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说“木叶”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说“木叶”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说“木叶”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说“木叶”》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学会分析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说“木叶”》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 分析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艺术魅力的解读。

2. 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诗歌中意象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诗歌,分享自己对诗歌意象的认识。

(2)提问:你们对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疑问或者想要深入了解的地方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说“木叶”》,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要求学生划记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批注自己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诗歌意象,分析其作用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意象的重要性和表达技巧。

(2)提醒学生课后继续深入研究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说“木叶”》,总结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回顾《说“木叶”》的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分析方法,独立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3.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说“木叶”》文本。

2. 相关诗歌的资料,如诗人简介、作品背景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高三语文教案范文:说木叶5篇

高三语文教案范文:说木叶5篇

高三语文教案范文: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范文:说木叶精选5篇(一)教案标题:说木叶教材内容:高中语文教材《说木叶》一篇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说木叶》的情节与主旨,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2. 培养学生理性的批判和评论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 能够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和艺术表达,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1. 掌握《说木叶》的情节发展和主旨;2. 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形象的描述;3. 能够描述和评价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情节的发展。

教学难点:1. 如何准确把握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2. 如何理解并阐释小说的主旨和情节发展;3. 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者视频资料,给学生展示关于《说木叶》的背景和文化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展示与讨论(15分钟)2. 全班师生共同阅读《说木叶》,并展示文学作品中的一些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写。

3.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全面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分析与解读(20分钟)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语言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并解读小说的意义和艺术手法。

写作实践(30分钟)5.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取小说中的一个情节或者人物,进行创作。

可以是续篇、改编或者评论等等。

展示与评价(10分钟)6.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全班,并让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和评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创作。

总结与反思(5分钟)7.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和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1. 给学生推荐一些与《说木叶》相似题材的作品,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2.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有关文学批评方面的书籍,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3. 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或者艺术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艺术素养。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生固定的暗示意义的原理。

林庚先生的这篇《说“木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说木叶教案,作者整理分享了4篇《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二课时一课时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

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

(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第二课时一、导入: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学习了解诗歌言语的暗示性特质。

2、依据诗歌言语的特质,停止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窗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2. 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诗歌言语的特质,停止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窗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进程一、简介作者导入:林庚〔1910-2021〕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在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古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秋日送别春天的心--缅怀诗人林庚。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年少时〝清华四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年轻时〝北大中文四老〞〔吴组缃、王瑶、季镇淮〕之一。

北大诗歌中心主任。

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

〝喧哗时代的隐退者〞二、反省预习状况1、词语了解袅袅--描画和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艳丽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意味凄凉萧瑟的现象。

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

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

此处指叶落的粗大的声响。

冉冉--描画枝条懦弱下垂的样子。

2、理思绪文章应当可以划分三个局部,该如何划分?三、课文剖析〔二〕1.内容结构梳理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每段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末尾,〝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溺爱的笼统。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现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通用5篇)

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通用5篇)

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通用5篇)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本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或探究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究某些问题。

三篇课文都阐述诗歌鉴赏的知识,《说“木叶”》排在第二篇,也可看做恰恰是第一篇《咬文嚼字》的范例。

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作者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思路清晰,说理形象透彻,便于接受。

学习本文,一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另一面可以引领学生学习文艺随笔本身的写作特点。

二、说学情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体验,学习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具备鉴赏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解能力。

随着我校课堂改革的发展,学生普遍适应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但对诗歌鉴赏相关的题目存在畏难情绪、惰性思维,对本文的难度预期值较大,影响学习的内动力。

而且学生层次水平不一,理解鉴赏的差异较大。

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让各类学生都可以对接文本,同时由浅入深地突破,借助品味诗句中的审美体验,于形象中认识艺术的规律。

三、说目标和重难点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1、筛选信息,比较归纳,认识木叶这一艺术形象。

2、理解本文借说“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筛选信息法理清作者观点,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通过比较、联系,理解引用诗词中的意象及情感,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句,感悟诗歌语言暗示性带来的丰富意蕴,唤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木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木叶》教案篇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二.(投影以下内容)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关于木叶的文化背景、历史和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木叶的文化背景、历史和科学知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木叶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木叶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木叶的历史和文化。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关于木叶的PPT、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木叶,引导学生关注木叶的美。

2. 探究木叶的文化背景(10分钟)介绍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与中国文化的联系。

3. 分析木叶的科学知识(10分钟)讲解木叶的种类、特点和生态功能,引导学生了解木叶的科学价值。

4. 小组讨论:观察木叶(15分钟)学生分组观察校园内的木叶,讨论木叶的形态、颜色、纹理等特点。

5. 小组汇报:木叶的特点(10分钟)各小组代表汇报观察到的木叶特点,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6. 写作练习:描绘木叶(15分钟)学生用文字描绘所观察到的木叶,锻炼写作能力。

7.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木叶的文化和科学价值。

8. 作业布置收集关于木叶的资料,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9.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10. 教学评价学生对木叶的了解程度、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拓展1.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全球范围内的木叶文化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木叶的科学研究和应用。

七、课堂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或树木园,现场观察不同种类的木叶。

2. 开展木叶艺术品制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八、教学实践1. 让学生结合所学,对校园内的树木进行观察和记录,提出保护建议。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

【导语】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必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固定的暗⽰意义的原理。

林庚先⽣的这篇《说“⽊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反三,提供了⼀个很好的范例。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指导学⽣了解⽂中引⽤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叶”意象的意蕴。

能⼒⽬标 培养学⽣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彩,⽐较同⼀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诗歌赏析的能⼒。

德育⽬标 培养学⽣热爱⽣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内容。

2.了解诗歌语⾔具有潜在暗⽰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进⾏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法 1.⾃读法。

尽可能让学⽣⾃⼰仔细体会本⽂所辨析的“⽊叶”“树叶”“落⽊”的细微区别,教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般,使他们明⽩诗歌语⾔的暗⽰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通过鉴赏实践,提⾼诗歌的解读能⼒。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教师:杜甫的《登⾼》⼀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试问:其中的“落⽊”何意? 学⽣思考后明确:“落⽊”即“落叶”。

教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边落叶萧萧下”呢?“⽊”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起阅读林庚的《说“⽊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默读课⽂,找出⽂中难懂的诗句。

教师巡视并帮助解决。

2.学⽣再读课⽂,试⽤简洁的语⾔概括每段段意。

四⼈⼀⼩组交流后明确: 第1⾃然段,以众多诗⼈作品中的“⽊叶”形象作引⼦,引出议论话题。

第2⾃然段,探寻古诗中多⽤“⽊叶”的理由,排除了诗⼈们考虑⽂字洗练的因素。

由“⽊叶”⽽“落⽊”,指出古代诗⼈们在前⼈的创造中学习,⼜在⾃⼰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木”的艺术特征和“木叶”这一意象的意蕴;2.学会鉴赏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说“木叶”》中作者发现“木叶”是诗人们钟爱的形象,并且引用大量的例子来解决这个疑问,最后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掌握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今天,我们来深入挖掘这一现象,透过“木叶”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作用。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分析比较“(落)木(叶)”与“树(叶)”自学指导研读课文4-6段,独立完成下表时间:5分钟明确答案总结:所以,相对于“树叶”,“木叶”本身就含有落叶的成分,带给我们以“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给我们的是“整个舒朗的清秋的气息”。

问:仅是一字之差,结果却相去甚远。

“木”会有这样两个艺术特征,文中具体说明。

那么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明确:说明“木”的这两个特征,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适当说说自己理解的暗示性是什么意思)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指诗歌语言里的某些意象,能代表和暗示诗人某种特定的思想和情感的特性。

它不能用现代的科学实验去测量,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过渡:只要提到“木”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

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意象的艺术特点。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品味“暗示性”,分析意象自学指导品味古诗中“落红”意象的艺术特点方式:小组活动时间:10分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

——杨万里谁把青钱衬落红,满地无人扫。

——舒亶花落水流红。

《说木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说木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引言《火影忍者》无疑是一部珠玑。

拉开了一个忍界鸿蒙到教皇火影的篇章。

《说木叶》是知名“卡卡西老师”撰写的以《火影忍者》为主题的文章,以自己的独特观点对《火影忍者》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解读和总结。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发现《说木叶》的阅读对于学生的素养提升有极大帮助。

因此推出《说木叶》教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进行全方位地提升。

一、教学目标1.1 阅读通过本单元的阅读,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卡卡西老师”的观点及其对《火影忍者》的解读。

1.2 口语表达通过小组活动以及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安利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且能够表达自己对《火影忍者》的看法。

1.3 写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写作及个人写作,学生能够分析文章并撰写符合语言和思想的阅读体验及感受。

二、教学内容2.1 阅读:《说木叶》2.2 口语表达:小组活动,学生以3-4人为一个小组,采用PPT形式,每组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以15-20分钟为限,进行组内讨论以及与其他组的互动。

2.3 写作能力:分组合作写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共同撰写一篇文章,包括:摘录喜欢的一段话,解读这句话的意思,且可以以自己的观点进行扩展,最后将文章公开发表。

三、教学过程3.1 阅读教学3.1.1 预习环节:在课前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提前阅读《说木叶》,并展开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3.1.2 阅读环节:直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要求学生重点理解“卡卡西老师”的看法,并对文章进行思考,回答问题。

3.1.3 阅读再现:通过课内讨论的方式,学生将自己的质疑、思路、感受发表出来,同时进行交流并做好阶段性总结。

3.2 口语表达教学3.2.1 小组组建:学生进行自由组合,组成3-4人为组的小组。

3.2.2 PPT制作:学生准备一份10-15页的PPT,进行自我介绍和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并对其他组的作品进行评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说“木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说“木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说“木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与“木叶”相关的知识,包括它的含义、暗示和象征意义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手段,对诗歌中的“木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文化底蕴,同时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木叶”的含义,以及它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并能够运用联想、对比等手法深入理解诗歌。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学内容:通过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和与“木叶”有关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木叶”含义: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诗歌作品来理解“木叶”的含义,以及它在诗歌中的作用。

3.深入探究诗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常用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并鼓励他们自主研究诗歌中的其他元素。

4.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象征手法,尝试创作一首以“木叶”为主题的诗歌。

5.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分享彼此的作品和心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讲解: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准的表述,为学生讲解“木叶”的含义和象征手法等知识。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3.互动提问: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教学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如分析诗歌中的“木叶”元素等。

2.作业布置:布置以“木叶”为主题的诗歌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反馈,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挥创作潜能。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课件:使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与“木叶”和诗歌有关的各种素材和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2.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2.doc

《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树叶” “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理解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2.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的方法。

3. 提升学生的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并且能够融会贯通,运用到诗歌鉴赏中,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品味诗中意象的丰富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诗歌的宝贵财富。

那么我们该如何鉴赏诗歌,体会古人的情怀呢?需要我们学会咬文嚼字,细细揣摩诗歌语言。

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究竞又有怎样的魅力呢?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杜甫的一首诗《登高》,我们共同冋忆这首诗(集体背诵)。

为什么杜甫在诗屮写到“无边落木萧萧下”时,要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来体会其中深层的原因,并且进一步掌握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特点。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这是一篇文学理论性文章,有一定深度,但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我们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思路。

在预习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每段的关键句(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第1自然段:作者从大量诗句中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3自然段:区别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两个词语,指出________________ 更常见,其关键在 _____________ 字。

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7自然段: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教师总结:本文的思路非常清晰:发现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得出结论。

说木叶教案8篇

说木叶教案8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3.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潜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难重点分析: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忙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交代预习状况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处理了相关的生字词,并对文中的诗词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时要求同学们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

在研习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补充一些读书的方法: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以前总结出一些读书的方法,我认为这对于我们此刻的阅读理解以及平时读书都是十分有帮忙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象山文集》上诗的意思即是:1、读书务必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3、读不懂得地方能够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就应仔细思量、思考。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那么我们在理解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就应运用到上面所说的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

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而饮。

二、导入“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空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那里我们能够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这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教学重难点分析:篇一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说木叶》教案篇二《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说“木叶”》教案。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二、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袅袅()橘徕()亭皋()寒砧()漂泊()窸窣()迢远()冉冉()落于言筌()灼灼()门栓()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请默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4-6段:“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因7段:总结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不是。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点。

4,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说“⽊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

本⽂为⼈教版⾼中新课标语⽂必修5第9课课⽂。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中语⽂必修5第九课《说“⽊叶”》课⽂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

”(《九歌》)⾃从屈原吟唱出这动⼈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们,许多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赋》说:“洞庭始波,⽊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歌》⼜说:“⽊叶下,江波连,秋⽉照浦云歇⼭。

”⾄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我们乃看见“⽊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叶”是什么呢?按照字⾯的解释,“⽊”就是“树”,“⽊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淮南⼩⼭的《招隐⼠》⾥⼜说:“桂树丛⽣兮⼭之幽。

”⽆名⽒古诗⾥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般的情况,⼤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们⽂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遇见“⽊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们似乎都不再考虑⽂字洗炼的问题,⽽是尽量争取通过“⽊叶”来写出流传⼈⼝的名句,例如:“亭皋⽊叶下,陇⾸秋云飞。

”(柳恽《捣⾐诗》)“九⽉寒砧催⽊叶,⼗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过问呢?⾄少从来就没有产⽣过精彩的诗句。

⽽事实⼜正是这样的,⾃从屈原以惊⼈的天才发现了“⽊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再⽤,熟能⽣巧;⽽在诗歌的语⾔中,乃⼜不仅限于“⽊叶”⼀词⽽已。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第一篇:《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文艺学论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学习这一单元,既是对高一诗歌鉴赏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也是为高二下半学期选修中国古典诗歌提供理论基础,为高三诗歌鉴赏能力的总体提升做好准备。

《说“木叶”》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征。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与第一课《咬文嚼字》中语言与作者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第三课《谈中国诗》中也涉及到,因此,本节课从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来看,是对上一节课知识的加深,也是对下一节课的关照。

这篇课文深入浅出,把深奥的文学理论知识渗透于对“木叶”的捕捉和阐释,但刚进入高二的学生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上,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典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文学魅力所在。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对古典诗歌的暗示性进行形象化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能够走出课文,触类旁通,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形象化地理解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深入理解诗歌语言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联;2、能力目标: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知识进行诗歌鉴赏与分析,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并通过对著名诗人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课的重点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什么是暗示性,虽然文中有明确的解释,但是学生要对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就必须将这一概念与诗歌鉴赏的过程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尽量避免空洞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对语言暗示性的把握其实就是对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说木叶》教案精选十一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十一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一、说“木叶”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A.袅袅桔颂灼灼皋B.征戌瘐缠绵褒C.翩荃干燥漂零D. 漂泊迢远桅杆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繁茂的枝叶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征木黄色、干燥的质感意树:饱满味木:疏朗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合木秋风叶落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

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 掌握文章主旨。

二、2.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并能迁移运用。

三、3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四、教学重点五、通过分析“木”的形象,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上节课, 我们留下了一个思考题: 在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能不能把“落木”改为“落叶”呢?现在我们要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说“木叶”。

找关键句子, 宏观掌握文章主旨。

第1段: 实例说明”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帝子降兮北渚”为邀请语。

“渚”: 水边浅滩, “渚清沙白鸟飞回”。

“眇”: 眼瞎, 引申为远看(眯着眼看)第2段:用“木叶”舍“树叶”,, 用“落木”舍“落叶”, 关键在“木”讨论的对象: 木叶、树叶、落木。

”木叶”: 树叶, 有用“树”的,有用“叶”的,独“树叶”少见”树叶”简称为“叶”, 文字洗练的缘故”木叶”, 没有简称为“叶”, 文字洗练不是理由。

遇到”木叶”, 没有省去“木”。

“落木”是从“木叶”发展而来, 省去“叶”, 保留“木”。

“后皇嘉树”, “后”: 父子相继担任君王, 引申为帝位。

如: 夏后启, 后羿, 皇天后土。

第3段:过渡段, 总结上文, 承接下文(分析木的形象特征)。

提出观点:诗歌语言不能单凭概念, 它还具有形象思维。

概念相同, 形象上也许大有区别。

第4段: 提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即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 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第6段: 提出“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即暗示的颜色性。

(二)第7段: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同, 艺术形象的领域中却一字千里。

(三)总结:文章1至3段叙述现象, 提出问题.。

4至6段分析现象, 论其本质。

由现象到本质, 由个别到一般。

因此, 文章的重心在4至6段, 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文章的主旨。

有关《说“木叶”》教案

有关《说“木叶”》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说“木叶”》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对“木叶”的描绘和表达技巧。

(2)通过分析课文,了解并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独特见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领悟艺术家的敬业精神,激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说“木叶”》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领会作者对“木叶”的描绘。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木叶”来表达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感悟。

2. 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说“木叶”》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2)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着重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木叶”的描绘。

4. 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探讨作者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独特见解。

(2)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进行互动交流。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作者写作思路的理解。

8.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1. 回顾课文《说“木叶”》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说“木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板书课题)二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学生兴趣顿起,纷纷回答“树”)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树木树木,树就是木。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
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

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

在表示清的句
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接下来我们找找课文中古人用木叶写清的诗句。

接下来我们看看“树叶”与“木叶”在暗示性意味上有什么不同?林庚先生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你能否找到理论依据呢?(见第5段)
⒌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

我们
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木: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饱满
木叶:袅袅兮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疏朗微黄
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繁润绿色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
白,清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木叶”更能体现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

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三迁移
1.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

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

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

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

看以下三首咏梅诗:(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
比较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
感。

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
以上三首诗虽都是咏梅,但是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情境不同,导致其暗示性也不同.
同.
2.柳的意象: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但是柳树不单单有送别含义,还有一些暗示性的含义.如:…….(插入课件,给学生作练习)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不仅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而且生活中也有许多暗示性的东西。

比如红色暗示热情奔放,兴奋,喜庆。

绿色暗示青春,生命。

玫瑰暗示爱情......
学生举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