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安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交往安全-来自于月芽儿与万花筒的整理

人际交往安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的意思:1,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感(主观);2,在人交往中的安全行为(客观)。培训让我们一生都不能错过的东西

1.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来自人存在的一种基本需要,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1943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如下图):

从下到上是基于人最基本五种需要,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探讨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敬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但有人还是将其组成了7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我们从图中可看出“安全需要”是仅次于生理需要之上的,甚至不仅仅是人还是一切生物最本能的一种需要。安全需要分为两种层次,一种是在生理层面的,外在的环境对自身造成一种威胁,危及到自己的安全,潜伏着一种被伤害的可能性的时候,安全的需要胜过一切。还有一种是心理层面的安全需要,通常表现为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群人,或某个人有没有给予你安全感。这种现象也很普遍,但常被人忽略,例如,离婚家庭里的孩子往往性格不稳定,容易叛逆,情绪反复无常,很多人只看到是受家庭的影响,而没有更深层去考虑是受到家庭哪个层面的影响。事实上,是家庭的不稳定使年幼,不能生活自立的孩子在内心产生了一种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他已经足够意识到是年幼的他无法解决的,而父母又无力给他,动摇了他内心最基本的需要——爱的需要。所以很多离异的父母面对着泪流满面的孩子还口口声声说有多爱他,也许这不是心的谎言,但却是事实的谎言,身为父母连孩子最基本的,和动物一样具有的最本能的安全需要都动摇,都剥夺,羞于谈爱!不要用成人的口吻编织爱的谎言来欺骗本真的

孩子,孩子向家长们所要的就是类似于一头幼仔的小狼能够依偎在父狼母狼身边一样!

可见一个人还没有完全成为社会人之后,他的心理层面的安全需要是来自于他的父母。那么成为了社会人之后,人群的交际扩大了,相继又了更多更高层次的需要,例如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等,每个人还会与别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例如朋友、恋人、夫妻、同学、同事等,那么,安全需要是一直伴随着更高的需要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以上一切关系的建立都是基于安全的需要基础之上的。但是现代社会,人往往并非以一种角色而存在,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呈现了一种复杂性,但是无论怎样复杂,一个原则是毋庸置疑的,就是任何人都希望能和一个给予自己安全感的人相处,无论是否结为朋友或发生其他关系。

从——朋友——恋人——夫妻,除去一些表面现象和短暂的激情成分之外,能够走到这一步并维持长久的就是基于彼此满足了对方的一种安全需要。也就是所说的和某某人在一起有安全感。安全感是一种很稳定的、不温不火的情感。它无形,无声,无味、无态,但是也能找到人类产生安全感或维系安全感的共性因素。

其一是信任,相互信任。其实,在我理解,信任是一种很宝贵的情感,爱与喜欢虽然形态美丽,但在性能上不及信任,信任是一种付出的情感,是愿意把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外在和内在完全放心地交付给一个人,愿意或放心在一个人面前敞开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并且这样做的人是感到很舒服的,没有任何顾忌的一种自觉行为。

其二是尊重。尊重和信任是并行于人际交往中的良性因素,但是尊重往容易由于信任的加深而变得轮廓模糊。这因为此,尊重也同样难得。尊重在彼此有距离的时候很容易清晰呈现,但随着关系的加深也呈递减,其实,尊重也是一种给予的品质,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无论哪种关系形态都主张“给予”胜过“索取”,给予是获得良性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但是尊重不同的是,这种给予在付出的时候也会响应地回报以尊重。试想心理距离相密无间的两个人还能做到在思想和意识形态里还能呵护着彼此的特殊性,很难得,没有莫大的信任是做不到的,很多关系相处到这步,强势的一方做到的是“同化”而不是尊重!最可悲的是很多婚姻破裂的夫妻最终分开的理由却是“太爱对方”呵呵,爱是一个多泛的词啊!什么是爱,用行动去诠释吧!所以,彼此的尊重也是能够相互从中感受到安全感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其三是一种真情厮认和相互印证。这更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安全感。我常常想,有没有一个人,当他(她)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没有语言、没有了解、没有任何情景,但是你认定他(她)是一个好人,是一个诚实的人,是一个可以托付信任的人。

下面简单说一下生活中一些能带给人安全感的一些内质:也许带有某种普遍性1、他的内心是谦和的,表现于外是温和的外表,他不会很急于表达自己,而更多的时候是会倾听别人,他会跟着你的语言而深锁眉头,而叹息,而快乐,而满足,他会把你的快乐当做他自己的,和你一起进入到你的话语情绪中去分享和分担。

2、他会尽自己全力去满足别人,尤其去满足他在乎的人,即便这样做是他不愿意的,但是他知道你高兴比什么都重要,他会表现出你希望的那个样子,不让你为他担心,他更多的是愿意为你付出而不希望你付出。

3、他对这个世界是谦恭的,他的态度和情感中传达了某种类似的宗教感——敬畏心和崇高感,与人为善,与世无争,总会以平和的心态和友善的目光去对待所有的人和物,正如任何微小的事物在他看来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他这样冲和的心态下是一双永远柔和的目光,那一双闪闪的眸子从不会骗人!

4、他对待机缘、机遇心态是随缘的,从不会刻意强求什么,更不会因失去而怨天尤人,而是永远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他的内地阳光和单纯,让人可以触摸到的是一颗孩子们晶莹剔透的心,总会激发别人内心想保护他的欲望和感觉,因为从不带着一颗有准备的心,对自己有利的心去接触这个随时都可能发生伤害的世界。

2,在人交往中的安全行为

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因文化背景、种族、性别不同而不同、取决于两者的关系。

一般情况距离也能看出人与人的关系,人们关系越亲密、越友好、他们就会靠得越近;陌生人就会离得远些。

如果有人对你有好感、想和你交朋友,他在主动和你交谈时会站得近一些;如果你讨厌他会无意识地向后移动。在陌生的地方两个陌生人夜里走路,你如果紧紧跟着前面的人、前面的人会加快步伐十分不安,这是一种本能的表现。人们把这种人与人的安全距离一般分为四种:

1.)亲密距离:如亲人、恋人之间一般距离0~50厘米。

2.)个人距离:有亲密友谊关系的人或日常生活中同往一般为50~130厘米。

3.)社交距离:非个人化的或公务性的一般距离为130~400厘米。

4.)公共距离:政治家、演员等公众性人物与公众的正规交往一班为400厘米以上。

个人的安全距离在生活中实际是一个缓冲区,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必需的、只有控制好这种距离,才能让我们处在文明、礼仪的社交中,避免自己的尴尬、身命财产免受他人的侵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