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撑方案(最终定稿07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第二层内支撑拆除 (2)
2.第一层内支撑拆除 (3)
3.基坑回填 (3)
4.后浇带及车道处应力的换撑 (7)
5.如遇基坑变形过大须采取的措施 (15)
6.计算书 (15)
1.第二层内支撑拆除
1)底板换撑。

在地板外侧砖模与支护桩之间按现状浇筑低于底板面300mm(即
-14.65m)的素混凝土,实现底板结构对基坑应力的换撑。

2)负二层换撑。

在○1-○4轴/○A-○C轴负二层地下室楼板处,设置Φ609,壁厚16mm,间距4000mm钢管换撑,墙体混凝土内预埋16mm厚、800×800mm端板,端板上焊接500mm长、9C25钢筋(见钢管换撑大样图)。

其他部位设置标号为C30的钢筋混凝土换撑墩,其截面400×400,配筋:C10@150(2),3C16,3C16(见换撑大样图)。

换撑墩按每个桩设置一个,即间距1400mm(见混凝土换撑平面布置图)。

换撑墩中心线齐平楼板中心线,且必须和地下室侧壁一次性浇筑完成。

3) 负二层后浇带处理。

负二层温度后浇带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完12小时后封闭。

如以
后出现裂缝现象,裂缝处用环氧树脂注浆封闭。

负二层沉降后浇带(○A-○M轴/○19-○20轴、○M-○K轴/○9-○20轴)布置砼型钢梁换撑,该垮次梁配筋需调整原设计,按面筋和底筋各
4C25,箍筋规格不变,全跨间距100mm加密配置;后浇带梁埋设型钢,和该层结构一起浇筑,后浇带的板砼后浇,板采用快易收口网与梁分开。

4) 地下室侧壁施工至负二层地下室楼板以上500mm,地下三层墙柱、地下二层梁板结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80%。

5)做好基坑变形监测,如遇基坑变形过大等紧急情况须立即停止对内支撑梁的拆除并马上向项目汇报。

6)拆除第二道内支撑。

详图如下:
2.第一层内支撑拆除
1) 换撑施工。

在○1-○4轴/○A-○C轴负一层地下室楼板处,设置Φ609,壁厚16mm,间距4000mm钢管换撑,墙体混凝土内预埋16mm厚、800×800mm端板,端板上焊接500mm长、9C25钢筋锚入混凝土墙体内(见钢管换撑大样图)。

其他部位设置标号为C30的钢筋混凝土换撑墩,截面400×400,配筋:C10@150(2),3C16,3C16(见换撑大样图)。

换撑墩按每个桩设置一个,即间距1400mm(见混凝土换撑平面布置图)。

换撑墩中心线齐平楼板中心线,且必须和地下室侧壁一次性浇筑完成。

2) 后浇带处理。

负一层温度后浇带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完12小时后封闭。

如以后出现裂缝现象,裂缝处用环氧树脂注浆封闭,负一层沉降后浇带(○A-○M轴/○19-○20轴、○M-○K 轴/○9-○20轴)布置砼型钢梁换撑,该垮次梁配筋需调整原设计,按面筋和底筋各4C25,箍筋规格不变,全跨间距100mm加密配置;后浇带梁埋设型钢,和该层结构一起浇筑,后浇带的板砼后浇,板采用快易收口网与梁分开。

3)地下室侧壁施工至负一层楼板以上500mm,第一层内支撑拆除前,地下二层墙柱、地下一层梁板结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80%。

4)做好基坑变形监测,如遇基坑变形过大等紧急情况须立即停止对内支撑梁的拆除并马上向项目汇报。

5)第一道内支撑拆除。

详图如下:
3.施工地下室侧壁至地面标高以上500mm,待防水工程完成后回填砂压实。

○1-○4轴/○A-○C轴钢管换撑大样图
封板处详图支护桩处钢管支撑大样图
精选doc
可编辑
C
C
换撑大样图
精选doc
混凝土换撑平面布置图
○1-○4轴/○A-○C轴楼板处,设置Φ609,壁厚16mm,间距4000mm钢管换撑;其他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换撑,按每个支护桩设置一个,即间距1.4m
精选doc
4.后浇带应力的换撑
4.1温度后浇带
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完12小时后封闭。

如以后出现裂缝现象,裂缝处用环氧树脂注浆封闭。

4.2负二层人防部分沉降后浇带(○A-○E轴/○19-○20轴)
布置间距1200mm的I25a(Q345)传力型钢,型钢腹板与楼板平行布置于楼板内,埋入混凝土板500mm,端部设置250×116×10mm端板,见附图《人防后浇带布置传力型钢平面示意图》。

4.3负二层非人防沉降后浇带(○E-○M轴/○19-○20轴、○M-○K轴/○19-○20)轴
布置I25a传力型钢于每道主次梁内,传力型钢埋入混凝土梁内500mm,端部设置250×116×10mm端板;换撑处板钢筋预留,混凝土后浇,梁和该层结构一起浇筑完成。

见附图《负二层非人防后浇带布置传力型钢平面示意图》。

4.4负一层沉降后浇带(○A-○M轴/○19-○20轴、○M-○K轴/○9-○20轴)
布置I25a(Q345)传力型钢于主次梁内。

传力型钢埋入混凝土梁500mm,端部设置250×116×10mm端板;沉降后浇带换撑处板钢筋预留,混凝土后浇,梁和该层结构一起浇筑完成。

见附图《负一层后浇带布置传力型钢平面示意图》。

5.车道应力的换撑
车道(○27-○28轴/○E-1/G轴)负二层处布置直径609mm、壁厚16mm,间距4000mm的圆钢管,实现应力的换撑;车道(○1-○3轴/○B–○E轴)负二层处布置直径609mm,壁厚16mm圆钢管;圆钢管中心应与两侧混凝土楼板中心对齐,墙体混凝土内预埋16mm厚、800×800mm端板,端板上焊接500mm长、9C25钢筋锚入混凝土墙体内(见换撑平面布置图及车道换撑大样图)。

负二层后浇带、车道换撑平面布置图
负一层沉降后浇带、车道换撑平面布置图砼型钢梁大样图
人防板后浇带内传力型钢布置图:
非人防板后浇带内传力型钢布置图:
车道换撑大样图:
○27-○28轴/○E-1/G轴车道大样图
○1-○3轴/○B–○E轴车道换撑大样图
5.如遇基坑变形过大须采取的措施有:
1)对于拆除部分,如基坑变形太大,引发结构安全隐患,可用螺栓打孔将钢板固定在主梁垂直方向的护臂腰梁上,另一端固定在主梁上,然后用工字钢分别焊在两端的螺栓钢板上,逐节由跨度大的支撑梁向跨度小的支撑梁换撑,以此来保证内支撑的挤压力稳定,保证基坑的安全。

2)如遇基坑变形过大的现象,则需对基坑周边迅速进行卸载,将基坑周边的材料(特别是钢筋)迅速进行转移,以减小基坑的荷载。

3)在未全部拆除完成前,如发现基坑位移变形过大,可将地下室外墙超前施工,提前施工至内支撑梁下部,减轻基坑对支撑梁的挤压,保证内支撑拆除的安全。

4)对已拆除完成的内支撑梁基坑侧壁部位,内支撑梁拆除一部分便施工一部位外墙,由远至近以此施工。

6.计算书
1)混凝土支墩验算
根据检测报告,本工程内支撑梁的反力第二道最大为9576KN(梁间距12米),第一道内支撑梁的反力为2678.7KN,按12米每跨计算(则混凝土墩数为12000/1400=8.6根),取8根,混凝土支撑按较大力考虑,每根受力为1197KN。

根据混凝土设计规范和设计院提供梁的断面C30承受设计抗压压力值为14.3MPa,则
外围混凝土支撑按400×400考虑,间距1400mm,则
每根混凝土墩容许受力为F1=0.4×0.4×14.3×103=2288KN>
1197KN,安全。

故外围混凝土墩支撑满足要求。

2)后浇带换撑验算
负二层人防沉降后浇带。

根据基坑监测报告,第二道支撑内力最大为9576.25KN,按12米每跨计算。

负二层人防沉降后浇带加强传力型钢布置间距1200mm,则型钢根数(12000/1200)+1=11根,型钢取11根,每根受力按9576.25/11=870.57KN;
负二层非人防沉降后浇带。

砼型钢梁换撑间距取2800mm,则根数12000/2800+1=5.24根,取5根,每根受力按9576.25/5=1915.25KN。

负一层沉降后浇带。

第一道支撑内力最大为2678.74KN,按12米每跨计算,负一层沉降后浇带加强传力型钢布置间距取最大2400mm,则型钢根数(12000/2400+1=5.24,取5根,每根受力2678.74/5=535.748KN。

即只需验算负二层处型钢受力即可。

3)车道换撑验算
第二道支撑内力最大为9576.25KN,按12米每跨计算。

车道换撑处圆钢管布置间距4000mm,则圆钢管根数(12000/4000)+1=4根,型钢取4根,每根受力按9576.25/4=2394.0625KN;
混凝土型钢梁受压计算:
取截面较小梁(次梁)计算:
次梁有效截面积:
200×550-4850
=105150mm2
每根混凝土型钢梁容许受力为F2=105150×10-6×14.3×103=1503.645KN
I25a:
h=250mm t=13mm
b=116mm R=10mm
d=8mm
X-X轴:
Ix=5020cm4Wx=402cm3
ix=10.18cm
Ix/Sx=21.6cm Sx=230.7cm3
Y-Y轴
Iy=280cm4Wy=48.3cm3
Iy=2.4cm
截面面积:48.5cm2
单位重量:38.1kg/m
抗压强度设计值f=215N/mm2
长细比:λx=1000/101.8=9.82
λy=500/24=20.8
查表得:ψx=0.995
ψy=0.979
整体稳定验算:
N=1915.25KN-F2
=1915.25-1503.645KN
=411.605KN
N/ψA=411.605×103/0.979×48.5×102=86.687<f=215
人防区后浇带计算I25a:
h=250mm t=13mm
b=116mm R=10mm
d=8mm
X-X轴:
Ix=5020cm4Wx=402cm3
ix=10.18cm
Ix/Sx=21.6cm Sx=230.7cm3
Y-Y轴
Iy=280cm4Wy=48.3cm3
Iy=2.4cm
截面面积:48.5cm2
单位重量:38.1kg/m
抗压强度设计值f=215N/mm2
长细比:λx=1000/101.8=9.82
λy=500/24=20.8
查表得:ψx=0.995
ψy=0.979
整体稳定验算:
N=870.57KN
N/ψA=870.57×103/0.979×48.5×102=183.3<f=215
车道处钢管换撑计算:
一、构件受力类别:
轴心受压构件强度,稳定性和剪力计算。

二、计算公式:
1,轴心受压构件的强度,可按下式计算:
2,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处的强度,按下式计算:
3,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按下式计算:
格构式构件剪力V应由承受该剪力的缀材面分担。

式中N──轴心拉力或轴心压力,取N=2394062(N);
A n──净截面面积,取A d=60388.48(mm2);
A──构件的毛截面面积,取A=60388.48 (mm2);
f──钢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取f=215(N/mm2);
n──在节点或拼接处,构件一端连接的高强螺栓数目,取n=0;
n1──所计算截面(最处列螺栓处)上高强螺栓数目;取n1=0;
l──构件的计算长度,取l=7100(mm);
i──构件的回转半径,取i=212.5(mm);
精选doc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l/i计算得到的构件柔度系数作为参数
查表得=0.874;
f y──钢材的屈服强度,取f y=215(N/mm2)。

三、计算结果:
1,轴心受压构件强度=N/A n=2394062/60388.48=39.64(N/mm2);
由于计算的最大强度σmax=39.64N/mm2,不大于承载力设计值:215N/mm2,故满足要求!
2,轴心受压构件稳定性计算: N/A= 2394062/(0.874×60388.48)=45.357(N/mm2);
其计算结果大于承载力设计值:215N/mm2,45.357N/mm2,不大于承载力设计值:215N/mm2,故满足要求!
可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