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2.利用图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信息的敏感度。
7.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8.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考。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张我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形对气候、水文、生物等地理要素的影响。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撰写一篇分析报告。
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对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项地理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讲授过程中,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图表、实物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问题:
1.请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地理信息技术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方面有哪些优势?
3.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土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土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土壤”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及其分析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解读:教学中需重点落实的内容是“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其涉及自然与人文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体现了对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要求。

教学方法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突出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对于本节内容,教材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如何观察土壤、土壤的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土壤是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土壤的形成是各个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内容安排在大气、水、地貌、植被四个要素之后呈现,为学习本节内容作了知识铺垫。

通过土壤的形成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观念。

三、学情分析知识层面:学生在“地貌”一章学习掌握的“地貌景观的观察方法”对本节从不同维度观察土壤有借鉴意义。

之前学习的地形、气候、植被等内容为“土壤形成因素”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但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许多相关的自然地理知识仍较为欠缺,并且城市学生对土壤相对陌生,这增加了本节内容的学习难度。

因此,教学中需要教师搭建支架,提供必要的知识及信息支撑。

能力层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描述和问题分析的能力,但野外观察、地理实验的经验较为欠缺,动手能力较差。

因此,本节课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观察和动手体验的机会,提升其地理实践力。

四、教学目标依据课标和学情基础,预设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1、通过设计、组织与实施土壤考察活动,挖掘土壤剖面,采集土壤样本,通过动手、动眼、动脑来观察土壤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培养学生使用地理工具、野外观察、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培养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2、综合分析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人类活动等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对成土过程的影响,培养时空综合和要素综合等综合思维(综合思维);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学习,有利于学生深入认识区域特征,观察不同区域的土壤景观,认识区域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区域认知);4、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壤发展生产的观念。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4.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旨在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内涵。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一知识点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兴趣,将案例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地理素养。
2.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调整学习策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评价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作业小结巩固知识:教师布置了一篇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小论文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撰写。这种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教案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过程
3.[案例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1)生物对大气的影响:
(2)生物对水的影响:
(3)生物对岩石的影响:
(4)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活动]P86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五章教学计划: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五章教学计划: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五章教课计划: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课计划 (课程计划 ) 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种类互相构造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率。

下边来看看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五章教课计划: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吧!一、教课设计背景1.面向学生:高一学生???????2.学科:地理3.课时: 1 课时二、教课课题1.知识与技术知道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散布规律,并理解产生各样地理分异规律的主导要素;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种类及散布,描绘其基本特色;运用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解说地球陆地表面自然带的散布特色。

2.过程与方法经过网上搜寻、阅读资料、自主研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术对“世界陆地自然带散布图”进行剖析,并能够图文转换;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经度分异规律;经过研究学习垂直地区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第1页/共8页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激发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提升地理审美情味。

三、教材内容剖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模块中最后一节的内容,是对自然地理知识总结、概括和交融。

在教课中应充足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示学生的思想,培育学生的地理思想能力。

本节课从整体上看,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色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区分异规律。

陆地环境的地区分异规律是经过自然带的地带性散布规律来表现的。

本节课主假如以地理散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课时,利用互联网搜寻景观图,突出读图剖析、推测的环节,培育和提升学生剖析、推理能力。

四、学情剖析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具备自我控制以及自我加工信息能力。

在教课过程中以启示学生思想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参加为标记。

学生上一节课已经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世界自然环境有了必定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各个地方因为地理条件不同而致使形成的环境不同,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教学设计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

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看书自学、讨论。

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生物循环、平衡功能。

难点:平衡功能、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

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

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

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导入】创设情景情景:播放录像《大连自然风光》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生答:有动物、植物、河流、土壤、大气、地貌等。

引出课题: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教学过程】思考:录像中的地理要素食如何相互制约的?学生探讨回答:如:气候——水文、地形——水文、植物——地貌等。

师总结: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它们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

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壤景观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植被与土壤的兴趣。
-通过讲述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植被与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2.知识传授,注重方法
-采用讲解、举例、归纳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植被与土壤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总结植被与土壤的相互关系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案例一: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案例二: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频发,分析其原因及治理措施。
5.探究性问题: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形成不少于500字的探究报告。
问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植被与土壤面临着哪些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实现植被与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通过作业的实践与思考,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作业提交后,教师将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以指导同学们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1)以下哪种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湿润地区?
A.草原植被B.落叶阔叶林C.针叶林D.荒漠植被
(2)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是?
____________
2.简答题:请简要阐述植被与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提示:可以从植被对土壤的影响、土壤对植被的影响以及植被与土壤的生态环境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课堂小结,巩固知识
-在课堂结尾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巩固所学内容。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促使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探索。
6.教学评价,关注成长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情感态度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2.案例研究作业:
分组进行案例研究,每组选择一个典型的自然环境问题,如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案例背景和现状。运用GIS等工具,结合整体性原理,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治理方案。
3.论文式作业:
围绕“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这一主题,撰写一篇论文。要求学生明确论文观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自然景观的图片,如山川、河流、湖泊、森林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自然景观之间的联系。随后,提出问题:“这些自然景观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自然环境的定义,强调自然环境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学会运用该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收集和整理自然环境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整体性原理:详细讲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内涵,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该原理。
-案例分析:运用GIS等工具,让学生参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以生物和地形要素为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理解整体性的形成。

2.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3.通过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和论证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1.结合乡土地理和生物循环过程,理解地理要素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一个整体,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地形因素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影响。

2.通过比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分别形成的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统一变化特点,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并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桂林山水的形成过程和东北森林的变化对环境整体变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建立变化的,联系的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2、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学情分析】前四章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几个要素,学生具备了地理各要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章主要学习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构建了地理环境的总体总体特征。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总体特征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

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理论并解释地理现象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多选取课本和课外实例,结合家乡地理,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引入新单元】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自然地理因素?大气,水,地表形态等。

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构建了地理环境的总体总体特征。

自然环境又具有地域差异,地球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用说两个相同的区域了。

本章我们将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基本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

【导入新课】观看南漳县香水河景观图集,回答1、描述图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2、简要说明这里气候、水、植被和地形的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原理?教师:南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所以山中林木葱茏,常年溪水不断,形成瀑布峡谷等地貌。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3.情景创设与多媒体演示的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演示山地景区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美妙,引发他们对整体性原理的思考。同时,通过情景创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4.反思与评价的及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完美结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的有效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整体性原理是地理环境研究的核心思想,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2.运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取长补短,提高了自己的地理素养。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从事地理研究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通过对植被与土壤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培养地理学科素养。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植被与土壤为核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正确的价值观,为我国地理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教学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植被与土壤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但在具体知识深度和技能方面,仍需进一步拓展与提高。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增强他们对植被与土壤的直观认识。
3.多元化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通过GIS软件展示植被与土壤的空间分布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信息处理技术。
2.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掌握地理信息处理技术,进行植被与土壤的实地考察和分析是教学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关注植被与土壤资源的保护,树立绿色环保观念,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是教学难点。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植被与土壤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引入我国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植被与土壤的关系。
3.教学内容:简要介绍植被与土壤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4.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接下来的新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初步了解植被与土壤的基本概念。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讲解植被与土壤的相互关系,植被类型及分布特点,土壤形成过程及主要土壤类型。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破坏等。
2.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3.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绘制地理要素关系图、制作地域分异规律表格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地图、图表、统计数据等资料,提高学生从地理信息中提取、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设计实验、模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自然环境的规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以及它们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4.介绍自然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包括地球运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因素。
5.强调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地理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以下活动:
-结合案例教学,通过具体பைடு நூலகம்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规律。
-利用多媒体和GIS技术,提供丰富的视觉和互动体验,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直观认识。
2.教学策略: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自然环境的内在规律。
-比较、归纳、总结: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利用模拟实验,如模拟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动态变化。
4.教学评价: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

1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西北地区历史时期和现阶段自然地理环境及各要素特点的不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2、阅读资料,通过分析西北地区植被破坏产生的影响,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认识到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从整体性的视角提出解决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措施,激发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初步了解了整体性的内涵,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学生认知水平:学生用地理思维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地理环境整体性意识还不够强,需要不断加强感性和理性认识,激发内心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3重点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并且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特点。

能够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教学特色说明
1、本教学设计图象较多,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活动多、思考多,动手动脑的能力增强。

3、本课的知识可以学以致用,所以能够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4、角色扮演和创设情境成为点睛之笔。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小组合作: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倾听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4.实践与反思: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反思。通过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自然景观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环境的魅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我将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自然环境情境。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视频资料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环境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环境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五)作业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具体的自然环境案例,如:“请分析我国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我还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为今后的学习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环保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问题,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此外,我还将通过讲述地理人物故事、展示地理现象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现代人。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高中必修〔地理1〕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教学分析【课标解读】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局部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根底。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开展变化之中。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开展变化趋势。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自然环境。

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

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

第二,生物〔尤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也都是以植被名称来命名的。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

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

【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1?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各圈层之后的最后章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是自然地理的根本原理和规律,也是地理学科最根本的原理。

高中地理版高中必修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高中地理版高中必修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第三个问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做为必修一最后一部分内容,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对自然地理前面几章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因而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达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目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地理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在教学时,一定要加强读图分析环节,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学生对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等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有了初步把握。

通过上一个课时《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中水分和热量两个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因而,本节课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对垂直方向上的分异规律进行分析和学习,做到知识迁移。

三、教学目标1.认识山地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地域差异;2.理解山地垂直分异产生的原因;3.掌握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读山地垂直自然带图,分析归纳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内容四、教学设计思路1. 导入环节,课件展示2023年天山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荣登《国家地理》封面的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通过开门见山的设问:什么是垂直地带性规律?为什么说“天山是垂直地带性规律的最佳典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并导入新课。

2.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引导学生利用找出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新课学习环节,首先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根据旧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知识回顾),结合课件展示的图片,自主完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概念和成因学习;然后通过5个探究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内容进行逐步探究,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理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和规律总结归纳的能力;探究活动结束后,以表格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课堂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最后,展示天山从山顶到山麓的景观图片及天山南坡北坡景观图片,感受天山垂直地域分异的直观表现,体会为什么天山会成为垂直地带性规律的最佳典范,达到呼应课堂导入环节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自认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目录《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1)《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5)《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宋志扬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方法: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

(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学生回答】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活动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

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

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

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

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

这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

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学生回答】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阐述略)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阐述略)【板书】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略。

【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板书】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板书】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97活动。

【课堂小结】本课我们以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土壤的成因,认识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同时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板书设计】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湖北省应城市教学研究室易群进【学习目标】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课标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陆地自然带的含义、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班的李明同学,是一个旅游爱好者,近年来他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拍下了许多优美的自然风光照片。

[课件展示]海南岛(热带雨林)、武夷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京八达岭(温带落叶阔叶林)、漠河(寒温带针叶林)、锡林郭勒(温带草原)、塔里木盆地(沙漠植被)等地的自然景观图片(图片略)。

[设置问题]从这些景观图中,你能发现各地自然景观,尤其是植被的差异吗?[学生回答]学生观察展示的各幅图片,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知的地理现象,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为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唤醒知识与生活积淀。

[承转过渡]不同地区的植被不同,说明其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差异。

事实上,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无处不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