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科 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合集下载

中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方法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由心脏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的心脏病症,表现为心慌、胸闷、心律不齐等症状。

中医认为,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由于心脏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中医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心脏功能,促进气血运行,达到舒缓症状的目的。

1. 中药调理中医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常采用中药调理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山楂、川芎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调节心血管功能的作用,能够改善心脏供血不足的状况,减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症状。

同时,中药还可以通过调整人体气血的平衡,增强心脏的功能,提高心脏的抗病能力。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运行,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心俞穴、神门穴等,这些穴位与心脏相关,刺激后能够改善心脏的供血供氧情况,减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另一种方法。

通过按摩心脏区域,刺激心脏经络,调整心脏的功能,促进气血运行。

同时,推拿按摩还可以缓解心脏神经官能症引起的肌肉紧张、焦虑不安等症状。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揉、捏、推、按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4. 饮食调理中医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还注重饮食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心脏是与火相关的脏器,因此在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过于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同时,应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B等的食物,如柠檬、绿叶蔬菜等,这些食物可以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缓解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症状。

5. 调节情绪情绪的调节对于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情绪的不稳定会导致心脏神经系统的紊乱,进而加重症状。

因此,患者应尽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焦虑、紧张和压力。

可以通过运动、休闲娱乐等方式来缓解情绪,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中医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饮食调理和情绪调节等。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中医治疗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中医治疗
沈 宗 南 游世 晶 王 雷 肖 葵
( . 中医药 大学 ,湖 南 长沙,4 0 0 ;2上 海中 医药大学 ,上海,2 1 0 1 湖南 12 8 . 0 2 3) 中图分类 号:R5 92 8.
【 摘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8 0( 0 1 60 6 —2 证型 :DGB 6 47 6 2 1 )1.0 80
行 ,气为血帅 ,肝郁 气滞 ,阴虚火 旺引起 气血淤 阻为本 病的病理 演变过程 ;气血 亏虚 、心神失养为本病最终结局 。本文从 中医辨
证 角度 出发 ,根据患者病位和病机进行治疗 ,疗效显著 。 【 关键词 】 心脏神 经官能症; 中医;治疗
【 b tat C ricnuoi i asn rmecue yQj Ni a , n u u u a et teogn n t nadQi emo ig A src] ada e rs s y do a ss i l n Xi eB z , f cs h rasf c o n x vn s b i u x u i  ̄
( 吉林省德 惠市医院,吉林
德 惠,10 0 ) 330
中图分类 号:R 3 . 1 3 1 3
文献 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 7 —8 0 (0 1 60 6 -2 证型 :A 6 47 6 2 1 )1 -0 70 GD
【 摘 要 】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气机逆乱之证 ,心血 不足 ,在外邪 、七情、饮食 、劳倦
2辨证论治 21治心脏神经官能症 ( . 肝郁气滞 )方
《 问》 所 云 :“ 衰 火 旺 而 扰 火 之 动 也 ,故 心 胸 躁 动 。 。 素 水 ”
24 治 心 脏 神 经 官 能症 ( 脾 两 虚 )方 . 心

中医大师治疗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医案

中医大师治疗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医案

中医大师治疗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医案
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病,它的病因复杂,治疗也较为困难。

而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则更为复杂。

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是因为心理、生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心血管功能紊乱、神经系统亢进,从而引发心脏病的一种心理障碍病。

在中医理论中,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情志失调等所致。

因此,治疗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的关键在于调整情志、调和气血。

在我国中医界,有一位著名的中医大师,他治疗了许多患有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的患者,达到了很好的疗效。

他的疗法是在中药的基础上,辅助运用针灸等中医疗法,达到调理人体气血、调整情志的效果。

中药方剂方面,他常用的方剂有:六君子汤、四逆散、柴胡桂枝汤等。

这些方剂可以调理人体元气、益气生津、减轻心脏负担等功效。

同时,他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合方调剂,以达到最佳疗效。

而针灸疗法方面,他则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如太冲穴、内关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以调整人体气血流通、平衡阴阳等。

此外,他还会根据患者的情况,推荐一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是一种复杂的心脏病,要想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需要综合使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心理咨询等中
医疗法。

而中医大师的治疗方法以调和气血、调整情志为核心,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为患者带来福音。

医院心血管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医院心血管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医院心血管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 (4)心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 (10)真心痛(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方案 (18)眩晕(原发性高血压)诊疗方案 (24)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30)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诊疗方案 (35)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病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疼痛如刺,拒按不移,身倦乏力,气少懒言,心悸汗出,面色淡白或晦滞,舌淡紫,或有瘀斑,体胖有齿痕,苔白;脉沉涩,或细缓,或沉细,或结代。

心血管科中医诊疗方案(三年合辑)

心血管科中医诊疗方案(三年合辑)

2
心血管科中医诊疗方案
推荐方药:生脉散加味。生晒参、麦门冬、五味子、 黄精、百合、天门冬、生地、 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齿(先煎)、炙甘草。
中成药: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等。 2.心脾两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当归、龙眼肉、白术、茯神、远志、木香、 炒枣仁、石菖蒲、浮小麦、炙甘草。 中成药:归脾丸、补心气口服液、安神补心胶囊等。 3.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阴补血,通阳复脉。 推荐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阿胶(烊化)、 桂枝、当归、黄芪、元胡、甘松、炒枣仁。 4.痰瘀互阻证 治法:化痰泄浊,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桃仁、红花、生地、川 芎、当归、赤芍、瓜蒌、元胡、甘松、苍术。 5.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祛瘀,理气通脉。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当归、生地、牛膝、桔梗、赤芍、桃仁、红花、 川芎、枳壳、酸枣仁、鸡血藤、丹参。 6.痰火扰心证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定悸。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丹皮、郁金、 远志、石菖蒲、焦山楂、全瓜蒌、胆南星。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择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复 方丹参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主穴:内关、神门、心俞、膻中、厥阴俞,每次选用 2~3 个穴位。 配穴:气虚加脾俞、足三里、气海;阴虚加三阴交、肾俞;心脉痹阻加膈俞、列缺; 阳虚加关元、大椎;痰湿内蕴加丰隆、脾俞;阴虚火旺加厥阴俞、太冲、太溪。
1
心血管科中医诊疗方案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 示>5 次/min,DCG 示>30 次/h; ②按形态分类 单源(单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 多源(多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 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 相等。 (4)病情分级: Myerburg 室性早搏危险程度分级

心脏神经官能症单方验方及特色疗法

心脏神经官能症单方验方及特色疗法

心脏神经官能症单方验方及特色疗法一、单方验方1.定心汤 龙眼肉、酸枣仁各15g,山茱萸、炒柏子仁各10g,生龙骨、生牡蛎各20g,生乳香、没药各6g,水煎服,每日1剂。

对心血不足、血脉瘀滞型患者适宜。

2.宽胸丸 檀香、冰片、细辛、良姜、荜茇、玄胡等。

适用于心脉痹阻,胸闷胸痛的患者。

3.万年青根 成人用干品20g或鲜品30~40g,煎成50ml 分3次服。

适用于本病伴发心动过速者。

4.加味甘麦大枣汤 五味子10g,枣仁12g,甘草15g,麦冬20g,浮小麦、党参各30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适用于肝气郁结而致心悸不安,喜悲无常,哭闹失节者。

5.补心活剂 党参、川楝子各15g,桂元肉、菖蒲、生山楂、炒麦芽、当归各10g,龙骨、牡蛎、炒枣仁各20g,熟地6g,水煎300ml,每日3次,每次100ml。

适用于心气不足,心阳虚的患者。

二、特色疗法1.针刺方法 ①选内关、神门、三阴交穴,施平补平泻法,留针5~10分钟,每日1次,适宜于心虚胆怯的患者。

②选膈俞、脾俞、足三里穴,施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留针5~10分钟,对心血不足型有效。

③选肾俞、太溪、厥阴俞,平补平泻法,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尤用于阴虚火旺型思者。

④选脾俞、三焦俞、气海,施平补平泻法,日针1次,每次留针5~10分钟,适用于水饮凌心的患者。

⑤选膻中、内关、曲泽,以平补平泻手法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5~20分钟,对心血瘀阻的患者有效。

⑥耳针:取神门、心、交感、皮质下、小肠穴,用泻法,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适宜于各型患者。

2.穴位贴药 将大黄、丹皮、乳香、当归、川芎、细辛、半夏等制成止痛膏,贴在内关、膻中、心俞、心前区,每次24小时,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

3.生物全息穴治疗 选30号0.5~1寸毫针,沿压痛点最敏感处的第2掌骨拇指侧边缘垂直刺入,进针后轻轻捻转即产生较强针感并向发病部位传导,留针15~30分钟,每日1~2次,1周为1疗程。

惊悸中医诊疗方案

惊悸中医诊疗方案

惊悸中医诊疗方案别名中医:惊悸,怔忡,心痛。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植物性神经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西医病名定义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可兼有神经官能症的其它表现。

症状多种多样,时好时坏,临床上常有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头晕、失眠、多梦等症状。

一般并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但可与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存在,或在后者的基础上发生。

本症常与器质性心脏病的症状相混淆,并常影响到健康和劳动力。

西医病因 1.神经功能失调不同个体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不同,对客观刺激的耐受程度也不同。

同样环境或条件下,某些人较易发生神经功能失调,因而有易患神经官能症的倾向。

精神因素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发病上起重要作用,如焦虑、情绪激动、精神创伤或过度劳累均为常见诱因。

也可由于患者缺乏对心脏病的认识,对某些生理性心血管功能改变或某些医学术语产生误解,或被错误地诊断为“心脏病”后,造成患者精神负担加重、紧张和焦虑而诱发本病。

此外,由于器质性心脏病或重病后体力活动减少,循环系统缺乏适当锻炼以至稍事活动或少许劳累即不能适应或耐受者,也容易产生过度的心血管系统反应而致本病。

2.β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亢进此类患者多为年轻人,其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并常同时伴有高动力循环的表现,如左心室喷血速度增快,心排血量增加,动脉搏动增强和偶见的收缩压升高,此类病人对心得安等β受体阻滞剂反应良好,应用此类药物,常可使症状完全消失。

中医病因本病的形成常与心胆气虚、肝郁气滞、心脾两虚、心阳不振、水饮内停、心血瘀阻等因素有关。

除心脏本身气血阴阳失调外,还和肝、胆、脾、胃、肾的功能失调有关,而情志因素如精神刺激、事不遂愿或恼怒忿恨等是主要的诱发因素。

1.心胆气虚多发生于素体心胆虚怯之人,或大病久病之后,心气不足,子病及母,胆气亦怯;或肝胆气虚,木不生火,心气亦虚,皆可引起心胆两虚。

2.心脾两虚多因久病虚弱,或思虑过度,或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虚损,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心神不安发为本病。

中医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

中医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

中医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可兼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症状。

发病特点心脏神经官能多见20~30岁的青年人,尤以女性较多。

出现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多种多样,时轻时重但多不严重,一般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但可与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存在或在后者的基础上发生。

病史应详细询问有无焦虑、情绪激动、精神创伤或过度劳累等诱因,是否曾被诊断为“心脏病”,心慌、气短或心前区不适等感觉与活动、劳累和心情的相关关系,睡眠状况如何。

既往的心脏检查结果、用药史及疗效有助于诊断。

胸痛特点:疼痛部位常发生在左侧乳房下方,而不是在胸骨后;以刺痛为多见,持续时间往往又很长,可达数小时以至数天,缠绵不断;胸痛多出现于过度劳累之后,而不是劳动的当时;做轻度活动或将注意力集中于工作时比安静状态下反而要舒适;有时用手按压疼痛部位或做深叹息性呼吸,也会使疼痛减轻;口含硝酸甘油,常无济于事;平素多伴有气短、头晕、易出汗、失眠、疲倦、手脚发凉、喜做长出气、情绪易波动等,虽然健康并不受明显影响,但是很多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由于症状繁多,非常痛苦,压力增大,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

病因症状其发生与长期压力大、精神紧张、熬夜、生活不规律、过度劳累、睡眠不佳、生气着急等有一定关系。

由于焦虑、紧张、情绪激动、精神创伤等因素的作用,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障碍,受植物神经调节的心血管系统也随着发生紊乱,引起一系列交感神经张力过高的症状。

此外,过度劳累,体力活动过少,循环系统缺乏适当锻炼,以致稍有活动或少许劳累即不能适应,因而产生过度的心血管反应而致本病。

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心前区痛、呼吸不畅、喜欢长出气,全身乏力,有时伴有易激动、失眠、多汗、颤抖、头晕、腰腿酸痛等一系列神经症症状。

由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常以自觉心跳为主诉,或感觉心前区搏动或不适,或常感心跳加快,不能自主,但摸脉搏一般心跳不超过100次/分,也很少伴有明显的早搏等心律失常情况。

心血管科 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心血管科 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住院患者。

一、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怔忡(TCD编码:BNX01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ICD-10编码:F45.308)。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9-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陈灏珠、林果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协作组制定的“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诊疗方案”。

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临床常见证候:气血两虚证心虚胆怯证肝肾阴虚证痰热扰心证气滞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协作组制定的“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9-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

2.由内分泌系统疾病、心脏器质性病变等引起的怔忡,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心电图;(2)心脏超声;(3)心肌酶、心肌抗体、病毒抗体;(4)甲功常规;(5)心得安试验;(6)动态心电图;(7)胸部X线片;(8)血常规、尿常规;(9)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冠脉CTA、冠脉造影、心脏电生理检查、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踏车负荷试验、胸部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等。

中医大师治疗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医案

中医大师治疗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医案

中医大师治疗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医案患者张某,男性,45岁,因脉搏不规则、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前来就诊。

经西医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诊断为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

中医大师在充分了解病史和症状后,开出了以下方案: 1.调理心气,益气养心: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材,每日泡茶饮用。

2.平肝熄风,安神定志:柴胡、川楝子、青皮、飞鸽子、麦冬等药材,制成丸剂,每日分3次服用。

3.配合适当的针灸治疗,针灸部位包括心包、心脏、肝经、脾经、神门等。

经过2个月的治疗,患者张某的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明显减轻,脉搏也逐渐规律。

3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经随访,患者身体状况良好,再未出现相关症状。

- 1 -。

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
中医辩证,焦虑,郁结,惊恐损伤心气。

治法,镇心安神,疏肝解郁。

方名,定心汤加味
处方,丹参15,党参15,香附12,佛手10,远志10,龙骨15 ,牡蛎15.柏子仁10,炒枣仁15,珠砂(1.2冲服)琥珀(1.2冲服)。

水煎服,每日一剂。

临床实践证明,有一些病人按冠心病治疗,效果不著,改用此方治疗,往往收到明显效果。

最后,确诊是心脏神经官能症,若方中去香附,佛手,加菖蒲10.桂枝6.当归12.治疗气质性或者非气质性的顽固性室性早搏亦有较好的效果,此方适当加减,对病毒性心肌炎也有很好的效果。

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说这个秘方可以治疗《安神清脑疗法》

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说这个秘方可以治疗《安神清脑疗法》

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说这个秘方可以治疗《安神清脑疗法》李女士,女,48岁,症状:失眠梦多,浅度睡眠,整天胸口憋闷,头晕头疼,爱异想天开,性格火暴,感情欠安,四肢乏力,有一段时间发现过濒死感,发现呼吸仓促,心慌心悸,胸口左边有一阵阵的刺痛,对生活和工作提不起乐趣,影象力低落,留意力难以密集,好比要记一段内容,要不了多久就会心浮气躁,发急。

凭据代女士报告,这些症状都是在疫情时代发现的不适,由于整天闷在家中,整个人曾经将近几近溃散,家里也闹得很反面睦,后疫情渐渐变少,也渐渐开放了小区,终究容许外出了,家属也瞧出代女士心态和身材上发现了疑问,于是携其到本地病院就诊,做了心电图,心脏彩超,胸部平扫,都没有疑问。

可代女士还是不宁神,问医生:是不是何处疏漏了没查出来!有无什么更周全的搜检技巧,代女士总以为自己心脏彷佛欠好,因为疼痛让她闻风丧胆,畏惧自己患有血汗管疾病,担心没被及时发现而耽搁了医治,医生说有心脏造影,但没须要做,因为她的心脏确凿也没什么疑问,女士还是不宁神,经历各个网站的盘问,偶然间在平台联系到咱们,经历详细打听代女士的各个身材症状,非常后预定了王世龙医师的号位,经历王世龙医师的一对一辨证施治,非常后代女士被诊断为成果性非器质性疾病----心脏神经官能症。

王世龙医师:对代女士成果性心脏官能症接纳中医中药辨证论治。

从内涵根源到外部症状的辩证头脑,对心脾两虚者;对心烦多汗,心火偏旺者,可服《安神清脑方剂》法则。

对肾阴吃亏、心火阳亢、心肾不交者,营养五脏六腑。

开了几个疗程的药,吃完以后改善了许多。

心脏神经症是怎么惹起的?本病病因尚不清楚,与普通神经症同样,要紧是由于工作与生活过度重要、焦虑或与人尖锐冲突产生精力创伤,大脑皮质受到猛烈刺激而使大脑皮质愉快与抑制过程产生障碍,导致中枢神经成果失调,自主神经成果混乱,造成心脏血管成果异常。

本病的发生与下列成分有关:1.家属性同一家属或相像的情况作用下易患神经症倾向。

辩证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中医验方

辩证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中医验方

辩证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中医验方
中医学认为心者,君主之官,主血,主神志,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血液之运行主要归属于心;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精神情志之调节功能与肝密切相关。

试试辩证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中医验方。

*治心脏神经官能症(肝郁气滞)方
处方:柴胡、当归、陈皮、生地、白芍各8克,柏子仁、栀子、甘草各5克,川芎、黄芩、青皮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宁心活血。

用于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型。

症见心悸,胸闷气憋,胸痛,气短,乏力,少寐多梦,善太息,情态抑郁,舌苔薄白,脉弦。

专家点评:心脏神经官能症为临床常见病,是神经症的一种特殊类型。

发病时以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疲乏无力等心血管疾病相关症状为主。

临床上多见于中青年人群,以2040岁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尤以更年期妇女为多。

常因
过劳、精神创伤或情绪激动加重,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

中医学认为心者,君主之官,主血,主神志,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血液之运行主要归属于心;肝主疏泄,性喜条达
而恶抑郁,精神情志之调节功能与肝密切相关。

《血证论》云肝
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若因大怒或情绪波动等影响肝脏正常的生理功能,以致木失冲和,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母病及子,火扰神明,则心神不安,其症可见治疗当以为主。

可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成方加减。

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及其中医治疗

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及其中医治疗
药 中 的 脱 氢 表 雄 酮 精 制 分 离后 ,进 行 动 物 试
珍 贵 的 医疗 养 生 文 献 中 , 发现 一首称为 “ 神 仙
粥 ” 的 养 生 食 疗 方 ,主 要 成 分 即 为 山 药 和 芡
实 煮 制 而 成 ,善 于 “ 补 虚 劳 ,益 气 强 志 , 壮
验, 几 乎 所 有 的试 验 都 获 得 了预 期 的 效 果 , 且
差多梦 、 白汗 或 盗 汗 , 面 色 不华 , 舌淡苔 白, 脉
心 血 管 神 经 官 能 症 与 器 质 性 心 脏 病 的 区
别 : 首先 , 该症 患 者心 电图表 现大 多正 常 , 少 数 伴窦性心动过速 、 早搏 , 偶有非特异 的 S T段 及 T波 变 化 , 彩 色 心 动 B超 无 异 常 。 其 次 , 该 症 患 者受 情 绪 因 素影 响 较 大 , 易受 暗示 , 活 动 或 忙 碌 后 反 而 减 轻 甚 或 恢 复 正 常 ,越 是 安 静 、
白质 较 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且 药性平和 , 十 分 适 宜 煮 粥 或 煮 汁
化 、调 整 体 内激 素 分 泌 而 减 肥 等 多种 有 益 作
用 。 由此 看 来 , 时至4 " - - 日, “ 神仙 粥” 中 的 山 药 及其功能 , 仍然最佳的粥品 。
解郁 、 清心 安神 之效 。
虚 实 夹 杂 型 :可 见 于 各 年 龄 段 的 患 者 , 其
于 缓解 紧张 的心理 状态 大有裨 益 。此外 , 适 当
梦 、 自汗 盗 汗 、 四肢 不 温 、 两 手 震 颤 等 植 物 神 经 功 能紊 乱症状 。 由 于 该 症 与 真 正 心 血 管 系 统 疾 病 的 临 床 表 现 极 相 似 , 所 以 临 床 误 诊 率 非 常 高 。 大 多 数 该 症 患 者 经 常 服 用 各 种 各 样 的 心 脏 病 用药 , 不但 不 能 有效 地 解 除症 状 , 反 而 加 重 了病 人 的 心 理 负 担 , 进 一 步 加 重 其 自身 感 觉 的

中医名师辨治心脏神经官能症

中医名师辨治心脏神经官能症

中医名师辨治心脏神经官能症治心脏神经官能症(肝郁气滞)方处方:柴胡、当归、陈皮、生地、白芍各8克,柏子仁、栀子、甘草各5克,川芎、黄芩、青皮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宁心活血。

用于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型。

症见心悸,胸闷气憋,胸痛,气短,乏力,少寐多梦,善太息,情态抑郁,舌苔薄白,脉弦。

专家点评:心脏神经官能症为临床常见病,是神经症的一种特殊类型。

发病时以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疲乏无力等心血管疾病相关症状为主。

临床上多见于中青年人群,以20—40岁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尤以更年期妇女为多。

常因过劳、精神创伤或情绪激动加重,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

中医学认为“心者,君主之官”,“主血,主神志”,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血液之运行主要归属于心;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精神情志之调节功能与肝密切相关。

《血证论》云“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若因大怒或情绪波动等影响肝脏正常的生理功能,以致木失冲和,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母病及子,火扰神明,则心神不安,其症可见治疗当以为主。

可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成方加减。

创方者:李存君郝毅治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虚胆怯)方处方:远志、茯苓、当归各8克,黄连3克,酸枣仁10克,生地、麦冬各12克,朱砂0.5克,甘草5 克,橘红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养心安神,潜镇定志。

用于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辨证属心虚胆怯型。

患者心悸胆怯,神摇不能自持而发病。

可见心悸不安,心慌,胸闷气短,少寐,坐卧不安,头晕,健忘,舌苔薄白,脉虚或弱。

专家点评:素体心胆虚怯,或突受惊恐,或见怪状、闻异声,或涉险登高,“惊则气乱”,则可出现心悸胆怯,神摇不能自持而发病。

治疗当以养心安神,潜镇定志为主。

可选安神定志丸、朱砂安神丸等成方加减。

创方者:李存君郝毅治心脏神经官能症(心阳不振)方处方:龙骨、牡蛎各15克,升麻、甘草各5克,党参18克,黄芪12克,桂枝、白术、陈皮各6克,当归10克,远志、茯神各8克。

中医中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

中医中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

中医中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症表现较为复杂,常见的症状是心前区疼痛、憋闷或心慌,常伴心烦气短、呼吸困难,或焦虑不安、心悸易惊、悲伤喜哭及多汗等。

对于此类疾病,中医通常依其主要特点归入郁证、脏躁、心悸等病范畴,按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治疗。

一、肝郁化火心神不宁
常以胸闷气憋,心跳加快或有早搏,或感心前区刺痛为主要表下面,伴口苦面赤、多梦、大便干燥及腹胀等,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宜采用疏肝解郁,清热泻火之法。

处方:柴胡10g,黄芩15g,山栀8g,半夏10g,赤芍15g,丹皮12,生龙骨30,生牡蛎30g,大黄6g,甘草6g。

二、气阴亏虚心失所养
表现为心前区隐痛、气短乏力、坐卧不安、心慌气若、口干多汗、眠差不安、时感悲伤、舌红、苔薄、脉细弱。

治疗宜采用益气养阴,养心安神之法。

处方:太子参15g,沙参12g,麦冬12g,五味子8g,生地12g,淮小麦30g,大枣5枚,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炙甘草10g。

三、痰气互结心阳不通
常见心前区憋闷不舒、坐卧不安或有心惊肉跳、肩背畏寒、食不香、舌淡、苔白厚或白滑、脉弦细或脉滑。

治疗当以化痰散结,宜通心阳为法。

处方:瓜萎15g,薤白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石菖蒲15g,郁金12g,竹茹10g,枳壳10g,厚朴10g。

以上是心脏神经症常见的几种类型。

每个病人都有各自不同特点,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不要局限于上述几种类型,病人应在中医师指导下运用中医药疗法。

中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方法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气短、心慌、疲乏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中,心脏神经官能症被归类为心血虚弱或心脉痹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心脏气血、调节心脏神经功能以及改善心脏循环等方面。

中医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注重调理心脏气血。

中医认为,心脏是人体的主要脏腑之一,它通过血液的循环来滋养全身。

因此,调理心脏气血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关键。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党参等,它们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能够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心脏循环。

中医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还注重调节心脏神经功能。

中医认为,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心脏神经系统的失调密切相关。

因此,调节心脏神经功能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天麻等,它们具有舒张血管、调节心律的作用,能够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恢复心脏神经的平衡。

中医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还注重改善心脏循环。

中医认为,心脏是人体的泵,它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的循环。

因此,改善心脏循环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丹参、桂枝等,它们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的作用,能够缓解胸闷、气短等症状,改善心脏循环。

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强调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心脏神经官能症与生活压力、情绪波动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调整生活方式对于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非常重要。

患者应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情绪过度激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要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禁烟限酒等。

中医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还可以辅以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的独特疗法之一,通过调节经络、刺激穴位,可以调整心脏神经功能,缓解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心俞穴、内关穴等,针刺后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心脏神经。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心脏气血、调节心脏神经功能、改善心脏循环、调整生活方式以及针灸疗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9-2008)。

主症:心悸,胸闷或胸痛;
兼症:头晕,气短,疲倦乏力,心烦易怒,不寐,多汗,手足心热,或健忘,善太息,食少,腹胀,便溏;
舌脉:舌质黯红,或隐青,或瘀斑、瘀点,苔厚腻,或黄腻;脉沉涩或沉弦滑,或数。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心血管症状与神经功能紊乱合并出现。

患者主观感觉复杂多样的心血管症状,包括心悸、心前区痛、气短等,但临床无任何与其具有因果关系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对心脏有影响的其他躯体疾病的证据。

(2)患者通常合并明显的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神经衰弱等心理障碍。

(3)严格排除心脏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器质性疾病以后方能成立。

(二)证候诊断
1.气血两虚证:心中悸动,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自汗,失眠健忘,纳呆腹胀。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弦细。

2.心虚胆怯证:心中悸动,善惊易恐,遇惊则心悸怵惕,坐卧不安,失眠多梦易醒,恶闻声响。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动数或弦细。

3.肝肾阴虚证:心中悸动,惊恐不安,胸膺憋闷疼痛,背酸痛,善太息,心烦易怒,不寐,手足心热或潮热,腰膝酸软。

舌尖红质暗,苔薄白或薄腻,脉沉弦细或弦细数。

4.痰热扰心证:心中悸动,胸膺憋闷疼痛,心烦,不寐,痰多,胸闷,头晕目眩,发热气粗,面红目赤。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5.气滞血瘀证:心中悸动,胸闷、胸痛,呈走窜痛或两胁胀痛、心烦不安、情志抑郁、善太息、或失眠、多梦,头晕、头胀。

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瘀点,脉弦或弦涩或细涩。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血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宁心安神。

推荐方药:归脾汤或养心汤加减。

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茯神、远志、半夏、石菖莆、肉桂、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归脾丸、柏子养心片、安神补心胶囊等。

2.心虚胆怯证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茯苓、茯神、远志、人参、石菖蒲、龙齿、琥珀、五味子等。

中成药:补心气口服液等。

3.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养心安神。

推荐方药: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减。

生地、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川楝子、酸枣仁、茯苓、知母、甘草、川芎等。

中成药:阴虚明显者可选择养阴镇静丸、六味地黄丸等;偏于火旺者可选择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等。

4.痰热扰心证
治法:化痰泻热,清心安神。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茯苓、清半夏、枳实、竹茹、陈皮、甘草、生姜、栝蒌、胆星等。

中成药:牛黄清心丸、滚痰丸等。

5.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枳壳、川芎、香附、郁金等。

中成药:利脑心片、复方丹参滴丸、养心氏片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1.气阴两虚的可选择参麦注射液等;阳虚的可选择参附注射液等;
2.肝肾阴虚的可选择刺五加注射液等;
3.兼有血瘀的可选择丹红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活血化瘀药物。

(三)特色疗法
1.针刺治疗
(1)体针疗法
①主穴:郄门、神门、心俞、巨阙等。

方义:本方治疗以宁心安神定悸为主,取心包经郄门,心经原穴神门,两穴合用宁心定惊,心俞可益心气,宁心神,配心之募穴巨阙,俞募相配,补益心气,调理气机,以收镇惊宁神之效。

②配穴:心气虚可配合内关、足三里;气阴两虚可配厥阴俞、脾俞、三阴交;心肾不交配肾俞,太溪;瘀血阻络配血海,内关、膻中、夹脊穴;痰热扰心可配列缺、丰隆。

③操作: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④禁忌证:患者在过度饥饿、暴饮暴食、醉酒后及精神过度紧张时;月经期禁止针刺;严重的过敏性、感染性皮肤病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2)耳针疗法
①取穴:神门、心、交感、皮质下、小肠等。

②操作:用胶布固定王不留行籽贴压于耳穴上,每天按压2~3次,每次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③禁忌证:外耳有明显炎症或病变,如冻疮破溃、感染、溃疡及湿疹等;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宜用较强烈的毫针手法;妇女怀孕期间宜慎用耳针疗法,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则禁用耳针。

2.足浴
(1)操作规范:血瘀者加入丹参、当归、大黄、赤芍、川芎、牛膝;气血不足者加入党参、黄芪、茯苓、陈皮、白术、当归,水温在40~50℃,浸泡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保持在50~60℃,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2)禁忌症:渗出性皮肤病者禁用;血压过低者慎用。

3.穴位敷贴
(1)心悸、失眠者,将黄连、肉桂、吴茱萸、酸枣仁按1:0.5:0.5:1.5的比例制成2cm药膏,睡前贴敷于涌泉穴和神阙穴,晨起取下,每日1次。

(2)胸闷或胸痛者,将川芎、冰片、乳香按1:0.5:1的比例制成2cm药膏,贴于膻中或痛点,每日1次,每次8小时。

(3)禁忌症:局部皮肤破溃者禁用。

(四)护理调摄
1.生活起居:生活有规律,合理安排生活,尽量做到劳逸结合,保证休息,消除诱因如忧虑、紧张、烦恼等,避免过度紧张,不宜从事持续时间过长、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如就寝前不做剧烈活动,不久看电视、小说,避免过度兴奋等,避免过度劳累和环境嘈杂不良因素的影响。

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可口,忌辛辣、肥腻等品。

晚餐不宜过饱,睡前不宜进食浓茶、咖啡等饮品,可于睡前饮适量牛奶。

实证者中药汤剂宜偏凉服,虚证者宜热服。

气血虚滞,痰瘀伤神者,可给予酸枣仁粉10~15克睡前冲服。

肝肾阴虚、痰热扰心者,饮食忌食助热生火之品,忌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

气血两虚、肝气郁结者给予补气养血食疗,如山药粥、当归粥等。

3.情志调摄:指导患者注意精神调摄,喜怒有节,保持心情舒畅。

多与患者沟通,使其明确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多巡视病房,了解患者需要,帮助其解决问题。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制定。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制定。

2.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侯积分减少≥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证侯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二)评价方法
1.临床症状评价: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积分评价。

2.生存质量评价:按生活质量量表(SF-36健康简表)评分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