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

合集下载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案标题: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选读唐诗宋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选读经典的唐诗宋词作品,包括但不限于《静夜思》、《登鹳雀楼》、《水调歌头》等。

2. 学习诗词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3. 学习诗词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4.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并进行诗词鉴赏。

教学步骤:第一课:《静夜思》的诵读和理解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夜晚的画作,引起学生对夜晚的思考。

2. 学习诗词:诵读《静夜思》,解释生词和短语,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分析诗词:讨论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手法和效果。

第二课:《登鹳雀楼》的诵读和理解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高楼的画作,引起学生对高楼的思考。

2. 学习诗词:诵读《登鹳雀楼》,解释生词和短语,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分析诗词:讨论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手法和效果。

第三课:《水调歌头》的诵读和理解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江河的画作,引起学生对江河的思考。

2. 学习诗词:诵读《水调歌头》,解释生词和短语,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分析诗词:讨论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手法和效果。

第四课:诗词创作1. 导入: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创作诗词: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自行创作一首唐诗宋词。

3. 分享和讨论: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诗词鉴赏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

《唐诗宋词选读》理解性默写(五言绝句部分)

《唐诗宋词选读》理解性默写(五言绝句部分)

《唐诗宋词选读》理解性默写(五言绝句
部分)
唐诗宋词选读理解性默写(五言绝句部分)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次默写将挑选一些五言绝句,要求学生理解并默写出相应的内容。

以下是默写内容和答案。

第一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答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第二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第三题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答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第四题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答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五题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答案: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第六题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答案: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第七题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答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以上是《唐诗宋词选读》中的一些五言绝句默写题目及参考答案。

希望本次默写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诗佳作。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赏析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赏析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赏析篇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赏析篇2: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评析:这首宫怨,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

首句写粉脂宜面,新妆初成,艳丽妩媚,希冀宠幸;二句写柳绿花红,良辰美景,却独锁深院,满目生愁;三句写无端烦恼,凝聚心头,只好数花解闷;四句写凝神伫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显冷落。

层层叠叠,婉曲新颖。

写宫女形象,丰韵多姿,妩媚动人;写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得之于神。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赏析篇3: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赏析这是一首怀古。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

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自有其深意所在。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赏析篇4:千秋岁·水边沙外朝代:宋代作者:秦观原文:水边沙外。

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

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赏析这是秦观借描写春景春情,集中表现交织在一起的今与昔、政治上的不幸和爱情上的失意,抒发贬谪之痛、飘零之愁的一首词作。

唐诗宋词选读

唐诗宋词选读

唐诗宋词选读
唐诗: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宋词: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朱淑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唐诗宋词著名作品选读

唐诗宋词著名作品选读

唐诗宋词著名作品选读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朝代:宋代
作者:米芾
原文: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朝代:宋代
作者:张孝祥
原文: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

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

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

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

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唐诗宋词选读文学常识

唐诗宋词选读文学常识

唐诗宋词选读文学常识《唐诗宋词选读》文学常识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又称今体诗,分为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

“律诗”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词等。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上阕、上片,第二段叫下阕、下片。

3、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他们多写情愁别绪,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取材广泛,风格豪放不羁。

4、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

5、“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是闻一多先生对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赞誉,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6、孟浩然和王维并称“孟王”,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7、王维人称“诗佛”。

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8、高适在盛唐诗坛中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与岑参并称“高岑”。

9、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风豪放飘逸,语言清新自然,继屈原后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人称“诗仙”。

10、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后世称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上,他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1、《梦游天姥吟留别》《兵车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即歌行体。

歌行体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12、韩愈世称韩昌黎,同柳宗元齐名,倡导古文运动,称为:韩柳:,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3、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

14、温庭筠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与韦庄并称“温韦”,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15、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16、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唐诗宋词选读

唐诗宋词选读
菩萨蛮①
温庭筠
小山②重叠金明灭③,鬓云④欲度⑤香腮雪⑥。懒起画蛾眉⑦,弄妆⑧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⑨交相映。新帖绣罗襦⑥,双双金鹧鸪。
[注释]①选自《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杜1986年版)。 ②[小山]指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一说形容女 子隆起的发髻,或指女子弯弯的眉毛。 ③[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注释:(1)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2)凄凄惨 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3)乍暖还(x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4)将息:调养 休息,保养安宁。(5)怎敌他:对付,抵挡。(6)晚来风急:“晚”一本作“晓”。(7)损:表示程度极高。 (8)堪摘:可,可摘。(9)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1·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1),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qī)(2)。乍暖还寒(3)时候,最难将息(4)。三杯两 盏淡酒,怎敌他(5),晚来风急(6)?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7),如今有谁堪摘(8)?守着窗儿,独自怎生(9)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 昏、点点滴滴。这次第(10),怎一个、愁字了得(11)!
目录
苏教版
鲁人版
1、“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从军行杨炯 滕王阁王勃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望月怀远张九龄 送魏万之京李颀 山居秋暝王维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 1、李白诗二首:将进酒、蜀道难 2、杜甫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 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第二单元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 4、长恨歌(白居易) 5、听颖师弹琴(韩愈) 6、李贺诗二首: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 7、李商隐诗二首:锦瑟、无题 第三单元北宋的旧曲新声 8、柳永词二首:雨霖铃·寒蝉凄切、望海潮·东南形胜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通用10篇)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通用10篇)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通用10篇)《宋词选读》篇1“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言词者必言宋词,宋词成于北宋,精于南宋,到了南宋,宋词的风格就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而“极其工”、“极其变”了。

二.鉴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1.学生简介李清照2.教师补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

《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

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

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⑴善于抒情造境。

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⑵造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有关读唐诗宋词选读有感(精选13篇)

有关读唐诗宋词选读有感(精选13篇)

读唐诗宋词选读有感有关读唐诗宋词选读有感(精选13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唐诗宋词选读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唐诗宋词选读有感篇1直到上了高中,学了《唐诗宋词选读》,我才感受到那韵味。

如果说现代诗是揭示了现实的黑暗,讽刺社会丑恶嘴脸,是一把尖锐的匕首;那么唐诗是一杯茶。

只有淡淡的品茶,宁静的看着茶水的雾气,才能知晓它的韵味,了解美丽与恬静背后诗人的思想与情绪。

唐诗纵使带了太多的愤懑,伤感,豪迈不羁,离愁别绪…但在我眼中,它终究是一杯茶,一杯蕴含了无数情绪的茶。

这杯茶里,曾有一位诗人的豪情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杯茶里也曾融入了一个诗人的豪迈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杯茶里暗含着一位忠臣的血泪“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这杯茶里也曾因边关的紧急战事而泛过一丝涟漪“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这杯茶里也曾包含了太多的叹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人已盈满热泪,只有重重的叹息…这杯茶里已融合了太多的叹息,它记录着唐朝的历史,它为唐朝而生,它是唐朝的倾听着,记录者。

它让我们懂得了去品诗,感受唐诗的魅力。

这杯茶是一位智者,它将那么多的情绪埋藏在心底,只为让我们去了解它内心深处的喜悦,叹息,痛苦,悲伤,秘密…我眼中的唐诗是充满韵味的,它是一位穿着古朴,举手投足之间有着一股风流的文人雅士;它亦或是一位出生在江南古镇的婷婷少女,一颦一笑间有一股难以描述的韵致…这就是唐诗,它可化作千万种景象,千万种情绪,千万种风情。

惟一不变的是唐诗骨子里的韵味,让人思索,让人感慨万分。

读唐诗宋词选读有感篇2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以《唐诗宋词选读》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为主,根据备课组的计划,上半学期主要是教学《唐诗宋词选读》。

虽然说是选修课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尽可能多的掌握诗歌的知识,培养他们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解答诗歌类问题的能力。

《唐诗宋词选读》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唐诗宋词选读》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的诗句是,。

2.李白的《送友人》中点出告别的地点的诗句是,。

3.《春江花月夜》,是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

4.李商隐的《无题》中诗人使用比喻,捧出一腔鲜血写下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的盟誓,后又用来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

5.范仲淹《苏幕遮》中借草地的绵延感叹故乡遥远的是。

,。

6.范仲淹《苏幕遮》中借酒来抒发浓烈的思乡愁绪的是。

,。

7.柳永的《八声甘州》“、,、”与温庭筠的《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意境相似。

8.《商山早行》中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把早行情景写的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9.《旅夜书怀》中“,”两句,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诗人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10.杜甫在《旅夜书怀》中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相应的诗句是:,。

11.《旅夜书怀》中“,”两句,写诗人因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政治抱负,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12.《旅夜书怀》中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的诗句是:,。

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这里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1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两句,写登楼所见。

极写柳州城楼之高,上与大荒相连相接,诗人的愁思正浓,无处排遣。

14.《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两句,描绘在柳州城楼上所见的风雨中的近景,来表现了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的心境。

15.《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两句,写诗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远谪到南粤荒僻之地,已经够寂寞孤独了,而音讯又难于通达,这又使诗人增添了一重悲凉,余韵袅袅,余味无穷。

16.《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两句,仰观则重岭密林,烟雨迷蒙,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蜿蜒而去,有似九回之肠。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篇1: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1、过:拜访。

2、具:准备。

3、场圃:农家的小院。

4、就:赴。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篇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①选自《孟襄阳集》(《孟浩然集》)一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张丞相(673-7400,即张九龄,时任丞相,同时也是诗人。

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张丞相:即张九龄,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担任丞相职务。

②涵虚混太清:谁映天空,与天混同,形容湖水与天空混然一体。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太清,天空。

③云梦泽:云梦,古泽名。

在湖北江南北两侧,江南为梦,江北为云,后世大部分淤成陆地。

今属江汉平原及周边一带。

④岳阳城: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

⑤济:渡河。

⑥端居:平常居处,闲居。

⑦端居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端居:安居,喻指闲居不仕。

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⑧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眼睁睁的看着别的钓鱼的人,自己心里也想得到鱼,却又苦于没有渔具,空存想望。

这里比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坐观:坐视,旁观。

徒:白白地。

羡鱼情:想得到鱼的愿望。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临河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意思是说有理想,就要采取实际行动。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篇3: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篇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0唐诗宋词选读30首

0唐诗宋词选读30首

唐诗宋词选读30首目录1.诗经·邶风·凯风2.古乐府长歌行3.游子吟4.岁暮到家*5.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6.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苏轼明月几时有;8.苏轼江城子9. 白居易赠元稹10.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11.梁州梦*12.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寐,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怅然感怀,因以此寄13.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14.梦微之15.樱桃花下16.柳枝五首(第1首)17.春雨18.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19.菩萨蛮20.感遇21. 感遇22.辛夷坞23.寻春24.浣溪沙25.定风波26.观社27.望海潮28.西施咏29.吴宫怀古30.西施31.西施滩32.馆娃宫怀古五绝。

(后面带*篇目要求背诵)亲情诗词1.《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凯风:和风,喻母)吹彼棘心。

(棘心:酸枣树新发的芽,赤色,喻子。

)棘心夭夭,(夭夭:茂盛)母氏劬劳。

(劬,qú,辛苦;劬劳:操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令人:成才)。

爰(yuán,发语词,无义)有寒泉?在浚(地名)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xiàn huǎn,清和宛转的鸣声)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2.古乐府《长歌行》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

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

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

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

3.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4.岁暮到家*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目录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目录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目录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学宝库中,唐诗宋词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珠。

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为我们精心挑选了众多经典之作,带我们领略诗词的魅力。

第一部分:唐诗1、初唐诗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展现了豁达的离别之情。

杨炯的《从军行》,充满了壮志豪情。

2、盛唐诗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如《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出宁静优美的山林景色。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洋溢着淳朴的乡村生活气息。

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气势豪迈。

高适的《燕歌行》,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疾苦。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奇异的边塞雪景。

3、李白诗歌《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尽显豪迈奔放。

《蜀道难》,想象奇特,气势磅礴。

4、杜甫诗歌《兵车行》,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顿挫,饱含身世之悲。

5、中唐诗歌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对琵琶女身世的描写,抒发了自己被贬的愤懑。

刘禹锡的《石头城》,借古讽今,感慨历史的兴衰。

6、晚唐诗歌李商隐的《锦瑟》,意境朦胧,情感深沉。

杜牧的《泊秦淮》,对晚唐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进行了批判。

第二部分:宋词1、北宋词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诉说着离别的凄楚。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雄浑壮阔。

《江城子·密州出猎》,展现了豪迈的气概。

2、南宋词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道尽了孤独与愁苦。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悲愤。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充满了战斗激情。

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就像是一部时光机器,带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代的诗人词人们相遇。

在这些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然的赞美,对爱情的追求,对国家的热爱。

2024年最新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及反思

2024年最新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及反思

2024年最新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唐诗宋词选读》教材第三章《山水田园》和第四章《闲适生活》。

具体内容包括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以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诗宋词的背景知识,理解并感受山水田园和闲适生活的主题。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美和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牌、韵律、意境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写作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笔记、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水田园风光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王维、孟浩然和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唐诗宋词的历史地位。

3. 诗词讲解:(1)学习《山居秋暝》:分析诗中的意境、韵律,讲解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山水情怀。

(2)学习《过故人庄》:分析诗的结构、词牌,解读诗人的闲适生活态度。

(3)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讲解词牌、韵律,探讨词人表达的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词,进行诗词鉴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词的写作技巧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山水田园》与《闲适生活》2. 内容: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词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山居秋暝》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2)简述《过故人庄》的词牌特点。

(3)谈谈你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词人情感的理解。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对词牌、韵律的掌握仍需加强。

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完整版)

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完整版)

《唐诗宋词选读》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1.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⑪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⑫江:指赣江。

渚:江中小洲。

⑬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⑭南浦:地名,在南昌市西南。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⑮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⑯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⑰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

物:四季的景物。

⑱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⑲槛:栏杆。

●译文: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

早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傍晚,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

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无处可觅,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

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赏析:意象意境:靠近水边的滕王阁,早上画栋飞来了南浦云,傍晚珠帘卷入了西山雨,闲云倒影水中,长江之水脉脉流淌。

唐诗宋词选读唐诗教案全集

唐诗宋词选读唐诗教案全集

唐诗宋词选读唐诗教案全集第一章:唐诗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的背景和特点2. 掌握唐诗的基本分类和代表诗人3. 培养对唐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唐诗的背景和特点2. 唐诗的基本分类和代表诗人3. 唐诗的鉴赏方法三、教学重点1. 唐诗的背景和特点2. 唐诗的基本分类和代表诗人四、教学难点1. 唐诗的鉴赏方法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的背景、特点、分类和代表诗人2. 鉴赏法:欣赏和分析经典唐诗六、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唐诗的背景和特点2. 新课:讲解唐诗的基本分类和代表诗人3. 实践:欣赏和分析经典唐诗第二章:李白的诗歌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掌握李白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培养对李白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李白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李白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李白诗歌的鉴赏方法三、教学重点1. 李白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李白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四、教学难点1. 李白诗歌的鉴赏方法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李白的生平、文化背景和诗歌特点2. 鉴赏法:欣赏和分析经典李白诗歌六、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李白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新课:讲解李白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实践:欣赏和分析经典李白诗歌第三章:杜甫的诗歌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社会背景2. 掌握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培养对杜甫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杜甫的生平和社会背景2. 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杜甫诗歌的鉴赏方法三、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和社会背景2. 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四、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的鉴赏方法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杜甫的生平、社会背景和诗歌特点2. 鉴赏法:欣赏和分析经典杜甫诗歌六、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杜甫的生平和社会背景2. 新课:讲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实践:欣赏和分析经典杜甫诗歌第四章:王维的诗歌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艺术成就2. 掌握王维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培养对王维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王维的生平和艺术成就2. 王维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王维诗歌的鉴赏方法三、教学重点1. 王维的生平和艺术成就2. 王维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四、教学难点1. 王维诗歌的鉴赏方法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王维的生平、艺术成就和诗歌特点2. 鉴赏法:欣赏和分析经典王维诗歌六、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王维的生平和艺术成就2. 新课:讲解王维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实践:欣赏和分析经典王维诗歌第五章:白居易的诗歌一、教学目标1.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社会背景2. 掌握白居易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培养对白居易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白居易的生平和社会背景2. 白居易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白居易诗歌的鉴赏方法三、教学重点1. 白居易的生平和社会背景2. 白居易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四、教学难点1. 白居易诗歌的鉴赏方法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白居易的生平、社会背景和诗歌特点六、教学方法(续)2. 鉴赏法:欣赏和分析经典白居易诗歌六、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社会背景2. 新课:讲解白居易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七章:孟浩然的诗歌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掌握孟浩然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培养对孟浩然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孟浩然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孟浩然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孟浩然诗歌的鉴赏方法三、教学重点1. 孟浩然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孟浩然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四、教学难点1. 孟浩然诗歌的鉴赏方法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孟浩然的生平、文化背景和诗歌特点2. 鉴赏法:欣赏和分析经典孟浩然诗歌六、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新课:讲解孟浩然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八章:杜牧的诗歌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杜牧的生平和社会背景2. 掌握杜牧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培养对杜牧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杜牧的生平和社会背景2. 杜牧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杜牧诗歌的鉴赏方法三、教学重点1. 杜牧的生平和社会背景2. 杜牧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四、教学难点1. 杜牧诗歌的鉴赏方法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杜牧的生平、社会背景和诗歌特点2. 鉴赏法:欣赏和分析经典杜牧诗歌六、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杜牧的生平和社会背景2. 新课:讲解杜牧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九章:李商隐的诗歌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掌握李商隐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培养对李商隐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李商隐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李商隐诗歌的鉴赏方法三、教学重点1. 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李商隐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四、教学难点1. 李商隐诗歌的鉴赏方法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李商隐的生平、文化背景和诗歌特点2. 鉴赏法:欣赏和分析经典李商隐诗歌六、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新课:讲解李商隐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十章:苏轼的诗歌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掌握苏轼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培养对苏轼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苏轼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苏轼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苏轼诗歌的鉴赏方法三、教学重点1. 苏轼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苏轼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四、教学难点1. 苏轼诗歌的鉴赏方法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文化背景和诗歌特点2. 鉴赏法:欣赏和分析经典苏轼诗歌六、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新课:讲解苏轼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十一章:辛弃疾的诗歌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社会背景2. 掌握辛弃疾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培养对辛弃疾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辛弃疾的生平和社会背景2. 辛弃疾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辛弃疾诗歌的鉴赏方法三、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生平和社会背景2. 辛弃疾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四、教学难点1. 辛弃疾诗歌的鉴赏方法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弃疾的生平、社会背景和诗歌特点2. 鉴赏法:欣赏和分析经典辛弃疾诗歌六、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社会背景2. 新课:讲解辛弃疾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十二章:陆游的诗歌一、教学目标1. 了解陆游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掌握陆游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培养对陆游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陆游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陆游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陆游诗歌的鉴赏方法三、教学重点1. 陆游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陆游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四、教学难点1. 陆游诗歌的鉴赏方法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陆游的生平、文化背景和诗歌特点2. 鉴赏法:欣赏和分析经典陆游诗歌六、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陆游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新课:讲解陆游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十三章:李清照的诗歌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掌握李清照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培养对李清照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李清照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李清照诗歌的鉴赏方法三、教学重点1. 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李清照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四、教学难点1. 李清照诗歌的鉴赏方法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李清照的生平、文化背景和诗歌特点2. 鉴赏法:欣赏和分析经典李清照诗歌六、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化背景2. 新课:讲解李清照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十四章:元稹的诗歌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元稹的生平和社会背景2. 掌握元稹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培养对元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元稹的生平和社会背景2. 元稹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3. 元稹诗歌的鉴赏方法三、教学重点1. 元稹的生平和社会背景2. 元稹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四、教学难点1. 元稹诗歌的鉴赏方法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元稹的生平、社会背景和诗歌特点2. 鉴赏法:欣赏和分析经典元稹诗歌六、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元稹的生平和社会背景2. 新课:讲解元稹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题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十五章:一、教学目标1. 回顾唐诗的主要特点和主题2. 总结学习唐诗的收获和体会3. 激发继续学习唐诗宋词的热情二、教学内容1. 回顾唐诗的主要特点和主题2. 总结学习唐诗的收获和体会3. 探讨唐诗宋词的学习方法三、教学重点1. 回顾唐诗的主要特点和主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全集,涵盖了从唐诗到宋词的十五个章节。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易蹉跎。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燕歌行——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唐诗宋词的选读与鉴赏

唐诗宋词的选读与鉴赏

唐诗宋词的选读与鉴赏一、唐诗的产生背景与特点•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诗歌创作的发展历程•唐诗的题材、风格和形式•唐诗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二、宋词的产生背景与特点•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词的发展历程和与诗的区别•宋词的题材、风格和形式•宋词的代表词人及其作品三、唐诗宋词的选读方法•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和词的语言、形象和情感•掌握诗歌和词的韵律、节奏和音乐性•比较和研究不同诗人和词人的风格和技巧四、唐诗宋词的鉴赏要点•感受诗歌和词的情感和意境•分析诗歌和词的文学技巧和艺术特色•理解诗歌和词的寓意和思想深度•欣赏诗歌和词的音乐美和节奏感五、唐诗宋词的阅读与鉴赏实践•选取经典的唐诗宋词进行阅读和分析•练习解读诗歌和词的语言和意象•撰写诗歌和词的鉴赏评论•参与诗歌和词的创作和交流六、唐诗宋词的文化价值与影响•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唐诗宋词对后世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唐诗宋词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扬七、唐诗宋词的学习与教学策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诗歌和词的鉴赏和创作•开展诗歌和词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学习•教材和课本中的唐诗宋词选篇•经典唐诗宋词的注释和解读著作•相关唐诗宋词的网站和在线资源•诗歌和词的广播节目和影视作品九、唐诗宋词的选读与鉴赏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阅读水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意表达•引导学生在阅读和鉴赏中保持客观和批判性思维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答案:唐朝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开放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唐朝的中央集权和科举制度促进了文人的流动和交流,使得诗歌成为文人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此外,唐朝的文化开放和对外交流也使得诗歌创作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丰富了诗歌的题材和形式。

2.习题:请分析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初中唐诗宋词选读必背

初中唐诗宋词选读必背

初中唐诗宋词选读必背1、《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十五从军征》佚名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4、《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宋词选读
《唐诗宋词选读》读后感(一)
直到上了高中,学了《唐诗宋词选读》,我才感受到那韵味。

如果说现代诗是揭示了现实的黑暗,讽刺社会丑恶嘴脸,是一把尖锐的匕首;那么唐诗是一杯茶。

只有淡淡的品茶,宁静的看着茶水的雾气,才能知晓它的韵味,了解美丽与恬静背后诗人的思想与情绪。

唐诗纵使带了太多的愤懑,伤感,豪迈不羁,离愁别绪…但在我眼中,它终究是一杯茶,一杯蕴含了无数情绪的茶。

这杯茶里,曾有一位诗人的豪情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杯茶里也曾融入了一个诗人的豪迈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杯茶里暗含着一位忠臣的血泪“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这杯茶里也曾因边关的紧急战事而泛过一丝涟漪“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
;这杯茶里也曾包含了太多的叹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人已盈满热泪,只有重重的叹息…这杯茶里已融合了太多的叹息,它记录着唐朝的历史,它为唐朝而生,它是唐朝的倾听着,记录者。

它让我们懂得了去品诗,感受唐诗的魅力。

这杯茶是一位智者,它将那么多的情绪埋藏在心底,只为让我们去了解它内心深处的喜悦,叹息,痛苦,悲伤,秘密…我眼中的唐诗是充满韵味的,
它是一位穿着古朴,举手投足之间有着一股风流的文人雅士;它亦或是一位出生在江南古镇的婷婷少女,一颦一笑间有一股难以描述的韵致…这就是唐诗,它可化作千万种景象,千万种情绪,千万种风情。

惟一不变的是唐诗骨子里的韵味,让人思索,让人感慨万分。

《唐诗宋词选读》读后感(二)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不乏“美言”可以让我们回味、品读、学习。

张若虚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有情有意。

思妇因月而思念,欲通过卷帘、拂水把这恼人的月光赶走,可月光似乎故意和思妇作对一样,帘卷而月不卷,水拂走而月不走。

月光似乎了解思妇的内心想来陪伴她,所以思妇赶不走它。

这就是美言的妙处。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运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灵、寂静的山间夜色美景图:皎洁的月光,汩汩流淌的清泉,浣女的喧闹声,满池塘的莲叶……山间夜色在王维的笔下描绘的令人神往,这就是美言的妙处。

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写出了人生的可悲。

时间就如东流的黄河水,一去不复返,生命也是这样,青春逝去追悔莫及。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黄河之水滔滔从天上奔涌而来,而人生与黄河比起来就显得渺小多了。

人生短暂、生命易逝的悲哀被这句诗渲染的淋漓尽致,这就是美言的妙处。

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是为我们道尽了生离死别之苦。

人生最远的距离莫过于阴阳相隔。

十年,一个在人间,一个在阴间,不通音讯,十年的相思,十年的生活所经历的苦,十年的孤独寂寞,在这“茫茫”之中已包含无尽了,这就是美言的妙处。

《唐诗宋词选读》读后感(三)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以《唐诗宋词选读》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为主,根据备课组的计划,上半学期主要是教学《唐诗宋词选读》。

虽然说是选修课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尽可能多的掌握诗歌的知识,培养他们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解答诗歌类问题的能力。

但现实是:
一是由于小高考的冲击,语文停课一个月,课时减少了很多,而《唐诗宋词选读》精选了31首唐诗,32首宋词,分12个专题,因此不可能对每首诗、词都作详细讲解。

二是因为诗歌不像小说那样有精彩的情节,学生对诗歌教学往往不感兴趣,在课堂上,往往呈现出一种无精打采的状态。

三是学生认为高考不考课本上的诗、词,甚至连名句默写都不涉及选修教材,因此这本《唐诗宋词选读》上不上无所谓,反正高考考不到。

面对这样的现状,在教学这门选修课之前,结合平时考试成绩,我首先让学生知道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平均得分,让学生知道做好诗歌鉴赏可以拉开与他人在语文成绩方面的差距,多得一分就多了一份胜算。

而高中能集中学习诗歌鉴赏,一是现在,另一就是高三的
一轮复习,而“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这样即使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但最起码能加深学生对这门选修课的认识。

其次,针对学生诗歌知识薄弱的情况,我初步从题材的角度介绍了诗词的分类,了解各类诗歌常用的意象、常见的思想情感等。

之后,我和学生一起给专题一和专题二的诗歌进行分类。

在停课之前,教学类容主要涉及到“思乡怀人诗”、“送别诗”以及“怀古诗”。

如《送魏万至京》、《春夜别友人》两首送别诗,在教学时,从读懂诗歌入手,引导学生积累这类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物象(月、浮云、鸿雁、柳、酒、泪)、时间(傍晚、拂晓)、告别地点(灞桥、长亭)、交通工具(帆、车马)、行为(目送、眺望、牵手、泣下、想象);然后从送别的原因入手,结合具体的诗句,深入分析诗歌中传达的细腻情感,如同样是送别诗,这两首诗虽然都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口吻不一样,李白的《春夜别友人》是朋友之间的,而《送魏万之京》这是长辈与晚辈之间,除了不舍之情,还有一个长辈对晚辈的诫勉和殷切期盼之情。

第三,在教学中,不面面俱到,()对于设计到的手法,往往只分析最主要的或是最典型的,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做一道诗歌鉴赏题。

曾经有人在新课程改革不久说:“新课程改革新在选修,难在选修,突破点也在选选修。

”用好《唐诗宋词》,就能让学生诗歌阅读方面有所突破。

《古文观止》读后感《傅雷家》读后感《蒙田随笔集》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