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饮食文化正式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也已传承了上千年,在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中饮食文化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文化特点、艺术倾向、主要菜系等方面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做一个大概的论述,并以此为延伸,分析在当今社会中国要继续大力传承、弘扬、发展饮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早在先秦时期便已产生,先秦时期的发展主要分为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几个时期。有巢氏时期的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暂不属于饮食文化。燧人氏开始懂得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黄帝时期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经过先秦时期的发展,饮食文化有了萌芽。周秦时期是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的作物主要是稷(小米,又称谷子。最重要)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黄米,又称粟,仅次于稷)麦(大麦、小麦)菽(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籽,又叫苴)。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于细粮,较珍贵。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西瓜、茴香、苜蓿(主要用于马粮),大葱、大蒜等作物,唐宋是饮食文化的高峰,特点为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明清是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而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文化特点主要有五个。第一点“风味多样”,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第二点“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多炖焖煨,夏天清淡凉爽,多凉拌冷冻。第三点“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力求做到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第四点“注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第五点“食医结合”,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由于特定的经济结构,思维方式与文化环境,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即艺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选料精良、刀工细巧、火候独到、技法各异、五味调和、情调优雅。
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八大菜系:鲁、川、苏、粤、闽、浙、湘、徽。其中八大菜系中又
可以归结为四大菜系,即四川菜、山东菜、江苏菜、广东菜。中国的饮食中心北方为北京,西南为有“食在中国,味在成都”称号的成都,西北为西安,东部:为有“天下美食之都”称号的苏州南部,有“食在广州”称号的广州。八大小吃城分别为南京、苏州、上海、长沙、北京、成都、开封、台北。
2013年中国播出了一档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该片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一共有七集分别是: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其中的手工挖莲藕、70多岁吉林“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等内容都极大的吸引了中外华人。其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众的浓浓思乡之情。正是因为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节目播出后引起了海内外的极大反响,这部纪录片不仅使中国人更加了解、热爱本国的饮食文化,也使外国人对中国饮食有了初步了解,有利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据悉,第二季也将于14年4月正式播出。
在当今社会需要国人一起努力,将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传承、弘扬、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