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在西方的终结

合集下载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终结:后危机时代的意识形态——兼论“全球化即美国化”的终结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终结:后危机时代的意识形态——兼论“全球化即美国化”的终结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终结:后危机时代的意识形态——兼
论“全球化即美国化”的终结
成靖
【期刊名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7)003
【摘要】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胜利,世界加速进入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代表西方的美国式自由主义价值体系,随着美国主导的这一轮全球化进程而成
为具有全球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西方一些学者也称"意识形态的终结"和"历史
的终结"。

然而,人们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有理由反思,"意识形态终结论"统摄下的"全球化即美国化"的发展方向不是一条正确道路。

在现阶段,不同地区、国家
都应确立以自身为根据的意识形态。

当然,这一意识形态并不是以政治斗争、阶级
矛盾为旨归,而是基于符合共同利益,以指引经济发展和民族强盛为目标的自我意识。

【总页数】4页(P1-4)
【作者】成靖
【作者单位】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上海浦东2001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36
【相关文献】
1.意识形态的终结?——对福山终结论的几点思考 [J], 许志强
2.意识形态终结论与文化帝国主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共生之九 [J], 苏国

3."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终结——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 [J], 柴焰
4.自媒体空间中国主导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正当性澄明——以"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为视角 [J], 张林
5.穿越“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幻象--兼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J], 袁小云;许丽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山“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批判与应对

福山“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批判与应对

福山“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批判与应对作者:万欣荣陈鹏来源:《理论导刊》2021年第01期摘要:“意识形态终结论”是20世纪中叶西方右翼学者提出的错误理论观点,弗朗西斯·福山作为此社会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所主张的错误观点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极大影响。

对以福山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终结论”错误社会思潮的发展脉络及其产生原因进行系统梳理,全面批判其存在的理论逻辑谬误、历史逻辑谬误、事实逻辑谬误,有助于在新时代背景下寻求应对“意识形态终结论”错误思潮的科学合理方案。

关键词:“意识形态终结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逻辑谬误中图分类号:D0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1)01-0098-06作者简介:万欣荣(1971-),男,南昌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陈鹏(1994-),女,重庆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意识形态与文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时代背景下西方右翼学者提出“意识形态终结论”,该思潮涉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

此学说自提出开始就引起广泛讨论与热烈争议,既有为其摇旗呐喊者,也不乏坚决反对者。

本文所探讨的是对中国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意识形态终结论”。

一、“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历史演绎1989年夏,弗朗西斯·福山在《国家利益》杂志刊发了《历史的终结?》一文,随后在前文基础上进行了整理与扩充,形成《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一书,这标志着“历史终结论”观点的正式出台。

此论断在学术界引起轰动,引发广泛谈论与争议。

所谓“历史的终结”,并不是指历史事件停滞不前,而应理解为“人类社会通过不同的政府形式不断进化的历史以“现代自由民主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本主义”的形式告终[1]124,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历史上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福 山认 为 ,“ 0世 纪 的最后 二 十 五年 中,世界上 不 2

西方意 识形态终结论的发展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是 19 76年 由法 国哲学家德斯 杜特 ・ ・ 德 特拉 西提 出来 的,用 来 指观 念 的学说 。 长期 以来 ,对 于意识形态 的概念 ,学 者们进 行 了诸
论是军事 的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威权 主义或各种形 式 的左 翼极权 主
性 和差异影 响了国家 的利 益、对 抗 和联合 。世界 上
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
( )意识 形 态 的盲 目西方 化 三
廷顿 的《 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 的重 建》 书在世界 文 一
引起 了巨大的反 响。他 认为 ,冷 战后人们 需要 用文
明的冲突模 式来 理解 世界政 治 ,“ 冷战 后 时代 的世
界是 一个包含 了七个 或八个 文明 的世 界。文化 的共

直持续不断 。2 0世纪五六 十年代 ,西方进 行 了第 次关于 意识形 态终 结 的大辩 论。希 尔斯 的《 意识

形态 的终结》 贝尔的《 、 意识形态终 结 : 论五 十年代政 治观念 的衰落 》 和李 普塞 特 的《 政治 人 : 治 的社 会 政
基础》 等著 作均 断言 意识形 态 已经终 结 ,并 引发 了 学术界对该命题 的讨论 。
直持 续到现在。2 世 纪五六十年代 ,西方展 开 了关于意识 形态终 结的 大辩 论。: 0 1 纪8 0世 0年代 以
来 ,历 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又一次引发 了关于意识 形态终 结的辩 论。在 高校 ,由于受到 西方 意
识 形态终结论的影响 ,在学生群体 中 出现 了主流 意识形 态的 淡化 、意识形 态的进一步 多元化和 西 化等现 象。有鉴于此 ,高校应 当营造 浓厚 的主流意识 形 态氛 围,发挥教 师 的课 内外 引导作 用和 重

意识形态终结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

意识形态终结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

意识形态终结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作者:顾万玲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0期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终结论的主要观点及实质进行分析,指出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影响,揭露其本质,同时对这一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批判和现实批判,帮助大学生客观正确的认识这一思潮,使大学生不受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学会克服并抵制错误思潮,从而健康成长。

关键词:意识形态终结论;大学生;消极影响;批判一、意识形态及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的概念堪称哲学史上最充满歧义的概念,在法兰西研究院院士安东尼·特拉西于1976年在他的论文《关于思维能力的备忘录》中提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后,围绕意识形态展开的理论和实践论争就没有停止过。

而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意识形态也会有不同的存在意义,特拉西最初指意识形态为一门新的“观念的科学”。

通常情况下认为意识形态属于政治范畴。

意识形态在历次国家兴衰中也扮演着尤其重要的角色。

因此,现代经济政治变动史实际上也是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之间的竞争、破产、重构和更新的历史。

“意识形态的终结是”恩格斯于1893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首次提出来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丹尼尔·贝尔在《意识形态的终结:50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中又系统的总结意识形态终结理论。

随后,雷蒙·阿隆、利普赛特等分别在他们的代表作《知识分子的鸦片》、《政治人、政治社会的基础》中提出同一主题,即宣告19世纪的意识形态已经走向终结。

而后,关于意识形态是否终结的辩论一直持续不断。

不论丹尼尔·贝尔、福山、亨廷顿,还是戈尔巴乔夫的“意识形态终结论”都有一共同特点,强调的都是反共产主义、终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终结。

透过其貌似客观中性的话语,其实质是冷战思维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不同体现,是西方利用其话语霸权向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输出自己的社会制度,企图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代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阴谋。

中学数学二级结论

中学数学二级结论

中学数学二级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意识形态终结论是一种认为意识形态将随着资本主义的灭亡而消失的思想。

这种思想最早由法国哲学家雷蒙·阿隆在1950年代提出,并在之后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传播。

然而,这种思想的本质是错误的,因为它忽视了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忽略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其他社会制度的存在和发展。

我们应该认识到意识形态并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和解释。

因此,不存在一种绝对的意识形态终结,因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需要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即使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也有许多人对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了批评和挑战,例如马克思、恩格斯等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者。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其他社会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存在,而应该看到其片面性并加以批判。

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吸收其他优秀文化和理论的精髓,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我们常常在面临各种问题时,习惯于别人的答案,而没有尝试自己去得出结论。

这种习惯会阻碍我们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性,因此,我们需要尝试自己得出结论。

尝试自己得出结论可以提高我们的自信心。

当我们对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有信心时,我们会更加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标。

这种自信也会影响我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使我们更加有信心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尝试自己得出结论可以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当我们独立思考时,我们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这种创新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更好地应对挑战,提高我们的表现水平。

尝试自己得出结论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当我们独立思考时,我们会更加专注于问题本身,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这种学习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更加高效,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

尝试自己得出结论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信心、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的终结之旅?

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的终结之旅?

[摘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有不同的背景,也就有了不同的涵义,需要具体分析。

只要阶级社会依然存在,只要人们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差别,只要民族、国家依然存在,意识形态就不会终结。

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该终结的倒是“意识形态终结论”本身了。

[关键词] 意识形态;终结;新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一、“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提出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人对“意识形态”这个概念避之唯恐不及。

正如英国哲学家汤普森所言:“今天,很少有人会宣告自己是‘意识形态家’,而许多人却会毫不犹豫地宣告自己是保守派或社会主义者、自由派或民主派、女权主义者或生态主义者。

意识形态是别人的思想,是除了自己以外某人的思想。

把一种观点称为‘意识形态’,似乎就是已经在含蓄地批评它,因为意识形态的概念似乎带有一种负面的批评意义。

”([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尽管中国尚没有发展到西方后现代化社会的层面,但社会中轻视、漠视意识形态的观点和看法也不绝于耳。

我们不禁要问:全球化时代,真的是意识形态的终结之旅吗?颇具历史戏剧性的是,“意识形态终结论”最早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来的。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最早提出了这一观点。

他在这里所特指的是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传统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

他认为这样的意识形态将会被“终结”,被科学的“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所取代([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页)。

很明显,恩格斯在这里并没有将自己和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认为是一种科学。

此后,这一主题便不断被人提起。

二战结束以后,第一个使用“意识形态终结”提法的是法国社会主义党人阿尔伯特·卡莫斯。

西方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

西方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

西方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廖胜刚(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 意识形态 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特拉西创立以来就争议不断,一直是西方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辩论的焦点。

对西方学术界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近几十年关于意识形态社会功能、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的终结、意识形态与科学关系、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原因等问题进行梳理,强调全面、辩证认识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批判 意识形态中心论 、 意识形态终结论 、 历史终结论 。

关键词:西方学术界; 意识形态; 西方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终结论; 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7)01-0033-05The Research Summary about Many Questions on Ideology in the W estern Academic C irclesLI AO Sheng-gang(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 w ,Central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 ,Wuhan,H ubei 430079)Abstract : Ideology has been disputed constantly since i t was established by Destutt de Tracy in the period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It has continuously been a focal point in dispute in the western philosophy,soci ological and the politics circles.In this article I card the viewpoin ts of the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specially the wes t Marxism thinkers in the several dozens years 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ideology,the ideological critiq ue,the end of ideolog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y and science,the ideology reason of Soviet Union disintegrating and so on,emphasize to understand comprehensively and dialectically the vital role of ideolog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criticize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cen ter ,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end and the theory of historic end .Key words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ideology ; wes t Marxism;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end; research su mmary收稿日期:2006-12-10作者简介:廖胜刚(1964-),男,湖南泸溪人,吉首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的变化及启示

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的变化及启示

哲学912020.1 | SOCIAL SCIENCES DIGEST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的变化及启示文/李丽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不断随着社会历史和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20世纪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渗透的不断增强中,意识形态的理论和实务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借鉴。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问题是20世纪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是“意识形态终结论”。

意识形态终结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以阿隆、贝尔为代表人物。

1955年,阿隆出版《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强烈批判完全政治化的意识形态。

阿隆的主要观点是:政治或政治化的意识形态充满了暴力,它认为自己完全服务于历史的真理和绝对的真理,因此变成了一种惨无人道的东西。

20世纪以来许许多多的罪恶和苦难,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问题。

阿隆强调指出,这种以正义或科学为幌子的意识形态必须终结。

阿隆的批评引起了强烈反响,争论广泛展开。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是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

1960年,贝尔出版《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对意识形态终结论进行了新阐述。

贝尔认为,意识形态的终结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原因。

美国的社会结构变化和阶级结构变化,使过去那种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衰落,丧失了它们一直具有的真理性和说服力。

因此,很少有一本正经的人还会坚持,人们仍然有必要通过制定蓝图和进行社会工程来实现一个社会和谐的新乌托邦。

20世纪90年代之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意识形态终结论变换面目,再起波澜,其代表人物是弗朗西斯·福山和亨廷顿。

福山连续出版了两部著作《历史的终结》和《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把终结论推向高潮。

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福山大谈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把共产主义看作与君主制和法西斯一样的意识形态,并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已经终结了这类意识形态。

阿隆与“意识形态的终结”

阿隆与“意识形态的终结”

法兰西文化很易于培养出一些专事理想主义批判的种群,因此招来了英美世界的不少人,最近还得加上我们中间的一些人,不断指责法国文人的轻狂,而把他们中间那些主要以镇定文化为己任的人忘掉。

据说自步入近世以来,法国人向这个世界输出的,大多是些包含着危险基因的思想(这方面最新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青年时代在巴黎靠读《人道报》培训出来的波尔布特)。

不过面对着这样多的不信任,法国人至少有一点是非常值得庆幸,甚至可以视为一种奇迹的。

法国人太喜欢嘴皮子上热闹(用阿隆的话说,是“巴黎人需要冲突”),因此他们热爱自由的精神似乎弥补了制度上的不足。

也许这种原因深植于法兰西式自由主义文化的深层,它看上去不那么制度化,过于本土化,所以经外人一学,很可能落个南橘北枳的尴尬。

而在法国,虽然各派激进思想经常大行其道,却从来没有让它的制度伤筋动骨。

即使我们把短暂的热月和波拿巴时代都算在内,它也的确从未陷入哈耶克所说的那种“笛卡尔式理性主义的极权主义陷阱”,而是一直保持着基本的自由制度。

就拿二十世纪来说,法国有许多激进的思想立场可供人选择,他首先可以信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柏格森主义,战后受希特勒德国的影响,沾染上一些种族主义倾向,不久后又受民族精神的激励成为一名抵抗战士,战后自然而然地加入了左翼“进步阵营”,再过一阵子,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或匈牙利事件使他幡然醒悟,终于归顺了哈耶克的朝圣山协会——尽管这看起来十足的荒唐,但足以见出法国社会容纳各种异见的张力,它使一个人有机会做这种颠三倒四的选择。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过分热衷于主义之争的气氛,使阿隆这样的人在法国总感到有些“身处边缘”。

他的思想风格同萨特完全不同,在影响社会的方式和冲击力上,自然也迥然相异:一方面对于把握世间的人与事,总感到缺少几分自信,它怯于提出恢宏而一贯的体系,不敢言之凿凿地表达关于自我的信念,对于具有煽动性的语言也就惟恐避之不及;而另一方面在信念问题上则更为果断,喜欢做出有关时代命运的终审判决,为此甚至敢于直接诉诸人的灵魂,为其提供这样或那样有关自我拯救或群体拯救的许诺。

试论意识形态的终结

试论意识形态的终结

试论意识形态的终结中国共产党是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共产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以及自由主义是两条道路,苏联共产党后期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直接导致苏共亡党亡国,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重大挫折。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然要求坚持列宁主义为指导。

标签:帝国主义十月革命意识形态一、十月革命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跨越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阶段,时代变化引起了工人运动内部的思想混乱,出现了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思潮,他们以反对“教条主义”为名,攻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共产主义目标没有意义,主张一点一滴地改良。

但是,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同修正主义思潮进行了坚决斗争。

在正确把握时代变化和俄国国情基础上,俄国布尔什维克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开创性探索,经过十月革命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跨越。

1.创新革命理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多数工人阶级政党追随本国政府参加战争、处在敌对状态,无产阶级革命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支持、同时胜利已经不可能了。

列宁深入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于1916年写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找到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道路:在帝国主义时代,世界领土已被列强瓜分完毕,列强必然要根据实力对比的变化进行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战争造成危机,危机引发革命,列强不平衡发展决定了各国革命的成熟程度也不平衡,这样,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帝国主义世界体系最薄弱环节和无产阶级革命最成熟的国家首先胜利。

2.夺取革命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被统治阶级无法照旧生活下去,士兵反战、工人罢工、农民抗租夺粮等斗争不断扩大,统治阶级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政府要员频繁撤换,布尔什维克党提出的“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深入人心,随即发生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暂时局面。

意识形态的终结研究论文

意识形态的终结研究论文

意识形态的终结研究论文意识形态的终结研究意识形态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它涉及到政治、哲学、文学和宗教等多个领域。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意识形态的本质、价值和作用。

本文将探讨意识形态的终结现象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 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是指关于思想、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一系列理念、信仰和观念的集合。

这些理念、信仰和观念是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人类主体所创造的,是一种社会上下文生成的概念体系。

2. 意识形态的发展历程意识形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比如希腊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和巫术信仰等。

然而,现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是在19世纪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中形成的。

当时,一些社会主义者和工人运动领袖开始为工人和贫民阶层争取权利,并发展出一系列有关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理论。

这些理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它是当时出现的一种反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随着历史的发展,意识形态的概念逐渐扩展至包含其他领域,比如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宗教信仰等。

这些意识形态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影响力。

二、意识形态的终结现象意识形态的终结现象是指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并失去其原有的力量和吸引力。

这一现象往往会伴随着新的意识形态的崛起,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意识形态的衰落意识形态的衰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当时,西方国家的社会风气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受到挑战。

一些新兴运动和文化形式开始崛起,比如1960年代的嬉皮士文化和新左派思潮。

这些运动和文化形式反映出了人们对旧有意识形态的不满和挑战。

2. 意识形态的转移随着意识形态的衰落,新的意识形态开始崛起并逐渐取代旧有意识形态。

比如在当今的中国,过去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力量和吸引力。

更多的人开始追求个人自由、物质享受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价值维度

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价值维度

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价值维度本文对“意识形态”的概念作了辨析,分析了“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话语形式和价值维度。

认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缘起重要的一点就是否定斯大林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凸显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普适性和终极性。

从现实功用上来说,“意识形态终结论”服务于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冷战。

当今,我们仍要以多重路径来应对以“意识形态终结论”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思潮,唯有如此,我们才会取得更好的意识形态教育效果。

标签: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终结论;价值维度“意识形态终结论”是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最为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这一思潮的形成迎合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正是资本主义社会行进过程中的思想表现,“意识形态终结论”一经形成就在东西方产生了深远的现实影响。

从特定的历史向度来看,在20世纪西方社会的历史嬗变和意识形态论争中,西方学者以其特有的价值取向为思想基点,以不同的话语形式,承袭着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表达着意识形态终结的主题。

可以肯定的是“意识形态终结论”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性获得发展,以特有的资产阶级政治教化功能,凸显理论价值维度。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辨析“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虽然只有并不算很长时间的两百多年,但这一概念指称的精神现象却是由来已久,这一概念产生的影响也绝非单一的意义时间。

作为概念的“意识形态”是法国的特拉西于十八世纪在《关于思维能力的备忘录》中率先提出,后来意识形态逐渐成为西方思想界的高频概念术语。

在马克思的一系列理论表述中,意识形态的原初理论意向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屡屡提及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来说是特定的“虚假意识”,马克思往往是在相同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

对于意识形态,恩格斯在《恩格斯致弗·梅林》强调:“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有意识地、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

推动他行动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

”[1]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旗帜鲜明地用“意识形态”来批判颠倒的、虚假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

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代表作
• 《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1992年) • 《信任:社会美德和繁荣的创造》 • 《国家构建:21世纪的治理和世界秩序》
(2004年) • 《政治秩序的起源》(2011年) •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2014年)
精品课件
福山的代表作
• 〖目录〗
代序 第一部分 一个重新提出的老问题 …… 第二部分 人类的古老时代 …… 第三部分 为获得认可而斗争 …… 第四部分 跳过罗德斯岛上的巨 型雕像 …… 第五部分 最后之人 ……
精品课件



围绕苏联前景、斯大林主义的论战中,加缪
第一个使用“意识形态的终结”一语,他于1946
提出的意识形态是一种骗人的把戏,已经走向自
我毁灭。
精品课件
丹尼尔·贝尔的“意识形态终结论”
• 西方社会的阶级性已经不复存在,以往的资 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概念和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 资产阶级内部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相互已经妥 协,就重大政治问题达成一致。
精品课件
• 东方是历史的幼年时代,希腊世界是历史 的壮年时代,而日耳曼世界是历史的老年 时代。
• 精神的“老年时代”充满成熟与力量。 • 整个世界都渐渐达到了西方的水平,达到
了日耳曼世界所实现的原则,把我们带到 的历史的最后阶段。 • 黑格尔的历史终结论实质上体现了西方中 心主义,日耳曼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
“文明冲突论”的提出
•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 的国际体系彻底崩溃。在后冷战的世界中, 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 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明的区别。对国 家最重要的分类不再是冷战中的三个集团, 而是世界上的七、八个主要文明。

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对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对大学生的影响

Vol.33No.1Jan.2012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目前中国高校的大学生多是80后、90后,全球化、网络化和民主化的发展在扩大他们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冷战结束之后,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甚嚣尘上,影响了部分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出现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现象。

如何在新形势下清醒认识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本质,保持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意识形态及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对应的英文是ideology ,本意指观念、概念等。

1796年法国哲学家特拉西首次使用这一概念,指“观念的科学”。

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一直是众说纷纭。

一般认为意识形态属于政治范畴。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体系。

”①“意识形态是连接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它把人们对生存、正义、经济(利益大于成本)、实现和自尊这些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带入现实世界……没有意识形态也就没有社会。

”②意识形态终结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1893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一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首次提出有关“意识形态的终结”问题。

③此后,关于意识形态的辩论一直持续到现在。

20世纪50年代西方出现了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思潮。

以希尔斯、贝尔和李普塞特为代表的学者开始断言意识形态已经终结,并引发了学术界对该命题的讨论。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后,西方学术界又出现了新一轮的意识形态终结思潮。

80年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90年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就是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典型代表,这两种理论都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福山认为,“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中,世界上不论是军事的右翼威权主义或各种形式的左翼极权主义都在核心部分显露其最脆弱的一面。

”右翼专制国家的致命弱点是它对公民社会控制的软弱无力,其合法性遭到了质疑。

关于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

关于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

关于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一、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第一次转型1、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

14—16世纪,资产阶级刚刚形成,本身的力量十分软弱,尚不能直接提出夺取政权的要求。

他们首先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斗争,用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封建神学,以理性为武器批判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另一场反封建反教会斗争——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发展。

通过这场斗争,资产阶级初步形成了新的意识形态。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有马基雅弗里的共和政体论;马丁·路德的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加尔文改革教会的民主思想;在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些思想家提出的人民自由、人民主权等思想;法国一些思想家提出的自由状态、自然权力、人民主权、政府源于契约思想等等。

这些理论观点为近代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

17至18世纪,在欧美许多国家相继发生了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反封建革命运动。

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为适应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新社会制度的需要,提出了以“自然权利”说、“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思想为核心的学说。

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所体现的人权原则和包括的公民基本权利,构成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把各项权利,诸如自由权、平等权、参政权、财产权等,均说成是一切人的、普遍的权利。

所有这些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并成为其重要内容。

2、古典自由主义向国家干预主义的转变就意识形态分野而言,自由主义始终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对手。

从一般意义上讲,自由主义是维护个人自由、市场自由,强调个人权利和社会的自然状态高于国家权力的政治思想。

20“罗斯福新政”是对自由主义的第一次重大变革。

所谓“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新中产阶级精英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发动的一场重大改革,其目的是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重新确定以中产阶级为核心的美国现代化道路。

“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与反思

“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与反思

“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与反思作者:庄群华王岩来源:《社会科学家》 2013年第2期庄群华,王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南京210016)摘要: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从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到熊彼特的“趋同论”;从尼克松的“不战而胜”到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从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到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西方学者先后掀起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

究其缘由,科技革命与全球化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学者倡导的“普世价值”削弱了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兴衰则成为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兴起的导火线。

关键词:意识形态终结论;全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圈分类号:BO文献标识码:A文童编号:1002-3240( 2013 )02-0029-04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开始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从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到熊彼特的.“趋同论”;从尼克松的“不战而胜”到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从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到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西方学者企图利用“意识形态终结论”来削弱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宣扬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经济制度等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兴起二战以后,西方学者在对法西斯主义的反思和对社会主义全新制度“茫然”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识形态终结论”。

“30年前,随着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开始喧嚣一时,意识形态便走向消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法西斯主义寿终正寝,意识形态渐趋结束的过程也就顺理成章地接近于尾声。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信仰已差不多被摒弃了。

”民主的斗争仍将继续,但这将是一场没有意识形态、没有红旗飘扬、没有五一游行的斗争。

”贝尔在其著作《意识形态的终结》中提出,“现在,纵使‘意识形态’这一术语还有理由存在的话,它也是一个不可救药的贬义词”。

《意识形态的终结》的出版得到了美国政府的积极肯定,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在耶鲁大学毕业生典礼上的演说中高度评价了贝尔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观点,把“意识形态终结论”从理论界推向社会,掀起“意识形态终结论”的高潮。

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的终结之旅?

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的终结之旅?

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的终结之旅?【摘要】在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的影响日益凸显。

本文从全球化历史背景出发,探讨了全球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与影响,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演变与变革,以及全球化时代下新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在文章讨论了意识形态的终结和重构问题,揭示了全球化时代下新挑战的出现,以及未来意识形态的走向。

本文旨在引起读者对全球化时代中意识形态变革的关注,探讨意识形态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角色和挑战,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全球化时代带来的意识形态变革。

【关键词】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历史背景、冲突、影响、演变、变革、思维模式、终结、重构、新挑战、未来走向。

1. 引言1.1 什么是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是指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的一种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资本、商品和人员流动的速度加快。

全球化时代的特点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文化全球化使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广泛,信息全球化使信息传播更加快速。

全球化时代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让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和杂糅化的趋势。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增加,形成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全球网络。

1.2 意识形态对全球化的影响意识形态在全球化时代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各种意识形态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交流融合,其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意识形态的不同立场和观念在全球化进程中产生了冲突与竞争,同时也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和思考方式。

人们不再被局限于传统的意识形态框架中,而是更加开放地接受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更加包容和多元化的社会氛围。

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些强势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可能对其他文化和价值观产生压制和影响,导致文化认同和社会稳定的问题。

意识形态的终结

意识形态的终结

13
第二章㊀社会与理智背景
以支持在美国的真正的变化,至少对美国现状提供一些批判㊂新政加强甚至使自由主义更为适应现代㊂新政在1933~1945年的胜利造成了一群坚实的对自由主义忠诚的公众㊂世界大战结束了大萧条,并加强了这一自由主义的胜利㊂社会问题从大规模失业转向大众文化㊂捍卫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人们压制公众的政治批判,对社会权力高层的任何人不提出挑战㊂这样,上层领导失却了最聪明㊁最敏感的成分,因为缺乏批判性的公众压力以保证最佳人选进入高层领导㊂在高层领导,甚至在中层权力结构中,知识与政治敏感性分离,这成为大众社会非道德化的精髓㊂这一切对当代美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㊂
第四节㊀意识形态的终结
丹尼尔㊃贝尔在‘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中指出,过去几十年中发生的非人性化造就了大众社会的理论㊂人们在关心社会自由的总的条件之外更加关注个人的自由和在美国机械的社会中获取个人自主的可能性㊂根据丹尼尔㊃贝尔的观点, 大众社会 为:运输和通信的革命使人们接触更为接近,并用新的方式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劳动分工使他们互相依赖;社会之一隅的震动将波及所有其他的阶层㊂尽管相互更加依赖,但个人之间变得更为疏远㊂旧的主要的家庭和地方社区的联系被打破了,古老的教区信念受到怀疑;几乎没有统一的价值可以取而代之㊂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良好的精英的批判性标准不再引导舆论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分割化了㊂人们更加关注地位㊂每一个人拥有一系列角色,必须在新的情境中证明他自己㊂因为这些变化,个人丧失了前后一贯的个人意识㊂人的现代性忧虑增加了㊂于是,人开始寻求新的信仰㊂丹尼尔㊃贝尔总结大众社会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大众作为无法区别的一个数;
②大众作为无竞争力的人们的一个判断;。

意识形态在西方的终结

意识形态在西方的终结

25.1意识形态在西方的终结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至今的各个阶段,人很少感觉自己身处的世界是亘古不变的,如基督教寓言所言那般,稳定地悬于混沌与天堂之间。

在四千多年前的一张埃及纸莎草纸上,人们发现:“”厚颜盛行”国家颠覆旋转有如陶工手里的转轮”芸芸众生则如失落了牧羊人的怯弱羔羊”昨日一贫如洗之人,方今腰缠万贯,一时的富贵令他眼花缭乱,胁肩谄笑。

”在吉尔伯特•穆瑞(Gilbert Murray) 的笔下,希腊化时期“神勇不足” (a “failure of nerve ”);“悲观厌世日盛,人无自信,对现世无望,对自身正常的努力也再无信心”。

所以声名狼藉的老塔列朗(Talleyrand )声称,只有那些生活在1789年以前的人,才有可能尽尝人生的甜蜜。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也可为此附加一些相关的例证,且因此前存有相当长时期的光明希望,这些例证便越发显得苦涩,意味反讽。

因为从史书记载来看,1930至1950这20年世事之动荡不定表现得尤为强烈: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及尖锐的阶级斗争;法西斯主义和种族帝国主义在一个人类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国家抬头;革命的一代曾宣告了更为美好的人类理想,却都以悲惨的自我残杀而告终;空前的大规模毁灭性战争;上百万人在集中营和死刑室中惨遭屠杀。

对于表达了上一个半世纪革命激情的激进的知识分子来说,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世纪愿望(chiliastic hopes)、太平盛世、启示思想以及意识形态的终结。

因为曾是一条行动之路的意识形态,而今已成了一条死胡同。

且不论其在法国哲学中的原义如何,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化思想为行动的方式,在左派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那里,被赋予了最为清晰的定义。

在他们看来,哲学的功能应是批判性的,是使当世摆脱过去的束缚。

(马克思写到,“所有死人的传统像梦魇一样重压着活人的神经。

”)费尔巴哈这个所有左派黑格尔主义者中最激进的一个,自称为路德二世。

他说,如果能够破除宗教的神话,人类就会获得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1意识形态在西方的终结*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至今的各个阶段,人很少感觉自己身处的世界是亘古不变的,如基督教寓言所言那般,稳定地悬于混沌与天堂之间。

在四千多年前的一张埃及纸莎草纸上,人们发现:“……厚颜盛行……国家颠覆旋转有如陶工手里的转轮……芸芸众生则如失落了牧羊人的怯弱羔羊……昨日一贫如洗之人,方今腰缠万贯,一时的富贵令他眼花缭乱,胁肩谄笑。

”在吉尔伯特·穆瑞(Gilbert Murray)的笔下,希腊化时期“神勇不足”(a “failure of nerve”);“悲观厌世日盛,人无自信,对现世无望,对自身正常的努力也再无信心”。

所以声名狼藉的老塔列朗(Talleyrand)声称,只有那些生活在1789年以前的人,才有可能尽尝人生的甜蜜。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也可为此附加一些相关的例证,且因此前存有相当长时期的光明希望,这些例证便越发显得苦涩,意味反讽。

因为从史书记载来看,1930至1950这20年世事之动荡不定表现得尤为强烈: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及尖锐的阶级斗争;法西斯主义和种族帝国主义在一个人类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国家抬头;革命的一代曾宣告了更为美好的人类理想,却都以悲惨的自我残杀而告终;空前的大规模毁灭性战争;上百万人在集中营和死刑室中惨遭屠杀。

对于表达了上一个半世纪革命激情的激进的知识分子来说,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世纪愿望(chiliastic hopes)、太平盛世、启示思想以及意识形态的终结。

因为曾是一条行动之路的意识形态,而今已成了一条死胡同。

且不论其在法国哲学中的原义如何,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化思想为行动的方式,在左派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那里,被赋予了最为清晰的定义。

在他们看来,哲学的功能应是批判性的,是使当世摆脱过去的束缚。

(马克思写到,“所有死人的传统像梦魇一样重压着活人的神经。

”)费尔巴哈这个所有左派黑格尔主义者中最激进的一个,自称为路德二世。

他说,如果能够破除宗教的神话,人类就会获得自由。

全部的思想史,就是一部不断破除魔力的历史。

如果最终,基督教中的上帝由一个狭隘的教区的神变为一种普世的抽象物,那么批判的功能——通过使用异化或自我疏离这个激进的工具——应该是以人类学取代神学,以人取代上帝。

我们应该使哲学直面生活,使人从“抽象物的幽灵”中解放出来,从超自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宗教只能够造就“虚假意识”,而哲学则会揭示“真实意识”。

通过将人而非上帝置于意识的中心,费尔巴哈试图将“无限带入有限之中”。

如果费尔巴哈是“降入尘世”,马克思则试图去改造尘世。

在费尔巴哈宣扬人类学的地方,声称对黑格尔有深刻洞见的马克思则强调了历史和历史的语境。

世界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众多的人;是由众人组成,由各阶级的人组成。

人们因阶级地位的不同而不同。

而真理是阶级的真理。

因此,所有的真理都是些面具,或者局部的真理,而真正的真理是革命的真理。

且这一真正的真理是理性的。

于是,一股动力注入了意识形态分析以及一个新的意识形态的创立之中。

通过破除宗教的神话,人(从上帝与罪恶中)摆脱出来,重新发掘了自己的潜能。

通过展现历史,理性得以昭示。

在阶级斗争中,人们能够获取真实意识而非虚假意识。

然而,如果真理存在于行动之中的话,人就必须有所行动。

马克思说过,左派黑格尔主义者不过是些文人(littérateurs)。

(对他们而言,办一份杂志就是“实践”。

)而对于马克思,唯一真正的实践是在政治之中。

但是行动,马克思所构想的革命行动,不仅仅是社会变革。

从本质上说,它是再洗礼教徒们以往全部有关千年太平盛世的理想的恢复。

就其新的眼光看来,它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思想向社会手段的转换。

因而,马克斯·勒纳(Max Lerner)曾为一本书取名*原文摘自Daniel Bell著The End of Ideology (Glencoe,Ill.: Free Press,1960),pp. 369-375“思想就是武器”绝无讽刺之意。

这就是意识形态的语言。

不仅如此,它还是对思想的后果的承诺。

俄国批评之父维萨林·别林司基(Vissarion Belinsky),当他初读黑格尔、服膺于“存在皆合理”这一准则哲学上的正确性时,他便成了俄国独裁统治的支持者。

但当他发现黑格尔的思想中包含着相反的倾向,即“存在”辨证地演变成一个不同的形态时,他一夜之间便成了一个革命者。

“别林司基的转变”,小卢弗斯·马休森(Rufus W.Mathewson)指出,“活画出对待思想的一种既充满激情又短视的态度。

这种态度仅仅依据思想与现实的当下联系而作出反应,因而不可避免地将思想下降为手段。

”给予意识形态以力量的是它的激情。

抽象的哲学探索总企图消灭激情和人性,将所有的思想理性化。

对意识形态学家(ideologue)来说,真理源于行动,是“变革时刻”赋予经验以意义。

他活跃在“行动”之中,而不是在沉思之中。

事实上,人们或许会说,意识形态最重要的、潜在的功能是疏导人的情感。

除了宗教(还有战争和民族主义),几乎没有什么形式可以疏导激情的能量。

宗教把激情能量象征化,使之渐渐枯竭,并使其从尘世散入礼拜、圣餐及圣殿之中。

意识形态融合这些能量,并将其导入政治之中。

不仅如此,宗教发挥至极,还可以做得更多。

它为人们应付死亡问题提供了途径。

对死亡的恐惧——如此强大而又无法躲避——还有对暴力致死的恐惧,粉碎了对于人类力量的灿烂、壮丽而又瞬间即逝的梦想。

霍布斯指出,对死亡的恐惧成为道义之源;对暴力致死的努力避免成为法律之渊。

当人们有可能相信——真正相信——天国与地狱之存在时,对死亡的恐惧才可能得到部分的抑制或者控制;没有这个信仰,剩下的就只是自我的彻底毁灭。

很有可能,由于上个世纪以及此前宗教信仰的衰落,这种无意识中表现出来的、对于意味着彻底毁灭的死亡的恐惧,或许增强了。

事实上,人们可以假设,非理性取得突破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此。

这种非理性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变化了的道德观的一个显著特色。

狂热、暴力和酷行当然不是人类历史的全部。

但是,曾经有过那么一个时代,这些疯狂与群情可以通过宗教热诚与宗教活动被替换,被象征化,并且被逐渐消解和分散开来。

而今只有“现世”,并且对自我的坚持(the assertion of self)在对他人的统治中成为可能,这对某些人来说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你能通过强调运动的无所不能(如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来挑战死亡,或者使他人屈服于你的意志来战胜死亡(就象亚伯船长的“不朽”一样)。

两种途径皆被采用。

但是由于政治能像宗教曾经做到过的那样使权力制度化,它便成了达到统治的现成途径。

与宗教对自我的改造相对照,现代主要或者仅仅是通过政治来改造世界,这意味着其它一切调动情感能量的制度性手段必然会萎缩。

事实上,宗派和教会变成了党派和社会运动。

当社会运动能做到以下三件事时,它便能够唤起民众:将思想简单化;声称掌握了真理;以及将两者结合,要求身体力行。

因而,意识形态不但改变了思想,也改变了人。

19世纪的意识形态,通过强调必然性以及将激情注入其追随者,可与宗教匹敌。

通过将必然性与进步联系起来,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实证价值相关联。

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意识形态还与上升中的知识分子阶层密切相关,他们正试图维护在社会中的一席之地。

理解知识分子与学者的不同(这样区分并无中伤之意)很重要。

学者拥有一个划定的知识领域,一个传统,并且试图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们就像拼图一样,不断向过去积累下来的、被验证过的知识中添砖加瓦。

学者之为学者,为之较少卷入“自我”。

知识分子则是从他的经验,他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他的特权和被剥夺的权利出发,并且依据这些感觉来判断世界。

由于他自己的身份有着很高的价值,他对社会的评判便反映了他所受到的社会待遇。

在一个商业文明中,知识分子感到错误的价值正得到推崇,因而他们摒弃这个社会。

于是,自由不羁的知识分子便在一股内发的强迫性力量驱使之下,变得政治化了。

这样一来,出现于19世纪的意识形态背后就有了知识分子的支持。

意识形态踏上了威廉·詹姆士所谓的“信仰之阶”。

这样的“信仰之阶”在其对于未来的憧憬中,无法区分可能性(possibilities)与概然性(probabilities),从而将后者变成了确定性。

今天,这些意识形态气数已尽。

在这重大的社会学变化身后发生的事件纷繁复杂。

诸如,莫斯科审判(Moscow Trials),纳粹与苏联签订的条约,纳粹集中营,对匈牙利工人的残酷镇压,等等,这些灾难构成一个系列;又如,对资本主义的修正,福利国家的兴起,这些社会变革构成另一系列。

在哲学中,人们可以追溯简单化的理性主义信仰的衰落以及新斯多葛神学中人类形象的产生,例如弗洛伊德、蒂利希(Tillich)、雅斯培尔斯等。

这并不是说在法国和意大利,诸如共产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不具政治影响力,或者缺乏一种源于其他方面的驱动力。

但从全部这一历史中,显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对激进的知识分子来说,旧的意识形态已经失去了它们的“真理”和说服力。

认真思考的人很少再会相信,人们能够预先设计“蓝图”,并且通过“社会策划”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和谐的乌托邦。

与此同时,诸多旧的“反信仰”(counter-beliefs)也已失去了知识分子的支持。

“古典”自由派很少有人坚持政府不干预经济;而严肃的保守派也很少有人相信福利国家是“通向奴役之路”,至少在英格兰和欧洲大陆是这样。

因而,在当今的西方,知识分子们在政治问题上达成了大致的共识:接受福利国家;要求分权;混合经济和多元政治体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的时代也已告终结。

然而,一个特别的事实是,正当十九世纪的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的争论已成强弩之末时,正在兴起的亚非国家,形成了对其各自国家的人民有着不同吸引力的新意识形态。

它们是工业化、现代化、泛阿拉伯主义、肤色和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

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一些重大政治社会问题就在这两种意识形态的显著差别之中。

十九世纪的意识形态是普世主义的,人本主义的,并由知识分子所造就。

亚非的大众意识形态是地方性、工具性的,由政治领袖所创造。

旧意识形态的驱动力在于社会平等以及最广义的自由。

新意识形态的推动力则是经济发展和民族力量。

而在这一诉求中,俄罗斯和中国已成为楷模。

这些国家所散发的魅力不再是自由社会这个旧观念,而是经济增长这个新观念。

而且,如果这一魅力意味着必须对全体民众施以高压,意味着新兴精英集团对人民的驱使,那么这种新的压迫便得以开脱——没有这样的高压统治,经济就不能获得快速发展。

即便对西方的一些自由派而言,“经济发展”也已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它洗去了对旧的幻灭的记忆。

我们很难辩驳对经济快速增长与现代化的要求,而且几乎没有人可以驳斥这一目标,就像很少有人能够驳斥对平等和自由的要求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