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湿温病浅析
温病学湿温病PPT大纲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
避免接触传染源
在湿温病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与患者的接触。 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
02
湿温病的辨证论治
辨证分型
湿重于热证
表现为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 闷脘痞、苔白腻等,脉象濡缓。 多因中焦脾胃为湿热所困,湿邪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跨学科合作,共同 推动湿温病的研究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THANKS
感谢观看
心呕吐、大便稀溏等表现。既往体健,无慢性病史。
查体发现
03
体温38.5℃,面色萎黄,舌淡红苔黄腻,脉濡数。心肺听诊无
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
诊断思路与方法
01
02
03
辨病辨证
根据患者发热、身重、疲 乏无力等症状,结合舌象 脉象,初步辨证为湿温病 。
鉴别诊断
与暑湿感冒、脾胃湿热等 病证进行鉴别,排除其他 可能性。
蒙蔽清窍
湿热之邪上蒙清窍,可出现神识昏蒙 、表情淡漠、嗜睡等症状。若湿热之 邪化火,上攻头目,则可出现头痛剧 烈、目赤肿痛等症状。
阻滞经络
湿热之邪阻滞经络,可导致肢体关节 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状。若湿 热之邪流注下焦,则可出现小便不利 、尿黄赤等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湿温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初期可见恶寒发热、身重疼痛、胸闷脘痞等症状;中 期可见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身重痛等症状;后期可见低热缠绵、食欲减退 、神疲乏力等症状。
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可健脾和胃、改善脾胃功能 。
食疗单方
如冬瓜皮、西瓜翠衣等,可单 独食用或煮水代茶饮,具有清 热利湿、解暑等功效。
温病条辨之湿温病学习心得

温病条辨之湿温病学习心得记得之前听熊老讲座时,他说在南方当医生一定要学好温病,特别是湿温病。
我们湖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潮湿,总体湿热是比较重的,所以,湿温病比较普遍。
因为将来我是要在南方当医生的啊,所以这个学期开设温病课程的时候,我特别期待能把温病学好。
《温病条辨》湿温病在中焦篇论述比较多,上焦篇主要是论述的三仁汤。
原文43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
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责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此条原文论述了温病的一些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禁忌。
湿热病邪致病表现形式多样,初起在卫表时,就会表现头痛,恶寒,发热,身重疼痛,咳嗽舌苔白腻,脉濡缓等。
此时治则芳香辛散,宣化表里之湿。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为什么湖南人,四川人冬天感冒初起时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吃火锅,很多时候感冒咳嗽就会痊愈了。
因为麻辣火锅是辛辣芳香之品,辛则散之,芳香且能化湿。
所以,一个地域的饮食习惯和那里的气候特点息息相关的。
这里,表湿较甚发热为主症时用藿朴夏苓汤。
湿中蕴热,里湿较甚方选三仁汤。
我觉得如果病人有咳嗽等肺失宣降的表现时用三仁汤效果更好些,因为三仁汤中有杏仁宣肺利气以化湿。
以发热表证较重时用藿朴夏苓汤,藿香在此方中解表化湿。
之前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治疗湿温病常用的两个常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和麻杏苡甘汤。
《伤寒论》“伤寒,瘀热在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治疗湿热黄疸兼有表证。
刘渡舟老师在他的医案中就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黄疸病人的发热不退,临床效果还是很好的,此方中有连翘、赤小豆有连翘赤豆饮之意,可以清热化湿解毒,桑白皮泻肺热,杏仁宣肺利气以化湿,麻黄宣肺解表,开腠理以调肺津。
所以不仅是黄疸兼有表证常用,很多情况下湿温初起表证也可以使用。
在临床上还经常用于治疗湿热性质的急性湿疹,过敏性鼻炎等临床效果都很不错。
藿朴夏苓汤加强清热化湿解毒的力量应用范围也会更广。
湿温病简介

湿温病简介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病因病机及症状•5辨证分型o 5.1湿温·阴湿伤表证o 5.2湿温·阳湿伤表证o 5.3湿温·湿遏卫气证o 5.4湿温·邪阻膜原证o 5.5湿温·湿困中焦证o 5.6湿温·湿热弥漫三焦证o 5.7湿温·湿热蕴毒证o 5.8湿温·痰蔽心包证o 5.9湿温·余邪未净证o 5.10湿温伤寒•6辨证论治•7参考资料•附:o1治疗湿温病的方剂o2治疗湿温病的中成药o3古籍中的湿温病1拼音shī wēn bìng2英文参考damp warm[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ampwarm diseas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3概述湿温病(damp warm[1]、dampwarm disease[2])为病名[3]。
出自《难经·五十八难》。
是指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温病[4][5]。
是好发于夏秋季节的一种热性病[3]。
4病因病机及症状《医门棒喝·湿温》:“湿温者,以夏令湿盛,或人禀体阳虚多湿,而感四时杂气,遂成湿温。
虽四时皆有,而夏秋为多。
湿热二气胶黏,淹缠难愈。
如从下受,则足肿体重,上受,则头目昏闷,胸满腹膨,乍寒乍热,胃不思食,渴不欲饮,大便溏泄,频而不爽,小便黄赤,短而不利,或变黄疸,或化疟痢,皆湿热二气合病也。
良由清阳不振,阴邪窃踞,故宜苦温芳香,以宣三焦气化,使小便通利为法。
如藿香正气、五苓、六和、消暑丸等方,审证选用。
”余奉仙《医方经验汇编》:“湿温者,乃夏暑熏蒸,阴睛蕴酿,天地间氤氲之气也。
人在蒸淫之中,受而即发;或交秋令,而为新寒感发者。
身重头痛,形类伤寒,胸闷寒热,过午更甚者,是为湿温。
”5辨证分型5.1湿温·阴湿伤表证湿温·阴湿伤表证(dampwarm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yin dampness injuring superficies[2])是指阴湿之邪,伤及卫表,以无汗,恶寒,身重,头疼等为常见症的湿温证候[5]。
“湿温病”这一课,得好好学习一下

“湿温病”这一课,得好好学习一下四、湿温湿温病是感受湿热邪气所引起的,多发于雨湿季节或我国长夏阴雨季节。
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症见身热不扬,头晕沉重,胸脘满闷,一身酸楚乏力,舌苔白腻滑润,脉象濡软缓弱等。
特点是发病缓,传变慢,病势缠绵而病程较长。
因为湿盛最伤中阳,所以脾胃症状明显。
现代医学的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属感染、夏季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血吸虫病等病的某些阶段,也属于湿温的范畴,都可以参考本病的辨证与治疗及其饮食禁忌等。
有关对湿温的论述,在《内经》中有“湿盛则濡泄”的描述。
在《难经》五十八难中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宋代朱肱对本病的因、证、脉、治有较详的论述。
在《类证活人书》中指出“病人伤于湿,中于暑,湿暑相搏,则为暑湿”,并指出,本病多汗,脉濡,治疗方法为“治在太阴,不可发汗”。
清代医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雷少逸等对湿温病的研究极为深刻,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湿温病的病因可有两个方面,一是外感湿热之邪,二是中焦脾胃功能受到损害。
在夏秋暑湿炎热之时,或阴雨绵绵,地湿上蒸,热蒸湿动,此时若人体正气不足,防御机能相对减弱,脾胃的运化失健,湿邪困脾,久则产生湿热病;若人体强实,中气旺盛,虽然有外界的湿热环境,中阳尚能运化水湿,不一定发病。
如因饮食不节,恣食生冷肥甘,或久居湿地,则中阳气机失健,易损伤脾胃,内湿产生,蕴久化热导致湿热病的发生。
湿温病是人体感受两种不同的邪气,故既有湿邪又有热邪的特点。
由于病邪的特异性,决定了其转化特点。
湿温病转化有:一为从阳化热,一为从阴化寒。
临床上出现的症状,如湿热蕴蒸肌腠外发白;内蒸肝胆而发黄疸;湿热酿痰,上蒙清窍,神志昏蒙;湿热下蓄,小便不利;湿热郁阻骨节经络,可致湿热痹痛,或下肢浮肿;或湿热阻滞经络而发动风;或湿热下迫大肠,可致大便不爽等。
但是由于湿与热的特点,证候表现往往有其特殊性。
中医湿温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湿温病的辨证论治湿温是由感受湿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本病四时皆有,但多发生于雨湿较盛的夏秋季节。
湿温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湿热遏阻证候为主要特点。
根据好发季节及临床表现,本病与西医的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胃肠型感冒等某些病毒感染疾病相似,故以上疾病可参考湿温病进行辨证治疗。
一、湿温的诊断要点本病常年可见而多发生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
起病较缓,初起表现为身热不扬,恶寒头重,身痛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
传变较慢,以脾胃为病变重心,常留恋气分,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病变后期,可有化燥伤阴与湿胜阳微两种不同转归。
本病应注意与暑湿相鉴别。
虽然两者发病季节类同,证候表现相似,但暑湿病起病较急,初起暑热证候表现突出,兼湿证候表现为次,而湿温病起病较缓,初起湿重于热证候表现突出,两者自是不同。
二、湿温的辨证分析湿温病的发生由感受湿热病邪而致。
因夏秋雨湿偏盛,容易形成湿热病邪致病;或人们嗜食生冷,损伤脾胃,水湿内停,复感外邪,内外相引,并为湿热。
本病所及脏腑、部位,以脾胃为重心,可外郁遏肌表,内熏肝胆,上蒙心包,中困胃肠,下注小肠,蕴结膀胱。
湿热病邪重浊粘腻,侵犯人体发病较缓,传变较慢。
临床上,初起多见湿重于热,湿中蕴热,邪遏卫气分;进而湿热并重,湿热郁蒸气分,由于湿热弥漫,可波及多处脏腑、部位;湿热久恋气分,可渐化火,则出现热重于湿的证候表现。
若气分湿热郁蒸日久不解,也可化燥伤阴,深入营血,出现动风、动血等危重证候;也可因湿热邪气久困,偏于湿胜,损伤阳气,而致湿胜阳微的转归。
湿温病以清热祛湿为总的治疗原则。
临床上必须根据湿、热的偏盛以及病变所及脏腑、部位,辨证选方用药。
至于湿热化燥伤阴,深入营血,则参考暑温病营血分病证进行辨证治疗。
三、湿温的辨证论治一、邪遏卫气型【证见】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象较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
舌尖边红,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辛散,宣透湿热。
三焦辨证:谈谈湿温病的特点及其证治

三焦辨证:谈谈湿温病的特点及其证治三焦辨证:谈谈湿温病的特点及其证治湿温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最为多见。
到了小暑、大暑时节,天气炎热,雨水增多,特别是短时间的大量雨水,更容易引发湿温病。
今就湿温病的特点及其证治叙述如下,以冀参考使用。
湿温病特点有明显的季节性湿温病多发于夏末秋初季节,历经小暑、大暑、立秋、处暑节气。
其间,雨水增多(或猛增),酷暑下迫,湿热氤氲,空气濡湿,感之者即为湿温。
1、湿热盘踞于脾胃长夏时节,水果蔬菜易伤及中气,外界湿热易浸淫胃肠。
水谷之湿与天气之热互结,最易盘踞于中焦,湿重伤脾,热重伤胃,湿热蕴结,久居不散。
2、脉象无有定体湿温病脉无定体,或缓或洪,或细或滑,不可以脉象为定论。
大体阳明热盛者多见洪脉、数脉,太阴湿盛者多见缓脉、濡脉;伤气分者多缓脉,伤阴分者多数脉。
3、病势缠绵不易速愈由于湿性重浊,黏腻淹滞,湿热裹结,如油入面,流连气分,治疗如抽丝剥茧,难以速解。
但只要辨证入细,左右权衡,逐层分解,对症下药,治愈还是颇有希望的。
湿温病分类以三焦辨证为主,上焦湿温以芳香化浊、清肃肺气为法,中焦湿温以燥湿健脾、清热和胃为法,下焦湿温以淡渗利湿、气化利湿为法。
但在具体治疗中,应兼顾证候的变化,参以相应方药,方有好的转机。
上焦证治1、湿热袭表证候:身热不扬(病人身觉热甚,初按其肌肤多不甚热,但久扪之则热势渐增,处于低热状态),恶寒,无汗或少汗,胸闷不饥,口不渴,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芳香化湿,宣肺透表。
方药: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用藿香、厚朴、半夏、陈皮、白芷、大腹皮、茯苓皮、桔梗、苏叶、甘草。
发热者,加青蒿、薄荷;头痛甚者,加荷叶、蔓荆子;舌苔厚腻者,加苍术、薏苡仁;脘痞不解者,加代代花、全瓜蒌;不欲食者,加鸡内金、生麦芽。
2、湿热伤肺证候:轻度恶寒发热,咳嗽,咳白色黏痰,胸部有憋闷感,时有叹息,不欲饮食,口淡乏味,舌苔薄白,脉濡数。
治法:芳香化湿,化痰肃肺。
医品阁倾力奉献:“湿温”病毒中医原理全攻略!!!

医品阁倾力奉献:“湿温”病毒中医原理全攻略(注:本文不代表目前任何流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仅从中医角度讲述“湿温”原理,仅为中医原理文章)一,中医原理首先,不管何种病毒,逃出不六经,作为中医人,要忘记病名,只讲对证这个“湿温”病毒,从症状论述,按中医的理论,我们从伤寒经方来切入归纳一下:主要症状:持续发热、乏力、干咳、倦怠、食欲不好、恶心、胸闷、脘痞、大便溏泻、咽干、咽痛舌象:不管舌苔偏黄还是偏白,但总的呈厚腻苔以伤寒六经来切入,主要就是阳明和太阴的症状为主,肺、肠、胃、脾,四个脏腑为主,按网上的归纳,本次病毒,是以“湿温”为主,从上面的症状来看,乏力、倦怠、食欲不好、恶心、胸闷、脘痞、大便溏泻,均是湿,伴有持续发热、咽干咽痛为温病机上,就是阳明太阴湿浊闭阻气机,而所谓的病毒,我们可以理解成小小虫,也就是细菌,导致体内局部炎证,也就是局部的结热,而有持续发热的温病症状然后从病毒传染上,就可以容易理解了,简单的说,就是:小小虫,通过呼吸空气中活动传染,或是小小虫通过别的接触形式活跃运动而进入人体二,预防原理我们了解了病毒原理,那么在预防上,我们医品阁微信公众号奉献总结出以下几条1:艾烟熏室自古以来,艾烟都是历代医家必用的预防温疫的重要方法,艾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燥湿,病毒小小虫更是以湿为主,所以家中可以每日以艾烟熏之2:芝麻油法(改进版)网上流传一版,是讲用芝麻油涂入鼻孔中,而后用纸巾捻干净鼻孔,然后取喷嚏先讲一下这个预防方法的原理,其作用就是当空气中有病毒小小虫,而油是什么作用?油是粘的嘛,涂了芝麻油在鼻孔中,小小虫就被粘附在鼻孔的油中,就防止了部分的病毒小小虫进入体内了,而后用纸巾捻干净鼻,就是将这些附了小小虫的芝麻油先清除干净,最后一步为什么要取喷嚏?就是刚才说了,芝麻油只是防止了一部分,而仍然有一部分进入了肺和呼吸道中,所以我们用取喷嚏的方法,将这部分小小虫也排出来但这个方法,操作上会比较麻烦,一是比如你出门,每次出门都必须先涂油入鼻孔,这一步也不算麻烦,最麻烦的是最后一部的取喷嚏,是比较难操作的,并不是每次都到取到喷嚏的因此我们医品阁公众号,奉献一版改进版,就是:口罩+涂油法首先,每次出门口罩要选取目前市面上能有效防止的类型,然后在口罩的四周和脸上皮肤接触的四边,涂上芝麻油,然后鼻孔再涂,就是双保险了,原理就是跟原版涂入鼻孔一样了,这样我们呼吸时空气中的病毒一是能隔绝在口罩上,二是在口罩四周进入的空气病毒,也被粘附在四周的芝麻油上,第三重的鼻孔麻油,就隔绝得更多,回来时再把脸上四边和鼻孔的油清理干净这样口罩+涂油的作用,虽然也还不能100%的隔绝病毒,但比单纯的口罩作用要大得多,也比单纯涂于鼻孔之法更有效隔绝3:灸穴扶正气每日用麦粒灸或悬灸,灸关元穴、中脘穴、肾俞穴中医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艾灸就是最好的扶正气的方法,我们前面讲过了,这个病毒,是以湿为主,我们灸关元穴、中脘穴,目的当然就是帮扶脾胃和下焦的阳气,使身体的阳气旺盛,而肾俞穴位为背部,背部是太阳经所在,就有升发阳气的作用,这样即使有部分病毒小小虫进入,也会因为我们的正气强大而被消灭4:闭气练肺每日出门前和回家后,练气闭气10分钟,方法就是深吸一口气,闭气不呼吸,直至憋不住再呼出来,注意的是,只用鼻子呼吸,不要用嘴呼吸这个方法有两大作用,一是可以加强肺的功能,肺气强大了,邪一样不可干,二是在闭气时,可起到燥湿的作用,肺和呼吸道的湿气,可以通过闭气而化掉三,方治原理前面讲了病毒的病机原理,是以“湿温”为主,阳明太阴之病,我们从经方的角度谈一下治疗原理!(只论方法原理,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治疗)医品阁奉献方以桂枝汤+苍术、连翘为底方发热者选加天花粉、葛根、石膏、知母中焦湿重成饮者去桂枝大枣加麻黄阳明腑热者加大黄少阴寒重者加附子另外,若入血分,温病之证重者,加生地、丹皮此方只供参考,意思在讲明思路,桂枝汤是升降出入的祖方,活跃气机,其中生姜+苍术可祛中焦之湿,连翘可清上焦瘀热,发热者多为阳明之热,有少阳热者加黄芩,若中焦湿重成饮,去掉桂枝大枣加麻黄,就可以治里水之证,有阳明腑热加大黄以清肠腑之结热,因湿重而导到进入少阴之地,用附子以温少阴之阳而若温病症状,如发热较重,津伤燥热者,多是入血分,加生地丹皮以凉血其重点还是因人而异的,病毒进入人体,引发的多是人体本身六经的病变,比如病人本身有太阴之湿,病毒进入人体引发的重点就是这股湿气,而比如病人本身肺中之燥,病毒进入,则引发燥性伤其肺津而发热成炎。
《温病学-10湿温》课件

湿温病的病因和病理
湿温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湿热病邪 、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
湿温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是湿热病邪侵 犯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水湿内 停,进而引起气血瘀滞、脏腑功能失 调等。
湿温病的临床表现
湿温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身热不扬、汗出而热不解、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 痞、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治疗结果
经过一周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也有 所改善。
注意事项
针对湿温病的治疗,应注意调整患者的生活环境,避免潮湿环境;同 时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进食生冷食物。
THANKS
感谢观看
抗菌药等。
支持治疗
对于严重湿温病患者,采取支持治 疗措施,如补液、营养支持等。
手术治疗
对于湿温病引起的严重病变,如脓 肿、坏死等,采取手术治疗以清除 病灶。
其他疗法
食疗
通过调整饮食,摄入具有清热解毒、 利湿化浊等作用的食物,辅助治疗湿 温病。
运动疗法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 增强体质,有助于湿温病的康复。
鉴别诊断
与风温病鉴别
风温病多发于春季,起病急,发 热较高,但汗出较多,口渴等症 状明显;湿温病则多发于夏秋季 ,起病较缓,发热较高但汗出不
畅,口渴不明显。
与伤寒病鉴别
伤寒病初起无汗,头痛身痛明显 ;湿温病则有汗出,头痛身痛不
甚。
与温毒病鉴别
温毒病多发于冬春季节,病情较 重,有高热、咽痛等症状;湿温
病则无咽痛症状。
诊断注意事项
01
02
03
注意季节特点
湿温病多发于夏秋季,因 此在诊断时应考虑季节因 素。
辨析症状特点
湿温病的症状较为复杂, 需要仔细辨析其特点,如 发热、头痛、身痛、口渴 、泄泻等。
温病学-10 湿温

热入心包
湿阻肠道与阳明腑实鉴别
腹满且硬痛拒按,潮热黄厚焦 腹满且硬痛拒按, 燥,可见谵语 阳明腑实 便秘 腹满 湿阻肠道 神昏 腹满但不甚痛、无按痛, 腹满但不甚痛、无按痛,苔 垢腻, 垢腻,可见昏蒙
(二)湿热并重
1、湿热困阻中焦 2、湿热蕴毒 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湿热酿痰,
1、湿热困阻中焦
肿 痛,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苔黄而腻,脉滑 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苔黄而腻, 数。 辨证要点:发热、咽喉肿痛、 辨证要点:发热、咽喉肿痛、或身目发黄
病 治 方
机:湿热郁蒸气分,蕴而化毒 湿热郁蒸气分, 法:清热化湿,解毒利咽。 清热化湿,解毒利咽。 药:甘露消毒丹
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湿热酿痰,
(六)后期证治
1、湿胜阳微 2、余邪未净
1、湿胜阳微
临床表现:身冷,汗泄,胸痞,口渴, 临床表现:身冷,汗泄,胸痞,口渴,苔白
腻,舌淡,脉细缓。 舌淡,脉细缓。 辨证要点:以身冷、汗泄、苔腻、舌淡、 辨证要点:以身冷、汗泄、苔腻、舌淡、脉细 缓为主症。 缓为主症。
病 治 方
机:湿温病后期,湿从寒化,寒湿损伤 湿温病后期,湿从寒化,
(四)化燥入血
临床表现:灼热烦躁,或发斑,或便下鲜血,舌 灼热烦躁,或发斑,或便下鲜血,
质绛而干。 质绛而干。 辨证要点:发斑,或上窍出血、或便下鲜血、舌绛 发斑,或上窍出血、或便下鲜血、
病 治 方
机:湿热久郁不解,化燥化火,侵入血 分, 湿热久郁不解,化燥化火,
损伤肠络,迫血下行。 损伤肠络,迫血下行。
治则-祛湿清热 治则- 治法:1.三焦分治 治法:1.三焦分治 2.分清湿热 2.分清湿热 3.扶正祛邪 3.扶正祛邪 4.宣气机,利小便 4.宣气机 宣气机,
湿温特点及其证治

湿温特点及其证治病证特点一、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夏末秋初雨湿季节,历经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四个节气。
其间,酷暑下迫,水气上腾,湿热絪蕴,口鼻吸受,感之者为湿温。
虽然前人曾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仍以长夏雨季发病为多。
二、以脾胃湿热证候为主长夏时节,肉食果菜,容易内伤脾胃,外界湿热之邪易乘虚而入,内外湿邪相引,发为湿温。
湿邪重者以脾困为主;热邪重者以胃热为主。
湿热互结,便会出现以脾胃湿热为主的证候。
三、病势缠绵,易于流行湿性重浊,黏腻淹滞,易遏气机,湿热裹结,如油入面,常留连气分,缠绵难解。
故病程较长,古人称之为“秋呆子”。
且具有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
四、脉无定体湿温病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多随证见,不拘一格。
大凡阳明热盛者多见洪脉、数脉,太阴湿盛者多见缓脉、濡脉,而伤阴者多见濡细脉。
故难以一定之脉而言之。
证治概要湿温病的证候分类,以三焦辨证为主,兼顾卫气营血层次的鉴别。
治疗方法以芳香化湿、清热燥湿、淡渗利湿为基本治法,病入下焦营血,则有清营凉血熄风等法。
一、上焦卫分证治(初期阶段)身热不扬(病人身觉热甚,初按其肌肤多不甚热,但久扪之则热势渐增),恶寒,无汗或少汗,胸闷不饥,口不渴,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宜芳香化湿,宣达透表,藿香正气散主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取藿香、厚朴、半夏、陈皮、白芷、大腹皮、茯苓皮、桔梗、苏叶、甘草。
如头痛甚者,加荷叶、佩兰;湿甚苔厚腻者,加苍术、薏苡仁;脘痞不解者,加代代花、石菖蒲;不欲食者,加枳实导滞丸包煎;呕吐者,加竹茹、生姜。
病在上焦卫分,忌用燥烈发汗剂,如麻黄、桂枝、细辛、羌活等。
否则,药后热势暂退,未几更高,更难以治疗。
二、中焦气分证治(中期阶段)病踞气分,湿热之邪更趋猖獗。
但湿与热往往显现偏重倾向。
王孟英说:“人身阳气旺,即随火化而归阳明;阳气虚,即随湿化而归太阴。
”(《温热经纬》)归阳明则热重于湿,归太阴则湿重于热。
湿热内郁气分,弥漫上下,可以出现许多变证,不可执一方而统治诸证。
《温病学-10湿温》课件

湿温病的西医治疗
01
抗生素治疗: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 素等,以控制感染
03
解热镇痛药:使用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 对乙酰氨基酚等,以缓解发热、疼痛等症状
05
补液治疗:使用补液治疗,以补充因发热、 出汗等导致的水分和电解质丢失
02
抗病毒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 利巴韦林等,以抑制病毒复制
06
湿温病的预防与调护
湿温病的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环境 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生冷食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湿温病的调护方法
饮食调护:清淡饮食,避免油腻、辛辣、生冷食物 生活调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环境 运动调护: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心理调护: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04
抗过敏药:使用抗过敏药如扑尔敏、氯雷他 定等,以缓解过敏症状
06
营养支持:给予营养支持,以改善患者的营 养状况,提高免疫力
湿温病的康复治疗
清热利湿:使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 健脾化湿:使用健脾化湿的药物,如白术、茯苓等 祛风解表:使用祛风解表的药物,如防风、荆芥等 活血化瘀: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丹参、川芎等 扶正固本:使用扶正固本的药物,如人参、黄芪等 饮食调理: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感冒:以鼻塞、流涕、喷 嚏、咳嗽、咽痛为主要症 状
肺炎:以发热、咳嗽、咳 痰、胸痛、呼吸困难为主 要症状
肝炎:以乏力、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黄疸为主要 症状
肾炎:以水肿、血尿、蛋 白尿、高血压为主要症状
风湿病:以关节疼痛、肿 胀、晨僵为主要症状
湿温病的病情评估
湿温病:含辨证论治、症状、治法、方药等(内容清晰)

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
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日腻,脉缓等主要症状。
本病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机演变虽有卫气营血的变化,但主要稽迟于气分,以脾胃为主要病变部位。
临床表现具有湿、热两方面的证候。
后期既有湿热化燥伤阴,又有。
阳气虚衮。
两种不同转归。
本病四时皆有,但多发生在雨湿较多的夏秋季节。
湿温病名首见于《难经.五十八难》,该书将其隶属于伤寒之中,并载其脉象为。
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晋王叔和《脉经》记载了湿温的病因证治,如提出其病因是“常伤于湿,因而中暍,湿热相薄。
”,其主证为“苦两胫逆冷,腹满叉胸,头目痛苦,妄言。
”指出“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宋代朱肱《类证治人书》指出白虎加苍术汤为治疗本病的主方。
金元时期对湿温的治疗仍局限在伤寒范围。
迨至清代,有了本病的专著《湿热病篇》,薛生白在该书中所称的湿热证主要指湿温。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称暑兼湿热,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
薛、吴二氏系统论述了湿温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施治等,一直为今日所遵循。
.现代医学的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感冒等,有表现为湿温证候者,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11.1 病因病理湿热病邪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因。
夏秋季节,天暑下逼,地湿上腾,人处气交当中,则易感受湿热病邪。
如饮食失慎,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邪停聚,郁久化热,亦可蕴生湿热之邪。
且湿热偏盛季节,脾胃功能本多呆滞,如劳倦过度或恣食生冷等,更易使脾胃受伤,导致湿邪内困,加重湿滞不运,这些是本病发生的条件。
吴鞠通说:。
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指出仅有外感而无内伤,或仅有内伤而无外感,皆不易形成湿温,惟。
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方能发病。
如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
”湿温病由于其病邪牲质的特异性,因此病机传变较之一般温热为病有所不同。
因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腻滞,与热相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本病传变较之一般温病缓慢,病程较长,往往缠绵难愈。
湿温病浅析

C G M F bu r 0 0 V l 5 2 J MC e r a 2 1 . o 2 . y
‘1 5 ・ 7
湿 温 病 浅 析
杨 莹洁 四川 省 南充 市 中医院 内科 ( 南充 6 7 0 ) 3 0 0 摘要: 湿温是临床常见的较为特殊的一种湿热类温病, 临证易与“ 湿热” 暑温” “ 混淆, 易误识误治。在临床实践及文献研究的 基础上, 探讨分析湿温的病因病机特点, 发生发展演变规律, 遣方用药的治疗原则。强调湿温属于温病, 而异于其他温病, 乃阴阳合 邪, 内外合邪致病, 起病虽缓, 但病势较重, 且病机复杂, 传变多端。以清热祛湿为治疗大法。本文意在为湿温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 据, 谨守病机, 随机策应, 以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湿温; 合邪致病; 胃; 脾 中医温病学; 中医传染病学
c rce itc fp t ge e i , te o c rnc n v lpme f te e ou in o h lw ,s n o d g te t n . W e sr s e ta t haa trsis o aho n ss h c ure e a d de e o nto h v lto ft e a e tt r r ame t u te s d h twe— tmp r t r eo i g t h r d s a e,bu ifr n r m t rwa m s a e e e a u e b lngn o te wam ie s tdfe e tfo ohe r die s s,t i n a g i vltg t r,e i ds as nsde a he yn a d y n se i o ehe vl ie e i i nd o sd o e h r lho h t e e s ns t utte h a ir p te t o di o n he c mplxt fpah g n ss,ta s iso n v l p uti e tg t e ,a t ug h a e o e ,b h e ve a in " c n t n a d t o s i e iy o t o e e i r n m s in a d de e o
湿温病新型病因及治疗

湿温病新型病因及治疗作者:刘石英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0年第06期【摘要】湿温病可因外感引起,可由脾胃运化失常,内湿停聚而生,也可因输液而来。
【关键词】湿温病;形成过程;输液;主要症型;治法;方剂【中图分类号】R2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072-1探求湿温病的致病原因自古不外:外感湿热、内生湿热的不同。
其中外感湿热之邪为其主要致病之因,尤以夏秋季节多见。
而内生湿热,主要为脾胃中焦运化失常,内湿停聚所致。
无论外感和内生湿热,均因太阴脾经内伤为致病前提。
如薛生白所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随着西方医学的介入,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了一种新的湿温病病因。
这种病因在输液越来越成为治病的主要手段的今天,越来越凸显其致病的弊端,这种病因就是输液本身。
输液本身是一种很好的治病手段,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现代人更多地在生病后选择输液治疗,它的优点是:(1)短时间内可注入大量的药物;(2)取代服药次数多,口感不好,胃肠反应重的汤剂治疗;(3)有效缩短病程;(4)对危重病更是起到逆流挽舟,化险为夷的效果。
虽然输液好处种种,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好处我们已经看到并总结了,缺点呢?我们也不能忽视。
它已经悄悄地,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我们中医的湿温病的新型病因之一。
大家知道,人处夏秋季节易生湿热,居住潮湿处所易生湿热,多食肥甘厚味易生湿热。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腻滞,与热相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外邪而致的湿热病产生的时间长,发病缓慢,缠绵难愈。
输液所用的葡萄糖注射液和氯化钠注射液,无论如何改变,它都是水。
作为药物的载体,它在短时间内注入人体,并迅速传遍全身,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但同时它又变成一种水湿病邪,在短时间内侵入人体,使人体很快出现一派湿热病症状。
因此输液所产生的湿热病过程较一般外感湿热病过程更短,时间更快,没有那么缠绵,治疗转归也较一般湿热病更快更好。
湿温病证治体会

湿温病证治体会作者:范德斌徐金柱白红华付良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年第05期摘要: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因其潜伏期长,发病较慢,病程缠绵,证候复杂,变化多端,是一种难于诊断和治疗的疾病。
通过参照先贤经验,结合临床所得,选其主要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提出以健脾益肺为中心等特色疗法,加以简述。
关键词:湿温病;辨证治疗;中医药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20)04-0101-03近来,湖北省武汉市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迅速蔓延至全国,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损害。
该病属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疠之气,由湿毒发展的高危传染病。
笔者结合云南地处高原春燥气候,湿邪郁久化热,变为湿热瘟疫为患,并遵循其规律发展、转归的特点,进一步探讨湿温病的辨证施治。
1辨证施治1.1湿邪郁肺,枢机不利主证:低热或不发热,微恶寒,头身困重,肌肉酸痛,四肢乏力,咳嗽痰少,口干少飲,或伴胸闷脘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大便溏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
治则:健脾益肺,宣肺化湿。
方药:黄芪四君汤合藿朴夏苓汤加减:黄芪30 g,党参15 g,炒白术20 g,茯苓20 g,苍术15 g,薏苡仁30 g,葛根50 g,麻黄6 g,藿香15 g,厚朴15 g,陈皮15 g,法半夏15 g,白蔻仁10 g(后下),紫丹参15 g,甘草10 g。
1.2热毒壅肺,肺失宣降主证: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渴喜凉饮,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胸闷气促,动则加剧,咳嗽喘憋,腹胀便秘。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则:清热宣肺,通腑泻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人参白虎银翘汤加减:生石膏30~60 g(先煎),知母15 g,黄芩15 g,生晒参20 g,苏条参20 g,山药20 g,绞股兰20 g,银花15 g,连翘15 g,麻黄6 g,柴胡15 g,葛根60 g,杏仁10 g,浙贝母15 g,瓜蒌15 g,地龙15 g,紫丹参15 g,厚朴15 g,陈皮15 g,白蔻仁10 g(后下),甘草10 g。
湿温病的三个特性

略谈湿温病瞿岳云湿温病的三个特性1.湿温病的同步性:湿温是一种常见时令热性病。
现代医学中的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属感染、某些病毒感染的某些类型多属本病范畴。
温为热之始,热为温之渐,故湿温又称湿热,所称不同,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长夏秋初,雨湿较盛,酷热蒸发湿气上腾,污浊之物最易腐烂成毒,人处于气交之中,“壮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
故湿温病之盛行,与季节时令多具有同步性。
2.湿温病的亲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
脏腑之中,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湿热之邪伤人为病,对脾胃二脏的影响最为突出而具有特殊的亲和性。
正如章虚谷所说:“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
”在生理上,太阴脾与阳明胃互为表里,两者关系极为密切。
脾主运化而易生湿,胃主腐熟则易产热,脾、胃功能失常,“湿包热外,热处湿中”,湿与热合,交相为患,致成是证。
故薛生白说:“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阳明,中气虚则病太阴”,因而湿温病临床上,面色萎黄晦暗,胸脘痞闷,泛恶不欲食,四肢困重无力等脾胃之症状最为明显而多见。
3.湿温病的隐匿性:湿为阴邪,其性粘滞,虽郁久可化热而酿成湿热之疾,但湿之所得,其来始渐,发病缓慢。
病之初起,其临床表现,既不如伤寒太阳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又不如温热病卫分发热恶寒,口微渴,舌尖红,脉浮数等之症状明显;病人仅有精神不振,不思饮食,四肢无力,昏昏欲睡等一般疲惫之象,往往不被人注意而具有隐匿性。
因此,掌握身热不扬,脘痞不烦,口淡不渴,尿少不畅,舌苔白腻而厚,脉象濡软等湿温病的辨证标准,在诊断上注意早期发现,在治疗上抓住时机,以驱湿邪,堵截病之发展,弭患于始萌之时,就显得特别重要。
但须指出的是,本病初起禁用发汗、攻下、滋阴之法。
误用辛温发汗,易致湿热上蒙而清窍被阻;攻下过早,则易损伤脾胃阳气;误用滋阴柔腻之品,则尤使湿邪锢结不解。
温病之寒湿与湿温浅析

温病之寒湿与湿温浅析也难怪,中医千百年来,理论庞杂,门派林立,很难统一。
从当初武汉疫情暴发之初,作为第一批抵达武汉的国家级中医大伽——刘清泉和仝小林的诊断结果就不一样。
刘清泉认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湿瘟”范畴,病因属性以“湿”为主。
仝小林院士认为本病属“寒湿疫”,病机上早期为寒湿袭肺碍脾,中期为寒湿阻肺困脾,晚期为寒湿闭肺伤脾(内闭外脱),恢复期为肺脾气虚。
此次许多阳了的病人初发病有类似发热畏寒、无汗的太阳表实证,网上许多中医宣称用麻桂剂治疫,他们深信'体若燔炭,汗出而解',加上时逢民间经方热,学经方用经方成为了一股潮流,仿佛不用经方就低人一等似的。
真正的风寒表实证,往往多是汗出而解,可是这次许多阳了病人,用了麻黄汤、大青龙等解发汗后,并没有一剂知二剂已的,该化热的化热,该咳嗽的咳嗽,病情迁延。
当然眼下正值隆冬,也是感冒、流感等外感疾病高发的季节,及一些体质偏寒等病人,有是证用是方,用发汗解表剂也不是不可。
俺今儿要说的:伤寒论与温病学还真是黄牛角水牛角,角(各)是角(各)哩!经方确实中医的基石,是群方之祖,用之对证,效如桴鼓,这个学中医人未敢不尊,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不能抱死理认为经方唯我独尊,统治天下。
一句话,伤寒学好了钤百病,温病学好也治百病,不要厚彼薄此,不要作无谓的寒温之争,两者要互参互补互融才是正道。
再凝神想想:明清的医家如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这些人哪一个不是深谙伤寒经方的大家,他们为何又另辟蹊径,创立温病学呢《伤寒论》云:'大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说明伤寒与温病是不一样的。
至于后世把一些具发热的病,甚至伤寒也归类于温病,或是冠以温戾以区别,这些话说起来长,以后再开篇另论。
温病是人体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临床特征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温病浅析杨莹洁 四川省南充市中医院内科(南充637000) 摘要:湿温是临床常见的较为特殊的一种湿热类温病,临证易与“湿热”“暑温”混淆,易误识误治。
在临床实践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分析湿温的病因病机特点,发生发展演变规律,遣方用药的治疗原则。
强调湿温属于温病,而异于其他温病,乃阴阳合邪,内外合邪致病,起病虽缓,但病势较重,且病机复杂,传变多端。
以清热祛湿为治疗大法。
本文意在为湿温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谨守病机,随机策应,以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湿温;合邪致病;脾胃;中医温病学;中医传染病学doi:10.3969/j.issn.100328914.2010.02.002 文章编号:100328914(2010)20220175203Te m pera ture of W et D isea seYang Yingjie Chinese medicine hos p ital in Nanchong City,Sichuan,Nanchong637000,ChinaAbstract:The wet te is a common clinical,more of a s pecial type of te mperature heat disease,in clinical“heat”,“war m su mmer”is easy t o confuse,m istake err or rule is easy t oo.I n clinical p ractice and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t o exp l ore the analysis of wet2te 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esis,the occurrence and devel opment of the evoluti on of the la w,sent t o drug treat m ent.W e stressed that wet2 te mperature bel onging t o the war m disease,but different fr om other war m diseases,the yin and yang is evil t ogether,evil disease inside and outside t ogether,although the ease onset,but the heavier patient’s conditi on and the comp lexity of pathogenesis,trans m issi on and devel op ment is multi p licity.Q ingre Qushi in la w f or the treat m ent.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for the Treat m ent wet te mperature and p r 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t o uphold pathogenesis,random coordinate in order t o enhance clinical efficacy.Key words:wet te mperature;evil disease;the s p leen and st omach;decompositi on heat 湿温是临床常见的湿热类温病,顾名思义,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本病四时皆有,但以长夏居多,夏秋雨盛时节尤甚。
本病起病较缓,病势较重,病机复杂,证候错综,传变多端,治难中的,此文就湿温易于混淆、忽略,易于误识误治之处做浅析。
1 湿温既非湿热 亦非暑温湿温属于“温病”范畴,纵观历代医家论述,所言“湿温”,决非指同一概念,而大部分医家均未明确区分湿温、湿热、暑湿等。
如喻嘉言《医门法律》曰:“湿温即暑与湿交合之病。
”王孟英言:“既受湿又感暑也,既为湿温,亦有湿邪入伏而化热者。
”叶天士云:“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以薛生白为代表的一派医家则认为湿温就是湿热,并著《湿热病》篇专论湿温,观其各章节条文之首多冠以“湿热证”,而其阐述的内容却多言湿热病的病因病机、传变中心、典型证候等,其观点不言而喻。
而以雷少逸为首的一派医家则明确指出湿温、湿热、暑温是各自不同的三种疾病,其《时疫论》言:“断不可混湿温为湿热”,又云:“温病复感于湿……当云温病兼湿;言兼于湿,因而中暑,当云中暑兼湿,皆不可以湿温名之。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立湿温为专篇,并作为一个独立的病种论述,其系统的因证脉治及理法方药至今仍为后世所遵循。
湿温与湿热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就名称而言,湿温只能做为一个单独的病名而不能作为证候名,且归属于“湿热病”范畴;湿热既是湿热类温病的总称(包括湿温、暑温、伏暑等),又是湿热之邪相合致病的临床证候,既能作为病名,又能作为证候名,但如今医家已习惯将湿温作为病名,湿热作为证候名。
观其病因病机及传变,两者均属湿热之邪为患,有典型的脾胃证候,但湿温具有温病的特性,可能传染,可按卫气营血传变,病重而复杂,病程缠绵而变证丛生;湿热则不具备温病的特点,既无传染又无传变,病轻而单纯,病程相对较短。
湿温发于长夏者与暑温兼湿者,临床不辨者甚多。
湿温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长夏居多;而暑温一定发于夏至与处暑之间。
暑温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初起即见壮热、口渴、大汗、脉洪数等,暑热炽盛、暑入气分的阳明经证,虽可兼湿,但仍以热象偏盛,即所谓“夏暑发自阳明”也。
湿温起病较缓,初起热势不扬,口粘不渴、汗出不畅、脉濡缓,多表现为湿邪偏盛,并见头重如裹,肢体倦怠,胸闷脘痞等湿热稽留太阴之候。
2 湿温属于温病 而异于其他温病薛生白曰:“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温病虽病邪各异,发病季节不同,临床・571・光明中医2010年2月第25卷第2期 CJG MC M February2010.Vol25.2特点有别,但大多数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多端,临床以热象偏盛,易化燥伤阴。
而湿温乃阴阳合邪、内外合邪致病,病因病机的特异性,决定了其发生发展有其相对独特的规律而异于大多数温病。
211 合邪致病 病缓势重 缠绵难愈 湿温乃湿热为患,内外病邪相引,合而致病。
仅有外感而无内伤,或仅有内伤而无外感,皆不易形成湿温,惟“外邪入里,里湿为合”方可发病。
如薛生白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湿为阴邪,其性氤氲粘滞,因里湿的生成,外湿的内侵,以及内外病邪相引相合,其来有渐,故起病较缓。
又热乃阳邪,其性升腾炎上,热即火之渐,其性向上向外,湿即水之类,其性向下向内,一阴一阳,郁遏蒸腾,变证丛生,既能“蒙上流下”,又能弥漫三焦,波及其他脏腑,甚则耗血动血,气随血脱。
热因湿遏不得宣泄而炽盛,湿得热蒸不得化解而横流,可见其病因病机复杂,兼证变证较多。
湿性重浊粘腻,与热邪相合,蕴蒸不化,胶结难解,既不易很快痊愈,又不易很快化火化燥、深入营血,常见湿热稽留气分难解。
即使化火化燥或深逼营血之时,气分湿邪往往未完全燥化;而湿温后期,其残余之湿邪亦常与津液耗伤并存。
可见,湿热留恋贯穿始末是湿温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
湿热稽留,既非伤寒一汗可解,亦非温热一凉可退,故有“抽丝剥茧”之说。
212 环环紧扣脾胃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虚实盛衰直接影响湿温的发病及阴阳转化,亦作为判断病势轻重及预后的重要依据。
脾胃虚实为湿温致病条件。
湿温乃内外合邪致病,湿热病邪是致病的主要病因,而发病与否取决于脾胃是否健旺。
脾胃健旺,气机顺畅,升降得宜,“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内伤外感之湿浊均无以内停,有道是“四季脾旺不受邪”,“中焦和则上下气顺,脾气弱则湿自内生。
”而脾胃同为土脏,最易受湿邪所困,太阴内伤,健运失司,气机失畅,升清降浊失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湿内停,外来湿热易乘虚而入,与里湿合而为患,正如吴鞠通言:“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方能发病。
脾胃是湿温主要的病变中心。
湿为土之气,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同类相召,同气相求,湿热之邪,无论从表而入引动内湿,或由口鼻而至与内湿相合,最易内传脾胃,流连气分,稽留脾胃。
章虚谷言:“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
”无论是病在卫气营血,或邪在上中下三焦,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均可见典型之脾胃证候,如胸闷脘痞、腹胀纳呆、肢体倦怠、苔腻、脉濡缓等。
叶天士云“湿热虽久,在一经不移”,即言湿热稽留脾胃,以之为主要的病变中心。
脾胃的盛衰(即中气之虚实)决定湿温阴阳转化,即湿热偏盛之转化及发展趋势。
薛生白云:“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人体中气虚实不同,直接影响阴阳转化而形成了湿盛热少、热盛湿少或湿热俱盛等不同的证候。
中气实言其素体阳气旺盛,湿邪易于火化、燥化,故病偏重在阳明而湿轻热重;中气虚指素体中阳偏虚,脾虚健运失职,湿邪更易留恋,邪从湿化,甚至寒化,而归于太阴则湿重热轻。
脾胃的虚实是判断病势轻重及预后的重要依据。
中气实,脾气健旺,升降得宜,湿热之邪不仅难以致病,即使受之亦不易传变且病浅易愈,即“病于此即愈于此”也。
中气虚或兼夹内湿者,不仅更易受外湿引动而为湿邪所困,更因脾失健旺而湿邪难去,传变多端而病重难瘥。
如湿温初起知饥能食,常见于湿热之邪较轻,脾胃尚旺,病易速愈;若初起即不能食,此乃湿热之邪较重,脾胃虚弱所致,常缠绵难愈,变证丛生。
湿温后期,如知饥能食,为湿热渐退,脾气渐旺,病势向愈之征;反之仍不能进食则或为正虚邪恋,或为脾胃大亏,或为病重不治之候也。
即所谓“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3 病机复杂 传变多端湿温虽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及病邪留恋气分为其重要特征,然有邪在卫气营血之异,病在上中下三焦之分,再因其病邪的特殊性,必致病机错综复杂,且传变多端,兼证变证较多。
湿温初起,湿遏卫气,有阴湿伤表与阳湿伤表之分。
但因其在表之邪,为内湿相引,故实属卫气同病、表里同病,既有湿郁气分之表证,又有湿遏气机之里证。
此期一般病势轻、病程短,然其表邪不解,最易内陷脾胃,很快进入气分阶段,传变虽然缓慢,但病机错综复杂而变化多端。
湿多热少,或邪伏膜原,或稽留中焦,或蒙蔽清阳,或壅塞下焦,或内蕴肝胆,或外蒸肌腠,或湿困日久,阳气受损而见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之变证;热多湿少,热伤阴津,病邪化火化燥,邪热炽盛,充斥三焦,热盛动风,扰乱神明,甚则深逼营血,耗血动血,甚至气随血脱,阳气外亡而不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