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排版】历史七级上册川教版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https://img.taocdn.com/s3/m/c8d2112d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0c.png)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曹魏重视农耕
翻车
屯田
魏国修建许多 水利工程,北 方的生产明显 恢复和发展起 来, “家家丰
足,仓库盈 溢” 。
蜀国的治理与开发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船只
吴-青瓷羊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 地区的联系。
比较一下战前袁绍与曹操各方 面的实力,再分析一下战争过程 中两人的所作所为,你能找出曹 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
《龟虽寿》
——曹操
自学看书第二目《赤壁之战》, 完成下列表格:
赤壁 之 战
时间 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失败 作用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学习要求:
(2)组织兵士耕田
2.《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时 间?兵力?战争特点?结果?
学习要求:
1.独立阅读课本第 一目以及历史案 (3分钟)
3.代表展示
4.评价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公元200年 袁绍和曹操
战争特点 结果 作用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第16 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背景: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农民起义 军阀混战
●曹操,字孟德。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在农民起义 中势力壮大起来。
●袁绍,字本初,出身“四世三公”, 是当时最大的军阀。
发散思维
你认为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是历史 的进步还是倒退?
( 张飞 )穿针-------大眼瞪小眼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赤壁之战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赤壁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fdb2b66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b.png)
1.情境法:先提出为什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输给孙刘联军呢?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再通过赤壁之战视频的播放,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利于快速解决问题。
2.比较法、讨论法:先出示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再次让学生知道如何简要分析战争。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历史
年级/册
七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四单元 16《赤壁之战》
难点名称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赤壁之战的整个过程了解较少,从那些方面分析战争存在困难。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如何用语言表述方面,高度的总结概述能力欠缺,这一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难点巩固)
一、 选择题
1、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下列关于这次战役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C )
A.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 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C. 孙刘联军偷袭烧掉曹军的屯粮
D. 船舰连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B )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巨鹿之战D.牧野之战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非常愉快的学习赤壁之战,知道了赤壁之战是曹操为了一统天下发动的战争,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战争的结果是曹操失败。分析了战争失败的原因,掌握了分析战争失败的方法。赤壁之后,曹操退守北方,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c1727873968011ca30091de.png)
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2、官渡之战
➢时间:公元 ➢交战双20方0袁年:绍。和曹 ➢特点:以少操胜 ➢意义:多 曹操统一北方,结束了北
方长期以来割据战乱的局 面。
二、赤壁之战
历史背景:
曹操统一北方,孙刘势力有所发展
魏
三国鼎 立
蜀
吴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板书设计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 官渡之战 200年
袁绍 曹操
二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孙刘联军
三 三国鼎立 魏220年
蜀221年
吴222年
巧记歌谣
200年曹袁战官渡,统一北方奠基础。 208年赤壁起战火,孙刘抗曹少胜多。 三国鼎立魏蜀吴,洛阳成都建业都。 三国经济有发展,230年卫温去台湾。
国名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220年
洛阳
曹丕
蜀汉
221年
成都
刘备
吴
229年
建业
孙权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北 河北: 袁绍. 方 河南: 曹操.
东 汉 末 年
官渡之战 200 年
基本统 一北方
要 统 一 南 北
南 刘备 方
辅佐
孙刘联合 组成 联军.孙权 大将 .赤壁 之战 208年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4.正确评价曹操,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趋势。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16课 三国鼎立(赤壁之战)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16课 三国鼎立(赤壁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20c7f4c6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51.png)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学好古代史上的战争成败原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时空观念,对历史人物的性格和主要事迹有一定了解。
难点教学方法
1.教师讲述侧重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性格的分析,有助于学生总结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2.有效利用地图、文物图片、示意图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历史
年级/册
七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四单元 16《三国鼎立》
难点名称
壁之战中历史人物成败的主要原因,进而感悟历史,总结启示。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通过对历史人物性格的分析,对战争背景和过程进行一定讲述,才能够理解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能够以少胜多打败曹操的诸多原因。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介绍赤壁之战发生的背景。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强大的对手袁绍,之后他用了近七年的时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踌躇满志的他写下来那首著名的诗歌《龟虽寿》,诗中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表达自己还有未完成的雄心壮志,大家可能都不知道,这一年曹操已经53岁了,年过半百,这个岁数就算在当今时代也是快要退休的人了,而他却说自己还有雄心壮志未完成呢,诚然,他的雄心壮志就是要乘胜打败南方割据势力,进而一统天下。此时南方最大的绊脚石是占据湖北的刘备和占据江东的孙权这两股势力,就军队人数和实力而言,他们远不及曹操的军队, 208年,曹操率领20万大军挥师南下,意气风发的他信心十足,准备将刘备和孙权各个击破,就这阵势就足以给对手强大的震慑。
二、选择题
1.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 川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23a2b251e79b8968022685.png)
屯垦壁画
有犁地的耕者
亦有列队而行的士兵
反映了当时军屯的情况
208年
赤壁之战
赤 壁 之 战 示 意 图
曹
刘 刘 刘
军结 胜果 : 孙 刘 联
特 点 : 以 少 胜 多
定立 作 了局 用 面: 的为 形三 成国 奠鼎
刘
赤壁 208年 之战
刘
鼎赤 立壁 形之 成战 的是 关三 键国
三 国 实 力 比 较
户数 魏 103万 人口 443万 兵力 60万
蜀
吴
28万
52.3万
94万
230万
10.2万
23万
当时统一的经济基础和力量对比条件都丧未成熟,这是三 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
系统总结:
①一种局面: 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 官渡之战
③三分天下:
赤壁之战 吴
魏
蜀
④四个人物: 袁绍、曹操、孙权、刘备 ⑤五个时间: 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9年
第 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示意图
作用:为 曹操统一 北方奠定 了基础
10万人
特点:以少 胜多
结果:曹操胜利
官渡 200年 之战
夜袭乌巢, 烧毁袁军 粮草
曹
操
3 、4 万人
曹操 胜
分析官渡之战
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谋略得当。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发展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 ④重视人才,唯才是举。
蜀 221年,刘备称 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吴
229年,孙 权称帝,国 号吴,定都 建业。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 川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1c43adef61fb7360b4c652b.png)
《关羽擒将图》明朝,纵200厘米、横237 厘米,绢本重彩。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根据《三国演义》关羽“水淹七军”内容绘画。
黄盖
周瑜
蒋干
鲁肃
曹操
反映赤壁之战的京剧《群英会》人物形象
学习测评
1.填写下表 战争名称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交战双方 共同特点
项羽、秦军 曹操、袁绍 曹操、孙刘联军
三国鼎立形势图
曹丕像
刘备像
孙权像
魏、蜀、吴的关系
白帝城托孤堂
诸葛亮像
成都武侯祠
蜀国的丞相诸葛亮,注意减轻赋税、奖励农耕、重视水利, 蜀国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丝织业尤其发达。诸葛亮还改善了同西 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祁山堡
在今甘肃省礼县城东,为诸葛亮统师三军、出祁山,进攻 曹魏的驻军营堡 。
——《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 片尾曲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公元二世纪、三世纪之交是一个引人 注目的时段。在这个不长的时段里,涌现出众多的风云人物,发生了 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十几个世纪过去了 ,这些人物和故事,仍是 史家论述的重要内容、文人创作的热门题材、百姓摆谈的鲜活话题。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史海拾贝 隆中对策
诸葛亮像
三顾堂
诸葛草庐
诸葛草庐:位于湖北省襄樊市。 公元1987年重建的仿汉建筑;当年刘 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此作《隆 中对》。
三顾堂 : 位于湖北省襄樊市 , 建于 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 1719 年),为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 对》的“纪念堂”。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像 该诗题在成都武侯祠内。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 三国鼎立名师教案 川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 三国鼎立名师教案 川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5aceadfd0d233d4b14e698a.png)
《三国鼎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与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
(2)进一步提高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能力;初步培养评价战争的能力和透过现象抓本质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以《三国演义》引入三国的历史,创设历史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段,让学生感受战争场面和人物性格。
(3)通过列表比较魏蜀吴三国的建国时间等知识;通过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形势。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的作用。
(2)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通过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1.赤壁之战。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1.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
2.三国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了解三国时期蜀国的有关史实,并预习课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我们刚才一起欣赏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然而这又是一段被演义笼罩的历史。
在你们的印象中,三国是怎样的时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四个板块:汉室衰微争天下偷袭乌巢战官渡孙刘火攻鏖赤壁鼎立之势话三国学生:齐读四个板块内容。
过渡:东汉末年,中央政权以名存实亡,政局混乱,烽火连天不休。
时势造就英雄,各个英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板块一。
板块一:汉室衰微争天下师:东汉末年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呢?1.东汉末年的局势课件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见第5张PPT。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含说课稿、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含说课稿、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e7193a702020740be1e9bff.png)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分析出各自的影响。
归纳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教师: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官渡之战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境况。
展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问题:这反应了一种什么社会情况?生试说。
教师: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曹操)展示:曹操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志向?(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探究: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为实现其远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准备?提示: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重视人才;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问题: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呢?(袁绍)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7课 三国鼎立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7课 三国鼎立](https://img.taocdn.com/s3/m/e7a7be27b84ae45c3b358cfd.png)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开篇之课。
本课上承秦汉时期,下启西晋统一,主要讲述了中国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的局部统一。
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从秦汉到西晋这一过渡时期,培养全面、连贯的历史观。
在依据地图讲述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经过中,培养学生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重建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在出示有关三国鼎立局面错误的材料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史料实证、去伪存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归纳、概括曹操在两场战争中不同的结果,掌握全面、客观地分析事件的方法;在通过史料评价曹操过程中,掌握以史为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系统学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局部统一,感受到社会安定、国家统一的重要性;通过史料佐证南海自古是中国的领土,树立主权意识。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教学难点】1.曹操在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原因。
2.全面准备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读一首《蒿里行》,叹战乱频仍读一首《龟虽寿》,欲统一中国读一首《却东西门行》,憾梦碎赤壁,穿越东汉三国播放歌曲《曹操》,教师紧接着引出话题:一首曹操把我们带回来纷纷扰扰的三国时期,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今天我们通过第17课《三国鼎立》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因为我所授课的对象是初一的学生,所以我选取了他们比较喜欢的流行歌曲—《曹操》,以达到让他们将注意力瞬间集中到课堂,又巧妙地导入到了新课。
)环节二读一首《蒿里行》,叹战乱频仍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教师过渡)同学们,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猜猜他是谁?(安排竞猜游戏,引出并介绍曹操),进而介绍曹操还擅长于写诗,一生写下了20多首有名的诗歌,我们先来看其中一首:蒿里行——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