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儒学“至圣”地位的确定

合集下载

孔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孔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孔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伟人,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可以说是非常杰出的一位。

他不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代表,还是独具经典性的思想家。

他提出的思想与理论对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品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思想书写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的最高章节。

一、孔子思想的地位孔子与他的思想在中国的历史地位不言而喻。

他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开创者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中国古代,孔子被尊奉为“圣人”,与黄帝、尧舜等人共同构成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核心人物。

孔子思想更是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他的思想大大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教育、文化、伦理等领域,是多少代中国人文化传承的主流。

二、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以其“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等思想理论为代表,对中国与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联系,取代了先秦时期以“道”的规范为中心的“自然主义”,成为中国古代道德理论最重要的一种表述方式,至今仍有余之热传。

同时孔子的“君子”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修身养性和行为准则。

孔子的“中庸之道”也成为中国伦理文化的重要决策,并在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中国社会需要弘扬孔子文化的精神,倡导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积极发扬孔子优秀传统思想文化。

孔子的精神代表着中国人集体的历史载体,是一份无形的财富,需要我们共同继承和发扬光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和弘扬孔子思想,既能让外部机构对中国的文化产生好奇,也让我们中国人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从而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孔子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塑造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髓。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中的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成为我们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儒学思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影响

儒学思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影响

儒学思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影响中国历史上,儒学思想一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儒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唐宋以后的儒学正统,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儒学思想源于周朝的礼乐制度,致力于塑造人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纷繁多样,其中孔子便是最有影响力的儒家代表。

他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思想为后来的儒学思想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学思想不断吸收外来思想和逐渐走向传统化。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了国家的官方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

唐代的儒学正统更是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著作更是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此外,朱熹、程颢、程颐等儒学家更是对儒家思想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阐释和解读,使儒学思想得以更好地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二、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儒学思想被视为拥有最高精神价值的思想,被印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在每个人的成长和教育中,儒学思想都被视为必备素质,无论是在私人生活中还是在公共事务中,都离不开儒学思想的指引和引导。

可见,儒学思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更是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地标。

儒学思想的影响深远,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始终,对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是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特性。

三、儒学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当代社会,在新兴的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下,儒学思想的地位和影响似乎不再那么强势了。

然而,儒学思想仍然是中国文化的灵魂,甚至在当代社会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儒学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究仁爱、经过和道德。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价值观念更加重要,尤其是在建设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团结与协作的今天,儒学思想依然可以对我们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人类的智慧。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特点
法家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 法家道家阴 阳五行家 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儒家阴阳家
“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
土地兼并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儒家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汉书.王吉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名,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同学们:倘若你能穿越到汉代,身处汉武帝的特殊地位, 你要怎样应对危机?-----无为?有为?
二、汉武帝选拔治国安邦的人才
董仲舒 主父偃 桑弘羊 赵过 卫青 霍去病
击败匈奴 开疆拓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恩令
思想 政治 经济
大 一 统
军事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太学兴盛 ★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 ——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够成为正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孔子要求恢复 周礼和“仁”的思想不符合统治者的要求。 但儒家学说本身就有为统治者服务的因素,董仲舒对 儒家的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根本原 因);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把教 育、考试、选官结合起来,因此,汉代儒学逐渐成为正 统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有哪些积极成分,又有哪些 是现实生活中需要摈弃的?
积 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社会 稳定。 2.对儒学成为传统文化主流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研究成果

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研究成果

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研究成果自古以来,孔子及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孔子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观点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社会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其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来培养一个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社会。

这种教育观念在中国教育体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尊为中国传统道德与伦理的楷模,他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中国教育的方方面面。

除了教育思想外,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观点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君子”为核心,他提倡“仁君”和“仁人”的理念,认为国家的治理应以仁义为基础。

他强调了君主的明德和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君主的品德来引导国家的发展和统治。

这种政治观点在中国古代帝王和官僚层面广泛传播,被奉为正统的道德准则,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献和考古文物的分析与研究,逐渐还原了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思想内涵,使人们对孔子及儒家思想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同时,研究者们还通过与其他学派进行对比研究,强调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儒家思想的研究成果促使人们思考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如何传承与创新儒家思想成为当今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点。

此外,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国际影响也日益增加。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全球化的进程,儒家思想逐渐被世界关注和借鉴。

许多国家的学者和智库开始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并寻求将其与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相结合。

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国际传播为中国文化弘扬提供了机遇,也为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浅论汉代儒学独尊地位形成的原因

浅论汉代儒学独尊地位形成的原因

浅论汉代儒学独尊地位形成的原因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秦始皇与秦二世统治时期,大兴土木,《阿房宫赋》写到“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人民赋税徭役沉重,生活困苦。

秦朝灭亡后,全国陷入长时间的混战,人民或死于战火,或死于饥荒。

因此,西汉建立之初,国库空虚,如《汉书食货志》描述“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因此,汉初统治者都采用黄老之学,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文景时期,国家经济已经恢复并获得了很大发展,国家富足,人民安乐,《后汉书食货志》记载“京师之财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儒家思想的专制本质有利于加强君权,维护统一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就是爱人,其中爱自己的亲人是最重要的)。

除“亲亲为大”外,孔子主张“泛爱众”,主张“老我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以及人之幼。

”这种“泛爱”并不是平等、博爱,而是“笃于亲”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血缘关系向外依次递减的爱。

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血缘原则之上的有远近、有等级的爱。

儒家这种建立在血缘之上的有等级的爱,塑造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不平等意识。

为了维护、巩固这种不平等的仁爱,儒家发明了等级礼制。

刘邦初得天下,设宴庆功,群臣在宴会上喝醉,大声喧哗,甚至拔剑击柱······刘邦见状很不开心。

一旁的儒生叔孙通乘机对对刘邦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儒学的发展历程和地位

儒学的发展历程和地位

《儒学的发展历程和地位》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儒学。

儒学呀,可是有着很长很长的历史呢。

一开始,孔子他老人家把儒学的一些想法说出来,就像种下了一颗种子。

孔子说,大家要仁爱,要讲礼貌,要尊重长辈。

这就像咱们在学校里,要友好地对待同学,听老师的话。

后来呢,孟子出来了,他让这颗儒学的种子长得更大了。

他说要有浩然正气,要善良,要关心老百姓。

再往后,到了汉朝,汉武帝觉得儒学很不错,就让大家都来学儒学。

这时候,儒学就像一棵大树,在咱们国家站稳了脚跟。

比如说,那时候人们都很注重孝顺父母,兄弟姐妹之间要友爱。

有个故事,一个小孩才七八岁,就知道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吃,自己吃小的,这就是儒学教给大家的道理呀。

到了宋朝,又有一些很厉害的人,像朱熹,他们让儒学变得更丰富啦。

儒学的地位可重要啦。

它就像咱们生活中的指南针,告诉大家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

在学校里,如果大家都按照儒学说的,互相帮助,尊敬师长,那学校里肯定充满了爱和温暖。

小朋友们,咱们也要多学学儒学里好的东西哦。

《儒学的发展历程和地位》小朋友们,咱们来讲讲儒学的故事。

儒学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啦。

最开始是孔子,他到处去讲学,告诉人们要做好人,做好事。

比如说,要对朋友讲诚信,答应的事情就要做到。

然后孟子来了,他让儒学更强大了。

就像给房子加了更结实的柱子。

到了汉朝,儒学变得特别重要。

皇帝都支持大家学儒学。

就像有一家人,爸爸按照儒学的教导,努力工作,妈妈温柔善良,照顾家人,孩子们听话懂事,这一家就过得很幸福。

到了唐朝、宋朝,儒学一直在发展。

比如,有个学生学习很努力,他想着要像儒学里说的那样,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品德的人,最后真的做到了。

儒学在咱们国家的地位可高了。

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大家前进的路。

在村子里,如果大家都按照儒学的教导,互相照顾,村子就会很和谐。

小朋友们,儒学是不是很厉害呀?《儒学的发展历程和地位》小朋友们,今天说一说儒学。

儒学一开始是孔子提出来的,他到处走,把他的想法告诉大家。

孔子的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地位

孔子的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地位

孔子的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地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生活年代是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杰出人物之一。

孔子以其伟大的思想和卓越的成就成为了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也影响了千百年的中国人民,为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的思想是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他认为人性本善,并强调人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实践与理论的相辅相成。

他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正是指出了实践和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他对于知识、智慧和教育的思考。

孔子的思想也强调了仁爱和道德观念。

仁者爱人,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人更好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仁爱之人。

他也提倡恕道和中庸之道,以求和谐、均衡和适度;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不忘自我修养。

孔子所提出的这些道德准则,对于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文明进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孔子的思想还在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看来,教育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过程。

教育要素除了科学、文化、技能,还要有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多地是塑造一个人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孔子的思想为未来教育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教育思想至今仍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影响。

孔子对于文化的贡献也是不可低估的。

他文化上的思考,使得他的思想得以传播和流传,也使得孔氏学派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孔子提倡的以“仁”为中心的文化思想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深深的人文情感和内涵。

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孔子的思想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他的思想和思考对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演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提倡的文化思想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在当今社会,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发扬仍然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从孔子这一人文思想中找到启示和灵感。

内容包括关爱他人、珍视内涵、人生态度、道德准则和文化积淀等方面,让每个人都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启迪和指引,从而为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

论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

论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作者:吕琦来源:《参花(下)》2017年第11期摘要: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与传承中,形成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

儒学作为我国身份认同以及文化心理的基础,是传统文化王冠上的明珠,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

本文针对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地位进行分析,希望给予我国文化领域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儒学文化史历史地位当前,在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被提倡和重视,儒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以及文化的演变起到关键作用。

纵观我国整个文化发展史,儒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鲜明的作用,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儒学也必将扮演着关键角色。

一、儒学是身份认同与文化心理的基础民族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生理与身体特征,还包含了共同的文化特征,相同种族在漫长的演变中可能会划分为不同民族,而一个民族可能容纳了多个种族,由此可见,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以及核心。

中华民族拥有多个民族,而儒学就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心理的基础。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演变中,没有出现断绝的情况,这是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奇迹,而儒学文化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始终处于正统地位。

儒学强调在实现个体安顿的同时,背负天下的理想与使命,其将群体生活与个体安顿充分结合,成为不同群体都可以实现的实用性哲学,这是儒学与其他学说的最大区别。

佛家也强调众生平等,但是其可操作性较差,无法成为一种普世之学,而儒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教化性,儒学之所以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学说,在于其本身的学说理论。

儒学强调心怀天下,人类只要存在种族,想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就需要运用儒学对世人进行教化。

儒学在我国的正统地位看,似乎来源于不同時期统治者的推崇,特别是汉武帝提出的“独尊儒术”,真正奠定了儒学在我国的历史地位。

但是从本质上分析,却是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需要以儒学作为治国支撑,因为只有儒学才能保证政治安定、国家统一,政治需要儒学,而非儒学需要政治。

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万世师表”。

他的思想贯穿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的地位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之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

其地位不可替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中国社会中,孔子思想一直被奉为圭臬,传承至今。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教学相长”、“四书五经”、“君子之道”等,都对近两千年来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古代的私塾教育,还是现代的学校教育,均贯彻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其次,在世界范围内,孔子思想也具有重要地位。

孔子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世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孔子思想强调“仁爱”、“礼敬”、“诚信”等人文关怀,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促进和推动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一、社会道德孔子思想对中国的道德标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提倡的“仁爱”、“博爱”、“礼敬”等思想被奉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社会伦理和道德传统。

二、教育思想孔子思想还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教学相长”、“志士仁人”、“君子之道”等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教育的传统。

孔子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经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基础。

三、政治制度孔子思想在中国的政治制度中也有其独特的影响。

孔子强调“君子之道”、“依法治国”、“民本思想”等,对中国历史中的治国方式和政治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思想中的“仁政”、“理政”、“德政”,成为中国传统民主政治和立宪政治的理论基础。

四、文化艺术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书法、音乐、戏曲、绘画等传统艺术,都深深地融入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孔子和儒家学派的思想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孔子和儒家学派的思想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孔子和儒家学派的思想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则源自于孔子,他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圣人。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也对后世的政治、教育、伦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之间,他的思想集结在《论语》中。

孔子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友善待人,并且坚持正直和诚实。

这些思想成为了儒家学派的基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秦朝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儒家学派的思想被用来规范社会秩序和道德行为,成为了统治者维持社会稳定的工具。

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哲学,对政治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强调了君主专制和礼治。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德治国,以仁爱为核心。

同时,他主张通过礼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社会秩序井然有序。

这些思想为中国古代封建政权提供了合法性和稳定性的依据。

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直到中国发生了革命和现代化的进程。

在教育方面,儒家思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儒家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教学相长”的理念,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学生也应该尊重老师。

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体系,使得中国的教育一直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还体现在伦理道德方面。

儒家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提倡仁爱、孝道和忠诚。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中国社会注重家庭伦理、社会责任和公德心,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

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众多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为中国思想史增添了浓厚的色彩,而孔子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智慧巨匠之一。

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经久不衰,被广泛传颂于后世,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承,其深远的影响可以在当今社会和文化中得到明显的体现。

一、孔子的生平和贡献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出生于曲阜,公元前479年逝世于南鄠。

孔子是道德伦理、社会体制、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大师级人物,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创立了儒家思想,并倡导和传统了仁、义、礼、智、信等重要的道德伦理观念,塑造了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孔子认为,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石,是人类的生命力,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以求社会繁荣和文明进步。

他鼓励人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提出了治国安邦、修身齐家、正心诚信的思想,塑造了中国的人格观念和社会伦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思想的内涵和特色孔子思想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五经之学”和“礼”两个方面。

五经之学指孔子所注重的经典文献,包括《诗经》、《书经》、《礼记》、《春秋》和《周易》。

这些古代文献不仅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历史、诗歌、礼仪、德行、思想等方面的经验和智慧,也代表了中国文明的精髓和文化的传承。

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人际交往、社会行为、个人品位等方面将理论原则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的一种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礼是社会风俗、道德行为的重要规范,可以规范个人的行为和增强个人的修养,同时也对家庭和国家的安定和和谐起到重要的作用。

孔子思想的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体系的总体性,二是强调礼仪的作用和价值,三是强调人性的伟大和重要性。

孔子思想的总体性表现在其广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上,通过对五经之学的阐释和整合,形成了扎实稳定的思想体系,为后世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圣指儒家哪位代表人物

至圣指儒家哪位代表人物

至圣指儒家哪位代表人物
至圣一般特指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论》里说“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所以一般来说都认为至圣指的是孔子。

亚圣则是指儒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在学术成就以及后世影响上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论语》,就是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写而成。

历代皇帝也都对孔子追赠了各种称号,如唐代称他为圣人。

封为文宣王,元代加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代封其为“大成至圣先师”,清代称其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也因此后世习惯尊孔子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孟子则是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至圣”孔子外,儒家还有五位“圣人”,
他们分别是“元圣”周公、、“亚圣”孟子、“复圣”颜回、“述圣”子思、“宗圣”曾参。

此外对于其它在某方面有很高造诣或成就的也被尊称为XX圣,如诗圣杜甫、词圣苏轼、文圣欧阳修、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医圣张仲景、药圣李时珍、茶圣陆羽等。

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孔子,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被奉为一种传统、一种信仰和一种禁区,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如何得到确立的吧。

一、孔子二千多年来不断被推崇自孔子逝世后,其思想就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所推崇并广泛传播。

孔子被奉为“至圣先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代表和缩影,他的学说一直有着深厚的影响力。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岁月中,孔子的地位被逐渐提高,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各个朝代,孔子的学说都被奉为正统思想和教化的基础,对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中庸和礼教。

他将“仁”定义为“人之所欲而不施于人”的德行,认为仁是人类关系的基础,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主张“二八定则”,即“二三其义,必有所佚,至于八九不可言矣”,反对一切极端思想和主张。

同时,孔子非常重视礼义,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和实践礼制,可以帮助人们培养人格,促进社会和谐。

三、孔子思想的贡献孔子思想不仅有很深远的历史价值,还对当代社会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孔子思想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首先,孔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代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思想强调仁爱、中庸和礼义的重要性,富有感召力和影响力,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其次,孔子思想对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具有启示和参考价值。

论仁治国的思想,提出了有效的国家治理模式;关于中庸的思想,则成为人们维护心理平衡、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而礼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促进社会和谐,还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之,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是他的思想却历久弥新,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论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论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地位摘要:孔子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巨人,他的思想震古铄今,他开启了儒家学派的大门,他为后世指明了道路,他永远是中华文明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

关键字:孔子中国文化教育思想正文:其实大家对孔子都比较熟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其实每一个中国人对孔子都毫不陌生,基本每一个人都能背上孔子老先生的几句话,他和他的思想早就扎根在中华民族之中。

他在中华文化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来看看孔子的生平,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逝世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贵族。

那孔子在中华文化的巨大地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孔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其思想观点,集中见这于其弟子编撰的《论语》。

孔子的思想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德教化。

孔子的核心思想如下,礼:所谓的“礼”,是指按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

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

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

“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

“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

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

“人与天地合一”,可简称为“人和天地”的思想。

人性天赋,人伦与天道的合一,“人伦者,天理也”。

天人感应。

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

孔子和儒家学派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贡献

孔子和儒家学派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贡献

孔子和儒家学派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贡献孔子是中国的一位伟大的先哲和思想家,他被誉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学派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而是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各地的哲学、伦理和文化。

本文将探讨孔子和儒家学派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贡献。

一、孔子及其思想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字叫做孔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中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孔子的家庭历史较长,属于贵族,但是孔子的人生经历并不顺利,他经历了流亡、寂寞和困苦的时期。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政治,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或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仁”的不足。

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

此外,孔子关注人的关系和社会秩序,他主张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友善待人、尊重师长、推崇礼仪、勤劳节俭等道德规范。

二、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战国时期。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儒家学者不断发展和丰富。

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包括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方面,并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等。

其中,“仁”作为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关怀。

儒家学派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提倡“道德化人”和“从己及人”的思想。

儒家学派对于人性和道德问题的关注,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儒家学派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影响了整个东亚文明和全球的人文思想。

儒家思想推动了传统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思想研究,形成了以经典为中心的学术体系和社会文化习惯。

同时,儒家思想的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被视为中国特色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世界民族文化的推广和交流发挥着积极作用。

尽管儒家学派存在着一些争议,但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历史及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影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比如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

1. 政治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仁政”、“君子”等观念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强调君子要做到仁义礼智信,善于治理民众。

他认为,只有顺应天命,以天下为己任,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这种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

2. 教育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改善人类社会和人性的关键。

他提出了“学而优则仕”,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他还提出了教育方法上的一些观念,比如“因材施教”,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和兴趣来教育他们,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些观念成为了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文化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强调礼仪、道德、规矩等观念,这些观念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孔子还提出了“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温润而泽”。

这个思想成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总结来说,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非常重要,他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态度和思想虽然在不断发展,但对今天的中国文化和政治仍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和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始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儒学强调道德伦理教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仁”为核心,主张“礼义廉耻”,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这些思想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一直延续至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学对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家族和社会的关系,强调个人责任和义务。

在儒家的观念中,个人不仅仅是个体,更多的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价值和成就与家族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这样的观念使得中国人注重家族和社会的稳定,注重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名誉,非常重视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继承。

其次,儒学对于中国社会的政治运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是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被列为国家的经典教义,统治者依靠儒家思想来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概念被用来规范统治者的行为规范,强调仁爱和尊重,提倡民主和谐的政治关系。

这一思想使得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的国家意识形态,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次,儒学对于中国社会的教育和文化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儒学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在儒家的观念中,教育是培养君子的重要手段,是提升个人和社会素质的重要途径。

因此,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一直以来都以儒学为基础,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人教育中的核心内容。

儒学对于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的塑造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塑造了中国人一贯的智慧和思维方式。

最后,儒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强调人的责任和义务。

这些思想观念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让中国文化能够在千年之后依然保持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孔子与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孔子与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孔子与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中国古代历史中,孔子和儒家思想是备受尊重的重要元素。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传承者,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人文特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方面探讨孔子和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一、孔子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孔子被誉为中国历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深远。

孔子的著作《论语》被称为儒家经典之一,包含的思想内容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仁、义、诚、信”等基本价值观念,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在他的教学中注重培养人们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强调“教育人的完整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对人的人格塑造,培养人们遵守礼仪、尊重他人和关心社会的优秀品质。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学者和教育家,而且对中国的社会生活和制度形成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基本思想是以仁爱、人的完整性和社会秩序为核心,强调道德、宽容、感恩、尊敬和自律等基本概念。

这些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教育、道德规范等方面。

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大学》。

在这本书中,儒家思想强调了谦虚、诚信、责任感、理智和思考等基本人类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还注重了对文化和艺术的重视,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把儒家文化注入到诗歌、书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之中。

三、孔子和儒家思想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孔子和儒家思想对现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现代中国,儒家思想被运用到了社会和政治方面,成为了中国现代社会的重要一部分。

学习儒家思想的人们注重修身养性、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尊崇伦理道德标准,强调社会责任和义务。

此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现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儒家思想的人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格塑造和个性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唐君毅∶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的形成

唐君毅∶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的形成

唐君毅∶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的形成编者按:下文是唐君毅七十年代中在香港的一篇演讲,内容是讲解孔子为什麼是中华民族的圣人;他与世界其他宗教圣人的分别;他在中土如何成为”圣人”的历史过程。

此文对理解当代新儒家如何歪曲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百家皆源于西周王官学,史载甚详,何止孔子一人独承六经,荒唐!今天在此地与诸位见面,很高兴,在二十年前,当牟先生在此地任教时,我曾应人文友会之邀而作一次演讲,今天是旧地重游了。

今天讲的是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本来这题目我的一篇发表在中华学报的文章,有二三万言,此文曾在香港转载,因中共之批孔,故近来注意这方面。

中华学报未必为一般人所见到,且那文章亦未将意思表达得完全,重点在那里,看的人亦未必十分清楚,故今日再讲这题目。

现在不是说孔子的学问本身,孔子思想究竟怎样,是另一问题。

亦不是考订孔子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而是看实际上孔子在历中文化中的地位是作样形成的。

当然,要研究孔子,发扬孔子的学问,亦必须参考过去的历史文化中孔子的地位,了解古人对孔子的了解是怎样的,这对研究发扬孔子学问是很有帮助的。

关於此问题,民国以来许多学者乃至外国之汉学家都有许多说法,孔子本是诸子之一,何以他的地位如此特殊呢? 很多人说是因为汉朝的董仲舒的尊儒而造成,因而妨碍了中国学术的进步,这说法到处流行,又有说因为儒家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为历代帝王所提倡,四书五经为考试的内容,故孔子有崇高的地位,又有说孔子所讲的道理,对统治者有帮助,如三纲五常之说,这些说法都极普遍,亦可说是事实,外国之汉学家亦视中国为儒教国家,重视儒家的政治意义。

当然儒家影响政治是没有问题的,但这究竟是因呢,还是果呢? 若是因,则孔子思想便先天地限制於政治上,若是果,则这些都是因为中国人推尊孔子而产生的结果,由於中国人的推尊孔子,而致使帝王提倡儒学,今天要说的重点便在这里。

其次,孔子地位的形成,并不是在某一个时候完成的,而是逐渐由各时代对孔子的推尊而渐次形成的,为中国历史上各种文化领域的人所共同推尊而形成的,政治与帝王的力量,只是果,而不是因。

论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论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论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地位摘要:孔子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巨人,他的思想震古铄今,他开启了儒家学派的大门,他为后世指明了道路,他永远是中华文明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

关键字:孔子 中国文化 教育 思想正文:其实大家对孔子都比较熟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其实每一个中国人对孔子都毫不陌生,基本每一个人都能背上孔子老先生的几句话,他和他的思想早就扎根在中华民族之中。

他在中华文化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来看看孔子的生平,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逝世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贵族。

那孔子在中华文化的巨大地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孔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其思想观点,集中见这于其弟子编撰的《论语》。

孔子的思想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德教化。

孔子的核心思想如下,礼:所谓的“礼”,是指按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

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

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

“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

“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

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

“人与天地合一”,可简称为“人和天地”的思想。

人性天赋,人伦与天道的合一,“人伦者,天理也”。

天人感应。

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7月 Vol. 29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7────────── 收稿日期:2007-01-15作者简介:潘平安(1963-),男,湖北鄂州人,鄂州大学管理系讲师。

- 84 -论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儒学“至圣”地位的确定潘平安(鄂州大学 管理系,湖北 鄂州 436000)摘 要:以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为脉络,辨证地分析历史赋予孔子儒学“至圣”地位形成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从正确认识文化孔子与政治孔子的真正内涵来确立其儒学“至圣”地位。

关键词:文化进程;偶然与必然;文化与政治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4-0084-03一、中国文化进程中的孔子为儒家“至圣”地位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文化进程的各层源流里,由于中国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孔子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但其作为儒家圣人地位却是不变的。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以后,儒家文化很快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在汉代儒学的意识形态化过程中,儒家文化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孔子则成了“为万世立法”宗教式的人物;魏晋南北朝及盛唐,儒家文化是在“玄学”盛行和佛教全面传入的情况下与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相互影响中发展的;宋明时期,随着宋明儒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孔子本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百家争鸣”中的孔子。

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

“百家”之中,最著名的有儒、道、墨、名、法等各家。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尚存有楚简《老子》、今本《老子》。

在今本《老子》中,有批判儒家仁、义、孝、慈学说的内容,但楚简《老子》基本上是肯定仁、义、孝、慈的,只是在仁、义之上,提出了一个“道”。

《论语》中并无批判老子道家的内容。

《论语》中有对“隐者”的记述,但 “隐者”并不能完全代表老子道家,而孔子只表明与他们“道不同”而已,并未针锋相对进行批判。

老子主张“无为”,孔子也有“无为而治”的话[1]。

这说明,孔子思想,从一开始就有很大的包容性。

墨家创始人是墨子,战国时期,儒、墨并称“显学”。

墨家是公开批评儒家的,墨子提倡 “天志”而反对孔子的“命”,有明显的宗教内容。

但墨子所反对的“命”,主要指孔子学说中的“命定论”思想,至于孔子的“知天命”、“畏天命”更深一层的意义,似乎未能进入墨子的视野。

而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儒家“天人之学”最重要的问题,其影响深远。

儒家并不一概反对“功”和“利”,但是将“道”和“义”提升为第一原则,作为人生的准则,儒家关心社会的人文价值占了主导地位,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中国文化就其根源而言,是“儒道同源”。

所谓“源”,正是从中国文化的源头上说的。

这个源头,就是“天人之际”的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更强调个人与自然相统一超社会的“天人合一”境界,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追求人与社会、自然整体和谐的“天人合一”境界。

汉代宗教化中的孔子。

就其政治涵义而言,汉代文化是统一的帝国文化。

经过汉初短暂的“无为而治”之后,儒家文化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孔子则成了“为万世立法”宗教式的人物。

在儒学意识形态化的过程中,汉代大儒董仲舒起了重要作用。

在他著名的“天人三策”中,董仲舒第一次提出,要废除其他各家学说,用孔子的学说来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

从文化的意义上说,董仲舒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包括人与自然在内的宇宙论学说。

其主要特征是,以天为最高主宰,将孔子的儒学进一步宗教化。

汉代提倡经学,以儒家“五经”(《易》、《诗》、《书》、《礼》、《春秋》)为经典,设博士官。

到了东汉,“谶纬”之学盛行,“谶纬”之学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意在神化孔子,为当时的政治服务,其中有许多荒诞不经的内容,也有一些科学因素。

孔子的学说,具有深刻的宗教精神,其中,敬畏天命的思想就表现了这一点。

孔子的敬畏,就是敬畏自然界的神圣价值和使命,这种价值和使命正是要人来实现,这就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真正含义。

孔子从不以上帝的使者或上帝的神圣意志代言人而自命,而是以完成自然界赋予自己的使命而自任。

汉代的宗教化运动,将天说成是人格化的神,将孔子也说成是神,这是对孔子学说的宗教化的发展。

道、佛并存时期的孔子。

中国文化是多元的,儒家文化潘平安:论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儒学“至圣”地位的确定- 85 -是在与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发展的。

魏晋南北朝是“玄学”盛行的时期。

玄学兴起之时,有所谓“三玄”,即《老子》、《庄子》、《周易》,但是其中的《周易》并不是道家著作,这说明,玄学从一开始就有融合儒、道的倾向。

最早的玄学家何晏,有《论语集解》,最著名的玄学家王弼,则有《周易注》以及对《论语》的解释,他们都承认孔子是圣人。

玄学融合儒、道的方式,通常是以道解儒,以老庄解孔,使孔子成为道家化的圣人。

儒家提倡“名教”,而道家提倡“自然”,这是儒、道两家在其发展中各自表现出来的主要倾向,也是当时人们的共识。

特别是经过东汉末年在“名教”问题上暴露出各种不良倾向之后,这个问题就更引起玄学家们的重视。

实际上,郭象的“崇有”之说,意味着孔子被玄学化之后,又一次在寻求自然与社会相统一中得到了进一步肯定。

唐朝中后期的“古文运动”,更是文化界掀起的第一次儒学复兴运动。

这既是一次文学运动,又是一次思想运动,“文以载道”是其主要宗旨,这个“道”就是孔子之道。

韩愈的《原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说”,将孔子的“仁义”规定为道之“定名”,他的《原人》,则以恢复孔子的人性学说为目的。

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都以“文以载道”为宗旨,提倡孔子学说,同时表现出吸收、融合佛教思想的倾向,为以后全面的儒学复兴揭开了序幕[2]。

宋明儒学中的孔子。

宋明时期,儒学(又称“新儒学”)取代了佛学而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主流思潮,持续了七百多年,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周边国家及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

正是在这个时期,孔子的文化价值观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孔子本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宋明儒学不同于宋以前的汉唐儒学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其经典依据已经由“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取代了原来的“五经”。

汉、唐时期的儒家文化,是以“五经”为经典的,“五经”虽然经过孔子的整理、“删削”,但仍被认为是由孔子以前的圣人所传,特别是周公所传。

从文化史的角度讲,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的基础是由孔子奠定的。

儒家虽有“道统”之说,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孔子,韩愈又加上孟子,宋以后又加上二程、朱子,但真正建立儒家之“道”的是孔子,这无可置疑。

宋明儒家建立了各自的儒学体系,内部也有不同流派,但是他们都以继承和发挥孔子思想为己任,都以孔子为圣人,这一点也是无可置疑的。

有人说,讲儒学或儒家文化,应当从孔子开始,这完全正确。

所以说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解释孔子的历史。

二、文化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成就了孔子儒学“至圣”地位从偶然因素来看:一种思想学说在创立之后能否发展、巩固、长存,取决于人的提出、信奉、发展、巩固。

儒学在其发展历程中,数次起落,绝处逢生。

在这些重大的转机中,常常是人的因素在起着微妙的作用。

孔子的历史地位与儒学的存在兴盛唇齿关联,他历史地位的形成与这些不可预期的因素密切关联。

自古传至今的“礼”的观念(礼仪秩序、伦理道德)当时已普遍被人们接受,不只是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学派尊崇“礼”,其他诸家学派思想的核心也是“礼”。

而孔子在无意之中利用了人们这种文化传统心理,并将它激发出来,他还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措施”为自己学说的保存流传开辟了途径。

如历代儒家佼佼者们不断地为儒学添砖加瓦,为儒学的发展和地位的巩固所作的努力,以及为孔子历史地位的形成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这些方面看,有其偶然性。

从必然因素看:孔子的“智慧”、儒学的“包容性”、统治者的喜好、重视成为形成其“至圣”地位的必然。

孔子“智慧”,不是说他的学说有多么博大精深,思想有多么深邃久远,而是说他如何使其学说得以保留至今,并发展成为正统思想,从而获得“至圣先师”、“文宣王”等名份。

孔子的思想学说以“礼”和“仁”为核心,这只不过是孔子为达到“礼治”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性学说。

当时,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因其保守的性格而提倡“克己复礼”,提倡礼仪秩序,一个历史的巧合,“时势造英雄”就这样地发生了。

孔子的学说与道家学说、法家学说相比,有很大的易理解性与柔和性,所提倡的“礼”和“仁”又是强调礼仪规范和道德修养,很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被统治者和民众接受。

所以说,迎合民众和统治者的“口味”,是孔子的“智慧”之一。

另一个智慧是利用周室衰微而导致文化下移和学在四夷的机会兴办私学。

三千弟子在当时已属不少,又有再传弟子......绵延不绝。

可以说,孔子兴办私学,为其学说的流行,以至最终成为一大“显学”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儒学的“包容性”。

大儒自身的思想具有包容性。

大儒们“好学”的性格使他们博采众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兼并了其他思想学说。

荀子以儒为主,博采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诸说,开创了“一部历代儒生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不断兼综百家的历史”[3]。

荀子、董仲舒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或许纯属个人的好学精神却代表了儒家思想具有的包容性。

他们勤奋好学,求知心强,不拘于、也不满足于儒学的传统著作,于是他们就“跨领域学习”,这是出于迎合统治者统治需要的政治原因造成的。

统治者的喜好、重视。

孔子思想学说具有易理解性与柔和性,贴近人们的生活,易于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这是统治者们喜好儒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过历代大儒,尤其是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成为统治的工具。

另一个原因是孔子著书立传。

孔子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熟练地掌握了一般人所不能掌握的礼、乐、御、书、数六艺。

他在周游列国吃尽闭门羹回到鲁国后,失去了从政的热情,便投入求知教育研究。

在从事第29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7月- 86 -教育的同时注重著书立传,删《诗》《书》,订《礼》《乐》,作《春秋》。

这些书籍后来成了儒家的经典著作,流传至今。

虽然孔子决定自己“述而不作”,但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所编的《论语》却清楚地记载着他的思想观点[4]。

一方面著书多,被民众接触到的机会就越多,久而久之就会在民众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统治者要加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想方设法增强自己的才略,读书是一个重要途径。

总之,统治者的个人因素对于儒学思想能否成为当时的“官方思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儒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与这些统治者的个人“口味”、兴趣相“配合”才能得到重视,赢得生存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