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061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
内外部环境变化下的组织生态研究
内外部环境变化下的组织生态研究在今天的社会中,各种领域都面临着快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而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也不例外。
在这样的背景下,了解并研究组织生态已经成为了必要。
本文将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探讨组织生态的重要性和研究内容。
一、内部环境变化与组织生态内部环境是指影响组织内部运行的因素,如组织人员、管理制度、文化氛围等。
组织的内部环境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人员结构变化。
人员组成是组织的基础,随着人员结构的变化,组织的运行方式、管理理念、关系网络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2.管理模式变化。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变化与革新。
如何采用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更快速的变化,成为组织的重要问题。
3.文化氛围变化。
文化氛围是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组织文化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也会影响到组织的运作和形象。
这些变化对组织的影响不容小觑,而组织生态正是通过研究这些变化,来为组织提供更加有效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方法的。
二、外部环境变化与组织生态组织的外部环境是指影响组织运行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政治气候、自然环境等。
组织的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组织的运营方式、市场竞争等方面。
1.技术革新。
技术的发展不断推进着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而组织,在遇到技术变革时往往面临着适应的压力。
是否能够合理利用新技术来进行组织管理和经营,也成为组织生态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2.市场环境变化。
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是组织运营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变化的市场中,组织需要更加敏锐地观察和适应市场变化,以确保长期的经济效益和自身优势的存在。
3.政治气候变化。
政治气候的变化同样会对组织的生态造成巨大的影响。
组织需要根据政治气候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自身在政治上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这些变化需要组织给以足够的关注,组织生态研究能够为组织在外部竞争中找寻到更加创新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从而在变化中求得稳定。
社会调查方法试题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考试试题库(试题1)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20分)1.抽样调查2.层次谬误3.参数值和统计值4.抽样误差5.效度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1.社会调查的作用是什么?2.选题的标准是什么?3.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有哪些?4.量表主要用来测量什么?5.问卷的封面信上应该说明哪些内容?三.论述题1.请详细论述问卷的基本结构(20分)2.当面访问的优点是什么?(10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考试试题库(试题1答案).一.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20分)1.抽样调查__就是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在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就是调查部分反映以总体.2.层次谬误__又称区群谬误或体系错误,指的是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用一种比较高的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另一种比较低的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3.参数值和统计值__参数值也称为总体值,它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统计值也称为样本值,它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4.抽样误差__就是用样本统计值去估计总体参数值时所出现的误差.5.效度__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a)社会调查的作用是什么?1.描述状况,2.解释原因,3.预测趋势.只要答出这三句话记6分,略加论述另加2~4分.b)选题的标准是什么?1.重要性2.创新性3.可行性4.合适性每点记1分.论述记6分c)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有哪些?1.总体的规模,2.抽样的精确性,3.总体的异质性程度,4.研究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每点记1分,论述记6分.d)量表主要用来测量什么?量表常常被研究者用来测量人们的态度,看法,意见,性格等等主观性较强的内容.主观性强的内容记5分,其它记5分.e)问卷的封面信上应该说明哪些内容?1.说明调查者的身份,2.说明调查的大致内容,3.说明调查的目的,4.说明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调查结果保密的措施.每点2.5分.三.论述题a)请举例详细论述问卷的基本结构(20分)1.封面信,2.指导语,3.问题与答案,4.编码及其它资料每部分必须紧密结合调查题目举例论述,各部分各占5分.b)当面访问的优点是什么?(10分)1.能够对调查过程加以控制,从而提高调查结果的可靠程度,2.具有远高于自填问卷法的回答率,3.可以对调查资料的效度和信度进行评估,4.便于记录和访问设备的使用.每点2.5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考试试题库(试题2)一.判断正误并改正(每题2分,共20分)1.课题的明确化就是把课题写清楚.2.分析单位就是调查对象.3.简化论指的是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用一个比较高的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另一种比较低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4.同组研究又称人口特征组研究,它指的是对同一组人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5.定序测量具有所有的数学特征.6."调查证明,正是由于团体内的某些人的狂妄自大,才导致团体的分裂".7.对职业的测量是定序测量.8.判断抽样是调查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自己主观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9.信度指的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10.那些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值的概念就叫做变量.二.选择填空(在给出的答案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合适的答案填在空白处.每题2分,共20分)1.统计图主要用于调查资料____结果的描述.A.初级统计B.中级统计C.高级统计D.初级和中级统计2.参加一次集体访谈的人数通常以__人为宜.A.8~10B.10~15C.5~7D.2~43.社会调查所具有的突出特征是__.A.获得第一手资料B.开座谈会C.典型调查D.个别访谈4.对北平海淀区居民和清华校工的生活状况调查是由__教授带领学生进行的.A.费孝通B.陈达C.李景汉D.潘光达5.问卷封面信是向调查对象介绍和说明__.A.调查目的B.调查大致内容C.填表方法D.调查者身份.6.访谈法的优点是__.A.匿名性好B.调查内容广泛C.回答率高D.费用低7.资料复查通常是随机抽出__的个案重新进行调查.A.5~15%B.25%C.20%D.小于或等于5%8.在学术性调查研究报告中,_部分是区别于普通调查报告的突出标准.A.导言B.结论C.总体D.方法9.总加量表测量的是人们__.A.对事物的态度或看法B.对概念的定义C.相互关系程度D.社会地位10.自填问卷法包括__.A.个别发送法B.邮寄填答法C.集中填答法D.当面访谈法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列表描述四种测量尺度的数学特征.2.同期群研究和同组研究有什么区别?3.简述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四.请根据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的特点,完善如下量表(后续语句不得少于三句,15分),主题是:对黑人的态度测量.1.你愿意让黑人生活在你的国家吗?2.你愿意让黑人生活在你的城市吗?3.4.56五.某调查总体人数为10000人,样本数为500人,起抽号为10.请问第351人的样本号码是几号?(15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考试试题库(试题2答案)一.断正误并改正(每题2分,共20分)1.课题的明确化就是把课题写清楚.错.所谓调查课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调查课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的调查主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2.分析单位就是调查对象.错.一项社会调查中所研究的对象(并非调查对象,也不是研究内容或研究主题),我们称之为分析单位.3.简化论指的是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用一个比较高的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另一种比较低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错.简化论指的是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仅仅用十分特殊的个体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是用一个比较低的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另一种比较高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4.同组研究又称人口特征组研究,它指的是对同一组人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错.同组研究是对同一组人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也叫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5.定序测量具有所有的数学特征.错.定序测量只具有等于或不等于以及大于小于等数学特征,6.调查证明,"正是由于团体内的某些人的狂妄自大,才导致团体的分裂".对.7.职业的测量是定序测量.错.是定类测量8.判断抽样是调查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自己主观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对.9.信度指的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对.10.那些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值的概念就叫做变量.错.那些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值的概念就叫做常量.而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叫变量二.选择填空(在给出的答案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合适的答案填在空白处.每题2分,共20分)1.统计图主要用于调查资料_A_结果的描述.A.初级统计B.中级统计C.高级统计D.初级和中级统计2.参加一次集体访谈的人数通常以_C_人为宜.A.8~10B.10~15C.5~7D.2~43.社会调查有具有的突出特征是_A_.A.获得第一手资料B.开座谈会C.典型调查D.个别访谈4.海淀区居民和清华校工的生活状况调查是由_B_教授带领学生进行的.A.费孝通B.陈达C.李景汉D.潘光达5.问卷封面信是向调查对象介绍和说明_ABD_.A.调查目的B.调查大致内容C.填表方法D.调查者身份.6.访谈法的优点是_BC_.A.匿名性好B.调查内容广泛C.回答率高D.费用低7.资料复查通常是随机抽出_A_的个案重新进行调查.D.小于或等于5%C.20%B.25%A.5~15%.8.在学术性调查研究报告中,D_部分是区别于普通调查报告的突出标准.A.导言B.结论C.总体D.方法9.总加量表测量的是人们_A_.A.对事物的态度或看法B.对概念的定义C.相互关系程度D.社会地位.10.自填问卷法包括_ABC_.A.个别发送法B.邮寄填答法C.集中填答法D.当面访谈法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表描述四种测量尺度的数学特征.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类别区分(=,≠)有有有有次序区分(>,<)有有有距离区分(+,-)有有比例区分(*,/)有2.同期群研究和同组研究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同组研究每次调查时,所用的都是同一样本,而同期群研究每次调查的样本并不相同,但他们必须都同属于这一特殊人群.3.述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选题,准备,调查,分析,总结五个阶段,每阶段2分.四.请根据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的特点,完善如下量表(后续语句不得少于三句,15分),主题是:对黑人的态度测量.1.你愿意让黑人生活在你的国家吗?2.你愿意让黑人生活在你的城市吗?答案3.你愿意让黑人住在你们那条街道吗?4.你愿意让黑人做你的邻居吗?5.你愿意和黑人交朋友吗?6.你愿意让你的子女和黑人结婚吗?具有类似距离越来越近的答案均给分.每条5分.五.某调查总体人数为10000人,样本数为500人,起抽号为10.请问第351人的样本号码是几号?(15分)计算如下:因为K=10000/500=20,A=10.所以第351人的样本号码是n,n=10+(351-1)*20=701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考试试题库(试题3)一.解释下面概念(每题5分,共35分)1.抽样调查2.层次谬误3.信度和效度4.参数值和统计值结构式访问5.6.样本规模7.操作化二.描述抽样的一般程序。
简述对于组织结构和本质认识的历史
简述对于组织结构和本质认识的历史
对组织结构和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和发展的过程。
主
1.传统观点期(20世纪50年代之前)
结构功能论占主导地位,强调组织的正式结构,认为组织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工具。
组织本质理解比较单一和静态。
2.非正式组织时期(20世纪50-70年代)
开始关注组织的非正式面,形成“组织就是政治”的视角。
强调权力、冲突等因素对组织生活的影响。
3.文化视角兴起期(20世纪80年代)
组织文化概念被引入,组织被看作是“社会文化系统”,关注组织内在价值观、信念与行为的关系。
4.后现代观点形成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组织界限、身份等概念被解构,组织的理解更加复杂多元。
强调语言、故事在构建组织现实中的作用。
可以看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组织本质和结构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视角更加综合与动态。
组织被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第七章 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习题答案
丁敏《组织行为学》(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注:本答案为参考答案,仅供参考)第七章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一、名词解释1.组织结构是指各种职位之间、各个成员之间的网络关系模式,具体涉及分工、沟通、权力、协调等方面的安排,表现为组织机构的横向分工关系和纵向隶属关系。
2.一个下级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如果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领导人同时对一个下级或一件工作行使权力,就会出现混乱局面。
后人对法约尔的提法加以发展:一个人只能接受统一的命令。
3.机械型组织,是指以高度复杂化、高度正规化和高度集权化为特征的一种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的结构一般有直线制、职能制、事业部制等。
4.有机型组织与机械型组织截然不同,它是以复杂化、低正规化和分权化为特征的一种组织。
5.管理人员与员工一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革目标,在以后规定的时间内,再对员工实现目标的成效进行评价。
二、单选题1.C 2.D 3.A 4.C 5.A 6.C三、简答题1.组织结构(organization structure)是指各种职位之间、各个成员之间的网络关系模式,具体涉及分工、沟通、权力、协调等方面的安排,表现为组织机构的横向分工关系和纵向隶属关系。
组织结构规定了组织成员的工作、协作、沟通关系。
通过改变人们所在的组织结构就可能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例如把生产部的员工调动到采购部工作,其工作态度与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2.组织结构理论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组织结构理论阶段;行为组织结构理论阶段;系统组织结构理论阶段。
3.目标一致原则、效率原则、管理幅度原则、分级原则、授权原则、职责的绝对性原则、职权和职责对等原则、统一指挥原则、职权等级原则、分工原则、职能明确性原则、检查职务与业务部门分设原则、平衡原则、灵活性原则和便于领导原则。
4.机械组织的特点是依靠规定和规章,集中决策,严格界定的工作责任以及严格的权威等级。
相反,有机组织的特点是少或适中地使用正式的规定和规章,权力分散和共同决策,宽泛地定义工作责任以及等级层次较少的灵活的权威结构。
《组织行为学》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个人惰性、知道得太晚; 来自群体的有群体规范和群体内聚力。
(二)组织变革阻力产生的原因
• 1.企业员工在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上难以取舍 • 2.员工不明变革的意义,对变革的发动者缺乏
信心 • 3.员工对变革的后果不确定 • 4.员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变革是对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
(一)学习型组织的真谛
学习型组织的开山之作——美国麻省理工 学院教授彼得•圣吉(Peter Seage)所著的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一书,震惊国际管理学界,于1992年荣获了世 界企业学会最高荣誉奖——开拓者奖。
(一)学习型组织的真谛
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可以概括成三个方面: • 第一,学习型组织是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
第二节 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
一、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力 组织结构 人力资源管理 经营决策二、组织变革的外在动力
社会政治特征 技术发展特征 市场竞争特征
三、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对策
(一)组织变革的阻力来源 组织变革的抵御因素主要来源于组织、个
人和群体三个方面: 来自组织的有组织的惯性思维、部门的抵制、
第十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第一节 组织变革内涵
一、组织变革的含义
组织变革就是指:组织根据外界环境变化 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自身结构 和功能,以提高其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和发展 需要的应变能力。
二、组织变革的内容
• 经营战略变革 • 管理和联系方式变革 • 组织机构和结构变革 • 人员与文化变革 • 产品与服务变革 • 技术变革
第四节 组织发展
一、组织发展的含义
组织发展是指以人员和组织气氛协调为思 路,通过组织层面的长期努力,改进和更新企 业组织的过程,实现系统的组织变革。
大学学科组织变革的实践与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学 科 既是知 识 的 门类 , 又 是 一 种组 织 共 同 体 ,
一
、
北京林 业大 学学科 组织现 状
含 有 知识形 态 和组 织形 态 两 种 意 义 。学科 组 织 是
以知识 的 创 造 、 传播 和应用 为使命 , 以 学 者 为 主 体, 以知识 信息 和学 术 资源 为 支 撑 , 依 据 知识 的具 体 分类 开 展 科 学 研 究 、 人 才 培 养 及 社 会 服 务 的 大
自身 发展 的影 响 , 是 不 断 变 化 和发 展 的。 因此 。 分
“ 大学一 学院一 学系 ” 模式 等 。北 京林 业 大 学学 科
组 织 的发 展遵循 学 科 组织 发 展 的一般 规 律 随 着 学 校办学 规模 的扩 张 , 学科 体 系 的健 全 , 学 科 组 织
析影 响学 科 组 织 发 展 的影 响 因素 , 根 据 教 育 发 展 趋 势 及学 校 自身 发 展 现 状 , 对 现 有 学 科 组 织 进 行 变革 , 建立 富 有 活 力 , 富有 效 率 , 富有 创 造 力 的学 科组 织 , 对 推动 学校 整 体发 展 , 特 别 对 建设 世 界 一 流 大学和 一流 学科都 具有 重要 的现实 意义 。
( 二) 学科 组 织 的职 能发挥 从行 政 、 学术 、 教学 、 科 研 和 社 会 服 务 五 个 方
面对 1 5个 学 院三种 学科 组织 结 构 的学科 组织 职能
发 挥情 况进 行 了整理 归类 ( 如表 2 , 3 , 4所 示 ) 。
表2 “ 学 院一 系一研 究中心” 学科组织 结构 中各 学科组织职能的发挥
学 基层 学术 组织 l 1 ] 。学科 组 织是 大 学 日常运 行 和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组织变革与变量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组织变革与变量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公共事业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需求,需要不断进行组织变革和变量分析以适应新的环境要求。
本文将从组织变革和变量分析的角度,阐述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要求的变化,对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组织结构、流程、人员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变。
组织变革的目的在于提高管理效能、创新机制、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1.1 变革的原因(1) 外部环境变化: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公共事业管理与之相适应。
(2) 组织内部问题:例如组织结构僵化、决策缓慢、工作效率低下等,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
1.2 变革的模式(1) 结构性变革:包括组织结构的调整、流程优化、职权划分等,以提高管理效能和工作效率。
(2) 文化性变革:通过倡导新的价值观、培养灵活的组织文化,以适应新的环境要求。
(3) 战略性变革: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公共事业管理的战略目标、发展方向等,以确保公共事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3 变革的管理(1) 建立变革管理团队: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变革管理团队,负责方案设计、执行和评估。
(2) 有效沟通:与组织成员充分沟通,使其理解变革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参与度和认同感。
(3) 资源保障:为变革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支持。
二、变量分析变量分析是指对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各种变量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了解其对管理效果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变量分析有助于提供科学依据,为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2.1 变量的类型(1) 内部变量:如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管理机制等。
(2) 外部变量:如政策法规、市场竞争、公众需求等。
2.2 变量的评估指标(1) 绩效指标: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指标的评估,包括效率、效果、公平性等。
(2) 用户满意度:以公众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满意度作为评估指标,从用户的角度评估管理效果。
(3) 组织能力:评估组织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以评估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ibm组织结构变革分析精修订
i b m组织结构变革分析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目录前言 (1)1.绪论 (1)1.1选题背景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2)1.3本文研究的方法与工具 (2)2.理论综述 (4)2.1组织的概念 (4) (4) (4) (6)2.2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 (7) (7) (8) (9)2.3项目管理组织的变革 (11) (11) (13)3.IBM公司现状分析 (15)3.1IBM公司背景介绍 (15)3.2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17) (17) (18) (19)3.3IBM内部分析 (20) (20) (20)3.4行业分析 (20) (20) (21)4.IBM公司组织结构变革分析 (23)4.1IBM公司STG部组织结构变革过程 (23)4.2组织变革带来的好处 (26)4.3新旧组织结构的对比 (27)5.总结 (28)5.1对IBM组织变革的总结 (28)5.2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29)6.谢辞 (32)7.参考文献 (33)8.附录 (34)IBM公司项目组织结构变革分析摘要组织是一切管理活动取得成功的基础,项目组织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项目管理职能,提高项目管理的整体效率,以达到项目管理的目的。
由于项目本身的特性决定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其组织管理与传统组织管理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项目管理与传统组织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项目管理更强调项目负责人的作用,强调团队的协作精神,其组织形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柔性。
组织结构变革是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实践问题,企业受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同时,人们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所改变,同样,企业管理也面临着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本文谨取了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组织结构变革的案例,分析了组织结构变革与企业关系.案例分析,一方面,是对理论的检验,另一方面,是对事实认识的深化.但是,没有普遍适用的组织结构,每个企业的组织结构,都应在组织理论指导下,参考行业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结构要适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这是检验组织结构优劣的唯一标准,关键词:“组织变革” “组织结构”“IBM公司”“企业管理”ABSTRACTOrganization is the basis of success in management, project organization's main purpose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functions, improve project management efficiency as a whol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oject management. Because the project itself deter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t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the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o have same place already, also have different place.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s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project management emphasizes the project leader role, stressed that the team spirit of collaboration. The world is chang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hange is one of important topics of management theories and also one of crucial problem in management practice. The enterprises are facing challenges in the tide of Knowledge based economy".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study of structur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IBM) happened in 1980s and this year,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hange. Case study in one way is the proof of theory, in another way deepened our recognition for facts. Actually, there is no commo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dapting to all businesses. The unique standard of a good or ba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s whether or not it adapts to the real situation.Key Words: “Organization Chang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BM” “Enterprise management”第一章绪论1.1选题背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工作、生活在某种组织之中。
管理学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及修正方法
时 ,相 应 的随机 实验 也很 困难 ,可 能 存 在 潜 在 的道 德 风 险 ,或 者 根 本 就 不 可 能 实 现 ( B a s c l e ,2 0 0 8 ) 。 因此 ,管理 学者 在探 讨变 量 因果关 系 的过程 中 ,更容 易受 到 内生性
一
2 0一
管 理 学 季 刊 弱
2 0 1 7年 O 3
问题 的 困扰 ,特 别 是 在 战 略管 理 领 域 ,这 一 问 题 更加 严 重 。这 是 因为 相 较 于 人 力 资 源 和 组 织 行 为学 领 域 的 研究 ,战 略 管 理 研 究 更 关 注 企 业 层 面 的决策 、选 择 、绩 效 产 出 和 结 果 等 ,而 进 行 企业 层 面 的 随 机 实 验 是 非 常 困难 的。例 如 ,
性 问题 进 行 检 验 和 修 正 就 变 成 必 不 可 少 的 一 部分。
内生性 问题 具 体 指 的是 在 回归 分 析 中 ,解 释变 量 和 误 差 项 存 在 相 关 关 系 ( Wo源自o l d r i d g e ,
2 0 0 6 ) 。下 面是一 个标 准 的 回归方 程 :
在2 0 0 7 ~ 2 0 1 6年 发表 的所 有 提 及 内生性 问题 的 文 章 共 2 2 3篇 。从 这 2 2 3篇 文献 中,
我们 整 理 出 内生性 问题 的主 要 来 源 和修 正 方 法 .并 结合 现 有 的 内生性 理 论 和 方 法 文 献 ,对 不 同来 源的 内生性 问题 如何 进行 相应 的修 正给 出 了具体 建议 。 关键 词 :内生性 问题 ; 内生性 问题 的修 正 :管理研 究
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
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沈坤荣 李剑**(南京大学商学院, 210093)摘要 组织结构的本质是由经济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决定。
这种要素之所以占支配地位,是因为它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增长的两个阶段(Solow 阶段和Romer 阶段),指出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具有内生性,且不同的增长阶段有不同的推动力。
因此支配要素的变化也具有内生性,从而证明了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
关键词 组织结构 资本 知识 Romer 阶段 Solow 阶段1 引言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组织结构和过去传统工业时代的组织结构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组织结构的这种变化的研究却大都停留在变化结果和趋势的探索上,并没有深入研究变化的内在动力。
例如,众多文献立足于西方发达国家呈现的信息化趋势,概括了几条组织结构变化的趋势,诸如扁平化、柔性化和网络化趋势。
至于信息和知识到底怎样促使组织结构变化,这些文献都没有探讨。
所以,一些认为知识经济可能是泡沫的学者进而怀疑组织结构变化的这些趋势是否具有现实性和普遍性。
本文则从最基本的生产技术出发,揭示了一个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两种不同的阶段:Solow 阶段和Romer 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增长动力分别来自资本积累和知识创新。
因而从逻辑上推出资本在Solow 阶段占支配地位,知识在Romer 阶段占支配地位。
在此基础上,文章阐述了当经济体跨越不同发展阶段的时候,支配要素的变化引起了组织结构变化。
从而论证了组织结构变化的内在动力是源于经济体自身,即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
2 Solow 阶段和Romer 阶段①为了证明一个经济体中资本和知识要素的支配地位的变化,我们使用了一些通常的假设: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最终产品。
它可以被消费,也可以被投资;劳动力在每期都具有无弹性的供给L ;如用K t-1表示t-1期没有被消费的最终产品,则K t-1将被转化为在t 期的投资。
罗宾斯_组织行为学(第十版)_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l 复习笔记一、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1. 管理者的职能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今天这些职能简化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计划活动就是要设定或明确组织的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或方案。
(2)组织为了实现计划活动所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活动制定的行动方案。
(3)领导管理者就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去影响组织的成员,努力营造起一种使组织中的成员能够全心全意、士气高昂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氛围,以便使管理的领导职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4)控制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组织的管理者从头到尾地对组织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或预见问题后就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
2. 管理者的角色20世纪6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了一项精心研究,明茨伯格得出结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又互相关联的角色。
这10种角色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人际关系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角色。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信息角色是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亨利·明茨伯格界定的10种管理角色如表1.1所示。
3. 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指为了完成或理解一个组织的特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也就是业务方面的技能。
(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指与组织单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组织变革与适应性研究
组织变革与适应性研究1. 什么是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指组织对其内部结构、流程、战略、文化等方面进行的根本性改变。
这种改变通常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组织绩效、增强竞争力或实现新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
组织变革可以涉及各个层面,从个别部门或团队的调整到整个组织的重塑。
2. 为什么组织需要进行变革组织需要进行变革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组织产生了压力,如技术进步、市场竞争、法规变化等,这些变化可能要求组织调整其战略、流程和结构。
其次,组织自身的问题也可能促使变革,如低效的运作、滞后的文化、无法适应员工需求等。
变革可以帮助组织应对这些问题,并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3. 如何进行组织变革组织变革的过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识别变革的动机和目标。
组织需要明确为什么要进行变革,以及变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其次,进行变革的评估和规划。
这包括对当前组织状态的分析,确定需要改变的方面,以及设计变革计划和时间表。
然后,进行变革的执行和管理。
这需要组织明确变革的责任人和团队,并有效地沟通、协调和监督变革过程。
最后,评估和调整变革的效果。
组织需要定期评估变革的实施情况,根据反馈和数据进行调整,以确保变革的成功和可持续性。
4. 什么是适应性研究适应性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旨在了解和解释人类和组织如何适应变化和挑战的过程。
适应性研究关注个体和组织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压力、转变和复杂性,并通过调整认知、行为和情感来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况。
5. 适应性研究的重要性是什么适应性研究对于理解人类和组织的适应能力以及如何提高适应性至关重要。
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人类和组织在面对变化和挑战时的行为和决策。
适应性研究还可以指导实践,为组织提供改善适应性的策略和方法。
通过研究适应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和组织的潜力,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潜力。
6. 适应性研究的方法和应用有哪些适应性研究可以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案例分析等。
组织行为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组织行为学网上作业题(2015更新版)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43)一、名词解释1、组织2、组织行为学3、管理4、自变量5、因变量6、中介变量二、填空1、人的行为具有适应性、____、____、_____。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______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其他多种学科的知识为手段。
3、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叫做______。
4、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______。
5、关系是指企业组织中___以及___之间的相互关系。
6、组织行为的层次包括____、____、____。
三、单选题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基础和出发点是()。
A.群体B.组织C.环境D.个体2、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什么?()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B.霍桑试验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3、工程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 )A.人与事的关系B.人与机器的关系C.人与人的关系D.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4、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 )A.20-30年代B.30-40年代C.50-60年代D.70-80年代5、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 )中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A.社会B.家庭C.组织D.机关6、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A.人的心理活动B.人的行为反应C.人的心理和行为D.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7、某公司的中层干部认真学习了组织行为学之后,工作能力有所提高,相应地公司的绩效水平大大改善,这说明组织行为学具有( )。
A.边缘性B.实用性C.综合性D.两重性8、人类学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体质人类学B.文化人类学C.考古学D.生物人类学9、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A.一切人的心理活动B.一切人的行为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10、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 ( )A.法约尔B.麦格雷戈C.梅奥D.泰勒11、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最为必须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学B.人类学C.心理学D.伦理学12、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 )A.面谈法B.电话调查法C.问卷调查法D.案例研究法四、多选题1、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十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知识巩固一、简答题1.什么是组织变革?答:组织变革是组织主动、自觉地因条件变化而做出的相对反应,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而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变化对组织的现状主动地进行修正、改变和创新的过程。
2.什么是组织发展?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答:组织发展是指组织的自我更新和开发。
它将外界压力转化为组织内部的应变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改善组织效能,是组织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产物。
狭义的组织发展是指组织以行为科学研究和理论为基础,有计划、系统性地促成组织成员行为的变革;广义的组织发展还包括组织的结构变革和技术变革。
因此,组织发展的概念中已经包含了组织变革的概念。
3.简述勒温的力场分析法。
答:力场分析法是由勒温创造的考察变革过程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已经证明对注重行动的管理人员非常有用,主要用以分析变革的动力和阻力,找出变革的突破口。
力场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是:改革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相反方向作用的各种力量的一种能动的均衡状态。
对于一项变革,企业中存在着两种力量:一种是动力,即有利于变革实现的力量,它能引发一种变化或使变化持续下去;另一种是阻力,它扼制了变革的发生或继续进行。
当这两种力量对等时,就会达到平衡。
4.组织发展的干预技术有哪些?答:组织发展的干预技术可分为人类过程干预技术、技术结构干预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干预技术和战略干预技术四种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1 .B 2.A、B 3. A、B、D 4. A、C、D 5.C三、应用练习题以某一企业为例,分析其进行组织变革的主要原因和组织变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并讨论管理者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克服组织变革的阻力。
答:略。
具体结合组织变革相关理论来进行解释。
案例分析题X公司的组织变革X公司原来主要生产复印机,一直都是按照职能制来设计组织结构的,即由几位副总经理分管财务、销售、生产、人事、采购、工程、研究开发。
随着公司的产品系列扩大到打印机、传真机、个人计算机、手机等,公司职能制结构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无法适应市场拓展以后所带来的业务广泛性需要,而且那些阻碍各职能部门之间有效协调的“壁垒”正在不断加固。
2022年北京林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北京林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选择题1、在工作设计上,通过增加计划和评估责任而使工作纵向拓展,增加工作的深度。
这种方法是()。
A.工作扩大化 B.工作丰富化C.工作多元化 D.工作纵深化2、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概括了管理的四项职能,法约尔(Henri Fayol)则概括了管理的五项职能。
前者与后者相比,有三项职能是相同的,不同的一项是()。
A.领导 B.协调 C.控制 D.组织3、“奖金”在双因素理论中称为()。
A.保健因素B.激励因素C.满意因素D.不满意因素4、竞争优势是使组织别具一格和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色来自组织的()。
A.战略 B.结构 C.文化 D.核心能力5、一家公司董事会通过决议,计划在重庆建立汽车制造厂,建设周期为一年,需完成基础建设、设备安装、生产线调试等系列工作,()技术最适合来协调各项活动的资源分配。
A.甘特图B.负荷图C.PERT网络分析D.线性规划6、决定是否与另一个组织合并,如何重组以提高效率,或是否关闭一个亏损的工厂,这些都是典型的()。
A.确定型决策 B.非程序化决策C.例常型决策 D.重复性决策7、当一个管理者组织制订公司战略以寻求企业进一步发展时,他扮演的管理角色是明茨伯格所说的()。
A.领导者 B.发言人C.企业家D.混乱驾驭者8、以下哪一个不是激发组织创新力的因素?()A.结构因素 B.人力资源因素C.技术因素 D.文化因素9、公司产品设计部接受了一项紧急任务,该任务的完成需要进行严密的控制,同时又要争取时间和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最适合采用哪种沟通网络?()A.Y式沟通网络 B.全通道式沟通网络C.轮式沟通网络 D.环式沟通网络10、()是第一个将管理定义为一组普遍适用的职能的人,他认为管理是人类所从事的一种共同活动。
A.明茨伯格B.法约尔C.德鲁克D.韦伯二、名词解释11、强文化12、决策13、领导者(leader)与管理者(manager)14、组织变革15、跨职能团队16、组织结构17、战略管理18、领导三、简答题19、组织对多样性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为什么重要?20、我们讨论过激流险滩变革观,指的是在一种情境下不可预测的变化是常规和预期中的,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内生性问题研究:4篇推荐与8点认识
内生性问题研究:4篇推荐与8点认识来源:刘西川阅读写作课内生性问题研究:4篇推荐与8点认识纵观当前国内经验实证研究领域,似乎不关注或提及一下内生性问题,就不够时髦,做出来的作品也就难以登上大雅之堂。
随手翻阅一些近期的经济管理类期刊上的论文,十有八九都和内生性问题有关;甚至有些审稿专家一上来就看文章是否关注了内生性问题,在他们眼里,缺少了这方面的考虑就是不够专业、严谨和前沿。
十多年前,接触内生性及工具变量这些内容,还是从陆铭老师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的。
陆老师在文中借助大神Acemoglu的经典论文普及了寻找工具变量的思路及依据。
为了致敬那个纯真治学的青春年代,我现将他当年写的这段文字摘录于此:“Ace moglu等人(2001)的文章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使用工具变量的论文。
他们试图验证制度对人均收入有影响,显然,直接做回归的话,制度就是内生的,因为好的制度可能在人均收入高的地方产生。
他们找的工具变量是殖民地时代一个国家的死亡率,死亡率高欧洲人就不会定居下来,于是就会在当时建议掠夺性的制度,反之就会建立好的制度,而那时的制度对现在仍然有影响。
”由此看来,内生性问题之于计量教科书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因果识别与推断过程中的棘手性是不可否认的。
为此,了解、学习内生性问题及工具变量法,积累已有的知识是绝对有必要的:一方面,至少在微观计量经济学中,整个教科书都是围绕内生问题及其解决的思路来展开的。
另一方面,在某个具体研究领域,了解前辈、同仁已有的认知、做法和探索,知己知彼,博采众家之长也不是什么坏事;有些时候,就是因为自己知道的太少了,做出来的东西就不够高大上和精致。
在日常教学和研究当中,我发现有些人对内生性问题与工具变量法都是人云亦云、跟风,还有一些人属于没有真正做过,不知道其中的深浅。
从全面和实战的角度,我强烈推荐以下四篇综述性论文。
第一篇论文(陈云松、范晓光,2010)将目标定位于因果关系,总结内生性问题的4个来源以及相对应的识别策略。
社会学定量分析中的内生性问题测估社会互动的因果效应研究综述_陈云松
社会2010#4CJS 第30卷社会学定量分析中的内生性问题测估社会互动的因果效应研究综述陈云松 范晓光*作者:陈云松 牛津大学纽菲尔德学院(Author 1:C hen Yun s ong ,Nu ffiel d Coll ege ,Oxford Un i versity) E-m ai:l yunsong .chen @nu ffiel d .ox .ac .uk ;作者2:范晓光,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Author 2:Fan X i aoguang ,Ins tit u te of Sociol ogy ,Zheji ang Acade my of Soci al Sciences)**作者感谢To m Sn ij ders 、PeterH edstr Êm 、Nan D i rk deG raaf 、陈友华、郝大海、李煜等教授与徐建牛、吴桂英、章奇、李志赟和郭茂灿等同对本文的批评和建议。
此外,还要感谢5社会6匿名审稿人宝贵的评审意见。
文责自负。
摘 要:因果关系是社会学分析的核心议题。
然而,基于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都会受到内生性问题的困扰,从而往往难以作出恰当的因果性推断。
大量现有的社会学定量分析虽以解释为己任,但实质上要么仅仅停留在描述统计相关阶段,要么得出错误的因果性结论。
本文以社会互动研究为例,详细讨论了遗漏偏误、自选择偏误、样本选择偏误和联立性偏误等四种主要的内生性问题的来源,并介绍了克服内生性问题的一系列模型识别方法。
最后还基于中国综合调查(CGSS2003)问卷,提出了通过提高调查数据信息量以利克服内生性问题的可能性。
关键词:内生性 因果效应 社会互动The Endogeneity P roble m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A Revie w of Estimating Caus al Effects of Social Interaction Chen Yunsong &Fan X iao guangAbstract :Cause -effect relationsh i ps are the core area i n soci ol ogical analysis .H ow ever ,soci ologi cal anal ys i s based on survey data is confronted by the endogeneity prob l em wh i ch p l agues causal i n f erences .M any existi ng stud i es am i i ng at provi d i ng explanati ons f or soci al pheno m ena ei ther merel y descri bes the statistical associ ati ons a m ong variables or arrives at prob l emati c causal concl usi ons .Focusi ng on t he soci al i nteracti on stud i es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m aj or sources of potenti al endogeneity b iases ,na m el y ,the om itted variab le bias ,sel-f selecti on b ias ,sa mp le -selection b i as and the sm i ultaneity b ias .U seful m odel #91#i den tificati on strategi es for correcti ng t hese prob le m s are revie w ed .Based on CGSS2003,th i s paper al so d i scusses how to partiall y correct for the endogeneity proble m t hrough aug m en ting t he vol u m e of survey data .Key words :endogeneit y ,causal effects ,soci al interacti on近几十年来,社会学家们对社会学发展的现状和目的争议重重。
我国中小学组织结构变革内在机理分析
我国中小学组织结构变革内在机理分析
张立新
【期刊名称】《全球教育展望》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我国中小学学校组织的科层取向和行政化运作机制具有历史合理性,但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学校发展需要形成自我意识,需要突出对教师的自我主动发展的尊重,组织结构的调整、相关部门职能的转变和自上而下的赋权成为组织变革的核心内容,而教师成为自我发展的策划者和承担者,通过研究性变革实践实现自我更新.【总页数】5页(P74-77,30)
【作者】张立新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复杂适应需求模型--当代西方国家公共服务组织结构变革的内在机理探讨
2.我国城市房地产价格非理性波动的内在机理分析
3.开放政府数据的政策扩散路径及内在机理研究——基于我国地方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分析
4.我国利润表列报变革的内在机理分析
5.我国传媒组织结构变革要求及策略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企业组织结构与内生化演进研究
企业组织结构与内生化演进研究
曹玺
【期刊名称】《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企业组织机构的层次性具有普适性,是组织结构内生化进化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原因,导致出现层次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效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而企业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取决于风险和不确定性。
风险和不确定性从根本上取决于知识的可传递性。
所以,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从根本上取决于知识的可传递性和知识的功能种类。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曹玺
【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公司财务资产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
【相关文献】
1.创新型企业组织结构演进轨迹与特征研究 [J], 王志刚;杨亚达
2.企业组织结构的演进模式及演进程序 [J], 吴锋
3.基于分工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的企业组织结构演进机制的研究 [J], 于唤洲;李航
4.我国金融组织结构演进中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研究 [J], 孙天琦
5.解析企业网络组织的演进机理\r——《基于关系传递的企业网络组织结构嵌入与控制机制研究》书评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沈坤荣李剑**(XX大学商学院, 210093)摘要组织结构的本质是由经济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决定。
这种要素之所以占支配地位,是因为它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增长的两个阶段(Solow阶段和Romer阶段),指出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具有内生性,且不同的增长阶段有不同的推动力。
因此支配要素的变化也具有内生性,从而证明了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
关键词组织结构资本知识Romer阶段Solow阶段1 引言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组织结构和过去传统工业时代的组织结构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组织结构的这种变化的研究却大都停留在变化结果和趋势的探索上,并没有深入研究变化的内在动力。
例如,众多文献立足于西方发达国家呈现的信息化趋势,概括了几条组织结构变化的趋势,诸如扁平化、柔性化和网络化趋势。
至于信息和知识到底怎样促使组织结构变化,这些文献都没有探讨。
所以,一些认为知识经济可能是泡沫的学者进而怀疑组织结构变化的这些趋势是否具有现实性和普遍性。
本文则从最基本的生产技术出发,揭示了一个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两种不同的阶段:Solow阶段和Romer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增长动力分别来自资本积累和知识创新。
因而从逻辑上推出资本在Solow阶段占支配地位,知识在Romer阶段占支配地位。
在此基础上,文章阐述了当经济体跨越不同发展阶段的时候,支配要素的变化引起了组织结构变化。
从而论证了组织结构变化的内在动力是源于经济体自身,即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
2 Solow 阶段和Romer阶段①为了证明一个经济体中资本和知识要素的支配地位的变化,我们使用了一些通常的假设: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最终产品。
它可以被消费,也可以被投资;劳动力在每期都具有无弹性的供给L;如用K t-1表示t-1期没有被消费的最终产品,则K t-1将被转化为在t期的投资。
为了考察知识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我们不能使资本K t-1直接进入生产函数,而用一系列的中间产品代替资本K t-1进入生产函数。
中间产品的种类增加就代表了知识和技术的进步。
因*此项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00CJL010)**沈坤荣,1963年生,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
现为XX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剑,1978年生,XX大学商学院硕士生。
地址:XX市汉口路22号:XX大学国际商学院邮编:210093: (025)3602215 Email: skrfjpwjpublic1.ptt.js.①此处所用分析框架主要来自Kiminori Matsuyama(1999)。
89 / 690 / 6而,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σσ/11)(1/1),()(-=∑=t N j j t X AL t Y (1)其中σ∈(1,+∞);Y(t)为t 期的最终产品的产出;L 为劳动投入;X(t,j)为t 期第j 种专业化中间产品的投入;N(t)为t 期的中间产品的种类。
类似地, N(t-1)为t-1期的中间产品的种类。
因而,N(t)-N(t-1)就是t 期的知识进步所表现出来的新创造的中间产品的种类。
假定中间产品可以用共同的物质单位来度量,则由于中间产品是对称进入生产函数的,故生产函数可以简化为如下形式σσ/11/1)()()(-=t X t N AL t Y (2)如果每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成本为a 单位资本,创新的成本为常数q >0,资本的价格为常数r 。
创新者的新产品随着时间的变化会被别的竞争者模仿。
因而最初新产品的垄断地位会逐渐丧失而变成完全竞争。
在此模型中,从1到N(t-1)种中间产品已成为完全竞争产品。
但是,t 期新创造的N(t)-N(t-1)种中间产品却处于垄断地位。
因此我们研究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垄断和竞争复合的市场结构,在这种复合市场结构中的生产函数可以分为两部分σσσσ/11/1/11/1)()]1()([)()1()(----+-=t X t N t N AL t X t N AL t Y m c (3) 其中X c (t)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一种中间产品的数量,共N(t-1)种;X m (t)表示在垄断市场上一种中间产品的数量,共N(t)-N(t-1)种。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根据MR=MC ,可以得到X c (t)的价格为P c =ar 。
在垄断市场上,创新者制定垄断价格P m 以追求垄断产品的未来利润贴现值最大化。
一种创新产品的未来垄断利润贴现值为dv e t X ar P t V t v r m t m )()()()(--∞⎰-= (4) 最终产品的生产者的利润为)()]1()([)()1()()(t X P t N t N t X P t N wL t Y t E m m c c ------= (5) 由于最终产品的生产者是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故视工资和资本的价格为给定。
根据边际产品等于要素价格,我们可以得到σσσσ--=)]([)/11()(t P L A t X c c (6) σσσσ--=)]([)/11()(t P L A t X m m (7) 将(7)式代入(4)式,对V(t)最大化就可以得到创新者制定的垄断价格)1/(P -=σσar m (8) 根据式(6)、(7)和(8),我们可以得到σσσ---==)/11()](/)([)(/)(t P t P t X t X m c m c (9)91 / 6创新者在t 期的垄断利润为P m X m (t)-r[aX m (t)+q],如果t 期的垄断利润为负,即q t aX m )1()(-<σ (10)创新者就没有足够的刺激去创新,因而N(t)-N(t -1)=0;当出现创新产品的时候即N(t)>N(t-1),自由市场的力量使得创新者处在临界点,超额利润为零,即q t aX m )1()(-=σ把上述条件总结一下就是⎪⎭⎪⎬⎫⎪⎩⎪⎨⎧=-----≥-≤0)]1()(][)1()([),1()(,)1()(t N t N q t aX t N t N q t aX m m σσ (11)在t 期的资源约束条件为])()][1()([)()1()1(q t aX t N t N t aX t N t K m c +--+-=- (12)利用(9)和(11)式,该约束条件就可以写成{}{}⎭⎬⎫⎩⎨⎧---+-=--=-=-)1()/()1(,0max )1()(),1(/)1(min )()/11()(t N q t K t N t N q t N t K t X a t aX m c θσθσσσ (13)其中θ=(1-1/σ)1-σ,在[1,e]取值。
根据(11)和(13)式生产函数就可写成⎪⎭⎪⎬⎫⎪⎩⎪⎨⎧-≥--⎥⎦⎤⎢⎣⎡-≤--=--)1()1( ),1()1()1( ,)]1([)]([)(/1/11/1/11/1t qN t K t K q aL a A t qN t K t K L t N Aa t Y θσθσθσσσσσσ当当 (14) 我们发现当)1()1(-≤-t qN t K θσ时,相对于已有的中间产品种类而言,经济资源K(t -1) 显得太小,因而没有知识技术的创新基础,从其生产函数来看,经济体具有典型的Solow 特征,增长主要推动力是要素的积累。
这种情况对应于传统的工业经济阶段。
这一阶段中资本的积累起着关键作用,因而资本要素在传统的工业经济阶段占据支配地位。
当)1()1(-≥-t qN t K θσ时 ,相对于已有的中间产品种类而言,经济资源K(t -1) 足以支撑知识和技术的创新。
因此创新活动盛行。
从其生产函数来看,经济体的增长具有内生性。
增长的源泉为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因而具有典型的Romer 特征。
这种情况对应于现代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以知识和创新为驱动力的经济阶段。
这一阶段中知识要素起着关键作用,因而知识要素在这一经济阶段占据支配地位。
在不同的国家中,由于经济参数的不同,支配要素的转变特征也不同。
而且即使在同一个国家,支配要素的支配地位也不是不变的。
正如下文所分析,支配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
3经济体的动态变化引起的组织结构变化为了分析组织结构的变化,我们将组织结构分解成制度结构、层级结构和文化结构。
制度结构用来描述整个群体共有的正式关系;层级结构用来描述组织中个体之间的正式关系;文化结构用来描述组织中的非正式关系[陈传明(1999)] 。
我们假定积累率为一个固定常数s。
根据Kiminori Matsuyama(1999)的研究,经济体动态变化有三种情况:1.sÃ>θ-1时,经济体单调收敛于Romer阶段;2. sÃ<1时,经济体单调收敛于Solow阶段;3. 1<sÃ<θ-1时,经济体在Solow阶段和Romer阶段之间徘徊。
其中Ã=σθσ/1⎥⎦⎤⎢⎣⎡qaLaA。
下面我们根据这三种情况,具体分析经济体的动态变化如何引起制度结构、层级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动态变化。
当sÃ>θ-1时,经济体的稳态在Romer阶段。
因此,经济体如果最初处在资本主宰的Solow阶段,由于积累率s比较高,因而能支撑后续的巨大创新成本。
经济体的内在力量会拉动经济体单调收敛于Romer阶段。
所以,资本的支配地位最终被知识自然取代,所以组织制度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因为企业中不同参与者通过提供企业经营所必需的某种要素实现他们对企业的贡献,而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就决定了制度结构的特点。
所以占支配地位的要素决定了制度结构最本质的特点。
因而经济体的这种演变决定了支配要素的演变,进而制度结构也发生自然演变。
这表现为知识所有者取代了资本所有者的统治地位,分配重心也转向了知识所有者。
从直观上看,当知识向资本挑战时,资本只能接受知识的领导。
因为如果资本拒绝接受知识的领导,那么知识就会寻找别的自愿被领导的资本。
在Romer阶段,知识的丧失是无法和资本的本性相融的。
因为资本的本性就是增殖。
经济体从Solow阶段单调收敛于Romer阶段的过程同样引起了层级结构的变化。
层级结构是描述和反映组织中个体之间的正式关系。
个体之间最重要的关系是信息的流动。
Solow 阶段(如传统工业时代)的层级结构是金字塔形的。
它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是:直线指挥,分层授权;分工细致,权责明确;标准统一,关系正式。
这些特征表明信息在金字塔中的流动不可能是迅速而及时的。
这种缺陷在工业时代并没有特别显著地表现出来。
这是因为信息的缓慢流动和Solow阶段资本的缓慢积累并不矛盾。
但是当经济体收敛到Romer阶段后,知识占居支配地位,企业获得知识的速度以及知识创新的速度对其市场竞争力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