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原饮在湿温病中的应用体会
【方剂篇】达原饮在治疗新冠轻症上思考

【方剂篇】达原饮在治疗新冠轻症上思考在中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对各种瘟疫有着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特别是眼下的新冠肺炎,主要形成的原因无外乎,寒、湿、热、燥、毒、瘀、虚。
而中医在这些方面无疑是有着得到独厚的优势的,中医历来讲究,祛邪扶正、化湿辟秽、理气宣肺、清热解毒,活血祛瘀。
达原饮出自明代医学家吴又可所著《温疫论》。
该方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七味药组成。
达原饮: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药3克黄芩3克甘草1.5克槟榔6克方剂中药分解:厚朴:味辛、性温,具有行气化湿、温中止痛、降逆平喘的功效。
草果:味辛,性温,无毒。
燥湿除寒,祛痰截疟,健脾开胃,利水消肿。
知母:苦,寒。
滋阴降火,润燥滑肠。
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芍药:味甘、辛,性温。
祛风湿,益肾健脾,风湿痹痛,肾虚腰痛,腰肌劳损。
黄芩:苦,平,无毒。
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因此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
补气健脾、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槟榔:苦、辛,温,涩,无毒。
杀虫,破积,降气行滞,行水化湿所以在新冠早期轻型病症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采用达原饮加减来治疗。
要是寒气湿气比较重的,我们就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麻黄、羌活、荆芥这一类的解表祛湿类的药物,也可以用藿香、佩兰、茯苓、白术等一些利湿化湿的药材,如果是有出现浓痰和上火的现象,我们就要加一些像金银花,连翘、半夏之类的清热解毒药物。
因为治疗这个病症的主要原则,我们可以理解为“祛邪气”、“保胃气”和“养津液”。
只有这样子,我们才不至于让它慢慢发展成为重症的可能,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表明“达原饮”在治疗新冠的轻症上是有效的。
以上药方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临床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盲目使用,具体应用需结合临床。
膜原学说与达原饮之运用体会

膜原学说与达原饮之运用体会"达原饮"首见于明末吴又可所著的《瘟疫论》,主要用于"邪伏膜原"(即湿热疫初期),以后,清代医家多有发挥,如薛生白,雷少逸,俞根初等,他们在吴又可研究的基础上,又有各方面的创见.包括理论的发展.病种的扩大,症状的补充,用药的加减变化等,使该方不仅应用于许多外感热病及疑难性的发热.也可应用于湿热性质的内伤杂病.已故名中医先师.在继承前人医家经验的基础上.在运用该方治疗流行性感冒、小儿夏季热、白喉、扁桃体炎、低热自汗、顽固性失眠症、习惯性便秘、乙型肝炎、前列腺炎、以及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热、顽固性内科杂症等诊治疾病方面有所发挥,结合我多年运用体会,有关膜原证资料逐一收集整理,特总结如下几点:一、膜原的概念1.膜原位于中焦的胃上口;2.膜原就是介于中焦与上焦之间的胸膈膜;3.膜原是人体肌肉系统中的筋膜与腱膜,消化系统中的肠系膜,腹膜,呼吸系统中的纵隔胸膜,脏胸膜,壁胸膜;4.膜原近似于淋巴系统,网状内皮系统,是人体内的一层免疫防御系统。
二、膜原的生理病理特点1.膜原是正邪交争的场所,具有抗御外邪的功能,是一道抗病自卫的生理屏障。
2.膜原之特殊地带(已非三焦所独主)、作用之特别(水火气机升降出入交关之处)。
3.膜原是病传的始动地带。
4.膜原是病邪潜伏之地,也是气血、药力难达之地。
三、病在膜原的病机特点病在膜原是邪毒客于半表半里、正邪相争处于相峙状态病理阶段,病机是湿热淹滞难化,甚或秽浊痰瘀胶结不解,郁阻三焦气机,阻碍气血津液输布运行,且又“药石难及”者,皆可视为病在膜原,均可应用开达膜原法治疗。
这就是说,病在膜原可以为瘟疫,也可为非温疫病某些病证。
判断是否为病在膜原或邪伏膜原,主要看病机。
四、病在膜原的症候与鉴别1、临床表现:(1)见于温疫病初起。
(2)多先憎寒,继而兼见发热,日后则但发热而不憎寒。
起初二、三日内,脉不浮不沉而数,发热日晡益甚,伴头疼身痛。
达原饮加味临床应用体会

达原饮加味临床应用体会王敏【摘要】达原饮原名达原散,为明·吴又可所创,笔者临床使用本方,治疗范围较为广泛.【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2(021)009【总页数】1页(P34)【关键词】达原饮;应用体会;异病同治【作者】王敏【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福建厦门3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7达原饮原名达原散,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7味药组成,为明·吴又可所创,载在《温疫论·卷上》,用于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日一至三发者,也是治疗湿邪内伏膜原证的要方。
笔者在临床应用该方过程中,不拘泥于古代应用范围。
1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50例患者,男22例,女28例。
纳入标准:诊断符合2000年 (西安)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血清HBsAg阳性且HBeAg阳性;HBVDNA>103拷贝/mL;ALT或AST大于正常值上限。
无合并甲、丙、丁型肝炎,无自身免疫性肝病,无酒精性肝病。
同时排除失代偿期肝病及酗酒患者。
观察指标:(1)血清HBVM:HBsAg、HBeAg/抗-HBe、抗-HBc,定量检测;所有指标于治疗前,治疗第4、24周及停药后4周各随访1次。
(2)疗效判定标准:HBVM应答:HBeAg/抗-HBe转换:HBeAg阴转,抗-HBe同时呈阳性;HBeAg阴转:HBeAg呈阴性且抗-HBe也呈阴性。
HBVDNA应答:HBVDNA阴转为HBVDNA<103拷贝/mL; HBVDNA好转为HB-VDNA下降大于2个对数级。
治疗方案:由槟榔、灵芝、厚朴、知母、黄芩、姜黄、僵蚕各10g、草果5g、白芍、丹参各20g、叶下珠、田基黄、垂盆草各30g、甘草6g。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随证加减,主方基本不变。
每日一剂,分早晚服用。
结果见表1。
表1 达原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例 (%)]HBeAg阴性肝功正常4周2(4) 4(8) 7(14) 0 37(85) HBVDNA HBeAb(+)HBeAb(-)好转阴性24周 9(18) 14(28) 22(44) 9(18)44(88)停药后4周 10(20) 11(22) 23(46) 8(16)40(80)按:慢性乙型肝炎发病原因主要与湿邪致病相关,分为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五种证型。
抗疫古方今用之三达原饮

抗疫古方今用之三达原饮
来源:时间:2020-03-12 22:58:15
来源:健康报
达原饮出自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
吴又可称此方可驱离人体膜原之邪,“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故方名“达原饮”。
本方由槟榔、厚朴、草果等组成,有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之功,主治温病初起、邪伏膜原。
现代可用槟榔9克、厚朴6克、草果3克、知母6克、白芍6克、黄芩6克、甘草3克,水煎服。
方药解析:《温疫论》言:“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
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
”全方合用,共奏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之功,使疫毒之邪溃散,速离膜原,热毒得清,阴津得复,诸证悉除。
抗疫应用:此次新冠肺炎患者临床常表现为“湿浊”的症状和体征,所以达原饮受到广泛重视。
该方的辨证要点为先畏寒后发热,或发热不畏寒、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等表现。
应用达原饮时尤需重视舌象,古人说“杂病重脉,温病重舌”,疫毒之邪侵入膜原,浊邪上犯,肺胃受伤,津液不能布化,就会出现“舌苔垢腻或白厚如积粉”这种特殊的舌象。
达原饮与藿香正气散同为治疗“湿浊”而被推荐为治疗新冠肺炎的代表性方剂,但达原饮其实是以祛除内伏膜原之邪毒立方,与“湿”并无太大关系。
其以苦辛性温,破气散邪的槟榔为君药,重在使疫毒之邪溃散,速离膜原。
而藿香正气散以辛温芳香的藿香为君药,重在散寒解表、化湿和中,临床以恶寒发热、脘腹痞胀、呕恶吐泻等为辨证要点,乃治表寒里湿之正方。
临床中,二者应鉴别使用。
暑天,头晕腿沉,身热烦躁,怕吹空调——湿温病达原饮案

暑天,头晕腿沉,身热烦躁,怕吹空调——湿温病达原饮案概要长夏季节,天气炎热,雨水常多。
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处湿热、气闷环境之中,易感而受之。
患湿温之病,轻则头晕,乏力、困倦,不思饮食,古人称之为苦夏。
重则常症见:长期发热,身热不扬,头晕沉重,胸脘满闷,全身酸楚无力,舌苔白腻,脉象濡数,病程持久缠绵。
湿与热合,如油裹面,极难分离,缠绵难愈。
余老师之师刘荣敦教授,世代温病之名家,擅长治疗温病,包括各种湿温病。
余老师深得刘教授的喜爱,尽得刘教授的真传,临床也颇擅长治疗湿温病,今分享余秋平老师治疗湿温病一例……01初诊潘某,女,68岁2015年8月25日初诊主诉:头晕、胸闷、气短,全身乏力,身体困重,尤其两腿沉重如铅。
病史:当年汛期雨水频繁,天气潮湿炎热,立秋后发病,发病时身体困重,手足及全身烦热,老想贴在冰凉之物上,午后更重。
自服藿香正气水稍有缓解,过后诸症如前。
症状:牙龈肿痛,纳差、腹胀、口干不多饮,失眠心烦,大便溏软,数日一次,尿黄热量少。
目前虽然值长夏,患者还有后背怕冷、汗出、怕风,身体觉得烦热,也不敢吹空调电扇。
脉诊:左脉细滑,关弦小沉,尺沉小;右脉寸细滑,关沉细缓,尺沉细缓。
舌诊:舌红苔黄厚腻。
辨证:湿热困阻,气化失运。
拟方:三仁汤加减杏仁10g 竹叶6g 滑石10g 苍术10g白蔻仁6g 厚朴10g 姜半夏10g茯苓10g生意仁15g白通草6g 桂枝6g 泽泻15g猪苓10g 血竭粉1g7剂,日一剂。
2初有成效二诊:(2015年9月8日)患者服药后精神好转,牙龈肿痛减轻,腹胀减轻,头晕胀减轻。
仍有神疲乏力汗出,两手掌热烦,上身烦热,下肢觉凉,脚也觉冷,感觉人被分为两截。
大便可,尿热而量少、色黄,口苦不渴,纳差。
脉诊:右脉浮缓细滑、尺沉弱,左脉浮缓细滑、尺沉弱。
舌诊:舌淡红偏暗,苔厚而黄腻。
辩证:患者舌苔黄厚腻,湿热困遏不去,应为湿温挟秽浊之气,阻滞膜原;其两尺沉弱,神疲乏力,下身凉,足腿凉,当为湿温久羁,伤及脾肾阳气。
国医传习所之中医临床湿温病经典方剂解析(VI)――达原饮

国医传习所之中医临床湿温病经典方剂解析(VI)――达原饮本文导读达原饮,出自吴又可的《瘟疫论》。
达原饮的病机是邪伏膜原,湿遏热伏。
吴又可认为瘟疫都是从口鼻传入的,跟伤寒从皮毛传入不一样。
达原饮应用流行性感冒,恶性疟疾。
达原饮的槟榔、厚朴、草果这个结构是最核心的。
温病学派补上中医最后一块短板。
达原饮来自岐黄传习所00:0019:16达原饮,出自吴又可的《瘟疫论》。
吴又可开创了中医的瘟疫病学。
虽然历朝历代都有瘟疫的防治,也留下了很多抗击瘟疫的名方。
但是吴又可是第一个明确提出瘟疫传染方式、瘟疫各种传变方式和革新了瘟疫治法的人,而且开辟了温病里的疫病学派。
他提出不同于以前伤寒的见解,帮后世的叶天士、薛生白等人拉开了温病学派崛起的序幕。
他提出的瘟疫致病和传播的思想,比西方医学早了两百多年。
所以吴又可在中医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
有一部电影叫《大明劫》,就是讲吴又可治疗瘟疫的一些故事。
吴又可所处的时代是崇祯年间,在电影里面看到那些病人的表现,比如出现打摆子的症状,有点像疟疾;另外还有七窍流血这些症状。
在崇祯1641年左右,这个年代流行的主要是鼠疫,其中肺鼠疫和腺鼠疫这两种居多,所以达原饮可能是当时治疗鼠疫的一个处方,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想。
01解读达原饮从达原饮的组方来看,也可能是治疗恶性疟疾的一个治疗思路,因为寒热如疟的症状非常典型,到底是哪一种病,说不清楚,只能说这两种病都可能存在。
达原饮的处方说明如下。
(1)组成:槟榔15-20g、厚朴10-15g、草果10-15g、知母10-15g、黄芩10-15g、白芍10-20g、甘草5g。
(组成剂量仅供参考)。
(2)主治:瘟疫初期,邪在膜原,症见憎寒壮热,这种憎寒壮热一天发两到三次,或者一天发一次,发无定时(这种憎寒壮热的情况就很像疟疾的表现)。
胸闷呕恶,头痛烦躁(是典型的湿温病症状),舌边深红,苔如积粉,扪之燥涩(那个时代用手去感受舌面,舌面有很干燥,很涩的感觉。
中医治疗瘟疫十大名方之——达原饮

中医治疗瘟疫十大名方之——达原饮“达原饮”一方出自《温疫论》一书,该书成书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作者吴又可(1582-1652)是明朝晚期人,祖籍江苏吴县,相当于今天的江苏苏州。
明朝末年,战争连起,灾荒不断,全国各地特各种传染病不断流行,尤其是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吴又可的家乡也不例外,据《吴江县志》记载,在成书的1642年前后,吴县连年发生疫病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作者在自序中也提到了:“崇祯辛巳(1641),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于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
”温病、伤寒等疾病在中医都归属于外感热病,然而医生们都没有很好的区分伤寒和温病,导致治病不分轻重缓急,用药错于寒热温凉,造成无数瘟疫患者因误治失治而丧命,对此吴又可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又对于数千年来生民的不幸感到心痛,他亲历每一次疫情,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将温病与伤寒明确区分开来,并将温疫再从温病中划分出来,提出“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吴又可将这种异气命名为“戾气”,并且戾气的侵入途径是从口鼻而入,且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开创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
吴又可认为,疫气从口鼻进入人体之后,既不在肌肉皮肤成为表邪,也不在脏腑经络成为里邪,而是藏于膜原,也就是半表半里的地方(这个地方很重要,但是也很隐蔽,如果在表,发发汗就好了,如果在里,采用泻下法拉拉肚子,也容易好,唯独在半表半里,发汗也不行,泻下也不行),故创制“达原饮”调畅气机,透达膜原,其组成为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
该方的含义在于用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将敌人赶出身体,这3味药是主将!),是以为达原也。
知母、芍药滋养耗伤的津液和阴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和中顾护脾胃。
排毒祛湿热中药方——达原饮

排毒祛湿热中药方——达原饮【组成】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功用】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
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
【证治机理】本方是为瘟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而设。
《重订通俗伤寒论》云:“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
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温疫论》亦云:“疫者感天地之疠气……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瘟疫邪入膜原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故见憎寒壮热;瘟邪疫毒内侵入里,导致呕恶、头痛、烦躁、苔白厚如积粉等一派秽浊之候。
此时乃湿疫秽浊毒邪居于膜原之半表半里,非汗、清可除,故当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为法。
【方解】方中槟榔为君药,破滞气,消痰癖。
厚朴芳香化浊,理气祛湿;草果辛香化浊,辟秽止呕,共为臣药。
以上三药气味辛烈,可直达膜原,逐邪外出。
凡温疫毒邪,最易化火伤阴,故用白芍、知母清热滋阴,并可防诸辛燥药之耗散阴津;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共为佐药。
配以甘草生用为使,既能清热解毒,又可调和诸药。
全方合用,可使秽浊得化,热毒得清,则邪气溃散,速离膜原,故以“达原饮”名之。
为治瘟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证之主方。
【配伍特点】苦温芳化与苦寒清热之中少佐酸甘,透达膜原而不伤阴。
【运用】本方为治疗瘟疫初起或疟疾,邪伏膜原之代表方。
以憎寒壮热,舌红、苔垢腻如积粉为辨证要点。
如兼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本方加柴胡以引经;如兼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本方加羌活以引经;如兼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本方加葛根以引经。
【方论】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名为达原散也。
达原饮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配方组成方解

达原饮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配方组成方解编辑:Holiday 来源:养生之家发表时间:2019-11-13 14:20:00养生之家导读:达原饮源于《温疫论》上卷。
达原饮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配方组成方解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来源】《温疫论》上卷。
【配方组成】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用法】上用水二钟,煎八分,午后温服。
【作用与功效】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
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舌上白苔如积粉。
【方解与方论】疫邪侵袭膜原,邪正相争,湿浊阻滞气机所致,方用槟榔、厚朴、草果辛散湿邪,化痰破结,化浊辟秽。
热宜伤津,故用知母、白芍、黄芩滋阴清热,并防止槟榔、厚朴、草果之辛燥,甘草和中,全方合用秽浊得化,热邪得清,阴津得复,使邪气溃散,速离膜原。
吴又可云:“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
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血,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
”本方与蒿芩清胆汤有别,后者为湿热郁滞,少阳枢机不利,故临床表现为发热,胸脘痞闷,小便不利,苔黄腻。
本证为秽浊伏结膜原,表里不通所致,故表现为发热日晡益甚,腹胀便结,舌苔白厚如积粉等。
【医案案例精选】(一)发热1.感冒患儿男,6岁,2006年9月2日初诊。
因发热(体温38.8℃),咽红,轻微咳嗽,下颌淋巴结肿痛,西医诊断为感冒,予以输液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用药后热退,次日又升,如此反复3天,遂来就诊。
现症见发热,体温39.2℃,咽红,咳嗽,腹胀,大便干,下颌淋巴结肿痛,舌苔白厚。
予以达原饮加减,药用:草果6g,黄芩10g,知母10g,厚朴10g,槟榔6g,白芍10g,桔梗10g,牛蒡子10g,金银花15g,连翘20g,青蒿10g,生石膏30g,僵蚕10g,蝉蜕6g,浙贝母10g,甘草3g。
达原饮应用之小议

达原饮应用之小议徐某,男,23岁,1997.9.12就诊,3天前发热,体温39.3,畏寒,全身酸痛,头痛,口不渴,午后加剧,西医治疗后不退,今日来我科治疗。
刻下见;面色堠腻,气粗语浊,小便少,大便未行,苔白如积粉底红,脉弦洪。
予达原饮三剂。
草果10槟榔10厚朴10黄芩10柴胡10知母10白芍10甘草5.次日复诊,说药后稍有口渴,头微眩,卧至半夜汗出,热退身凉而安。
按;本案为湿热之邪从口鼻入,直趋中道,阻于膜原,因膜原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故达原饮辛苦微温,开湿郁,畅中阳,利三焦,用之有效。
王某,男,26岁,农,97.9.09患者阑尾炎术后,第二天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口渴口苦,腹痛痞满,按之加剧,西医头孢曲松,阿米卡星联合抗菌,补液营养治疗,5天来发热往来如虐状,热重寒轻,苔前腻浊根黄脉弦数,拟三消饮加味草果10槟榔10厚朴10黄芩10知母10白芍10甘草5羌活6柴胡10葛根10大黄5后下桃仁6 药后矢气通,大便缓泻,腹痛减,热退身凉。
按;本案术后气滞血瘀湿遏,阳郁发热,中焦升降之机失司,经曰;邪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则膜原又有属于肠胃者。
故以达原饮为主,加柴胡葛根大黄桃仁外散内通,助之以除热,有是证用其药也。
章某,男,46岁,农,2003,3.6 阑尾炎术后6年,反复出现腹痛便坚,每每住院而愈。
3天前因饮食失宜,当晚出现腹痛,无矢气,恶心呕吐,拟肠梗阻伴黏连治。
刻下见;腹痛,右下腹通为主,按之尤甚,身痛,脘闷腹胀,苔白滑舌淤脉弦涩有力,投达原饮加味槟榔10草果10厚朴10枳壳10黄芩10知母10白芍10赤芍10泡山甲5甘草5桃仁10当归10片姜黄10制军6柴胡6焦楂12川牛膝10.服后便通痛止。
二诊苔白脉弦细,除草果黄芩制军知母等,加党参12消补兼施,后拟逍遥丸合谷参肠安巩固,以后未作。
按;因肠黏连部位符合“夹脊之前,肠胃之后”,更符合三焦气滞,脾胃郁結,故先拟开通邪路,导而下之,继而消补兼施,后以调理肝脾通经络而愈。
达原饮在湿温病中的应用体会_

达原饮在湿温病中的应用体会_【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全层裂开创面使用湿性疗法,促进其早期愈合的疗效。
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腹部手术后切口全层裂开病人10例,包含本院7例,外院转来3例,使用伤口评估方法推断,选择湿性愈合有关敷料,操纵局部与全身的感染与营养支持等处理方法。
结果本组病例中只有1例因疾病原因死亡外,其余9例无一例再行二期缝合而获得伤口愈合。
结论正确的伤口评估,早期的伤口干预,选用合适的伤口敷料,有效的感染操纵与营养支持是促进腹部切口全层裂开伤口愈合的有效措施,能提高伤口愈合的能力,减轻病人痛苦。
【关键词】切口裂开;湿性疗法我科在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在施行结直肠切除手术患者中发生的7例切口全层裂开与外院手术后转来我科的3例手术后切口全层裂开患者,共10例,现将其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通常资料本组男8例,女2例;年龄45~86岁(平均61.6岁)。
疾病情况:2例为克隆氏病,3例为晚期结直肠癌复发再手术者,3例为结直肠癌术后出现吻合口漏再手术后,1例为车祸肠破裂造口术后,1例为96岁高龄直肠癌根治术后。
上述病人多属于全身情况差,局部感染严重,创面大,病情较重者。
1.2切口情况6例为脐正中上下切口,4例为下腹正中切口。
裂开的时间在术后3~12天(平均7.8天),切口裂开的大小3~16cm(平均8.1c m)。
2临床护理2.1心理护理2.1.1心理问题鉴于本组病人绝大部分是肿瘤病人与严重的炎性肠病,病人自知疾病较重,心理负担很重,均有不一致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恐惧、焦虑等,anon认为,负性心理能够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使白介素-2明显降低,从而使人体抵抗力下降,影响伤口愈合[1]。
这些病人都为伤口全层裂开,渗液较多,部分有异味,伤口局部疼痛明显,体位更换困难,换药所需时间较长,经济负担大等问题。
2.1.2护理面对上述问题,首先要认真做好解释工作,把伤口护理的初步计划告诉病人,介绍我们所使用的湿性伤口护理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伤口换药的疼痛,解除患者对换药的恐惧心理,告诉他们以往我们在伤口护理上的成功经验,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释合理使用湿性敷料能缩短伤口愈合的时间,减少住院的天数,降低治疗费用,减轻由于经济压力影响患者的心情,消除负面心理。
“达原饮”验案评说经典发挥

“达原饮”验案评说经典发挥温疫初起,先憎寒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
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
其时邪在夹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
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
宜达原饮。
槟榔二钱厚朴—钱草果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南征教授也有达原饮治糖尿病,可参看。
【解说】本方为温疫初起,邪伏膜原证而设,临床以寒热往来,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为主要表现。
后世张璐、徐大椿氏又将此方用于治疫疟,总有湿痰秽浊伏于膜原所致。
所谓“膜原”,吴有性认为是“夹脊之前,肠胃之后”,如此“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
(《温疫论》)正因如此,其治既不可发汗以治表,又不可下之以治里,否则,发汗徒伤表气,下之徒伤胃气。
达原饮正为此而设,方用槟榔能消能磨,攻下破气,促邪速溃;厚朴燥湿除满,下气化痰,溃其所结;草果辛香燥烈,辟秽化浊,宣透伏邪。
三味相合,可直达病巢,溃邪速离膜原,故名“达原”。
因其温疫之邪,内伏成热,最易伤阴,故又伍黄芩清热,知母滋阴,白芍敛阴,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开达膜原,辟秽化浊,燥湿化痰而不劫阴之功。
但本方组成,毕竟为温疫初起所设,其性偏于温燥,对瘟疫、温病热毒炽盛者,应当慎用。
正如张秉成所说:本方“治伏邪初起者甚宜,似觉治瘟疫为未当耳”。
【病例概况】顽固性背热 | 乐启华医案陈某某,男,65岁,1989年11月20日诊。
患者3年前感受外邪,恶寒发热,咳喘,月余始愈。
病后渐至出现背心发热之症。
每夜背心发烫如火灼,背部不能盖被,患者素有咳喘症,每因背热加重而致咳喘反复发作不愈,半夜则需坐着入睡,将背部靠在床头以散其热,冬季披衣而坐,亦不盖被于背部。
达原饮治疗湿阻便秘经验略谈

达原饮治疗湿阻便秘经验略谈达原饮治疗湿阻便秘经验略谈广东省中医院芳村消化科梁自平等达原饮出自《温疫论》,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组成,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
目前由于临床上典型的邪伏膜原证并不多见,笔者在临床上结合湿邪致病特点、病机变化,用本方加减治疗湿阻所致之便秘,疗效显著,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达原饮的临床应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湿淫所胜……大便难”,便秘病位在大肠,湿秘是湿邪阻滞胃肠气机的通降,影响了大肠气机对粪便的传导,因而致秘湿秘的病机关键是湿邪阻滞,气机不畅,大肠气机受到阻滞、大肠传导失施所致,与大便燥结所致的便秘病机大为不同,其临床表现有明显的特点:以大便排出困难为特征,排便不畅,排出时间延长,便后有大便不尽感,其大便不一定干结。
因此,笔者抓住湿邪致秘的辨证要点,应用达原饮加减治疗湿秘,现笔者总结验案两例,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验案一:初诊:患者,女性,52岁,因“大便秘5年”就诊。
症见:大便秘,质软,排便不畅,3~4日一行,腹部胀痛,餐后明显,纳可,睡眠一般,小便调。
舌暗红,苔黄腻,脉弱,欠流利。
中医诊断为便秘,证属湿热瘀阻,治以清热化湿,行气活血,予达原饮加减:槟榔、川朴、枳实、白芍各15g,知母、黄芩、莪术、桃仁、防风、羌活各10g,草果、甘草各5g,白术30g。
予7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症状好转,排便较前通畅,质偏干,2~3日一行,无腹部胀痛,纳可,舌偏红,苔微黄腻,脉偏弱,欠流利。
因考虑患者大便较前偏于,仍有舌红,故在原方基础上黄芩、知母改为15g以增强清热之力,加瓜蒌仁以利大便。
继服7剂。
三诊:大便通畅,质偏干,2日一行,偶有腹胀,无腹痛,纳、眠可,舌质偏红,苔微黄腻,脉略弦。
考虑患者大便偏干,在上方基础上去燥烈之草果,加生地黄15g以滋阴润肠,偶有腹胀,脉偏弦,因肝主疏泄,肝不疏泄则肝郁气滞,故见腹胀、脉弦,加柴胡10g以疏肝。
继服7剂。
验案二:初诊:患者,38岁,因“反复排便不畅1年余”就诊。
达原饮的临床应用

达原饮的临床应用达原饮的临床应用潘琴:邪在少阳加柴胡,邪在太阳加羌活,邪在阳明加葛根,便秘苔黄加大黄。
郭蜀京:原方加柴胡、大黄、枳实、葛根,疗效显著:咽喉疼痛加马勃、牛蒡子、金银花;扁桃体肿大加山慈菇、浙贝母、藏青果;杨钦河:本方加柴胡、青蒿,治疗湿热:病在上焦者加金银花、藿香、鱼腥草;病在中焦者加黄连、半夏、广木香;病在下焦者加黄柏、滑石、白花蛇舌草;热盛者加生石膏、栀子;湿重者加苍术、白寇仁;杨钦河:本方加柴胡、青蒿,治疗暑湿:热盛加生石膏、金银花、板蓝根;恶风寒的加藿香、香薷;湿重加苍术、佩兰、薏仁、白蔻仁;脾虚加党参、白术、山药;气阴不足加黄芪、太子参、麦冬、玉竹;津气耗伤重加西洋参、五味子;咽喉肿痛加牛蒡子、薄荷、岗梅根;咳嗽痰多黄稠加浙贝母、桔梗、鱼腥草;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加秦艽、防己、木瓜;脘痞呕恶加半夏、竹茹、砂仁;腹痛胀满、大便泻痢加黄连、白头翁、广木香;小便不利、赤涩疼痛加滑石、车前草、黄柏、白花蛇舌草;龙建珍:本方加藿香、佩兰、葛根、青蒿、乌梅、车前子,治疗夏季热湿浊盛者:腹泻而热重者加竹叶,地骨皮;腹痛者加枳壳、木香;咳嗽加桔梗、杏仁;久病发热者加党参、黄芪。
杨钦河:用本方加柴胡、青蒿治疗持续性发热:热盛加生石膏、金银花、板蓝根;恶风寒酌加藿香、荆芥、防风;湿重加苍术、佩兰、白蔻仁;脾虚加党参、白术、山药;气阴不足加黄芪、太子参、麦冬、玉竹;咽喉肿痛加牛蒡子、射干、薄荷;咳嗽痰多加浙贝母、桔梗、远志、鱼腥草;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加秦艽、防己、木瓜、薏苡仁;脘痞呕恶加半夏、茯苓、砂仁;腹痛胀满、大便不爽加黄连、白芍、广木香;小便不利加滑石、车前草、黄柏、白花蛇舌草;曾萍:口粘腻纳差者加苍术、陈皮;泛恶者加藿香、半夏;小便少者加滑石、茯苓、车前子。
宋新民:原方加柴胡、青蒿、栀子、桑白皮。
其他:原方加威灵仙和土茯苓,治疗痹症;盗汗用厡方;自汗加石菖蒲、茯苓、车前子;头汗加车前子、牡蛎;失眠加胆南星、生龙牡。
战疫名方--达原饮,温病伤寒大家都用他(附刘渡舟、孟澍江经验)

战疫名方--达原饮,温病伤寒大家都用他(附刘渡舟、孟澍江经验)达原饮用治杂病举例与体会先师孟澍江先生善用达原饮治疗内科杂病低热,认为杂病低热并不一定都属于气虚、血虚、阴虚的虚热,其中不少则由于病邪内存所致。
如下案:施某,女,43岁。
1981年9月10日初诊。
主诉:低热3个月余,每至下午辄作,至后半夜减退,晨起稍安,基本上发作有时。
形体消瘦,体力不足。
曾就医于多处医院,做过多种检查,但均未得出明确诊断。
也曾采用多种治法,低热依然如故。
诊查:日晡辄作低热,测体温在38~385℃,或伴有微寒,有时泛恶呕吐,面容清癯,疑似阴虚之象,但细察其舌苔色黄白厚腻,舌边色红,脉细濡而数。
辨证:微寒作热,其邪不在卫表。
寒微而热著,发有定时,又非寒热往来,其邪不属少阳可知。
从其寒热晡作,病程较久,舌红而苔腻,可推断其邪伏膜原,泛恶亦为湿浊内阻、气机失畅之佐证。
治法:属湿浊在膜原,遏阻气机,但素体羸瘦,治疗不可偏凉、偏燥,当用疏理透达法,方取雷氏宣透膜原法。
处方:藿香6g,佩兰8g,川朴3g,槟榔3g,半夏6g,黄芩6g,甘草2g。
3剂。
处方时当考虑体质脆弱,不可过于克伐,故原方中的草果未加入,俟药后再议。
二诊:服药后,患者并无不适,自觉胸中宽松,热势虽每日仍发,但已有下降趋势,持续时间亦见缩短,舌苔较前有松化之象。
经权衡后,决定方中加入草果4g,以增其透化湿浊之力。
3剂。
三诊:服前方后,寒热基本控制,精神亦转振,舌苔渐化。
但胃纳尚不见旺,此因湿邪尚未尽化,且胃气未复。
再投用和中健胃之品以善其后。
处方:藿梗6g,佩兰8g,川朴花4g,生苡仁15g,谷、麦芽各15g。
连用7剂后,邪去正安,病乃得愈。
(《中医临床家孟澍江》)先师刘渡舟先生根据《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疟疾治法中所载“因食而病疟者,则痞闷、噫气、恶食,宜小柴胡合平胃散加草果清之”的方法,取达原饮意再加槟榔,组成加味草果柴平汤(草果、槟榔、厚朴、陈皮、苍术、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甘草),主治两方面病证:一是内伤发热辨属湿热邪伏膜原证者;二是胆囊炎、胆石症、肝炎等表现为肝胆湿热,症见胁下痛,口苦,舌苔白厚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原饮在湿温病中的应用体会
正安县人民医院宋庆红
达原饮一方为明末医学家吴又可针对温疫初起,邪伏暮原,于半表半里而设。
“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脯益甚,头疼身痛。
其时邪在夹脊之前,胃肠之后,此邪热浮越于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竭越甚,宜达原饮,”《温疫论》。
笔者在临床中用此方为主治疗湿温病,每能应手取效。
兹就其应用偶得总结如下,疵瘳之处,望其斫正。
一、湿温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临床以发病缓,变慢,而病势缠绵,病程长,尤以中焦症候显著为主要特点。
其主要致病原因是湿热病邪。
夏秋之季,天署下逼,地气上腾,人处气交之中,则易感受湿热病邪,因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故湿热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如章虚言:“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变终归脾胃。
”而湿热病属湿的范畴,有湿病的共有特征。
在病理演变中有其特殊的规律性,湿温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要病理变化,湿郁肌表则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身热不扬。
湿阻脾胃,运化失常。
湿热阻遏气机,则胸闷脘痞,舌苔厚腻。
湿蕴中焦,日久化热。
其湿热转化过程取决于正气的盛衰。
薛生白曰:“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病在阳明则表现为热偏盛,病在太阴则湿重于热。
湿热病邪虽以影响中焦脾胃为主,但湿热有蒙上流下、
粘腻重浊的特性,故又能弥漫三焦,波及其它脏腑。
湿热郁蒸,蒙蔽清窍,则至神昏朦昧,湿邪下注,蕴结膀胱,则小便不利,湿蕴肝胆则身目发黄,湿热泪盈眶外蒸则出现斑疹白碚。
2、达原饮的作用机理及应用范围
达原饮主要由槟榔、厚朴、草果、黄芩、知母、芍药、甘草组成,其中槟榔能下气破结,消痰化积,疏利下焦之气,厚朴,草果辛烈辟秽,燥湿化痰,宣中焦之气,知母清热养阴,正邪兼顾,芍药调和脾胃,顾护正气,养阴柔血,既防辛燥,又增清热之功,使邪不伤正。
黄芩能清泄邪热,诸药合用,能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有芳化、宣通、利下、解郁、化结等作用,正应湿温为病的病理机制。
同时根据所感病邪的浅深、部位。
用本方为主加减应用。
如胁痛耳聋,寒热交错,口苦、呕秽,此邪热溢于少阴,本方加柴胡、腰背项痛,邪热溢于太阳,本方加羌活,眼目疼痛,鼻干不眠,邪溢于阳明,本方加葛根。
热重于湿合蒿芩清胆汤,湿重于热合河间天水散,三仁汤。
“或透风于热泪盈眶外,或渗湿于热下。
”
例一、陈XX,女,12岁,1995年5月28日初诊,诉三月前初起发热恶寒,伴呕吐恶心,继则寒热往来,体温上升至少39摄氏度,数小时后,汗出则下降,神疲倦怠,上腹隐痛,曾在XX医院检查。
血象:白细胞1万5,中性0.8,诊为胆道感染,经用红霉素,新诺明,维生素B,维生素C,症状未见好转,转服中药。
诊查:现症寒热往来,热有定时,午时热甚,汗出不畅,面色萎黄无华、神倦、纳差、泛恶、腹胀满、右上腹微痛,大便正常、小便微黄、舌苔黄而厚
腻,舌微赤、脉滑濡,证属湿热蕴蒸,气机不畅,治宜芳香化浊,清热利湿兼以透邪外出,宗达原饮合蒿芩清胆汤化裁治疗。
每诊三付,经二诊而愈,本例属湿遏热伏,其治关健主要在化浊利湿,湿开则热去,如章虚谷言:“湿盛则脾不健运,浊雍不行,自觉闷极,虽有热邪,其内湿盛。
当先开泄其湿,而后清热。
”
例二、黎XX,男,5岁,诉高热,咳嗽数十日,西医诊为“病毒性肺炎”,经中西医治疗无效,于96年4月2日入院,诊查,患儿发热十余天,午后体温40摄氏度,但不渴饮,喘咳胸满,不饥不食,腹胀拒按,小便黄赤,入暮烦躁,舌红苔白厚腻,脉浮滑数。
胸透右下肺有片状阴影。
辩证:上焦肺失肃降,湿浊阻滞中焦,治以辟秽化浊,宣肺平喘,治以达原饮合麻杏石甘汤加柴胡、虎杖,服一剂,热势减,继进两剂,脉静身凉,腻苔渐退,喘咳大减,腹胀亦减,知饥思食,后以宣肺健脾除湿收功。
肺炎多属风温,本例属湿温湿浊阻滞中焦,上焦湿浊不化,以致肺失宣降,故以达原饮为主,宣通暮原之湿以及中焦湿浊,病得以全愈。
例三、万XX,女,3岁。
诉患儿发热月余,经用各种抗生素,激素及输液治疗均无效,儿科疑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拟服中药治疗,诊查:患儿面容清瘦,精神萎糜,腹胀纳呆,舌红边有紫气隐隐,舌苔厚腻如积粉,指纹紫,肝脾肿大,每日午后体温40度左右,辨证:寒湿困脾,湿烛内蕴化热,肝脾郁血。
治当辟秽化浊,解毒活血。
伸展脾阳,予达原饮加赤芍、柴胡、青蒿、丹皮、僵虫、服药一剂,体温降至38度,药以对症,继进五剂,体温正常,苔消,
饮食增加,仿上剂量酌减进药二剂,以后健脾消食收功。
体会
达原饮一方在湿温病中的应用,医家各持看法,因其芳香破气,性偏温燥,恐其开泄太过,劫夺伤津,而致痉变,本人认为,该方临床用治湿疫、湿温所致的发热性疾病,只要加减应用得法,疗效显著,同时可用于治疗具有相同症候而属不同病种的一类疾病,即所谓“异病同治”。
类似这类疾病的如疟疾、流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性胸膜炎、急性肾盂肾炎、病毒性肺炎、伤寒、副伤寒、霉菌性肠炎、以及湿浊中阻表现为主的“口腔溃疡”,慢性结肠炎等非发热性内科杂病,部份妇产科病亦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这主要是因为它的“证”相同,即出现寒热或憎寒状热,午后热甚,胸胁满痛,腹胀呕吐,便滞不畅,苔白厚腻,舌红等,属湿热秽浊疫毒内蕴,或寒湿阻滞,湿浊化热之症,其在苔上的表现尤其明显。
这充分体现了“症”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