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的制度社会经济与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隋唐五代的制度社會經濟與文化

第一節政治制度

官制

隋唐的中央行政組織採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權制。但在隋代,職掌上尚未明確畫分,至唐,始趨完備,成為此後中央政制的藍本。

唐制,中書省為決策機構,掌制法出令,長官是中書令;門下省為審駁機構,掌審核和封駁中書省所出的法令,長官為侍中;尚書省為執法機構,長官為左右僕射(音一ㄝˋ)【一】,綜攬全國政務,下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就制度言,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有事則合議於政事堂。但實際上,大權在於中書令及侍中。日後逐漸演變,尚書僕射須有「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銜,才可入議政事。而三省以外的官員,如有此類名號,亦可入堂參議大政,使唐代宰相更為多人並置制。

地方的行政組織,隋文帝廢郡,實行州、縣二級制。其後稱州或郡,雖然名稱屢有改變,但二級的本質未變。唐初分天下為十道,結果,二級制又變為三級制。

兵制

隋至盛唐初期的兵制,沿襲北周的府兵而稍加改良。北周府兵是兵民分籍,由軍人自相督率;隋唐則納入戶籍,隸屬州縣,而成為兵民合一制。

唐代兵區稱為折衝府,擇要設置,以關中最為密集。府兵的來源,選自兵區家富而體健的丁男。他們不必擔負其他徭役,但須自備糧食衣裝。平時農耕、教戰;有事出征,臨時由中央命將統率;戰事完畢,兵還舊府,將歸朝廷。征戰之外,府兵還須應調入京宿衛,謂之「番上」,甚為煩苦。

高宗、武后以後,工商發達,經濟繁榮,府兵或因物質誘惑,棄職他就;或因土地兼併,無以自給,逃亡日多。至開元年間,府兵竟不能按時番上,玄宗被迫另行招募強壯人民十二萬充任,稱做「長從宿衛」,後改稱「彍騎」(音ㄎㄨㄛˋㄐㄧˋ,意為迅捷)。從此,府兵制變為募兵制,兵農分業,可視為關隴集團時代結束的一種宣示。

天寶以後,政治腐敗,彍騎漸廢,鎮兵為藩鎮所控制,天子僅有禁兵,兵制於焉大壞。五代為唐藩鎮的延續,其兵制亦以禁軍為主。

田制與賦役

隋唐田制為「均田制」。隋制,丁男受露田八十畝、桑田二十畝,婦女受露田四十畝。唐時,改露田稱口分田、桑田為永業田。口分田身死還官,永業田可傳於子孫。丁男受田多寡與隋同,但婦女不給田。

隋代的賦稅,有田租和戶調,丁男每年且須為公家服役。唐因隋制,定為「租、庸、調法」。每丁歲納粟二石,是為租;每丁歲服役二十日,是為庸;每戶歲納綾、絹(生

白繒)、絁(音ㄕ,粗紬)各二丈,綿(絲綿)三兩,是為調。

安史亂後,兼併益盛,戶籍散亂,田地的授還成為具文,租庸調的制度逐遭破壞。德宗時,宰相楊炎創立「兩稅法」,規定政府量出為入,依民戶的貧富等級課稅,每年分夏、秋兩次徵輸,概以錢計,省其徭役。由於合乎簡單、公平的原則,而為以後的朝代所沿用。

刑律

隋文帝定律,已較前代寬平,唐代承之,再去煩峻。太宗改重就輕,進步更多。高宗又續修訂,並令就條文逐條注釋,分成三十卷,通稱唐律疏義,成為後世歷代法律的模範,同時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律書。

唐律的基本觀念,以禮教為中心,所以論刑定罰,頗受尊、卑、貴、賤差別的影響。同時,唐律也充滿仁恕的精神,對死刑犯特別審慎,並且擴大減刑的範圍。這種觀念與精神,大體為以後的朝代所繼承,而成為我國傳統刑律的特點。

科舉

隋廢魏晉「九品官人法」,改行科舉,意在摧毀門閥。雖謂拔擢人才,實欲集權中央。煬帝時,首建進士科,由士人自行報名,參加策試,及第者得任官職,是為我國科舉制度的開始。

科舉至唐而大備,唐代取士的途徑分為三種:一由學館挑選,稱為生徒;二由州縣貢舉,稱為鄉貢;三由天子詔徵,稱為制舉。其中,鄉貢必先經過縣試、州考合格,始可貢舉於中央,所以較受重視。所有生徒、鄉貢,都須送禮部,一起接受分科考試。考試科目甚多,以「明經」和「進士」較重要。尤其進士,因為必須兼試策論和詩賦,及第較難,而且較能測出考生的才能,因此最為社會所注重,一般文人也以出身進士為榮。故唐代宰相大臣,多數是進士出身,並非無因。五代攘亂,惟後周與南漢頒行科舉取士之制,大致與唐制相仿。

科舉對中國的政治社會影響甚大,一則取才任官有比較客觀的標準;二則仕途不為少數集團所壟斷;三則機會均等,名門寒族公平競爭,社會階級由是逐漸消融。

【注釋】

一、唐太宗未即位時曾任尚書令,故日後無人敢居此職,改以左右僕射為尚書省的長

官。

【研究與討論】

一、研討隋唐相權的演變,並將之與秦漢比較。

二、何謂府兵?何謂彍騎?

三、何謂租庸調法?何謂兩稅法?試比較其得失。

四、唐律在中國的法制演進史上有何重要性?

五、討論科舉制度對後世政治、社會和文化的影響。

【附圖】

圖十唐文官像

圖十一唐代十五道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