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诫子书导学案1-3课时
16.《诫子书》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诫子书》作者及写作背景;2.能流畅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3.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学习重难点】能流畅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自主学习】1.《诫子书》选自,作者,字,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我们以前学过他感人肺腑的课文《》,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
2.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夫.君子之行.()()澹.泊.()()淫.慢()则不能lì()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lú()【设问导读】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圈画疑难字词。
2.小组交流,明确下列字词的意思。
①夫君子之行.②非澹泊....无以明志③非宁静无以致远..④非志.无以成学⑤淫慢..则不能治性....则不能励精⑥险躁⑦年与时驰.⑧遂.成枯落⑨悲守穷庐..3.师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句子。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巩固练习】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在《出师表》一文中也有能体现诸葛亮的淡泊名利的思想的语句是:。
【拓展延伸】1.请写出一个人们称赞诸葛亮高风亮节的成语:2.近人游俊曾写过一副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你知道其中的“两表” “三顾” “一对”分别是指什么呢?两表:三顾:一对:16.《诫子书》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2.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3.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学习重难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温故互查】1.给下列语句划分节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导学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
《诫子书》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
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
2、背景资料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问鼎逐鹿。
建安十三年(208),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最后促使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并经赤壁一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而后为刘蜀集团运筹策划,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富国强兵,直至病逝于五丈原军旅之中。
他有济世爱民之心,经天纬地之才,“智绝千古”,特别是隆中决策,高瞻远瞩,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可谓“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引后世无数英雄竞折腰,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
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
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
《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自主学习】了解作者诸葛亮,字,人,三国时期蜀汉、。
请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你知道的人物故事。
解题。
诫:书:题目的意思是:二、自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夫()淡泊()淫慢()年与时驰()悲受穷庐()遂成()三、听范读划分句子朗读节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诫子书》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16诫子书【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1、探究式学习方法。
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
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自学】1、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2、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
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3、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4、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夫.君子之行( ) (2)淫.慢( )(3)遂.成枯落(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2)俭以.养德( )(3)非学无以广.才( )(4)淫.慢则不能励精( )(5)年与时驰.( )(6)意与日.去( )3.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B.非学/无以广才C.淫慢/则不能励精D.非淡泊/无以明志4.翻译下面的句子。
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学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号卧龙,谥号武乡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著有《诸葛亮集》。
2.交流背景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3.读准字音夫.君子之行(fú) 淫.慢(yín) 励.精(lì) 险躁.(zào) 遂.成(suì) 穷庐.(lú)【课堂活动】任务一: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情味1.一读平稳深沉的语气。
(想象诸葛亮在临终前面对着8岁儿子的复杂心情和殷殷期望来读这篇文章。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2. 二读句中短暂的停顿。
(出示停连的有关知识,语气助词“夫”和“也”字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以及读的时候声音应该拖长。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三读文末悠长的韵味。
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生自由朗读。
4.自由背读。
任务二:疏通文意,理解大意通过自由诵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词汇。
1.解释字词:诫、书、夫、静、淡泊、明志、致远、广才、淫慢、励精、险躁、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枯落、多不接世、穷庐、将复何及补充解释:(1)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重点难点1.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2.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前准备1.搜集查阅有关诸葛亮的生平资料。
2.大声朗读课文,最好熟读成诵。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一)解题。
1.《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2.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汉丞相。
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朗读。
1.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2.自由朗读。
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3.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其余认真听,做出点评。
特别注意屏幕出示的字的读音和一些句子的朗读节奏。
4.齐读全文。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提示: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主要有:“至”“若”“夫”“盖”“然”等,例如:“夫君子之行”中的“夫”。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续。
2.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诫子书
教(学)反思: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诫子书》精品教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通过为书法作品写解说词的活动,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作者观点。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朗读法,课文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在疏通文意的环节反复朗读,不仅可以促进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2.通过勾勒思维导图和编写解说词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究中,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活动导入导语:最近学校举办了“弘扬传统文化,名家书法作品展”的活动。
作为一名志愿讲解员,请你根据所学课文和相关知识,为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写一段解说词,让同学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出示幻灯片,展示书法作品。
1.请同学来辨识一下书法作品中的八个大字。
明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2.哪位同学知道这八个字出自哪里?文章的作者是谁?明确:出自《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作者是诸葛亮。
诫,告诫,劝勉。
诫子书,即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如果要为这幅书法作品配解说词,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首先就要明确这句话的含义。
下面就让我们追本溯源,来读一读书法作品中文字的出处──《诫子书》。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疏通文意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和断句。
(1)教师朗读,字音、断句示范。
(2)指导学生自读,鼓励互读纠错。
(3)全班齐读,体会文章韵律。
请同学们关注以下语句的断句与韵律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6诫子书 导学案教案设计 (4)
《诫子书》导学案年级:学科:设计:审核:时间: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精读课文,理解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资料链接1.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琅琊阳都人,幼年随叔父在荆州避乱。
后刘备三顾茅庐,于是辅佐刘备,建立书函,为蜀丞相。
刘备死后,又受托辅佐后主刘禅。
诸葛亮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分明,曾多次出兵伐魏,夺取中原。
公元234年,病死五丈原军中,谥忠武侯。
2.了解背景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受益颇多,就是今天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学习本文重在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第一课时一、前置自学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澹泊()()淫慢()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庐()lì()精险zào()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二、疏通文意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非澹泊无以明志(2)非宁静无以致远(3)非志无以成学(4)淫慢则不能励精(5)险躁则不能治性(6)年与时驰(7)非学无以广才(8)遂成枯落2.理解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澹泊无以明志(3)淫慢则不能励精(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二、展示交流三、合作探究1.请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
第16课诵读戒子名篇聆听谆谆教诲——《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2.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
3.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重点难点】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重点)2.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体会文章主旨。
(难点)【任务群】任务一:常识闯关·取得伴学资格任务二:朗读课文·读通诫子之文任务三:疏通文意·知晓诫子之意任务四:问题探究·理解诫子之情任务五:拓展延申·悟读家风传承【学习过程】《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也是一篇教育名篇。
穿越到古代的你正好赶上诸葛家为诸葛瞻招聘伴学,而考察的内容正好是《诫子书》,请你完成相应任务,应聘诸葛家的伴学,以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常识闯关·取得伴学资格诸葛家伴学初选采取常识闯关的形式进行遴选,以期了解所选伴学对诸葛家的了解和学识,请你闯关,通过伴学初选。
1.第一关:根据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
诸葛亮(181—234),字,(今山东沂(yí)南)人,三国时蜀汉家、军事家。
早年隐居,后辅助联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尽心辅佐,被封为武乡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代表作有《》《诫子书》等。
2.第二关:根据课下、查阅资料和下面的资料链接,补全下面空缺。
资料链接《说文解字》:“诫,敕也。
”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声旁“戒”。
“戒”字,下面是一双手,上面是兵器,即双手持戈,警惕备战之意。
故“诫”的本义是“敕”,即用话语使人警觉、清醒。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意思是 ;又称“尺牍”“信札”。
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
16诫子书学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读准字音,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3.结合作者生平,理解文意,体会文章主旨。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草庐.()淫.慢() 淡泊.()遂.成枯落()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2)静以.修身。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非志.无以成学。
(5)淫慢则不能励精..。
(6)险躁则不能治性..。
(7)意.与日去。
(8)遂.成枯落。
(9)悲守穷庐..。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今义:(2)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今义:(3)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今义: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文学常识填空。
《诫子书》选自《》,作者是,字,时期著名的家、家。
课堂探究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2.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3.作者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素养提升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太,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课《诫子书》导学案新人教版
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与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学习重点】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难点】1.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2.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知识链接】1、作者名片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战略家,官至丞相。
少年时父母双亡,早年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娶黄承彥之女黄氏为妻。
2.背景链接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万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导及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一、 根底过关:1.诫子书选自 ,作者 ,字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我们以前学过他感人肺腑的课文 ,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 , 。
2、字音淡泊..( ) 淫.慢( ) 励精.( ) 险躁.( ) 年及时驰.( ) 遂.( ) 穷庐.( ) 3、根据拼音写词语淫慢那么不能l ì〔 〕精 险z ào 〔 〕 年及时ch í〔 〕su ì 〔 〕成枯落 悲守穷l ú 〔 〕3.解释以下句中加粗字〔1〕诫.子书 〔 〕〔2〕夫君子之行.〔 〕 〔3〕非澹泊..无以明志..〔 〕 〔4〕非宁静无以致远..〔 〕〔5〕非志.无以成学 〔 〕 〔6〕淫慢..那么不能励精〔 〕〔7〕险躁..那么不能治性..〔 〕〔8〕年及时驰.〔 〕 〔9〕遂.成枯落 〔 〕〔10〕悲守穷庐..〔 〕 〔11〕俭以养德.. 〔 〕(12)多不接世..〔 〕 〔13〕非学无以广才..:〔 〕 (15)意及日.去〔 〕(16)年及时驰.〔 〕 4.翻译以下句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1新人教版
《诫子书》导学案【文章主旨】《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原文注释译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行】操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清心寡欲,不慕名利。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才】才干。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享乐和怠惰就不能振奋精神。
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意与日去】意志同时间一起消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诫子书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陕西省山阳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陕西省山阳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陕西省山阳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诫子书学习内容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共2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学习重点:理解主旨学习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语句时间预计:导课分、自学分、交流分、展示分、小结__分、巩固分钟学习流程学习流程学案导案(学法指导)一、自学新知1、作者2、字音3、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二、自主学习:(一)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二)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弄清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二、布置预习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十五课 《诫子书》导学案(无答案)
《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重点】疏通文意,理解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知识链接】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卧龙先生。
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封武乡侯。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
诸葛亮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被誉为忠君典型和智慧化身。
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著有《诸葛亮集》,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
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学法指导】本课主要采用“诵读——讨论——展示”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二课时【前置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能读准字音,读得流畅;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整理出自己不明白的词句;搜集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和有关诗文,给大家讲一讲。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朗读课文,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杜甫、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4单元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
《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精确翻译与理解文章,注意积累警句。
3、领会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拳拳亲情。
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学习本文重在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勤学励志,修身养性,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与他相关的故事有:孔明借东风、空城计等。
该文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两句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夫.君子之行(fú)澹.泊(dàn)淫.慢(yín)险躁.(zào)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chí)二、精读课文,疏通文意3、小组合作学习: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4、师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句子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①夫君子..之行:君子:品德高尚的人②非澹泊..无以明志:澹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③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远:实现远大目标④淫慢.则不能励精:慢:懈怠,懒惰⑤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⑥年与.时驰.: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⑦遂成枯落..: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⑧悲守穷庐..:穷庐,破房子。
⑨非学无以广才..:广才:增长才干。
6、翻译句子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6诫子书 导学案教案设计 (3)
班级组名姓名课题:诫子书1 课型:新授【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2.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3.理解文意,思考深意。
【学习重点】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2.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学习难点】理解文意,思考深意。
一、课前预学1.查找作者诸葛亮的有关资料,写在下面横线上。
2.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成语、俗语、歇后语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夫.()澹.()泊.()淫.()慢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庐.()lì()精险zào()4.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方法链接:①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如:予/ 尝求/ 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 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③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医之/ 好治不病/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④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然则/ 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弄清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夫.()君子..()之行.()(2)非澹泊....()无以致远..()无以明志非宁静(3)非志.()无以成学(4)淫慢..()则不能励.()精(5)险躁..()则不能治.()性(6)年与时驰.()(7)非学无以广.()才(8)遂成枯落..()(9)多不接世..()二、课中导学6.翻译句子(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诫子书
诸葛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说到诸葛亮,谁能说几个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名称?
——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空城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
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澹泊()()淫慢()励精()险躁()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庐
3、朗读节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二、合作学习
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弄清下列句子的意思。
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质疑导学
1、《诫子书》中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四、学习检测
1.解释句子:(1)静以修身(2)俭以养德(3)非澹泊无以明志4)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
五、布置作业:完成《状元导练》达标检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预习检测
听写课下注释
二、合作学习:
1、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2、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三、质疑导学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
作为新世纪的莘莘学子,应当如何做?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四、学习检测:《状元导练》类文阅读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写作思路要清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一般文章的行文顺序,学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写文章。
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中心选材,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取舍。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列提纲和布局谋篇,并体验撰写提纲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根据中心选材,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取舍。
2.学习列提纲和布局谋篇,并体验撰写提纲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请同学们阅读《思路要清晰》,交流读后心得。
1.整体构思,确定中心。
2.注意理清顺序。
3.列好提纲。
第二课时
一、写作实践(一)
1.学生就选材、列提纲进行交流。
2.写作导引:
(1)选定所写的人物后,确定文章的中心;想想围绕这一中心可以写哪几件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按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有详略之分的,在提纲上注明详略。
(3)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图表加文字的形式。
写完之后检查一遍,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改。
范文:
郭蕾二三事
她不是太阳,只是众多星辰中的一颗,可她依然发光发热,为天空增添一份美丽;她不是大海,只是山涧中的一条小溪,可她依然欢快地流淌,为幽美的山谷增添一份生气。
她就是我的同学——郭蕾。
郭蕾是个大大咧咧的女孩,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对你大吵大闹。
有时我们都说,她都对不起她这个文静的名字。
但是,她可是个热心肠。
那是去年初冬,同学们都穿上了棉衣,只有王凤还没穿上,整天冻得脸色发青,哆哆嗦嗦.郭蕾看了就来气:“该死的!怎么不穿棉衣呢?”“还没做好呢,我妈病了……”王凤低着头小声地说。
“得了得了,怎么不早说,我还有一套闲着呢,你等着。
”还没等王凤反应过来,她就跑回家去了,不一会儿,就把自己的新棉衣拿来了.她把棉衣往王凤的怀里一塞,命令似的说:“快穿上,别显得你抗冻!”王凤说什么也不穿。
她火了,高嗓门又上来了:“你怎么这么烦人呀?快穿上得了,快点,磨蹭什么?”她急了,不管人家同意不同意,拉过来就给她往身上穿,边穿还边说:“该死的!衣服还让别人帮你穿!”王凤穿上棉衣后,她亮开嗓门笑了起来:“你们看,还挺合适。
”
郭蕾总是因为一点点小事就不依不饶,上次王旭不小心把她的文具盒碰到了地上,她立刻火冒三丈,对着王旭又叫又骂,弄得王旭很是无语。
因此大家还给了她一个特殊的称号:“小辣椒”。
不过,这个称号可是她大大咧咧的代表。
别看“小辣椒”平时笑笑闹闹,但干起活来毫不含糊。
上次我们班大扫除,几个女生被派去扫厕所,其中就有她。
其他人还没到厕所就开始抱怨了,到了以后更是捂着鼻子杵在那,还不忘用埋怨的眼神看看其他人。
“小辣椒”哪管这些,看着她们一个个杵在那,立刻火大,撂下一句:“整
天娇生惯养,抱怨什么?不能干找班主任去。
”说完提着工具就进了厕所,其他人一看,也不埋怨了,拿着工具也跟着进了厕所。
她的一身“辣”气,风风火火的精神一直都没变,只是她的那颗心却变得更加善良,她像明星一样更加耀眼,她用她的善良、大气,让我永远记住了她,那个风风火火、大大咧咧的“小辣椒”——郭蕾。
写作训练:见书88页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