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规律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学规律探索
发表时间:2010-02-25T15:40:03.217Z 来源:《学问》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李琳[导读] 初中数学“情境—问题—讨论—反思”教学模式具有问题性、探究性、循环性和开放性特点
——对“情境-问题-讨论-反思”教学模式的考察
李琳(成都青羊实验中学四川成都610091)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数学教学应加强学生对数学问题敏感性及数学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我国数学教学改革趋势与经验的分析,在相关教学理论的启发下,结合自身多年来的中学数学实践探索经验,吸收并整合情境教学与问题教学等国内同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初中数“情境—问题—讨论—反思”教学模式。【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规律;探索;教学模式
“情境—问题—讨论—反思”教学模式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上,在现代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哲学指导下,以初中数学基本知识和数学基本思想为目标,形成相对稳定的、循环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四个环节:(1)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激起学生的己有经验和对新知识的求知欲;(2)师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进行独立思考,在个人的经验中各自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3)对各个方案进行交流、比较、讨论,给出相对合理的结论;(4)对上述结论进行检验、反思,进一步观察是否包含新的问题,从而在结论中提出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1、初中数学“情境—问题—讨论—反思”教学模式的宗旨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涵其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作为中学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责任,要教会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然后经过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现代数学教学应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关注数学思想方法,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思维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然而,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在初中流行的“教师讲学生练、一切为了考试”的单调重复的教学方式,正在一天天地消蚀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即使教师有时意识到要用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教学过程,往往也是由教师单方面提出问题,问题的产生也缺乏特定情境(尤其是学生熟悉的情境)的烘托和激发,学生依然是木然地对待问题。因而,我在实践中尝试探索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始终贯穿“情境—问题—讨论—反思”这几个基本要素和环节,其主旨在于:创造性地体现数学新教材内涵的基本理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基;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求知: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在经常不断的思考、讨论和交流中,在迎接智慧挑战、有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与乐趣,不断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提供多层次选择和发展空间;构建学生必须的共同基础,加强数学的应用和实践。
2、初中数学“情境—问题—讨论—反思”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初中数学“情境—问题—讨论—反思”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是:“设置问题情境一提出数学问题一思考、讨论、交流一得出结论、反思提高”。设置问题情境是教学的前提;目的是在情境中产生围绕教学目标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将带领师生开展思考、探究等教学活动;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解决问题的方案,经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思想,基本达成共识,得到相对合理的结论;对结论进行检验、反思;对已经解决的问题的结论进行讨论分析,提取其中包含的数学信息作为新的数学情境,进一步反思、质疑又提出更深层次的数学问题,就这样不断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一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相互依赖,每一环节都为后一环节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而后一环节又将教学活动推向新的阶段。
3、初中数学“情境—问题—讨论—反思”教学模式的特征
初中数学“情境—问题—讨论—反思”教学模式具有问题性、探究性、循环性和开放性特点。首先,带有较强的问题性。设置情境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创设他们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能适当地提出问题,然后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次,具有明显的探究性。在该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仅要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书本上的问题,更要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学生从问题出发,经过思考、讨论与合作交流,主动提取数学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探讨并检验问题的结论。因此,该教学模式自始至终体现着明显的探究性。第三,具有循环性。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是“设置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反思提高”。在最后一个环节“反思”阶段进行讨论,仍然可以提出新的有意义的问题继续研究,接着便开始了又一个新的“问题、讨论、反思”环节,将教学活动推向更高阶段。在最后可以以“讨论”环节结束,也可以以“问题”环节结束,还可以以“反思”环节结束,下节课应从后面的相应坏节开始。所以,这一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相互依赖、不断延伸,形成循环形式。第四,具有开放性。本模式的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学生主体层面看,教学模式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作导向,但由于学生的个人兴趣、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差异,对情境中呈现的数学信息的识别和分析的角度也不同。因而,学生提出的问题会灵活多样,甚至会提出超前的、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从教师主导层面看,每堂课的结构和形式因课堂上师生的活动情况而不断变化;时间分配和教学进度因课堂的生成而需要适当调整。所以,一节课可以以提出问题、讨论、或者反思后带来的新的数学问题等任何一个环节结束,下次课当然以后面的相应环节开始。这样使本教学模式从内容到形式均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方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9。
[2]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3]钟启泉、张华:《.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0。作者简介:
李琳(1982--),女,四川成都人,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