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介绍(2016).
扬州市城市规划总体说明书历史回顾篇

第一部分历史回顾篇本部分旨在客观、系统地总结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编制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和必要性,有针对性地明确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点。
逐步建立城市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可操作性。
一、城市发展历史沿革(一)解放前的城市发展扬州是一座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
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开邗沟沟通江淮,并在蜀岗上修筑了邗城。
公元前319年,楚国在邗城的基础上第二次筑城,名“广陵”。
秦亡后,项羽曾准备在广陵建都,故又称“江都”。
南朝刘宋大明三年(公元459年),竟陵王刘诞在此燃起战火,使广陵变成一片废墟,因而扬州别号“芜城”。
隋炀帝开运河三游江都,扬州出现了畸形的繁华。
隋初的江都,约有居民一万户。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增长至七万七千余户,四十六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
当时扬州已是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扬州富庶,甲于天下”。
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
子城,亦称牙城。
官衙多集中城内。
罗城是在蜀岗下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杜牧诗有“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为了抗金,知州郭棣利用唐罗城南半部改筑成宋大城。
南宋末年,蒙古军压境,贾似道以宋大城位置较低不易据守,在蜀岗上唐子城故址筑城,因该城筑于宝祐年间,故称“宝祐城”。
在宝祐城与大城之间筑夹城,三城形似蜂腰,又称“蜂腰城”。
现存扬州老城区系明朝所筑,明初,元帅张德林以旧城虚旷难守,截城西南隅筑而守之,这就是现在的“旧城”。
明朝中叶,为防止倭寇侵犯,知府吴桂芳在城东筑城,此即今之新城。
清代沿用明城。
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又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康熙与乾隆先后曾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扬州。
瘦西湖上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文化活动十分昌盛,“扬州八怪”开创了画坛上的一代新风,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扬州市城市城区总体规划介绍

都市工业园10处
汽车工业区
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化学工业区
高新技术产业区
板块整合,产城互动:中心城区3+2
都市工业园 综合发展板块 综合发展板块 综合发展板块
产业发展板块
产业发展板块
中心城区:东西聚合、南北联动
道路系统
高速公路: 一环七射 省县道: 放射+格网
S243
连淮扬镇铁路
安大公路 (S233)
沿江城镇带:
按照建设都市区长远目标,构建分工有序、联系便捷、 弹性组团的都市区空间结构;强调“东西聚合”、限 制无序蔓延;与南京、镇江“南北联动”。
沿江地区产业引导:板块整合、产城互动
1-大型制造业向沿江地区集中(4+10格局);三产服 务业和人口在中心城区集聚; 2-都市工业适当分散,与新城建设互动
沿江城镇带
沿江地区
沿江地区
1、城镇发展呈现一体化发展的态势 2、产业分工态势初步显现 3、东西交通联系尚显薄弱 4、空间管制与协调力度不够,岸线利用粗放
市区
1-总面积: 2358平方公里 2-现状人口 273.66万(157.9+115.76) 3-城镇人口 181.1 4-中心城市建成区范围 149.5万(109.7+39.8) 5-城镇23个 人口31.6万人 6-城市化水平66%
东西聚合,强化东西城 市空间与功能联系
向南发展,充分挖掘沿 江土地潜力,逐步与仪 征、镇江对接 沿江都市区远景空间结构方案
新城西区北区、蜀冈、维扬开发区
邗江城北、槐泗
江都北区
江都主城 扬州主城
江都港区
邗江、开 发区南部 沿江地区
发展方向:东西聚合、南拓北优
扬州大东门规划方案设计方案

扬州大东门规划方案一、背景扬州市大东门是扬州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名门,也是市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大东门商业区的规划也成为了市政府的重点项目之一。
本文将对扬州大东门商业区新的规划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总体规划扬州市大东门商业区总规划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更新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
规划以打造南京西路、人民路、广陵路、临江路四大商业街为重点,围绕商业街打造高品质城市公园、专业市场、大型商场等多样化商业设施,并加强交通枢纽建设,提升商业区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细化规划1.打造南京西路商业街南京西路商业街总长度约2公里,以商业及特色餐饮为主,同时配套多样化的文化娱乐设施。
规划中,南京西路拟建设“南京美食街”,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外餐饮品牌,同时通过品牌和商家入驻,提高商业区文化品位。
2.提升人民路商业街建设人民路商业街位于城市中心,是目前扬州大东门商业区的三大交汇处之一,规划中,将人民路打造成扬州市综合性商业中心,并且引进多元化商业形态,打造休闲娱乐新地标。
3.加强临江路商业街建设临江路商业街是扬州市体育、商业、文化、旅游的四维一体化商业区,规划中,临江路将打造成扬州市优秀文化、旅游街区,并且建设轮滑广场、漫步街、全维电竞馆等多功能场所。
4.推进广陵路商业街建设广陵路商业街规划中,打造成为扬州市呈现特色文化的“文化大街”,包括打造书坊街、古风街、非遗街、茶街等主题街区,让广陵路成为文化旅游新目的地。
四、交通规划为了提升大东门商业区的交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以下交通设施建设:•对现有公交路线进行优化,添加环线公交车•利用大东门地铁站,使商业区对外交通更便利•在商业区开辟停车场和自行车租赁点,方便市民出行五、总结扬州市大东门规划方案,将以打造南京西路、人民路、广陵路、临江路四大商业街为重点,围绕商业街打造高品质城市公园、专业市场、大型商场等多样化商业设施,并加强交通枢纽建设,提升商业区吸引力和竞争力,助力扬州市快速发展。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文本目录第一章总论 (1)第二章规划目标 (2)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3)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5)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 (8)第六章道路网络规划 (11)第七章慢行交通规划 (15)第八章公交规划文本 (17)第九章静态交通规划 (21)第十章客运枢纽规划 (25)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27)第十二章附则 (31)图01 城市区位图图0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图03 市域公路网现状图图04 市域公路网规划图图05 市域铁路网现状图图06 市域铁路网规划图图07 市域航道网现状图图08 市域航道网规划图图09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整合图图10 一体两翼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整合图图11 疏港交通规划图图12 主城区现状用地图图13 主城区规划用地图图14 主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图图15 主城区干道网现状图图16 主城区干道网规划图图17 主城区快速路节点控制图图18 主城区现状公交线路图图19 主城区大容量公共系统规划图图20 主城区公交枢纽规划图图21 主城区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图图22 主城区公交首末站规划图图23 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图图24 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5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6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7 市域物流园区规划图图28 主城区货运通道规划图图29 主城区道路网络近期建设规划图图30 主城区近期公交优先规划图图31 主城区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图图32 远景一体两翼规划用地概念图图33 远景一体两翼快速路网规划概念图图34 远景一体两翼轨道线网规划概念图图35 主城区旅游交通网络规划概念图图件目录第一章总论第1条规划目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扬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和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扬州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19953、《关于加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建规[2005]193号),20054、《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20035、《江苏省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导则》,20056、《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汇编(2006-2010)》,20067、《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2006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建规[1994]533号),19949、其他上位相关规划第3条指导思想1、遵循科学发展观,发展与保护并重,构建支撑城市个性,体现符合扬州形态特征、资源条件、城市特色的发展战略与交通模式。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介绍(2016)

沿江城镇带
沿江地区
沿江地区
1、城镇发展呈现一体化发展的态势 2、产业分工态势初步显现 3、东西交通联系尚显薄弱 4、空间管制与协调力度不够,岸线利用粗放
市区
1-总面积: 2358平方公里 2-现状人口 273.66万(157.9+115.76) 3-城镇人口 181.1 4-中心城市建成区范围 149.5万(109.7+39.8) 5-城镇23个 人口31.6万人 6-城市化水平66%
东西聚合,强化东西城 市空间与功能联系
向南发展,充分挖掘沿 江土地潜力,逐步与仪 征、镇江对接 沿江都市区远景空间结构方案
新城西区北区、蜀冈、维扬开发区
邗江城北、槐泗
江都北区
江都主城 扬州主城
江都港区
邗江、开 发区南部 沿江地区
发展方向:东西聚合、南拓北优
江淮生态廊道 中部分区
西部分区
东部分区
30%
1、市域南北不平衡 2、沿江城市带与沿运城镇轴发展水 平差异明显 3、中心城市对外围县市的区域作用 度不高 4、城镇布局分散 ,规模普遍偏小, 对农村的辐射能力较为薄弱
沿江与沿运 城镇带
淮江城镇轴 北部地区
1、沿运城镇带呈点轴发展模 式,在全省弱化趋势明显 2、沿江城镇呈空间结构一体 化与网络化的趋势
扬州市区面积:约1028平方公里 广陵区:78平方公里 邗江区:823.5平方公里 维扬区:126.5平方公里 江都市区面积:1330平方公里
扬州市区面积:约2358平方公里 广陵区:363方公里 邗江区:665平方公里 江都区:1330平方公里
原行政区划范围
调整后行政区划范围
扬州-江都现状
扬州-江都总规拼合
总结: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03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
以建设经济强市为目标,促进产 业升级和转型,提高城市经济实 力和综合竞争力。
社会发展目标
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社 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生 活质量和幸福感。
生态环境目标
以建设美丽扬州为目标,加强生 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城市可 持续发展。
城市空间布局
督规划的实施情况。
资金保障措施
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规划实施的财政投入,确保各项规划项目的顺 利实施。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规划的实施,实现投资主体 多元化。
建立专项资金
设立城市规划实施专项资金,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和有效监管。
技术保障措施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鼓励和支持城市规划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提高规划实施的科学 性和技术水平。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公用设施规划
总结词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VS
详细描述
公用设施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建设完善的商业设施和产业园区,吸 引投资和企业入驻,促进产业集聚和发展 。同时,公用设施的完善将提升城市的吸 引力和竞争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 支撑。
防灾减灾规划
总结词
降低灾害损失
详细描述
产业园区规划
规划目标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规划措施
制定产业引导政策,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 境,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具体项目
建设专业化的产业园区,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代 服务业园区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05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市政设施规划
总结词
扬州东关大街规划方案

扬州东关大街规划方案引言扬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位于江苏省东部。
作为扬洲的交通主干道之一,东关大街连接着城市中心和扬州市东部的各个重要区域。
为了提升城市的交通效率和地区的发展,扬州市政府决定制定东关大街的规划方案,以满足未来的需求。
目标和愿景东关大街规划方案的目标是为居民和商业活动提供便利的交通组织和良好的行人环境,同时保护和弘扬扬州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愿景是打造一条现代化、宜居宜商的城市主干道,提升扬州的城市形象。
规划范围东关大街规划范围包括从扬州市中心到市东部的边界线,总长度约为10公里。
规划范围内包含商业街区、住宅区、公共设施和文化遗产等多个功能区。
规划原则东关大街规划方案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交通组织:合理布局道路、人行道、自行车道等,提升交通效率,鼓励低碳出行方式。
2.保护历史文化:保留和修复历史建筑物和文化遗产,使其融入现代城市环境。
3.提升绿化环境:增加绿化覆盖率,种植树木和花草,改善空气质量和视觉环境。
4.安全和便利出行:设计人性化的交通组织和设施,提供安全、便利的出行环境。
5.多功能空间:合理分配用地,打造商业、居住、休闲等多功能的城市空间。
规划设计道路设计1.扩宽道路:对东关大街的部分段落进行路段拓宽,以增加车流量和减少交通阻塞。
2.交通信号灯优化:对繁忙路口和交叉口进行信号灯调整和优化,提高交通流畅度。
3.自行车道建设:在东关大街两侧建设自行车道,鼓励居民骑自行车出行,减少汽车污染。
4.公共交通站点设置:合理设置公交车站和地铁站点,方便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行人环境设计1.人行道拓宽:增加人行道的宽度,提供更好的行人通行环境,方便行人活动和购物。
2.无障碍设施建设:设置无障碍斜坡、盲道等设施,方便行动不便的人群出行。
3.增设休憩设施:在适当位置增设休憩设施,如座椅、公园绿地等,提供休息和休闲的场所。
绿化环境设计1.树木种植:在道路两侧和中央绿化带种植各种树木,提供阴凉和美化环境。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扬州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九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及布局优化,改善区域土地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第二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严格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以生态建设为依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围绕“富民强市、建设名城”的发展战略和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响应沿江沿河开发战略,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长三角一体化和泛长三角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为加快建设更加富裕、文明、秀美的新扬州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第三条规划原则1、保育资源,保护环境按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要求,从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科学配置耕地资源,强化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总量控制,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同时按照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结合生态市建设目标,加强土地与水资源协调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合理安排生态用地空间,进一步彰显人文、生态、宜居特质,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2、保障用地,调控增长优化配置新增建设用地。
保障城镇工矿发展用地需求,引导产业合理集聚,保障必要的重点基础设施用地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重点项目用地;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碳产业用地需求,促进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3、内涵挖潜,高效集约加大对城镇闲置地、空闲地和批而未供土地的清查与整治力度,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引导和推动城镇土地置换。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遵循“严控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集约高效”的原则,以供应引导需求,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调整。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8.25•【字号】苏政复〔2023〕22号•【施行日期】2023.08.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苏政复〔2023〕22号扬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审批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扬府发〔2023〕80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扬州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着力建设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产业科创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扬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99.000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63.894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668.312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031倍。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积极融入扬子江城市群,协同打造大运河文化魅力带,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构建等级合理、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强化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强城乡融合发展。
以高邮湖为基础,协同构筑江淮湖群生态绿心,强化长江、大运河沿线生态保护修复。
打造北部里下河、南部沿江、西部丘陵特色农业片区,促进农业安全、绿色、高效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1. 优势:南北逢缘、东西联动的枢纽区位; 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特色。 2. 劣势: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南北差异较为 明显;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辐射能 力弱化 3. 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宁镇扬同城化; 对外交通设施的完善;行政区划调整 4. 挑战:沿海开发战略;周边城市竞争;城 市空间整合难度;房地产对城市扩张的驱 动力减弱。
轴带结合、城 乡互动
“一带一轴”市域空间
“一带”-沿江城镇带
带状组团式发展,江苏省沿江 城镇带组成部分
“一轴”-淮江城镇发展轴
“点、轴”式城镇空间组织结构。
沿江城镇带:对接南京、镇江
扬州
往淮安Leabharlann 往泰州主要客运走廊 镇江 南京 往上海 顺应宁镇扬城市同城化协调发展,城 市空间沿区域客运走廊东西展开、适 度偏重南部地区与镇江对接,适合扬 州城市发展的区域要求。
人口容量约240万
都市工业园10处
户籍人口:230 暂住:44 (1028+1330)
中心城区:约640平方公里
存在问题
1、用地构成:人均建设用地120多平方米,高于国家标准; 工业用地比例偏高(33%,一般标准为15-30);道路与交 通设施用地偏低(7.6%,一般标准为10-25%);绿地广 场用地比例偏低,分布不均。 2、功能布局:工业用地布局分散,园区产业分工不明确; 旧城区内仍有一定数量老工业需“退二进三”;新区开发 规模小、布局散,公共配套不足;新城新区就业岗位不足。 3、交通组织:东西联系通道不足;老城区交通压力大; 4、城市特色:老城、瘦西湖地区传统特色鲜明,新区缺乏 个性特征 5、城市环境:旧城区与城郊结合部环境质量较差;城区外 围村庄量大面广,占地约44平方公里。
沿江城镇带:
按照建设都市区长远目标,构建分工有序、联系便捷、 弹性组团的都市区空间结构;强调“东西聚合”、限 制无序蔓延;与南京、镇江“南北联动”。
沿江地区产业引导:板块整合、产城互动
1-大型制造业向沿江地区集中(4+10格局);三产服 务业和人口在中心城区集聚; 2-都市工业适当分散,与新城建设互动
规划范围
市域:扬州市行政辖区范 围,面积为663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扬州市 区行政辖区全部地域(含 朴席)共2358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面积约640平方 公里
长三角地区 城镇体系
1-提升上海核心地位 2-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 能 3-增强其他重要城市实力 扬州:发挥历史文化和产 业优势,建设以电子、装 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 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 生态人文宜居城市。
特点:两个城市总规均延续都市区战略规 划(2007)的思路,结构形态、中心体系、 交通联系等衔接较好
问题:中心城区范围不闭合;
原扬州中心城区规划范围 原江都中心城区规划范围
扬州: 城市发展方向:东联西优南拓 结构:一核两轴三区 人口规模:155万(2020)
江都: 城市发展方向:主城向南、港区纵向拓展 结构:一城一港 人口规模:50万(2020),65万(2030)
沿江城镇带
沿江地区
沿江地区
1、城镇发展呈现一体化发展的态势 2、产业分工态势初步显现 3、东西交通联系尚显薄弱 4、空间管制与协调力度不够,岸线利用粗放
市区
1-总面积: 2358平方公里 2-现状人口 273.66万(157.9+115.76) 3-城镇人口 181.1 4-中心城市建成区范围 149.5万(109.7+39.8) 5-城镇23个 人口31.6万人 6-城市化水平66%
省域城镇空间结构
紧凑型城镇
开敞型区域
扬州
“一带、两轴、三圈、一极”
全市社会经济
南北差异明显
人口与城市化
• 人口呈南密北疏、轴线 分布的特征
城镇发展
全市现有中心城市1个 (扬州市区),县级市2 个(仪征市、高邮市), 县1个(宝应县),乡镇 75个(其中建制镇71个, 乡4个)。扣除纳入城区 的城镇,城镇个数为62个。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
扬州市规划局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项目组 2016
一、背景
区位
市域
(区划调整前)
沿江地区
江都
扬州
仪征
扬州、江都
扬州市前三轮总规
1985年批复
1999年批复
2004年报省政府
201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江都市,设立扬州市江都区。 “扬 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和“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均于2011年通过相关论证与审议程序。本次规划立足于行政区划 调整后新情况,对原有总规实施整合和完善,以保证城市建设的延续性
城市空间突出问题:
行政分割造成城市空间碎化
维扬经济开发区
公铁水物流
江都北部工业区
江都开发区
杭集工业区 邗江北园 广陵产业园 食品工业园 开发区北区
江都沿江工业区
邗江南园
开发区港口工业区
城市空间突出问题:
1、工业园区与新城极其分散,规模、发 育均不足。 2、产业与城市建设缺乏互动,导致新城 活力不足、园区动力不足 3、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不足
30%
1、市域南北不平衡 2、沿江城市带与沿运城镇轴发展水 平差异明显 3、中心城市对外围县市的区域作用 度不高 4、城镇布局分散 ,规模普遍偏小, 对农村的辐射能力较为薄弱
沿江与沿运 城镇带
淮江城镇轴 北部地区
1、沿运城镇带呈点轴发展模 式,在全省弱化趋势明显 2、沿江城镇呈空间结构一体 化与网络化的趋势
扬州市域各城镇不同人口规模构成(2010)
22%
1%1%
7% 26%
43%
>100.0 10.0-20.0 5.0-10.0 3.0-5.0 2.0-3.0 1.0-2.0
扬州市域各城镇地区生产总值规模构成(2010) 9% 26% 1% 6% >100.0 50.0-100 28% 20.0-50.0 10.0-20.0 5.0-10.0 <5.0
扬州市区面积:约1028平方公里 广陵区:78平方公里 邗江区:823.5平方公里 维扬区:126.5平方公里 江都市区面积:1330平方公里
扬州市区面积:约2358平方公里 广陵区:363方公里 邗江区:665平方公里 江都区:1330平方公里
原行政区划范围
调整后行政区划范围
扬州-江都现状
扬州-江都总规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