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经济发展方式的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经济发展方式的文献综述
刘畅区域经济学
安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2011年全省总产值达到了12263亿元,增幅为14.5%,位居东部六省增幅之首。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8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5285元,增长17.3%。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万亿元,达11849.4亿元,增长3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1.5亿元,增长19.2%。进出口总额242.8亿美元,增长54.8%。
可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作用为一名安徽人,我不禁要问一句,安徽的经济总量上去了,质有没有得到提高呢?
正如安徽省长王三运在2010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所陈述的那样:安徽省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解决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服务业比重偏低、城镇化步伐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等问题,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辨析国内外经济学界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问题上,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观点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认为二者并无严格的界限。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并列起来,并在使用中互相替代,应该在使用“发展”的地方却使用了“增长"一词。比如,雷诺兹(L-G·Reynolds)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他说:“除了已计算出来的增长和与之相联系的结构变化之外,人们还可以给‘发展’一个特殊的意义:它表示在增长导向下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系统变化。然而,历史资料表明,(传统定义的)经济增长和体制变化是紧密联系的。某些最低限度的政治——经济组织结构也许是增长加速的‘先决条件’。但体制现代化也可以看成是持久增长的伴生物或附属产品,两者都来源于朝气蓬勃的政治领导……由于这些理由,我们把增长和发展视为可以互相替代使用的两个名词。”2雷诺兹显然是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并列起来了。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应该把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涵严格区别开来。在西方经济学中,持这种观点的人占大多数。早在30年代初,熊彼特(Joseph·A·Schmpeter)就提出过:“单纯的经济增长是不能算作经济发展的。”3帕金斯(D·H·Perkins)等人在他们合著的《发展经济学》中说:“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时可以替代使用,但二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经济增长是指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或人均量的上升……经济发展则具有较多的含义。”4还有哈根(E.H.E Hagen)、小朱维卡斯(C·zuvekas,Jr.)等也认为应当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两个名词之间作出区别。在他们看来,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含义,经济增长是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不仅包括更多的产出,而且还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上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5
在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概念有所区别。经济发展是指经济
的总体实力增强,摆脱贫困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经济发展表现在(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经济增长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表现为GDP和产出的增加。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别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概念在理论上的模糊容易出现对经济增长方式的错误评价。比如,在衡量我国的经济发展时,仍然把经济增长的速度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惟一指标,粗放型的数量扩张就是见效最快的经济增长方式,那么在实践中就会追求速度而不追求效益,出现重视物质资本投入忽视人力资本的支出等等粗放增长的行为。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做出明确区分,才能更科学、更准确地选择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实践的需要。
建国以来安徽经济发展方式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缺乏经验,照搬苏联模式,强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片面强调物质积累,忽视消费。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对中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安徽的经济发展发展方式也基本与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方式相同,特别是安徽省位于中部,处于中东部,跨长江、淮河下游,具有区位优势,适合发展铁路运输与水运。自然资源丰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原材料,产业结构也基本以重工业为主,以初级原材料加工产业为主。经济增长主要是外延性增长。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亚洲“四小龙”的腾飞经验给了中国很大的启示。中国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采取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这种“赶超型尾灯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主要有四条:一是高储蓄率、高积累率的重化工业发展路径;二是低汇率、引进外资的出口导向型发展路径;三是牺牲农业、扩大差距的非均衡型发展路径;四是过度使用资源、严重损害环境的粗放型发展路径。“赶超型尾灯式”经济发展方式虽然能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无法掩盖其长期遗留下来的种种顽症,而这些顽症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桎梏。因此,对“赶超型尾灯式”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型已势在必行。6
安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经济总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仍然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安徽虽未成为内陆省份的排头兵,但成绩也是很显著的,在1978年,安徽省人均GDP全国排名第26名,在全国基本属于最穷的省份之一,然而,通过六千万安徽儿女的努力,人均GDP在全国排名前进了5名,在所有的中西部内陆省份中,与湖南并列第三(第一为河南,从1978年的第27位上升到1999年的第18位,上升9位),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1)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安徽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从笔者走访的几个地方来看,部分地区的工业水平仍然停留在简单的初级加工,没有像周边经济发达省份和沿海地区那样,紧紧围绕一个资源优势,扩展商业链,真正做到“做一个产业,强一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