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观察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美术课堂观察与思考

——从教师理答方式看课堂教学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理答虽说是一个细节问题,却不容忽视。教师理答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愉快和谐、心理相融的师生关

系;如果理答不当,就会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熄灭

学生求知、探索的火花,甚至使学生彻底失去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给老师的答案很可能不是老师所想,甚至是老师根本没有想到的,因此处理学生答案方式恰当与否将很大程

度影响学生情绪,课堂连续性、科学性,甚至整堂课的成败。

一、美术课堂教师理答方式的观察片段

在本次听课活动中,我选择了教师对学生发言的理答方式这一视角进行观察,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欣赏马蒂斯剪纸作品的基础上,分

三次作业循序渐进地摹仿其艺术特征。

观察学校:

观察年级:二年级

观察学科:美术

观察课题:《剪出来的画——马蒂斯作品赏析和创意摹仿》【片段1】第一次尝试作业后展评:1分钟内随意剪纸

师: 你用什么方法剪的呢?

生:用连续的方法剪的。

师:哦!她是用对称的方法剪的。

【片段2】教师示范剪纸

师:老师剪的作品像什么?

生:像梅花鹿。

师:对,像梅花鹿。

【片段3】欣赏马蒂斯剪纸作品与中国剪纸作品,分析异同

师:马蒂斯的剪纸作品有什么特点?

生1 :简单。

师:还有其他特点吗?

生2:造型夸张。

师:中国的剪纸作品有什么特点呢?

生3:比较复杂。

师:花纹剪得怎么样?

生4:细致。

【片段4】欣赏剪纸作品

师:这幅作品中的人在做什么?

生:在拉二胡。

师:他背上背的什么?

生:二胡。

师:一个正拉着二胡,背上有背着二胡的人是做什么的呢?

生:买二胡的。

师:他是在什么季节买二胡?

生:冬天。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他穿着厚厚的棉衣。

【片段5】第三次作业后,搭配背景颜色

师:我们在完成作品后,可以有哪些颜色搭配?

生:……

师:可以用同类色、对比色搭配。

【片段6】课堂小结

师:这堂课,我们学习了马蒂斯作品的哪三个特点?

生:线条流畅。

师:对,线条流畅,还有呢?

生:色彩丰富。

师:色彩丰富,还有一个是?

生:造型夸张。

师:造型夸张。

二、教师理答方式的统计与分析

根据观察和整理统计,本课中教师的理答方式统计如下:

本堂课教师的理答方式以追问为主,共25次,占55.6%,追问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追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承上启下,是激发智慧火花的火石,因此,追问是最灵活也是最有文章可做的一种方式,在一定层次上是所有理答方式中最高级的方式。在本堂课中,追问基本上是以“……怎么样?”“还有什么特点?”的形式出现,如“片段3”,这样的的追问范围太广,增加了问题的难度。不过,其中有一个追问,比较巧妙,在“片段4”中,引导学生欣赏剪纸作品,观察作品中的人在做什么?背上背的是什么?当学生沉浸在剪纸作品中时,顺势提问:“一个正在拉着二胡、背上背着二胡的人是做什么的呢?”这一追问唤起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因此就很容易引导二年级的学生有效地观察、思考,教学中应该倡导这样的顺着学生思路想下去的追问。

其次,教师重复学生的回答为11次,占24.5%,教师重复学生答案一般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让学生听清楚答案,巩固知识点,如“片段6”的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马蒂斯作品的三个

特点,这个问题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为了加强记忆,教师采取了重复的理答方式。第二种情况是教师下意识的语言,留时间给自己以及学生思考,如“片段2”,在呈现教师的示范作品时,提出问题:“老师剪的形象像什么?”当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只是单调地重复,接着提出了下一个问题。

次之,教师理答方式以语言表示认可共6次,占13.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自己代答的次数为2次,占4.4%,如“片段5”,在第三次作业后,让学生挑选彩纸搭配学生作品,并提出问题“我们在挑选背景颜色时,可以有哪些颜色可以搭配?”这个问题,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学生没有做出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未就此问题进行引导,而是直接说出了问题的答案:“用同类色、对比色搭配”,可是,二年级的学生真正理解同类色、对比色吗?此外,打断学生回答的情况看起来似乎是不应该的,但课堂上确实出现了1次,占2.2%。在第一次作业中,如“片段1”,当老师提出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剪的?”学生的回答为:“连续”教师打断了学生的回答,按照教学设计回答:“哦!她是用对称方式剪的”。其实,个人认为,教师可以沿着学生的回答再延续下去,也能达到教学目的。

三、关于教师理答方式的思考

1、理答应注重非语言性的肯定。

在本堂课中,教师只运用少许语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和处理,却没有点头、微笑等肢体语言表示认可。在理答中,老师可以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比如,神情专注,对学生的回答含笑点头,翘起大拇指,真诚地拍拍学生的肩膀,疼爱地抚摸一下学生的脑袋,课堂氛围和谐,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高,非常有利用学生的探索学习……。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表情或漠然对待,长此下去,会降低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再者教师用这种漠然的情感对待学生,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师生间在情感上便难以沟通。

2、理答应注重有针对性的鼓励。

激励性理答不是简单的表扬、表扬再表扬,而是善意而恰到好处的激励,不断地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的火花,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在这堂课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而是用简单的肯定或重复学生的回答来表示,重复学生的答案占了24.5%,虽然有时也会起到强调、肯定的作用,有时是为了给自己更多的思考时间,但也可能是教师难以作出机智灵活的判断而随口无效的重复,拖沓了课堂,影响了课堂效率。在“片段2”中,当学生回答出老师剪的作品像梅花鹿时,可以对其鼓励:“正因为你从剪纸作品的外形来观察,发现了像鹿角的形象,才会联想到梅花鹿呢!”当学生听到这类评价后,会将观察视角的视角放到剪纸作品的外形上来。这样,学生从教师理答中会得到反馈,受到鼓励,认识和行为上会得到强化,从而进一步激起求知的欲望,起到激活思维触动灵感的作用。

3、理答应注重教学的生成性。

一般情况下,理答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学生的回答和行为千变万化,难以预料,有些回答是老师没有预设到的,这就需要老师善于随机处置,巧于应变,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回答。在本堂课的教师理答方式的统计中,教师没有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也就是说,这堂课在很大程度上是预设性的,而不是生成性的。在“片段1”中,当学生回答“是按连续的方式剪纸”时,教师打断了学生的回答,而自己代答:“她是用对称的方式剪的”,教师因为追求课前预设的正确答案,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如果老师能问问学生:“为什么?”在我们倾听学生的声音时,就可以发现新的剪纸方式。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由于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教学对象的充满个性,课堂对话的不断生成,即使同一位教师上同一堂课,面对不同的学生,理答行为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它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权宜应变,智慧生成的。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