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上肢的运动障碍
偏瘫患者上肢功能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上肢功能训练方法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身体一侧肌肉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肢体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运动协调障碍等,其中上肢功能受损最为明显。
上肢功能障碍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和自我护理等方面,因此,针对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一、功能评估在进行上肢功能训练之前,需要对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评估,以确定患者的肌力、肌张力、肌肉协调性等方面的障碍程度,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常用的上肢功能评估工具有Fugl-Meyer评估量表、Brunnstrom运动阶段评估、Barthel指数等。
二、康复理念在进行上肢功能训练时,要遵循康复理念,即“功能训练”和“任务训练”。
功能训练是指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提高患者的肌力、肌张力、肌肉协调性等方面的功能;任务训练则是指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让患者练习具体的动作技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综合运用这两种训练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上肢功能。
三、训练方案1、肌力训练针对偏瘫患者的上肢肌力下降问题,可以采用以下训练方法:(1)主动运动训练:让患者进行主动的肌肉收缩,以增加肌肉力量。
可采用手臂屈伸、肩关节外展、内收等动作进行训练。
(2)被动运动训练:通过外力帮助患者进行肌肉收缩,以增加肌肉力量。
可采用弹力带、自重训练等方式进行训练。
2、肌张力训练针对偏瘫患者的上肢肌张力异常问题,可以采用以下训练方法:(1)热敷训练:通过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和张力异常,从而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2)被动关节活动训练:通过外力帮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以缓解肌肉张力异常。
可采用手动牵引、被动关节活动器等方式进行训练。
3、肌肉协调性训练针对偏瘫患者的上肢肌肉协调性障碍问题,可以采用以下训练方法:(1)手眼协调训练:通过让患者进行手部动作,如夹物、按键、拧盖等,以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2)肩胛带稳定训练:通过训练肩胛带的稳定性,以提高上肢的协调性。
偏瘫步态名词解释
偏瘫步态名词解释偏瘫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身体一侧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的疾病。
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常常表现为步态不稳、步态异常、步态缓慢等症状。
下面将对偏瘫步态中的几个名词进行解释。
一、跛行跛行是指步态异常,行走时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导致步态不稳,行走时需要借助外力或者支撑物才能行走。
跛行是偏瘫患者最常见的步态异常之一,常见于下肢偏瘫患者。
二、拖行拖行是指步态异常,行走时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导致步态缓慢,行走时需要用力拖着患侧肢体才能行走。
拖行常见于下肢偏瘫患者,也可见于上肢偏瘫患者。
三、瘸行瘸行是指步态异常,行走时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导致步态不稳,行走时需要用力支撑患侧肢体才能行走。
瘸行常见于下肢偏瘫患者,也可见于上肢偏瘫患者。
四、拐弯拐弯是指步态异常,行走时需要转弯时,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导致步态不稳,行走时需要用力支撑患侧肢体才能完成转弯。
拐弯常见于下肢偏瘫患者,也可见于上肢偏瘫患者。
五、踉跄踉跄是指步态异常,行走时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导致步态不稳,行走时出现跌倒或者摇晃的情况。
踉跄常见于下肢偏瘫患者,也可见于上肢偏瘫患者。
六、跳跃跳跃是指步态异常,行走时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导致步态不稳,行走时需要用力跳跃才能行走。
跳跃常见于下肢偏瘫患者,也可见于上肢偏瘫患者。
七、摇摆摇摆是指步态异常,行走时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导致步态不稳,行走时需要用力摇晃患侧肢体才能行走。
摇摆常见于下肢偏瘫患者,也可见于上肢偏瘫患者。
总之,偏瘫步态异常是偏瘫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不同的步态异常表现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偏瘫步态异常。
强制性运动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
42 ・
护理实践与研究 2 1 02年第 9卷第 9期( 上半月版
强制性运动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 功能障碍 的疗效观察
曹民娟 彭关娟
摘
杨艳红 冯青嫦
卢秋华
要 目的 : 观察强制性运动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 5 例急性脑卒 中偏瘫上肢功能 障碍 患者随机分 将 6
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 2 每组 8例。两组患者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 , 待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康 复治疗 , 对照组采用 常规运动疗法 , 包括被动活动关节 、 坐位平衡 、 站立平衡、 步态训练及 日 常生活活动再学习训练等治疗 ; 治疗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 , 包括限制健肢的使用 , 集中、 重 复、 强化训练患肢 , 把训练内容转移到 日常行为中。两组每天训练 1 , 每周 5 , 周后对两组进行康复评定。结果 : h 4 d 治疗组总有效率 9 .6 高于 2 8 %,
对照组 的7 .0 , 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O 0 ) P< .5 。两组治疗后 F A评分和 Br e 指数均升高 , M at l h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O0 ) 且 P< .5 ,
治疗组改善情况优 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0 ) P< .5 。结论 : 强制性运动治疗对脑卒 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疗效明显, 可促进患者上肢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规范(标准版)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规范【目的】偏瘫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运动功能障碍,其特点是运动模式异常。
在完全瘫痪之后,首先出现协同运动,以后又从协同运动分解为单独运动,肌张力从低到高到正常。
因此测试目的是通过肢体运动了解运动功能恢复在那一阶段。
【评定】布仑司托姆偏瘫运动功能评定(MFT)。
(一)上肢:1级:无随意运动。
2级:开始出现轻微的屈曲协同动作,肩上提、外展、外旋,肘屈曲,前臂旋后。
3级:能充分进行上两项运动,也能进行伸展协同动作(肩内收、内旋时伸展,前臂旋前)。
4级:①肘屈曲位前臂能部分旋前、旋后。
②肘伸展位肩能前屈90°。
③肘平向腰后旋转。
5级:①肘伸展位肩能外展90°(前臂旋前位)。
②肘伸展位肩能前屈180°。
③肘伸展位前臂能旋前、旋后。
6级:正常动作或稍欠灵巧,快速动作不灵活。
(二)手指:1级:无随意运动。
2级:稍出现指的联合屈曲。
3级:能充分联合屈曲,但联合伸展不能。
4级:①稍能总的伸展,但不够全范围。
②能侧方抓握。
5级:①总的伸展可达全范围,抓圆柱状物、球形物,能三指对捏。
②指伸展位能外展。
③手掌抓握。
6级:指屈曲位能外展、投球、扣解纽扣,但稍欠巧致,大体上正常。
(三)下肢:1级:无随意运动。
2级:轻度随意运动。
3级:坐位、立位时有髋、膝、足屈曲。
4级:①坐位,膝屈曲90°时可将脚向后滑动。
②坐位,足跟着地,足能背屈。
5级:①立位,髋伸展位能屈膝。
②立位,膝伸展位,脚稍向前踏出,足能背屈。
6级:①立位,髋能外展并超过骨盆上提的范围。
②坐位,小腿能内旋,外旋,但伴有足内翻及足外翻。
【注意事项】中枢性运动麻痹时的肌力低下,由于下述原因,除轻度麻痹外,不能作偏瘫运动功能评价。
(一)不能进行单关节运动,只能进行如上肢数个关节联合运动的协同运动。
(二)虽尚有一定肌力,但运动徐缓,非属正常模式。
(三)因姿势不同,有时能运动或不能运动,无恒定性。
偏瘫综合症常见障碍有哪些?
偏瘫综合症常见障碍有哪些?偏瘫是指因脑外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等原因所导致的以半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同时可伴有失语、失认、情绪低落和视物不全等症状。
那么偏瘫综合症的障碍有哪些?1、运动障碍运动障碍是指偏瘫一侧是上下肢不能活动,活动空难或不灵活。
2、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常常表现为偏袒肢体的疼痛、麻木。
有些患者的疼痛和冷热感觉全部丧失,热水袋烫伤了皮肤也毫无感觉。
3、语言言语障碍有一部分偏瘫患者,尤其是右侧偏瘫患者(脑的左半球有病变),说话或交谈时常常发生以下某一种或几种情况:(1) 患者说话不清楚,即所谓口齿不清。
(2) 患者说不出话,或像打电报那样断断续续地说出几个单字。
(3) 患者听不懂亲人说的话,成为感觉失语症。
(4) 患者有时既说不出话,又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5) 患者写字困难或不能写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
(6) 患者看着字不会读。
医学上称为失读症,或称阅读障碍。
4、认知障碍认知是一个人认识和理解事物过程的总称,包括识别、记忆、思维、推理等。
认识障碍常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辨别不清当时是上午还是下午。
时间定向障碍(2) 辨别不清当时所处的地点。
地点定向障碍(3) 对病前所熟悉的人现在也不认识了。
人物定向障碍(4) 反应冷漠、精力不集中。
注意障碍(5) 丢三落四,前面说了后面忘。
记忆障碍5、情绪障碍患者可以表现为不言不语,也可以表现为吵闹不安,甚至哭叫不休,情绪很不稳定。
6、能力下降(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常常表现为吃饭喝水要人喂,洗脸刷牙要人帮着做,自己不能洗澡、穿衣、穿鞋,大小便全靠别人帮助。
(2) 行走困难,走路一拐一拐的,有的患者需要别人扶着走或者两个人架着胳膊走,严重者则完全不能行走。
(3) 上下楼梯困难,一部分患者虽然能够行走,但上下楼梯困难或者根本不能上下楼梯。
(4) 不能使用日常简单的工具,如不能打电话、不能打伞、不能剪指甲等。
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定方法
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定方法,包括Brunnstrom方法、FMA量表、STEF方法、Lindmark方法、Barthel指数方法,以及上肢的痉挛评定等各种检查方法的要点,以期在临床康复工作中更好的应用评定技术。
1.1Brunnstrom评定1.1.1功能评分Brunnstrom评定方法包括躯干、四肢、步态等内容[3~5],在上肢及手功能评定方面又包括许多项目,每1项目分为5个功能等级(0~4分),以分数来表示患者上肢及手的功能情况。
等级划分方法为:0分:无关节运动。
1分:受检关节运动达到正常活动范围的1/4。
2分:受检关节运动达到正常活动范围的1/2。
3分:受检关节运动达到正常活动范围的3/4。
4分:受检关节运动达到正常活动的全范围。
1.1.2上肢功能等级评定项目上肢感觉运动功能评定共包括6级,在评定时的具体内容为:⑴共同运动出现之前软瘫(有/无),联合反应(伸/屈)。
⑵痉挛。
⑶出现共同运动:①伸展模式肩胛骨:前伸;肩:内收、内旋;肘:伸直;前臂:旋前。
②屈曲模式肩胛骨:回缩、上提;肩:后伸、外展、外旋;肘:屈;前臂:旋后。
⑷脱离共同运动手触摸腰骶部,肘伸直上肢前屈至水平位,屈肘90°前臂旋前,屈肘90°前臂旋后。
⑸相对独立或分离运动上肢外展至水平位,肘伸直位前臂旋前、旋后,上肢肘伸直位上举过头。
⑹运动协调近于正常。
1.1.3手运动感觉功能等级评定项目手的运动感觉功能评级也分为6级,具体内容为:⑴无任何运动。
⑵被动运动觉(前臂旋前,健侧/患侧):腕部、手指、拇指。
⑶一般感觉(健侧/患侧):手掌、指尖。
⑷腕和手指运动:伸腕(前臂旋前)、伸指(前臂旋前)、屈腕(前臂中立位)、整体运动(前臂中立位)。
⑸手的抓握(腕中立位):侧捏及放开、对指及放开、指尖捏及放开、柱状握及放开。
⑹手部其他活动:腕尺偏、腕桡偏、腕环绕、单指屈伸、手指内收、手指外展、拇指环转。
1.2FMA评定FMA评定即为简式Fugl-Meyer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此方法实际上是BRSS(Brunnstrom's recovery stages of stroke,BRSS)的细化和数量化。
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和作业治疗在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和作业治疗在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作者:李云杨小燕李妙玲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治疗能否可效地促进偏瘫患者功能障碍的上肢康复。
方法对照组采用康复作业治疗技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辅助训练。
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
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FMA)评定患者上肢的综合运动功能;采用巴氏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关键词】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作业治疗;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治疗作者单位:330039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脑卒中50%以上的患者残存患侧上肢失能,传统康复治疗为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其效率和强度难以均衡,故疗效参差不齐。
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广州一康)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新手段,其能准确完成患者瘫痪肢体高强度及任务相关性训练。
临床研究表明,其对脑卒中急性期和慢性期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有良好的疗效[1,2],但国内临床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本研究应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治疗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以期提出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本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5例,将其按脑梗死和脑出血分层,然后将各层患者以区组随机化的方法纳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类型、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患者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并经CT或MRI检查证实。
②初次发病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但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
③年龄小于78岁。
⑤能配合康复医师与治疗师进行康复训练。
⑤排除言语理解和认知功能严重障碍者。
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特点
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特点
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画圈步态:偏瘫侧下肢在行走时会表现出向外画圈的动作,然后向内收,类似于在不停画圈。
这是因为偏瘫侧的力量不足,导致行走时足内翻,足跟不能充分着地,髋关节带动下肢向前走。
2.上肢屈曲:偏瘫侧上肢通常会呈现肘关节屈曲的状态,紧靠身体。
3.下肢伸直:偏瘫侧下肢在行走时可能呈现出伸直的状态。
4.重心转移:在行走过程中,患者需要将重心从健侧转移到偏瘫侧,然后再转移到健侧。
5.侧屈和扭转:整个行走过程中,患者身体会呈侧屈、扭转的状态。
偏瘫步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偏瘫侧肌力不足,行走时足内翻,足跟不能充分着地,导致髋关节带动下肢向前走。
这种步态特点使得患者在行走时表现出独特的画圈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偏瘫步态是可以通过康复训练进行纠正的,但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出现其他步态畸形。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通讯作者 高春华 g a o c h u n h u a 8 8 8 8 @
】 2 6 . c o m
h e mi p l e g i c c e r e b r a l p a l s y w e r e r a n d o ml y a l l o c a t e d t o c o n s t r a i n t t h e r a p y g r o u p( n = 2 3 ) , a n d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n = 2 3 ) .
g r o u p wa s t r e a t e d wi t h C I MT a d d i t i o n a l l y . Al l p a r t i c i p a n t s w e r e me a s u r e d b y he t mo d i i f e d A s h wo r t h s c a l e ( MaS )
( C I MT ) o n u p p e r - e x r t e mi t y f u n c t i o n o f c h i l d r e n wi t h h e mi p l e g i c c e r e b r a l p a l s y . Me ho t d s : F o r t y - s i x c h i l d r e n w i h t
1 .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
反复促通疗法(川平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反复促通疗法(川平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脑卒中在中医学上称为“中风”,在西医学上可称为“脑血管意外”,指的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分为出血型脑卒中和缺血型脑卒中,进而可导致患者出现以偏瘫为主的运动功能障碍。
从而严重限制病症的正常生活。
众所周知,脑卒中典型特点是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近些年来,脑卒中的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
上肢功能障碍作为主要的运动功能障碍之一,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一些系统综述研究表明,在康复治疗中延长干预时间或增加康复训练重复次数对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而反复促通疗法(川平法)是一种基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主张运用高重复率目标导向性训练和神经促通技术相结合的徒手治疗方法[2]。
因此,使用川平法治疗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已被认定为脑卒中病症的最佳治疗方案,并且也是治疗过程的关键环节。
根据神经可塑性的原则,病症的治疗过程包括:将多种信号传递给病症的感官,病症的感觉传导器会接收来自外界的多种刺激,包括模拟、重复、适当的视觉反应等,从而使病症得到缓解,从而达到恢复正常的身心状态的最终结果[1]。
一、国外研究现状近年来,日本的反复促进性治疗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神经康复方式。
日本鹿儿岛大学的川平和美教授,凭借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汇集数千例偏瘫病例的病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有效的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方案。
川平法是一种有效的神经系统修补技术,特别是针对那些因脑卒中导致的单侧麻痹或脊髓损伤导致的四肢麻痹的患者[3]。
它不仅能够帮助那些在想6个月内完成康复并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患者,还能够帮助那些想要更好地缓解他们的痛苦实现生活自理的患者。
目前“川平法”在日本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认可,日本国家电视台NHK专门为此拍摄了纪录片,并于于2018年登陆日本全国电视台,川平法与传统的功能性治疗方法相比,拥有更加出色的疗程和更高的安全性[46],因此已成为当前脑卒中患者的首要治疗方案。
偏瘫患者常见问题的解决
肩关节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在脑卒中患者中
比较常 见,诊断主要靠临床检查。如果发现患侧 肩峰和肱骨头的间隙比健侧大,即认为是 肩关节半脱位。
.
肩关节半脱位
肩关节的锁定机制
关节盂向上方倾斜 关节囊上部及喙肱韧
带紧张 冈上肌、冈下肌、三
角肌后部纤维
.
半脱位原因
肩胛骨上提肌的张力 下降,特别是前锯肌 上提关节盂和肩胛骨 旋前的联合作用丧失, 致关节盂向下倾斜, 肩胛骨靠近脊柱
手法轻柔,用力由小渐大 ,训练要循序渐 进
对肌张力高的肌群用安抚性质的按摩,使 其放松,对肌张力低的则予以按摩和揉捏
器具:楔形板
.
(二)神经生理学疗法(NPT):又 称神经发育学疗法(NDT)
(1)Bobath技术: (2)Brunnstrom技术: (3)PNF技术: (4)Rood 技术又称多种感觉刺激疗法 (5)运动再学习技术
30
.
一.软瘫期: 1.注意患侧肢体正确的卧床体位 2.通过充分的被动活动维持关节正常活动范围 3.通过低频电刺激对抗肌萎缩,增强肌力 4.通过AM800神经网络重建仪诱发肌肉主动收缩,
增强肌力(循环模式) 5.佩戴矫形支具 6.物理疗法:温热疗法;肌肉冷刺激等 7.口服抗痉挛药物:巴氯芬;丹曲林等 8.CPM训练
当患腿负重接近全体重时(95%),可开始平行杠内 步行训练
可利用膝关节支具限制患膝的活动范围
利用平衡仪进行站立平衡训练
34
.
2.股二头肌肌力训练: A.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伸髋伸膝位,患足下垫
一棉垫,下压患足做股二头肌等长收缩,绷紧5 秒,放松10秒,10个/组,3组/次训练 B.仰卧位二四头肌AM800生物反馈模式训练: C.仰卧位患侧小腿放于床下,伸髋位的屈膝练习: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刺 激一休 息 , 周而复始 , 次 当患 者 自发 肌 电信号 ( MG) 每 E 超
过 了肌电阈值后 , 器可 自动 调高 阈值。 治疗过 程 中 , 仪 可视情
况将刺激强度 和频 率作适 当调 整 , 治疗 时 间为 2 0分 钟/ , 次 每
( MG ,a E ) F d—Mee( M 上 肢 运 动 功 能 积 分 , 能 独 立 性 评 定 ( I yr F A) 功 FM)自我 照 顾 中 的 进 食 , 洗 , 上 衣 项 目评 分 。 结 梳 穿 果 治疗后各组观察的指标 均有不 同程 度改 变 , 检验 差 异具 有显 著性 意 义 ( 经 P<0 0 0 0 ) 治 疗 后 , 组 E . 5~ . 1 ; 两 MG,
时 的 肌 电信 号 值 为 初 始 数 据 , 以此 为 基 点 做 一 标 线 , 患 者 并 当 努 力 使 肌 电信 号 值 超 过 该 线 水 平 时 , 器 发 出 “ 激 ” 此 时 患 仪 刺 ,
资料 与 方 法
一
、
研究对象
选 择 20 0 6年 6月 一20 0 8年 3月 在 我 科 病
一
伸腕时可测得 自发肌电信号大于 5 ( ) V,4 意识清楚 , 无认知 障
碍, 能够充分理解 治疗 并能遵 照执 行。将 符合 以上标 准者 , 分 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 每组病例均 为 3 , 0例 两组病 例一般 临床资
料 见 表 1 。 表 1 两 组 病 例 一 般 临 床 资 料
F MA,I FM评分的差值 , 差异具 有显著性意义 ( P<00 ) .1 。结论
运动功能障碍。
操作 性肌电生 物反馈治疗 能明显改善偏瘫 患者的上肢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障碍评价
床椅转移时控制重心能力还比较弱,摔屁股现象有改
善
上肢
可协助健侧肢体自行穿脱衣,扣纽扣还不可以
可抓握水杯之类的大物件,小物品还不可以
Ⅴ
分离运动更为明
显,痉挛轻微下肢
用患侧的脚支撑时容易摇晃
大多数都会有步态异常
肌力恢复未达到3级以上者,步行能力还比较弱,需
要轮椅
遗留痉挛期的部分成分,如关节僵硬,足内翻
上肢
使用筷子还存在一点困难,不灵活
穿脱衣还不太灵活,手功能恢复各有差异
洗澡比较困难
晒衣服比较困难
VI 协调运动及运动
速度接近正常或
基本正常
下肢
平衡能力稍差,患腿支撑时摇晃
方向转换时需要协助,容易摇晃跌倒
肌力、平衡恢复较好者,基本正常,生活自理
上肢
患侧上肢运动协调性基本正常,比健侧速度稍差一点
能进行各种抓握,但单指活动比健侧要差一些。
偏瘫上肢肌力0级到5级训练方法
偏瘫上肢肌力0级到5级训练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偏瘫是指一侧肢体出现运动障碍的病症,常见于中风、脑梗等疾病。
偏瘫上肢肌力0级到5级是指患者在偏瘫状态下,上肢肌力处于从完全无力到部分肌肉收缩的不同程度。
在康复训练中,针对偏瘫上肢肌力0级到5级患者,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和提高上肢功能。
一、评估患者的肌力等级在制定训练计划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的肌力等级进行评估。
通常采用肌力等级0-5级评分标准,0级表示完全无力,5级表示正常肌力。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患者的实际肌力等级,以便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二、针对不同肌力等级的训练方法1. 0级肌力患者训练方法:对于肌力为0级的患者,主要目的是激活受损神经肌肉,促进神经再生。
可以采用被动移动、被动拉伸等方法,帮助患者维持肌肉柔韧性和关节活动度。
适当的按摩和物理治疗也可以帮助提高肌肉张力和血液循环。
对于肌力为1级的患者,主要目的是增强肌肉收缩能力。
可以采用轻度抗阻力训练、肌肉协调性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肌肉功能。
提高患者的康复动力,鼓励其积极参与训练。
三、总结针对偏瘫上肢肌力0级到5级的患者,康复训练是一个持续、系统的过程。
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和提高上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患者家属和康复人员也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共同努力,实现康复目标。
希望这些训练方法对于偏瘫上肢肌力0级到5级患者有所帮助,祝愿他们早日康复。
第二篇示例:偏瘫上肢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会出现上肢肌力下降,甚至肌力丧失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专业的康复团队通常会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以帮助患者恢复上肢功能。
本文将主要介绍偏瘫上肢肌力0级到5级的训练方法,帮助患者恢复上肢功能。
1、训练前的准备在开始上肢训练之前,首先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肌力、肌张力、神经传导等方面的评估。
偏瘫
三.神经生理学基础:
1.运动控制: 大脑皮质 ↓ 稳定型精细动作 基底核 ↓ 半自动型精细动作 小脑 ↓ 平衡反应 ↓ 直立反应 中脑、脑桥 姿势反射 延髓 ↓ 联合反应 ↓ 共同运动 脊髓 ↓ 牵张反射
2. 正常反射: (一)与脑干有关运动反射:姿势反射posture reflex,组成—由迷路、颈肌和关节本体感受器的传 入冲动引起,因此包括 (迷路紧张反射颈紧张反射) 作用—①维持身体呈一定的体位如:立位,坐位,卧 位,即:当头冲在空间的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 相对位置改变时,可以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紧张性。 翻正反射(righting reflex): 视觉翻正反射 (视觉矫正反应—大脑皮层),使机体恢复头部及身 体在运动时的正常位置。 阳性支撑反射—positive supporting reflex : 抓 握反射(grasp reflex)和逃避反射(avoiding reaction).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 (1)定义—由于颈部关节的肌肉受到牵拉所 引起的本体感受性反射。 (2)表现—颈屈曲—上肢屈肌张力↑,下 肢伸肌张力↑。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1)坐,卧位时,若头转向患侧—患肢僵硬伸 直,若头转向健侧→患臂屈曲加重。 2) 当病人欲伸展患臂时,头就会向患侧强 烈旋转以加强肘关节伸展。 3)当头向患侧旋转时,使患手触头或面部十 分困难。 4)下肢肌张力↑(伸肌)站立时,头总是向 患侧旋转→加强下肢过高张力。
3.脑干对运动的控制: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 的部分,自上而下由中脑,桥脑和延髓构成,通 过皮质核束支配颅神经运动核以控制头面部 肌肉的运动,起自脑干核团的传导束通过脊 髓控制头,颈,及躯干运动.前庭脊髓束主要兴 奋躯干和肢体的伸肌,调节身体的平衡.顶盖 脊髓束主要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活 动.内侧纵束主要协调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 的运动.网状脊髓束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 肌肉的运动控制.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组别
EM G (μV )
F IM
FMA
对照组 治疗前 20. 82 ±6. 34 8. 4 ±6. 37 10. 1 ±6. 83 ( n = 30) 治疗后 54. 59 ±18. 89 12. 7 ±9. 46 14. 6 ±9. 86
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一旦病情稳定 ,生命体征 平稳 ,采用丹麦 Danmeter公司生产的 AM800 型神经生物反馈 治疗仪进行治疗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 ,用肥皂及清水清洁前臂 皮肤后 ,将正极置于手臂近手腕皱襞处 ,负极置于前臂上 1 /3 处 ,地极置于任一部位 ,注意三块电极互不接触 ,连接无误后再 选择预置的治疗参数 。本次临床治疗所选择的主要参数如下 : 波形 :单极性 ,频率 30~50Hz,波宽 200μs,刺激时间 4~6 s,间 隙时间 14~16 s,刺激方式 : 自动触发 ,刺激强度 0 ~60mA 可 调 。首次治疗前 ,向患者讲解本治疗仪的基本原理 、性能 、特点 及注意事项 ,治疗开始后 ,要求患者集中精力注视仪器液晶显 示器 ,当仪器发出“努力 ”时 ,嘱患者尽最大力量伸腕 ,记录下此 时的肌电信号值为初始数据 ,并以此为基点做一标线 ,当患者 努力使肌电信号值超过该线水平时 ,仪器发出“刺激 ”,此时患 者感到主动收缩的肌群受到一个外加的有力电刺激 ,伸腕动作 幅度增大 ,仪器发出“休息 ”时 ,嘱患者尽量放松肌肉休息 ,努力 →刺激 →休息 ,周而复始 ,每次当患者自发肌电信号 ( EM G)超 过了肌电阈值后 ,仪器可自动调高阈值 。治疗过程中 ,可视情 况将刺激强度和频率作适当调整 ,治疗时间为 20 分钟 /次 ,每 天一次 ,治疗组每人平均接受 16. 8 (8~30次 )次治疗 。
偏瘫运动功能的评定
偏瘫运动功能的评定偏瘫是指中枢神经系病变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通常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或完全丧失,伴有对侧一侧神经反射亢进、病理反射与舞蹈样动作等。
运动功能评定是评估偏瘫患者运动康复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和评价康复效果。
以下是关于偏瘫运动功能评定的详细介绍。
一、常用的偏瘫运动功能评定量表1. Fugl-Meyer评定(FMA):是一种较为广泛应用的评定量表,包括肌力、运动协调、肌张力和功能活动等评估项目,通过观察患者在各个项目上的表现,综合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
2. Brunnstrom运动阶段评定:根据肢体动作的协调性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共分为6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评估项目,如手指灵活性、手臂过程性动作、肩部前部上升动作等。
3.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肌力评级量表(MRC):该量表用于评估患者的肢体肌力,根据肌肉收缩的能力和活动范围,将肌力分为6个等级,从0级表示无运动功能到5级表示正常肌力。
4. Ashworth肌张力量表:用于评估患者的肌张力,通过手动检查患者肌肉的抵抗程度,将肌张力分为0级表示无肌张力到4级表示非常明显的抵抗。
上述评定量表可以结合使用,互相补充,以获取更全面的运动功能评估结果。
二、偏瘫运动功能评定的方法与步骤1.视觉评估:通过观察患者的姿势、对称性、动作协调性、肢体活动范围等来评估运动功能的损伤程度。
2.肌力评定:使用MRC量表评估患者的肌力,根据手动检查患者受损肢体的主要肌肉群的收缩能力和活动范围,将其分级。
3. 肌张力评定:使用Ashworth肌张力量表评估患者的肌张力,手动检查患者萎缩肢体的主要肌肉群,评估其肌张力的程度。
4. 动作评定:使用FMA和Brunnstrom量表评估患者的动作协调性和功能活动。
观察患者的手指活动、手臂、肩膀和腿部的动作,评估其运动协调程度和能力。
5.功能评定: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如握笔、握取物品、抓取食物等,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受损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瘫上肢的运动障碍关键词:上肢瘫痪;脑中风;康复;肌电图摘要偏瘫上肢运动障碍是脑中风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之一,临床检查肌力分为6级,为精细观察肌力减弱程度提出一种补充分级法。
其他尚可应用握力针、量角器、磁刺激反应和经皮氧张力检测等方法。
中风偏瘫上肢运动障碍早期为弛缓性瘫,在恢复期中逐渐转变为痉挛性瘫。
可伴有瘫侧上肢疼痛和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现象,并伴有各型病理性联合运动。
肌电图表现为主动肌拮抗肌3相型电活动。
脑内不同部位病变的上肢运动障碍各具不同特点,一些征象可预测中风瘫痪上肢的功能预后。
肢体运动瘫痪是脑中风常见的临床症状、体征,由于病变部位不同可导致不同肢体、不同严重程度的瘫痪,如偏瘫、单瘫、四肢瘫或交叉性肢体瘫痪等。
皮层运动神经元包括运动神经细胞及其轴突(锥体束)病损均可导致肢体瘫痪,内囊区病变可引起对侧上下肢偏瘫。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病损引起的偏瘫一侧以上肢严重,下肢较轻;而大脑前动脉供血区脑中风引起的偏瘫则以下肢严重,上肢较轻。
脑干部位脑中风多引起四肢瘫,也可以引起病灶侧面瘫和病灶对侧肢体瘫即交叉性瘫。
脑中风所致的瘫痪多以肢体远端严重,近端较轻。
大脑皮层(中央前回运动区)限局性病变可引起对侧上肢瘫或下肢瘫等单瘫。
偏瘫是脑中风常见的症状、体征之一,尤其是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对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影响较大,也是康复治疗中难于解决的问题之一,现将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障碍问题简述如下:1上肢运动功能及其检查方法[1,2]上肢运动主要包括肩、肘、腕和指关节活动,肩部运动包括肩部上提、下降、肩关节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前屈和后伸。
肘关节为屈曲、伸展、旋前和旋后,腕关节为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活动。
掌指、指间关节活动主要包括屈、伸、内收和外展等动作。
脑中风早期由于病变部位、大小不同,可发生上肢轻度或完全瘫痪,正确评价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对于指导康复治疗及功能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上肢肌力最常用的临床评定方法是RobertLovett提出的肌力分级法,共分6级,0级为肌肉完全无收缩力;1级见有肌肉收缩,关节无活动;2级关节能动,不能抗重力;3级关节活动能抗重力;4级关节可抗部分阻力的全范围活动,较正常肌力为弱;5级为正常肌力。
为精细观察康复进展情况提出一种补充分级法,即减弱的肌力比标准肌力级数稍弱或稍强时采用“+”、“-”表示。
1+:肌肉收缩较强,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
2-:关节能动,但活动范围不全。
2+:关节活动范围正常,抗重力时可作小范围的关节活动。
3-:抗重力时关节可作大部分范围的运动。
3+:抗重力作全范围的关节活动,可对抗小阻力活动。
4-:抗部分阻力且能完成关节大部分范围的活动。
4+:抗充分阻力时关节能完成小部分范围的活动。
5-:肌力较正常稍弱,抗充分阻力时关节可作大部分范围的动作。
除临床检查外,尚有各种握力计、测力计、肌力计等定量检测手段,对于关节运动范围的测量采用各种量角器在正确体位下进行测量,上肢各关节均有一定的正常活动范围。
上肢运动障碍时相应关节的活动范围角度缩小。
Kurabayas hi等应用经皮氧张力检测方法(TcO2)判断瘫痪上肢的严重程度,于上午9时在前臂屈侧肘远端5cm处放置电极,结果严重瘫痪病人经皮氧张力改变重于轻瘫病人,而在康复之后经皮氧张力明显增高,血氧张力却无相应改变。
因此认为,经皮氧张力检测对判断瘫痪上肢功能具有实用价值[1]。
脑出血与脑梗塞后偏瘫上肢对磁刺激可无反应,皮层潜伏期和中枢传导时间显著延长,其严重程度与病变部位及病变大小密切相关[2]。
2上肢轻瘫的临床表现上肢轻瘫患者用一般检查方法有时难于发现,下列方法可供参考:⑴闭目双臂向前平举,手掌向下,轻瘫侧小指外展,上肢逐渐下落;⑵患者取坐位,闭双眼,双上肢水平向前平伸,手掌向上持续数分钟,轻瘫上肢逐渐内旋而下落;⑶数指试验:瘫手伸直时令其1个1个手指屈曲,或于手指屈曲时令其1个1个手指伸直,此时表现笨拙或不能;⑷用握力计或电子握力计作双手握力对比。
3脑中风时偏瘫上肢的运动障碍[3~6]脑中风患者偏瘫多以上肢严重,远端关节更为严重,且恢复速度最慢,可伴有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在痉挛性瘫痪期表现为肌张力高、强直、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晚期则出现关节肌肉挛缩。
中风后偏瘫侧除上肢运动障碍外,常伴有瘫侧上肢疼痛及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现象。
肌电图研究表明,当单关节快速运动时,主动肌拮抗肌呈3相型电活动,最初为主动肌活动(AG1),继之出现拮抗肌活动(AT1),再次出现主动肌第2次电活动(AG2),首次电活动代表开始的启动动作,AT1起阻挡制动作用,AG2为强化动作,使动作正确地趋向目标位置。
上肢瘫痪病人当肩关节水平外展运动时瘫侧上肢较健侧上肢反应时间延长,主动肌活动时间延长,这是由于所动员的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因而用持续时间延长来代偿,偏瘫患者屈肘运动时比健康人AG1及AT1持续时间均延长,屈肘速度较健康人为慢,其肌电图不是3相电位,某些病例可出现6~7相以上的肌电位。
此种多相型肌电位也可见于特发性震颤病人的手关节快速运动时,当偏瘫患者肘关节屈曲伸直交替运动时,主动肌活动的持续时间延长,在运动方向转换后仍可见有残存的主动肌活动。
因此,偏瘫的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是主动肌活动减少和运动终末时活动停止延迟。
另外拮抗肌同时收缩也是运动障碍的原因之一,如能抑制拮抗肌同时收缩可期望偏瘫程度得到改善,在偏瘫肘关节屈曲伸展运动时,其拮抗肌活动增强,Eiabd[3]对比偏瘫组和正常组肘关节屈伸运动时的肌电图改变,正常组在慢活动时见主动肌持续电活动,而拮抗肌看不到电活动,而偏瘫组偏瘫侧上肢58%患者见有拮抗肌同时收缩现象,在快速运动时,正常组见有3相肌电活动,而偏瘫组66%患者见主动肌持续性电活动,全部病例见有拮抗肌同时收缩,拮抗肌同时收缩阻碍主动肌功能,如能抑制拮抗肌收缩可能对康复治疗有效。
4不同部位病变所致上肢瘫痪的临床表现4.1脑叶病变[7]即皮层、皮层下病变所致偏瘫,主要为额顶叶病变波及中央前回及其传导束时可致对侧偏瘫,如病变位于半球背外侧面,则表现为上肢单瘫,或以上肢为主,常见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病变,病变位于半球内侧面则出现下肢单瘫或以下肢为主的偏瘫,见于大脑前动脉供血区病变。
如病灶不大,瘫痪较轻,一般以远端较重,近端轻微,经治疗及康复训练其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较大。
4.2额顶半卵圆中心白质病变即侧脑室旁白质病变,其前部病变表现为上肢瘫,后部病变表现为对侧下肢瘫,此部位病变肢体瘫痪较皮质病变为重[5]。
4.3内囊病变多为对侧偏瘫,包括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下肢瘫,早期为弛缓性,后期为痉挛性偏瘫,肘、腕、指关节均呈屈曲姿位,下肢呈伸直状态,多以上肢严重,尤以手指关节难于恢复,可伴有偏身感觉障碍。
4.4脑干病变所致上肢瘫痪典型为病灶侧面瘫和病灶对侧上下肢瘫,即交叉性瘫,可伴有眼球运动障碍,双侧病变表现为四肢瘫甚至闭锁综合征。
4.5大脑半球大灶病变如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供血区梗死所致的大灶脑梗塞引起病灶对侧严重偏瘫,常伴有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和凝视麻痹,可伴有明显的智能障碍。
此型肢体瘫痪难于恢复。
可根据影像学所见和临床表现判断病变部位、大小,估价上肢瘫痪的功能预后并采取相应的康复治疗。
5弛缓性瘫痪[8,9]所谓弛缓性瘫痪是指肌力减弱或丧失,肌肉松弛,肌张力低,同时伴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是下运动神经元病损所致瘫痪的特点,但急剧发生的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尤其严重脑中风之后,往往引起弛缓性偏瘫或四肢瘫,即所谓脑休克期。
在瘫痪恢复期,往往在病后4周到7周之间逐步转变为痉挛性瘫痪,由弛缓性瘫痪转变为痉挛性瘫的时间越长,其功能恢复的程度越差[5]。
其原因认为是由于脊髓前角细胞突然失去来自上位中枢的易化作用,使脊髓前角细胞暂时失去其反射机能,过一个时期脊髓前角细胞恢复其反射机能,再加失去皮层的抑制作用,从而转变为痉挛性瘫痪[7]。
上肢瘫轻微者弛缓性瘫痪期极短。
逐渐发生、逐渐加重的脑缺血,其肢体瘫痪可无弛缓性瘫痪期。
6痉挛性瘫痪[10,11]脑中风所致的瘫痪一般为痉挛性瘫痪,可于病后即为痉挛性瘫,或病后过一段时间逐渐转为痉挛性瘫,表现为瘫痪肢体肌张力高,被动运动时抵抗较强,肌萎缩不明显,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出现病理反射。
肌电图检查看不到失神经电位。
时间长久则逐渐转为挛缩状态。
因此须早期采取积极、合理的康复治疗措施。
上肢痉挛性瘫表现为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腕及指关节均呈屈曲位。
而瘫痪以伸肌群明显,肩关节外展,肘关节伸直困难,早期指关节仅能作屈曲动作而不能伸直。
而下肢痉挛性瘫痪与此相反,髋、膝、踝关节屈曲困难,呈伸直位[1]。
7病理性联合运动[12]所谓联合运动是指身体某一部分强烈的随意运动时可伴有另一部分肢体的姿势改变,正常生理性联合动作较多,如步行时双上肢摆动等。
脑中风后瘫痪上肢可出现各种病理性联合运动;⑴咳痰或呵欠时常伴有上肢肩、肘关节屈曲动作。
病人可能误认为是上肢开始恢复其运动功能,实际上属于瘫痪上肢的病理性联合运动[2]。
⑵健侧肢体强烈收缩时,出现瘫侧相应肢体类似的动作,如健手强力握拳时,瘫手出现手指屈曲或伸展动作。
健侧肢体意志性活动时伴有瘫痪上肢不自主的肌张力增高,病侧肘、腕或手指缓缓地屈曲。
⑶瘫痪侧肢体给予刺激后可出现瘫侧肢体肌张力增高。
⑷瘫手用力屈曲2~4指时伴有母指内收动作[3]。
⑸肩关节外展时可伴有肘关节屈曲及肩关节内旋和前臂内旋动作。
⑹由于肩关节外展和前屈力差而不能维持这些动作,病人可用过度提高肩带和躯干侧屈来代偿。
⑺偏瘫上肢运动障碍病人习惯于使用健侧手活动,由于健手活动过多而健手脆管综合症的发生率较健康人明显为高。
8日常生活能力[13]应用脑卒中病损评估量表中的运动功能部分(SIAS-M)、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价法(FMA)及Barthel指数(BI)对中风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评价均能准确适用于临床[6]。
目前一般均用Barthel指数评估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用于评测干预结果。
Barthel指数包括10个项目:排便、排尿、洗嗽、入厕、进食、桌椅转移、平地行走、穿衣、上下楼梯和洗澡。
总分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强。
上述10项活动均不同程度地需要完好的上肢功能,尤其手的正常功能更为重要。
脑中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病人使上述各项活动受限,因脑中风后一般手的瘫痪较为严重,且最不易恢复,因而使上述活动受损明显,使Barthel指数评分下降,为提高脑中风病人的Barthel指数需早期严格地进行瘫痪上肢康复功能训练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9预测脑中风病人瘫痪上肢功能的恢复[14]脑中风后在超早期病情有加重趋势,经相对稳定期后功能逐渐恢复,在早期估价功能预后是病人及其家属和工作单位关心的问题,估价中风后瘫痪上肢功能预后主要根据早期的临床表现和CT等影像学所示的病变部位及大小,如病变位于内囊、半卵圆中心或桥脑等部位,尤以病灶较大者其瘫痪上肢功能恢复的预后较差,如上肢肌力0级,尤其软瘫,即脑休克期时间长者功能预后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