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1-8)(1)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A欧洲源流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B美国源流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
传播学教程课程设计
传播学教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及方法,理解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机制。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传播媒介及其特点,分析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力。
3. 引导学生探讨传播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提高其对传播现象的洞察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实际案例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指导学生运用传播技巧进行有效沟通,提升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播学领域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其主动探索传播现象的欲望。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传播价值观,关注社会公共利益,传播正能量。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在传播活动中遵循道德规范,传播真实、有益的信息。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传播学教程的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传播素养,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传播人才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运用所学分析现实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传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播学基本概念:信息、传播、媒介、受众等,参考教材第一章。
2. 传播过程与模式:传播的线性、互动和网络模式,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参考教材第二章。
3. 媒介类型与特点:传统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与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特点、发展及影响,参考教材第三章。
4. 传播学理论:大众传播理论、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等,结合案例分析,参考教材第四章。
5. 传播与社会: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关系,探讨传播在社会中的角色,参考教材第五章。
6. 传播伦理与法规:传播活动中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传播伦理意识,参考教材第六章。
7. 传播技巧与实践:有效沟通、演讲技巧、新闻写作等,结合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传播技能,参考教材第七章。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如何把握传播概念(1)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4)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5)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6)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
2.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3.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联系:(1)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2)区别:(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4.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教程》第⼀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已考名解)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2、特点:1)⼀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定的社会关系中进⾏,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4)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定的共通空间;5)是⼀种⾏为,⼀种过程,也是⼀种系统。
3、类型:1)⾮⼈类传播2)⼈类传播:⾮社会传播社会传播——⼈的⾃我传播,⼈际传播,组织传播和⼤众传播。
⼆、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相互作⽤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
2、信息的功能: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状态、结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3、信息的分类:两分法:⾮⼈类信息和⼈类信息;三分法:物理信息、⽣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4、、信息的本质: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整体。
5、社会信息:(1)定义:⼈类社会在⽣产和交往过程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即除了⼈的⽣物和⽣理信息以外的,与⼈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切信息。
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2)特点:1)社会信息及其传递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为物理或⽣物条件的作⽤与反作⽤,⽽且伴随着⼈类精神和⼼理活动,伴随着⼈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2)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本⾝,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因此,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符号与意义的统⼀。
三、传播学1、定义: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2、社会信息系统(1)特点:1)⼀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可以⾃我创造、⾃我完善;4)具有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1.指传播双⽅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学教程资料
传播学教程资料传播学教程⼀、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传播的类型⾮⼈类传播﹛⼈类传播⾮社会传播:⾃我传播﹛社会传播:①⼈际传播②组织传播③⼤众传播三、传播形式:①符号和信号时代②⼝语时代③⽂字时代④印刷时代⑤电⼦传播时代⑥⽹络传播时代四、⼈类传播的演进规律:①传播⼿段与传播媒介随着⼈类发展⽽不断进步,传播⼿段与传播媒介随着⼈类发展⽽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类新的经验类型。
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类新的经验类型②加速度发展趋势③传播⽅式是叠加的五、传播学⾸先诞⽣在美国六、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直接导致了传播学的诞⽣】七、主要流派:经验学派(经验主义流派),主要阵地在美国。
⼋、四⼤奠基⼈: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研究⽬的是实⽤主义﹛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九、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02-1978)宣传理论:5W 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5Wwho say what to whom in which channel whith what effect传播者讯息媒介接收效果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受众分析媒介分析效果分析传播的三⼤社会功能: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承⽂化⼗、⼼理学家:卢因(1890-1947)“把关⼈”:筛选过滤的⼈场论、团体动⼒学、实验法⼗⼀、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两级传播论:哥伦⽐亚学派,调查研究法媒体—舆论领袖—受众⼗⼆、社会⼼理学家:霍夫兰(1912-1961)态度说服理论:耶鲁学派,实验法⼗三、传播学的⿐祖和创建者: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四、批判学派:阵地在美国两个学派⽐较研究⽬的研究焦点研究⽅法经验学派维护现状传播效果、受众定量分析、重实法、经验批判学派对现状进⾏分析、批判传播体制、控制分析定性分析、重思辨、理论⼗五、符号:是信息外在⾏使或物质载体,是传播过程中可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物⼗六、符号的分类:⑴语⾔符号①有声语⾔(⼝语)②⽆声语⾔(书⾯语)⑵⾮语⾔符号①语⾔符号的伴⽣物(声⾳⾼低字体⼤⼩等)②体态符号(表情眼神等)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习惯、服装等)⼗七、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解读俺认为的核心知识点(括号内数字为word页码):传播学的相关学科(1)社会传播的特点(1-2)精神交往理论(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2)信息社会(2)符号/意义(3)象征性互动理论(3)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3)人内传播(3-4) 5W模式(4)传播总过程研究(5)人际传播(5)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6)霍桑实验(7)企业识别系统(7)大众传播(8)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8)李普曼/拟态环境(8)极权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论(8—9)大众传媒的特点(9)“把关人”(10)麦克卢汉(10-11)“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11)受众(12)大众社会理论(12)“拷贝支配”理论(12)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13)子弹论(13-14)传播流研究(14)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两级传播(14)《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级传播(14)“有限效果”理论(14)“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究)(15)“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效果”(15)自信心假说(15)“使用与满足”研究(15-16)“议程设置”理论(16)“沉默的螺旋”理论(17)“培养分析”(17)“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18)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18)杜威/库利/帕克/米德(19)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19)施拉姆(19)香农/维纳(19)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19-20)第一章☆*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
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脉络图
《传播学教程》1、国外1)共享说互动说符号说影响说一、传播定义2、郭氏二、传播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三、传播功能:1、国外学者—————1)拉斯韦尔“三功能说”2)赖特“四功能说”3)施拉姆“功能观”(社会功能)4)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功能观”2、传播的正面功能——1)传播信息2)引导舆论3)教育大众4)提供娱乐什么是传播?3、传播的负面功能——1)混淆是非2)麻醉精神3)信息过量4)丧失自由5)审美弱化6)影响健康7)国家主权二/四四、传播模式:1、概念、内容、类型五2、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拉斯韦尔模式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六/七/十三3、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3)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4、系统传播过程模式1)赖利夫妇模式2)马莱茨克模式3)德弗勒模式五、传播进程: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六、传播现状: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1)概念2)影响和冲击2、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1)历史背景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个阶段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重要问题1)国际新闻选择的价值标准2)信息主权3)文化帝国主义……………………………………………………………………………………………………………………………………………………………………一、传播的符号1、信息——1)实质与特征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2、符号——1)定义2)特性3)类型二、传播者1、传播者2、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1)互动关系2)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①集权主义②自由主义③社会责任④苏联共产主义3、传播者与把关——1)“把关”“把关人”概念2)把关的原因:信息差异性—传者差异性—受众差异性3)把关的过程:收集信息—过滤信息—制作信息—传播信息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政治、法律2)经济3)社会、文化4)技术5)信息传播的过程?6)信息7)组织8)受众9)传者三、传播媒介1、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三/八2、认识媒介1)意义:认识传播手段、改进传播工作、认清发展方向九/十2)观点:取长补短十一/十二3)角度: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受众的参与度4)类别: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其人2)其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3)意义和局限四、受众1、受众:定义、分类、权利和动机2、主要的受众观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市场的受众3)权利主体的受众3、受众与信息1)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②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4、有关受众的主要理1)个人差异论2)社会分化论3)社会关系论4)文化规范论5)社会参与论五、传播效果1、传播效果概念2、传播效果研究历程1)枪弹论:概述——宣传研究——缺陷2)有限效果论:概述│①霍夫兰与耶鲁研究——传播来源方面研究:知名度、可信度、休眠效果、动机│传播方式方面研究:“一面理”VS“两面理”、“先说”VS“后说”│“结论由传播者提出”VS“结论由受众得出”│“情感诉求”VS“理性诉求”│传播对象方面研究:听从性、警钟效果、防疫论│评价:劝服艺术与说服效果;拘泥于实验性数据;人工实验环境│②两级传播理论——A、伊利研究B、舆论领袖C、两级传播与多级传播—评价有限效果论的缺陷3)适度效果论:概述①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评价②创新与扩散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③议程设置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理论应用、评价④教养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⑤知沟假说——背景、理论提出、基本观点、原因分析、理论发展与改进、意义4)强效果论:概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5)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理论:个体社会化——群体整合——社会变革……………………………………………………………………………………………………………………………………………………………………一、传播学的产生确立1)产生的背景: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社会环境——社会科学的发展2)为何诞生美国:政治——经济——社会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②美国源流4)四大先驱与施拉姆5)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传播学是什么?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三、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一/十四/十五2)批判学派①政治经济学派②文化研究学派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④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⑤法兰克福学派3)两者的比较:研究目的——研究焦点——研究方法——社会观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2)具体研究方法:①抽样调查法②内容分析法③控制实验法。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第一章:传播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领域理解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学科地位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领域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学科地位传播学的重要人物和理论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领域小组讨论法:探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学科地位1.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学科地位进行讨论和总结第二章:传播过程与模式2.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过程的要素和作用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理解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2.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要素和作用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传播过程的实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过程的要素和作用,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互动讨论法:学生参与传播过程的实例分析2.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实例分析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进行讨论和总结第三章:人际传播3.1 教学目标了解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人际传播的形式和途径理解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交、情感和认知方面的作用3.2 教学内容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人际传播的形式和途径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交、情感和认知方面的作用人际传播的实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人际传播的形式和途径小组讨论法:探讨人际传播在社交、情感和认知方面的作用3.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人际传播的形式、途径和作用进行讨论和总结第四章:大众传播4.1 教学目标了解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大众传播的形式和渠道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4.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大众传播的形式和渠道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大众传播的实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大众传播的形式和渠道小组讨论法:探讨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4.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大众传播的形式、渠道和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和总结第五章:跨文化传播5.1 教学目标了解跨文化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策略理解跨文化传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挑战5.2 教学内容跨文化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策略跨文化传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挑战跨文化传播的实例分析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跨文化传播的定义、障碍和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跨文化传播的应用和挑战小组讨论法:探讨跨文化传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用5.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跨文化传播的障碍、策略和应用进行讨论和总结第六章:传播理论与流派6.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理论的分类和主要流派掌握各流派的核心观点和代表人物理解传播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6.2 教学内容传播理论的分类和主要流派各流派的核心观点和代表人物传播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和影响传播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理论的分类、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探讨传播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6.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传播理论的分类、流派和应用进行讨论和总结第七章:新媒体与数字传播7.1 教学目标了解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数字传播的技术和平台理解新媒体与数字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和挑战7.2 教学内容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数字传播的技术和平台新媒体与数字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和挑战新媒体与数字传播的实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新媒体的定义、特点和数字传播技术案例分析法:分析新媒体与数字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和挑战小组讨论法:探讨新媒体与数字传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7.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新媒体的定义、特点和影响进行讨论和总结第八章:传播与社会8.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与社会的关系掌握社会传播的过程和机制理解传播对社会结构、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8.2 教学内容传播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传播的过程和机制传播对社会结构、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传播的实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传播的过程和机制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对社会结构、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小组讨论法:探讨社会传播的实例和传播与社会的关系8.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社会传播的过程、机制和影响进行讨论和总结第九章:传播与心理9.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与心理的关系掌握心理传播的理论和方法理解传播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9.2 教学内容传播与心理的关系心理传播的理论和方法传播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心理传播的实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与心理的关系、心理传播的理论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小组讨论法:探讨心理传播的实例和传播与心理的关系9.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心理传播的理论与方法、影响进行讨论和总结第十章:传播伦理与法规10.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伦理的原则和价值观掌握传播法规的内容和作用理解传播伦理和法规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0.2 教学内容传播伦理的原则和价值观传播法规的内容和作用传播伦理和法规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和挑战传播伦理和法规的实例分析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伦理的原则、价值观和传播法规的内容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伦理和法规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挑战小组讨论法:探讨传播伦理和法规的重要性10.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传播伦理的原则、价值观和法规的应用进行讨论和总结第十一章:国际传播与全球媒体11.1 教学目标了解国际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全球媒体的组织和运作方式理解国际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作用和挑战国际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全球媒体的组织和运作方式国际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作用和挑战国际传播的实例分析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国际传播的定义、全球媒体的组织和运作方式案例分析法:分析国际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作用和挑战小组讨论法:探讨国际传播在全球媒体中的地位和影响11.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国际传播的定义、全球媒体的组织和作用进行讨论和总结第十二章:危机传播与管理12.1 教学目标了解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理解危机传播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和挑战12.2 教学内容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危机传播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和挑战危机传播的实例分析讲授法:介绍危机传播的定义、策略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危机传播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和挑战小组讨论法:探讨危机传播的实例和危机传播与管理的原则12.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危机传播的定义、策略和作用进行讨论和总结第十三章:文化传播与认同13.1 教学目标了解文化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文化传播的策略和手段理解文化传播在构建认同中的作用和挑战13.2 教学内容文化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文化传播的策略和手段文化传播在构建认同中的作用和挑战文化传播的实例分析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化传播的定义、策略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化传播在构建认同中的作用和挑战小组讨论法:探讨文化传播的实例和文化传播与认同的关系13.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文化传播的定义、策略和作用进行讨论和总结第十四章:视觉传播与艺术14.1 教学目标了解视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视觉传播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和价值理解视觉传播对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的影响14.2 教学内容视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视觉传播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和价值视觉传播对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的影响视觉传播的实例分析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视觉传播的定义、特点和艺术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视觉传播对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的影响小组讨论法:探讨视觉传播在艺术领域的价值和影响14.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视觉传播的定义、特点和艺术应用进行讨论和总结第十五章:传播研究与学术写作15.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研究的学术写作规范和要求掌握学术写作的技巧和方法理解传播研究学术写作的重要性及其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15.2 教学内容传播研究的学术写作规范和要求学术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传播研究学术写作的重要性及其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传播研究学术写作的实例分析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研究的学术写作规范和要求案例分析法:分析学术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小组讨论法:探讨传播研究学术写作的重要性及其作用15.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传播研究的学术写作规范和要求进行讨论和总结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最终版)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第二节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第二节抽样调查方法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第四节控制实验法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定义1)库利(社会学角度)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施拉姆4)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传播学教程-目录
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二、传播与信息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三、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二、符号与象征符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见交流一、什么是意义二、符号意义的分类三、符号意义的暧昧性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第二节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动机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概念及类型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第二节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机制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第三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二、大众传播的特点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四、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第一节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四、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第二节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一、传播者与大众传播二、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第三节分众理论及其研究一、分众的概念、社会观和理论依托二、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三、有关分众需求的实证研究第四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一、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三、“培养”理论的外围第四节大众传播与现实“构建”——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一、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二、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三、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第五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三、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六节“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一、“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二、对“第三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三、“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和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一、世界信息产生和流通的失衡状况二、“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一、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二、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一、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二、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二节抽样调查法一、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二、问卷设计第三节内容分析法一、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二、内容分析的课题和用途三、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第四节控制实验法一、控制实验法的用途二、控制实验法的基本程序与技术。
传播学教程考研(自己整理彩色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九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十三章:世界传播与全球传播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社会学);皮尔士的传播定义(符号学)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信源、讯息、信宿)P3阿耶尔(不仅包括新闻、感情、命令等)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 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信号与象征符
符号 (sign)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 两大类。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 的载体。” 具体而言,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 对应关系。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传播者(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 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2、受传者(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 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 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根据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 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个基本前提是:
( 1 )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 来从事活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 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 程。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便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 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目的。 控制论传播过程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 程。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 系统结构
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
这些模式更多的是研究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
系统环境,更多地认识到传播过程是整个社 会运行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非语言符号指的是语言符号以外的在信息交 流活动中能够发挥意指作用的其他符号系统。
词语 声调 非语言线索 讯息 8% 34% 58% 100%
4、符号的基本功能
表述和理解功能;
传达功能; 思考功能,即引发思维活动。
二、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什么是意义
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 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 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符号
符号的意义 信号与象征符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符号的基本功能
意义的含义及产生 符号意义的分类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人类的象征行为 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
先天的本能行为,非后天的复杂学习 条件反射原理。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 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
– –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超越时空 无限灵活 发音经济 能动性和创造性
–
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口语传播时代 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 2、文字传播时代 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3、印刷传播时代 开始于公元450年 4、电子传播时代: 大众传播时代 始于19世纪中期 网络传播时代 始于20世纪80年代 这个历史进程不是媒介依次取代过程,而是依次叠加过程。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最普遍意义上的传播必然包含两个因素:信息 (传播的材料)流动(传播的方式)。因此, 所谓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流动过程,即社会 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 的体现; (3)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 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长久保存信息。 长距离传递信息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
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印刷传播时代
发表了印刷,民主就是不可避免的。
[英]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
表达性:它们能传送范围广阔的思想和感情 记录永久性:可以超越时间 迅速性:可以跨越空间 分布性:可以达到所有阶层的人们。
从社会学的角度和方法来分析大众传播。 揭示了基本群体与参照群体在传播过程中扮演 的角色。 认为传播系统处于一个包罗一切的社会系统 (即社会)的框架之中,传播参与者,其周围 群体以及更大的社会结构都处于这一社会系统 之中。大众传播过程影响这个更大的社会系统, 同时又受到它的影响。
赖利模式的评价
1、把传播过程看成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 个部分,同社会系统中的其他部分存在着无 法分割的种种联系,强调在考察传播过程时 绝不能抛开环境的影响。 2、只注意了有形的社会作用力作用,忽视了 无形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
传播障碍 传播隔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 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辨证关系中把 握传播 3、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动物传播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讯息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讯息
特点: 1、传播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没有传者和受传者的 概念。重点分析在于其角色功能,而非传播过程。 2、最适用于人际传播。 优点: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 行为的主体 缺点: 1、把传播双方视为对等关系。 2、更适用于人际传播,而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 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人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
“(传播)没有只属于它自己的土地。传 播是基本的社会过程。” ——威尔伯· 施拉姆
二、传播与信息 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说,传播无非是信 息的传递或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的特征与功能】(1)客观性和普遍性; (2)表达性;(3)流动性。
口语传播时代
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 语言传播的深远意义: 口语的特点:最基本、最重要、最常(通) 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口语的局限性:近距离传播;记录性差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文字传播时代
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 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2. 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特点:1、技术特征,有数学公式加以推演 2、将传播描述为一种直线、单向的过程, 5个功能 3、设置“噪音”这个负功能因素,讨论传 播过程中的信息损失
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单向的过程 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 的过程
4、媒介(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是讯息 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相互连 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指受传者接到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 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除了这几种主要因素之外,还有一些隐含要素: 传播关系、传播目的、传播环境、传播技巧、传 播干扰等。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拉斯韦尔过程模式局限
1、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 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使传播角色固定化。 2、忽略了反馈; 3、忽略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 4、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 同时将研究领域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关 联——事实上,传播在不断进行,很难独立出一个具体 和单一的传播行为。
2、符号意义的分类
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 – 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 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传播者的意义。 受传者的意义。 情境意义。
一个符号的意义依赖于它呈现的语境。 汽车(青少年-自由;环保主义者-污染和死亡; 汽车经销商-资产;司机-工作……)
从动物传播到 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 口语传播 文字传播 印刷传播 电子传播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传播的发 展进程
信息社会与信 息传播
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 –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1、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的特点 社会的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 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操作手,而是信息的生产 者和传播者 交易结算不主要依靠现金,而主要依靠信用。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 将将和全球成为
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
茨克模式
控制论模式和系统论模式的区别
控制模式 系统模式
微观的、单一的 注重传播内部机制 宏观的、综合的 注重传播外部因素
系统论的传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