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寂静的春天》学案
《寂静的春天》学案
精心整理
《寂静的春天》学案
蕾切尔.卡森
【学习要求】
1.诵读全文,掌握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把握科学小品的语言特色。
发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
美国人把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与《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提并论,认为这两本珍贵的书都改变了他们的社会。
(本文是这部书的节选)
(二)学法指导
1.通过图书馆、网络或其他渠道,阅读《寂静的春天》全书内容。
2.结合第二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校园热点问题——校园环境污染的调查与取证,在课堂中展示活动成果,开展大讨论。
(三)知识积累与课前预知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啮齿()牲畜()畜牧()步履()
拨弄()滞留()栖居()
析。
①“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
”
②正如艾伯特.史怀哲所说:“人们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
③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4、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
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
《寂静的春天》学案
《寂静的春天》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的环保精神,把握文章主旨;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与危害;3、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探究理解重点语句和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畅读全文,通过查工具书和阅读注释,读准字音。
啮齿()拨弄()滞留()栖居()步履()牲畜()骨骼()2.联系语境,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义。
不可逆转:一丝不苟:屈指可数:3、搜集一些自己身边见到的环境污染的事例,并谈一谈自己对环保的看法。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一)整体感知1.全文的中心主旨是书上的哪一句?(或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后果怎样?3.联系课文内容,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二)合作探究1.课文对地球生命的历史阐述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来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2.主题探讨:你认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旨是什么?3.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呢?【数据资料】美国《洛杉矶时报》曾以“大地母亲生活中的一日”为题报道了整个世界一天中发生的事情:①世界各国70%的城市居民,即15亿人,呼吸着不卫生的空气,至少有800人由于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
②5600万吨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层,大部分是通过使用矿物燃料和焚烧、热带雨林排放的。
③至少15000人死于不安全的水造成的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④12000多桶石油泄漏到世界的海洋,这足以注满25个游泳池;约1725万千克垃圾被从船上丢入海中。
⑤180平方英里(约460平方千米)的森林消失;多达140种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灭绝,主要原因是森林和珊瑚遭到破坏。
⑥世界上413座商用核反应堆的发电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5%,它们产生的核废料达20多吨。
寂静的春学案及答案
连锁反应:
不可逆转:
一丝不苟:
屈指可数:
3.填空
(1)本文作者蕾切尔·卡森是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她1962年出版的
《寂静的春天》在美国成了轰动全国的畅销书,激起了公众的人环境保护意识,并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回响,至今仍被认为是环境保护主义的奠基石。
(2)课文题目“寂静的春天”是指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在杀死昆虫的同时,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来的生存,最终会导致春天里出现“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的毫无生机的、死气沉沉的可怕景象。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理解关键语句含义,体会本文运用对比阐述事理的作用。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语句。
(二)尝试练习
学生合作讨论明确下列语句的含义。
(1)正如艾伯特•史怀哲所说:“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2)这些化学药品不应该称作“杀虫药剂”,而应该为“杀生物药剂”。
第二部分(3-8)说明人类无法无法适应由于自身对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世界环境的急遽变化,滥用化学药品所导致的危害的环境污染已陷入了恶性循环。
第三部分(9)总结,提出结论。说明不进行环境保护的后果是“我们的一大人祸”,‘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地球’。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提出观点、分析说明、得出结论
(二)合作探究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蕾切尔·卡森及其著作的相关情况。
2.通读全文,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概括各段重点,继而理清文章思路。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瞬间()锶()流淌()啮齿()拨弄()
滞留()步履()牲畜()畜牧()急躁( )
辐射()短暂()隐秘()栖居( )螺旋()
《寂静的春天》教学设计
躁轻率的步伐 。 ( )( 5 ) 3 第 段 人类 对 自然 环境适 应缓慢 、
【 教学 目标 】
1通 过 对 课 文语 言 文 字 的 揣 摩 , . 了解 环 境 人 类 发 明 制造 化 学 药 品 速 度 惊人 。 对 比的效果 : 出人类 滥用化 学药 品 , 突 改 污 染 的危 害 , 导环 境 保 护 。 倡
◆ 人 类 对 环 境 最 可 怕 的 破 坏 是 用 危 险 甚
由 唐 诗 中 的 春 天 导 入 。 学 生 背 诵 4 唐 遍 在 农 场 、 园 、 林 家 庭 中 使 用 … … ( 首 花 森
诗 , 知 春 天 的 美 , 师 引 入 新 课 , 书课 题 , 感 老 板 师 生 明 确教 学 目标 )
2人类 需要做的是 : 护环境 、 护地球 ; . 保 爱
3一 枚 树 叶 像 醉 汉一 样从 枝 头飘 下 来 。 . 4一 枚 憔 悴 的 树 叶 从 枝 头 掉 下 来 , 是 秋 . 那
天的一声叹息 。
遵 从 发 展 规 律 , 轻 率 冒进 , 坏 环 境 ; 少 化 不 破 减
点 。 严 密 准 确 而 又 形 象 生 动 是 科 学 小 品 文 的 语 言特 色 。
1找 出文中 的对 比语 句 , . 并理解 其作用 。
( 生 细 读 文 本 , 出相 应 的 句段 , 学 找 并概 括 对 比
内容 )
本 文特 色 : 比 手法 , 明 事理 逻 辑 严 对 说
2 学习把抽象 内容说得具体生 动的技巧 , 变 自然力量 的可怕 , . 突出其 巨大危害 , 文章 使
体 会 重 点句 子 所 表 达 的 思 想感 情 。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 习 把 抽 象 语 句 所 蕴 含 的 感情 。 理 教 学课 时 :课 时 1 教学方法 : 品读 法 、 究 法 探
《寂静的春天》学案
《寂静的春天》学案一、背景介绍《寂静的春天》是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森的一部代表作,也是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
该书于1962年,卡森以寓言的方式描述了人类可能面临的生态危机,并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建议。
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和讨论,对环保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寂静的春天简介《寂静的春天》讲述了一个虚构的美国小镇因过度使用化学农药而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书中详细描述了农药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危害,以及人们如何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
三、主题分析《寂静的春天》的主题主要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作者通过描写小镇上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人类需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
同时,书中也强调了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
书中还探讨了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环保中的责任和角色。
四、人物形象分析在《寂静的春天》中,主要人物是一位女性科学家瑞秋。
她勇敢地揭示了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并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她的形象体现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也反映了科学家在环保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还有一些次要人物,如政府官员、企业和农民等,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对环境问题持有不同的态度。
五、艺术特色分析《寂静的春天》是一部文学作品,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寓言式叙事风格:作者采用寓言的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融入到虚构的小镇故事中,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
2、细腻的环境描写:书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非常细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环境遭到破坏后的沉痛和无奈。
3、强烈的情感表达: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情感的冲突,表现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希望。
4、科学的严谨性与文学的艺术性相结合:书中的科学理论严谨准确,同时运用文学的手法进行描写,使科学知识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
六、阅读建议1、深入理解书中的主题和观点:阅读时需要认真思考书中的主题和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进行思考和分析。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配合)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PPT配合)章节一:引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背景及书中主要内容。
2. 教学内容:介绍瑞秋·卡森及其著作《寂静的春天》。
3. 教学方法:PPT展示、讲解、学生阅读。
章节二:春天的破坏者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春天生态系统的变化,以及杀虫剂对春天的破坏。
2. 教学内容:分析春天生态系统的平衡,探讨杀虫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学方法:PPT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章节三:死亡之河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杀虫剂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
2. 教学内容:分析杀虫剂对河流生态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 教学方法:PPT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章节四:鸟儿不再歌唱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杀虫剂对鸟类的危害,以及鸟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分析杀虫剂对鸟类的毒性,探讨鸟类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3. 教学方法:PPT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章节五:人类的警示1.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2. 教学内容:总结《寂静的春天》中的警示,探讨人类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3. 教学方法:PPT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学生发言。
章节六:生态系统的警告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关系的破坏。
2. 教学内容:讨论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人类活动如何打破这些平衡。
3. 教学方法:PPT展示、互动游戏、小组讨论。
章节七:化学品的泛滥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中化学品的广泛使用及其潜在危害。
2. 教学内容:探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使用情况,以及它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可能影响。
3. 教学方法:PPT展示、视频资料观看、小组讨论。
章节八:健康之谜1.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 教学内容:分析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讨论杀虫剂等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寂静的春天》导学案 (无答案)
《寂静的春天》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2.体会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3、培养绿色信念, 倡导环境保护。
【学习重难点】探究理解重点语句和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 通读全文, 通过查工具书和阅读注释, 读准字音。
啮齿()拨弄()滞留()栖居()步履()牲畜()骨骼()2. 联系语境, 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义。
不可逆转:一丝不苟:屈指可数:二、课堂学习与研讨(一)内容探讨1.联系课文内容, 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2、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 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呢?(二)写法探究1.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污染及危害?找出例子并加以分析。
2.富有感情色彩而又形象生动是科学小品的语言特色, 仔细体会下列句子, 谈谈它们所表达的情感。
①“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 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 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
”②“人甚至连自己创造出来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③“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 而应称为‘杀生剂’。
”三、拓展阅读: 《春之怀古》阅读下面文段, 回答问题。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 从绿意内敛的山头, 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 噗嗤的一声, 将冷面笑成花面, 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 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 唱入篱落, 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 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 那样敏感, 却又那样浑沌无涯。
一声雷, 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一阵杜鹃啼, 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 一阵风起, 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 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
反正, 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 不逻辑, 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寂静的春天》学案
《寂静的春天》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认识化学农药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3、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生动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书中所描述的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掌握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和科学数据进行论证的方法。
2、难点(1)思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2)分析书中的科学观点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她的作品《寂静的春天》引发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环境保护运动。
2、写作背景20 世纪 50 年代,大量化学农药在美国被广泛使用,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但当时人们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
卡逊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写下了《寂静的春天》,以引起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四、学习过程1、初读感知(1)快速浏览全书,概括主要内容。
本书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了因过度使用化学农药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许多生物物种灭绝,春天变得寂静无声的景象。
(2)梳理书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观点:化学农药的滥用对环境和生物构成了巨大威胁。
论据:列举了大量实例,如鸟类数量减少、昆虫死亡、河流污染等,同时引用了科学研究的数据和报告。
2、精读探究(1)分析书中所描述的化学农药的危害。
化学农药不仅直接杀死了害虫,还会残留在土壤、水源和生物体中,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和传递,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连锁反应。
例如,鸟类食用了含有农药的昆虫或种子,导致繁殖能力下降甚至死亡;鱼类在受污染的水中生存,体内积聚了有害物质,影响了其生长和健康。
(2)探讨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些危害的。
作者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首先,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如某地鸟类因农药中毒而数量锐减,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
其次,引用权威的科学研究报告和数据,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
寂静的春天_导学案
《寂静的春天》导学案1 .文本全解。
(1)作者简介。
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 1907年出生。
从小爱好文学,四岁时就在儿童刊物上发表作品。
她性格内向,喜爱读书写诗,热爱大自然,是热心的鸟类爱好者。
中学毕业后进人宾夕法尼亚州女子学院主修英国文学,业余继续写诗。
二年级时的一门生物学课唤醒了她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决定转而主修动物学。
1929年卡森以优异成绩获得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动物学硕士学位,其后在马里兰大学教了几年动物学。
1936年卡森被聘为美国渔业局的海洋生物学家,同时在《巴尔的摩太阳报》兼职撰写有关海洋生物的专题文章。
1941年卡森的第一本书《在海风的吹拂下》(Under the Sea-Wind)出版了,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1951年,她完成了《我们周围的海洋》(The Sea Around us)一书书稿,但联系出版时一连15次被拒绝。
1952年该书出版,立即引起轰动,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并于同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图书奖和伯洛兹自然科学图书奖。
雷切尔•卡森一举成名,于是从政府机构辞职开始了她的专业写作生涯。
1955年她又出版了《海的边缘》(The Edge o / the Sea)。
这些作品构成了关于海洋的传记并使她成为著名的科普作家。
早在1945年,卡森就对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引起警觉,特别关注滴滴涕对鸟类的影响。
她写了一篇文章向著名的《读者文摘》投稿,说明滴滴涕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但未被接受。
20世纪50年代,美国联邦农业部计划大量生产和使用各种化学杀虫剂,其中不少对环境的危害尤甚于滴滴涕。
1957年在麻州的德克斯堡地区由于使用杀虫剂灭蚊造成大批野生动物死亡;在纽约的长岛东部地区为了扑灭一种飞蛾,竟不顾后果大面积喷洒滴滴涕和柴油之混合物;南方各州为了消灭火蚁,大举喷洒杀虫剂,伤害了许多野生动物。
最严重的一次是1959年对小红莓喷洒化学杀虫剂,导致了全国性的愤怒抗议,迫使农业部在感恩节旺季时下令禁止小红莓上市销售。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配合)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PPT配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背景及书籍的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介绍《寂静的春天》的作者瑞秋·卡森及其成书背景。
阐述本书的主题:农药对环境的破坏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PPT展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关键信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本书主题的看法。
1.4 教学活动观看《寂静的春天》PPT,了解作者及书籍背景。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阐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二章:农药的兴起与环境的危机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农药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农药使用的合理性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2.2 教学内容介绍农药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DDT等农药的广泛使用。
阐述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如生物富集、生态失衡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PPT展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农药发展历程及其环境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农药使用的合理性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2.4 教学活动观看《寂静的春天》PPT,了解农药的发展历程及其环境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农药使用的合理性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的丧失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阐述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如物种灭绝、生态系统失衡等。
强调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PPT展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及其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看法。
3.4 教学活动观看《寂静的春天》PPT,了解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看法。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四章:人类的觉醒与环保运动的兴起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寂静的春天》出版后的影响及环保运动的兴起。
《寂静的春天》教案
《寂静的春天》教案教案:《寂静的春天》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的背景和作者。
2.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3.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的内涵和主旨。
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技巧。
3.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寂静的春天》的题目,唤起学生对春天的印象,并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感受和美好的记忆。
二、导入知识(10分钟)三、阅读文学作品(20分钟)教师将《寂静的春天》的文学作品分段朗读,让学生跟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隐喻,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技巧。
四、理解文化内涵(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对该作品的影响,并结合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五、情感表达和文学欣赏(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文学欣赏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通过绘画、写作、朗诵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同时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或艺术展览,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开展大自然保护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有了一定的培养。
但是,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理解有待加强,下一次教学时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文学技巧的分析。
《寂静的春天》教案
《寂静的春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通过阅读选文,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蕾切尔·卡森,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环保运动的奠基人。
2. 作品背景:20世纪50年代,美国广泛使用农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物种类减少。
3. 作品特点:以生动的实例揭示农药对环境的破坏,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选文,理解并感悟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者、作品背景及作品特点。
2. 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培养关爱自然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蕾切尔·卡森及其作品《寂静的春天》。
2. 阅读选文:让学生阅读作品中的相关章节,感受作品风格。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如农药代表的破坏力量,春天代表的生机勃勃等。
4. 联系现实:让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如何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5. 总结:强调作品《寂静的春天》在环保领域的意义,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寂静的春天》对当今环保运动的启示。
2. 让学生收集有关环保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扩大知识视野。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环保的文学作品,如《沙尘暴》、《地球的故事》等。
七、课堂练习(1)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揭示了________的危害。
(2)作品中的春天象征着________。
(3)《寂静的春天》呼吁人们________。
《寂静的春天》教案
《寂静的春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了解并欣赏《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封面和简介。
掌握书中的主要概念和主题。
理解并参与春天的观察和记录活动。
1.2 教学内容:封面和简介的介绍:《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关于自然和春天的书籍。
它的封面上有美丽的春天风景插图,简介中提到了书中的主要概念和主题。
主要概念和主题:书中讲述了春天的美丽和寂静,以及人们对春天的观察和感受。
春天的观察和记录活动:学生可以在户外或教室里观察春天的迹象,并记录下来。
1.3 教学步骤:1. 展示《寂静的春天》的封面和简介,引导学生欣赏和关注。
2. 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的主要概念和主题,并讨论。
3. 组织学生进行春天的观察和记录活动,提供必要的观察工具和材料。
4. 学生展示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记录结果,讨论春天的美丽和寂静。
第二章:春天的迹象2.1 教案目标:了解春天的迹象和特点。
学会观察和记录春天的变化。
培养对自然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春天的迹象:春天的天气变暖,植物开始生长,动物开始活动等。
观察和记录春天的变化:学生可以在户外或教室里观察春天的迹象,并记录下来。
对自然的敏感和欣赏能力:通过观察春天的变化,学生可以培养对自然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2.3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了解春天的迹象和特点,提供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2. 组织学生进行春天的观察和记录活动,提供必要的观察工具和材料。
3. 学生展示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记录结果,讨论春天的变化和美丽。
4.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欣赏。
第三章:春天的花朵3.1 教案目标:认识和了解春天的花朵。
学会观察和描述春天的花朵。
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春天的花朵:介绍春天常见的花朵,如樱花、桃花、郁金香等。
观察和描述春天的花朵:学生可以在户外或教室里观察春天的花朵,并描述它们的外貌和特点。
欣赏和表达能力:通过观察和描述春天的花朵,学生可以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最新-高中语文 6 寂静的春天学案 鲁教版必修3 精品
《寂静的春天》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目标: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
【学习重点】探讨文章思路,揣摩重点语句。
【学习内容】一、基础积累1、正音瞬.间()锶.()塑.造()供.养()供.品()啮.齿()拨弄.()弄.堂()滞.留()栖.居()步履.()牲畜.()畜.牧()短暂.()隐秘.()秘.鲁()急躁.()辐.射()2、字义:啮:滞留:不可逆转:一丝不苟:屈指可数: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药物使用的整个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
自从滴滴涕被允许民用以来,逐步升级的过程便开始了,人们得不断寻找更有毒性的物质。
这是因为作为对达尔文适者生存原理的绝好证明,昆虫已出对人们使用的某一杀虫药具有抗药性的超级品种,于是人们发明一种更毒的药剂,接着又一种比这种药剂更毒的药剂……A. 发明演变必须发现B. 发明演化必需发现C. 发展演变必需发明D. 发展演化必须发明二、整体把握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全文的主要观点是书上的哪一句?或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概述各段重点,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化学药品对大自然的危害?三、精读课文,回答问题: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标题“寂静的春天”的含义,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2、富有感情色彩而又形象生动是科学小品的语言特色,仔细体会下列句子,谈谈它们所表达的情感。
①“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
”②“人甚至连自己创造出来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③“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④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
3、课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来谈谈其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1、除课文提到的因素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2、为了防止出现“寂静的春天”这种景象,你认为人类需要做些什么?3、课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式,在“友情”“人生”中任选一词,另外写一句话。
《寂静的春天》教案
《寂静的春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背景以及书籍的主要内容。
1.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阅读书籍,进行思考和讨论。
1.3 教学内容:1.3.1 介绍蕾切尔·卡逊及其作品《寂静的春天》;1.3.2 讲解书籍的背景和成书过程;1.3.3 概述书籍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第二章:自然与生态2.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自然与生态的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书中实例进行讲解。
2.3 教学内容:2.3.1 讲解自然与生态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3.2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3.3 引用书中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第三章:农药与生物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2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3 教学内容:3.3.1 讲解农药的作用和分类;3.3.2 分析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3.3 探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方法。
第四章:人类健康与环境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4.2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4.3 教学内容:4.3.1 讲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4.3.2 分析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4.3.3 探讨环境保护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第五章: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5.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5.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我国实际案例讲解。
5.3 教学内容:5.3.1 讲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5.3.2 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挑战;5.3.3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第六章:环境伦理与责任6.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环境伦理的概念,认识到保护环境的责任。
《寂静的春天》教案
《寂静的春天》教案第一篇:《寂静的春天》教案寂静的春天(教案)雷切尔•卡森教学目的:1.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2.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科技文的能力,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3.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雷切尔•卡森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讨文章思路,揣摩重点语句,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教学难点:探究理解重点语句和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从生活中体会到: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科学改变了并且还在继续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科学拓展了空间,让人类一步步地从陆地走向海洋,走向太空;科学延伸了时间,让人类延长了寿命,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科学已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与我们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
通过各种媒体,我们都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科学世界的丰富和科学智慧的光辉。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审视,科学在为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足可让人类灭亡的危害……早在1989年3月24日,美国的“埃克森•阿尔迪兹”号油船在美国阿拉斯加威廉王子岛海岸触礁搁浅,原油泄漏量达1100万加仑,8600公里海岸线受污染,16条鲸鱼30万只海鸟和5000多头海獭、海豹死亡,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
此外,还有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发生……因此,环境保护已成为我们今天迫在眉睫的话题。
今天,我们便来学习一篇引起人们关注环境污染的课文——《寂静的春天》。
二、作者作品简介:作者: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
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
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
〖2021年整理〗《寂静的春天》精品导学案
《寂静的春天》精品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2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3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
预习检测1回顾——作者简介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
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
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
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
人们对她的这本书的评价是: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
2检测——基础字词给加粗的字注音啮齿()滞留()栖居()步履()牲畜()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1.文章开首第1段阐述的重点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2.第2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话?其强调的对象是什么?3.第3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句是哪一句话?4.第4、5、6三段从整体上看是什么关系?侧重点分别是什么?5.作者认为人类能“控制大自然”吗?从课文中找出作者的观点。
6.你是如何看待人类使用化学药品的?我的质疑参考答案:预习检测niè hì qīǚ chù合作探究1【提示】第1自然段概述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但是,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生物对其环境的实际影响较小。
接着一转话锋,说到了“在2021极短的时光瞬间中,一个物种——人——才获得了有效力量去改变他所在世界的大自然”,引起下文。
2【提示】第2段的中心句是“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性质亦发生了变化。
”这句话强调了人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已经到了令人不安的地步。
3【提示】第3自然段着重介绍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生物和其生活的环境之间的适应和平衡,而时间是最基本的要素。
但是现代世界里人们没有时间去适应世界的急速变化。
《寂静的春天》教案
《寂静的春天》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2.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3.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雷切尔•卡森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的精神。
一、课文导入我国清代时期的洪亮吉提出:人们无不愿意做盛世之民,但盛世人口激增,吃的问题、住的问题、穿的问题等无法解决,写作了《治平篇》让皇帝思考这个问题。
但当时的朝廷没有想出好的应付办法,只好不了了之。
英国人马尔萨斯向全世界公布他的人口理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财富以算术级数增长,他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控制人口是必需要做的事,我国的马寅初则在解放初期就正面提出计划生育的问题,当时中央的观点是“人多力量大”,“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
马寅初自然遭到了彻底批判。
无独有偶,远在大洋彼岸的科学家雷切尔•卡森1962出版《寂静的春天》,结果引出了轩然大波,化学工业界对《寂静的春天》及其作者进行了有组织的攻击,他们指斥该书,说它“比它所谴责的杀虫剂毒性更大”。
他们贬损卡森,指称她是“歇斯底里的病人”,甚至以她终生未婚进行人身攻击。
“为什么一个没有结婚的老处女会如此关心遗传基因的问题?”他们都是站在人们思想的前列提出问题的学者,是人类的先知,可是他们都不被理解,甚至受到批判。
当然,他们的心血也没有白费。
我国新时期即着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1964年,美国提出环境保护问题。
美国人把卡森《寂静的春天》与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提并论,认为两本珍贵的书都改变了他们的社会。
二、课文内容解读第一部分:①—⑧介绍说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①概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但是,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②人类对环境的改变令人不安。
介绍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之大,而且其隐蔽性极大。
③着重介绍漫长的发展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与平衡,然而现在的环境变化太快了,人类无法适应。
《寂静的春天》学案
《寂静的春天》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的环保精神,把握文章主旨;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与危害;3、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探究理解重点语句和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畅读全文,通过查工具书和阅读注释,读准字音。
啮齿()拨弄()滞留()栖居()步履()牲畜()骨骼()2.联系语境,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义。
不可逆转:一丝不苟:屈指可数:3、搜集一些自己身边见到的环境污染的事例,并谈一谈自己对环保的看法。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一)整体感知1.全文的中心主旨是书上的哪一句?(或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后果怎样? 3.联系课文内容,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二)合作探究1.课文对地球生命的历史阐述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来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2.主题探讨:你认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旨是什么?3.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呢?【数据资料】美国《洛杉矶时报》曾以“大地母亲生活中的一日”为题报道了整个世界一天中发生的事情:①世界各国70%的城市居民,即15亿人,呼吸着不卫生的空气,至少有800人由于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
②5600万吨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层,大部分是通过使用矿物燃料和焚烧、热带雨林排放的。
③至少15000人死于不安全的水造成的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④12019多桶石油泄漏到世界的海洋,这足以注满25个游泳池;约1725万千克垃圾被从船上丢入海中。
⑤180平方英里(约460平方千米)的森林消失;多达140种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灭绝,主要原因是森林和珊瑚遭到破坏。
⑥世界上413座商用核反应堆的发电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5%,它们产生的核废料达20多吨。
《寂静的春天》教案
《寂静的春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寂静的春天》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出版时间、背景等。
使学生对书中的主要议题有所了解,产生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简介:《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生物学家瑞秋·卡森所著,于1962年出版,揭示了农药对环境的破坏。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春天的声音会变得寂静?这个问题与我们有什么关系?1.3 教学活动观看《寂静的春天》预告片或阅读书中的摘录,引发兴趣。
分组讨论:学生们对于环境问题的了解和看法。
老师讲解《寂静的春天》的背景和主要议题。
1.4 作业预习下一章节内容。
写一篇关于自己了解的环境问题的短文。
第二章:春天的破坏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农药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农药的使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当前面临的威胁。
2.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纪录片或图片,展示农药对环境的破坏。
分组讨论:学生们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看法。
老师讲解农药的使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2.4 作业写一篇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短文。
预习下一章节内容。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平衡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平衡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平衡如何被破坏。
3.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视频,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平衡的重要性。
分组讨论:学生们对于生态系统平衡的理解和看法。
老师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平衡的重要性。
3.4 作业写一篇关于生态系统平衡的短文。
预习下一章节内容。
第四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4.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保持生态平衡、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潜在使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寂静的春天》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的环保精神,把握文章主旨;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与危害;
3、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从重点词、句入手,用心阅读,用心感悟,理解文章主旨。
2.小组成员加强协作探究,大胆发表见解,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一、走近作者
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
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
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
二、相关知识
科普文章的特点:
(1)短小性。
科普文章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现实作用又可以很大。
它旁征博引,尺幅千里,能及时反映科学上新的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2)知识性。
科普文章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传递给读者。
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
(3)文学性。
科普文章要以优美的文字、形象的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
它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4)思想性。
科普文章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些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启示,发人深省。
三、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啮齿()拨弄()滞留()栖居()
步履()牲畜()骨骼()
四、课堂学习与研讨
(一)整体感知
1.全文的中心主旨是书上的哪一句?(或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后果怎样?
3.联系课文内容,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二)合作探究
1.课文对地球生命的历史阐述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来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2.主题探讨:你认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旨是什么?
3.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