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辩证
中医诊断学——气血津液辨证(二)
中医诊断学——气血津液辨证(二)1.气虚证的临床意义是A. 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B. 机体气生成不足,消耗太过C. 元气亏虚已极,急骤外泄D. 气虚固摄失职E. 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下陷2.下列各项,不属于血瘀证临床表现的是A. 面色苍白B. 唇甲色淡C. 心悸多梦D. 手足发麻E. 肢体浮肿3.痰证的临床表现是A. 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B. 吐血,便血,崩漏,皮下瘀斑,鼻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C. 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D. 咳嗽痰多,痰质黏稠,胸脘痞闷,呕恶,纳呆E. 唇甲淡白,心悸失眠,形体消瘦,舌淡而嫩,脉细弱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气虚证的临床意义是机体气生成不足,消耗太过。
2. 【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血瘀证临床表现: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重。
肿块在体表者,常呈青紫色;在体内者,呈坚硬而按之不移的包块。
出血反复不止,色呈紫暗色,血中多夹有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妇女崩漏。
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皮下瘀斑,肌肤甲错,或皮肤丝状红缕,或腹壁青筋怒张,妇女闭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曲张,脉细涩或结代,或无脉。
3. 【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痰证的临床表现是胸闷,咳喘,痰多黏稠,喉中痰鸣,脘痞,纳呆恶心,呕吐痰涎,喉中异物感,头晕目眩,表情淡漠,神昏神乱,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瘰疬气癭,痰核乳癖,舌苔白腻,脉滑。
细目三气血同病辨证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气病或血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往往影响到另一方的生理功能而发生病变,从而表现为气血同病的证候。
临床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候,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和气随血脱证等。
各证的临床表现,一般是两个基本证候的相合而同时存在。
(一) 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气滞血瘀证是指气机郁滞,导致血行瘀阻所产生的证候。
中兽医第七章辨证5第三节气血津液辨证
整理课件
21
(三)血热证 1.病因
– 外感热邪入血
2.主证
– 躁动不安或昏迷 – 出血 – 口干,舌红绛,脉细数
整理课件
血热炽盛 扰乱心神 灼伤脉络
22
3.治法
– 清热凉血
4.方例
– 犀角地黄汤 犀角,生地,白芍,丹皮
整理课件
23
(四)血寒证
1.病因
– 感受寒邪
2.主证
– 形寒肢冷,喜暖恶寒,四肢疼痛,得温痛减 – 舌色青,苔白,脉沉迟
3
2.主证
– 耳耷头低,四肢无力 – 气短而促,叫声低微 – 役时多汗,被毛粗乱 – 舌淡无苔,脉虚弱
肾、脾、肺、胃气 虚
整理课件
4
3.治法
– 补气
2.方例
– 四君子汤 党参,炒白术,茯苓,甘草
整理课件
5
(二)气陷证 1.病因
– 久病体虚 – 劳役过度 – 攻伐太过
多由气虚发展而来
整理课件
6
2.主证
第七章 辨 证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整理课件
1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 应用气血津液理论,对气、血、津液病变的证 候进行综合概括,以分析疾病的辨证方法 气血津液与脏腑功能活动关系密切
整理课件
2
一、气病辨证
(一)气虚证 1.病因
– 久病耗伤 – 劳役过度
慢性病 年老体弱 急性病恢复期
整理课件
– 补血
2.方例
– 四物汤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整理课件
18
(二)血瘀证 1.病因
– 寒凝 – 气滞 – 气虚 – 外伤
整理课件
19
2.主证
中医诊断学气血津液辨证
血瘀证
当指出,瘀血与血瘀概念有别,前者是病因,即离 经之血未能排出或消散而停留某处,或血行受阻 而壅积呈凝滞状态者。后者属病理状态,是由前 者所引起的一种病理现象(证候) 再者,应了解到瘀血可阻滞于很多脏器、部位 而引起多种证候,诸如心脉瘀阻证、瘀阻脑络证、 胃肠血瘀、肝经血瘀证、瘀阻胞宫(精室)证等。 血瘀证与气滞证互为因果,或同时为病;血瘀与 痰、热亦可合并为病;瘀血内阻可致血虚、水停 等为临床所常见。
气血津液辨证
津液辨证
阳水
阴水 一般从足部开始
部位
一般从头部开始
病势 病程
肤色 小便 大便 舌苔 脉象
急 短
白光亮 短赤、不利 干结 舌红或淡红苔白、腻 浮或沉或数
缓 长
萎黄、灰滞 短少、不利 溏薄 舌淡苔白滑或白腻 沉或迟
气血津液辨证
津液辨证
五 内 湿 证
脾虚生湿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颈项强,皆属于脾” “湿盛则濡泄,甚则水肿”
气血津液辨证
血病辨证
血 虚 证
定义: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 现全身虚弱的证侯。 成因: 失血过多(急慢性失血); 脾胃虚弱,生血乏源; 思虑太过,阴血暗耗; 瘀血阻络,新血不生。 临床表现:体表肌肤黏膜组织呈现淡 白以及全身虚弱的表现。
血虚证
血行脉中,内灌脏腑,外至肌肤,
无处不到,因此,血虚时必出现全 身性血供不足的虚弱证候。不过临 床上大多是表现为心血虚证和肝血 虚证。同时应熟悉,可有血虚肠燥 证,血虚生风证,阴血亏虚证,血 虚挟瘀证等。
血虚证
血虚者,可选用熟地、当归、阿胶、
鹿角胶、鸡血藤、白芍、枸杞子、 龙眼肉、大枣、动物肝脏、胎盘等 进补。
气血不足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
气血不足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
气血不足是中医学中的一种辨证施治方法,主要针对人体气血不足引
起的各种症状和疾病。
以下是气血不足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
一、辨证方法:
1.望诊:观察面色苍白、肌肉萎缩、唇色淡白等。
2.闻诊:听取患者的声音低弱无力、呼吸短促等。
3.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如乏力、头晕、心悸等。
4.切诊:按压患者的脉搏,如脉细而弱、脉搏缓慢等。
二、辨证要点:
1.脉象辨证:气血不足的脉象有细脉、沉细脉、弦细脉等。
2.症状辨证:气血不足的常见症状有乏力、精神不振、头晕、面色苍白、心悸等。
三、施治方法:
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黄耆、党参、人参等具有益气补血作用的
药物。
-黄耆:益气固表,可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党参:补中益气,可用于治疗气虚乏力、浮肿等症状。
-人参:补中益气,可用于治疗气虚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
2.饮食调理:饮食可以通过补养益气补血,常见的食物有红枣、黑豆、猪肝等。
-红枣:养血益气,可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引起的头晕、乏力等症状。
-黑豆:补中益气,可用于治疗气虚乏力、水肿等症状。
-猪肝:补肝益血,可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引起的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
3.古法疗法:
-气功调理:气功练习可以帮助调整气血的平衡,常用的气功有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全身的穴位和经络,可以达到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的作用。
-古方中药熏洗法:将中药煎煮后,用药液浸泡或蒸汽熏洗患者的身体部位,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中医学 “气血辨证”——气血两虚证
中医学“气血辨证”——气血两虚证
气与血在生理上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即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与血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气病可影响及血,血病也可波及气,这种既见气病,又见血病的状态即为气血同病。
因此,气血同病辨证是根据气与血关系的特点,分析辨认气血病证的辨证方法。
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血不能互相化生,以气虚和血虚症状相兼为主要表现的证。
一、证候表现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爪甲颜色淡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形体消瘦,肢体麻木,月经量少色淡,期甚或闭经,舌质淡白,脉弱或虚。
二、证候分析
多由素体虚弱,或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先有气虚,气不生血,或因血虚,化气乏源,气随之不足;或失血,气随血耗等原因,导致气血两虚证的发生。
气虚,脏腑机能减退,则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虚,卫外不固,则见自汗;气血双亏,脑窍失养,故见头晕目眩;气血不足,不能上荣,则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及眼睑颜色淡白;血液亏虚,冲任失养,则见月经量少色淡,愆期甚或闭经;血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心悸失眠;血亏,不能滋养形体、筋脉、爪甲,故见形体消瘦,肢体麻木,爪甲淡白;舌质淡白,脉弱或虚,均为气血两虚之征象。
三、辨证要点
气虚证与血虚证的症状共见。
漫谈中医的辨证(七)——气血津液辨证(之一)
、
气 病 的证 候
气不 固
也 般 症 状 基 种 , 气 的 固摄 无 力 为 主 要 特 征 。 以
内 脏 发 生 病 变 ,往 往 会 出 现 础 上 ,由 于 不 同 内 脏 的 生 理 功 能
临床 除 见有 气短 、 乏 、 力 、 疲 无 舌
内 脏 出 现 机 能 衰 退 的 病 理 现 心 阳虚 证 的表 现 。其 他 可 以类 推 ,
固 摄 发 展 严 重 者 所 致 ,是 一 种 危
重证 候 。临床 表 现 如 呼 吸微 弱 , 大
象 ,可 见 于某 些 慢 性 病 人 、 老 年 在 脏 腑 辨 证 中 , 将 介 绍 。 还
 ̄- 多 数 疾 病 的 辨 证 施 治 具 有 普 - , j 于
的 特 点 。如 心 气 虚 证 , 既 有 一 般 余 沥 ; 大 便 失 禁 ; 妇 女 崩 漏 , 是 或 或 或为 滑 胎 、 产 ; 男 子遗 精 、 小 或 早 泄、 滑精 等 为 主 要 表 现 的证 候 。 气脱 是 气 虚 重 证 ,由 气 失
漫谈 中 医的 辨 证 ( ) 七
津液辨证 ( 之一)
天 津 中 医药 大 学 中 医药 研 究 院 研 究 员 哈 孝 贤
气 血 津 液 辨 证 , 就 是 综 合 病 人 、 病 恢 复 期 以及 体 质 虚 弱 者 。 疾
气 虚 还 可 以导 致 血 虚 、 瘀 、 血
候。
然 会 影 响 到 某 些 内 脏 。所 以 , 血 气 虚 可 发 展 为 阳 虚 。 气 虚 与 阳 虚 气
津 液 的病 症 与 脏 腑 的 病 证 是 密 切 相关 的 , 进 行 辨 证 时 , 须 注 意 在 必 到这 种联 系 , 能避 免 片面 性 。 才
气血津液辨证案例分析
1、谢某,男,28岁。
于抗洪抢险中突然昏倒,发热,汗出不止。
经抢救神识已清,但觉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脉虚数。
本病应诊断为何证?并作证候分析。
辨证:暑证分析:本证中,因在夏令时劳作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明,故见突然昏倒;暑热之热,灼气伤津,故发热,汗出不止;虽神识已清,但津液为炎热所伤,故口渴,尿黄;暑病汗多,气随汗泄,故疲乏而脉虚数。
2.刘某,女,67岁。
皮肤干燥、脱屑,夜间痒甚,头晕,面色萎黄,舌淡,脉弱。
本病为何证?并作证候分析。
辨证:血虚生风证分析:血虚肌肤失养,见面色萎黄,皮肤干燥,甚则脱屑;血虚生风,见风性摇动之皮肤瘙痒;血虚脑髓失养见头晕;舌淡脉弱为血虚证之脉象。
3.谢某,男,15岁。
三日前两膝关节肿痛,怕冷发热,次日踝关节肿胀疼痛,昨日肩肘关节亦痛。
现双膝、踝关节红肿、压痛,右肩关节压痛,但无肿胀。
身热,咽痛口干,汗出,舌红苔薄黄腻,脉数。
请写出主诉,并进行病因辨证及病机分析。
主诉:关节游走疼痛红肿3日。
辨证:湿证分析:风湿侵入脉络,痹阻不通,郁而化热,故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且痛处红肿。
热邪内郁,故见身热汗出,热壅咽喉,而见咽痛。
舌红苔黄腻,脉数,亦属内热兼湿之征。
4.黎某,男,25岁。
腰脊疼痛,下肢关节强直三年。
现觉胸痛,腰脊及下肢关节疼痛,膝踝关节肿胀难伸,行走需用拐杖。
每逢寒冷阴雨天气疼痛加剧。
腿部肌肉萎缩,乏力神疲,舌淡苔薄,脉细滑。
请进行病因辨证诊断,并作病机分析。
辨证:湿证(寒湿)分析:风寒湿邪侵入经脉关节,气血痹阻不通,故关节疼痛,甚则肿胀、屈曲不利。
寒湿偏重,故寒冷阴雨时疼痛加剧。
寒湿痹阻日久,气血失养,故乏力神疲,肌肉萎缩。
舌、脉亦为寒湿及气血不足。
5.盛某,女,27岁。
数年来阴道常有血性黏液,初时认为是带经日久,月经周期提前反致,但经后血量虽减少仍挟有白带黏稠物。
平时疲倦乏力,纳差,心慌气短。
末次月经提前10天,行经1天。
舌质红,苔白根腻,脉细滑。
请作出气血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中医气血辨证中的证型
中医气血辨证中的证型
中医气血辨证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气血状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在中医气血辨证中,有许多不同的证型,每一种证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中医气血辨证中的几种常见证型。
1. 气虚证型
气虚证型是指患者气血不足,气虚血弱,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等。
治疗气虚证型的方法是补气益血,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人参等。
2. 血虚证型
血虚证型是指患者血液不足,常见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
治疗血虚证型的方法是补血养血,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熟地黄、枸杞子等。
3. 气滞证型
气滞证型是指患者气血运行不畅,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胁肋疼痛、口苦口干等。
治疗气滞证型的方法是疏通气机,常用的中药有香附、柴胡、枳实等。
4. 血瘀证型
血瘀证型是指患者血液循环不畅,常见症状包括疼痛难忍、皮肤瘀斑、月经不调等。
治疗血瘀证型的方法是活血化瘀,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红花、桃仁等。
5. 气血两虚证型
气血两虚证型是指患者气血同时不足,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等。
治疗气血两虚证型的方法是补气养血,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熟地黄等。
以上就是中医气血辨证中的几种常见证型,每一种证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在治疗疾病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其证型,然后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漫谈中医的辨证(八)——气血津液辨证(之二)
等 ,其 特 点 是 出 血 量 多 ,颜 色 鲜
红 ; 是 皮下 出血 , 红 斑 、 疹 等气虚症状 。 一 如 红 等 。 同 时 伴 有 身 热 、 口渴 但 不 喜
饮 、 烦 躁 , 至 谵 语 发 狂 , 红 心 甚 舌 绛 , 数等 。 脉 气随血 脱证 即 大 量 出 血
一
四 、 液 病 的 证 候 津
般 可有津 液不 足或水 液停
聚两方面 。
( )津液 不足 证 一
津 液 不
能 互 为 因 果 , 而形 成气 滞 和血 瘀 足 , 称 为 津 亏 、 伤 。 由 于 津 液 从 又 津 脏 官 同时 存 在 的证 候 。临床 表 现 既有 胸 亏 虚 , 腑 组 织 、 窍 等 失 于 濡 润 胁胀 满 , 痛走 窜 , 烦 易怒 的气 滋 养 而 引起 的各 种 干燥 症 状 , 疼 心 便 滞 症 状 , 有 痞 块 刺 痛 拒 按 , 紫 属 于 津 液 亏 虚证 。 又 舌 或有 瘀 斑 的血 瘀 表 现 。例 如 妇 女 的 导 致 津 液 不 足 的 原 因 是 多 方
分 ; 是 由 于 肝 郁 化 火 , 动 血 分 虚 同 时并 见 的 证 候 。 多 因久 病 不 一 扰
所 致 。 所 以 血 热 证 既 可 见 于 以 发 热 为 特 点 的 热 性 病 过 程 中 ,也 可
愈 , 血两伤 所致 。或先有失 血 , 气 气 随 血 耗 ;或 先 因 气 虚 ,不 能 生 血, 以致 气 血 两 虚 。临 床 表 现 如 气 短懒 言 、 自汗 无 力 ( 虚 ) 面 色 苍 气 ,
饮 ” 又 因 饮 的 形 成 多 缘 中 阳素 。 虚 ,运 化 失 司 ,又 加 外 感 寒 湿 所
中医营养测评辨证
中医养分测评一、气血辩证气血辨证,就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有关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津液的病变,分析其所反映的不同证侯。
(-)气病辩证气病临床常见的证候,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1、气虚证气虚是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身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02、气陷证气陷证是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的证侯。
多见于气虚证的进一步进展,或劳累用力过度,损伤某一脏器而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监胀感,脱岗或子宫脱垂等。
舌淡苔白,脉弱。
3、气滞证气滞证是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侯。
但凡病邪内阻,七情郁结,以及阳气虚弱,温运无力等,均能导致气机郁滞。
【临床表现】胀闷,痛苦4、气逆证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侯。
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的病变为多见。
【临床表现】肺气上逆,那么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那么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那么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血病辩证血行脉中,内流脏腑,外至肌肤,无处不到。
假设外邪干扰,脏腑失调,是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即可消失寒热虚实的病候。
血病常见证候,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
1、血虚证血虚证是指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血虚证的形成,有禀赋缺乏:或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慢性出血;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肠寄生虫等。
【临床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 妇女经血量少色淡,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2、血瘀证凡离开经脉的血液,未能准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某一处;或血液运行受阻, 壅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失却生理功能者,均属瘀血。
由瘀血内阻而产生的证候,是为血瘀证。
中医诊断---气血辨证的简洁复习提要
中医诊断---气血辨证的简洁复习提要
气血辨证一、气虚类证
(一)气虚证
气虚少气且懒言,
神疲乏力汗湿衫,
头昏舌淡脉虚弱,
四君补虚益气安。
(二)气陷证
脾虚下陷脏下垂,
气虚自汗语低微,
久泄脘坠胀不适,
补中益气举陷亏。
(三)气不固证
气虚失摄易自汗,
血出滑精胎漏现,
二便失控补气血
随证固涩诸证安。
(四)气脱证
呼吸微弱不规则,
汗出不止口不合,
二便失禁脉微弱,
二、血虚类证
(一)血虚证
[歌括]
面唇舌白无光华,
心悸失眠手足麻,
经少愆期脉虚细,
头晕乏力眼昏花。
养血补血用当归,
再合人参养荣汤。
(二)血脱证
[歌括]
面色苍白头晕眩,心悸脉微芤散见。
四肢厥冷用参附,补气摄血病情安。
三、气滞类证(一)气滞证[歌括]
气滞主证闷胀痛,胀痛发作时轻重,部位不定走窜痛,嗳气矢气痛减轻。
疏肝理气除气滞,柴胡疏肝方最灵。
(二)气逆证
[歌括]
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呃逆嗳气呕恶胃,肝逆昏厥头晕眩。
苏子降气平喘逆,旋复代赭和胃选。
止咳平喘药功用归纳小结表。
气血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核心
气血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核心柴瑞震
气血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核心
柴瑞震 (山西省运城地区中医医院。山西044(O)
提要 ‘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典范,以六经为物
证”,还是“八纲辨证”,都应以“气血”为其
质,以八纲为变化,六经是辨证之体,八纲乃是辨证 之用,体用结台.有机联系,互相为用。必须指出的 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 辨证1,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密切结台,紧紧相连而 不能相育.。气血辨证”剜是贯穿于‘伤寒论)。六经 辩证”和“八纲辨证”的辨证核心。在研究‘伤寒 论)中,如果只谈。六经辩证”,或只谈“六经辨证” 与。八纲辨证”.而丢掉。气血辨证”这一棱心内容, 弗就使仲景辨证论治的完善体系支离破碎,相割裂开 来。所以.在‘伤寒论)的辨证体系中,唯有用“气 ■辨证”的方法,才能提挈六经,统验八纲,才能使 ‘伤寒论)中辨证论治的所有内容,纲举目张,洞若 观火。 关t嗣 伤寒论 气血辨证 中医学理论
太阳
经血分的实性病变,主要为膀胱蓄血证。<伤 寒论)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 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 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第124条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 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 满,小便白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 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第126 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 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 丸。1即其证治。 3.血热太阳血热,主要表现为蓄血与 出血两种。蓄血者,因血为热煎,瘀蓄为积, 已如“血实”病变所述;出血者,如‘伤寒 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 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 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 汤”,第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 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 纳,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 ……”,第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 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 邪”,第115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 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第116条“徽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 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 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等,乃 血为热迫,或从鼻衄,或从肌衄,或从口出, 或从便泄。 气血俱虚的病变 此多为太阳病误治而来,<伤寒论)中对 之论述较为详细,如第鹋条“发汗,病不解, 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 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等 即是。但也有气血素虚,复感外邪的,如第 l舵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 汤主之”等。
气血津液辨证案例分析
1、谢某,男,28岁。
于抗洪抢险中突然昏倒,发热,汗出不止。
经抢救神识已清,但觉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脉虚数。
本病应诊断为何证?并作证候分析。
辨证:暑证分析:本证中,因在夏令时劳作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明,故见突然昏倒;暑热之热,灼气伤津,故发热,汗出不止;虽神识已清,但津液为炎热所伤,故口渴,尿黄;暑病汗多,气随汗泄,故疲乏而脉虚数。
2.刘某,女,67岁。
皮肤干燥、脱屑,夜间痒甚,头晕,面色萎黄,舌淡,脉弱。
本病为何证?并作证候分析。
辨证:血虚生风证分析:血虚肌肤失养,见面色萎黄,皮肤干燥,甚则脱屑;血虚生风,见风性摇动之皮肤瘙痒;血虚脑髓失养见头晕;舌淡脉弱为血虚证之脉象。
3.谢某,男,15岁。
三日前两膝关节肿痛,怕冷发热,次日踝关节肿胀疼痛,昨日肩肘关节亦痛。
现双膝、踝关节红肿、压痛,右肩关节压痛,但无肿胀。
身热,咽痛口干,汗出,舌红苔薄黄腻,脉数。
请写出主诉,并进行病因辨证及病机分析。
主诉:关节游走疼痛红肿3日。
辨证:湿证分析:风湿侵入脉络,痹阻不通,郁而化热,故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且痛处红肿。
热邪内郁,故见身热汗出,热壅咽喉,而见咽痛。
舌红苔黄腻,脉数,亦属内热兼湿之征。
4.黎某,男,25岁。
腰脊疼痛,下肢关节强直三年。
现觉胸痛,腰脊及下肢关节疼痛,膝踝关节肿胀难伸,行走需用拐杖。
每逢寒冷阴雨天气疼痛加剧。
腿部肌肉萎缩,乏力神疲,舌淡苔薄,脉细滑。
请进行病因辨证诊断,并作病机分析。
辨证:湿证(寒湿)分析:风寒湿邪侵入经脉关节,气血痹阻不通,故关节疼痛,甚则肿胀、屈曲不利。
寒湿偏重,故寒冷阴雨时疼痛加剧。
寒湿痹阻日久,气血失养,故乏力神疲,肌肉萎缩。
舌、脉亦为寒湿及气血不足。
5.盛某,女,27岁。
数年来阴道常有血性黏液,初时认为是带经日久,月经周期提前反致,但经后血量虽减少仍挟有白带黏稠物。
平时疲倦乏力,纳差,心慌气短。
末次月经提前10天,行经1天。
舌质红,苔白根腻,脉细滑。
请作出气血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第七章 气血津液辨证
床
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
表
按之一般无形。
现 兼症——痛胀常随嗳气、矢气、叹息或情绪
好转而减轻,或随忧思恼怒而加重
脉象多弦,可无明显舌象变化。
六、气逆证
【概 念】
是体内气机应降反出或升发太过所表现的 证候。
【病理特点】气机升动太过而上逆。 【病 因】
感受外邪——侵犯肺胃 情志不遂——恼怒伤肝。
六、气逆证
中医学论述人体生命活动时,气的概念具有 两种含义。
生命物质
有气所化生的血、精、津液等 (有形、多呈液态、肉眼可及)
含
义
广义
生理功能
狭义
动力“元气”“正气” (无 形、目力难以视 及)
人体个脏腑本身的生理 功能,即气的功能体现
古人云:“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气的物质性与功能性,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血瘀证——由瘀血内阻而产生的证候。
二、血瘀证
【病 因】
(一) 外伤 (二) 气滞——血行不畅
气虚——推动血行无力 (三) 血寒——血脉凝滞
血热——血液受熬而成瘀
【辨证要点】
疼痛,肿块,出血,唇、舌、爪甲青紫, 脉涩。
临床表现
1.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 按,常在夜间加重。
2.肿块——在体表者,常呈青紫色包块; 在体内者,呈坚硬而按之不移 (又称为“癥积”)。
【辨证要点】 口、咽、唇、舌、皮肤皆干燥,尿少便干。
临床表现
※ 皮肤干燥无泽,毛发干枯 ※ 目眶凹陷,双目干涩,啼哭无泪 ※ 口燥咽干,唇燥而裂,渴欲饮水, ※ 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 痰少而粘难咯 ※ 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
脏腑组织失于滋养濡润 上不能滋润口咽 ——口燥咽干,唇燥而裂; 外不能濡养肌肤——皮肤干燥枯槁; 下不能化生小便,濡润大肠 ——溲少便干。 津血亏虚致生内热 ——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气血津液辩证
五、气滞证
1.概念:指人体局部或全身气机不畅乃至停滞 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胸胁脘腹等处的胀闷、或胀、窜、 攻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 3.辨证要点:①胀、按之无形。 ②随嗳气、 太息、矢气可缓解。 ③症状常随情绪波动而 改变。
六、气逆证
1.概念:指体内气机应降反出或升发太过所 概念: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2.临床表现:①肺气上逆的症状表现。 辨证要点:以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疼痛状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肿块不移,口唇、指甲青紫等为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以局部胀满、刺痛、拘按,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斑,脉弦涩伴有气滞见症为辨证要点。 概念:指脏腑及其官窍因气机闭塞不通所导致的危急证候。 辨证要点: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气短,眩晕乏力伴气血亏虚的基本见症。
二、气陷证
1.概念:指因气虚升举无力,清阳下陷所表 现的虚弱证候。 2.临床表现:腰腹气坠等。 3.辨证要点:以坠胀、内脏下垂、兼有气虚 为辨证要点。
气虚证与气陷的鉴别要点:(从三个方面进行 鉴别)
①临床表现 ②病机:气虚证:元气不足,脏腑机能减 退。
气陷证:气虚不陷、升举无力。 ③辨证要点
三、气虚不固证
辨证要点:以“干、渴、瘦、细” 为辨证要点。 概念: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辨证要点:以大出血的同时,出现气少息微,大汗淋漓、神情淡漠或昏聩等气脱征象为辨证要点。
2.临床表现:面、脸、唇、舌、甲颜色淡白, 临床表现:或为昏迷、昏厥,或为内脏出现绞痛大小便闭塞等。
辨证要点:以一般气虚症状加上汗、尿、涎、白带等任何一方排泄过多而清稀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津亏证的表现。
眩晕,心悸多梦,肢麻等。 辨证要点: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眼,舌淡脉细为辨证要点。
8.2 气血辨证
第二节气血辨证气血辨证就是分析、判断疾病中有无气血亏损或运行障碍的证候存在。
气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宜充足协调、运行正常。
若因某些原因,可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
气血病的证候,一方面为气血的亏虚,主要有气虚、血虚,属虚证的范畴;一方面为气血运行失常,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一般属实证的范畴。
临床尚有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脱等证,一般是气、血虚的特殊表现;所谓气逆、气闭,一般属气滞的范畴;所谓血热、血寒,实际即血分的热证、寒证。
一、气虚类证气虚类证包括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
气虚证是指元(真)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气虚证见少气懒言,声音低微,呼吸气短,神疲乏力,或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嫩,脉虚等。
气虚证的形成,常由久病、重病或劳累过度,而使元气耗损;或因先天不足、后天饮食失调,而使元气生成匮乏;或因年老体弱,脏腑机能衰退而元气自衰等导致。
由于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故出现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气虚不能上荣,则头晕目眩;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肤表,故为自汗;“劳则气耗”(《素问·举痛论》),所以活动劳累后诸症加重;营气虚不能上承于舌,故舌淡嫩;气虚鼓动血行之力不足,故脉象虚弱。
由于元气亏虚,往往导致整个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减退,故临床上有心气虚证、肺气虚证、胃气虚证、脾气虚证、肝胆气虚证、肾气虚证等的不同,同时各脏腑气虚证还可兼并出现。
其辨证以并见各自脏腑的气虚证候为依据。
气虚可由多种原因所导致,而气虚又可导致多种病理变化。
如气虚生化不足,可导致营亏、血虚、阳虚,气之气化机能减退,可致水湿潴留,而生湿、生痰、水液泛滥;气之推运无力,可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气滞、血淤,此外,气虚还可导致易感外邪,以及食积、虫积等。
所谓“气陷”,是指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不升而反下陷,内脏位置不能维固而下垂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中医学 “气血辨证”——血脱证
中医学“气血辨证”——血脱证
血脱证是指突然大量出血或长期反复出血,致使血液亡脱,以面色苍白、心悸、脉微或为主要表现的证,又称脱血证。
一、证候表现
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舌淡或枯白,脉微或芤,且与血虚症状共见。
二、证候分析
大量失血以致血液突然耗失,诸如呕血、咯血、便血、崩漏、外伤失血、分娩过程中的大量出血等;或因长期失血、血虚进一步发展,导致血液亡脱。
血液亡脱,脉络空虚,不能荣润舌、面,故面色苍白,舌淡或枯白;血液亡失,心脏、清窍失养,则见心悸,头晕,眼花,脉微或芤。
血脱常伴随气脱、亡阳。
三、辨证要点
有血液严重耗失的病史,面色苍白、心悸、脉微或等表现共见。
气脱证、血脱证、亡阳证、亡阴证,皆属疾病发展到濒危阶段的证,且常可相互影响而同时存在,临床不易严格区分,诊断时主要是辨别何种亡脱在先。
亡阳、血脱、气脱均可见面色苍白、脉微;亡阴、亡阳、气脱均有汗出的特点。
亡阴证有身热口渴的特征,亡阳证以身凉肢厥为特征,气脱证以气息微弱尤为突出,血脱证有血液大量耗失的病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病
血虚 血瘀 血寒 血热
血虚证
血液亏损,不能滋润
与濡养脏腑、经络、 组织、器官而表现的 虚弱证。
血虚临床表现
面色淡白或萎黄,眼
脸、口唇、爪甲淡白, 头晕眼花,心悸多梦, 手足发麻。
Hale Waihona Puke 血虚证候分析 血液亏少,不能上荣于头,故见头
晕眼花,以及唇、脸、舌色淡,面 色淡白或萎黄; 血不养心,则心悸多梦; 血不能正常濡养静脉,则手足麻木。
肝血虚
头晕目眩,耳鸣,面白无华,两目干涩,视 物模糊,或夜盲,或手足麻木,手足震颤。
肝阴虚
头晕眼花,两目干涩,面部烘热,胁肋隐隐 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肾阴虚
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失眠健忘,齿摇发 脱,午后颧红。
肾阳虚
腰膝冷而痛,行寒肢冷,尤以下肢为重, 神疲乏力,大便久泻不止,小便频数,夜 尿多,腰以下浮肿。
气血 辩证
气病
气虚证 气陷证 气滞证 气逆证
气虚证
机体元气亏损后,气的推动、温饱、防
御、固摄、气化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虚弱 症候。 由于元气亏虚,逐步会导致脏腑机能活 动减退,所以临床上又有肺气虚证、心 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等。
气虚临床表现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呼
吸气短,声音低微,或伴 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 后诸症加剧,舌体淡嫩, 脉虚。
不能充养于上则头晕眼花,少气懒 言; 不能充养肌肉,则倦怠乏力; 气虚失其升举之能,故自觉腹部有 下坠感;
气滞证
又称气机阻滞证、气结证
或气郁证。指人体某一脏、 某一腑或某一经络的气机 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 症候。
气滞临床表现
胸肋腕腹胀、闷、痞、痛,其
胀闷疼痛时轻时重,部位多不 固定,且多按之无形。疼痛性 质多为胀痛、窜痛、攻痛,疼 痛多随嗳气、肠鸣后缓解。
气虚证候分析
由于元气亏损,脏腑机能衰退,故见少气懒 言、神疲乏力、呼吸气短、声音低微; 气虚不能上荣,则头晕目眩; 卫气虚弱,不能固表,则自汗; 劳则气耗,活动后加重; 营气亏虚不能上承于舌,故舌体淡嫩; 心气虚不能鼓动血行,则脉虚。
气陷证
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不能上升
肺阴虚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形体消 瘦,午后潮热,无心烦热,颧红,盗汗, 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脾气虚
食入即饱或食后腕腹胀满加重,口不知味, 甚者全不思食,肢体倦怠,少气懒言,形 体消瘦,面色萎黄。
脾阳虚
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形寒气怯,四肢不 温,大便稀薄,面白不华,口淡不渴,泛 吐清涎,或见肢体浮肿。
气滞证候分析
因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故气滞证以胀闷疼痛为主, 因嗳气、肠鸣后气机阻滞 暂缓解,故胀痛随之减轻,
气逆证
气机升降失常,气上
升太过或下降不及致 气上冲逆所表现的证 候。
气逆临床表现
肝气上逆,则见眩晕、头痛、
昏厥、呕血等; 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 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 恶心,呕吐等。
心 气 虚
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晕,面色无华, 唇、舌淡白。
心气虚
心悸,胸闷,气短,倦怠无力,自汗,活动或 劳累后加重,面色淡白,舌淡。
心阴虚
心悸,失眠,多梦,兼见无心烦热,潮热 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
心阳虚
心悸,心前区憋闷或痛,畏寒肢冷,面色 皓白,自汗,舌淡胖。
肺气虚
咳喘无力,少气不足以息,动则益甚。咳 痰清稀,声音低怯,面色淡白,或有自汗, 畏风,易于感冒,神疲体倦。
使内脏位置不能恒定而下垂所表现 的虚弱症候。 气陷证往往有气虚证发展而来,临 床上大多指中焦脾虚气陷,或称之 为中气下陷或脾虚气陷证。
气陷临床表现
头晕眼花,少气懒言,倦怠乏
力,自觉腹部有下坠感,或有 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内 脏下垂,舌淡苔白,脉弱。
气陷症候分析
中气不足,脾虚失运,气陷于下,
血瘀证
淤血内阻而产生的证候,
一是外伤,二是由于气 滞血行不畅或气虚不能 推动血液运行,形成血 瘀。
血瘀临床表现
疼痛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不移,
每于夜晚加重。体表肿块常成青 紫色,体内肿块常推之不移,质 较坚硬。出血色紫暗或伴血块, 大便色黑如柏油状。面色多呈青 黑,唇甲青紫色,皮肤紫斑。
心血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