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课文分析
《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
![《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3aa36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2.png)
《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杂说四·马说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文言现象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 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古今异义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ca4ad77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a.png)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9ad949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4.png)
【导语】有了伯乐,能让⼈才尽快施展,但即使没有伯乐,“千⾥马”也应奋发图强,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更应⽑遂⾃荐,努⼒展⽰⾃⼰,不能坐以待毙,等待“伯乐”。
⼩编整理了⼋年级下册语⽂《马说》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掌握⼀些常⽤⽂⾔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些常⽤⽂⾔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新课导⼊ 请学⽣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姓孙名阳。
据说,有匹千⾥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
在⽺肠⼩道上,它⽤⼒挣扎,汗⽔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
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马,泪流满⾯,并脱下⾃⼰的⾐服盖在千⾥马⾝上。
千⾥马低下头吐⽓,⼜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马的关系有进⼀步的认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属议论⽂体。
“说”是“谈论”的意思。
⼆、整体感知 1、听课⽂录⾳;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齐读课⽂。
三、翻译理解 1、学⽣⾃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对。
⑵⼀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称也:⽤。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 A、⾷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不饱:吃。
其: A、其真⽆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临之: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也:能够。
B、虽有千⾥之能:才能。
马说课文内容
![马说课文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980a95a25c52cc58ad6be35.png)
马说课文内容
1、文常。
《马说》选自,作者,字,世称,
代家,家,家。
著有。
本文体裁是一篇“”,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类似今天的杂文。
如《》。
本文还有一篇姊妹篇《龙说》。
2、背景: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足三及门,而閽人(守门人)辞焉”,痛感于当时统治者的埋没人才,写下此文。
3、表现手法:托物寓意。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寄寓作者的感情:见上文黑字。
4、主旨:这篇议论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作者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
寄托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和潦倒之感,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控诉。
5、文章脉络:正面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反面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埋没原因→食马者的无知→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6、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最能体现食马者无知嘴脸的句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7、每段后一个“也”字包含哪些情感?
答:(1)愤愤不平、痛惜、同情。
(2)反问,对统治者愤怒谴责。
(3)痛切、和对食马者的嘲讽。
《马说》课文赏析
![《马说》课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5906fa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2.png)
《马说》课文赏析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马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与愤懑,以及对有识之士得不到赏识的悲哀和无奈。
以下是关于《马说》的详细赏析,主要从主题思想、艺术手法、语言特点、情感表达、思想内涵、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主题思想
《马说》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与愤懑,以及对有识之士得不到赏识的悲哀和无奈。
作者通过对马的描绘和思考,隐喻人才的难得与被埋没,呼吁社会应该重视人才,给予他们应有的待遇和尊重。
二、艺术手法
1.象征手法: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马的描绘和思考,隐喻人才的难得与被埋没。
这种手法使得文章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2.对比手法: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马的优秀品质与人才的被埋没进行对比,突出了主题思想。
这种手法使得文章更加鲜明有力,增强了感染力。
3.排比手法:作者运用排比手法,通过一系列排比句式来表达对人才的赞美和渴望,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气势。
三、语言特点
1.生动形象:作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马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主题思想。
2.简练明快:作者的语言简练明快,不拖泥带水,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与愤懑之情。
四、情感表达
1.愤懑之情: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之情,对社会的不公和现实的无奈。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文章充满力量,令人感动。
2.悲哀之情:作者对有识之士得不到赏识的悲哀和无奈之情也在文中得以体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悲天悯人。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9aa1f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1.png)
《马说》赏析《马说》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马之千⾥者,⼀⾷或尽粟⼀⽯(dàn)。
⾷(sì)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是马也,虽有千⾥之能,⾷不饱,⼒不⾜,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妄求其能千⾥也?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天下⽆马!”呜呼,其真⽆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结构分析】 第⼀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
第⼆部分(第2段),写千⾥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对⾷马者的⽆知进⾏痛斥,归纳中⼼。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市)⼈,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宋⼋⼤家”之⾸,中华五圣之⾸──⽂圣,继孔孟之后⼜⼀伟⼤的⽂学家。
少孤由嫂⼦郑⽒扶养成⼈,25岁进⼠及弟,后任监察御史。
贞元19年(803),京畿⼤旱,民不聊⽣,上书御史台论天旱⼈饥状,请免百姓徭役赋税,得罪德宗,被贬为阳⼭令。
元和初,名为国⼦博⼠。
元和⼗⼆年(817),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因功摺为刑部侍郎。
后⼆年,⼜因谏宪宗迎佛⾻,贬谪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后,再度召回京师,任国⼦监祭酒,转兵部侍郎,后改吏部侍郎,再转京兆伊兼御史⼤夫。
后因与御史中丞李坤不合,复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卒,时年57岁,谥号⽂,世称韩⽂公,穆宗为之辍朝。
韩愈在⽂学上,倡导“古⽂运动”,提倡散⽂,反对骈⽂,后⼈称他为古⽂运动的领袖,居“唐⼋⼤家”之⾸;在哲学上,极⼒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教育上卓有成绩。
他的伟⼤成就和贡献,千百年来对我国⽂学发展产⽣着深远的影响。
他三岁⽽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马说教案(精选7篇)
![马说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697f99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e.png)
马说教案(精选7篇)《马说》教案篇一一、作者及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马说》教案篇二一教学任务分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
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
,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学生分析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
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
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
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
《马说》教学设计详案
![《马说》教学设计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9444a93186bceb19e8bbd4.png)
《马说》教学设计详案【教材分析】《马说》是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学情分析】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2.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3.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根据背景资料等,理解作者的情感。
【设计理念】从刘备和的卢马的故事导入,引发学生们对千里马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整堂课的设计过程中,“读”贯穿课堂始终,采用“走进文本,读出‘意味’”、“探究内容,读出‘情味’”、“知人论世,读出‘寓意’”、“各抒己见,谈出‘新意’”四个大环节来逐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以及教师的参与,在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情感,合作探究中愉快学习,实现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最终让学生明白当今社会的优越性,并寻找到自我被赏识的途径,最终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短文中“食、见、策、尽”等实词和“其、也”等虚词的用法。
2. 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023年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整理
![2023年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88eda5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65.png)
2023年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整理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确定都不生疏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出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觉千里马。
千里马常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常有。
所以,即使是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一般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由于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妙的素养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根据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莫非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熟悉千里马啊!解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觉人才的人)。
《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b2417cc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ad.png)
《马说》说课稿【教材分析】《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目标定位】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适当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
”)2.理解作者思想,领会文章寓意。
(新课标提出“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的要求。
)3.情感渗透,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
(这是根据“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特点所决定) 【教学准备】多媒体。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832c0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7.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马说》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悠悠一片心,端坐倚长松。
轻轻抚我鬃,细语我嘶鸣。
我是天上孤月,舞遍长空街。
九天彩云里,相约赛华清。
飞艇入九天,岂复下凡人?随意驾轻云,马蹄不沾尘。
作者:贾谊知识点1. 文学体裁本课文为诗歌,结构为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汉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指每句七个字,一首四句,用以表达美好的情感和抒发感情。
2. 修辞手法•拟人:将马人性化,赋予了思考、表达的功能。
例如:细语我嘶鸣。
•比喻:如将马比作孤月,表现马在天空中的自由与高傲。
•排比:一连串近似的表达,强化语境,使语言生动有力。
例如: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3. 诗歌韵律本课文为七言绝句,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即一句押一韵。
这种韵律的运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2.加深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3.培养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2.帮助学生理解七言绝句的韵脚和节奏,加深对整体语感的掌握。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2.如何让学生在掌握韵脚和节奏的同时感受整体的语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以及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感;•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3. 模仿和创作•学生模仿《马说》的韵律和语感,写出一首自己的七言绝句;•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4. 总结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回顾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内容。
课后练习1.请你回忆本课文中文学体裁和韵律;2.结合本课文,分析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3.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你对自然的感受。
马说课文分析
![马说课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e3d699d4d8d15abe234eff.png)
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
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二、问题研究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
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韩愈《马说》原文翻译及解析
![韩愈《马说》原文翻译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4d25ed6f1aff00bed51e90.png)
韩愈《马说》原文翻译及解析韩愈《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唐)或(韩愈文选)【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阅读训练]《马说》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2)流露作者怀才不遇之感和愤世嫉俗之意的句子是(不以千里著称的必然性)(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2、文中的千里马有怎么样的特征?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去识别千里马(即人才)?3、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它暗示了什么?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表达了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怎样的境遇?7、“一食或尽粟一石”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目的何在?8、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表达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感情。
28 马说_课文分析
![28 马说_课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52ab1ca300a6c30c229f3e.png)
课文分析一、谋篇立意韩愈早年,怀才不遇,三次上书宰相而志不得通,尔后入朝为官,“有见辄言”,为除弊政又两次遭贬。
深感当时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能。
出于愤世不遇之情,遂有《马说》一文面世。
《马说》一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委之以重任,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文章从这一见解出发,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深刻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抨击。
二、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提出见解、指出原因。
第1自然段: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但这里的“伯乐”是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
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部分(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即“食马者”的无知。
第2自然段: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
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要害。
“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
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现”,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2d69169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6b.png)
《马说》说课稿一、说教材《马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以其独特的议论文体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课文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比马的品质和当时社会对待马的态度,隐喻了人才被埋没的可惜和对明主识才、用才的渴望。
以下从作用、地位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作用《马说》作为一篇典型的文言文,对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本文还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言文鉴赏能力。
2. 地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马说》属于文言文单元,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篇目。
它既是对前期所学知识的巩固,也为后续学习更高级别的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3. 主要内容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千里马的特点和才能;第二部分,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待千里马的不公和埋没人才的现象;第三部分,提出明主识才、用才的观点,并对当时社会的用人制度进行了批判。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了解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本文的主题和观点;(3)学会分析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运用启发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人才、尊重人才的价值观;(2)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2)本文的主题和观点;(3)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2)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3)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提升。
四、说教法在教学《马说》这篇课文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0b8494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0.png)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马说》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
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
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
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
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
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
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
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马说》课文鉴赏
![《马说》课文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43a2dcae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26.png)
《马说》课文鉴赏1、文章中的五个“也”。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
这些用法看起来专门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
《马说》中的五个“也”字确实是如此。
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
这三个“也”专门值得品评,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又反转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感情状态。
第一段要紧写千里马被埋没的缘故,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差不多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显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动身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缘故,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慨声讨的感情进展到高潮。
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比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因此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以上三个“也”字,都跟文章的全局有关,从某种意义上看,也能够说是全篇脉络的标志,是应当反复推敲的。
剩下的两个“也”字都在行文中间:一个在句末,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临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能够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另一个在句中,即“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则明显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我们要体会“也”字(包括其他虚词)的这些微妙作用,最好的方法确实是反复朗读课文。
要努力读出语气,读到烂熟于胸,看起来其中的句句话都出于自己的口,再来体会就不难了。
马说课文讲解
![马说课文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d72d152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45.png)
马说课文讲解(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叙事作文、写景作文、抒情作文、游记作文、状物作文、观察日记、书信作文、观后感、申请书、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narrative compositions, landscape writing compositions, lyrical compositions, travel compositions, narrative compositions, observation diaries, letter compositions, observations, applicatio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马说课文讲解马说课文讲解一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中考重点知识集锦
语文备课组
一.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课文中重点字的意思。
(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2)然后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3)祗辱有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4)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食器)(5)不以千里称也(凭,凭借)(著称)(6)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7) 食马者(通“饲”,喂)(8)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表现在外面,“见”通“现”)(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等同,一样)(10)或尽粟一石(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叫)(通晓)(14)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识别,了解)
三.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子并释义。
食马者(“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四.按要求分析或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0.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指: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21.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22.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23.第二段说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24.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5.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6.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2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30.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3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
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
3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3.分别概括123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
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4.“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5.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6.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37.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38.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39.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
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40.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
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41.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
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