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为本:孟子的仁政思想

合集下载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什么样的?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什么样的?

• ⑷在组织上,要尊贤使能,使俊杰在位
• 所谓“尊贤”,他说:“用上敬下,谓之尊贤。” (《万章下》)即在上位的人要恭敬、尊重在下位的有才德 之士。具体做法是:首先要真心诚意“待贤人以恭”,不能 流于形式。如果对待贤人“食而弗爱”、“爱而不敬”,就 是“豕交之也”、“兽畜之也”(《尽心上》)。其次,见 贤士要致敬尽礼。再次,要虚心向贤德之士学习、求教。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公孙丑下》) 在尊重贤人的基础上,任用贤人。孟子主张在亲者、尊 者无贤可进时,当打破亲者、尊者的局限,任用身份卑微或 者关系疏远的贤德之士。“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告子下》) 国君只要能不拘一格,举 拔贤才,就可使天下贤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公 孙丑上》)。
பைடு நூலகம்
• ⑸在文化娱乐上,要与民同乐
•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 曰:“不若与人。”(孟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众。” 孟子进一步向齐宣 王指出,王如“好鼓乐”、“好田猎”,却不“与民同乐”, 就不可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它为百姓所厌弃和憎恶; 反之,“与民同乐,则王矣”(《梁惠王下》)。由此,孟 子主张在上位者应当与民同欢乐、共忧患。“为民上而不与 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梁惠王下》) 孟子的仁政主张在列国纷争、天下扰攘的乱世,虽不被统治 者欣赏和接受,未能付诸实施,但一直为后世儒者奉为理想 政治。受其影响,两汉以后,一些开国之初的有道明君也能 在一定程度上重视民生疾苦,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注意减轻 百姓的负担,与民休息,使民能够安居乐业,促进了社会的 安定和发展。

论孟子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

论孟子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

论孟子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张志宏【摘要】先秦儒家反对“暴政”、反对战争、“民贵君轻”等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其中尤以孟子提出的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为代表.孟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注重“民本”施行“仁政”,因为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民意”,其统治的合法性在于民心所向,如果统治者施行“暴政”,人民就有权推翻其残暴专制统治.也就是说,“民本”和“仁政”的本质在于“以民为本”本身.虽然由于历史和时代背景的局限性,这种思想难免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掩饰其专制统治的工具,但我们也应同时看到它所起到的更加积极的作用,即警示、限制、弱化统治者的专制暴政和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也为士大夫阶层为民请命、争取权利、反抗暴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因而将之简单视为仅仅是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者的封建专制统治,甚至是思想上愚弄和欺骗民众的手段是片面的、狭隘的.【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9页(P138-146)【关键词】民本;仁政;合法性【作者】张志宏【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上海2002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5“民本”和“仁政”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政治理念,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先秦更是得到了丰富与发展。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凡思想皆应时代之要求而发生,不察其过去及当时之社会状况,则无以见思想之来源”①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华书局、上海书店联合出版1986年版,第9页。

因此我们要研究先秦时期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为何会提出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就要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入手进行研究。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统治大多暴虐,导致民不聊生,以至于孔子发出了“苛政猛于虎也”②语出《礼记·檀弓下》,《孔子家语·正论解》中也有相关记载。

的感慨。

动荡的格局使得当时的各家学者认识到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和“民心”、“保民”、“爱民”的重要性,并纷纷在各自的学术立场上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民本”和“仁政”主张。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他明确提出要“保民”,要“与民同乐”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二、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1、养民:一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

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

他主张薄税轻敛,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

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还骂那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的所谓“良臣”是“民贼”。

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

三、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

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四、性善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首先,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性善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人都有向善的能力。

其次,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

再次,“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是什么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是什么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是什么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

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的思想,希望大家喜欢!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儒家学说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之为“孔孟”,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主要表达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方面。

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

他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尽心下》)孟子认为民众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民众的信任。

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离娄上》)桀和纣丧失了天下,正是因为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

所以他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提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能够实行诛伐,推翻他,并认为这是正义之举。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 (《万章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尽心下》)对于汤伐桀、武王伐纣之事,孟子明确表示“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他认为不仁不义的上位者是“独夫”,人民就能够“易位”甚至名正言顺地杀了这样的人,而不背上“弑君”的罪名。

孟子强调国君不但要保护民众,也要保护臣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离娄下》)在他看来,国君对臣下不尊重、不保护,臣下同样能够背弃国君。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万章下》)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

当齐宣王在攻取燕国的问题上向孟子请教时,孟子认为取不取燕国要看燕国的人民是否愿意,“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孟子仁政学说的内容

孟子仁政学说的内容

孟子仁政学说的内容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仁政是治理国家的最佳方式。

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首先考虑人民的福祉和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孟子的仁政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亲民思想: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亲民爱民,关心人民的疾苦,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的需求和疾苦,并及时解决。

2. 民本思想: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时刻把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 德治思想: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采用德治而非法治,因为德治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实行道德教育,培养人民的品德和修养。

4. 王道思想: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王道而非霸道治国,即用仁义之道来治理国家,实行仁政,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提倡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促进国际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强调了君主对人民的责任和义务,提倡以仁义之道治国,主张实行道德教育,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继承于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一套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理论体系。

它是一套以“仁”为基础,以“仁民”为核心的思想,它强调稳定的政治秩序,突出“民”的主体地位,孟子的仁政思想无论在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史上,还是在整个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对当今社会的建设有着重大借鉴意义。

一、孟子仁政思想的背景(一)思想来源——孔子仁学的继承与发展孟子的“仁政”思想,从思想渊源来看,是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论语》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就是爱,就是对别人施予爱,这是儒家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一般准则,也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灵魂。

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仁者爱人”,“侧隐之心,仁也。

”人人都心怀同情之心、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这是与孔子的仁完全一致的,它构成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出发点。

在孟子看来,从这种普遍的同情心、不忍人之心出发实现仁政,治理国家就易如反掌。

换言之,只有用仁者爱人的观念来推行仁政,才能很好地治国平天下。

(二)历史前提——历史经验教训的概括和发展孟子通过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得出结论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

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尽心下》)他从历史上诸多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的作用。

早在夏朝,桀王“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史记·夏纪》)人民痛恨他,发誓与之同归于尽。

继至商代末,纣王“暴虐百姓,奸宄商邑”,激起人民的反抗,国家纷乱不堪,民怨沸天。

西周末年,周厉王行暴政,强制推行领主国有制,禁止平民入川泽山林,渔猎谋生,引起国人不满,又采取高压手段,严禁人们议论国事,民众忍无可忍,于是起义攻占京都,捣毁宫室,厉王被逐。

事实表明:民志不可侮,凡行暴政害民者,终归没有好下场。

历史不只有反面的教训,也提供了正面的经验。

商之汤王、周之文王、武王行仁德,抚爱百姓,因而深得人民的拥护,在民的支持下,他们一举灭桀、灭纣而得天下。

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答案解析
《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

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

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孟子》政治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

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

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

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

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

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

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

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

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

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

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洲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思想主张是什么

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思想主张是什么

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哪些内容思想主张是什么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养民,一要制民之产,二要使民以时,疗养生息,徭役。

教民,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

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哪些内容(一)养民: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二)教民: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1.养民有六条措施:“不违农时,谷不行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行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行胜用也”,这三组排句,提出了进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实行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句又提出了进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实行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前面的三种措施相比,明显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2.教民有一条措施:“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当实行了合理进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即“王道之成”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孟子的思想主见1.民本思想:孟子依据春秋战国时代的工作阅历,汇总世界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性,明确提出知名观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觉得怎样看待老百姓这一难题,针对我国的治乱兴亡,具备极其的必要性。

2.仁政理论:孟子承继和进步了孔子的德治观念,进展趋势为仁政理论,变成其思想政治的关键。

孟子的政冶论,是以仁政为主要内容的关键,其实质是为封建社会剥削阶级服务项目的。

3.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的拥有和充分发挥。

她们都把全民教育作为推行仁政的方式和目地。

一方面,认为“设为庠序院校以教之”提升学校德育;另一方面,规定当政者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

4.孟子的关键哲学理论,是他的“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平谈判政冶的概念依据,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环节。

孟子仁政说的主要内容

孟子仁政说的主要内容

孟子仁政说的主要内容
孟子的"仁政"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性善良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与天地万物都有某种关联,所以人类都有潜在的善良本性。

2. 仁者爱人论:孟子强调仁者应该有慈爱之心,以爱护他人、帮助他人为己任,关爱他人的福祉和利益。

3. 民治与君主责任: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来源于民众,因此君主应该以民为本,保障人民的福利和权益,以实行一种为民众谋福利的政治体制。

4. 教育重要性:孟子提倡教育,主张大众普及教育,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能力,使人民都能得到提升和改善。

5. 社会公正和道义:孟子主张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需要有公正的法律制度和道义的约束,每个人都应该有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6. 道德心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认为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睦,才能实现国家的治理与世界的和平。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

3、他认为国君要以民利为先,保障人民利益, 、他认为国君要以民利为先,保障人民利益, 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 天下, 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基于民本思想的观点,孟子提出了“ 基于民本思想的观点,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 地利不如人和” 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的主要思想
民本思想 仁政思想 性善论
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则变置社稷。 则变置社稷。”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 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其心也。 其心也。”
• 齐宣王问曰:“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 齐宣王问曰: 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若是其大乎? “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 犹以为小也。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 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 以为大,何也?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 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 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 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 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 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 不亦宜乎? 不亦宜乎?
2、爱民:关心、体恤百姓疾苦,想百姓之所想,急 、爱民:关心、体恤百姓疾苦,想百姓之所想, 百姓之所急。 百姓之所急。 乐以天下, 以天下。 乐民之乐, 即“乐以天下,忧 以天下。”“乐民之乐,忧民之 忧”

孟子仁政思想的诠释

孟子仁政思想的诠释

孟子仁政思想的诠释1、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的贵民思想,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2、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孟子的政治主张即是他的民本思想。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所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在政治上的思想和意见,已经经过了春秋时期的孔子的长足发扬,使得他的主张变得更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需求。

孟子看到齐国争霸,生灵涂炭,所以他提出君王施行仁政,才能使人民归附。

他认为,君王应该减轻刑罚和赋税,这样才能使人民安心耕种,保持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他反对土地兼并战争,认为战争使得人民流离失所。

孟子觉得国君应该想方设法满足人民对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样才能使人民富足。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要保证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人民可以饥寒无忧,这才是王道的开始。

另外,孟子认为应该对人民实施教育。

严苛的法律虽然可以暂时稳定国家的秩序,但人民并不是甘心情愿的听候差遣,唯有从内心上让他们感受到君王的仁义,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拥护统治者的地位和国家的安定统一。

政治上,孟子认为君王应该推行王道。

所谓的王道,即是和霸道对应。

王道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德服人。

是一套依靠发展农业,保障人民生活和对人民教化的政治理论。

但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理论过于理想化,因此没有被当时的列国君王所采纳,因此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后,他回到家乡和弟子一起著书立说。

从可观的角度来分析,他的理论,在当时的封建主义社会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性的。

孟子的思想主张相信朋友们对孟子都不是很陌生,不管是从教学课本上,还是从文言故事里。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孟子的思想主张。

严格的说,孟子是孔子的后世弟子,当然作为孔子的弟子他传播的也是儒家的思想精髓。

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人物,孟子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社会地位在战国时都是深有影响的,孟子对当时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关于仁政的思想主张,战国时期孟子曾游历于各个国家,游说推行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这对于当时战乱频繁的时代具有深远的意义。

孟子在人性,社会观点,仁政,礼仪,民本,价值观等多个方面都有不同的思想主张。

在人性方面,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仁善,与人为善,主张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品德,要求人们多注意检讨自身;在社会和政治观点上,同样是仁政治理天下,让王者一定要仁义治国,重视人民的自身意愿;在民本方面,它的思想是注重民心所向,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价值观方面更是强调自己的一言一行,主张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长大后, 被儒家思想所吸 引,于是决定离 开邹国到孔子的 家乡鲁国深造, 其老师正是孔子 的孙子子思的徒 弟。通过学习, 孟子认为孔子是 有人类以来最伟 大 的人,于是 他 立 志发展孔子的思 想。
孟子 终于名声大噪 , 邹和鲁国君 也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可惜小国 , 很 难实施孟子“ 仁政”的抱负 。 他决定 带 着学生到东方大国 齐国去 。
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
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
“有”的宾语,放在了“有”
的前面。
判断句1Βιβλιοθήκη 是亦走也 2、非我也,兵也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状语后置句 固定句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直……耳 ,是…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 有的…有的….
(4)树之以桑 (5)王无罪岁
树:种植 罪:归罪、归咎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古今异义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 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战士,士兵; 逃跑/行) 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课文没作要求。)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 无通“毋”

孟子的治国理念

孟子的治国理念

孟子的治国理念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治国理念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治国理念主要包括“仁政”、“民本”、“尊王”等几个方面。

首先,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即政治应该以仁爱之心为出发点,关注人民的利益和幸福。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民生为中心,政府的官员应该具备仁德之才,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孟子强调,只有在仁政的基础上,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其次,孟子提倡“民本”思想,即政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他认为,政府的任务就是要维护人民的权益,促进人民的幸福。

他主张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尊王”思想,认为君主是天命所归的,必须得到百姓的尊崇和支持。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仁爱待民,以身作则,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敬畏。

总之,孟子的治国理念强调了仁政、民本和尊王等方面。

他认为政治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幸福,这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 1 -。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详细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解析:一、人性本善与仁政基础孟子坚信人性本善,这是其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石。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本性,如同水总是向下流一样自然。

这种人性本善的观点,使得孟子坚信通过教育和制度引导,可以使人民保持并发展其善良本性,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这一理念为仁政的实施提供了人性论的支持。

二、民贵君轻与治国理念孟子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

这一理念颠覆了传统的君权至上的观念,将民众置于国家与君主之上,强调君主应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孟子认为,君主只有真正关心民生,减轻赋税,禁止无谓的战争,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一理念体现了孟子深刻的民本思想和对民众力量的重视。

三、养民与教民孟子认为,养民是仁政的首要任务。

他提出了“制民之产”的思想,主张通过合理的土地分配和税收政策,确保百姓拥有稳定的生活来源。

同时,孟子还强调要使民以时,即让百姓在适当的时节进行农业生产,休养生息,避免过度劳役。

这些措施旨在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基础。

除了养民之外,孟子还非常重视教民。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民懂得“孝”“悌”等道德规范,明辨是非善恶,从而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孟子提倡设立学校,进行系统的伦理道德教育,以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四、尚贤贵德与用人选拔孟子主张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强调尚贤贵德对于仁政实施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选拔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担任重要职位,才能确保国家的政令畅通无阻,各项事业得以顺利推进。

这种尊重贤能、任人唯才的用人观念,不仅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五、和谐经济与天人和谐孟子认为,和谐的经济基础是仁政的保障。

他主张通过合理的经济政策,促进各行业的均衡发展,避免贫富差距的扩大。

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孟子主张的王道政治,主要内容如下:
一、仁政:孟子认为仁德是做好一切政治工作的根本要素,唯有
仁政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二、民本思想:孟子强调君主要以民为本,政治是为了人民服务的,要尽心尽力为民造福,倾听民意,解决民生问题。

三、爱民思想:孟子认为君王的爱民是宣扬仁爱、调和百姓的政
治原则,只有让百姓感到君王的爱心,才能够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四、有恒思想:孟子主张立志有恒,用道德的力量去实现政治理想,只有坚定不移地秉持正义,才能够推行得更加成功。

五、德治思想:孟子认为天下的治理应该以道德为本,忠厚正直
的君子才能够有效地领导百姓,而政治道德的提升则需要通过教化和
修养来实现。

六、王者之道:孟子提出君主的行为是正义、信念、宽容、谦逊
的象征,而良好的领导风范则是全民之范本,因此不断提高自身内涵,是君主必须追求的基本要求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民为本:孟子的仁政思想
孔子曾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观点,认为统治者应遵守礼制、爱惜百姓。

但他没有从根本上明确这一观点是“为什么”,也没有从操作层面明确“怎样”及“如果不又怎样”的问题。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相关思想,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形成了完整的“仁政”学说。

什么是仁政:
仁政是“仁”的推广
《孟子?梁惠王上》中记有这样一件事:一次,齐宣王看见一头牛被牵去宰杀,他不忍心,下令用一头羊换下它。

于是孟子对齐宣王说,这说明大王有“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怜悯之心)”,假如他把这样的恻隐之心用于人事、治国上,那他就是在施仁政、行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仁”不过是每个人都有的“恻隐之心”的发展而已,“仁政”不过是“仁”的推广而已。

既然人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每一个统治者都有施行仁政的前提和基础。

如何推行仁政:
“推己及人”“与民同乐”
如何施行仁政呢?继续上面的故事来说明。

齐宣王拒绝孟子让其推行仁政的建议,因为他自己有好货(即贪财)、好色的毛病。

孟子说,世上人人好货、好色,大王只要通过了解自己的欲望,从而推知所有人民的欲望,并采取措施尽可能满足这些欲望,这样做,就是推行仁政。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a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可见推行仁政的方法不过是推己及人、想民所想、与民同乐。

如何看待统治者:
“君不仁即可诛”“民贵君轻”
假如一个统治者不能做到体恤百姓、尽心国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或对待这样的统治者?
孟子提出了那个时代最具震撼性的观点,即君王若没有必备的道德条件,人民在道德上就有革命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诛杀了君主,也不能算有弑君之罪。

理由很简单,但很充分:君主违背了民心、丧失了人性。

丧失了人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即“非人也”,“非人”如何能为人君主?借此,他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仁政思想处处有“以民为本”的痕迹:民贵君轻的思想关乎民生国计;对君主一人专政的体制进行批判,提倡德治,更是有民主思想的意思;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也有不小的启发意义。

【练一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1)根据材料,概述孔子和孟子有关仁政的共同认识。

(2)《孟子》思想是《论语》思想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说明《孟子》在哪些方面发展了《论语》有关仁政的思想。

【参考答案】
(1)重视民生,重视教化。

(2)《论语》中提出了推行仁政的目标,即人口增加、财富增多、教化普及。

《孟子》中不仅提出了推行仁政(王道)的目标,同时提出了推行仁政的步骤和措施:首先通过养民和保护资源,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王道之始);然后通过为民置产、开办学校、进行伦理教化等,使社会安定有序(王道之成)。

有关“仁政”的论述,《孟子》比《论语》更具体、更具操作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