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
精品01 徐健顺 什么是吟诵
精品01 徐健顺什么是吟诵什么是吟诵徐健顺什么是吟诵呢,吟诵是汉诗文的读法、固有的声音、本来的声音、传统的声音。
几千年来,我们的汉诗文就是这样的声音,它是汉诗文的活态。
汉诗文有读音,有读法。
我们现在是只知读音,不知读法。
什么是读音,比如“汉”字,读为hàn,它的声母是h,韵母是an,声调是四声,这就是它的读音。
什么是读法呢,就是长短高低、轻重缓急。
同样一个“汉”字,有多少种读法,细分起来,至少一百种。
因为读法在各个维度上都至少分三级:长度分长中短,高度分上中下,重度分轻中重,速度分快中慢,在此基础上,还有量的差异,比如同是长音,又有较长和非常长之分。
读法是有意义的。
比如我们说“妈妈”这两个字,写出来,永远就是这么两个字,可是叫出来,可有很多种叫法,而且每种叫法的意思都不一样,我们都明白,妈妈听着也明白。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我们要寻找的是汉诗文的涵义,只停留在字义上,隔了两层,怎么可能找到,况且,汉诗文的读法,自古以来是有规矩的。
这些规矩又是有意义的。
为什么要强调吟诵呢,因为现在汉诗文的声音,古诗文的声音,都是所谓朗诵、朗读、歌唱的声音,与吟诵大为不同。
不同在哪里呢,朗诵和唱歌,不遵守吟诵的规则。
吟诵的规则是哪些,我总结叫“一本九法”:声韵涵义为本,入短韵长、虚实重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对称、腔音唱法、文读语音为法。
您也可以自己总结,但总之,古诗文的声音是有规则的。
当然这些规则——一本九法——有的是所有的汉诗文共同遵守的,像入短韵长、依字行腔;有的是某些文体遵守的,如近体诗词要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比如入短韵长,入声字读短,韵字读长,这是所有古诗文,所有的声音形式——唱、吟、诵、读、念——都遵守的。
现在的朗诵和唱歌,不遵守了。
比如近体诗词要平长仄短,二四六平声字读长,现在的朗诵和唱歌,不遵守了。
比如依字行腔,以前所有的吟咏、歌唱都遵守的,现在唱歌不遵守了,倒字一大片,不上字幕谁也不知道他在唱什么。
徐健顺吟诵教程 - 副本
了解吟诵需要:半天
学会吟诵需要:三天 学会教别人吟诵需要:一星期 吟诵得好需要:一生
吟咏诗词,诵读文赋;
传习雅言之道,养成君子之风; 继往圣之绝学,留华夏之文脉; 乐何如之?幸甚至哉!
谢谢大家,
请批评指正!
第二步 节奏:平长仄短,顿挫会意。
第三步 押韵:入短韵长,音韵意象传情。
第四步 内容:深入理解,依义行调。
第五步 气息:静心思意,气韵相通。
一 四声的涵义
平 上 去 入
平常
细小 亲密 婉转 温柔 强烈
坚决
短促顿挫 痛苦 决绝 快速 轻灵
第三步 押韵: 入短韵长,音韵意象传情。
第五步 气息:静心思意,气韵相通。
骈文同近体诗,古文同古诗。 古文的读法:
字分实、虚、入,音分平、重、长。
实字:平读 重读:逻辑重音、语法重音。
长读:句尾重读音。 虚字:平读
重读:副词。
长读:语气词、连词、代词。 入声字:短读。
论 语 学而 ! ! ~ ! ~ ! ! ! ~ 子曰 学 而 时 习 之 不 亦 说 乎
• • • ! ! !~ 有 朋 自 远 方 来 不 亦 乐乎
近体诗的吟咏
对称
起承转合
平低仄高
普通话平高仄低的处理: 依义定高低
压韵
九
腔音唱法
腔音是汉语歌唱的基本声音形式,其 音高、音长、音强、音质都处在变化 之中,并且都表达涵义。 摇是吟诵的基本身法,辅助发出腔音, 并表达感情。但摇是多向、不均匀, 并且丰富多样的。 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并用。
十 文的吟诵
六 依字行腔 中国音乐:腔与调
春 春天 春阳 春水 诗词学会 春树
5 徐健顺 关于普通话吟诵标准的建议
关于普通话吟诵标准的建议徐健顺一、普通话吟诵的定义:1、除个别字使用文读读音外,基本上使用普通话的读音。
2、遵循吟诵的基本规则。
二、普通话吟诵的对象:1、普通话吟诵的对象是所有的汉语古诗文,以及现代人创作的汉语古近体诗文。
三、普通话吟诵的分类:1、普通话吟诵,分为普通话吟咏和普通话诵读。
2、普通话吟咏有曲调,普通话诵读没有曲调。
四、普通话吟诵的学理依据:1、吟诵的语音历代都有所变异,普通话可以在遵循吟诵规则的情况下进行吟诵。
2、吟诵历来有雅言传统,各地的吟诵都使用文读语音系统,这体现了吟诵使用民族共同语的理念,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统一和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普通话吟诵的读音:1、普通话吟诵基本上使用普通话读音,只有下列情况使用文读读音。
2、入声字读普通话的声、韵、调,但是读为短音。
入声字的范围以平水韵为基准,参考各时代、各地域的特点而定。
除上古时期南方诗文外,所有古诗文都要读出入声字。
3、韵字要读出押韵。
韵字的读音可参考古音。
但是可以宽读,只要听感上押韵就可以。
韵字要拖长,收音在韵尾。
4、古平声字现读为仄声的,如果在格律体诗文的格律位置上,则读为平声,具体读音可参考古音;在其他位置上则不限。
六、吟诵的规则:1、普通话吟诵的目的,是力求完整、准确、深入地传达出诗文的涵义,尤其是使用声韵手段,传达声韵涵义。
2、普通话吟诵当遵守吟诵的规则如下。
3、依字行腔,即字音的声调与乐音音程方向一致,不倒字。
4、依义行调,即整体旋律节奏体现出诗文的涵义与结构。
5、对称模进,即古体诗文乐句旋律之间的关系以模进为主,近体诗文乐句旋律之间的关系以对称为主。
6、平长仄短,即近体诗文的韵字、格律位置的字拖长,入声字读短,其余的字大体为中等长度。
7、文读语音,见上。
8、腔音唱法,即汉语传统的唱法,包括以橄榄型发音为主、咬字完整、字正腔圆、圆转雅正、自由节奏、自由体态等。
9、古体诗韵字拖长(入声韵顿住),入声读短。
节奏上,魏晋以前的可以根据诗意定快慢,魏晋的新体诗按其规则吟诵,唐以后的古体诗一般有均匀节奏地吟诵,七古快于五古,古体诗整体快于近体诗。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
基本调与吟诵调徐健顺一、中国音乐的创作顺序我们中国人的音乐传统,是先词后曲。
《尚书》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段文字,到了《礼记》则表述为: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
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礼记·乐记》《毛诗大序》又表述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些话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即诗歌舞的顺序是:情——言——诗——歌——舞先有感情,心动了,有了感情,于是有话要说;话说出来,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拖长它;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加上叹词;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和上音律歌唱;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手舞足蹈,这就是古代的跳舞了。
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几个结论:第一点,一切都是从感情出发的。
志者,心之所之也,心所向往的地方,也是感情的意思。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也没有舞蹈。
诗歌、音乐、舞蹈,都是从感情里自然生发出来的。
今天的流行歌曲和所谓舞蹈,都是表演的。
甚至很多人以为艺术就是表演艺术。
岂不知,生活艺术才是艺术。
艺术就是在生活中,感情来了,挣脱了动物性的羁绊,绽放出人性的光辉,就是艺术了。
表演艺术永远是二流的。
表演就是假装。
为什么每次演出都要这样唱?为什么每次到这里都要这样跳?难道感情没有任何变化?以前的艺人都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要钩脸儿,把自己藏在脸谱的后面,还要出场先亮相,表示自己不是那个角色。
也正因如此,以前的艺人严于修身,有气骨有艺德。
现在从大众到艺人,都以为演艺明星是艺术专业户,艺人就只有离艺术更远了。
生活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宗教艺术,是那人真的信仰。
剪纸艺术,是那人真的那么想。
这些都不是表演。
歌唱,是有话要说才唱的。
唱的是自己的词,唱给自己或者他想告知的对象,不是不认识的人,不是虚空的大众。
舞蹈,是身体自然的动作,用以表达他的感情。
01 徐健顺 什么是吟诵
什么是吟诵徐健顺什么是吟诵呢?吟诵是汉诗文的读法、固有的声音、本来的声音、传统的声音。
几千年来,我们的汉诗文就是这样的声音,它是汉诗文的活态。
汉诗文有读音,有读法。
我们现在是只知读音,不知读法。
什么是读音?比如“汉”字,读为hàn,它的声母是h,韵母是an,声调是四声,这就是它的读音。
什么是读法呢?就是长短高低、轻重缓急。
同样一个“汉”字,有多少种读法?细分起来,至少一百种。
因为读法在各个维度上都至少分三级:长度分长中短,高度分上中下,重度分轻中重,速度分快中慢,在此基础上,还有量的差异,比如同是长音,又有较长和非常长之分。
读法是有意义的。
比如我们说“妈妈”这两个字,写出来,永远就是这么两个字,可是叫出来,可有很多种叫法,而且每种叫法的意思都不一样,我们都明白,妈妈听着也明白。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我们要寻找的是汉诗文的涵义,只停留在字义上,隔了两层,怎么可能找到?况且,汉诗文的读法,自古以来是有规矩的。
这些规矩又是有意义的。
为什么要强调吟诵呢?因为现在汉诗文的声音,古诗文的声音,都是所谓朗诵、朗读、歌唱的声音,与吟诵大为不同。
不同在哪里呢?朗诵和唱歌,不遵守吟诵的规则。
吟诵的规则是哪些?我总结叫“一本九法”:声韵涵义为本,入短韵长、虚实重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对称、腔音唱法、文读语音为法。
您也可以自己总结,但总之,古诗文的声音是有规则的。
当然这些规则——一本九法——有的是所有的汉诗文共同遵守的,像入短韵长、依字行腔;有的是某些文体遵守的,如近体诗词要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比如入短韵长,入声字读短,韵字读长,这是所有古诗文,所有的声音形式——唱、吟、诵、读、念——都遵守的。
现在的朗诵和唱歌,不遵守了。
比如近体诗词要平长仄短,二四六平声字读长,现在的朗诵和唱歌,不遵守了。
比如依字行腔,以前所有的吟咏、歌唱都遵守的,现在唱歌不遵守了,倒字一大片,不上字幕谁也不知道他在唱什么。
吟诵培训 徐建顺
吟诵培训目录上篇吟诵理论什么是吟诵吟诵的历史吟诵的现状中篇吟诵基础音韵常识诗词格律吟诵要领下篇吟诵训练吟法近体吟诵古体吟诵上篇吟诵理论第一讲什么是吟诵一、什么是文学?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2、语言归根到底乃是声音。
3、语音的四要素:音长、音强、音高、音质。
音质又分普通音质、个人音质。
每个要素都产生意义。
4、文字只记录所谓语义(普通音质),与真正的语义(语言的意义)相去有距。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5、创作文学、欣赏文学、学习文学、研究文学,都应以把文学还原为语音为起点。
二、什么是吟诵?1、一个文学作品,一定是以某种声音形式进行创作的。
其声音形式与意义关联甚大。
文学作品的声音形式分四种:唱、吟、诵、念。
不独汉语。
唱:有曲调,目的在曲。
吟:有曲调,目的在词。
诵:没有曲调,是口语的艺术化。
念:没有曲调。
口语方式。
2、文学作品的意义绝不是狭义的语义(普通音质),所以,世上绝少有用念的方式创作的作品。
3、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上是唱、吟、诵的方式。
昆腔以前的唱法基本失传,而中国的唱与吟的音乐特征是一致的,所以以吟法代替唱法是最接近歌诗原貌的。
其余以吟、诵的方式创作的作品更毋庸论。
4、吟诵的概念历来不统一。
以下是我的概念: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有唱、吟、诵、念四种形式。
对汉语而言,吟诵是吟咏与诵读的合称。
吟咏与诵读都是汉语传统的诵读方法,自三千余年前的先秦,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
吟诵是按照汉语的特点和汉诗文的创作规则来诵读的。
吟咏与诵读的唯一区别就是吟咏有曲调而诵读没有曲调。
(古人多言吟咏诗词,诵读文赋,吟咏与诵读以文体区别;现在我们以有无曲调而区别。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吟诵汉诗文。
日本尤其发达。
中华吟诵即中华民族对汉诗文的吟诵,并特指古代教育系统(私塾与公学)的吟与诵,即私塾调。
5、自古以来,汉诗文就是吟诵的,创作、欣赏、学习,都用吟诵,诗词文赋,都可吟诵。
用什么方式创作,就应该用什么方式欣赏,因此白话诗文当朗诵,而古诗文当吟诵。
徐健顺教授:吟诵的方法(建议收藏)
徐健顺教授:吟诵的方法(建议收藏)徐健顺,著名吟诵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吟诵是一种方法,而不是腔调吟诵是一种方法,不是腔调。
各地的吟诵调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吟诵调都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吟两遍,还是不一样的。
关系越近的吟诵,其腔调就越接近。
“吟”跟“唱”表面相似,实际是相反的。
吟诵更注重自我精神的表达,而不是欣赏曲调;而唱,则更注重听众对乐曲的欣赏。
一本:声韵涵义吟诵之本,即吟诵的目的,是把诗文的涵义以及吟诵者的精神真实完整深刻地传达出来。
吟诵的时候,尤其要运用声韵手段,传达声韵涵义。
九法:入短韵长、虚实重长、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
1、入短韵长。
这是所有的汉诗文的所有的声音形式都遵守的规则:入声读短、韵字读长。
入声实际上原来是读促、读塞的,因为有塞音尾。
当然也读短。
现在想在普通话中恢复是不可能了。
而短是最重要的特征,普通话可以做到,所以我只强调短。
而且,一旦短,你想刹住读音,就自然要紧喉加上塞尾,自己就加上了,不用教。
入声之短是有意义的。
因为当初哪些字是入声字,也是有规则的。
入声是感情最激烈的一类,有急促、快速、决绝、痛苦等意。
在诗文中,当别的音都拖长的时候,它拖不长,只能还是短,所以对比更加突出,它的语音的涵义也就更加突出了。
韵字之长(不包括入声韵),也是统一的。
不长不叫韵。
韵字拖长也是有意义的。
而且,押韵是汉诗最重要的事。
2、虚实重长。
这是文赋的读法。
字分实、虚、入,音分短、重、长。
我们的汉诗文,历来就是长长短短、高高低低、轻轻重重、快快慢慢的,而且一般是长中短、上中下这样三分的。
现在我们的朗读,都给读没了。
入声字读短。
实字和虚字,各分平、重、长三种读法。
平读,就是平常地读。
重读,就是用力地读。
实字的逻辑重音、语法重音要重读。
虚字的副词一般要重读。
长读,就是比重读还重读。
实字的特别重音的字,尾字重读字等等,会长读。
06徐健顺吟诵的门后
06 徐健顺吟诵的门后吟诵的门后——谈吟诵的当代价值徐健顺很多人都觉得,吟诵像一个储物柜,里面藏着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的读书方法,也就是吟诵。
需要的时候,可以从里面拿些东西出来。
我的看法是:吟诵是纳尼亚的衣橱。
你只要向里面走,就会发现一扇门,推开它,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中国历史文化的真相。
吟诵的当代价值,就分成了门前的价值,和门后的价值。
有助记忆啊,激发兴趣啊,健身养生啊,愉悦精神啊,门前的价值大家看得见,我就少说几句吧。
我想说说吟诵的门后。
要想知道吟诵的门后,需要先了解吟诵本身是什么,它就是——汉诗文本来的声音~还要了解汉诗文的意义机制及其文化基础,那就是——汉语语音是有意义的~索绪尔说:语音和语义没有关系~我们就信了,百年以来就用西方语言学的理论来解释汉语,完全无视汉语难以套入西方语言学框架这一事实,也完全忽视西方语言学界对任意性原则的质疑和争议,以至于现在从小学语文老师,到大学教授,都不知道汉语为什么发这样的音。
汉语的语音变成了一堆乱码。
汉字也被变成了乱码,不过比语音稍好点。
汉音是真正的乱码,字典的音序都是按英文字母顺序排的。
我真的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另一个民族,编自己的字典是按照另外一种不相干的语言顺序来编,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另一个民族,在不到九十年的时间内,就把自己几千年来的诗歌、文章的读法忘得干干净净~我们做下的荒唐事,该收场了。
几千年来,我们自己的语言学家们,一直都在说汉音有意义,汉字有道理,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汉语的语音和语义有关系。
是什么关系呢,上古音是百分之百的有关系,语音通过拟声和象似来表达语义。
象似,就是用口腔的发音过程来模拟语义。
我们汉语的上古音,每一个字,为什么是这个声母,为什么是这个韵母,为什么是这个声调,全是有规则的、有道理的、有系统的。
汉语的上古音是有意义的。
流传到今天,尽管经过了中古音、近古音和普通话的变化,但是传承的成分也不少于一半。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仍保留着至少一半的与语义的关系。
?徐健顺普通话基本调与吟诵调
徐健顺普通话基本调与吟诵调一、普通话基本调就是每首诗歌分为上、中、下三个调(有层次感)。
所谓上、中、下调,就是一个人对付字的基本吟咏法。
拿到汉字作品,就能用这个调吟出来。
先把这个调套上去再说。
这也就是以前所谓的“读书调”。
有人说,“读书调”千篇一律,读什么都那个味。
是的,这就是基本调的性质。
古人每个人的基本调也不是只有一个。
古体至少一个,近体至少两个,因为近体诗要分平起、仄起,这两种诗格律完全相反,吟诵调的旋律也就相反。
实际上,很少有人只有这么三个吟诵调。
一般还要按照情绪风格有豪放、婉约两种,这就成了六个调。
但是,读书人并不是只有基本调的。
吟诵实际上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吟诵需要反复涵咏。
在不断吟诵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基本调进行微调,进行越来越多的修改,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等到自己终于满意的时候,也就是自己认为终于深入理解了作品的时候,这时候,他的调已经跟基本调有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差异了。
这就是吟诵调了。
二、普通话吟诵调跟今天的歌曲一样,是一词一曲,一一对应的。
一首诗的吟诵调,是只适合这首诗的。
一个人不可能每首诗、每篇文都有吟诵调。
他只会对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些诗文反复吟诵,反复琢磨。
一般说来,一个人有上百个吟诵调,就算多的了。
所以,吟诵调尤为珍贵。
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吟诵不是曲调,而是一种方法。
吟诵的好与不好,最终并不取决于嗓音、旋律等等,而是取决于理解。
对作品理解的深,才会吟诵得好。
三、一首诗歌中每个字的长短用节拍来区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很关键)。
将长短吟诵出来,才能吟诵出诗歌的节奏、诗人的语气、诗歌的意境。
半拍:入声字给半拍。
一拍:一三五位置上的字不论平仄都给一拍,二四六位置上的仄声字亦给一拍。
两拍:二四六位置上的平声字尤为关键,给两拍。
三拍:韵字最长,给三拍。
五、吟诵符号:(“-”平,“|”仄,“!”入)四、格律诗吟诵口诀口诀一: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规则很奇特。
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
徐健顺:吟诵让我更好地自由呼吸
徐健顺:吟诵让我更好地自由呼吸被誉为“中华吟诵第一人”的徐健顺日前做客“天一讲堂”。
一身书卷气的他,举手投足均才华横溢,浅吟低唱更露学富五车。
采访中,徐健顺随意指着桌上的一盆鲜花,结合窗外淅淅沥沥的雨点,一个曲调涌上心头,脱口而出;一首古诗信手拈来,即兴吟诵。
曲调时急时缓,配合韵律和磁性的嗓音,一曲终了仍给人余音绕梁之感,不由感慨原来诗文还有这样迷人的演绎方式。
汉诗文是有一套读书规矩的新侨报:吟诵被称为中国式读书法,它同我们通常接触的朗诵、朗读有什么区别?徐健顺:吟诵是汉诗文的一种声音,是诗词文赋本来的声音。
而朗诵是九十年前受西学影响,在上海诞生的欧洲式读法,现在中小学读的方式和朗诵家的读法,都是欧洲式读法,并不是汉诗文固有的读法。
新侨报:看你的吟诵表演更像是在说唱,那如果把吟诵放到古时的生活中,走街串巷的小贩常常也是边说边唱,这与吟诵有关联么?徐健顺:世界上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来自语言,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音乐,我国的唱歌方式也有很多,像是戏曲曲艺、名歌名谣,抑或是小贩的叫卖吆喝、唱账唱名等等。
这里有的自由有的有谱,有的宏大有的私密,看似截然不同,但它们都大致遵循同样的规律。
同样是唱“鲜花”一词,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唱法对于字声长短的把握就会不一样。
汉诗文是有一套读书规矩的,比如入声字的问题,韵的问题,格律的问题。
入短韵长、依字行腔、虚字重长等就是吟诵的规则。
新侨报:欧洲的唱诗班同宗教有关,那么中国的吟诵是否也有宗教意义?徐健顺:古时候修道家思想去道观,礼佛学思想去寺庙,只有学儒家思想是去学校,可以称为上学,而吟诵是中国式的读书学习法,所以吟诵与宗教无关,与儒学有关,是儒家的。
新侨报:吟诵有不同的曲调,这些调子是约定俗成的,还是有规则的?徐健顺:曲调每个地方不一样,每个人也不一样,同一个人读两遍也会不一样。
所以调子是无所谓的,我自己也不讲调子,只要符合规矩就可以。
我们可以把吟诵理解成语言,我们说话有语法:“我喝水”,不能说是“水喝我”或是“水我喝”,吟诵也有类似语法的规矩,却没有固定的旋律。
刘晓琳:徐健顺《普通话吟诵教程》学习笔记第一讲
刘晓琳:徐健顺《普通话吟诵教程》学习笔记第⼀讲徐健顺《普通话吟诵教程》学习笔记第⼀讲⽩话诗歌吟诵怎样学吟诵?吟诵就是古代的读书法,是汉诗⽂的传统读法,中华传统读书法,古代教育最基本的学习和教学⽅法。
作为⼀个整体接收下来并传承下去。
这些从⽼师那⾥学来的吟诵的⽅法,加上⾃⼰的理解:从⽼师那⾥学到的吟通调,加上⾃⼰的乐感、⾃⼰的语感、⾃⼰的特点,这样就形成了⾃⼰的吟诵,这就是古⼈的学习⽅式。
初级学习者第⼀,学会唱歌,唱⾃⼰的歌⼀—就是度曲;第⼆,掌握⾳韵格律的知识;第三,学习基本的吟诵⽅法;第四,学会使⽤别⼈的吟诵调;第五,学习怎样进⾏吟诵教学,就是在中⼩学、幼⼉园怎么样把吟诵的⽅法应⽤下去。
汉语度曲法。
诗⾔志,歌永⾔,声依永,律和声。
诗歌就是把⼼⾥的话说出来,拖长之后放到⾳律上就⾏了。
《⽑诗⼤序》有这样的话:在⼼为志,发⾔为诗。
情动于中⽽形于⾔。
⾔之不⾜故嗟叹之,嗟叹之不⾜故永歌之,永歌之不⾜,不知⼿之舞之,⾜之蹈之。
在⼼⾥头是你的想法,说出来就是“诗”了。
怎么就成“诗”了呢?“情动于中⽽形于⾔”,⾸先是⼼⾥有感情,然后说出话来,“⾔”就是说出的话。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诗歌、⾳乐和舞蹈的⽣成机制。
它是从哪⾥出来的呢?⾸先是从感情⾥出来的,是⾃⼰有感情,然后把它说出来。
说出来以后把它拖长,放到⾳律上,就成了歌。
所以如果⾃⼰没有感情,唱出来的那个东西不能叫作诗歌。
我们的诗歌是有定义的,不是只要有旋律唱出来的就叫诗歌。
在中国的传统中,什么叫唱歌?唱歌是从⾃⼰的感情出发,⾃⼰作词,⾃⼰作曲,⾃⼰唱,⽴刻唱,是即兴的,给⾃⼰听,要么就是唱给特定的⼈听。
我是唱给你听的,不是唱给⼀⼤群,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听的。
如此,才有感情的真实,有真情实感的才可能是诗歌。
在中国古代,吟诵是⾳乐之根、吟诵的度曲法和唱法,也是所有汉语歌曲的共同基础。
所以让我们从吟诵开始,重新学会唱歌,也就是唱⾃⼰的歌。
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它天然有声调,声调有升降,因⽽天然地具有旋律性,⽽且不同的声调有不同的含意,所以在中国⼈的⼼⾥,旋律是天然与汉语的声调有关的。
徐健顺 什么是吟诵
什么是吟诵徐健顺李白诗云:“吟诗作赋北窗里。
”杜甫诗云:“新诗改罢自长吟。
”吟诗,是古代文人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人人都会的事情。
诗词文赋,从来就不是朗诵的,而是吟诵的。
所谓吟咏诗词,诵读文赋,吟诵,就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按照诗文内在的格律或节奏来吟诵,而这一点,正是西方传来的朗诵法所忽略的。
吟咏和诵读的区别,在于吟咏多有曲调,而诵读多无曲调。
现在我们已经按照有没有音阶和曲调,来区分“吟”(吟咏)和“诵”(诵读)。
吟诵和歌唱的区别,在于歌唱是曲为主词为辅的,而吟诵却是以词为主的,它的目的是更充分地表达词意,所以严格地依字行腔。
是像唱歌一样地诵读,不是像诵读一样地唱歌。
所以吟诵听起来,又像唱歌,又像诵读,介于唱和读之间。
吟诵的曲调,各地都不一样,甚至每个人都不一样,与当地的官话以及地方的音乐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又有一些普遍遵守的原则,比如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文读、曼声长吟、摇头摆身等等。
这些都有它科学的道理。
吟诵是古代文人创作诗词文赋的手段,所以是古典诗文的活态。
欣赏的时候,也只有通过吟诵最能体会古典诗文的神气韵味。
吟诵还是学习古典文化的方法,在私塾中代代相传了三千多年。
因为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不同,学习者需要掌握大量的经史子集知识,要大量地背诵,才会有所习得。
吟诵不仅是记忆的高效方法,而且吟诵本身就是对作品的反复揣摩,所以它也是理解作品的自学方法。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道:那就是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在吟诵。
鲁迅、胡适、朱自清这些老一代的白话文大师们,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好的白话文,也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
这其中,吟诵功不可没。
朱自清、叶圣陶等许多文化大师们都曾经撰文,大力提倡在中小学恢复和发展吟诵传统。
今天,吟诵已经濒临失传的边缘,我们是不是应该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做点什么呢?。
徐健顺吟诵与教育
徐健顺吟诵与教育徐健顺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工作者与诗人。
他以其独特的“吟诵教育”理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
徐健顺主张以传统的吟诵方式,来启迪孩子们的心灵和智慧,使诗歌阳光化、时尚化、实用化,成为教育的有效“工具”。
“吟诵教育”,是徐健顺先生近年来倡导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他认为,吟诵是最能唤醒孩子灵魂的教育方式,通过吟诵,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文化素养。
徐健顺先生的“吟诵教育”理念,深刻地诠释了诗歌对教育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一种智慧的表达。
诗歌可以通过对人生、情感、伦理、文化等方面的思考与表达,引导孩子们正确地认识、把握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塑造他们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徐健顺先生所提倡的“吟诵教育”,关键在于将诗歌赋予一种实际意义,把诗歌与生活结合起来。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注重情感和注重创意,使孩子们在吟诵中逐渐获得视觉、听觉、语言、思维等多方面的感悟,并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以此来推动诗歌的更好传承、更好发扬。
徐健顺先生近几年来,在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他所创建的“吟诵教育”模式,不仅在国内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也在国际教育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他所著的《吟诵教育》、《诗歌即教材》等专著,更是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
在我看来,徐健顺先生的吟诵教育理念,无疑为教育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希望。
他所倡导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提升教育的文化品质和人文关怀,培养更具有责任感和良好素养的新一代。
相信,在徐健顺先生的引领下,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能够不断创新发展,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吟诵与教育 徐健顺
教育现代化, 某种意义上讲 就是教育西方化。 西方非为不 美, 只是我们学的都是皮毛。 自 新学堂代替私塾, 学生都像商品
人民教育 2009.23 39
推 广
吟 者
言
诵 与 教●
北
育京 徐 健 顺
诗作赋北窗里”, 此句互文, 也 明指诗是 “吟” 成的; 杜甫有 句 “新诗改罢自长吟”, “吟” 是 修改诗歌的一种方法。 文献之 中, 此类字句甚多, 就不一一 列举了。 总而言之, 吟诵也是 古代文人创作诗词文赋的方式。
再进一步说, 诗歌格律是 如何形成的? 比如近体诗词, 为什么要押韵? 为什么要押平 声韵? 为什么要平仄相间? 为 什么要粘对? 为什么要整齐的 五七言? 这些都是因为吟诵而 形成的。 没有吟诵也就没有诗 词格律。 所以不吟诵, 也就无 法体会出古诗声律之美。
□
Hale Waihona Puke 实 践不妨试试吟诵法
者
说
●广东 陈 琴
古诗词教学曾经一度令我 困扰不已: 学生背诵得多, 遗忘 得也快。 后来知道, 这也是一 个令大多数教师感到特别棘手 的问题。
奇怪的是, 我曾有幸遇到 好几位有过旧时私塾 “童子功” 的老先生, 尽管已是发稀齿落的 耄耋之年, 儿时诵读过的诗词 歌赋却能倒背如流。 为什么会 这样? 当然不是现在的学生记 性不如旧时私塾里的小童子好, 肯定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没有契 合诗词教学的规则。 先看看古人 是怎么教孩子读书的。 《周礼·春 官·大 司 乐 》 记载 :“以 乐 语教 国 子, 兴、道、讽、诵、言、语。” — —— 这几种方式我们现在有多少人 在用呢? 《墨子·公孟》 说:“诵诗 三百, 弦诗三百, 歌诗三百, 舞 诗 三百 。” — ——这 “三 百 ”、“三 百” 的诗竟然是这样读下来的 呀! 我们今天极难想象, 读诗
03 徐健顺 论吟诵的基本方法
论吟诵的基本方法徐健顺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对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法,也是汉诗文的重要创作方法,自先秦以来,在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是汉诗文的声音载体,是“乐”的功用的实际主要承载者,是汉诗文的传承形式,也是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对我们理解汉诗文、学习汉诗文,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语诗歌多半是先吟后录的。
鲁迅有诗云:“吟罢低眉无写处”——鲁迅尚且如此,何况唐人乎?何况汉人乎?所以古人叫“做诗”不叫“写诗”。
诗是吟出来的——这件事有什么重要意义吗?有的,太重要了。
吟诵的时候,字音拉的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从而占据了诗歌意义的很重要的部分。
声韵的意义与字面的意义的结合,才是汉语诗歌涵义的全部。
当我们抛弃声韵意义的时候,诗歌的涵义不仅仅是不完整、不深刻的,而且我们对字面意义也往往会产生误解。
百年以来,我们是用西方的poetry理论来解释汉语诗歌的,只讲字义、意象、结构、背景,不讲声韵,这是对汉语诗歌的根本性误读。
文赋也是这样。
关于这一点,我已另文撰述,在此不多谈了。
吟诵为什么又是教学方法?再深言之,为什么要吟诵?因为吟诵是对诗文的理解。
吟诵的声音里包含着三层涵义:第一,字面的意义。
吟诵是严格依字行腔的,绝不倒字,声母、韵母、声调,清清楚楚,准确地表达出是哪个字。
第二,声韵的意义。
诗文的声韵,包括押韵、格律、入声字、开闭口音等等,都在吟诵中表现出来,这些声韵的意义也通过吟诵而得以展现,这是现代的朗诵、朗读所做不到的。
百年以来,我们把对汉诗文的理解建立在朗诵的基础上,这就出现了意义的偏差。
第三,吟诵者个人对诗文的理解。
每个人的吟诵调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吟诵不同的诗,也是不一样的,吟诵两次,也会不一样,为什么?因为理解不一样了。
反复吟诵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思考、理解品味的过程。
如此,教学的时候就一定要吟诵,老师把自己的理解浓缩在吟诵中教给学生,学生反复体会,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吟诵,如此代代相传。
徐健顺|“吟诵”概念辨析(连载1)
徐健顺|“吟诵”概念辨析(连载1)“吟诵”概念辨析徐健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北京,100089)摘要:吟诵,其定义是“汉诗文传统读法的统称”。
在古代文献中,文人读书的方式有唱、歌、吟、咏、哦、叹、诵、念、哼、呻、讽、背等多种,统称为“读”。
20世纪以后,为了与现代朗读、阅读等方式区别开,而改名为“吟诵”。
改名“吟诵”的首倡者是叶圣陶先生,后经赵元任等先生的使用,至近年已得到政府和学界的认可。
同时,社会上也存在着各种相关概念名词,需要辨析。
关键字:吟诵;读书法;汉诗文;叶圣陶;“吟诵”作为一个词,古已有之。
这个词的内涵,却古今有别,今人之间也有别。
本书所讨论的“吟诵”,其定义是“汉诗文传统读法的统称”,从教育的角度又称为“中华传统读书法”。
这也是我和同事们在全国进行吟诵采录研究、吟诵教育推广所使用的概念。
在我看来,现在很多关于吟诵的争议、困惑、辩论等等,往往都与所持概念的差异有关。
概念有别,则争论无果。
我们在讨论问题时,可以不同意对方的概念界定,但是必须要知道对方的概念界定。
本书所用“吟诵”的概念虽然来源于古代,但是又有所发展,不能以古代文献上的“吟”“吟咏”“吟诵”等而视之。
之所以要以读书法的统称为概念,是因为只有这样,汉诗文的读法与含意的关系才能完整、准确、深刻地显露出来。
因此,本书首先要讨论“吟诵”的概念,梳理其名称源流,阐明其内涵外延。
一、古代的读书方式本书的“吟诵”概念既然是“汉诗文传统读法的统称”,就要先说明“汉诗文的传统读法”有哪些,古代有没有“统称”,有的话又是什么。
“汉诗文的传统读法”,即古人的读书方法,在文献上经常出现的,有歌、唱、诵、念、吟、咏、哦、叹、哼、呻、讽、背等多种。
此事前人早有指出。
民国时期的学者黄仲苏说:即以可读之书而论,种类甚多,结构不同,性质亦各有差异;近复有文言语体之别。
是习朗诵法者,于风格之辨别,体裁之区分,皆不能不三致意焉。
以组织、格调、节奏、声韵之异,读法亦当分为“吟”“诵”“咏”“读”数类。
徐健顺谈谈吟诵调之“何为吟诵调”
徐健顺谈谈吟诵调之“何为吟诵调”大家好,今天我想聊一聊吟诵调这个话题,因为学吟诵的老师们当中,很多人都是非常关心调子的,关心自己怎么创调,关心怎么学调,怎么形成自己的吟诵调,还有传统的吟诵调是怎么回事,今天我就想综合的说一说这方面的一些个人的想法。
首先是何为吟诵调。
调就是字和字的关系,它和旋律是不完全一样的,旋律除了调之外还有腔,腔就是每个字的唱法,就是每个字的音程是什么,调只是字和字的关系,就是前面的字高还是后的字高,高多少,前面的字重还是后面的字重,这个叫做调。
吟诵调就是吟诵的时候,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大概近似的一个调,它会表现在不同的文体当中。
每个人的吟诵调虽然是不一样的,但是在每个地区来说,吟诵调也有一定的近似性,每个人来说,吟诵调也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这并不表示它每一次吟诵的调都是一样的,更不用说旋律是一样的,旋律受到依字行腔的影响,只要字一变旋律就会变,但是调来说,也不是说就是稳定的,就是每个人每一次都得是同样的文体同样的调,不是这样的,其实每一次都有一些微小的变化,这些微小的变化积累起来也许就会变成比较大的变化。
各地的吟诵调都和各地的音乐是同一个系统,也就是说西北地区的吟诵调和秦腔和花儿和信天游等等,是一个系统,广东地区的吟诵调和花鼓和粤剧和歌仔戏等等这个都是一个系统。
在音乐上一个地方音乐基本上就是一个系统,吟诵调也属于地方音乐。
但是这些调虽然各地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也都有差异,甚至每个人自己也不是说就是恒定的,但是这些吟诵调之间它们有共通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吟诵的规矩,或者叫读法,就是读诗词文赋的方法。
现在在吟诵界,流行着一种方式,叫做套调,套调就是一个调只要是同一种文体,不管是什么内容,就把它套上去,然后就这样唱,那我觉得套调是不可取的,有几个方面的问题说明它不可取,首先就是我们搜集到的这些吟诵调,它并不是一种文体就一个调,我在网络课程中有一节专门就是讲阴调和阳调这个关系,一般来说老先生的调子至少有阴阳两调,就比如说仄起七绝有两个调,平起七绝有两个调,仄起五绝有两个调,平起五绝有两个调,古体诗有两个调,骈文有两个调等等,一般都是这个样子,它是有阴调和阳调。
【吟诵课堂】徐建顺讲格律与吟诵之“平仄读法的意义”(上、下)
【吟诵课堂】徐建顺讲格律与吟诵之“平仄读法的意义”
(上、下)
题按:本期课堂我们编辑整理了徐建顺老师吟诵教程中关于“吟诵与格律”若干个方面的分类课程,以期通过集中汇编构建一个相对系统相对完整的资料体系。
资料来源网络,尚未齐全,留待下期,感谢並享。
徐建顺老师讲格律与吟诵之“平仄读法的意义”(上)
徐建顺老师讲格律与吟诵之“平仄读法的意义”(下)
吟诵专家简介
徐建顺,满族,1969年出生于青岛。
著名吟诵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2年调至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1991年入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师从裴斐先生治唐宋文学。
2003年在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李岩教授治朝鲜文学。
2006年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师从赵敏俐教授治中国古代诗歌。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调与吟诵调徐健顺一、中国音乐的创作顺序我们中国人的音乐传统,是先词后曲。
《尚书》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段文字,到了《礼记》则表述为: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
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礼记·乐记》《毛诗大序》又表述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些话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即诗歌舞的顺序是:情——言——诗——歌——舞先有感情,心动了,有了感情,于是有话要说;话说出来,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拖长它;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加上叹词;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和上音律歌唱;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手舞足蹈,这就是古代的跳舞了。
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几个结论:第一点,一切都是从感情出发的。
志者,心之所之也,心所向往的地方,也是感情的意思。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也没有舞蹈。
诗歌、音乐、舞蹈,都是从感情里自然生发出来的。
今天的流行歌曲和所谓舞蹈,都是表演的。
甚至很多人以为艺术就是表演艺术。
岂不知,生活艺术才是艺术。
艺术就是在生活中,感情来了,挣脱了动物性的羁绊,绽放出人性的光辉,就是艺术了。
表演艺术永远是二流的。
表演就是假装。
为什么每次演出都要这样唱?为什么每次到这里都要这样跳?难道感情没有任何变化?以前的艺人都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要钩脸儿,把自己藏在脸谱的后面,还要出场先亮相,表示自己不是那个角色。
也正因如此,以前的艺人严于修身,有气骨有艺德。
现在从大众到艺人,都以为演艺明星是艺术专业户,艺人就只有离艺术更远了。
生活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宗教艺术,是那人真的信仰。
剪纸艺术,是那人真的那么想。
这些都不是表演。
歌唱,是有话要说才唱的。
唱的是自己的词,唱给自己或者他想告知的对象,不是不认识的人,不是虚空的大众。
舞蹈,是身体自然的动作,用以表达他的感情。
现在我们见到的舞蹈,大都是谄媚于人。
这不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舞蹈。
舞蹈和歌唱一样,都没有什么美不美,只有感人不感人。
所以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舞蹈。
每个人都不一样,每次都不一样。
这才是艺术。
第二点,我们的旋律和节奏,是从语言中生发出来的。
因为我们的语言,是声调语言,还是旋律型声调语言,天然地与音乐相通。
西方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是重音语言,他们有重音没声调,天然只与节奏有缘,而与旋律较远。
所以西方需要作曲家。
作曲这件事,在西方是天才才能做的事,需要拍脑袋的灵感,而灵感需要刺激,所以贝多芬的头发是那样的,艺术家在西方近乎疯子。
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作曲家。
我们有编曲家、演奏家、作词家、歌唱家,就是没有作曲家。
像姜夔自度曲,已经是很特殊的事情了,所以他要反复提起。
况且“度”也不是西方作曲,而是在长短高低规则已定的情况下,选择乐音和结构的过程,实际上接近编曲。
我们不需要作曲家,是因为人人都是作曲家。
在中国,作曲不是个什么事儿。
把想说的话拖长,往音阶上一放,就是歌曲。
语音的长短高低轻重缓急,就化为音乐的旋律节奏。
这件事,每个说汉语的中国人曾经都会。
我们从小就体会语言的声音的涵义,学习使用声音去表达。
妈妈呼唤刚出生的孩子:“宝宝——”,其实孩子对这个声音的涵义一无所知。
但是,他会慢慢去体会。
慢慢地,他会明白,当妈妈说:“宝宝~~”的时候,是喜欢他;说“宝宝!”的时候,是生气了。
他会从语音、表情和动作中体会涵义。
他也就会用语音、表情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意思。
汉诗文是用声音创作的,先吟后录,或者吟了不录,当创作完成的时候,它基本上都还是声音的作品。
用声音创作,自然会用声音调节。
当他表达一种高兴的情绪时,不会使用低沉的声音、闭口的声音。
这是每个说汉语的中国人的本能。
所以诗词文赋,就有声音的涵义。
况且诗文还是有声音规则的,长短高低轻重缓急,是有规则的,按照这个规则去创作的,声音的涵义是按照这个规则去表达的,所以诵读时怎能不遵守这个规则呢?不遵守,又怎能找到作品的声音的涵义呢?第三点,我们是诗歌舞一体的。
我们的诗叫诗歌,我们的舞叫歌舞,我们的乐叫歌曲。
西方的语言与节奏相关,与旋律比较疏远,所以语言和音乐相对分离,他们能欣赏纯粹的乐曲的声音,从旋律和节奏中感受情绪。
中国人当然也能,但是汉语和节奏、旋律都很相关,语言和音乐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我们几乎没有器乐曲的传统。
古代的音乐基本上都是有词可唱的。
我们的音乐叫唱歌。
旋律和节奏,是从语言中生发出来的,不是拍脑袋另创造的。
现在我们有民乐队,经常演奏中国的器乐曲,其实那些曲原来都是有词的。
我们抛弃词,只欣赏曲,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西方音乐传统的影响。
现在连弹古琴的也不会唱了,都闭着口弹。
在古代,吟咏时自己抚琴相和,就是琴歌,不抚琴,就是清吟。
琴曲都是琴歌,琴歌都是吟诵。
现在琴谱的打谱也有问题,不遵守吟诵的规则,长短高低就经常不对。
古琴界的人士,将来一定要重新学会吟诵才好。
不是说中国没有器乐曲,当然也有的,但不是主流,中国人更爱唱歌,而且,即使是这些器乐曲,原来也是从语言中生发出来的,原来也是有词的。
我给你唱一个旋律:0 6. 1 2 3. 5 3 1 2 6.—,虽然我唱的只是一个旋律,没有词,但是你的心中有没有响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声音?有词的旋律和没有词的旋律是不一样的。
有词的旋律,即使没有唱词,演奏者和听众的心中,也一样有词的声音。
我们应该重视我们华夏民族的歌唱传统,我们的旋律是从语言中生发出来的,我们的情感是靠语言来表达的,应该恢复和发扬我们的按词歌唱的传统,摆脱西方器乐曲的影响。
第四点,古诗文基本上是书面语,古代的书面语和口语也是不同的,最大的一个差别,就是书面语是拖长的,或者说,拖长是书面语的一个主要特征。
不是说所有的书面语都是拖长的,但是总的来说,大多数书面语是拖长的。
这就是“歌永言”、“长言之”的意思。
今天我们是用口语的方式对待古代的书面语了,这是个错误。
古诗文是拖长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理解汉诗文的形式特点,是一个基础性的认识。
第五点,我们的诗是可以入乐歌唱的,所以叫诗歌。
入乐歌唱的方法,叫做“律和声”,即把拖长之“言”放到音律上,也就是宫商角徵羽上。
凭什么来放到音律上呢?凭什么知道哪个字放在哪个音律上呢?这个不是靠西方作曲家的拍脑袋的灵感,而是我们的语言的天然习惯。
我们汉语的上古音,是旋律-音高型声调,各声调之间大致有个音高的相对关系,所以四声对五音,也有个对应关系,因此才可以“律和声”。
(具体论证请见《声音的意义》。
)所以现在我们吟诵,也是按照声调的相对音高关系,来大致确定字的乐音。
只不过现在的汉语已经是旋律型声调语言了,四声已经不能对五音,已经变成音程之间的较为复杂的关系了。
明白了以上五点,就可以谈谈吟诵的曲调的问题了。
二、腔与调在中国音乐的创作顺序“情——言——诗——歌——舞”中,现在我们来专门关注一下从“诗”到“歌”的过程,也就是曲调的产生过程。
这就是中国式“作曲”法。
中国自古没有作曲家,就是因为人人都会作曲。
会说话就会作曲,会走路就会跳舞。
中国式作曲的方法,叫做依字行腔、依义行调,中国的歌曲,是有腔有调的。
什么叫腔,什么叫调呢?比如有这样一条下行旋律线:现在要用这个旋律唱普通话的四个字,声调分别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那么唱出来就是这样的:原来的那条旋律就是“调”;每个字根据它的声调而改变了的旋律就是“腔”;“调”加“腔”,就是“曲”,即实际唱出来的旋律是:如果唱四声、三声、二声、一声,就是这样:实际唱出来的“曲”是:曲是腔和调的合成,就像两个波的叠加。
如果用五线谱或者简谱记下来,就是记的这个“曲”。
我们看到这两个“曲”完全不同,但是却是同一个“调”。
所以中国的音乐,是不能用五线谱和简谱记的,一记,腔、调全混在一起,谁也搞不清楚哪是腔哪是调。
我“发明”了中国式记谱法,就是腔、调分记,把调记在一条线上,把腔分记在上下,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比如二人转《小拜年》:6.6.6. 5 3 2 2 1 6.5.5.3.3.3.正月里来是新年呀这样就看得很清楚,每个字都是有腔有调的,这一句的调是个平调,加一个下行的尾腔。
第三句的调和第一句是一样的,就是腔不同:6 6..0 6.6.0 5 3 2 2 1 6.5.5.家家团圆会呀比如“年”这个字,唱的时候要向上挑一下,再接下行的尾腔:3532216.,“会”是同一个调同样的位置,但是因为是四声,就没有向上挑,而是直接用下行的尾腔表示声调的降调了:532216.。
如果“会”也唱成:3532216.,就成了“回”了,就倒字了。
“团圆”都向上挑,而“是”、“新”两个字就都没有上挑,而是分别用下降和平的音程,这就是声调的体现,也就是“腔”。
西方音乐,有主干音和装饰音;中国音乐,有腔和调。
西方所谓的装饰音,在中国歌中,有的是腔,有的是调,不可混淆。
西方所谓的主干音,在中国歌中,应该属于调,但是,也有判断不清,误把腔看成主干音的情况。
所以,分不清腔和调,是搞不清中国音乐的。
调,才是中国音乐的“主旋律”。
中国音乐,不可直接以西方音乐理论来分析。
有了“腔”,就永远不会倒字。
以前中国人唱歌,是永不倒字的。
唱歌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耍帅,不是为了摆pose,而是为了把歌词传达给对方(或者自己)。
字都唱倒了,还传达什么?你说话的时候怎么不倒字呢?你怎么不把“来碗拉面”说成“赖完辣棉”呢?因为那样说了对方听不懂啊,你就算是来个刘德华式pose也没用啊。
那么唱歌的时候为什么就不管词了呢?你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呢?一次,我在出租车上听广播,刘德华在唱《爱你一万年》。
我怎么听都是“爱你一碗面”啊,还以为给“面爱面”做广告呢。
“万”是第四声,是降调,可是他唱的是35,3长5短,这就成了一个三声的腔音,那不是“碗”吗?“年”是第二声,是升调,他反倒唱成了176..的降调,再加上他mn不分,就成了“面”。
更要命还在后面:“爱你经得起考研”!天哪,原来刘德华也考研,现在真是考研成风了。
“验”是第四声,他却唱12,听着不就是“研”吗?如果一位男士跪在你的面前向你求婚,口称“爱你一碗面!”你会答应他吗?千万别答应!就算他是刘德华!因为他对他所说的话毫不在意,他的全副心思,都在他的pose上,都在他的帅上,都在他的旋律节奏所暗示的浪漫上,可是,对于他正在发的誓言,却如东风过耳。
一个人不重视他所唱的词,还唱个什么意思!没有意义。
中国人,一定要言为心声,绝不能倒字。
有一个贴子,在网上流传十年了,还在不断地增加,还有人在不断地往上贴新的,因为总有新歌出来,就总有笑话出来。
这个贴子叫《听错的歌词》,大家可以自己上网找找。
其中大部分都是倒字问题。
我这里摘一部分,笑死人不偿命啊:“学习雷锋,好榜样……李昌坚定豆子香……”这个李昌是谁呢?为什么他坚定了,豆子也就香了呢?因为豆子也是爱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