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第三章 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认为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答案D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答案A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念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答案C4.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 认识事物的量C. 确定事物的质D. 把握事物的度答案 D5.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答案 C6.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洽促使事物发展答案C7.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辨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答案A1、“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非决定论的观点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答案 D.8.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A.整体由部分所构成B.整体是各部分之和C.整体具有各个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D.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E.整体和部分可能互相转化答案ABCD.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辨证法的观点是A.辫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E.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答案 ACE3.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 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E. 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答案 ABD)4.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答案 ADE5.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答案BDE6.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多项选择题及答案
3.1.唯物辩证法认为(ABDE)。
3.4.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ABCD)。
A.客观存在的B.复杂多样的C.可以改变的D.可以创造的E.可以随意选择的3.5.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ADE)。
A.系统论不能取代唯物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可以取代系统论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3.6.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BCE)。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C.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D.发展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移E.新陈代谢就是发展3.7.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因为(ABE)。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旧事物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C.新事物出现时力量大于旧事物D.新事物产生时比旧事物更完善E.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3.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主张(ABCE)。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还是外力推动的D.事物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E.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僵死不变的堆积3.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ABCDE)。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它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E.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3.10.可以把发展理解为(ACDE)。
A.事物自己的前进运动B.事物数量的增减C.事物运动过程的飞跃D.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E.旧事物的消灭和新事物的产生3.11.辩证矛盾是指(AB)。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C.思维中的前后不一致D.主观上发生的错误E.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性质3.1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包括矛盾双方(ABCD)。
B.相互依存C.相互贯通D.相互渗透E.相互排斥3.13.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的是(ABCDE)。
马哲复习题第三章(5页)(有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 .社会意识D .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 .上层建筑是指()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社会生产关系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 .社会形态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社会形态的更替D .科技的进步11 .社会革命根源于()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哲练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A.血缘关系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解析】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所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是最基本的人类社会关系。
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D.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生产力范畴的含义。
【解析】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力量,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C项是生产关系所涵盖的;D项不准确:人类社会也属于物质世界。
3.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A.人与人的政治关系B.人与人的思想关系C.人与劳动对象的关系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本质含义。
【解析】生产关系包含两个主要内涵: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一种物质经济利益关系,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
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标志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
【解析】生产工具标志着人们改造、控制自然的能力如何,是人类所能够达到的劳动生产率大小的根本标志;劳动工具的水平是人类劳动力水平的“测量器”。
其他选项都能够衡量生产力的大小,但不是根本性的尺度。
5.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生产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本质,后者决定前者的性质:正是所有制关系才能把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生产力由可能的变为现实的,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产品分配、交换形式,就有什么样的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 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9.“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11.社会意识根源于(A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12.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C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政治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16.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A )A.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B.说明历史事变的动力和原因C.说明阶级社会的本质D.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国家兴旺发达的道路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3.社会存在是指( A )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B.社会物质财富的总和C.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D.社会各种要素的总和4.“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种观点属于( C )A.地理环境决定论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D.历史宿命论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6.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可以(D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C.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7.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D )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伦理道德D.物质生产8.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9.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B )A.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10.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是( B )A.生产关系B.生产方式C.生产工具D.生产资料1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 C )A.生产力的社会形式B.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C.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经济规律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12.社会意识是(A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1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C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C.法律思想、哲学、宗教D.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B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5.下列各项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是(A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C.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D.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1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C )A.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能力的范畴C.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D.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能力的范畴17.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1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C )A.劳动者素质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C.生产工具的状况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19.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它( D )A.生产产品品种的多少B.生产产品质量的优劣C.劳动对象的丰富程度D.用什么生产工具进行生产20.生产力诸因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是( A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生产工具21.在生产力的基本因素中占主体地位的是( A )A.劳动者B.生产工具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22.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 B )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劳动者D.管理方式2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D )A.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B.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C.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D.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24.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A )A.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B.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C.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D.人们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25.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 )A.生产关系B.家庭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26.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B.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C.产品的分配和交换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27.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 B )A.购买、生产和销售B.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C.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D.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28.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B )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29.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是(D )A.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B.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C.个体生产的所有制和社会化生产的所有制D.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3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 )的统一。
马哲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A 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 社会意识D 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C)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解释了(D)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的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D)A 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社会形态是(B)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D)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测试卷(章节练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则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3、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C 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间的相互影响D 社会意识具有的历史继承性5、生产关系中,最基本,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B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 产品的分配形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6、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A 生产关系B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C 生产、分配和交换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7、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历史的钥匙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8、“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这个观点说明了()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C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D 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会促进其发展9、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C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D 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更替的规律10、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A 生产关系的总和B 生产资料的总和C 生产要素的总和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11、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的和作为核心的分别是()A 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B 政治上层建筑和政治意识形态C 政治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D 观念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12、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A 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B 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C 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D上层建筑的各部分随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1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发展C 上层建筑的发展D 经济基础的发展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最根本的原因是()A 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 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C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D 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15、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A 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B 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C 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D 改变历史的发展方向二、多项选择题(10道)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A 地理环境B 人口因素C 生产力水平D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E 生产关系性质2、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
马哲练习答案第三章
马哲练习答案第三章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和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2、辩证的否定是( A )。
A.事物的自我否定B.绝对的否定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D.对事物主观的任意的否定3、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4、所谓系统是指( B )。
A.组成事物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B.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C.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D.事物之间的复杂性和可变性5、矛盾是( A )。
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关系、C.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和相互否定的关系D.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6、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C )。
A.既保留又继承B.彻底抛弃C.既克服又保留D.矛盾的调和7、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D )。
A.出现时间的先后B.是否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C.形式上是否新奇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在于( C )。
A.是否用整体性观点看问题B.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D.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9、否定之否定规律( A )。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10、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D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1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C )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12、辩证联系的含义是(B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B、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关系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13、系统论的最基本原则是(A )A、整体性B、区别性C、最优化D、合理化14、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系统就是指(B )A、事物运动过程的持续性B、由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C、事物运动过程的广延性D、事物诸构成要素相加之总和15、旧事物是指( A )A、已丧失存在必然性并日趋灭亡事物B、力量弱小而又面临困难的事物C、具有缺陷和消极因素的事物D、正经历着严重曲折的事物16、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C )A、产生时间的先后B、是否适合人们的需要C、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D、力量的强弱17、“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A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发展观18、“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观点是(A )A、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B、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C、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点D、形而上学的发展观19、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D )A、高于唯物辩证法B、扬弃了唯物辩证法C、代替了唯物辩证法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2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B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2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 D )A、前者完整的理论形态,后者不是完整的理论形态B、前者承认现象和运动,后者不承认现象和运动C、前者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后者未能揭示意识的本质D、前者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后者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2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D )A、绝对和相对的观点B、有限和无限观点C、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3、一切具体的事物和现象都是有条件的,这个观点是( C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24、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 B )A、事物的永恒运动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仅仅是数量的增减D、循环往复,周而复始25、“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违背了()A、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B、辩证法的基本原则C、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原理26、运动就是事物在一定时间内空间位置的变化,这是( A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C、黑格尔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27、各种运动形式的区别,取决于( B )A、它们复杂程度的不同B、它们所具有的物质基础和各自的特殊矛盾C、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需要D、每种运动形式都具有相对稳定性28、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是一种(D )A、特殊现象B、偶然现象C、暂时现象D、普遍现象29、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D)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哲第三章选择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的改进C.劳动对象的利用 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D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C.国家政权D.生产方式3、国家的本质是( A )A.阶级统治的工具 B.各阶级利益的调解者C.人们相互约定的组织 D.真个社会的代表者4、经济基础是( D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D.一段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5、人类社会和自煞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B )A.地理环境B.劳动C.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6、必然和自由的关系是( D )A.只有摆脱必然性的制约,才能实现自由 B.两者绝对对立的C.两者并无本质差别D.自由必须建立在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基础上7、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 )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社会标准8、人的本质在于( D )A.人能够改造世界 B.人有阶级性C.人有思想,有理性 D.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群体意识是( C )A.集体主义的产物 B.个体意识的总汇C.群体实践的产物 D.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10、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 B )A.属于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B.属于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属于思想上层建筑1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C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12、“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 B )A.历史唯物主义 B.历史唯心主义 C.历史主义 D.自然主义1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A )A.先进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B.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C.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D.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14、“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D )A.宿命论的观点 B.机械论的观点C.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15、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D )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16、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D )A.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 B.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C.个人意识从群体意识中产生D.两者相互依赖、作用和转化17、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产生,这说明( A )A.上层建筑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与不同步性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经济发展规律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决定的D.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1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B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19、关于人的价值的正确观点是( D )A.人的自我价值就在人本身,人生来都有平等的价值B.人的自我价值就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实现的C.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采取必要手段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D.人的自我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20、社会基本矛盾是( D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D )A.全部自然界B.人口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22、区分国家性质的主要根据是( B )A.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B.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C.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D.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23、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D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24、生产里所体现的关系是( D )A.人和人的关系B.人和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和自然的关系25、社会形态是( D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2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D )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相互制约,互相作用27、人的价值的两方面是指( C )A.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B.政治价值和精神价值C.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D.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28、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C )A.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B.前者是人造的,后者是自然界固有的C.前者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而实现,后者自发地起作用D.前者可以被我们废弃和改变,后者无法废弃和改变2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总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C.科学文化水平D.人们的生活水平30、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而广泛的物质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B )A.信息传递系统B.生产工具系统C.动力系统D.能源系统31、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D )A.道德B.哲学C.艺术D.语言学32、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社会权利的观点,这是对( A )A.国家本质的错误论断B.国家起源的正确论断C.国家阶级性的正确论断D.国家职能的错误论断33、人的解放就是( C )A.实现绝对自由B.摆脱规律的支配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D.不受任何束缚34、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B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天才人物的出现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35、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 D )A.杰出人物B.人性C.人类之爱D.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36、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C )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3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 B )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38、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是指()A。
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2.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 制造使用工具B. 具有宗教信仰C.具有思想意识 D.具有语言文字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地理环境的优劣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 D.人口增长的快慢4. 社会意识是()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5.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10.在劳动资料方面,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A.运输设备B.动力系统 C.传动装置D.生产工具11.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12.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1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14.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15.国家政权属于()A.社会的上层建筑B.社会的经济基础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剥削阶级意志的表现1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一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17.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马哲第三章选择题
马哲第三章选择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的改进C.劳动对象的利用 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D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国家政权D.生产方式3、国家的本质是( A )A.阶级统治的工具 B.各阶级利益的调解者C.人们相互约定的组织 D.真个社会的代表者4、经济基础是( D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D.一段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5、人类社会和自煞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B )A.地理环境B.劳动C.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6、必然和自由的关系是( D )A.只有摆脱必然性的制约,才能实现自由 B.两者绝对对立的C.两者并无本质差别D.自由必须建立在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基础上7、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 )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社会标准8、人的本质在于( D )A.人能够改造世界 B.人有阶级性C.人有思想,有理性 D.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群体意识是( C )A.集体主义的产物 B.个体意识的总汇C.群体实践的产物 D.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10、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 B )A.属于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B.属于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属于思想上层建筑1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C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12、“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B )A.历史唯物主义 B.历史唯心主义 C.历史主义 D.自然主义1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A )A.先进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B.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C.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D.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14、“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D )A.宿命论的观点 B.机械论的观点C.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15、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D )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16、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D )A.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 B.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C.个人意识从群体意识中产生D.两者相互依赖、作用和转化17、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产生,这说明(A )A.上层建筑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与不同步性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经济发展规律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决定的D.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1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B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19、关于人的价值的正确观点是( D )A.人的自我价值就在人本身,人生来都有平等的价值B.人的自我价值就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实现的C.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采取必要手段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D.人的自我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20、社会基本矛盾是( D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D )A.全部自然界B.人口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22、区分国家性质的主要根据是( B )A.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B.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C.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D.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23、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D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24、生产里所体现的关系是( D )A.人和人的关系B.人和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和自然的关系25、社会形态是( D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2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D )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相互制约,互相作用27、人的价值的两方面是指( C )A.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B.政治价值和精神价值C.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D.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28、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C )A.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B.前者是人造的,后者是自然界固有的C.前者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而实现,后者自发地起作用D.前者可以被我们废弃和改变,后者无法废弃和改变2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总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C.科学文化水平D.人们的生活水平30、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而广泛的物质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B )A.信息传递系统B.生产工具系统C.动力系统D.能源系统31、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D )A.道德B.哲学C.艺术D.语言学32、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社会权利的观点,这是对(A )A.国家本质的错误论断B.国家起源的正确论断C.国家阶级性的正确论断D.国家职能的错误论断33、人的解放就是( C )A.实现绝对自由B.摆脱规律的支配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D.不受任何束缚34、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B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天才人物的出现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35、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 D )A.杰出人物B.人性C.人类之爱D.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36、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C )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3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 B )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38、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
马哲题库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判断题(一)判断题第一部分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3.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同时产生的。
(×)4.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是忽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5.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它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力量。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因为它们是体现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矛盾。
(√)7.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这是因为那时社会发展没有客观规律。
(×)8.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9.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
(√)10.社会的基本结构有人口结构。
(×)11.从其产生根源看,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
(√)12.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13.国家是通过血缘关系来划分国民的。
(×)14.政体决定国体。
(×)15.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6.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17.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18.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
(√)19.人的本质属性是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
(×)20.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21.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
(×)22.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就得到了正确的解决。
(×)(二)判断题第二部分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2.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3.“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4.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5.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马哲第三章练习题
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2. 旧历史观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不了解超自然力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B不了解自然力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C不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D不了解人的意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A神定的一种秩序B绝对理性在时间上的展开C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D实践4. 生产力体现了生产过程中的( )A人与人的关系B物与物的关系C个人与集体的关系D人与自然的关系 5. 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生产工具6.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技能B科学技术C生产管理D生产工具7.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为( )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B科学技术能够把人和物结合起来C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D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且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8. 生产关系是指(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9. 生产关系中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与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消费关系10.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指( )A谁占有别人的劳动B劳动产品归谁所有C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D劳动过程的社会化程度11. 阶级的实质是( )A不同的社会分工B人们不同的社会地位C由法律规定或认可的具有某种特权的社会集团D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2.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13. 阶级首先是一个( )A.政治实体B.经济实体C.观念实体D.自然实体14. 唯物史观被称为马克思的一个伟大发现,是因为它( )A考察了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B考察了英雄人物的作用;C考察了个人的作用;D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规律15. 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是( )A物质生产实践;B人的思想动机;C绝对精神;D人的生理活动16. 手推磨产生的是( )A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B原始社会;C资本家为首的社会;D无产者为首的社会 17. 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A先进思想观念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D先进阶级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18.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生产关系;B生产力;C生产方式;D经济基础19. 根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我们党提出了( )A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生产力标准”思想;D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20. 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性质取决于它的( )A生产力的状况;B国家政权的性质;C经济基础的性质;D意识形态性质21. 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A为捍卫某种思想政治原则;B为争取某种社会地位;C为夺取国家政权;D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22.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分析( )A一切社会现象的方法;B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C无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D只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 23. 社会革命根源于( )A物质生活贫困;B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C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D人口多 24.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创造者是( )A人民群众;B历史人物;C绝对精神;D超自然的神秘力量25. 地理环境是( )A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B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D社会存在和发展无关的因素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历史观中不正确的历史观是( )A神学历史观B英雄史观C唯心主义历史观D自然主义历史观E唯物史观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 )A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自然条件的创造者E实践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3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A劳动资料B自然界C劳动对象D文化设施E劳动者4 生产工具是( )A直接决定社会性质的因素B在劳动资料中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C衡量社会生产力状况的客观尺度D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E划分各种经济时代的根据5 生产力的特征是( )A主观性B客观性C社会性D历史性E科学性6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物质生产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总和C产品的分配关系D人和自然界的关系E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7 人类社会经历的生产关系类型有( )A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B奴隶制的生产关系C封建制的生产关系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E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8 阶级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集团,是由于它们( )A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B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C取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D在社会中的职业不同E根据法律所享有的社会特权不同9 国家是( )A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C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D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权力机关E统治阶级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工具10 国家权力的主要成分是( )A军队B警察C法庭D监狱E非政府机构11 国家的类型有( )A奴隶主专政的国家B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C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D农民阶级专政的国家E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12 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 )A政治职能,即调整阶级关系B经济职能,组织调节干预社会经济生活C社会职能D组织国防E调整国际关系13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社会意识与经济结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B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具有能动反作用D社会意识决定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E社会意识完全摆脱经济结构而独立发展14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C当生产关系中出现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时就要求对其进行调整和变革D当生产关系完全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时就要求对其进行全面变革E只要生产力一有变化就要求根本改变生产关系15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 )A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B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阻碍作用C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D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状况之间可以相适应,也可以不相适应E生产关系不能落后也不能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16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主要表现在( )A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排除和反对自己的对立物B通过政治的力量影响控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C通过意识形态手段影响控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D决定经济基础的变化E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17 阶级斗争是( )A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B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C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D“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E“历史的火车头”18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A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B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是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D是为了向西方学习E是为了效法古代中国的变法运动19 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发展主要是通过( )A改变人们的家庭观念B变革人们的阶级意识C促进生产方式变革D促进生活方式的变革E促进思维方式变革20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受历史条件的制约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E人民群众是社会规律的创造者21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历史条件有( )A经济条件B政治条件C精神条件D命运E自身的想象力22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 )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D一切服从人民群众的观点E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四、简答题1 简述生产力的构成及其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C.对个体胜利结构的影响实现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答案:B解析: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这种依赖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地理环境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地理环境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因此,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物质生产来实现。
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A.经济关系B.政治关系C.思想关系D.血缘关系答案:A解析: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3.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A.艺术B.宗教C.政治D.哲学答案:C解析: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政治。
4.唯物历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 人的价值追求B.人的政治立场C.人的情感态度D.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答案:D解析: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生产工具B.管理手段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答案:A解析: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者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答案:B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邓小平提出。
7.”谋事在天,成事在人“这种观点属于()A.历史唯心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 .机械决定论D.唯意志论答案:A解析: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历史观是()A、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一切观点和看B、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主要看法和认识C、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看法D、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2、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A、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B、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规律C、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D、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发展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使自然和社会既联系又区别的基础是()A、社会意识B、社会劳动C、人的作用D、生产资料5、在人类社会全部关系中,最基础的是()A、血缘关系B、思想关系C、法律关系D、生产关系6、历史唯物主义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C、全部和局部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7、地理环境是指()A、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合B、一地的气候条件C、一地的动植物分布状况D、一地的矿产资源状况8、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在于()A、根本否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B、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C、承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一定的作用D、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的自然历史前提9、人口因素是指()A、人口数量B、人口质量C、人口密度D、数量、构成、分布、素质及其变化规律10、人口决定论的错误在于()A、片面夸大了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B、完全否认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C、重视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D、主张对人口数量和质量进行积极调控11、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客观规律B、生产方式C、地理环境D、人口因素12、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是为了()A、控制人口数量B、提高人口素质C、减轻国家负担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13、生产方式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14、生产关系是一种()A、政治关系B、思想关系C、法律关系D、经济关系15、“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指()A、人类社会等同于自然界 B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完全一致C、人类社会同自然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16、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A、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反作用B、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是否承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7、“时势造英雄”这种说法符合()A、唯物史观B、宿命论C、机械决定论D、形而上学18、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在于()A、社会意识是对自然、社会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反映,具有全面性B、社会意识是社会所有人的共同意识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领域内各种意识的抽象综合,具有永恒性19、一种新的社会意识的产生,必须批判地继承旧的社会意识中的优秀部分,这说明()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缺乏创新精神C、新的社会意识吸收旧的社会意识是无条件的D、只要旧的社会意识丰富,新的社会意识就一定会产生和发展起来20、唯心史观的两种主要表现形态是()A、宿命论和二元论B、宿命论和唯意志论C、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D、机械决定论和唯意志论2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与自然的之间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则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C、生产力是本原的第一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D、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消极被动的因素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2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守了()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生产力具有自我繁殖能力的原理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25、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26、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27、国家政权属于()A、社会的经济基础B、社会的上层建筑C、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D、统治阶级的意志表现28、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B、用特权侵吞公社财产C、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29、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社会标准30、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C、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D、取得劳动产品的方式和多寡不同3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B、唯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32、社会革命是( )A、经济斗争B、政治斗争C、武装斗争D、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33、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C、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34、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A、社会革命的唯一形式B、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C、社会革命的辅助形式D、社会革命的必要形式35、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B、对社会制度进行改善和革新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的妥协D、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3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7、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作用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38、历史人物划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知识点及练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重要知识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4.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6.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7.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 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B.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2.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是()A.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B. 原始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D. 唯我论与不可知论3.唯心史观的根本错误在于它片面夸大了()A.人的作用B.地理环境的作用C.物质生产的作用D.英雄人物的意识和意志的作用4.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是()A.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B.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C.全人类的共同意识D.社会阶级意识中带有共性的内容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A.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B.社会的性质和人类解放的程度C.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斗争的状况D.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它所武装的阶级社会势力的性质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是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7.生产力是指人们()A.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B.解决生产发展问题的能力C.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D.改造和影响自然的能力8.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依据是()A.劳动者的素质B.生产工具C.生产管理的科学化程度D.科学技术水平9.人和物的要素之所以能够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是因为( )A.正确调整分配关系以及由它决定的消费关系B.把科学技术物化在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C.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能够把诸要素结合起来D.劳动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10.下面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解不正确的是(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关系是为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C.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D.生产关系必须完全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存11.下列各项,哪一个不属于政治上层建筑( )A.政治法律思想B.政党C.国家政权机构D.法庭12.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运动的基本矛盾中()A.两对矛盾是并列统一的关系B.两对矛盾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起决定性作用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起决定性作用13.人口因素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重要方面,它是指()A.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B.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C.人口的分布状况和受教育程度D.人口的数量、素质和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14.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A.它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B.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C.它是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D.它是社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15.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A.为了实现共同富裕B.为了尽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C.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D.为了全面深化改革得以顺利推进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和依据是()A.改革进入攻坚阶段B.新的主要矛盾的形成和出现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D.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17.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的基本原理。
马哲第三章习题
2、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 )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五、论述题
1.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2.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3.运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D、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简答题
1、 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 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 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学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5、简述社会进步的必然性。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6、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7、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8、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9、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 辨析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D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 )A.劳动发展史 B.阶级斗争史C.思想发展史 D.国家发展史3、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B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天才人物的出现 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4、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C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5、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 B )A.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 B.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C.掌握了宣传机器 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 B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B.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D.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7、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D )A.阶级斗争B.社会革命C. 科学技术D.社会基本矛盾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A. 国家政权B. 军队C.政治与法律制度D.思想意识形态9、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 B )A. 历史是英雄创造的B.历史是群众创造的C.历史是英雄与群众共同创造的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0、历史人物的出现( D )A.具有历史必然性B.具有历史偶然性C. 与历史条件无关D. 既具有历史必然性,又具有历史偶然性11、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A. 社会生产方式B.领导人的水平C.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D. 国际环境多项选择题:1、下列观点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A )A.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B.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C.社会意识纯粹是人脑的创造物和想象物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E.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2、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基本结构有( CDE )A.自然环境结构 B.人口结构 C.物质经济结构D.社会政治结构 E.社会观念结构3、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ABE )A.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过程B.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C.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毫无区别D.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E.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眼光研究人类社会4、面临环境被污染,使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AD ) 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C.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E.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指( AC )A.生产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B..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只有影响作用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D.生产关系任何变革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E.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 CD )A.上层建筑不能先于经济基础而建立B.上层建筑的变化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它服务 E.经济基础必须在上层建筑的保护下才能产生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 AB )A.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B.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C.按理性原则进行的 D.按领袖意志实现的 E.凭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的8、群众路线是指( ABCD )A.一切为了群众B.一切依靠群众C.从群众中来D.到群众中去E.政治路线9、唯心主义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的根源有( ABC )A.阶级根源B.社会根源C.认识论根源D.文化根源E.政治根源10、科学的社会功能有(ABDE )A.科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B.科学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C.科学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D.科学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E.科学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辨析题:1、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错误。
(1)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不可缺少的因素。
,但地理环境只能通过物质生产来制约社会发展,它本身并不能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影响作用,即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3)重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确的,但把地理环境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则是不正确的。
2、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错误。
(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不能直接实现对自然的改造,是潜在的生产力。
(2)科学技术只有和生产相结合,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引起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重大变化,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才能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3)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就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错误。
(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思想动机之类的社会意识当作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仅仅看到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能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因,即物质生产及其规律;二是以往的历史理论恰恰未能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其创造历史的作用。
(2)唯心史观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不是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正确。
生产力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
5、人民群众即劳动群众。
错误。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中,通常会包括若干不同的阶级。
(2)无论是劳动阶级,还是非劳动阶级,只要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的阶级,都属于人民群众。
6、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错误。
(1)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暴力机关。
(2)国家具有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但国家的职能是体现国家阶级本质的。
7、经济基础即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错误。
(1)同一社会中往往存在着多种生产关系,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
(2)经济基础是指同一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8、政体决定国体。
错误。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国家的组织形式,国体决定、选择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9、“全球问题”只能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解决。
错误。
(1)“全球问题”不仅是一个自然问题、一个科学技术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整体社会实践的复杂问题。
(2)应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或社会体制,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
(3)无论是生态、资源问题,还是核战争问题,都需要依赖国内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共同作用才能得到合理解决。
10、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错误。
(1)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2)这种说法是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3)唯物史观并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造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同人民群众一起,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脱离了人民群众,英雄人物将一事无成。
材料题1、分析下面三段材料:【材料1】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胚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材料2】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材料3】邓小平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动的改善上。
”又说:“改革开放买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请回答:(1)材料1中所表达的原理。
(2)材料2中所表达的原理。
(3)材料3中所表达的原理。
(4)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1、材料1的中心思想是以生产力为出发点,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依人们的认识和意志为转移。
2、材料2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以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及其程度作为判断一切政党的政策好坏的标准。
3、材料3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
4、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
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物质根源,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锐利武器。
2、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孟子》)[材料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请回答:(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答案要点](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
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