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徐健顺 关于普通话吟诵标准的建议
4徐健顺 普通话吟诵的规则
普通话吟诵的规则徐健顺吟诵历来有雅言的传统。
《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在吟诵诗文的时候都是使用雅言的。
在我们采录的两千多个吟诵调中,绝大多数吟诵都不是使用纯粹的方言的,而是使用方言的文读系统的。
文读系统,是一种介于官话和方言之间,介于古音和今音之间的语音系统,它说明了古代文人力图使用雅言吟诵的努力。
文读的比例,最大的如闽南语吟诵,可以达到60%—80%,最低的也有10%左右,比如北方地区的吟诵也要单独处理入声字。
有个别的吟诵是完全使用方言的,这种吟诵经过考查,都不是正宗的吟诵。
吟诵人或接受吟诵训练的时间不长,或未能遵守老师的教导,或其师承也学养不深。
因为吟诵有文读的现象,说明了吟诵使用雅言的传统,所以今天我们要推广普通话吟诵。
普通话吟诵,就是普通话的语音,加上吟诵的规则。
然而,有时吟诵的规则和普通话的语音是有冲突的,这时候,就要斟酌损益了。
以下是我根据这些年自己对传统吟诵的研究,加上普通话吟诵推广实践的经验,提出的普通话吟诵的几条规则,属于建议的性质,不是定论。
其中,关于吟诵规则的论述,因为在其他文章中写过,在此就不多重复了。
有兴趣者可参看我关于吟诵方法的论文。
一、平长仄短平长仄短是吟诵的音长方面的要求。
为什么要平长仄短?因为古诗文就是这么创作出来的。
怎么创作的就该怎么诵读,不然怎么能体会意义?古人为什么要平长仄短?这个原因在论吟诵方法的论文中已讲过,在此不述了。
平长仄短的规则仅限于吟诵格律诗文。
吟诵的时候,音长分长、中、短三种:诗文的句子中的第二、四、六等偶位字,如果是平声字,则是长音。
句尾的韵字,是长音。
入声字一律读短音。
其余的字是中音。
比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中白、一、日、不为入声字,读短音。
间、还、山为韵字,读长音。
辞、云、陵、声、舟、重为偶位字的平声字,读长音。
吟诵培训 徐建顺
吟诵培训目录上篇吟诵理论什么是吟诵吟诵的历史吟诵的现状中篇吟诵基础音韵常识诗词格律吟诵要领下篇吟诵训练吟法近体吟诵古体吟诵上篇吟诵理论第一讲什么是吟诵一、什么是文学?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2、语言归根到底乃是声音。
3、语音的四要素:音长、音强、音高、音质。
音质又分普通音质、个人音质。
每个要素都产生意义。
4、文字只记录所谓语义(普通音质),与真正的语义(语言的意义)相去有距。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5、创作文学、欣赏文学、学习文学、研究文学,都应以把文学还原为语音为起点。
二、什么是吟诵?1、一个文学作品,一定是以某种声音形式进行创作的。
其声音形式与意义关联甚大。
文学作品的声音形式分四种:唱、吟、诵、念。
不独汉语。
唱:有曲调,目的在曲。
吟:有曲调,目的在词。
诵:没有曲调,是口语的艺术化。
念:没有曲调。
口语方式。
2、文学作品的意义绝不是狭义的语义(普通音质),所以,世上绝少有用念的方式创作的作品。
3、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上是唱、吟、诵的方式。
昆腔以前的唱法基本失传,而中国的唱与吟的音乐特征是一致的,所以以吟法代替唱法是最接近歌诗原貌的。
其余以吟、诵的方式创作的作品更毋庸论。
4、吟诵的概念历来不统一。
以下是我的概念: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有唱、吟、诵、念四种形式。
对汉语而言,吟诵是吟咏与诵读的合称。
吟咏与诵读都是汉语传统的诵读方法,自三千余年前的先秦,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
吟诵是按照汉语的特点和汉诗文的创作规则来诵读的。
吟咏与诵读的唯一区别就是吟咏有曲调而诵读没有曲调。
(古人多言吟咏诗词,诵读文赋,吟咏与诵读以文体区别;现在我们以有无曲调而区别。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吟诵汉诗文。
日本尤其发达。
中华吟诵即中华民族对汉诗文的吟诵,并特指古代教育系统(私塾与公学)的吟与诵,即私塾调。
5、自古以来,汉诗文就是吟诵的,创作、欣赏、学习,都用吟诵,诗词文赋,都可吟诵。
用什么方式创作,就应该用什么方式欣赏,因此白话诗文当朗诵,而古诗文当吟诵。
?徐健顺普通话基本调与吟诵调
徐健顺普通话基本调与吟诵调一、普通话基本调就是每首诗歌分为上、中、下三个调(有层次感)。
所谓上、中、下调,就是一个人对付字的基本吟咏法。
拿到汉字作品,就能用这个调吟出来。
先把这个调套上去再说。
这也就是以前所谓的“读书调”。
有人说,“读书调”千篇一律,读什么都那个味。
是的,这就是基本调的性质。
古人每个人的基本调也不是只有一个。
古体至少一个,近体至少两个,因为近体诗要分平起、仄起,这两种诗格律完全相反,吟诵调的旋律也就相反。
实际上,很少有人只有这么三个吟诵调。
一般还要按照情绪风格有豪放、婉约两种,这就成了六个调。
但是,读书人并不是只有基本调的。
吟诵实际上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吟诵需要反复涵咏。
在不断吟诵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基本调进行微调,进行越来越多的修改,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等到自己终于满意的时候,也就是自己认为终于深入理解了作品的时候,这时候,他的调已经跟基本调有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差异了。
这就是吟诵调了。
二、普通话吟诵调跟今天的歌曲一样,是一词一曲,一一对应的。
一首诗的吟诵调,是只适合这首诗的。
一个人不可能每首诗、每篇文都有吟诵调。
他只会对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些诗文反复吟诵,反复琢磨。
一般说来,一个人有上百个吟诵调,就算多的了。
所以,吟诵调尤为珍贵。
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吟诵不是曲调,而是一种方法。
吟诵的好与不好,最终并不取决于嗓音、旋律等等,而是取决于理解。
对作品理解的深,才会吟诵得好。
三、一首诗歌中每个字的长短用节拍来区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很关键)。
将长短吟诵出来,才能吟诵出诗歌的节奏、诗人的语气、诗歌的意境。
半拍:入声字给半拍。
一拍:一三五位置上的字不论平仄都给一拍,二四六位置上的仄声字亦给一拍。
两拍:二四六位置上的平声字尤为关键,给两拍。
三拍:韵字最长,给三拍。
五、吟诵符号:(“-”平,“|”仄,“!”入)四、格律诗吟诵口诀口诀一: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规则很奇特。
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
普通话吟诵教程 徐健顺
今人如何学习吟诵?
如果有机会像古人那样学习吟诵, 那是三生有幸,因为最后一代传统教育 出身的老先生已是耄耋之年。
绝大部分人将不得不以新的方式学习 吟诵,而且是普通话吟诵。此后百花齐放, 则复兴有望。
初级:学会唱自己的歌。 掌握音韵格律常识。 学习吟诵方法 学会使用吟诵调 学习吟诵教学
兰花草
张弼曲
胡适词 陈贤德
我从山中来 带来兰花草 种在花园中 盼着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 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 朝朝频 顾惜 盼得花开早 满庭花簇簇
移兰入暖房 夜夜不能忘 能将夙愿偿 添得许多香
吟诵白话诗歌
凡是从汉语的特点出发,遵循汉 语韵律创作的诗歌,都是可以吟诵的。
吟诵白话诗歌,更为了下一代能 回归汉诗的传统创作方式,创作出更 多更好的白话诗歌。
第二讲
汉字的音与义
读音的意义
汉字的读音有意义吗?
比如“汉”为什么读
hàn?这个读音和字义有什么关
系?
为什么“汉”的声母是h?
韵母是ɑn?声调是四声?
汉字落后论:象形—→形声—→拼音
半象形半拼音
朝鲜世宗《训民正音诏》
国之语音 异乎中国 与文字不相流通 故愚民 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 予为此悯然 新制二十八字 欲使人人易习 便于日用耳
《听错的歌词》:
《龙的传人》那句“永永远远地擦亮 眼”,当初无论如何也听不懂,总听成“永永 远远地差两年”,老是纳闷儿,为什么一定要 差两年呢?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 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 开颜。”后两句小时候听成“河南的阳光照耀 着我们,美国人脸上都笑开颜”,郁闷了好些 年。
吟诵的规则一本九法徐健顺老师
吟诵的规则:一本九法徐健顺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对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法,也是汉诗文的重要创作方法,自先秦以来,在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是汉诗文的声音载体,是“乐”的功用的实际主要承载者,是汉诗文的传承形式,也是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对我们理解汉诗文、学习汉诗文,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语诗歌多半是先吟后录的。
鲁迅有诗云:“吟罢低眉无写处”——鲁迅尚且如此,何况唐人乎?何况汉人乎?所以古人叫“作诗”不叫“写诗”。
诗是吟出来的——这件事有什么重要意义吗?有的,太重要了。
吟诵的时候,字音拉的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从而占据了诗歌意义的很重要的部分。
声韵的意义与字面的意义的结合,才是汉语诗歌涵义的全部。
当我们抛弃声韵意义的时候,诗歌的涵义不仅仅是不完整、不深刻的,而且我们对字面意义也往往会产生误解。
百年以来,我们是用西方的poetry理论来解释汉语诗歌的,只讲字义、意象、结构、背景,不讲声韵,这是对汉语诗歌的根本性误读。
文赋也是这样。
关于这一点,我已另文撰述,在此不多谈了。
吟诵为什么又是教学方法?再深言之,为什么要吟诵?因为吟诵是对诗文的理解。
吟诵的声音里包含着三层涵义:第一,字面的意义。
吟诵是严格依字行腔的,绝不倒字,声母、韵母、声调,清清楚楚,准确地表达出是哪个字。
第二,声韵的意义。
诗文的声韵,包括押韵、格律、入声字、开闭口音等等,都在吟诵中表现出来,这些声韵的意义也通过吟诵而得以展现,这是现代的朗诵、朗读所做不到的。
百年以来,我们把对汉诗文的理解建立在朗诵的基础上,这就出现了意义的偏差。
第三,吟诵者个人对诗文的理解。
每个人的吟诵调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吟诵不同的诗,也是不一样的,吟诵两次,也会不一样,为什么?因为理解不一样了。
反复吟诵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思考、理解品味的过程。
如此,教学的时候就一定要吟诵,老师把自己的理解浓缩在吟诵中教给学生,学生反复体会,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吟诵,如此代代相传。
01徐健顺什么是吟诵
01 徐健顺什么是吟诵什么是吟诵徐健顺什么是吟诵呢,吟诵是汉诗文固有的声音、本来的声音、传统的声音。
几千年来,我们的汉诗文就是这样的声音,它是汉诗文的活态。
为什么要强调吟诵呢,因为现在汉诗文的声音,古诗文的声音,都是所谓朗诵、朗读、歌唱的声音,与吟诵大为不同。
不同在哪里呢,朗诵和唱歌,不遵守吟诵的规则。
吟诵的规则是哪些,我总结叫“一本九法”:声韵涵义为本,入短韵长、虚实重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对称、腔音唱法、文读语音为法。
您也可以自己总结,但总之,古诗文的声音是有规则的。
当然这些规则——一本九法——有的是所有的汉诗文共同遵守的,像入短韵长、依字行腔;有的是某些文体遵守的,如近体诗词要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比如入短韵长,入声字读短,韵字读长,这是所有古诗文,所有的声音形式——唱、吟、诵、读、念——都遵守的。
现在的朗诵和唱歌,不遵守了。
比如近体诗词要平长仄短,二四六平声字读长,现在的朗诵和唱歌,不遵守了。
比如依字行腔,以前所有的吟咏、歌唱都遵守的,现在唱歌不遵守了,倒字一大片,不上字幕谁也不知道他在唱什么。
朗诵和唱歌,什么都不遵守,一切都是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想怎样就怎样。
所以那“自己的理解”常是无根的乱解。
朗诵来自话剧,在中国出现还不到90年。
话剧需要大声,所以“朗”读“朗”诵。
朗诵是汉语欧化的产物。
什么是吟诵,守吟诵规则的就是吟诵。
我现在不强调古代唱、吟、诵、读、念等等之间的区别,是因为我们现在需要强调更大、更重要的区别,就是古代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的差异~这里有一条巨大鸿沟,而且国人不知道有这条大沟。
古代所有的声音形式,唱吟咏哦读念诵歌,都遵守吟诵的规则。
其间的差异,只是音乐性多少、发声方法如何等等的问题。
现在的朗诵、唱歌,都不遵守这些规则,它们的规则都是所谓“西方”的。
读错就会理解错。
现在我们读汉诗文,可以说没有一句是读对的,唱对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没有一句理解到位,只是差多少的问题。
徐健顺 吟诵历来重规矩
吟诵历来重规矩徐健顺吟诵和非吟诵的区别只有一点,就是看它守不守吟诵的规矩,也就是汉诗文传统的读法规矩。
这些规矩有: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文读语音、腔音唱法。
以上五个规矩是所有的汉诗文的吟诵都遵守的。
这些规矩是与汉诗文紧密一体的,没有这些规矩,汉诗文就变成了另一种东西,不再是传统的汉诗文了。
然后就是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读法规矩。
这些规矩与特定文体也是紧密一体的,没有这些规矩,也就没有了那种文体。
不按照规矩去读,它就成了另外一种文体,作为本文体存在的意义就消失了。
这些规矩比较重要的有: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对称旋律;这是近体诗词文赋的读法规矩。
模进旋律;这是古体诗词文赋的读法传统。
也许这条算不上规矩,个人可以在短诗的旋律上有比较大的创造性,但是一般说来,长诗如果不模进,实际上很难吟诵。
虚字重长;这是文赋的读法规矩,讲究实字、虚字、入声字的区分,讲究短、平、重、长四种读法。
此外,还有一些小的规矩,比如文赋,散句缓读,排比疾读。
各种文体,比如四言诗、楚辞体、乐府、歌行、词、曲等等,还各有规矩,比如歌行的均匀四拍,词牌的旋律结构等等。
这些在后文将一一介绍。
以上是字读法的规矩,此外还有章句读法的技巧,即所谓“文气”。
关于“文气”的讨论,我们放在后面进行。
我们现在推广一套字读法符号,以帮助大家学习吟诵。
这套符号充分考虑到了现在的键盘打字的方便性,大部分可以直接打出来,不需要插入符号,而且涵盖诗词文赋各种文体,横排竖排都可使用。
具体的符号及其用法,后文也会一一说明。
现在先来说说这套符号的来源。
这套符号的主要设计者是朱立侠老师、薛瑞萍老师和我。
但我们是设计者,可不是发明者。
也就是说,我们只是改编者而已,把原先的符号简化,适合现在的印刷习惯,使读者可以一目了然:登鹳雀楼王之涣! ! _ __ ∣_ __ ! ∣ ___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__ _ ∣! ∣∣! __ ___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入声字用(!),其余的仄声字用(∣),一三五字的平声字用短横(-),二四六字的平声字用中横(——),韵字用长横(———)。
07 徐健顺 普通话吟诵之我见
普通话吟诵之我见徐健顺近年来,在中央文明办、国家语委、教育部的支持下,中华吟诵学会在各地推广普通话吟诵,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热烈欢迎。
普通话吟诵的魅力和巨大的社会作用已经初步展现了出来。
对普通话吟诵的学理研究已成为社会迫切的需求,亟待深入开展。
近年来,我专力于吟诵的采录、研究和普通话吟诵的推广工作,时有心得,尚不成熟,但是愿在此拿出来与大家探讨,并就教于方家。
关于吟诵的规则,我已有另文撰述。
我想普通话吟诵,应该除了读音以外,与传统吟诵并无本质区别的,也要遵循吟诵的规则。
这些规则,我总结为“一本九法”:一本:声韵涵义;九法:入短韵长、虚实重长、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
关于规则的问题,本文不再多说,重点说说普通话吟诵与传统吟诵的差异。
一、普通话吟诵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吟诵起于先秦,那时候的唱、诵,就具备吟诵的性质,是后世吟诵的先河。
《论语》中有这样一章: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是鲁国人,平常说鲁国话。
但有三种情况,他不说鲁国话,而说“雅言”。
这三种情况中,前两种都是读书,是读诗和读文。
“雅言”,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所以孔子读书(即那时候的吟诵)是用民族共同语的。
这一条被记录在《论语》中,是大有深意的。
《论语》不仅仅是孔子的言行记录,还是他的弟子和后世儒士们的学习读本和行为范本。
自此以后,儒士读书皆用雅言。
关键是,吟诵是儒家读书的方式,是儒家传下来的。
《墨子·公孟篇》: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若用子之言,则君子何日以听治?庶人何日以从事?墨子是尚俭的,不喜欢把《诗经》这么唱来诵去,所以墨家子弟也不会好好地吟诵《诗经》。
其他各家,也没有发现重视诵读、重视弦歌的。
后世中国文人的读书方式,乃是儒家所传。
所以孔子用雅言,后世文人皆用雅言。
“雅言”在周代指首都的语音,在后代则指“文读”。
以前有句俗语,叫“说的不懂唱的懂”,就是说,异乡的两个人碰到一起,说话互相听不懂,怎么办?就唱歌,一唱歌就听懂了。
徐健顺:吟诵让我更好地自由呼吸
徐健顺:吟诵让我更好地自由呼吸被誉为“中华吟诵第一人”的徐健顺日前做客“天一讲堂”。
一身书卷气的他,举手投足均才华横溢,浅吟低唱更露学富五车。
采访中,徐健顺随意指着桌上的一盆鲜花,结合窗外淅淅沥沥的雨点,一个曲调涌上心头,脱口而出;一首古诗信手拈来,即兴吟诵。
曲调时急时缓,配合韵律和磁性的嗓音,一曲终了仍给人余音绕梁之感,不由感慨原来诗文还有这样迷人的演绎方式。
汉诗文是有一套读书规矩的新侨报:吟诵被称为中国式读书法,它同我们通常接触的朗诵、朗读有什么区别?徐健顺:吟诵是汉诗文的一种声音,是诗词文赋本来的声音。
而朗诵是九十年前受西学影响,在上海诞生的欧洲式读法,现在中小学读的方式和朗诵家的读法,都是欧洲式读法,并不是汉诗文固有的读法。
新侨报:看你的吟诵表演更像是在说唱,那如果把吟诵放到古时的生活中,走街串巷的小贩常常也是边说边唱,这与吟诵有关联么?徐健顺:世界上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来自语言,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音乐,我国的唱歌方式也有很多,像是戏曲曲艺、名歌名谣,抑或是小贩的叫卖吆喝、唱账唱名等等。
这里有的自由有的有谱,有的宏大有的私密,看似截然不同,但它们都大致遵循同样的规律。
同样是唱“鲜花”一词,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唱法对于字声长短的把握就会不一样。
汉诗文是有一套读书规矩的,比如入声字的问题,韵的问题,格律的问题。
入短韵长、依字行腔、虚字重长等就是吟诵的规则。
新侨报:欧洲的唱诗班同宗教有关,那么中国的吟诵是否也有宗教意义?徐健顺:古时候修道家思想去道观,礼佛学思想去寺庙,只有学儒家思想是去学校,可以称为上学,而吟诵是中国式的读书学习法,所以吟诵与宗教无关,与儒学有关,是儒家的。
新侨报:吟诵有不同的曲调,这些调子是约定俗成的,还是有规则的?徐健顺:曲调每个地方不一样,每个人也不一样,同一个人读两遍也会不一样。
所以调子是无所谓的,我自己也不讲调子,只要符合规矩就可以。
我们可以把吟诵理解成语言,我们说话有语法:“我喝水”,不能说是“水喝我”或是“水我喝”,吟诵也有类似语法的规矩,却没有固定的旋律。
刘晓琳:徐健顺《普通话吟诵教程》学习笔记第一讲
刘晓琳:徐健顺《普通话吟诵教程》学习笔记第⼀讲徐健顺《普通话吟诵教程》学习笔记第⼀讲⽩话诗歌吟诵怎样学吟诵?吟诵就是古代的读书法,是汉诗⽂的传统读法,中华传统读书法,古代教育最基本的学习和教学⽅法。
作为⼀个整体接收下来并传承下去。
这些从⽼师那⾥学来的吟诵的⽅法,加上⾃⼰的理解:从⽼师那⾥学到的吟通调,加上⾃⼰的乐感、⾃⼰的语感、⾃⼰的特点,这样就形成了⾃⼰的吟诵,这就是古⼈的学习⽅式。
初级学习者第⼀,学会唱歌,唱⾃⼰的歌⼀—就是度曲;第⼆,掌握⾳韵格律的知识;第三,学习基本的吟诵⽅法;第四,学会使⽤别⼈的吟诵调;第五,学习怎样进⾏吟诵教学,就是在中⼩学、幼⼉园怎么样把吟诵的⽅法应⽤下去。
汉语度曲法。
诗⾔志,歌永⾔,声依永,律和声。
诗歌就是把⼼⾥的话说出来,拖长之后放到⾳律上就⾏了。
《⽑诗⼤序》有这样的话:在⼼为志,发⾔为诗。
情动于中⽽形于⾔。
⾔之不⾜故嗟叹之,嗟叹之不⾜故永歌之,永歌之不⾜,不知⼿之舞之,⾜之蹈之。
在⼼⾥头是你的想法,说出来就是“诗”了。
怎么就成“诗”了呢?“情动于中⽽形于⾔”,⾸先是⼼⾥有感情,然后说出话来,“⾔”就是说出的话。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诗歌、⾳乐和舞蹈的⽣成机制。
它是从哪⾥出来的呢?⾸先是从感情⾥出来的,是⾃⼰有感情,然后把它说出来。
说出来以后把它拖长,放到⾳律上,就成了歌。
所以如果⾃⼰没有感情,唱出来的那个东西不能叫作诗歌。
我们的诗歌是有定义的,不是只要有旋律唱出来的就叫诗歌。
在中国的传统中,什么叫唱歌?唱歌是从⾃⼰的感情出发,⾃⼰作词,⾃⼰作曲,⾃⼰唱,⽴刻唱,是即兴的,给⾃⼰听,要么就是唱给特定的⼈听。
我是唱给你听的,不是唱给⼀⼤群,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听的。
如此,才有感情的真实,有真情实感的才可能是诗歌。
在中国古代,吟诵是⾳乐之根、吟诵的度曲法和唱法,也是所有汉语歌曲的共同基础。
所以让我们从吟诵开始,重新学会唱歌,也就是唱⾃⼰的歌。
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它天然有声调,声调有升降,因⽽天然地具有旋律性,⽽且不同的声调有不同的含意,所以在中国⼈的⼼⾥,旋律是天然与汉语的声调有关的。
徐健顺吟诵与教育
徐健顺吟诵与教育徐健顺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工作者与诗人。
他以其独特的“吟诵教育”理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
徐健顺主张以传统的吟诵方式,来启迪孩子们的心灵和智慧,使诗歌阳光化、时尚化、实用化,成为教育的有效“工具”。
“吟诵教育”,是徐健顺先生近年来倡导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他认为,吟诵是最能唤醒孩子灵魂的教育方式,通过吟诵,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文化素养。
徐健顺先生的“吟诵教育”理念,深刻地诠释了诗歌对教育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一种智慧的表达。
诗歌可以通过对人生、情感、伦理、文化等方面的思考与表达,引导孩子们正确地认识、把握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塑造他们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徐健顺先生所提倡的“吟诵教育”,关键在于将诗歌赋予一种实际意义,把诗歌与生活结合起来。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注重情感和注重创意,使孩子们在吟诵中逐渐获得视觉、听觉、语言、思维等多方面的感悟,并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以此来推动诗歌的更好传承、更好发扬。
徐健顺先生近几年来,在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他所创建的“吟诵教育”模式,不仅在国内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也在国际教育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他所著的《吟诵教育》、《诗歌即教材》等专著,更是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
在我看来,徐健顺先生的吟诵教育理念,无疑为教育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希望。
他所倡导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提升教育的文化品质和人文关怀,培养更具有责任感和良好素养的新一代。
相信,在徐健顺先生的引领下,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能够不断创新发展,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吟诵与教育 徐健顺
教育现代化, 某种意义上讲 就是教育西方化。 西方非为不 美, 只是我们学的都是皮毛。 自 新学堂代替私塾, 学生都像商品
人民教育 2009.23 39
推 广
吟 者
言
诵 与 教●
北
育京 徐 健 顺
诗作赋北窗里”, 此句互文, 也 明指诗是 “吟” 成的; 杜甫有 句 “新诗改罢自长吟”, “吟” 是 修改诗歌的一种方法。 文献之 中, 此类字句甚多, 就不一一 列举了。 总而言之, 吟诵也是 古代文人创作诗词文赋的方式。
再进一步说, 诗歌格律是 如何形成的? 比如近体诗词, 为什么要押韵? 为什么要押平 声韵? 为什么要平仄相间? 为 什么要粘对? 为什么要整齐的 五七言? 这些都是因为吟诵而 形成的。 没有吟诵也就没有诗 词格律。 所以不吟诵, 也就无 法体会出古诗声律之美。
□
Hale Waihona Puke 实 践不妨试试吟诵法
者
说
●广东 陈 琴
古诗词教学曾经一度令我 困扰不已: 学生背诵得多, 遗忘 得也快。 后来知道, 这也是一 个令大多数教师感到特别棘手 的问题。
奇怪的是, 我曾有幸遇到 好几位有过旧时私塾 “童子功” 的老先生, 尽管已是发稀齿落的 耄耋之年, 儿时诵读过的诗词 歌赋却能倒背如流。 为什么会 这样? 当然不是现在的学生记 性不如旧时私塾里的小童子好, 肯定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没有契 合诗词教学的规则。 先看看古人 是怎么教孩子读书的。 《周礼·春 官·大 司 乐 》 记载 :“以 乐 语教 国 子, 兴、道、讽、诵、言、语。” — —— 这几种方式我们现在有多少人 在用呢? 《墨子·公孟》 说:“诵诗 三百, 弦诗三百, 歌诗三百, 舞 诗 三百 。” — ——这 “三 百 ”、“三 百” 的诗竟然是这样读下来的 呀! 我们今天极难想象, 读诗
徐健顺谈谈吟诵调之“何为吟诵调”
徐健顺谈谈吟诵调之“何为吟诵调”大家好,今天我想聊一聊吟诵调这个话题,因为学吟诵的老师们当中,很多人都是非常关心调子的,关心自己怎么创调,关心怎么学调,怎么形成自己的吟诵调,还有传统的吟诵调是怎么回事,今天我就想综合的说一说这方面的一些个人的想法。
首先是何为吟诵调。
调就是字和字的关系,它和旋律是不完全一样的,旋律除了调之外还有腔,腔就是每个字的唱法,就是每个字的音程是什么,调只是字和字的关系,就是前面的字高还是后的字高,高多少,前面的字重还是后面的字重,这个叫做调。
吟诵调就是吟诵的时候,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大概近似的一个调,它会表现在不同的文体当中。
每个人的吟诵调虽然是不一样的,但是在每个地区来说,吟诵调也有一定的近似性,每个人来说,吟诵调也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这并不表示它每一次吟诵的调都是一样的,更不用说旋律是一样的,旋律受到依字行腔的影响,只要字一变旋律就会变,但是调来说,也不是说就是稳定的,就是每个人每一次都得是同样的文体同样的调,不是这样的,其实每一次都有一些微小的变化,这些微小的变化积累起来也许就会变成比较大的变化。
各地的吟诵调都和各地的音乐是同一个系统,也就是说西北地区的吟诵调和秦腔和花儿和信天游等等,是一个系统,广东地区的吟诵调和花鼓和粤剧和歌仔戏等等这个都是一个系统。
在音乐上一个地方音乐基本上就是一个系统,吟诵调也属于地方音乐。
但是这些调虽然各地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也都有差异,甚至每个人自己也不是说就是恒定的,但是这些吟诵调之间它们有共通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吟诵的规矩,或者叫读法,就是读诗词文赋的方法。
现在在吟诵界,流行着一种方式,叫做套调,套调就是一个调只要是同一种文体,不管是什么内容,就把它套上去,然后就这样唱,那我觉得套调是不可取的,有几个方面的问题说明它不可取,首先就是我们搜集到的这些吟诵调,它并不是一种文体就一个调,我在网络课程中有一节专门就是讲阴调和阳调这个关系,一般来说老先生的调子至少有阴阳两调,就比如说仄起七绝有两个调,平起七绝有两个调,仄起五绝有两个调,平起五绝有两个调,古体诗有两个调,骈文有两个调等等,一般都是这个样子,它是有阴调和阳调。
吟诵
吟诵作者:戎敏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5年第11期对小学生而言,吟诵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反复诵读,能逐层剥开语言的外衣,进入知、情、意、思相互交融的阅读境界,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领略吟诵规则,走进经典吟诵为了让吟诵与学生们“如影随形”,成为与吃饭、呼吸一样自然的日常行为,我决定每周的诵读课定为吟诵古诗文指导课,将每天语文课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定为“三分钟经典吟诵”。
经过反复琢磨,我采用中央民族大学徐建顺教授的“普通话吟诵法”。
什么是普通话吟诵呢?即尽量使用普通话的语音语感,遵守吟诵规则,而又尽量传达出古诗文的声韵涵义,同时,又要尽量当代化,美听美观。
这其中最重要的法则又是依字行腔和依义行调。
所谓依字行腔,就是不倒字,不仅准确地发出声母和韵母,而且依声调的方向来走旋律。
声调往上的就往上唱,声调往下的就往下唱,声调平的就平着唱,声调拐的就拐着唱,这就是我们传统的汉语的唱法。
所谓依义行调,则是根据字的涵义确定吟诵的调子。
为了激发初学者的兴趣,我采用了徐建顺教授的“矿泉水调”,琅琅上口,意韵悠长。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吟诵《静夜思》的其中两句诗,就采用了这样一个平调。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吟诵了《回乡偶书》《题西林壁》《江南春》《忆江南》《望庐山瀑布》《游园不值》等近80首古诗及《大学》《千字文》。
我很高兴地发现,学生不但对依字行腔的古典吟诵有了兴趣,而且乐于自己去创作属于自己的吟诵调,同学们说,吟诵活动是和经典最美丽的相遇。
二、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让吟诵润泽心灵为了构建精神家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吟诵,我首先在黑板的右上角辟出一小块地方,由宣传委员简单钩边,写上“每日吟诵推荐”几个大字。
接着,将设计记录吟诵内容的表格送文印室打印装订。
其次,利用晨会课时间,带领同学们根据平时读书情况、朗诵水平评选五名班级“首席吟诵员”。
然后,重点指导语文课代表选择吟诵内容:结合所学课文或班级主题活动慎重选择诗文,弄懂它的意思,要求诵读时抑扬顿挫、有板有眼。
徐健顺普通话吟诵规则之“一本九法”
徐健顺普通话吟诵规则之“一本九法”《普通话吟诵规则“一本九法”》(徐健顺)【一本】声韵涵义吟诵之本,即吟诵的目的、归宿,是把诗文的涵义真实完整深刻地传达出来。
吟诵的时候,尤其要运用声韵手段,传达声韵涵义。
【九法】1、依字行腔就是依普通话的四声调来进行~即字的乐音要按照字音的声、韵、调进行,字正腔圆,不倒字~平(阴平、阳平)、上(第三声)、去(第四声)、入声。
2、依义行调依义行调,说的是一句话怎么唱,这个旋律的由来。
旋律从哪里来?从字音声调来。
怎么组合?根据句意进行组合,这就是依义行调。
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乃至旋律,由表达的涵义决定。
(按照诗文的涵义来安排旋律)(汉诗文的涵义的四个层次:字义:字面的意思。
音义:读音的意思、读法的意思。
意象:经典的意思。
文化:精神的内涵。
)3、入短韵长即入声字要短促有力,韵字要拖长。
4、平长仄短普通话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入声字归仄。
(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5、平低仄高平声“-”低,仄声“|”高。
(诗歌每句中的高低起伏就出来了)6、文读语音吟诵是必须文读的,这样才能最接近诗文的原貌.普通话吟诵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话的声、韵、调来吟诵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字音都按现代汉语普通话读的,部分字音需要文读。
文读是吟诵的传统,就是某些字要按照古音或官话来读。
文读系统是一种介于古音与当地口语之间的语音系统,是文人努力想保留古音、模仿官话而又未能完全做到所产生的语音系统。
普通话的文读分三种情况:一是入声字要读短音;二是韵字一定要押韵,因为古今语音的变化,某些句尾押韵的字已经不押韵了,但是在吟诵的时候,要尽量参照古音使之押韵;三是个别字要文读,这种字都是传统上就是要文读的,比如“秋思”的“思”读四声,“遥看瀑布”的“看”读一声等,这些读音往往与平仄格律有关,读错了就乱了格律,失了韵味,所以要文读。
7、腔音唱法腔音是中国音乐体系的特征,与西方音乐体系相反。
吟诵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音量,随时变化大小,声断意连,以传情达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普通话吟诵标准的建议
徐健顺
一、普通话吟诵的定义:
1、除个别字使用文读读音外,基本上使用普通话的读音。
2、遵循吟诵的基本规则。
二、普通话吟诵的对象:
1、普通话吟诵的对象是所有的汉语古诗文,以及现代人创作的汉语古近体诗文。
三、普通话吟诵的分类:
1、普通话吟诵,分为普通话吟咏和普通话诵读。
2、普通话吟咏有曲调,普通话诵读没有曲调。
四、普通话吟诵的学理依据:
1、吟诵的语音历代都有所变异,普通话可以在遵循吟诵规则的情况下进行吟诵。
2、吟诵历来有雅言传统,各地的吟诵都使用文读语音系统,这体现了吟诵使用
民族共同语的理念,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统一和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普通话吟诵的读音:
1、普通话吟诵基本上使用普通话读音,只有下列情况使用文读读音。
2、入声字读普通话的声、韵、调,但是读为短音。
入声字的范围以平水韵为基
准,参考各时代、各地域的特点而定。
除上古时期南方诗文外,所有古诗文都要读出入声字。
3、韵字要读出押韵。
韵字的读音可参考古音。
但是可以宽读,只要听感上押韵
就可以。
韵字要拖长,收音在韵尾。
4、古平声字现读为仄声的,如果在格律体诗文的格律位置上,则读为平声,具
体读音可参考古音;在其他位置上则不限。
六、吟诵的规则:
1、普通话吟诵的目的,是力求完整、准确、深入地传达出诗文的涵义,尤其是
使用声韵手段,传达声韵涵义。
2、普通话吟诵当遵守吟诵的规则如下。
3、依字行腔,即字音的声调与乐音音程方向一致,不倒字。
4、依义行调,即整体旋律节奏体现出诗文的涵义与结构。
5、对称模进,即古体诗文乐句旋律之间的关系以模进为主,近体诗文乐句旋律
之间的关系以对称为主。
6、平长仄短,即近体诗文的韵字、格律位置的字拖长,入声字读短,其余的字
大体为中等长度。
7、文读语音,见上。
8、腔音唱法,即汉语传统的唱法,包括以橄榄型发音为主、咬字完整、字正腔
圆、圆转雅正、自由节奏、自由体态等。
9、古体诗韵字拖长(入声韵顿住),入声读短。
节奏上,魏晋以前的可以根据诗
意定快慢,魏晋的新体诗按其规则吟诵,唐以后的古体诗一般有均匀节奏地吟诵,七古快于五古,古体诗整体快于近体诗。
10、古文吟诵,入声读短,虚字读长,其余按照文意定抑扬顿挫。
格律文吟
诵,按照近体诗规则进行。
七、吟诵的风格:
1、普通话吟诵,应该是同一篇诗文人人不同的,应该有地方特色。
2、普通话吟诵,应该继承即兴的传统。
3、普通话吟诵,应该在遵守吟诵规则的基础上,尽量用声韵传达出个人对诗文
的理解。
4、普通话吟诵,应该针对不同的文体有相应的吟诵风格,唐以后的近体诗文原
则上当稍慢于古体诗文。
5、普通话吟诵,应该面向当代,美听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