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社会群体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无)第二章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提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

(《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 -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2:齐美尔的观点:社会学是研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3: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1)整体性(最其本的特点) (2)综合性 (3)实证性(4)应用性4:社会学的功能:一,研究功能:1:描述性功能2:解释性功能3:预测性功能4:规范性功能二,教育功能: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三,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四,社会批评功能5: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筹划阶段第一,选题第二,建立研究假设第三,制定调查工具第四,组织人力第五,筹集研究经费.二,实施阶段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一)问卷调查(属于”定量分析方法”)(二)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属于”定性分析方法”)(三)社会实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方法”)(四)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方法)可分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类.7: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8: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9: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区别:(一)着重点不同(四)学科基础不同(二)依据不同(五)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三)手段不同们(六)结论表述形式不同10: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11:帕森斯提出社会行动有三个要素:1目标2:情境3:规范12: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13: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互动过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第三章:社会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四)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3: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4: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是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5:马克思主义主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动的动力.(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6: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7: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1:角色人格体系2:价值规范体系3:权力制度体系4:行为交换体系.8: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9: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10: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1: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人口资源(二)自然资源(分为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的特点:1:首先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2:自然资源的系统性.3: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三)可持续发展11: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12: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一)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三)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力,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四)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便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第四章:文化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2:文化的构成要素:(1)物质形态要素. (2):精神形态要素. (3):语言符号要素.(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3: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2:文化集丛3:文化模式.4:文化的功能:(一)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二)社会导向功能(三)反功能5:最早对习俗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6: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的规范.7:法律的特征:1公正性2:强制性.8:法律的社会功能:1:惩罚功能2:威慑功能3:教育功能.9:对神圣的信仰是宗教的中心特征.10宗教的正向功能有:(一)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二)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三)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11:文化传播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第五章:社会化1:所谓社会化:就是对个人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2: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在时间上,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二)在内容上,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内涵(三)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以及社会化结果的社会性.3:社会化的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体完善功能.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5: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6:我国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7: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因素,即个人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第六章: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一)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二)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三)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菲克尔)3:拟剧论4:“交换”构成要素:1:目标2:付出3:回报4:效益5:“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2:非特质的交换6: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7:社会互动的符号:1:语言2:身体语言3:个人空间8:空间距离提出四种空间是(霍尔):1: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到4英尺)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到12英尺)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寸以上的距离)9:社会网络的特征:(一)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二)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社会学概论-第7章--社会组织

社会学概论-第7章--社会组织

7.1 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点
7.2.1 社会组织的定义
• 社会组织的含义 • 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了的社会。社会组织实质上是一种建立
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群体活动的形式。 • 它有广狭两义,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类一切共同活动的群体,
既包括家庭、家族、和邻里等初级社会群体,也包括政府、政 党、企业、学校、医院和宗教团体等次级社会群体。狭义的社 会组织主要是指次级社会群体,即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的目标 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具有协作性的群体。 (1) (P100)
7.1 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点
7.2.1 社会组织的定义
社会组织的形成
村落、社区
原始群、
家庭、氏族、

家族






体 生产力不发达
熟人社会
业 缘 群 体
政治、经 济、文化 等组织
趣 缘 群 体
基于兴趣、 爱好而结 成的组织
劳动分工复杂、 陌生人社会
7.1 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点
7.2.1 社会组织的定义
矩阵型
公司总裁
项目小组1
职能1 A11
职能2 A12
职能3 A13
项目小组2
B21
B22
B23
项目小组3
C31
C32
C33
组织结 构形式 直线型
职能型
直线型
矩阵型
事业部 型
主要优点
●管理结构简单 ●指挥命令关系清晰、统一 ●决策迅速 ●管理费用低 ●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人 才的作用 ●管理工作细致、深入
纪律和程序。包括规章、法规、内部细则、命令、奖惩制度和 达成任务的时间表。 • 正式结构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促使组织高效率地达成目标。每 个成员分担不同的任务,与别的成员的关系和互动模式,约束 和奖励手段等等。 • 以正式结构为主的组织就是正式组织。

社会学概论 第七章群体

社会学概论 第七章群体

第七章群体第一节什么是群体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它是社会和个人的中介。

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为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不同,它不是由上级社会结构组织起来的,而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

因此,一般说来,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

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这鞥是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

这连个概念由萨姆纳在《民俗轮》一书中最先提出。

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和成员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参照群体不是人们所属的群体,而是个人心目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常常是参照这个人的目标或标准。

社会学概论(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社会群体)

集体行为(集体、大众)概念: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脱离或者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

特点:1.人数众多2.非个性化(集体匿名):自我约束力大大下降3.暂时性4.狂热性:个人理性被集体狂热影响常见集合行为(一)恐慌(二)流行1.具有新奇性、消费性、周期性和选择性2.流行是个人表现和从众心理的统一(三)谣言1.简略化:过分概括2.片面化:断章取义3.同化:添油加醋4.逻辑化:自圆其说社会群体(p111)定义:又称社会团体,一般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一群个人的集合体广义: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者是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由持续的直接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与集群区分集群:临时集中起来的人群(乘客)与社会类属区分社会类属:有共同社会特征的一类人(老年人、大学生群体)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形成归属感)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亲疏远近)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初级群体:不明显次级群体:明确严格5.有一致行动的目标和能力类型(p113)(一)根据成员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1.初级群体(首属群体):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2.次级群体(次数群体):为了某种特定目标(二)根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划分1.正式群体2.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无明确规章(三)按照成员的心理归属划分1、内群体:成员在心理上的自觉认同2、外群体:内群体外的人组成(四)按照成员的身份归属1.所属群体:成员身份所属于的群体2.参照群体:被某些成员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五)按照人际关系划分1.血缘:血缘或生理关系2.地缘3.业缘:劳动环境和职业4.趣缘社会群体的结构和作用过程一、群体凝聚力(内力)定义: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在群体之中整合为一体的力量二、群体凝聚力的发展层次1.人际吸引2.形成规范并遵从3.统一群体和自身目标、内化群体规范三、影响凝聚力的因素1.群体是否有吸引力以及成员是否能够感受到吸引力2.个人和群体利益能否保持一致:互惠性原则3.群体关系的结构是否有互补性和一致性一致性:目标、利益互补性:气质、性格功能1.正功能(1)承担社会化的任务(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3)维护社会秩序2.负功能(1)压抑个性和积极性:群体压力与盲从(2)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小团体”。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它主要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社会学会使人们更清楚的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之中更为人们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此社会学可以说是研究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己任,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

由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互相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心里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泛的视野以及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以及社会问题,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完善自我。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有,社会学导论、社会学简史、个体的社会化、文化与社会运行、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互动、社区、婚姻与家庭、社会变迁等。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是书熟练地掌握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用于改造社会更加的完善自我。

三、教材使用郑杭生/北京/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四、考核,评分标准采用平时4次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80%的成绩综合评定的办法。

五、课时分配根据教学计划68学时,每周4学时。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言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作有概括的理解,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学生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

重点和难点:1.熟练掌握:社会学的定义,特点,研究领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社会学的实践作用。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越轨行为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越轨行为
2019/2/25 11
三、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1.越轨行为的社会危害 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稳定。 破坏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 降低群体和社会的凝聚力。 2. 越轨行为的积极作用 积极的越轨行为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越轨行为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 越轨行为可以从反面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越轨行为可以成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预警器。 2019/2/25 12

第二节 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以及心理因素的解 释
1. 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有机体来解释越轨


2.用心理因素来解释越轨
13
2019/2/25
二、社会学的解释
与环境学、生物学、心理学不同,社会学家 在解释越轨行为时往往强调越轨行为是一种 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因而, 社会学家更倾向于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 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解释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 其主要的理论解释有: 社会失范理论、亚文化理论、标签理论、差 异交往理论等。

2. 亚文化理论


亚文化理论又称文化传递理论,试图从人们的社会 文化背景中寻找越轨行为的原因,其特征是将越轨 行为也视作一种文化所规定的社会行为。 该理论认为,与社会主流文化不一致的较小的文化 组成部分就是亚文化,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内部包含 着许多亚文化,每一亚文化都有自己不同于主流文 化的独特的目标和价值。共享某一亚文化的群体就 是亚文化群,它是主文化群的一个分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越轨行为的界定
越轨不仅对社会学家而言是一个主要问题, 对整个社会而言也是如此。但不同学科提供的 解释方法不同,识别标准也不一样。 例如法律标准和宗教标准对越轨的界定都 是十分严格的。这两种标准都有着专门针对越 轨行为的成文规则,如基督教里有摩西十诫, 佛教里有五戒。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医学标准、 价值标准和统计标准对越轨行为的界定。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七章 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七章 社会互动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2、竞争 • 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 夺。 • 竞争具有以下特点: ✓ 首先,它必须是人们对于同一个目标的追求,目标不同 就不会形成竞争。 ✓ 其次,这个被追求的目标必须是比较少的和比较难得的,即一 个人或者一些人夺取到了目标就意
3、广度 • 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4、频度 • 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 • 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 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
的一种联合行动。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为仅靠 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目标。
书籍、图形、电话和互联网等手段进行 信息交流,形成社会互动。 ✓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 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 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 熟悉情境主要是指我们与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的场合。家庭成员、亲戚朋友、 邻居、下班后的同事之间的交往就属此 类。这时互动双方并没有特定的目的,行为方式上可以较为随便,不必严守工作规则或社交礼貌,按社会习俗行事即 可。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一、社会互动的情境
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来分,有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三种情境。
• 情感关系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它可以满 足个人在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 需要。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群体与组织(自考版)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群体与组织(自考版)

• 三、初级群体 • 涵义: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 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 初级群体特征 • ①规模小 • ②是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 ③是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 • ④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 ⑤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
• 初级群体类型: ①家庭 ②邻里 ③伙伴群体 • 初级群体的变化趋势 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初级群体出现 了衰退和外移的趋势。
第二节
组织和组织理论
• 一、组织的概念: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 而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 制度化的群体。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 社会。组织的普遍存在提高了人民的社会活动 效率,延伸和扩展人类自身的能力。
• 二、组织过程 • (一)组织决策 • 概念:是指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 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 过程。 • 过程: 四个阶段①情报阶段②设计阶段③抉择阶段 ④审查阶段
• (三)科层制优点和弊端 优点:相比其它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 管理效率高 弊端: 1、形式方义 2、繁文缛节 3、用人困• 科层制强调严格照章办事,过度的照章办事会产生形式主 义的弊端,即组织成员将把照章办事本身视为首要的甚至 唯一的行动准则,而真正的组织目标反而不被人重视。 • (2)繁文缛节。 • 科层制强调组织各部门和成员之间的各种交涉应具有正式 性,通常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或特定的仪式来进行,由此会 产生繁文缛节的弊端。过多的公文往来和举行仪式将大大 降低组织的工作效率,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 (3)用人困境。 • 科层制规定按规章给予晋升的机会,会产生源于“彼得原 理”的用人困境问题。指个人的晋升往往依据其在当前职 位上的表现,而非依据此人是否具有所将晋升的那个职位 的能力。由此会造成能力不充分的人不恰当地占据了较高 的职位,从而降低了组织的行动能力。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练习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练习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群体与组织(共73道题)1.【单选题】群体功能的具体体现及组织的灵魂是(D)A成员关系B行为准则c社会成员D群体目标文字解析:P143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2.【单选题】属于人群类别的是(B)A消费者协会B看热闹的人群C工会组织的旅游团D训练的军队士兵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3.【单选题】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D)A内群体和外群体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c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4.【单选题】家庭属于(A)A首属群体B次属群体c正式群体D非正式群体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5.【单选题】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区分标准是(B)A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B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c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D群体的规模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6.【单选题】初级群体概念的提出者是20世纪初的(B)A泰罗B库利c法约尔D巴纳德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7.【单选题】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是(B)A初级群体B次级群体c正式群体D外群体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8.【单选题】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B)A内群体和外群体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c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文字解析:P145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9.【单选题】霍桑实验的代表人物是(D)A泰罗B库利c法约尔D梅约文字解析:P145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0。

【单选题】内群体和外群体概念的最先提出者是(A)A萨姆纳B库利c法约尔D梅约文字解析:P145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1.【单选题】参照群体的概念是由(D)提出的。

A库利B萨姆纳C梅约D海曼文字解析:P146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2.【单选题】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称(B)A亲密群体B初级群体c同辈群体D次级群体文字解析:P146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3.【单选题】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B)A0~10人B0~20人c0~30人D0~40人文字解析:P146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4.【单选题】以性格、志向、兴趣、感情、个性等因素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非式群体是(B)A次级群体B伙伴群体C利益群体D参照群体文字解析:p147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5.【单选题】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这指的是(C)A团体B人群C组织D集体文字解析:P147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6.【单选题】组织经常对其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成绩考评和总结并作出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惩,这是一种(D)A预先控制B现场控制c结果控制D反馈控制文字解析:P148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7.【单选题】多以成文形式出现的组织沟通方式为(C)A纵向沟通B横向沟通C正式沟通D非正式沟通文字解析:P148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8.【单选题】在组织决策过程中,对已选择的行动方案进行评估,属于(D)A情报阶段B设计阶段C抉择阶段D审查阶段文字解析:P148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9.【单选题】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就是(B)A组织决策B组织沟通C组织控制D组织监督文字解析:P148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20。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7-9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7-9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第七章社会互动1、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特点与类型。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体与群体)之间;②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③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④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模式;⑤社会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格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类型:①根据参与人数划分:二人互动、三人互动与多人互动②根据社会互动的主体类型划分:人际互动与群体互动③根据互动的目的划分:熟悉情境互动、生活情境互动、社交情境互动④根据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性质划分: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⑤根据社会互动主体间的利益、权力关系及其性质划分: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与顺应2、简述网络时代社会互动的特点。

①网络互动的超时空性②网络互动的匿名性和符号性③网络互动的自由、自治性3、简述社会互动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提出一种小群体研究方法——互动过程分析。

他认为,小型群体的面对面互动包括12类互动范畴,涉及取向、评价、控制、决定、紧张和整合等六项功能性问题,互动可分为下列阶段:①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问题。

②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

③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在互动的各阶段中往往伴随情绪因素,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

(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①敌对或竞争。

这是最初级和基本的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组织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组织
生产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是从事物质生产,完成服 务性、福利性目标,如工厂、医院等。通过这类组织 社会可以从环境中获得足够的资源以适应人类的生存。
政治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在于保证整个社会的目标 获取和实施社会权力的配置,如政府组织、政党组织。
整合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 会秩序,如法院、监狱、警察组织等。
非正式组织的成因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菲力浦•塞尔斯尼克从 结构-功能分析模式的角度研究非正式组织。
-组织内部相互作用的个人、亚群体、正式和非正式的 关系所构建起来参照群体看来,作为行为主体的人, 当他们以正式组织参加者的身份出现时,实际上他们 内在地存在一种抗拒理性的欲望和倾向。
-这种欲望和倾向表现为他们对科层制中非人格化的排 斥,以保持他们的人格需要和日常习惯。这样做或许 还是为了信守对组织外的某个群体的承诺。
2. 非技术行为:是指对组织目标无直接作用的行为。 3. 根据行为是否涉及他人的维度可将行为划分为涉他行为和独自
行为。 4. 涉他技术性行为,独自技术性行为,涉他非技术行为,独自非
技术行为。
四类行为中,稳定的、持续一定时间的涉他非技术 性行为就会引发非正式关系,而涉他技术性行为往 往带有社会性,所以这种行为也易于滋生出一定程 度的非正式关系。
特定的活动目标。现代社会的高度的分化和整合,使 新的目标不断出现,组织的新陈代谢加剧。
正式的行为规范。主要是指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这 些制度以更正式、细致、严格、书面公文的形式使行 为规范明确化。

一定的组织机构 。即被制度化了的权力体系。纵向看, 这个权力体系使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成为支配和服从 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横向看,权力体系使 组织成员之间形成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关系。组织中 判定权力合理性的依据是权力行使者是否占据着相应 的职位和负有相应的责任。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重点总结-考试必备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重点总结-考试必备

社会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第一章社会学概论1.社会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典人物:⑴奥古斯特·孔德:孔德创造了社会学这个词。

他认为,社会学的目标是去发现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新的秩序。

⑵赫伯特·斯宾塞:他提出了社会像一个有机体——一个自我管理的体系的思想。

斯宾塞提出社会就像物种那样,由简单向复杂进化。

斯宾塞反对政府干预社会事务,因为他认为这种干预会阻碍这些自然发展规律。

⑶埃米尔·迪尔凯姆: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主要应关注于他所谓的“社会事实”。

他坚持认为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特征来解释。

2.社会的含义:从内在本质来看,社会就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外在形态来看,社会就是人和自然环境以及人和人之间有机结合而成的共同体。

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里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3.社会学的概念:是用文字来概括地说明一个概念内涵与外延,将概念所指的某类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是对某类事物或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

第二章文化4.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即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5.文化的特征:⑴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⑵文化的复合性。

⑶文化的象征性。

⑷文化的传递性。

“文化反哺”⑸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6.符号的含义: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7.语言:定义语言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社会学概论第7章

社会学概论第7章

本章序号及名称第七章社会群体本章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1.社会群体的特征;2.群体内部关系;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一、人类的群体生活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

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首先,是劳动的需要。

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

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

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

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

只有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

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

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

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它主要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社会学会使人们更清楚的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之中更为人们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此社会学可以说是研究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己任,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

由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互相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心里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泛的视野以及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以及社会问题,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完善自我。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有,社会学导论、社会学简史、个体的社会化、文化与社会运行、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互动、社区、婚姻与家庭、社会变迁等。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是书熟练地掌握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用于改造社会更加的完善自我。

三、教材使用郑杭生/北京/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四、考核,评分标准采用平时4次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80%的成绩综合评定的办法。

五、课时分配根据教学计划68学时,每周4学时。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言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作有概括的理解,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学生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

重点和难点:1.熟练掌握:社会学的定义,特点,研究领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社会学的实践作用。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社会群体与组织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社会群体与组织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第七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人们进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又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还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功能单位,它们在社会系统的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章将介绍社会群体的定义、分类、主要结构和特性,以及作为社会群体基本类型的初级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的定义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任何个人都不得不依靠他人来满足其物质和心理上的需要。

我们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吃饭、休息,到单位上和同事们一起工作、学习,闲暇时间和朋友们一同聊天、游戏……总之,人们的大量活动是在群体中完成,大量的时光是在群体中度过的。

正是因为社会群体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所以它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

不过,并不是任何人群体都可叫做社会群体,社会学里的社会群体概念有着更加严格的定义。

所谓社会群体(social group ),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所结成的有共同生活活动的稳定集体。

它既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任何个人脱离群体就难以生存),又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实体。

社会群体不等于其组成成员的简单相加,它会形成一种完全属于自身的特性,区别于每个成员的个性、信仰和价值观。

社会群体具有如下区别于一般群体的基本特征。

(一)持续的互动。

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社会互动,他们的交往不是一次就终结了,其相互关系必然维持较长的一段时期,如家庭、邻里、朋友圈、机关、学校、公司等都是如此。

那些偶然碰在一起、暂时发生联系的人群,例如在书店、商店购书、购物的顾客,同乘一架飞机、一辆公共汽车的乘客,因交通事故而围观的人群等等,由于这些群体中的人们相互间不存在持久的交往,因而并不构成社会群体,它们只是简单的人群聚合体(social aggregate )。

此外,统计上按某种共同特征归类的人群体一般也不叫社会群体,如男人或女人、老年人或青年人、工人或农民等等。

社会学概论-- 社区

社会学概论-- 社区

农业社会中的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农业社会中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农业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农业社会中宗教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农业社会中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军事的职业化也促进了城市的扩大。 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工业化带来了贵族城市向市民城市的转变
四、社区分析的理论视角


伯吉斯的“同心圆区”模型把芝加哥城市划为相继连续 的五个同心圈,每个同心圈包含各自独特的人口和活动 方式。 城市社区的概念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被丰富了,出现了郊 区化的理论。 根据西方社会的发展,城市社区的研究者提出了后现代 城市的理论。 虚拟社区理论工作者出现在互联网时代。
第二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一、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特征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在经济活动的类型与方式上的差 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在地理和人口方面的差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上的差异 城市社区成员和农村社区成员在文化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差 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发展
社区发展是社区研究的重要内容,指社区居民在政 府机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 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 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社区建设是联合国文件中所倡导的“社区发展” 的体现和深化,都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 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 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 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社区服务就是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 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服务活动。主要包括:社 区养老服务、社区助残服务、社区家政服务、社区医疗 服务、社区就业服务等。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 社会组织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 社会组织
中外黑社会组织现状:
2、现代社会是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传统社会:
二、社会组织的涵义
什么是组织? 广义:泛指一切社会群体 狭义:次级群体 三种视角: 理性系统: 自然系统: 开放系统: 定义: 组织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在与环境的互动 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关系和结构模式 的社会实体。
三、组织的基本要素:
1、参与者 :成员准入标准、资格
2、目标体系:个人目标、组织目标
3、组织结构:
规范结构:规范、职位、角色和权威
“应该怎么样” 行动结构:“实际怎么样”
4、技术:硬件、软件技术
5、组织环境 :外界社会环境
四、社会组织的特征
1、组织目标的特定性和明确性 2、组织成员的契约性关系:位置与角色
一、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一)正式结构 ~指组织内部各个职位、部门之间正式 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模式,是经 过精心设计的组织形态 正式结构的构成要素: 职位:数量、类别、要求等 部门:相关职位的稳定组合:经常化、程 序化、制度化 正式结构的主要形式:
1、传统形式的组织结构
(1)直线制
二、组织权力结构
1、 集权 和 分权 2、家长制与科层制
3、官僚主义问题:P190
家长制 决策
制度
科层制 经组织集体讨论决定,行政部分 执行
事本主义,公事公办
凭家长(长官)意志,一言堂
没有制度或制度形同虚设, 只依据个人直觉、经验、 惯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传统权威(世袭制、终身 制) 个人委任制(建立在成员 对家长效忠、服从之上, 任人唯亲,因人设位) 分层不明或简单化,分工 不明,责任不清,推委、 扯皮
(2)职能制 (3)直线参谋制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 越轨行为剖析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 越轨行为剖析

《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卷》中对 越轨所做的定义是:


越轨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又称为离轨行 为或偏离行为。越轨行为的特点有: (1)具有相对性,即它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 件下才成为越轨行为。某一社会成员或群体中的越 轨行为,在另一群体中可能是正常或正当的行为; (2)必是违反重要的规范; (3)是多数人不赞同的行为; (4)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 (5)越轨的程度以及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行为 触犯规范的重要性。

一、越轨的含义

对于越轨的含义,道格拉斯认为,我们 应使用一种不封闭的定义,它有助于在现实 生活表明我们正在研究的东西。他将越轨定 义为:“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判定是违反其准 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感受或行动”。为 了理解这一点,道格拉斯设计了一种上大下 小的“越轨漏斗”,其中装满了各种可能的定义。
2. 价值标准
以道德、习俗或价值观作为认定越轨的准 则,这是最为总要也是最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标 准。因为不需要借助于纯科学的手段就可以表 达对越轨的态度,这恰恰是反实证主义学派的 基本立场和研究方式,因此这是从本体的意义 上理解越轨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
在现实中,实证研究同样也要伴随着思辨 的方式的越轨的价值含义加以界定。比如对酗 酒者酒后驾车违章情况的研究,我们可以测量 酒精对人的辩证能力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会 注意到开车去喝酒的人,在没有酒后驾车之前, 他们的规范意识就很可能已经出现了某种偏差。 也就是说,他在清醒的时候就有过超常规的违 章记录,或是喝酒时就决定了酒后驾车,而不 是因为他喝多了而稀里糊涂地驾车肇事的。 这就是价值标准在研究中的作用之一。
第七章 越轨行为

越轨是一个生活中时刻无法回避的 现象。如果说你每天的生活都是井然有 序的,那么,你越轨的机率就会比较小; 如果你是个不拘小节、生活放肆的人, 你越轨的倾向就可能比较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社会群体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群体 的概念、特征与类型,掌握社会群 体对于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重要 价值,明确社会群体的结构及其作 用过程,着重把握初级社会群体的 特征、形成条件及其功能,重点认 识家庭的涵义、类别,理解影响家 庭功能变迁的诸多社会因素。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领导方式: 1、权威型(独裁型):领导决定群体政策
和分配任务,一人单独发号施令。 2、民主型:领导倾向于与群体成员讨论、 交流以确定政策和任务 3、自由放任型:领导散漫怠惰,几乎不对 群体成员进行任何指导、组织、管理,任其 自由行动。
群体决策指在群体活动中,针对群体遇到的问题而 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第一阶段:发动全体成员发现实际问题并分析已掌 握的事实 第二阶段:着重进行评价 第三阶段:展开商议和争论,达成妥协,最终拿出 一致的决策来 第四阶段:群体成员开始以各种方式消除在第三阶 段因争论或意见不和而形成的关系失衡,以使整个 群体达到最初的平衡。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和 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 正式群体:群体的正规化程度比较高,其成员互动采 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 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成文的规定。 形式:现代公司、医院、军队

非正式群体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其他某种 需要自发形成的群体,群体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 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 形式:朋友群体、邻里群体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一)有稳定的社会关系
(二)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三)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四)有一致的行动能力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

(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据群体成员的互动关系)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最古老、最基本 形式:家庭、邻里、游戏伙伴 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 规模大,成员多,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 来建立。 形式:学校、职业群体、社团

(三)内群体与外群体(群体成员与群体的
关系) 萨姆纳 1906年 《民俗论》
内群体指群体成员对该群体有团结、忠心、
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即群体成员在心理 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外群体指内群体之外的其他群体,是自己所
不属的而由另一部分人组成的群体。

(四)大群体与小群体(群体的规模) 大群体:人数众多,以间接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没 有直接的社会交往和互动。 小群体:成员人数不多、规模有限,成员间的关系 比较密切,交往比较频繁。

(二)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在某一特定群体中,经由群体所确立的 行动准则和行为标准。 群体规范有的以书面的形式正式规定 ,如规章制度、 法令等,有的以非正式的默契或约定俗成的形式发 挥作用,如风俗、习惯、群体舆论等。 群体规范的形成受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心理 因素的制约。 群体规范具有约束和指导群体成员行为的效力 群体规范是在群体范围内才被认可并发挥作用,其 存在的价值往往通过与其他群体的规范之间所拥有 的差异反映出来

(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群体内人 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 1、血缘群体:基于成员间血缘关系而形成的群体 2、地缘群体:基于成员间的空间或地理位置而形 成的群体 3、业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 形成的群体

(六)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群体成员的归
属性质) 所属群体是个体实际参与其中并接受其规范 的群体,它是身份的归属。 参照群体是个人心目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 群体,是人们在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时所参照 的群体。参照群体具有对照比较功能和价值 规范功能。
群体活动频率 群体成员的品质
(五)群体领导与群体决策
在群体内部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其他 成员进行引导或施加影响的人称为群体领导或群体 领袖。 群体领导既可以在群体内自发产生,也可以在群体 外加以委任。 正式群体如组织部门领导的产生都要经过严格的正 式程序 群体领导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全体成员的认可 与其他成员关系极为融洽也是重要因素
四、社会群体的结构

(一)群体的规模 群体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群体成员间的关系数量 和形式。群体规模越小,成员相互作用就越频繁,
二人组合 与 三人组合

群体小,成员之间有可能保持极其密切的相互关系。 群体大,易导致群体成员出现复杂的联合、派别, 群体凝聚力会降低。 群体规模越大,越容易产生“责任分散”。
(四)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指成员间彼此交流与作用的状态和过程,是
群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这些成 员间相互感到有多少吸引力或对立感。 美国社会学家J· 莫里诺 :“人际关系图” (社网图)用连通线表示群体成员彼此之间 喜欢和不喜欢 。
影响群体人际关系的因素: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与形成
社会群体(social group)指一定的人们通 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 集合体 社会群体不等于聚合体( 具有临时性关系的 一般意义上的集群); 社会群体不同于社会类属(属性相同的一类 人的组合)



构成一个社会群体需要四个基本条件: 第一,有一定数量且构成社会关系的人们 第二,群体成员相互作用、彼此往来 第三,群体成员的互动有社会规范的约束 第四,群体成员应有群体的认同感 人类为什么要聚集在一起并形成社会群体? 生存的需要 生产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精神的需要 社会物质的生产以群体的形式进行 人类自身的生产以群体的形式进行

(三)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 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包括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 力,也包括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还包括成员与成 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 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第一,群体成员的状况 第二,群体内部结构状况 第三,外部环境

群体凝聚力的作用:维系群体存在、增强群体功能、 实现群体目标、保持群体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 群体成员行为,保证成员的自信心与安全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