非营养物溶解度降低C. 使非营养物从胆汁或尿液中排出体外D. 结合反应主要在肾脏进行E. 使非营养物生物活性降低或消失48. 体内含卟啉的化合物是╳正确答案:DA. 尼克酸B. 粪固醇C. 孕酮D. 过氧物酶E. 胆固醇49. 结合胆红素是╳正确答案:BA. 胆红素B. 葡萄糖醛酸胆红素C. 胆素原D. 胆红素-Y蛋白E. 胆红素-Z蛋白50. 血中胆红素的主要运输形式是╳正确答案:BA. 胆红素-Y蛋白B. 胆红素-清蛋白C. 胆红素-氨基酸D. 胆素原E. 胆红素-葡萄糖酸醛脂51. 梗阻性黄疸尿中主要的胆红素可能╳正确答案:DA. 游离胆红素B. 胆红素-Z蛋白C. 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D. 葡萄糖醛酸胆红素E. 胆红素-Y蛋白52. 肝内胆红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哪一种╳正确答案:DA. 胆红素-Z蛋白B. 胆红素-清蛋白C. 游离胆红素D. 胆红素-Y蛋白E. 胆红素-阴离子53. 下列哪项会导致尿胆素原排泄减少╳正确答案:BA. 肝细胞性黄疽B. 胆道梗阻C. 碱中毒D. 肠梗阻E. 溶血54. 胆红素主要来源于╳正确答案:CA. 肌红蛋白分解B. 过氧化物酶分解C. 血红蛋白分解D. 细胞色素分解E. 过氧化氢酶分解55. 关于胆汁酸盐的错误叙述是╳正确答案:BA. 它为脂类吸收中的乳化剂B. 它是胆色素的代谢产物C. 它能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D. 它能经肠肝循环被重吸收E. 它在肝脏由胆固醇合成56. 不参与肝脏生物转化的反应是╳正确答案:CA. 氧化反应B. 水解反应C. 转氨基反应D. 结合反应E. 还原反应57. 胆红素代谢中参与胆红素结合反应的主要物质是╳正确答案:DA. 乙酰基B. 甘氨酸C. 谷胱甘肽D. 葡萄糖醛酸E. 甲基X型题58. 阻塞性黄疸的特征╳正确答案:DEA. 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B. 尿胆素明显升高C. 尿胆素原明显升高D. 尿胆红素明显升高E. 凡登堡试验直接反应阳性59. 外源性毒性物质经生物转化后╳正确答案:ADEA. 极性增加,易于排泄B. 第一相反应后一般毒性增强C. 最终全部从胆道排泄D. 水溶性增加,易于排泄E. 第二相反应后一般毒性减弱60. 溶血性黄疸的特征╳正确答案:ACDA. 尿胆素原明显升高B. 尿胆红素明显升高C. 尿胆素明显升高D. 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E. 凡登堡试验直接反应阳性61. 下列哪些物质可作为生物转化结合反应的供体╳正确答案:ABDEA. 甘氨酸B. UDPGAC. 蛋氨酸D. 谷胱甘肽(GSH)E. SAM62. 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是╳正确答案:BCDA. 血中胆固醇只能在肝中合成B. 约1/2的胆固醇在肝内转变为胆汁酸C. 酮体只能在肝中生成D. VLDL和HDL能在肝中合成E. 血中胆固醇酯只能在肝中合成63. 新生儿黄疸产生的原因有╳正确答案:CDEA. 血浆运载蛋白过低B. 胆道阻塞导致排泄不畅C. 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性过低D. 肝细胞Y蛋白过低E. 溶血增加64. 未结合胆红素的特点是╳正确答案:BCDA. 范登白试验直接阳性B. 是与血浆清蛋白结合的胆红素C. 可进入脑组织产生毒性D. 范登白试验间接阳性E. 分子量小,易在尿中出现65. 严重肝功能障碍时,血液化验指标可能出现╳正确答案:BCEA. A/G↑B. A/G↓C. 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D. 胆固醇/胆固醇酯↑E. 胆固醇/胆固醇酯↓66. 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有╳正确答案:ABDEA. 产生NADPH和磷酸戊糖B. 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C. 使脂肪酸转变成葡萄糖D. 转化为脂肪E. 氧化产能67. 肝昏迷时,患者血液生化指标升高的有╳正确答案:ACA. 芳香族氨基酸B. 尿素C. 血NH3D. 游离胆红素E. 支链氨基酸68. 肝脏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有╳正确答案:ABCEA. 分泌的胆汁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B. 储存脂溶性维生素C. 将维生素转变成辅酶D. 分解维生素E. 参与维生素的转化69. 关于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的正确描述是╳正确答案:BCDEA. 生物转化是解毒作用B. 氧化、还原、水解、结合是生物转化的基本反应C. 对外源性药物、毒素进行转化,使其易于排出体外D. 使脂溶性物质转化成极性亲水性物质E. 使某些激素灭活,用以调节激素作用的时间和强度70. 影响生物转化作用的因素╳正确答案:ABCDA. 受年龄性别的影响B. 药物或毒物的诱导作用C. 肝细胞功能受损D. 药物或毒物的抑制作用E. 不受年龄性别的影响71. 肝脏生物转化作用的特点是╳正确答案:AEA. 反应类型的多样性B. 解毒性C. 生物转化能力与年龄无关D. 酶反应具有底物特异性E. 转化反应的连续性72. 肝脏进行第二相生物转化反应常见的结合物质的活性供体是╳正确答案:ABDEA. UDPGAB. 乙酰CoAC. UDPGD. SAME. PAPS73. 下列哪些化合物是初级胆汁酸╳正确答案:ACDA. 牛磺鹅脱氧胆酸B. 石胆酸D. 牛磺胆酸E. 7α-脱氧胆酸74. 可进行肠肝循环的物质有╳正确答案:ACA. 胆素原B. 胆素C. 胆汁酸盐D. 胆固醇E. 胆红素75. 含铁卟啉的化合物有╳正确答案:BCDEA. 铁蛋白B. 细胞色素C. 血红蛋白D. 过氧化物酶E. 肌红蛋白76. 下列哪些物质可与胆红素竞争性地与清蛋白结合╳正确答案:ABCDA. 脂肪酸B. 胆汁酸C. 磺胺类D. 水杨酸E. NH4+77. 未结合胆红素的特点╳正确答案:CDA. 水溶性大B. 重氮试剂反应直接阳性C. 细胞膜通透性大D. 与血浆清蛋白亲和力大E. 正常人主要从尿中排出78. 在肝中与胆汁酸结合的化合物有╳正确答案:ABA. 甘氨酸B. 牛磺酸C. S-腺苷蛋氨酸D. 葡萄糖醛酸E. 丙氨酸79.加单氧酶系参与╳正确答案:BE BDEA. 糖异生作用B. 胆色素的代谢C. 尿素生成D. 胆汁酸的合成E. 维生素D3的活化80. 下列哪些物质属于次级胆汁酸╳正确答案:BEA. 甘氨胆酸B. 石胆酸C. 甘氨鹅脱氧胆酸D. 鹅脱氧胆酸81. 胆红素可由下列哪些物质生成╳正确答案:ACEA. 细胞色素B. 胆固醇C. 血红蛋白D. 过氧化氢(过氧化氢酶)E. 肌红蛋白。
肝的生物转化
![肝的生物转化](https://img.taocdn.com/s3/m/5c4b845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ed.png)
肝的生物转化一、肝的生物转化定义肝的生物转化是指肝脏对来自胃肠道的物质进行代谢转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使物质转变为对人体有用的物质或者排出体外。
二、生物转化过程肝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氧化和还原反应,主要是将物质氧化分解为更小的分子;第二阶段是结合反应,主要是将小分子与葡萄糖、氨基酸、磷酸等其他分子结合,生成更有用或易于排出的物质。
三、生物转化的重要性肝的生物转化对人体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通过生物转化,我们可以将来自胃肠道的物质转化为人体有用的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等;另一方面,通过生物转化,我们可以将有毒物质进行代谢转化,使其毒性降低或消除,从而保护人体健康。
四、生物转化酶系生物转化酶系是肝脏中进行生物转化的一系列酶,它们协同作用,使物质得以有效转化。
主要的生物转化酶包括醇脱氢酶、醛脱氢酶、单胺氧化酶、儿茶酚胺-N-甲基转移酶等。
五、生物转化类型根据作用机理和产物性质的不同,生物转化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和结合反应。
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酶系和底物,其产物也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六、生物转化产物生物转化的产物包括各种小分子化合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磷酸等,以及一些活性物质如激素和神经递质等。
此外,生物转化还能产生一些具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胆酸和胆色素等。
七、生物转化异常当生物转化出现异常时,可能会导致体内物质的代谢紊乱,甚至引发疾病。
例如,某些遗传缺陷或环境因素可能导致某些物质的生物转化异常,从而引发疾病。
此外,一些药物和外源性物质也可能影响生物转化的过程,导致药物或毒物的代谢异常。
八、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肝的生物转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未来,我们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生物转化过程和机理,从而为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我们可能会发现更多的与生物转化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从而为研发新的药物提供新的靶点。
医学肝胆生化PPT课件
![医学肝胆生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a94ecf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1.png)
合成场所
只在肝内合成 只在肝内合成 只在肝内合成
主要生理功能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与凝血有关 与凝血有关
1、2球蛋白 主要在肝内合成
球蛋白
大部分在肝内合成
参与形成脂蛋白 参与形成脂蛋白
-球蛋白 只能在肝外、浆细胞内合成 包括多种免疫球蛋白
14
正常人:血浆中
清蛋白量(A) 球蛋白量(G)
4. 肝细胞内有丰富的亚微结构
(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
4
两条输出通路
肝静脉
体循环
经肾随尿排出 水溶性代谢废物
获取由肺运来
的氧和其他组
织运来的代谢
肝动脉
物
双重血液供应
经胆管到肠道 门静脉
将脂溶性的代谢废 物随粪便排出体外
获取消化道吸收 而来的营养物
肝脏化学组成的特点
31
生物转化的意义
① 对体内的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使其灭 活 (inactivate);② 更为重要的是可使这些物 质的溶解度增加,易于排出体外。
※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解毒作用
苯丙芘
二、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
第一相反应:
氧化、还原、水解反应
排出体外
第二相反应:
结合反应 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
排出体外
A/G比值:
35--55g/L 20--30g/L 1.5--2.5
15
严重肝病、慢肝、肝硬化患者:
清蛋白合成↓↓( < 25g/L以下 )
-球蛋白合成↑↑
A/G<1
(A/G比值倒置)
临床意义: A/G比值测定: 帮助诊断慢肝、肝硬化
16
肝的生物化学
![肝的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66a9c2d7195f312b3169a5b3.png)
肝的生物化学1.生物转化作用:来自体内外的非营养物质(药物、毒物、染料、添加剂,以及肠管内细菌的腐败产物)在肝进行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这一过程称为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2.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细胞内分解生成的具有24碳的胆汁酸,包括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产物。
3.次级胆汁酸:由初级胆汁酸在肠道中经细菌作用氧化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产物。
4.单胺氧化酶(MAO):单胺氧化酶存在于线粒体中,从肠道吸收来的腐败产物胺类可由此酶氧化脱氨,生成醛与过氧化氢。
5.结合胆红素:胆红素在肝微粒体中与葡糖醛酸结合生成的葡糖醛酸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它水溶性大,易从尿中排出。
6.胆色素:胆色素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分解代谢产物,主要是衰老的红细胞在网状内皮系统中分解产生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进一步分解而来。
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
7.胆素原的肠肝循环生理情况下,肠中产生的胆素原约有10%-20%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又以原形随胆汁再次排入肠道,此过程称为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8.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在肝细胞合成的初级胆汁酸,随胆汁进入肠道,转变为次级胆汁骏。
肠道中约95%胆汁酸经门静脉被重吸收入肝,并同新合成的胆汁酸一起再次被排人肠道,此循环过程称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9.黄疸胆红素为金黄色物质,大量的胆红素扩散进人组织,可造成组织黄染,这一体症称为黄疸。
根据胆红素生成的原因可将黄疸分为三种类型。
即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
10.胆汁:是肝细胞分泌的一种液体,分为肝胆汁和胆囊胆汁,主要成分是胆汁酸盐,另外还含有多种酶类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是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与糖异生作用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确保全身各组织的能量供应; 肝脏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肝脏能合成多种血浆蛋白质,并在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中也起重要作用; 肝脏在维生素的吸收、贮存和转化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胆汁酸的生理功能:作为较强的乳化剂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维持胆汁的液态胆色素的正常代谢过程:1.衰老的红细胞被网状内皮系统破坏后释出的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催化下,生成胆绿素,再在胆绿素还原酶催化下生成脂溶性的胆红素。
肝的生物转化
![肝的生物转化](https://img.taocdn.com/s3/m/149fd49d58f5f61fb73666ca.png)
汁排出,而引起胆红素反流入血。
Thanks!
---By Medal
肝在维生素吸收,贮存,运输和代谢方 面具有重要作用。
1.胆汁酸盐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2.是维生素A,E,K,B12的主要贮存场所
3.直接参与多种维生素的代谢转化 4.多种维生素在肝内合成辅酶
肝的生物转化 非营养物质→脂溶性物质变水溶性→随胆汁成尿液排出体外
转化反应包括两项: 1相:氧化,还原,水解 2相:结合反应(葡糖醛酸结合反应,酰基化反应,硫酸结合反应,谷胱甘肽 结合反应,甘氨酸羧化,甲基化反应)
影响因素 1.诱导剂---药物和毒物可诱导酶合成促进自身代谢
2.遗传因素---遗传变异使转化酶结构与含量有差异
3.年龄---新生儿肝脏发育不完善,老年人器官退化。
4.营养---食物常含有诱导和抑制生物转化酶的物质。高蛋白质饮 食可增加肝细胞整体酶的活性
5.疾病---肝病会影响生物转化酶类及NADPH的合成
肝在脂类消化吸收,合成,分解和运输 过程的重要作用。
1.胆汁酸合成-----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2.脂酸代谢-----脂酸氧化,合成脂酸,合成胴体,合成甘油 三酯。
3.胆固醇代谢----合成胆固醇,促血浆胆固醇酯化,排泄胆 固醇。
4.脂蛋白代谢----合成LDL,VLDL,HDL,apo2,降解LDL
血清胆红素升高可出现黄亘
黄亘:某些疾病使病人血中胆红素的含量异常升高,大量 胆红素扩散进入组织,造成组织黄染,其中巩膜和皮肤最
为明显,这种体征为黄亘。
溶血性黄亘:红细胞被破坏,胆红素过多超过了肝脏的处 理能力。
肝源性黄亘:肝脏功能严重损伤,肝细胞摄取,转运,结 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引起血中未结合的胆红素含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ppt课件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0ac10e80eb6294dd886cf0.png)
老年人因器官退化,对氨基比林、保泰松等的药物 转化能力降低,用药后药效较强,副作用较大。
肝实质的损伤直接影响肝生物转化酶类的合成。
15
二.许多异源物可诱导生物转化酶类
1.某些药物或毒物可诱导转化酶的合成,使肝脏的生物 转化能力增强,称为药物代谢酶的诱导。
例:长期服用苯巴比妥,可诱导肝微粒体加单氧酶系的合成,从而使 机体对苯巴比妥类催眠药产生耐药性。
5.甲基化反应是代谢内源化合物的重要反应
甲基供体:S-腺苷甲硫氨酸(SAM)
活性物质
13
• 6.甘氨酸主要参与含羧基异源物的结合转化
结合对象:含羧基化合物
14
• 肝生物转化的影响因素
一 . 生物转化作用受年龄、性别、肝脏疾病及药物等体 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新生儿生物转化酶发育不全,对药物及毒物的转化
9
• 水解反应
酯酶、酰胺酶和糖苷酶是主要水解酶
乙酰水杨酸的生物转化过程
10
结合反应是生物转化的 第二相反应
• 1.葡糖醛酸结合是最重要、最普遍的结合反应 葡糖醛酸基的直接供体——UDP-葡糖醛酸(UDPGA)
2NAD+ 2NADH+ 2H+ UDPG脱氢酶
11
2.硫酸结合也是常见反应
硫酸供体: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 PAPS) 催化酶:硫酸转移酶 (sulfate transferase)
出体外和,代这谢中一间过物程称为生物转异化源作物,用如药物, (biotrans—formation)。肝是机体环等境内化生学物污染转物 化最重要的器官。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的非营 养物质按其来源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
3
生物转化的生理意义:
12-1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12-1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0f5b1f8d0d233d4b14e69d4.png)
12-1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肝脏多方面的功能取决于其组织结构及生化组成上的四大特点:①肝脏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液供应。
它既可以从肝动脉的血液中接受由肺和其他组织运来的氧及代谢产物,又可以从门静脉的血液中获取由消化道吸收来的营养物质。
②肝脏富含血窦。
由于血流速度缓慢,可以使肝细胞与血液的接触面积大且时间长,有利于物质的交换。
③肝脏有两条输出途径。
肝静脉与体循环相连,可以将消化道吸收来的营养物质和肝内的代谢产物随血液运到肝外其他组织,又可以使肝的部分代谢终产物进入肾随尿而排出体外;胆道系统与肠道相通,有利于非营养性物质的代谢转变与排泄。
④肝细胞内含有丰富的酶类,其中有些酶是肝外组织所没有或极少的。
以上特点确立了肝脏是人体“物质代谢中枢”的地位。
一、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肝脏主要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和糖异生作用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确保全身各组织,特别是大脑和红细胞的能量来源。
餐后,血糖浓度升高,人体能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而储存,其中肝脏和肌肉的储存量最大,肝糖原含量占肝重的5%~6%,约100g;肌糖原含量占肌重的1%~2%,约300g。
饥饿时,由于肝脏含有葡萄糖-6-磷酸酶,所以肝糖原分解能直接补充血糖;但肌肉内无此酶,肌糖原只能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再经肝脏的糖异生作用转变为葡萄糖。
如果仅靠肝糖原来供能,饥饿8~12h左右,体内的肝糖原就被耗尽了,此时糖异生作用成为维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的主要途径,空腹24~48h后糖异生达最大速度。
肝脏在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中起着重要作用,故当肝功能严重障碍时,进食后可能出现一时性高血糖,饥饿时又发生低血糖,糖耐量曲线异常。
二、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肝脏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一)胆汁酸盐有助于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肝脏是胆固醇转化排泄的场所,约1/2的胆固醇在肝中转变成胆汁酸盐,它是强乳化剂,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肝胆疾病的患者可出现脂类消化不良,甚至脂肪泻和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化学第25章---肝脏的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第25章---肝脏的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50ff6a5e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8.png)
肝内蛋白质的代谢极为活跃,肝脏除合成自身所需蛋白质外,还合成多种分泌蛋白质。如血浆蛋白中,除γ-珠蛋白外,白蛋白、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血浆脂蛋白所含的多种载脂蛋白(Apo A, Apo B,C.E)等均在肝脏合成。故肝功能严重损害时,常出现水肿及血液凝固机能障碍。 肝脏在血浆蛋白质分解代谢中亦起重要作用。肝细胞表面有特异性受体可识别某些血浆蛋白质(如铜蓝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经胞饮作用吞入肝细胞,被溶酶体水解酶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可在肝脏进一步分解。 肝脏还具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即将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有毒的氨通过鸟氨酸循环的特殊酶系合成尿素以解氨毒。肝功能受损时血氨过高可使CNS中毒,导致功能障碍发生肝性昏迷。
第三节 胆汁酸的代谢
胆汁的功能:一是作为消化液,促进脂类的消化和吸收,二是作为排泄液,将体内某些代谢产物(胆红素、胆固醇)及经肝生物转化的非营养物排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成分,具有重要生理功能。 一、胆汁酸的种类正常人胆汁中的胆汁酸(bile acid)按结构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游离型胆汁酸,包括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和少量的石胆酸;另一类是上述游离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的产物、称结合型胆汁酸。主要包括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胆酸及牛磺鹅脱氧胆酸等。一般结合型胆汁酸水溶性较游离型大,PK值降低,这种结合使胆汁酸盐更稳定,在酸或Ca2+存在时不易沉淀出来。
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肝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以及运输等代谢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一) 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肝分泌胆汁,胆汁中含有胆汁酸盐,胆汁酸盐是胆固醇在肝内的转变产物,它可乳化脂类、促进脂类的吸收。肝损伤时,肝细胞分泌胆汁的能力下降;胆道阻塞时,胆汁排出障碍,在这些情况下均可出现脂类的消化、吸收不良,产生厌油腻及脂肪泻等临床症状。 (二) 肝脏是脂肪分解、合成和改造的主要场所 肝内脂肪酸的β氧化甚为活跃,也是酮体生成的主要场所,肝生成酮体但不能氧化利用酮体,必须由血液运到肝外其它组织才能进一步氧化分解。
第12章 肝胆生物化学
![第12章 肝胆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c7bc24b69b6648d7c0c7463b.png)
第12章肝胆生物化学一、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1.定义“:机体将一些内源性或外源性非营养性物质进行化学转变、增加其极性(水溶性),使其易随胆汁或尿液排泄,这种体内转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2.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氧化、还原、水解(第一相反应)和结合(第二相反应)。
二、胆汁酸的代谢1.胆汁酸的分类:按生成部位分: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
初级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及相应结合型胆汁酸。
次级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石胆酸及相应结合型胆汁酸。
按结构分游离胆汁酸和结合胆汁酸(是否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2.初级胆汁酸的生成:在肝细胞中以胆固醇为原料转化生成;关键酶:胆固醇7α-羟化酶。
3. 次级胆汁酸的生成与肠肝循环:结合型初级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道,在小肠下端和大肠腔内经肠道细菌作用,使结合型胆汁酸水解脱去甘氨酸和牛磺酸而成为游离胆汁酸,后者继续在肠菌作用下,7位脱羟基而转变成次级胆汁酸。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收经门静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结合型胆汁酸,经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
4.胆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1)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2)防止胆结石的生成三、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胆色素是铁卟啉化合物在体内分解代谢时所产生的各种物质的总称,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
1.胆红素的生成:约80%来自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
在单核-巨噬细胞中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的催化下首先生成游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亲脂疏水)。
2.血液中的运输形式: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3.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及排泄: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后由转运蛋白(Y\Z)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转变生成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溶性,不易透过细胞膜)。
胆红素的排泄: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毛细胆管排泄入胆汁中,再随胆汁排入肠道。
两种胆红素的区别*4.胆红素在肠中的转变: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后,在肠菌的作用下,水解脱去葡萄糖醛酸成为未结合胆红素,之后通过还原反应生成无色的胆素原族。
肝的生物化学
![肝的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a8b3786425c52cc58bd6bed9.png)
结合
快、直接反应 大
进入脑组织产生毒性
通过肾随尿排出
大
不能
无
能
三、胆红素在肠中的转变和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过程 结合胆红素 肠菌 游离胆红素 还 原
葡萄糖醛酸 氧化
胆素
胆素原
﹡胆素原:中胆素原,粪胆素原,d -尿胆素原 ﹡胆素:L-尿胆素,粪胆素,D-尿胆素
*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肠道中有少量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
三、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
*摄取
胆红素可以自由双向通透肝血窦肝细胞 膜表面进入肝细胞
*转运 在胞浆与载体蛋白结合
内质网
*转化
部位:滑面内网质
反应:结合反应(主要为结合物为UDP葡萄
糖醛酸,UDPGA)
酶: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产物:主要为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另有少
量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硫酸胆红素,统称 为结合胆红素
CONH 2 甲基转移酶 + S-腺苷甲硫氨酸 N CONH 2 + 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
N
+
CH 3
尼克酰胺
N-甲基尼克酰胺
结合反应
结合基团直 接供体 酶类 酶定位 底物类型
葡萄糖醛酸结 二磷酸尿苷 葡萄糖醛酸转 移酶 葡萄糖醛酸 合
(UDPGA)
微粒体
酚、吗啡、 可卡因 醇、酚、芳 香胺类、雌 酮 儿茶酚胺、 尼克酰胺、 组胺
(三)胆汁酸的功能
1.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立体构型——亲水与疏水两个侧面
2.抑制胆汁中胆固醇的析出
胆汁中胆汁酸、卵磷脂与胆固醇的正 常比值 10︰1
第四节 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胆色素(bile pigment)是体内铁卟
肝的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复习提要
![肝的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复习提要](https://img.taocdn.com/s3/m/279635a0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03.png)
肝的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复习提要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具有极其复杂和多样化的生物化学功能。
在生物化学的学习中,理解肝脏的生物化学过程对于掌握整体的生理代谢机制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肝的生物化学相关知识的复习提要。
一、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1、糖代谢肝脏在维持血糖稳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肝脏通过将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储存起来,或者将其转化为脂肪酸,进而合成甘油三酯储存。
当血糖水平降低时,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同时肝脏还能通过糖异生途径将非糖物质(如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化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
2、脂类代谢肝脏是脂类代谢的重要场所。
它能合成和分泌胆汁酸,促进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肝脏能够合成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等脂类物质,同时也能对脂类进行分解代谢,将脂肪酸氧化分解为乙酰辅酶 A,为机体提供能量。
此外,肝脏还参与脂蛋白的合成和代谢,调节体内脂类的运输和分布。
3、蛋白质代谢肝脏是蛋白质合成和分解的重要器官。
它能合成多种血浆蛋白质,如白蛋白、凝血因子等。
同时,肝脏也能对氨基酸进行代谢,通过转氨基作用和脱氨基作用,将氨基酸转化为酮酸和氨。
氨在肝脏中经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排出体外。
二、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生物转化是指机体将非营养物质进行化学转变,增加其水溶性,使其易于排出体外的过程。
肝脏是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
1、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包括第一相反应和第二相反应。
第一相反应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使非营养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暴露出某些极性基团。
第二相反应是结合反应,将第一相反应产生的极性基团与某些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等)结合,进一步增加其水溶性,利于排出。
2、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疾病、遗传因素等。
例如,新生儿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尚未完善,老年人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会有所下降。
三、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1、胆汁的成分和作用胆汁主要由水、胆汁酸、胆色素、胆固醇、磷脂等组成。
生物化学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生物化学习题库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7a6d5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6d.png)
生物化学习题库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dTMP合成的直接前体是A、TDPB、dUMPC、dUDPD、TMPE、dCMP正确答案:B2、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之一是产生A、磷酸赤藓糖B、磷酸果糖C、磷酸核糖D、磷酸葡萄糖E、磷酸木糖正确答案:C3、下述对核蛋白体转肽酶的描述,正确的是A、活性中心在小亚基B、转肽需要GTPC、活性中心在大亚基D、转肽需要嘌呤霉素E、转肽需要ATP正确答案:C4、有一混合蛋白质溶液,各种蛋白质的pI为4.6、5.0、5.3、6.7、7.3,电泳时欲使其中4种泳向正极,缓冲液的pH应是A、4.0B、8.0C、7.0D、5.0E、6.0正确答案:C5、糖原的1个葡萄糖残基无氧酵解时,净生成ATP的数目是A、2个B、3个C、4个D、1个E、5个正确答案:B6、正常人空腹时血浆脂类中不含有A、胆固醇酯B、溶血脑磷脂C、游离脂肪酸D、神经磷脂E、甘油三酯正确答案:B7、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是A、能改变酶分子中一些必需基团的解离状态B、能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C、大多数酶的最适pH远离中性D、大多数酶具有相同的最适pH值E、能使酶促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正确答案:A8、通过蛋白激酶G(PKG)通路发挥作用的是A、心钠素B、雌激素C、甲状腺素D、肾上腺素E、胰高血糖素正确答案:A9、下列关于游离型初级胆汁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从肠道重吸收的胆汁酸B、能通过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转变为次级胆汁酸C、只存在于肠道的胆汁酿D、在肝细胞内直接从胆固醇转变生成E、在肠道由细菌合成的正确答案:D10、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途径的反馈抑制,是由于控制了A、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活性B、二氢乳清酸酶活性C、乳清酸磷酸核糖转移酶活性D、二氢乳清酸脱氢酶活性E、胸苷酸合成酶活性正确答案:A11、下列关于管家基因的描述,最确切的是A、在特定环境下的生物个体的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B、在特定环境下的生物个体的部分细胞中持续表达C、在生物个体整个生命过程的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D、在生物个体整个生命过程的部分细胞中持续表达E、在生物个体生长的某个阶段的所有细胞中表达正确答案:C12、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的主要方式大致可分为氧化、还原、水解与结合四种反应。
肝功能图文精PPT课件
![肝功能图文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ef0e2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1.png)
3.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
常见原因
③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 斑狼疮、风湿热
④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如结 核病、疟疾、黑热病、麻风病 及慢性血吸虫病等。
4.球蛋白降低
主要是合成减少: ①生理性减少:小于3岁的婴幼
儿 ②免疫功能抑制:长期应用肾
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③先天性低γ球蛋白血症。
5.A/G倒置
[原理]
非结合胆红素不能透过肾小球屏障,因 此不能在尿中出现,而结合胆红素为水 溶性能够透过肾小球基底膜在尿中出现。 正常成年人尿中含有微量胆红素,大约 为3.4μmol/L ,通常的检验方法不能 被发现,当血中结合胆红素浓度超过肾 阈(>34 μmol/L )时,结合胆红素可自 尿中排出。
[参考值] 正常为阴性反 应。
肝细胞性黄疸胆红素代谢特点
• 结合胆红素可由肾小球滤过,尿中出现胆 红素。
• 结合胆红素在肝内生成减少,粪便颜色变 浅。
• 尿中胆素原含量变化不定。一方面是从肠 吸收的胆素原不能有效地随胆汁排出,使 血中胆素原增加,尿中胆素原增加;另一 方面是肝实质性损伤及炎症、肿胀等造成 肝、胆管阻塞,结合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 尿中胆素原减少。
4.碱中毒时胆红素分泌增加,可出现尿胆红 素试验阳性。
★四、血清酶学检查
★1、血清转氨酶测定
1)ALT、AST转氨酶是将α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α-酮酸
的酮基上的一种酶 用于肝功能检查者主要是:
谷氨基丙酮酸转移酶(GPT)现名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GOT)现名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合成及运输等代谢过程。 维生素及激素代谢: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激素的灭活;胆红素、铁、铜及其他金属 的代谢等。
以肝的生物转化作用为例探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
![以肝的生物转化作用为例探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887685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8d.png)
以肝的生物转化作用为例探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涵盖了生物化学和医学的多个领域,在医学、药学、生物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意义。
其中,肝的生物转化作用是医学生物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涉及到肝脏的解毒、药代动力学、营养代谢等方面,是了解肝脏生物学的重要窗口。
以下是一些探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建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1. 理论知识讲解。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应从分子与细胞水平,深入浅出地介绍肝脏的组成、结构和生物化学功能。
要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展示肝脏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和它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
对肝脏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进行阐述,比如说肝脏的解毒、清除血中有毒物质的作用等。
2. 实验观察。
作为一门生物科学,理论教育必须与实验及实际操作相结合。
在实验室中,展示肝脏在体外解毒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肝脏对外界有毒物质的处理方式。
实验的设计应该符合职业规范和伦理要求,如正确使用实验设备、防止误操作导致的事故、重视实验安全等。
3. 用临床案例展示。
教学设计应该从临床病例中得到启示,从而解释肝脏生物化学进程在疾病中的作用。
例如,肝脏解毒功能的减退可能导致药物代谢差异和毒物暴露的大量累积,这样可对人体构成严重危害。
通过术后并发症研究、毒物中毒事件案例分析等方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肝脏生物化学循环过程的路径、生成物质的性质及其生理作用的变化趋势。
4. 学生讨论课。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讲解内容,组织小组讨论或者学生分享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这种交流方式旨在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学生可以分享个人或团队的研究成果,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互动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以上是一些关于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建议,主要侧重于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这一内容。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肝脏生物化学的重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临床实践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医学生物化学
国家开放大学
性体内半衰期约为 13.4 h,而在女性体内半衰期只有 10.3 h。 肝功能低下可降低肝的生物转化能力,故对肝病患者用药要慎重;单加氧酶系特异性较差,
能催化多种物质进行不同类型的氧化反应。例如,长期服用苯巴比妥的病人,对氨基比林等药 物的转化能力也增强,产生耐药性。用药时还应考虑用药配伍对药物生物转化的影响。另外利 用苯巴比妥能诱导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合成,此酶可催化脂溶性的游离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 的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结合胆红素),故临床用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防止发 生“核黄疸”(胆红素脑病)。
-3-
医学生物化学
国家开放大学
烷基反应、氧化反应等,故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单加氧酶系催化分子氧中的一个氧原子掺入底物,而另一个氧原子被 NADPH 还原为水分
子。由于一个氧分子发挥了两种功能,故又称其为混合功能氧化酶。又由于其氧化产物是羟化 物,故又称其为羟化酶。
单加氧酶系由细胞色素 P450、NADPH-细胞色素 P450 还原酶(其辅酶为 FAD)和细胞色 素 b5 还原酶组成。
-7-
(一)内源性 内源性物质为体内代谢产生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和其他胺类物质,还 有一些对机体有毒的代谢产物,如胺和胆红素等。 (二)外源性 外源性物质为外界进入体内的药物、食品添加剂、色素、误服的毒物及蛋白质在肠道的腐 败产物(如胺类物质)等。
二、生物转化作用概述 (一)生物转化作用的概念 非营养物质在肝脏内进行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后,其极性(水溶性)增强,更易
-4-
医学生物化学
国家开放大学
过上述氧化、还原或水解的第一相反应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第二相的结合反应才能完成生物 转化作用。
(二)第二相反应 第二相反应是结合反应,它是体内最重要的生物转化方式。凡含有羟基、巯基、氨基、羧 基等功能基团的激素,药物或毒物,均可与极性很强的小分子结合基团的供体(如葡萄糖醛酸、 硫酸、谷胱甘肽和乙酰辅酶 A 等物质)发生结合反应(详见表 12-1),增加其水溶性,使其易 于排出体外。其中以葡萄糖醛酸、硫酸和酰基的结合反应最为普遍,尤其以葡萄糖醛酸结合反 应最为重要。 1.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在糖醛酸途径中所产生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ic Acid, UDPGA)作为活性供体,在肝细胞微粒体中 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下,将葡萄糖醛酸基 转移到含羟基、巯基、氨基羧基的化合物上,生成相应的葡萄糖醛酸苷。这是第二相反应中最 为普遍和重要的结合方式。 2.硫酸结合反应
4.谷胱甘肽结合反应 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在肝细胞胞液中谷胱甘肽转移酶的催化下,与有毒的环氧 化物或卤代物结合后可消除其毒性,对肝细胞起保护作用。 5.甘氨酸结合反应 有些药物、毒物等的羧基和 CoA 结合形成酰基 CoA 后,可再与甘氨酸结合,在肝细胞线 粒体酰基转移酶催化下,生成相应的结合产物。例如,苯甲酰 CoA 生成马尿酸,胆汁酸和脱氧 胆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生成结合胆汁酸均属此类反应。 6.甲基结合反应 含有羟基、巯基和氨基的化合物都可进行甲基化反应。在肝细胞胞液和微粒体中的多种甲基转 移酶催化下,由 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 Methionine ,SAM)提供甲基,生成相应的甲基 化衍生物。儿茶酚胺、5-羟色胺和组胺等均可通过甲基化而失去其生物活性。
(2)单胺氧化酶。 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存在于线粒体膜上,是一种黄素蛋白,从肠道 吸收的腐败产物(如组胺、酪胺、色胺、尸胺、腐胺)和体内许多生理活性物质(如 5-羟色胺、 儿茶酚胺等)均可在此酶催化下氧化为醛和氨。 (3)脱氢酶。 醇脱氢酶及醛脱氢酶存在于胞液和微粒体中,均以 NAD+为辅酶,使醇或醛氧化生成相应 的醛或酸。 2.还原反应 肝细胞微粒体中含有硝基还原酶和偶氮苯还原酶类,分别催化硝基化合物与偶氮化合物从 NADPH 接受氢,还原成相应的芳香胺类。 3.水解反应 肝细胞的胞液和微粒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如酯酶、酰胺酶及糖苷酶等,它们可以将脂类、 酰胺类和糖苷类化合物水解,以减少或消除其生物活性,如普鲁卡因水解。这些水解产物,通 常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第二相反应后才能排出体外。体内活性物质及外源性的药物、毒物一般经
(PAPS)
硫酸转移酶
பைடு நூலகம்
胞液 胞液与微粒体
乙酰基转移酶 谷胱甘肽转移酶
线粒体 胞液与微粒体
酰基转移酶
芳香胺、胺 环氧化物、卤化物 酰基 CoA(如苯甲酰 CoA) 含羟基、氨基、巯基化合物
乙酰 CoA 谷胱甘肽(GSH) 甘氨酸 S- 腺 苷 蛋 氨 酸 (SAM)
甲基转移酶
(一)第一相反应 1.氧化反应 肝细胞的微粒体、线粒体和胞液中含有参与生物转化的不同氧化酶系,催化不同类型的氧 化反应。 (1)单加氧酶系。 氧化反应是最多见的生物转化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存在于微粒体中的单加氧酶系。 此酶系是肝内重要的用于代谢药物及毒物的酶系,并参与维生素 D3、肾上腺皮质激素、性 激素和胆汁酸盐的羟化和灭活。另外,加单氧酶系除了可催化底物羟化反应外,还可以催化脱
三、生物转化反应的类型及酶系
生物转化作用分为两相,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称为第一相反应,结合反应称为第二相反
应。肝内催化生物转化的酶类概括为表。
表 参与肝生物转化的酶类
酶类
细胞内定位
反应底物或辅酶
结合基团的供体
第一相反应
氧化酶类
微粒体
RH;NADPH、O2、FAD
单加氧酶系
线粒体
胺类;O2
单胺氧化酶
胞液或微粒体 醇或醛;NAD+
脱氢酶系
微粒体
硝基苯等;NADPH 或 NADH 尿苷二磷酸
-2-
医学生物化学
国家开放大学
还原酶类
胞液或微粒体 脂类、酰胺类或糖苷类化合物 葡 萄 糖 醛 酸
水解酶类 第二相反应
微粒体
葡萄糖醛酸基转 胞液
移酶
含羟基、巯基、氨基、羧基化 合物
(UDPGA) 3'- 磷 酸 腺 苷 -5'磷酸硫酸
苯酚、醇、芳香胺类
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这一过程称为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二)生物转化作用的部位 虽然肾、肠、肺、皮肤及胎盘等肝外组织有部分的生物转化能力,但肝脏中与生物转化有
关的酶含量高,种类多,所以是机体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 (三)生物转化作用的特点
-1-
医学生物化学
国家开放大学
1.反应类型的多样性 生物转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即同一类物质可因结构上的差异而进行许多类型的反应,甚 至同一种物质在体内也可以进行多种生物转化反应。例如,水杨酸既可进行羟化反应,又可与 甘氨酸进行结合反应,呈现反应多样性。 2.反应的连续性 大多数物质经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后,极性仍不够大,还需要继续进行结合反应,水溶 性增强后才能排出体外,这体现了生物转化的连续性。 3.解毒与致毒的两重性 生物转化作用具有解毒与致毒的两重性。大多数物质经生物转化作用后,毒性减弱或消失, 但也有少数物质毒性反而出现或增强。
醇 、 苯 酚 或 芳 香 胺 类 化 合 物 可 与 活 性 硫 酸 ( 3'- 磷 酸 腺 苷 -5'- 磷 酸 硫 酸 , 3’-phospho-adenosine-5’-phosphosulfate ,PAPS)反应,在硫酸转移酶催化下,生成相应的硫酸 酯,这是较常见的一种结合反应,例如,雌酮形成其硫酸酯而灭活。严重肝病患者的生物转化 功能下降后血中雌激素过多,可能出现“蜘蛛痣”或“肝掌”。
医学生物化学
国家开放大学
12-2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一、肝脏中非营养性物质的来源 机体内的某些物质既不能构成组织细胞的结构成分,又不能彻底氧化用于供能,其中一些
物质对人体有一定的生物学效应或毒性作用,常统称为非营养性物质。一般而言,非营养物质 具有脂溶性强、水溶性低或有毒等化学性质,需要及时清除出体外,以保证各种生理活动的正 常进行。根据来源不同,非营养性物质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
3.乙酰基结合反应 各种芳香胺、胺或氨基酸的氨基与活化的乙酰基供体乙酰 CoA 在乙酰基转移酶催化下,生
-5-
医学生物化学
国家开放大学
成相应的乙酰化衍生物。例如,抗结核病药物异烟肼和大部分磺胺类药物均通过这种形式灭活, 但应指出,磺胺类药物经乙酰化后,其溶解度反而降低,在酸性尿中易于析出,故在服用磺胺 类药物时应服用适量的小苏打,以提高其溶解度,利于随尿排出。
四、影响生物转化作用的因素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常受年龄、性别、疾病及诱导物等体内外因素的影响。例如,新生儿肝
微粒体的酶还不够完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在出生后才逐渐增加,8 周才达到成人水平。90% 的氯霉素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解毒的,故新生儿易发生氯霉素中毒。老年人对药物的转化能 力降低,对药物反应敏感。如老年人对氨基比林、保泰松等药物转化能力较差,用久后药物蓄 积可使药效过大和副作用增大,故用药要慎重。女性转化能力一般比男性强,如氨基比林在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