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合集下载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研究学科,它涵盖了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环境、地球的构造、地表现象以及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高中地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认识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学科。

下面是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环境科学1.地球的地理环境及其特征地球的地理环境是指影响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一系列外界条件,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

了解地球环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地球的大气、水和土壤特征、地球表面的热条件、生物地理环境等。

2.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可供各种用途的水的总量。

了解水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水的分布、水的循环、全球水资源地理分布、中国的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等。

3.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包括土壤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了解陆地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土壤资源特征、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4.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及海底矿产资源等。

了解海洋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海洋资源的类型和分布、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等。

二、系统科学观1.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地理学科是对地球的研究,它以系统的方法对地球进行分析和研究。

了解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科的对象、地理学科的基本方法、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

2.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实验方法、模型方法、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模拟等。

了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的实地考察、地理学的实验方法等。

3.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地理系统是指由相互关系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理过程是地理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

了解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系统的特征和分类、地理过程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等。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地理必修三一、区域主要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②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区域性,区域之间有差异性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④区域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基本含义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对外联系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传以外的其他各业(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发展阶段特点:①人均GDP少②人均收入少③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刚起步④预期寿命短,教育程度低⑤内部经济差异小⑥缺少大型中心城市⑦交通线数量少,密度低⑧区域开放程度地⑨人口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特点:①第二产业比重最高②第三产业加速发展③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④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⑤区域表现出不平衡态势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⑦交通运输路线多且密集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特点: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②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③第三产业比重最大④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⑤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形成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⑦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小⑧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工业化阶段补充:1.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结合P4美国)①气候:纬度高,气候冷湿,热量不足,适合牧草的生长②水源: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牲畜饮用水③饲料:临近玉米带饲料供应充足④交通:交通发达便于乳畜产品的快速运输⑤市场(主导条件):东北部城市密集有广阔的消费市场⑥政策: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乳畜业基地⑦科技: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冷载保鲜水平高2.美国中部形成玉米带、小麦带的区位条件:①光照: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②热量:夏季高温,热量充足③水源:降水丰富,且有密西西比河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④地形:大平原,平坦开阔⑤土壤:黑土,土壤肥沃⑥市场:国际国内市场开阔⑦交通:水运铁路交通发达⑧科技:技术先进,种子的研发能力强5/ 1>GDP西:东>中产业结构:全国、东中西部均为2>3>1 (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工业化与城市化:东>中>西对外开放程度(区域经济增长):东>中>西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越来越稠密。

(人口迁移)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三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部分,与必修一和必修二相结合,涵盖了地理学的基础、地理体系和地理环境系统。

必修三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全球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知识点。

本文就高中地理必修三的重要知识点作一些总结和分析。

一、自然环境要素自然环境的要素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和生物四个方面。

大气是地球表层的气体层,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成分;水是地球表层的可蓄水体,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等;土壤是地球表层的呈层状结构的地层,作为植物生长的极其重要的载体,其中的微生物也起到了重要的生态功能;生物是自然界的生命体系,包括各类植物和动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自然地理环境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系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存在的、由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生态观念。

自然地理环境系统包括臭氧层、气候、水循环、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五个要素。

臭氧层是防止紫外线侵蚀地球表面的重要保护层,气候是指地球上长期形成的温度、气压和时常性的气候现象;水循环是指水从海洋、江河、湖泊等自然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重新流回自然,起到维持生命的重要作用;陆地环境是大地表面的要素和过程,包括大陆和岛屿等自然环境;海洋环境是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海洋地理环境。

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化等行为对地球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活动通过大规模的耕种、化肥、农药等方式导致废水、废气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也直接影响了旱灾、水灾等天气现象。

工业活动中的生产过程产生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影响地球环境;交通活动中的机动车辆会产生废气,污染空气;城市化不但使大量农田和森林消失,也带来了垃圾问题和空气质量问题。

这些人类活动造成了地球环境的巨大变化,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地形和气候是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植被是自然带的标志(镜子) 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划分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年等降水量线——划分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2)东部季风区的四大亚区的差异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1、在图上填注:(1)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2)东北平原的三大组成: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3)内蒙古高原(4)主要河流: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2、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②地形条件:地形影响着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东北地区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农业可多种经营。

③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④工业发达(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一些工业部门以农产品为原料。

形成工促农牧,农牧兴工的格局。

);⑤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东北亚经济合作为本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

⑥开发时间较晚,地广人稀。

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4、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已标重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已标重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5、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区位:狭义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广义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区位包含了位置的概念。

6、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黄土高原]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荒漠化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土地荒漠化,还包括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根本原因: ①人口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

直接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坡地开垦、樵采退耕还林,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农民燃料问题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洞庭湖湿地】1、森林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地理必修三基本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基本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基本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三主要包括了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五个部分。

在这些部分中,不仅包含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还包括了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地图阅读技能以及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地理信息。

下面将对地理必修三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是椭球形,它由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组成。

赤道半径为6378.14千米,极半径为6356.75千米。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自转轨道是球的自转轴所形成的轨道,而公转轨道则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

3. 地球的地理坐标系地球的地理坐标系是由经度和纬度组成的。

经度是以本初子午线为参考线,东西方向以360度为一周;纬度是以赤道为基础,南北方向以90度为一周。

4. 地球的地形地貌地球的地形地貌主要包括了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多种形式,不同的地形地貌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5. 地图的绘制和阅读地图的绘制是通过地图投影技术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要素绘制到平面上,而地图的阅读则需要掌握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和比例尺的使用方法。

二、自然地理环境1. 陆地地理要素陆地地理要素包括了大陆和岛屿等,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均匀,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水域地理要素水域地理要素包括了海洋、河流、湖泊和冰川等,它们构成了地球上的水系,对地球气候和生物的分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天气与气候天气是短期气象现象的总称,而气候则是长期气象现象的统计结果。

它们对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4. 生物资源地球上的生物资源包括了动植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但也面临着过度开发和污染的问题。

5.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了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多种类型,它们是地球自然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

三、人文地理环境1. 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产力和资源,但人口过多和人口结构失衡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就业压力、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

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探索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地球资源。

高二地理必修3是地理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涵盖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外部形态和地球上的气候与水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高二地理必修3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幔之下的最内层,主要分为外核和内核。

二、地球的外部形态1. 地形与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情况,而地貌是指地表形成的自然景观。

地球的地形主要有山脉、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和山地等。

地表形成的地貌类型有山地、高原、河流、湖泊、海洋和草原等。

2.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30年)内某地区的气候状况,包括温度、降水和风向等方面的变化。

气象是研究短期天气变化的科学。

气候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纬度、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等。

3. 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表水和地下水。

表水主要有江河湖海和冰雪等形式,地下水主要存在于地下水层中。

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的循环与再生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蓄水和径流等环节。

三、地球的气候与水资源1. 气候带与气候类型:根据纬度的不同,地球表面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包括寒带、温带和热带等。

每个气候带又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气候类型,例如温带地区可以有温暖湿润型、温和型和大陆性等。

2. 降水与干旱:降水是指从大气中落下的水,包括雨、雪、雾和露等形式。

干旱是指某一地区降水量长期低于蒸发量,导致水源紧缺的自然现象。

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成为重要问题。

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通过建设水库、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方式实现。

四、自然地理条件与人类活动1.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地球和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物质和能源。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三是高中地理的一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

下面是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部分1.地球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尺度和构造、地球的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地球自转、公转、倾斜等)。

2.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以及地球内部的动力(如地球内部的热力活动、地球表面的构造活动等)。

3.地理称谓和地理经纬度地理称谓(如洲、岛屿、海峡、海湾等)和地理经纬度的概念及其在地理位置确定、天文定位等方面的应用。

4.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淡水和盐水资源)及其分布规律、利用和保护措施。

5.地理气候地理气候的概念、要素(如温度、降水量、气压等)和分类、全球气候带及其分布规律,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等。

6.地理水文地理水文的概念、要素(如降水、蒸发、径流等)和分类,地貌与水文的关系及其影响等。

7.地理生态地理生态的概念、要素(如生物、环境等)和分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等。

8.地理灾害地理灾害的概念、分类(如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成因及其防灾减灾措施等。

二、人文地理部分1.人文地理概论人文地理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等。

2.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概念、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人口变动和人口规模的控制等;城市的概念、发展和分类(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等)等。

3.农业与农村农业的概念和分类、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等;农村的概念、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等。

4.工业与工业区工业的概念和分类、工业的发展和影响因素、工业区的分类和特点等。

5.交通、通信与商业交通的概念和分类、交通发展对地理的影响、交通方式的变化等;通信的概念和分类、通信发展对地理的影响等;商业的概念和分类、商业发展和商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等。

6.旅游与环境保护旅游的概念和分类、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资源的保护等;环境保护的概念和措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等。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1、定位:43°N~48°N,125°E附近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48°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共6页)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共6页)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要点(一)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②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

③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2、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已经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综合效益。

4、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要点(二)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①加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②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8篇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8篇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大小与重力:了解地球的近似形状,理解地球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掌握地球重力的基本知识。

2. 地图的基本知识:熟悉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的地图(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等)的阅读方法。

二、自然地理现象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及其地理意义,包括时区划分、日出日落时间计算等。

2. 地球的重力与磁场:了解地球重力和磁场的基本知识,掌握它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重力异常、磁暴等。

3. 大气层与气象要素:了解大气层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掌握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等)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4. 水圈与水循环:了解水圈的组成和特点,掌握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三、人文地理要素1. 人口与民族:了解世界人口分布、增长和迁移的基本规律,掌握主要民族的分布和特点。

2. 经济活动与产业结构: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发展历程,掌握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3. 城市与城市化:了解城市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掌握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文化与旅游:了解世界主要文化的特点和分布,掌握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开发利用方式。

四、区域地理研究1. 世界主要地区地理:了解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2. 中国地理: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掌握中国主要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分布规律。

3. 区域地理研究方法:了解区域地理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如何进行区域地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全球环境问题:了解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和影响,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

2. 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了解各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3. 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实践: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了解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情况和成功案例。

最完整(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精华版)

最完整(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精华版)

一、区域主要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②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区域性,区域之间有差异性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④区域间相互联系, 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基本含义 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 自然地理条件、 社会经济活动、 人口状况、 城市化水平、 区域开放程度、 对外联系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传以外的其他各业(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发展阶段特点:①人均 GDP 少 ②人均收入少 ③产业结构 以农业为主导, 工业刚起步 ④预期寿命短, 教育程度低 ⑦交通线数量少,密度低 ⑤内部经济差异 ⑧区域开放程度地 小 ⑥缺少大型中心城市 ⑨人口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工业化阶段特点: ①第二产业比重最高 发展阶段 ②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③劳动力由农业⑤区域表现出不平 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④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 衡态势 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 ⑦交通运输路线多且密集 ⑧对外 开放程度提高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特点: 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 ②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 ④高科技成为区域发 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③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展的主导力量 ⑤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形成 高 工业化阶段补充: ⑦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小 ⑧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1.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结合 P4 美国)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气候:纬度高,气候冷湿,热量不足,适合牧草的生长水源: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牲畜饮用水 饲料:临近玉米带饲料供应充足 交通:交通发达便于乳畜产品的快速运输 市场(主导条件) :东北部城市密集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政策: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乳畜业基地科技: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冷载保鲜水平高2.美国中部形成玉米带、小麦带的区位条件:① ③ ④ ⑥ ⑧ 光照: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 ② 热量:夏季高温,热量充足水源:降水丰富,且有密西西比河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地形:大平原,平坦开阔 市场:国际国内市场开阔 ⑤ 土壤:黑土,土壤肥沃⑦ 交通:水运铁路交通发达科技:技术先进,种子的研发能力强GDP :东 >中 >西产业结构:全国、东中西部均为 2>3>1 (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工业化与城市化:东>中>西对外开放程度(区域经济增长):东>中>西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范文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范文

【一】: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部分知识清单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

区域的划分①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②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的;过渡的)、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划分的指标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他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

1四大地区的差异①四大地区的划分东部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区(新、内蒙古、陕、甘、宁、青、臧、川、渝、滇、贵、桂);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

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交通、市场等)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

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

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高二必修三地理课程是高中地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二必修三地理的核心知识点,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自然地理基础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影响,如四季变换、昼夜更替等。

- 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等。

- 地图的解读和使用,如等高线、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等。

2.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结构和大气的组成。

-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等。

-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 水文循环与海洋- 水文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

- 河流的特征和分类,如河流的流域、水系等。

- 海洋的特征,包括海洋的分布、海洋生态系统等。

4.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的形成过程,如侵蚀、沉积、断裂等。

- 地质时代和地层的划分。

- 地质灾害的类型和防治,如地震、火山、滑坡等。

二、人文地理要素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 城市化的过程、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区的划分。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类型和分布,如种植业、畜牧业等。

- 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布局。

- 农业和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运输网络的布局。

- 贸易的类型、流向和影响因素。

- 交通运输与贸易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4. 旅游与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

- 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

三、地理实践与研究方法1. 地理观察与实地考察- 培养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 实地考察的方法和技巧。

2. 地理实验与数据分析- 地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 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3.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知识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三
一、区域
主要特征: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②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区域性,区域之间有差异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
④区域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基本含义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对外联系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传以外的其他各业
(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发展阶段特点:①人均GDP 少②人均收入少③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刚起步④预期寿命短,教育程度低⑤内部经济差异小⑥缺少大型中心城市⑦交通线数量少,密度低⑧区域开放程度地⑨人口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特点:①第二产业比重最高②第三产业加速发展③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④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⑤区域表现出不平衡态势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⑦交通运输路线多且密集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特点: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②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③第三产业比重最大④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⑤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形成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⑦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小⑧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工业化阶段补充:1.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结合P4美国)
① 气候:纬度高,气候冷湿,热量不足,适合牧草的生长
②水源: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牲畜饮用水
③ 饲料:临近玉米带饲料供应充足
④ 交通:交通发达便于乳畜产品的快速运输
⑤ 市场(主导条件) :东北部城市密集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⑥ 政策: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乳畜业基地
⑦ 科技: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冷载保鲜水平高
2.美国中部形成玉米带、小麦带的区位条件:
① 光照: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② 热量:夏季高温,热量充足
③ 水源:降水丰富,且有密西西比河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④ 地形:大平原,平坦开阔⑤ 土壤:黑土,土壤肥沃
⑥ 市场:国际国内市场开阔⑦ 交通:水运铁路交通发达
⑧ 科技:技术先进,种子的研发能力强
GDP:东>中>西
产业结构:全国、东中西部均为2>3>1(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工业化与城市化:东>中>西
对外开放程度(区域经济增长) :东>中>西
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发展差距南方与北方(秦岭—淮河线) :见书P21 表格
优点:自然资源丰富,矿产、油气、土地资源
缺点: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
西部大开发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缩小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内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资源优势经济优势
一、两大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支撑条件:现代交通业发达、现代网络技术进步
二、资源调配
南水北调扬州天津
优点:①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最小②可调水量多③黄河
东线以北的河段可自流
缺点:①沿途经济发达水源可能被污染②水质最差③黄河以南河段需要逐级提水
丹江口水库(汉江—长江第一大支流) 北京和天津
中线优点:①全程可自流②水质好③全程封闭输水不易被污染
缺点:①无天然河道可用工程量大②沿途涉及移民问题
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黄河上游
西线优点:①西线水质最好②可自流供水③距离近,线路段
缺点:①可调水量小②地形复杂工程艰巨
经济联系西气东输轮南上海
川气东输(地形):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对西部的意义:①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②促进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③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机会④促进西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升级⑤减少对薪柴的需求,缓解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
对东部的意义:①缓解了东部的能源紧张状况②改善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③改善大气质量改善环境④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机会⑤促进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相关产业的发展西电东送
北线:陕、晋、蒙交界处的火电和黄河上流的水电京津唐地区中线:三峡、金沙江地区华东(长三角地区)
南线:黔、滇火电和乌江、澜沧江、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水电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
三、产业转移
地区特点: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产业类型: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
产业转移的原因:①劳动力丰富且廉价②土地租金价格低③政策支持经济联系市场广阔⑤原料充足⑥转嫁污染物产业转移对转出地的影响:①减少就业机会,短期内会造成失业②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③转移了污染物,利于当地环境的改善④改变了当地的地理景观
对转入地的影响:①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②可能带来环境污染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④改变了当地的地理景观
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自然:
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大风频繁
②地形:山地、盆地相间分布加剧了干旱环境
③水文(河流) :地处内陆,以内流河为主,水量小
④植被:稀少
⑤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
人为: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②人类活动不当,如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破坏生态荒漠化
荒漠化的危害:
①村庄、铁路、公路、水库、灌渠受到风沙的威胁
②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③生物的生产力下降,粮食牧草减产或绝收,引发饥荒
荒漠化的防治:①严禁樵采②合理适度放牧,建立人工草场,划区轮牧③适度开垦,退耕还林,退牧还草④控制人口数量⑤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生活能源问题,如营造速生薪炭林,兴建沼气池,大力开发太阳能和风能,推广省柴灶⑥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⑦生物措施:封沙育林育草,保护恢复天然植被,营造农田防护林⑧工程措施:设置草方格沙障,控制沙丘的移动⑨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湿地价值、功能、作用、意义: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的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湿地
破坏湿地:泥沙淤积、围湖造田、过度捕捞、过度开垦、污染
(洞庭湖: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
保护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生态移民、严禁过度捕捞、治理污染建立自然保护区、完善法规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一、开发方向:发电、航运、养殖捕捞、旅游、灌溉、城市供水、防洪
二、经验:①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田纳西河②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水资源综合开发是流域治理的核心
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概况:①农业产值最高②最大农产品出口国③农业结构:农林牧渔占比例
(美国) 二、美国农业发展优势条件(区位条件) :
自然:
①地形:平坦辽阔,占国土二分之一
②土壤:黑土为主,肥沃
③热量:充足
④光照:丰富
⑤水:降水丰富,灌溉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①交通:便利发达
②政策:支持补贴
③市场:国内国际市场广阔
④科技发达,成果转化快
⑤工业发达,提供大型机械
⑥地广人稀便于大规模经营
三、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目的:根据不用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乳畜带区位条件:
①气候冷湿,适合牧草生长
②市场:城市密集,消费市场广阔
③交通:便利、快捷运输
④水源:五大湖提供充足饮用水源
⑤饲料:临近玉米带,饲料供应充足
3.小麦带区位条件:
①地形平坦结合
②土壤:黑土肥沃P1 补充
③气候:水热条件好
4.玉米带区位条件:
①光照强烈充足
②热量充足,夏季高温
③水源:灌溉用水充足
④地形平坦开阔
⑤土壤肥沃
四、可持续发展政策:限耕政策、休耕政策、补贴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矿产可持续发展一、鲁尔区工业繁荣的区位条件: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充沛的水源③便捷的水陆交通④离铁矿近⑤广阔的市场
(德国鲁尔区) 二、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①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②世界性钢铁过量
③单一的经济结构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环境污染
三、如何整治鲁尔区(措施) :①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②消除污染美化环境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④增加资金投入,促进设备更新⑤科技发展,繁荣新经济,引进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