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政策变化课件
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PPT课件

.
3
一.从1994年开始,中国人民币银行逐步缩小了信 贷规模的控制范围。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正 式向社会公布季度货币供应量指标,1995年初宣 布将货币供应量列为货币政策的控制目标之一, 1996年开始公布货币供应量的年度调控目标。二. 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责债比例管理。1994年开 始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强调国有商业银行的统 一法人体制和统一流动性管理,对商业银行的信 贷资金实行比例管理,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实行增量考核,对其他商业银行实行按余额考核.这 样,除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之外的商业银行已不
.
16
• 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 央、国务院的部署和科学发展观的要 求,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 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 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 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 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 度。
.
17
• 一是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启动保障经济金融 稳健运行的各项应对预案,加强国际协作, 应对金融危机的不确定冲击。二是确保金 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 流动性支持。三是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稳定 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 度。四是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 优化信贷结构。五是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 融资功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六是密切 监测国际资本流动,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 革。
.
10
• 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发展处于 工业化中期的高速增长阶段,面临 着相当有利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 在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获得加 入WTO、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国内需 求政策新的推动力量,经济增长前 景乐观。
• 2000年以来的我国货币政策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策ppt课件

时间:1985年 类型: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发展原因:
改革以后,除了1979年的物价有上涨之外,应该说中国经济的宏观 局势在1984-1986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是第一次由这个转型中 的经济体制内部生成严重通货膨胀的时期。
工具:
提高税率,增加税收 减少政府购买及政府转移支付,抑制通货膨胀
1979年 4100.5 4100.5
1982年 5380.5 5373.4
1985年 9123.6 9098.9
1988年 17188.4 15180.4
1992年 27208.2 27194.5
时间:1979年 类型: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发展原因:
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 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工具:
缩小财政开支,减少政府购买(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调整税收政策(进行税利分流试点和税制改革)
发展成果
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 政府财政支出,社会流动 的货币数量减少,减少政 府购买,在乘数的影响下, 国民收入成倍下降。本年 实际GDP增长11.3%。
时间:1993年 类型: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切实加强了政府性债务管理增强了内外部约束力有效防范和化解了潜在财政风险五第五阶段五第五阶段第五阶段从2016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迚入了新常态要扼止住经济增长下滑过急过快的趋势急需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这一阶段一直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第五阶段第五阶段第五阶经济发展情况时间2016年第1季度2016年第2季度2016年第3季度2016年第4季度2017年第1季度2017年第2季度2017年第3季度gdp1615727180743719052952112813180682720080722117981时间
至今中国的财政政策PPT学习教案

三是更加注重和保障民生,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协 调发展。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 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财力配置,集中财力 办大事,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 社会事业。2010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 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 保障性住房、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安排 8077亿元,增长8.8%。 其中,保障性住房支出增 长14.8%。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 安排合计8183.4亿元,增长12.8%。并根据社会事 业发展的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 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重在制度和长效机制建设, 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同时,大力压缩公 用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
第12页/共19页
要进一步扩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增添经济发展的 后劲,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2010年,中央财 政预算安排科学技术支出1632亿元,增长8%。 提 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重点行业、企业科学发展, 推动中国经济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推进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2010年,中 央财政预算安排环境保护支出1412亿元,增长 22.7%。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 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全面推进矿产资源有 偿使用制度的改革,健全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 制度,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促进资源节约和环 境保护。
第9页/共19页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等 宏观经济政策下中国经济下滑态势得到较 快扭转,回升向好趋势不断的巩固,国内 需求强劲增长,表现在财政上,全国财政 收入回升趋势明显,2009年一季度下降 8.3%,上半年下降2.4%,前三季度增长 5.3%,全年增长11.7%,圆满完成了2009年 财政收入的预算目标。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共32页

第一阶段GDP、CPI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
120 115 110 105
CPI 100
95 90
1980年 1982年 1984年 1986年 1988年 1990年 1992年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GDP
10000
5000
01 9 8 0 年
1982年
1984年
1986年
1988年
主题:中国货币政策及 财政政策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2)中国历年财政与货币政策概述 (3)中国近三十年的CPI及GDP变化趋势图
(一)
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 效果分析
挤出效应
• 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或税收减少时,货 币需求会增加,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 利率会上升,私人部门的投资会受到抑 制,产生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现象, 这就是所谓“挤出效应”。
二是压缩基建规模,提高利率,控制投资需求。 • 三是控制消费需求,压缩各项开支。
四是增加农业、轻工业投资,提高消费品供给能力。 五是稳定市场,平抑物价。 • 六是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平衡国际收支。 【效果】:通过宏观调控,基本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和信贷平衡 的预期目标。但由于经济调整中紧缩的政策力度过大,经济增长率从1980年 的7.8%降到1981年的5.2%。
1990年
1992年
•
• 【时间】:1979年 【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内容】: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 【工具使用】: • 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的变化一、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运行的基本轨迹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实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松政策组合达14年,实行双紧政策组合9年,实行松紧组合的只有一年。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4年)。
1984年以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央银行体制1984年才刚刚建立,自然没有从财政的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时财政政策在经济运行中的主导地位仍十分明显,货币政策作为财政政策配套服务的工具,对医治十年动乱创伤、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扩大职工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1985-1997年)。
1985年随着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货币政策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开始具有了特定的内涵和应有的作用,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开始得到确立,信贷资金成为社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
货币政策开始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体,特别是在抑制通货膨胀、支持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阶段(1998-2004年)。
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告别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短缺经济,出现了物质产品的相对过剩,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过去以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转变为治理通货紧缩。
在政策取向上,由实施长达5年之久的“双紧”过渡到“双松”,即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防范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在支持发展、化解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国民经济中出现了经济的局部过热现象,个别地区、个别产业的发展严重失调,一些能源消耗性的产业非正常发展,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出现了不均衡,因而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逐步提上了日程。
详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轨迹,我国两大政策的调节趋向于周期性使用(见表),对宏观调控的效果趋好,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减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调整

【时间】:1988年9月 【内容】: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实行了紧缩财政、紧缩信贷的“双紧”政 策。 1.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控制社会消费需求 3.紧缩中央财政开支 4.进行税利分流试点和税制改革 【效果】:“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实施后,经济过快增长得到了 控制,物价迅速回落到正常水平,需求膨胀得到化解,固定资产投 资的结构有所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状态有所改变。但是,由于 “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企业在流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 生产难以正常运转,经济效益明显下降。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速 回落,居民收入的增幅也有一定的下降,市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 软,财政困难也日益加剧。
【时间】:2010年 【内容】:中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1.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 的发展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大力支持推进结构调 整,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促进区 域协调发展。 2.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切实保持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3.更加注重保障民生,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更加注重深化财税改革,切实增强财政经济发展 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5.更加注重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提 高财政资金的绩效。
【背景】2003年以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增 长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 和不健 康因素,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 一是粮食问题。粮食供求关系趋紧的问题 逐步凸显。
二是投资问题。固定资产资增长过猛,新 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一些行业 和地区投资过度扩张。
【内容】: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财政作为重要的 调控手段,顺应宏观经济形势的要求,适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1.国债投资规模调减调向。 2.推后预算内建设性支出的时间。 3.有保有控,在总量适度控制下进行结构性调整。 4.深化税制改革,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5.改革企业所得税。 6.调整资源税。 7.调整消费税。 8.积极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
1979-1996年的财政政策(汇总).ppt

3、通货膨胀加速发展 从1992年10月份开始,物价上涨幅度逐月加
快。1993年1月物价上涨幅度达到8.4%,3月份开 始突破两位数,5月份达到12.5%,其中35个大中 城市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同比上升19.5%。1—5月, 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4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上涨11.2%,严重影响到经济的稳定。
11.8%和9.5%。 2、经济全面回升,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9%,扭转了上年的负增
长的局面。GDP的增长率,1990年为3.8%,1991年 为9.2%。供求失衡矛盾明显缓解,通货膨胀得到控 制。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涨幅,1990年回落到2.1%, 1991年为2.9%,达到了治理整顿的预期目标。
1、投资与消费双膨胀
1993年1—5月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 期增长69.3%,新开项目之多、在建投资规模增幅 之大是历史上没有的。银行工资性现金支出和对个 人其他现金支出增长36.4%,行政企事业管理费现 金支出增长89.4%。
2、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瓶颈”制约强化
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运输十分紧张,一些干线 的通过能力仅能满足需求的30—40%。电力、油品 等能源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加上“房地产热”、 “开发区热”,钢材、水泥、木材等供需矛盾日益 突出。
对采掘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的级差收入征收的税种, 包括资源税、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④特别目的税类。
为达到宏观调控和其他特定目的,对某些特定行 为征收的税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奖 金税、工资调节税、烧油特别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演示课件
⑤财产和行为税类。 包括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牲畜交易
演示课件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扩展阶段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放权让利开始,向地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