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初中教案
地球的形状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2.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难点:1. 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
2.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形状演变过程的图片。
3.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整体形状。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边界等地理信息。
二、探究地球的形状(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 展示地球形状演变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地球形状的现象。
2. 查阅资料,了解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形状演变过程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在作业布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并拓展相关地理知识。
然而,本节课对于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的讲解较为简略,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补充和完善。
小学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形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本节课,我们将探索地球的形状及其特征,并了解这些特征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
一、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背后的科学原理;2.理解地球形状对地球其他特征的影响;3.探索地球形状的实际应用。
二、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2.理解地球为什么呈现椭球形状;3.了解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你们是怎么判断的?2.地球的形状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步骤二:呈现(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介绍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提醒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
步骤三:探索(15分钟)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地球形状的原因,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理论。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状是否对地理现象产生影响,并让他们提供一些具体例子。
3.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通过辅助工具(如地球仪、纸张、尺子等),以及测量和绘制地球的形状,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是如何呈现椭球形状的。
步骤四:讲解(10分钟)回顾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并讲解地球的形状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造成的。
解释地球的赤道略大于极点,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地球的自转速度和离心力。
步骤五:应用(15分钟)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具体问题,例如:为什么地球上的季节会有变化?为什么地球上存在日食和月食?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让他们通过海报、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他们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步骤六:总结(5分钟)通过讨论和学生的展示,全班共同总结地球的形状是一个椭球体,并对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和记录与地球形状相关的现象,并以图文形式提交。
幼儿园《地球的形状》公开课教案
幼儿园《地球的形状》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是圆形的。
2.通过观察、讨论和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幼儿对地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幼儿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幼儿认识地球的形状是圆形的。
2.难点:如何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幼儿理解地球是圆形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操作法。
四、教学准备1.地球仪、圆形物品(如球、盘子等)、图片(地球的照片、宇航员在太空的照片等)。
2.绘画工具(纸、彩笔等)。
3.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地球的视频或展示地球的照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引导幼儿回答“地球”。
2.观察与讨论(10分钟)拿出地球仪和圆形物品,让幼儿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形状。
提问:“地球仪和这些圆形物品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引导幼儿发现它们都是圆形的。
展示宇航员在太空的照片,告诉幼儿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也是圆形的。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为什么地球是圆形的呢?”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3.演示与讲解(10分钟)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演示地球是圆形的。
准备一个圆形的盘子和一个小球,将小球放在盘子上滚动,让幼儿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
讲解:“地球就像这个盘子一样,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个球体的表面上。
”用图片和简单的语言向幼儿介绍地球的结构,如大气层、海洋、陆地等。
4.绘画活动(10分钟)让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地球的认识。
可以画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景物等。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心中的地球。
5.总结与延伸(7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是圆形的。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呢?”引导幼儿说出一些保护环境的方法,如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树木等。
布置课后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查找关于地球的资料,了解更多地球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幼儿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形状是圆形的。
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一等奖1、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不迷信权威;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
由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
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课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千年历史,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体会典型的历史片段,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
利用教材提供的是几个科学故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其所然还要帮助他们理解其所以然。
因此,本课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
例如借助地球仪、黑板我们可以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的意义,借助地球仪和粉笔头,可以模拟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航船的情景等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1.谈话: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
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②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③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④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
(完整版)《地球的形状》教案
(完整版)《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
1。
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课通过想象建立假设、实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是球形的过程,是后续学习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地表的迁移等内容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4.教学难点
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5.教学方法
观察法、对比法、实验探究。
6.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基本了解了学习科学课的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
学生对我们的地球的形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整个发展过程却不甚了解.基于此,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从人类最初对地球的认知开始,逐步了解整个认识过程。
7.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教学中采用假设和实验探究,学生在合理的质疑中不断推动科学探究,得出结论。
8.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纸船、桌面、球体、伞面、圆柱体、圆锥体等模型。
9。
教学过程。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了解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同时了解近代和现代人是怎样利用先进的科技进一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3、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用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从而进一步体会地球是球形的。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模型预要求:阅读课本14到16页的内容,了解有关地球形状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地球)2、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糊口的中央,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地球终究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进修这些知识。
3、板书课题:1、地球的形状二、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陆地的一部分。
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曾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
那么人类是如何逐步正确熟悉地球形状的呢?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熟悉,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熟悉。
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想,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不过,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出示课本第14页下面两幅图以及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相识XXX的浑天说和XXX的宇宙观。
可是XXX的浑天说和XXX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众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地球又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人们不相信他们两人的说法。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卫星照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思考成果。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地球仪、卫星照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分组,准备讨论和实践活动。
3. 地球仪制作材料:纸板、彩笔、剪刀等。
4. 教学课件。
教案内容请提供相关章节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以便我为您编写详细的教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卫星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的形状,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和观察成果。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增加教学难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八、课后作业:1. 观察身边的物品,尝试发现它们的形状特点。
2. 结合家庭生活,思考地球形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
2.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云图的关系。
3. 明白地球的形状与赤道、南北极的位置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1. 平面地图和地球仪模型。
2.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云图。
3. 小黑板或白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用世界地图图片或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并带领学生猜测地球的形状。
2. 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常说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2)出示地球云图,向学生解释云图上的白色部分是云层。
询问学生想一想,云层形成的规律会与地球的形状有关系吗?(3)带领学生观察地球云图上的云的分布情况。
学生可以发现,云的分布大致呈现出一条曲线,这个曲线是等距的吗?引导学生思考这与地球的形状有什么关系?3. 概念理解(1)给学生普及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即类似一个球。
(2)解释为什么地球的形状与云图的分布有关。
地球是近乎球体的形状,云层呈现的分布曲线正好是绕着地球中心,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4. 深化学习(1)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地球仪模型。
学生可以发现,地球仪上有两个特殊的点,一个是北极,一个是南极,两个点连接起来构成地球的轴线。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点与地球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2)解释地球的形状与赤道、南北极的位置的关系。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在赤道附近最宽,南北极附近最窄。
5. 拓展应用(1)通过拓展问题引导思考:如果一个人站在地球正中心的话,他会怎么感受地球的形状?(2)通过展示不同角度俯视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在不同视角下的形状变化。
6. 归纳总结让学生简单总结地球的形状是近乎球体的,而赤道附近最宽,南北极附近最窄。
7. 检查评价可以通过给学生提问或出示相关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检查评价。
8.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还了解到地球的形状与云层分布、赤道、南北极的位置有关。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使用地球仪或者地图去寻找自己所在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形状的基本概念。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它对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有着重要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地球仪和地图,分析地球形状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释地理现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球的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特点以及地球半径的计算方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地球的形状》教案
一、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过程;
2.知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掌握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平均半径;
4.了解地球表面积和最大周长;
5.掌握地球赤道与经纬网的关系。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特征,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难点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如何从古代的“天圆地方”观念发展到现代的地球科学认识;
(2)地球半径、表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3)理解地球赤道与经纬网的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在地理现象中的应用。
举例: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历史上地球形状观念的演变,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古人观念的局限性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仍有个别学生对地球半径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为此,我打算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这些基础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地球的形状》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其能够通过地球形状的学习,形成对地球空间结构的认识;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3、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教学难点: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导入:七年级语文《带上她的眼睛》里这样描述:“这个决定对她来说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得笑出声来。
”这里所说的“地球”,大家了解它的形状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地球的形状阅读:“盖天说”与“浑天说”提问:1、什么是“盖天说”与“浑天说”?2、你认为古人是怎样证明他们的学说的?小结:盖天说认为地在下面,天在上面,自然就是认为地是平的,天像罩子一样罩在上面;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都绕着地在转,所以地就是蛋黄,天是蛋壳。
你相信他们说的吗?你能推翻他们的说法吗?我们来看看后人又是怎样推翻他们的说法的。
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什么?小结:证明地球是圆的。
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小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处的帆船,首先看到的是桅杆,然后才是船体;人造地球卫星拍的地球照片。
至此,人类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终于确认地球是一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吗?阅读:地球的真是形状讲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所以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地球的证据:地平线、卫星照片、地球仪等。
三、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地球的证据:地平线、卫星照片、地球仪等。
四、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地球的证据:地平线、卫星照片、地球仪等。
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卫星照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和证据。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学生通过地球仪、卫星照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
三、课堂探究(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状的证据。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证据。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发放地球仪制作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
2.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地球形状的认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高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地球仪、卫星照片等,学生能准确描述地球的形状。
2. 学生能理解并解释地球形状的证据。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4. 学生能动手制作地球仪,展示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七、教学准备:1. 地球仪、卫星照片等教具。
2. 地球仪制作材料。
3.6.地球的形状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学难点
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
主要教法
观察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 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地球是太阳系当中的一颗行星。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 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 2. 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我们的高科技(天文望远镜、卫星技术等),更得益于古 人对地球形状不断探究过程。 3. 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种知识。但是对古人来讲,它仅仅是一种猜想? 4. 古人是如何不走出地球探究地球形状呢?与我们现在相比,他们受限于哪些条件? (预设:从古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2. 不走出地球,古人还是找到了地球是球形的有力证据。(预设:引入麦哲伦环球航海 图。)
3. 如果地球是球形,那么沿着一个方向走,绕着地球一周就能回到原点。出示航海图, 学生利用地球仪“环球”一周。
(五)更多证据: 随着人类科技的的发展,走出地球,寻找到更多的证据。(预设:出示图片) 三、研讨 1.学生反馈交流:你能用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来说服“天圆地方”说的古人,哪些 信息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2.提问: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是球形的?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教学难点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主要教法观察法讨论法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地球是太阳系当中的一颗行星
课题
时间:___月___日
3.6.地球的形状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2.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3.倾听不同的观点,收集证据,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 律。 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小学科学36《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36《地球的形状》(教案)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并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1. 学会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判断地球的形状。
2.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能简单解释其原理。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引发兴趣,激发好奇)(1)教师先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是平的还是圆的?”(2)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简单解释。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2.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来认识地球的形状)(1)准备一个小水壶和一张纸张。
(2)将纸张稍微弯曲,并用手按住,像地球一样看似平坦。
(3)让学生观察纸张边缘是否呈现出弯曲的形状,并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弯曲。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指导学生尝试将纸张绕成一个圆筒状。
(5)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形状。
3. 地球的自转(通过动画和模型展示地球自转)(1)教师通过图文或动画介绍地球的自转,包括自转的方向和速度。
(2)教师还可以通过模型展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4. 地球的公转(通过实验和示意图展示地球的公转)(1)教师准备一个小球,用线穿过小球的中心,并固定在一个支架上。
(2)教师代表太阳,围着小球作圆周运动。
(3)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呈现地球公转的现象,并解释地球公转的原理。
5. 拓展(通过讨论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1)教师提问:地球的形状和自转、公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地球的北极和南极会有极昼和极夜?(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3)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总结,确保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判断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并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形状+示范教案
6地球的形状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3.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4.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5.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
6.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
7.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地探索。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的帮助。
难点: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三、教学用具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船模型(带桅杆)、瑜伽球、正方体、乒乓球、纸板屏、手电筒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知识探究】海岸观船。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提问】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预设】球体。
【讲述】现在我们知道了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球体。
能够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现代的科学技术,例如天文望远镜、卫星科技、航天科技等。
【展示】展示图片。
【过渡】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人类认识地球又经过了怎样的历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的形状”一探究竟吧。
【新知讲解】知识点:地球形状【展示】展示古代推测地球形状图片。
【讲述】古代没有高科技,人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地球的形状,例如: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是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而古代中国人则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地方说”又名“盖天说”,他们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意思是说,蓝天像一个半圆形的盖子,大地像块四方的棋盘。
【展示】展示图片。
【讲述】古巴比伦人则把大地想象成一个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古埃及人更相信神灵。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学情分析】: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
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共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地球的形状》。
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一)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2、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3、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
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是:(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的形状。
(4)、1519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船队又回到了(西班牙)。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教案标题:地球的形状教案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特征;2.理解地球球体特点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探索地球形状的证据;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案步骤:Step 1:导入新知识利用图片和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他们讨论地球的形状可能是什么样的。
Step 2:学习地球的形状通过教师讲解或视频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物体,但在地表上存在一些不规则的地理特征。
同时,还可让学生注意到地球的赤道稍微偏椭圆。
Step 3:探索地球形状的证据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寻找并分析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比如地球的影子在日食时的形状,船远离海岸线后逐渐消失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讨论和总结。
Step 4:讨论地球形状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地球球体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例如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等。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影响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Step 5:小结与练习总结地球的形状和特征,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然后给学生一些小练习或任务,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Step 6:拓展学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球形状相关的知识,例如地球的几何测量、地球椭球体等。
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或展示一些相关的实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Step 7:课堂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
Step 8: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可以是简答题或小组讨论题。
Step 9:教案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是球形。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形状的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是球形。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2.教学难点能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形。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地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引出课题。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讲述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如“天圆地方”等观点。
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逐渐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代人们会有不同的地球形状认识呢?3.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形实验一: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的行驶情况准备一个地球仪和一块平面木板,以及一个小船模型。
将小船模型分别放在地球仪和平面木板上,模拟船在海洋上行驶。
让学生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行驶时,船身和桅杆的变化情况。
实验二:月食现象模拟准备一个手电筒、一个圆形小球(代表地球)和一个小球(代表月球)。
用手电筒照射圆形小球,模拟太阳光照在地球上。
将小球放在手电筒和圆形小球之间,模拟月球绕地球运动。
让学生观察当“月球”挡住“太阳光”时,在“地球”上看到的“月食”现象。
4.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是球形、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以及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形。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地球的形状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呢?5.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形状的知识,如地球的赤道半径、两极半径等。
地球的形状+示范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不停地围绕太阳运转。
2. 了解地球的形状。
3. 知道通过科学探究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和深入,甚至会发展变化。
二、科学探究目标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三、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2.认识到在资料分析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更加深刻。
【教学重点】利用生活中的现象,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教学准备】皮球(或篮球)、小帆船、圆纸筒、与有关地球形状的图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那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
(2)教师向学生讲授古人对地球的认识: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
古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隆起的圆盾,由三条大象扛着,这三条大象站在龟背上,而这个龟又是浮游在广阔海洋之中的。
(3)教师提问:古人说地球是方的,你们说地球是圆的,那你有什么证据呢?(设计意图:以提问的形式直接进入主题,引入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地球是圆形的,而是在质疑与寻找证据中不断修正的,激发探究地球形状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海岸观船(1)教师谈话:你们见过帆船在海中行驶吗?当海船远去时,先看不见的是船的哪部分?学生回答。
教师不给予评价。
(2)教师打开《【知识探究】海岸观船》互动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操作,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后播放《【知识解析】海边远望归船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视频资源进行小结。
(3)教师分发球、船模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球、船模、桌面分别代表什么,课件展示模拟实验的过程:让船模分别在球面上和在平面上模拟前进和后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
李凤 201210240521
1.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课通过想象建立假设、实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是球形的过程,是后续学习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地表的迁移等内容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4.教学难点
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5.教学方法
观察法、对比法、实验探究。
6.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基本了解了学习科学课的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
学生对我们的地球的形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整个发展过程却不甚了解。
基于此,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从人类最初对地球的认知开始,逐步了解整个认识过程。
7.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教学中采用假设和实验探究,学生在合理的质疑中不断推动科学探究,得出结论。
8.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纸船、桌面、球体、伞面、圆柱体、圆锥体等模型。
9.教学过程
教学过
程
教学
时间
教学
环节
教学
目的、
意图
教学
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2分
钟
新课
导入
以图片展示激
发学生的好奇
心,用一个个
的疑问引发思
考。
师:北宋诗人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就是因为我
们身处庐山中,反倒不能看清庐山的真
相和全貌了。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自己
以为最熟悉的地方,其实并不了解的还
有很多,同学们,你们信吗?
我们来试一下好不好?
(展示学校图片)
这是哪儿啊?
那同学们知道我们学校所占的地
方是什么形状呢?
(有不同观点;你的观点得到质
疑;不过质疑是好事,只有不断的质疑
我们离真相就越来越近了...)
大家各有各的观点,那要知道我们
学校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可以怎么做
呢?
可是我们显然不能做到对吧,但这儿
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张我们学校的实际
占地照片。
(展示学校占地照片)
这就是学校占地的真实形状,跟大家
猜想的一样吗?
这就应了那句话,“不识庐山....”
古人也跟我们一样遇到过这样的
困惑,古人生活在我们这片大地上,他
们就很想知道我们这片大地是什么形
状。
那古人会怎么去认识我们的这片大
地呢?
板书:地球的形状
提出
问题
播
放图
片
提出
问题
思考回
答
观看
观看
思考回
答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思考回
答
回答
思考回
答
3分钟
创设
问题
情境,
发散
学生
的思
维。
学生把自己想
象成古人,产
生情感体验,
理解当时对地
球形状的懵懂
认识;同时也
是对古代人猜
想地球形状的
猜想。
我们现代了解地形可以通过飞机去高
处观察,可古人没有那个条件啊,他们
只有从自己的身边景象去观察,我这儿
给大家准备了几张日常的生活场景照
(展示图片)
同学们,古人看到这些会怎样猜测自己
生活的大地呢?好,大家考虑一下回
答。
(提示:表面是平的)
同学们都发现从古人的角度,古人会
发现地面是平的。
确实如此,在中国的
古代,人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就提出了
“天圆地方”的说法。
大家能不能明白
这个说法?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
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这仅仅是古人提出的一种解释,随着人
们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就有人对大地
是平的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其实早在
2000多年前就要人认为地球应该是球
形的!大家觉得古人会相信地球是球形
吗?
那我们就要去找证据!有没有人知
道古人找到了什么证据?大家迅速浏
览书本15页,找出答案古人找到了什
么证据。
是不是有同学不理解为什么帆船
进港就能证明地球是球形?那我们来
模拟一下,
播放
图片
提出
问题
提出
问题
解释
思考回
答
思考回
答
提出
问题通过预
习书本
回答
7分钟实验
探究
设计模拟实验
和对比实验,
让学生对古代
人通过船只航
海的现象产生
直接体验,创
设情境重在情
感体验,同时
习得相关的知
识技能。
模拟实验一:观察帆船进出港
实验器材:纸船、桌面、伞面
实验过程:
做一做:一位同学驾驶小船分
别在桌面及伞面上演示进港、出
港,速度不要太快,其他同学到
对面观察,观察者眼睛要平视;
看一看:注意观察两种不同情
形下所观察到的现象有何不同;
想一想、议一议:在小组中分
析实验现象可以发现什么。
(引导同学得出只有在弧形的
伞面才能出现帆船进出港的场
景)
非常好,同学们都发现只有在弧
形的伞面才能出现帆船进出港
的场景并得出大地表面是具有
一定弧度的,那好,老师又为同
学们准备了几种表面具有弧度
的立体模型,大家根据实验步骤
在做一次帆船进出港,看看你们
又能发现什么,得出什么猜想!
模拟实验二:观察帆船进出港
实验器材:纸船、球体、半球形、
圆柱体、圆锥体
引导
探究
知
实验观
察、分
析、得
出结论
汇报分
析结果
实验过程:
做一做:一位同学驾驶小船分别在各个立体图形上演示进港、出港,速度不要太快,其他同学到对面观察,观察者眼睛要平视;
看一看:注意观察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进行模拟所看到的现
象有何不同;
想一想、议一议:在小组中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猜想。
(通过实验证实:只有球形才完全满足帆船进出港的场景)
其实在更早以前啊,人们还发现了另一种现象
(展示月食图片)
这是什么啊?
虽然月食要下册才具体学习,但其实根据前面我们学过的《光与影》的知识,月食就是地球的影子投在月球上的景象,其中地球是遮挡物,太阳是光源,月球是屏。
同学们,大家观察月食是不是会发现月食的边缘都是?这里我还为大家
搜集了世界各个洲观察到的月食,大家能不能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啊?
(从不同角度投射的影子都具有弧度,在立体图形中能做到的只有哪个呢?)
所以人们也能出结论,大地是球形的!但这只是人们的猜想,没有得到证实,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人,他想如果大地是球形,那他如果朝着一个方形行进,最终就应该会回到起点,这个人是谁啊?
(麦哲伦的船队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他们从大西洋进入到太平洋,到达菲律识引
导
引导
探究
实验观
察、分
宾,经印度洋穿过好望角,回到了西班
牙。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过程中还
发生了许多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
后搜集资料了解。
麦哲伦的这次航行是一次伟大的验证!
通过麦哲伦的航行,人们开始坚信
地球是个球形!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认识地球的过
程,最初人们只通过眼睛观测,猜测地
球是“天圆地方”的,通过一系列的证
据,最后证实是球形的。
虽然古人证实了地球是个球形,他们有
一个遗憾,是什么呢?
引导
得出
结论
提出
问题析、得出结论
汇报分析结果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