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同病辩证
辩证
【证侯表现】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胸肋或少腹胀痛, 或咽有梗塞感,或肋下痞块,妇人见乳房胀痛,痛经,月经 不调,甚至闭经。
【证侯分析】本证多因情志不遂,肝的疏泄失常所致。肝属 木,主疏泄,以疏达为畅,今因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故见 精神抑郁、易怒,胸闷不舒,善太息。
【证候分析】痰的形成与诸多原因有关,如外感六淫,内伤 七情,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过逸少劳,过劳体虚等影响肺、 脾、肾的功能,致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停聚凝结为痰。
3.饮证:饮邪是由于体内水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 质清稀。
【证侯表现】脘腹痞满,沥沥有声,泛吐清水,咳嗽气喘, 痰多清稀,喉中有哮鸣音,胸闷心悸。
【证候表现】急躁易怒,头胀痛,眩晕目胀,口苦咽干,小 便黄,大便秘结。
(3)气闭证:是指邪气阻闭脏器、官窍,以突发昏厥或绞 痛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侯,属实证。
【证侯表现】突然昏仆或昏厥,四肢厥冷或见绞痛,二便不 通,并有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实有力。
【证侯分析】大怒,暴惊,忧思过急闭阻气机,或淤血、砂 石、蛔虫、阻塞脉络、管腔所致。
5.血瘀证:凡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停留于体内, 或血液运行不畅,壅积于脏腑、器官、组织之内,失去正常 生理功能者,均属淤血。
【症候表现】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体 蜷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
【症候分析】多由外感寒邪,或因内伤久病而耗伤阳气,或 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偏盛所致。寒症包括表寒、里寒、实寒、 虚寒等证。
2.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伤,导致机体的功能活动亢 进所表现出的以温、热为主的一类症候。
(一)表里辩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来自。1.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病位 浅在肌肤的证候。
中医辩证方法举例
中医辩证方法举例中医辩证方法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重要诊疗手段,通过对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观察和辨析,确定病因、病机、病变部位和性质,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中医辩证方法的一些常见举例:1.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中医辩证方法中的一种基本证候类型,它是指人体内的阴阳两种物质能量失去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人体出现发热、口渴、便秘等症状时,可能是阳盛阴虚;而出现畏寒、肢冷、腹泻等症状时,可能是阴盛阳虚。
治疗阴阳失调的方法是调和阴阳,使阴阳平衡。
2.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人体内,五脏之间也存在五行相克的关系。
例如,肝木克脾土,如果肝气过旺就会影响脾胃功能;心火克肺金,如果心火过旺就会损伤肺脏。
治疗五行相克的方法是调节五脏之间的关系,使其保持平衡。
3.气血不和:气血不和是指气和血的功能异常,导致疾病的发生。
气具有推动、温煦、固摄等作用,血具有营养、滋润等作用。
如果气血不和,就会导致人体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乏力、气短、心悸等症状。
治疗气血不和的方法是调理气和血的关系,使其保持平衡。
4.六经辨症:六经辨症是指通过辨析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证候类型来确定病因、病机、病变部位和性质。
例如,太阳经证候类型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阳明经证候类型主要表现为高热、口渴等症状。
治疗六经辨症的方法是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5.表里之分:表里之分是指人体内外环境的区分,表指人体的外部环境,包括皮肤、肌肉等;里指人体的内部环境,包括脏腑、经络等。
表里之分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变部位。
治疗表里之分的原则是调理内外环境,使其保持平衡。
6.虚实之别:虚实之别是指人体内正气的虚实状况。
虚是指正气不足,实是指邪气过盛。
例如,感冒时出现恶寒、发热等症状时,可能是由于外邪入侵所致的实证;而出现乏力、气短等症状时,可能是由于正气不足所致的虚证。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 中医辨证论治依据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中医辨证论治依据1. 引言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和指导。
它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辨析,确定病因病机,并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相应的治疗。
本文将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和原则。
2. 中医辨证依据中医辨证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2.1 病史询问病史询问是中医辨证的第一步,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可以了解到疾病的发展过程、症状表现、疾病的起因等信息,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2 望诊中医辨证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光等,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阴阳盛衰以及病程等,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3 闻诊闻诊是中医辨证的另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可以了解到患者的声音音质、呼吸特点等信息,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4 问诊问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饮食等情况,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5 切诊切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3. 中医辨证论治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3.1 辨证准确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一要义是准确地辨证。
通过全面收集和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并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判断,确定患者的证候,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3.2 辨证论治合理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二要义是合理地论治。
根据患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并结合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治疗,既要符合中医理论,又要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3 辨证论治细致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三要义是细致地论治。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注重细节处理,确保治疗的精确性和规范性。
4. 结论中医辨证论治依据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
通过病史询问、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方法,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阴、气血、阴阳两虚的辩证治疗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阴、气血、阴阳两虚的辩证治疗治疗虚弱,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需通过进补来调整,进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要依照各人的体质和病证分别辩证辩体进行。
进补有药补和食补之分,不论是采用药补还是食补,均是为了补虚扶正,食补有时比药补更为重要。
因为食补不仅可补虚祛邪,还可扶正,使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新的平衡,恢复健康,故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
进补是为了补虚扶正,若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不当进补都会引起不良反应。
如壮实的人服了人参、阿胶等性温的补气血药物,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饱胀、便秘、头晕、咽痛、牙龈虚浮出血等不良反应;又如怕冷、大便溏薄的阳虚者服了生地、麦冬、鳖甲等补阴的药或食物,会加重怕冷、腹泻、腹痛等,这些都是因进补不当损伤了胃气,违反了中医,辩证,辩体施补的原则。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体虚的食补食品和药膳食疗方1、气虚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喘、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胃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1) 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可经常交替选食。
(2) 补气虚药膳食疗方玉珍鸡:母鸡1只洗净,鸡肚内放入桂圆、荔枝干、黑枣、莲子、枸杞各30克,加调料品蒸食,可补气养精。
黄芪蒸鹌鹑:黄芪6~9克,鹌鹑2只,共蒸食,可补气虚。
2、血虚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
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葚子等。
(1) 补血虚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
中医辨证基础知识一、辨阴阳虚损证候1。
阳虚证表现:虚寒之象(+气虚)2.阴虚证表现:虚热之象(+血虚)二、气病证治1.气虚证【临床表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加重,头晕目眩,自汗,脉虚,舌淡嫩以疲乏、气短、脉虚、动则加重为辨证要点. 治法:补虚益气2。
气陷证【临床表现】气虚+内脏下垂,以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见腹部坠胀,或见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的现象。
舌淡、脉弱等,为气虚的指征。
体瘦而弱,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治法:益气升提3.气不固证表现:气虚+或自汗不止;或遗尿;或大便失禁;或崩漏、滑胎;或遗精等。
4。
气脱证【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神情淡漠或昏愦无知,大汗不止,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
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辨证的基本点。
5。
气滞证【临床表现】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按之无形,随情绪而变化,脉弦。
以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治法:理气行滞6。
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阳上亢,肝气上逆。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喘促;呃逆,呕吐,嗳气,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
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
治法:理气降逆二、血病证治1.血虚证【临床表现】面白淡白或萎黄,唇、爪、眼睑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手足发麻,四肢拘急不利,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疗:补血养血方药:四物汤2。
血脱证【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脉微或芤等.3。
血瘀证【临床表现】1.局部刺痛,痛处不移而拒按,常夜间加重;2.局部肿块,质硬,按之不移;3。
唇、甲紫暗,或皮下、舌上有瘀点瘀斑,或皮肤丝状红缕,青筋显露。
4。
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5。
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6。
舌质紫暗或有青紫色斑点7。
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治法:活血化瘀4。
中医营养测评辨证
中医养分测评一、气血辩证气血辨证,就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有关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津液的病变,分析其所反映的不同证侯。
(-)气病辩证气病临床常见的证候,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1、气虚证气虚是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身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02、气陷证气陷证是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的证侯。
多见于气虚证的进一步进展,或劳累用力过度,损伤某一脏器而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监胀感,脱岗或子宫脱垂等。
舌淡苔白,脉弱。
3、气滞证气滞证是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侯。
但凡病邪内阻,七情郁结,以及阳气虚弱,温运无力等,均能导致气机郁滞。
【临床表现】胀闷,痛苦4、气逆证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侯。
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的病变为多见。
【临床表现】肺气上逆,那么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那么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那么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血病辩证血行脉中,内流脏腑,外至肌肤,无处不到。
假设外邪干扰,脏腑失调,是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即可消失寒热虚实的病候。
血病常见证候,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
1、血虚证血虚证是指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血虚证的形成,有禀赋缺乏:或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慢性出血;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肠寄生虫等。
【临床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 妇女经血量少色淡,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2、血瘀证凡离开经脉的血液,未能准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某一处;或血液运行受阻, 壅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失却生理功能者,均属瘀血。
由瘀血内阻而产生的证候,是为血瘀证。
中医六症辩证分析报告
中医六症辩证分析报告中医六症辩证分析报告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辨证方法,我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辩证分析如下:病症一:面色苍白、精神疲惫、气短乏力辩证分析:根据面色苍白、精神疲惫、气短乏力等症状,初步判断患者存在气血不足的情况。
气血不足是中医学中的常见病症,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如过度劳累、生活习惯不良、情绪失调等。
气血不足中的气是指人体生命的能量和活动力,气虚主要表现为精神疲惫、气短乏力;血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
病症二:失眠多梦、心烦不宁辩证分析:根据患者的失眠多梦、心烦不宁等症状,可以初步判断存在心火亢盛的情况。
心火亢盛是人体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因素导致的一种病症。
心火亢盛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心烦不宁等症状,人体的心火旺盛,对精神功能产生影响,导致神经功能紊乱。
综合分析:根据以上两组病症,可以初步判断该患者存在气血不足和心火亢盛两种病症。
气血不足和心火亢盛相互作用,导致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精神疲惫、气短乏力、失眠多梦、心烦不宁等症状。
针对这两种病症,中医建议采取以下治疗方法:1. 调理气血:通过调节饮食、锻炼和休息等方式,改善气血不足的情况。
建议患者多摄入补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糯米等,同时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增强体质。
2. 调理心火: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情绪,缓解心火亢盛的情况。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心情愉快。
总结:中医六症辩证分析认为患者的症状主要是气血不足和心火亢盛导致的。
对于这两种病症,中医建议采取调理气血和调理心火的方法,综合调理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情绪,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当然,以上只是初步分析,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和其他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善诊者,按脉察色,先别阴阳。
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之间相对立,依存互根不分离,消长转化并发展,阴平阳秘为目的。
人身阴阳为生理,阴平阳秘为和气。
调理阴阳救偏弊,虚实寒热定根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脉、骨髓、胆、女子胞。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五脏所主:1、心位胸中外护包,血脉神志汗液晓,开窍于舌华在面,君主之宫藏神要记牢。
2、肺司呼吸主降宣,卫气外布皮毛间,通调水道开窍鼻,古人又谓水上源。
3、脾为中焦主运化,统血肌肉四肢间,开窍于口华在唇,后天之本仓廪官。
4、肝为胁部主藏血,疏泄又分两种说,一说消化主情志,一说消化主疏泄。
其华在爪主筋健,开窍于目记心田。
5、肾为腰部主藏精,生殖发育是本能,纳气生髓又主骨,主水开窍二阴经。
其华在发通于脑,开窍于耳记心中。
左肾右命根基在,先天之本不可轻。
六腑:中清之腑为之胆,水谷之海在胃间,受盛之腑为小肠,传化糟粕大肠间,气化津液为膀胱,上焦如雾精气漫,中焦如沤浮游谷,下焦如渎水莫断。
脏腑之间关系:心血肺气紧相依,心血脾胃不可离,生成运转不可息,心肝血液不可离,心火肾水相交济,各少其位为不及,心中无水火上炎,肾中无火水凌心,肺气脾血土生金,肺气宣发脾健运。
肝血肺气相互根,肺肾水病卧不稳。
肝主疏泄脾统血,相互依赖病郁结。
脾肾为本先后天,前因后果必有缘,肝肾精血又同源,相互依存为本根。
心与小肠热必降,肺与大肠咳不畅。
脾升胃降气正常,胆与肝脏互影响,肝失疏泄湿热旺,肾与膀胱气化常。
一有病变尿不利,气化不利膀胱伤。
腑与腑经以通畅,一不通畅即有伤。
气血津液气:真气者受之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气血阴阳的辩证关系
气血阴阳的辩证关系气、血、阴、阳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相对来说比较综合的反映了人体的生命活动。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一、气血阴阳的概念气、血、阴、阳是中医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被称为“四大体液”。
其含义可以大致总结以下几点。
气:又称为“精气”,意为人体中的能量。
比如,我们所吸入的氧气,通过肺的作用,转变成人体的气血,供给身体的需要。
血:血液中主要含有红细胞和血浆,其作用是给身体补充元气和营养,同时保证各个器官的正常运作。
阴:阴是指生理和生命活动中的消极方面,如内向、沉静、阴凉和收敛。
阳:与阴相对,指生理和生命活动中的积极方面,如外向、活动、阳热和散发。
二、气血阴阳的辩证关系气、血、阴、阳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
在中医学中,健康体现为气血阴阳的相对均衡和协调,并且不同的身体状况需要不同的平衡点。
1. 气与血的关系气和血关系较为密切,两者相互依存。
气是血的母物,没有气则不能形成血;而血也是气的载体,没有血则气无法在身体内传递。
2. 阴与阳的关系阴与阳是相对的,在人体内互相制约和协调。
中医认为,身体内有阳才有能量,有阴才有物质,两者相互依存。
在人体内,阴阳要协调,才能维持生命。
3. 通过调节气血阴阳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气血阴阳的平衡状态十分重要。
所以,通过调节气血阴阳,能够达到治愈许多疾病的效果。
在中医学中,调节气血阴阳有很多方法,比如食疗、气功、中药等。
在治疗疾病时,要选用相应的调节手段,从根本上解决疾病的问题。
三、总结气血阴阳是人体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生命活动体液,其辩证关系十分密切。
因此,在中医理论中,调节气血阴阳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希望人们能够重视气血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的功效。
中医辩证依据
中医辩证依据1.气虚:病体虚弱,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为主要表现。
2.气陷:体弱而瘦,以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3.气不固证:病体虚弱,以疲乏、气短、脉虚及自汗或二便、经、精等的不固为主要表现。
4.气脱: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主要表现。
5.血虚:病体虚弱,以面、睑、唇、舌、爪甲的颜色淡白、脉细为主要表现。
6.血脱:有血液严重损失的病史,以面色苍白、脉微或芤为主要表现。
气脱证、血脱证、亡阳证、亡阴证,皆属疾病发展到濒危阶段的证候,且常可相互影响而同时存在,临床不易严格区分,诊断时主要是辨别何种亡脱在先。
亡阳、血脱、气脱均见面色苍白、脉微,忘阴、亡阳、气脱均有汗出的特点。
亡阴证有身热烦渴的特征,亡阳证以身凉肢厥为特征,气脱证以气息微弱尤为突出,血脱证有血液大量耗失的病史。
7.气滞证:以胸胁脘腹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为主要表现。
8.气逆证: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
9.气闭证:以突发昏厥或绞痛、二便闭塞、息粗、脉实为主要表现。
血瘀证疼痛特点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痛甚。
10.心血虚证:以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症状共见为辩证主要依据。
11.心阴虚证:以心烦、心悸、失眠与阴虚症状共见为辩证主要依据。
(血虚以“色白”为特征而无热象。
阴虚以“色赤”为特征而有明显热象)心气虚证:以心悸、神疲于气虚症状共见为主要辨证依据。
12.心阳虚证:以心悸怔仲、心胸憋闷与阳虚症状共见为辩证的主要依据。
(心气虚与心阳虚均可见心悸、胸闷、气短等症,但阳虚证有畏冷肢凉等表现,气虚证则疲乏等症表现明显)13.心阳虚脱证: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等表现为辩证依据。
14.心火亢盛证:以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与实火症状共见为辩证的主要依据。
15.心脉痹阻证;以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与淤血症状共见为辩证的主要依据。
由于致痛之因有别,故应分辨疼痛特点及兼症以审证求因。
16.痰蒙心神证:以情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与痰浊症状共见为辩证的主要依据。
中医学辩证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辩证的名词解释中医学辩证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理论和方法之一,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生理病理状态,从中发现病因病机,确定病情的变化趋势,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最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一、中医辨证的基本概念中医辩证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当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这些组织和系统能够协调工作,保持生理平衡。
一旦出现疾病,就意味着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体内部出现了病变。
中医辩证的核心是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位。
根据中医的观点,疾病的产生与外界环境的因素,以及个体体质的因素等有关。
而病机指的是病理变化的机制,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病位则是指疾病在人体内部的位置,即受到病变的脏腑、经络、组织等。
二、中医辨证的方法中医辩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方法,分别是望、闻、问、切。
1. 望: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行为、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人的外貌、舌苔的颜色和质地,以及脉象的变化,都能反映出人体的病理状态。
2. 闻:通过听病人的语言、呼吸声、咳嗽声、腹泻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中医相信,人体内部的病变,会表现在声音的变化上,例如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都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表现。
3. 问:通过询问病人的主诉、病史、疾病的发生过程等,了解病情。
中医通过与病人的交流,获取更详细的病情信息,从而进行辩证诊断。
4. 切:通过触摸、按压等手法,来获得病人脉搏的信息。
中医认为,人体经络系统的畅通和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病情的变化。
三、中医辨证中的常见名词解释1. 虚实: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等要素存在虚实之分。
虚实是指这些要素的不同方面的充盈与不足,例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实、血实、阴实、阳实等等。
中医辨证时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确定病人的虚实状态,并据此来选择治疗方法。
2. 寒热:中医认为,人体的阳气和阴气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当外界环境或内部因素出现变化时,人体的寒热平衡容易被打破,出现寒邪或热邪。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辩证及调理方法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辩证及调理方法一、虚证会造成的后果无论什么病,只要是生病,都是先虚而后病。
通俗地说,“虚”说明人体正气不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人体正气旺盛,才能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也就难以产生,也就不会发生疾病。
否则,“虚”在初级阶段,会导致人疲乏无力、精力不济、情绪低落、头目不清、食欲不振、便秘泄泻、失眠多梦、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等“虚”发展到高级阶段,各种疾病就来了。
虚证的讨厌之处在于:它虽不会马上要你的命,却会反复缠绵,变成“顽症”。
二、四种虚症中医对虚证进行了总结,将其分为4类: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中医认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外表是内在的体现,只有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才能身材健美、肌肤润泽、青春永驻,反之,人不但会生病,还会显老。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很多女性朋友并不是老了,而是虚了。
懒,说明你气虚;掉头发,说明你血虚;长痘痘,说明你阴虚!你是哪种虚?1、气虚——无力气虚好比人体的燃料不足,从而导致动力不足。
气来自三个方面:先天拥有的精气(肾)、后天吸取的水谷之气(脾胃)、呼吸的空气(肺),因此气虚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虚:肾虚、脾虚、肺虚。
A.主要表征(1) 气虚的女人最大的特征就是“懒”,懒得说话,懒得动弹,恨不能整天“葛优躺”。
(2) 脾主运化水液,脾气虚了,运化水的能力就会下降,就会脾湿,所以气虚的女人基本都伴有脾湿的症状,都有齿痕舌。
(3) 气虚则无力固摄大便,就会大便不成形;气虚会引起血虚血瘀,月经容易推迟,如果气虚症状严重,还会导致闭经;气虚下陷,就会导致带脉失约、冲任虚损,使子宫失于维系,致使子宫脱垂。
至于疲乏、自汗、气喘等,更是气虚的标配。
B.辨别要点懒!易疲倦、易感冒、脏腑功能弱。
气虚容易跟阳虚搞混,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寒象,气虚是单纯的功能减弱,而阳虚是功能减弱+寒象。
C.调理方法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
第七章 气血津液辨证
床
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
表
按之一般无形。
现 兼症——痛胀常随嗳气、矢气、叹息或情绪
好转而减轻,或随忧思恼怒而加重
脉象多弦,可无明显舌象变化。
六、气逆证
【概 念】
是体内气机应降反出或升发太过所表现的 证候。
【病理特点】气机升动太过而上逆。 【病 因】
感受外邪——侵犯肺胃 情志不遂——恼怒伤肝。
六、气逆证
中医学论述人体生命活动时,气的概念具有 两种含义。
生命物质
有气所化生的血、精、津液等 (有形、多呈液态、肉眼可及)
含
义
广义
生理功能
狭义
动力“元气”“正气” (无 形、目力难以视 及)
人体个脏腑本身的生理 功能,即气的功能体现
古人云:“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气的物质性与功能性,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血瘀证——由瘀血内阻而产生的证候。
二、血瘀证
【病 因】
(一) 外伤 (二) 气滞——血行不畅
气虚——推动血行无力 (三) 血寒——血脉凝滞
血热——血液受熬而成瘀
【辨证要点】
疼痛,肿块,出血,唇、舌、爪甲青紫, 脉涩。
临床表现
1.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 按,常在夜间加重。
2.肿块——在体表者,常呈青紫色包块; 在体内者,呈坚硬而按之不移 (又称为“癥积”)。
【辨证要点】 口、咽、唇、舌、皮肤皆干燥,尿少便干。
临床表现
※ 皮肤干燥无泽,毛发干枯 ※ 目眶凹陷,双目干涩,啼哭无泪 ※ 口燥咽干,唇燥而裂,渴欲饮水, ※ 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 痰少而粘难咯 ※ 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
脏腑组织失于滋养濡润 上不能滋润口咽 ——口燥咽干,唇燥而裂; 外不能濡养肌肤——皮肤干燥枯槁; 下不能化生小便,濡润大肠 ——溲少便干。 津血亏虚致生内热 ——舌红少津,脉细数。
辩证篇
八纲辨证【阴证】面色晄白或暗淡,精神萎靡,身重蜷卧,畏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
【阳证】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奇臭,舌红绛,苔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
【阴证】【阳证】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阳虚证】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晄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数)无力。
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亡阴证】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无力等。
【亡阳证】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阴盛证】→【寒证】、【寒淫证】【阳盛证】→【热证】、【火热证】【表证】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里证】非表即里【半里半表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寒证】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热证】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虚证】病程长,久病,体质多虚弱,精神萎靡,声息低微,疼痛喜按,胸腹胀满,按之不痛,胀满时减,五心烦热,午后微弱,畏寒,得衣近火则减,舌象质嫩,苔少或无苔,脉象无力。
【实证】病程短,新病,体质多壮实,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疼痛拒按,胸腹胀满,按之疼痛,胀满不减,蒸蒸壮热,恶寒,添衣加被不减,舌象质老,苔厚腻,脉象有力证候间的关系:相兼、错杂、真假、转化。
《中医诊断学》习题辛勤整理
1.?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辩证和病历四大局部。
诊法:对患者进行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根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简称“四诊〞。
诊病:又叫辨病,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辩证: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病历:又称病案,古称诊集,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2.中医诊断的根本原那么有哪些?答:(1)整体审察:人体局部与整体、内脏与官窍、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人体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
因此,在对疾病进行诊察时,不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要从整体上综合审察。
(2)诊法合参:由于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表达于多个方面,因而为详尽地获取临床资料,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从不同角度收集到的病理信息进行综合,互参互校,四诊合参,方可为正确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3)病证结合:中医对每一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识两方面。
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辨证那么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位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3.试述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失神是精亏气虚神疲形衰的表现。
提示:脏腑功能衰竭,正气大伤,病情深重,预后不良。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精神萎靡,言语失伦,面色晦暗,表情冷淡或痴呆等心之精气衰败的表现;目无光荣,瞳仁呆滞,反响迟钝,动作失灵等肝肾精气衰败的表现;呼吸微弱,大肉已脱,为肺脾精气俱衰之征。
4.试述常色与病色的特点。
答:常色与病色:正常人面部皮肤的色泽为常色,常色由于个体和地理气候的差异,有主色和客色之分。
人体在患病过程中所表现的面部色泽,是为病色,病色根据光泽的荣枯,有善色、恶色之别。
中医执业中医诊断学第十单元 气血津液辨证(习题及答案)
第十单元气血津液辨证一、A11、下列哪项不是血虚证的临床表现A、面色淡白B、唇甲色淡C、心悸多梦D、手足发麻E、倦怠乏力2、以下哪项不是血瘀证出血的特征A、出血反复不止B、大便黑如柏油C、血色深红D、夹有血块E、皮下紫斑3、症见出血,身热烦躁,口渴,舌质绛,脉数。
此属A、血热证B、血瘀证C、血寒证D、气不摄血证E、血脱证4、血瘀证特有的面色是A、面色萎黄B、面色青黑C、面色淡青D、面色淡白E、面色黧黑5、血瘀证的疼痛特点为A、胀痛B、酸痛C、重痛D、刺痛E、冷痛6、以下哪项不是气闭证的临床特点A、突发势急B、内脏绞痛C、二便闭塞D、汗出不止E、呼吸气粗7、以下哪项不是气脱证的表现A、呼吸微弱B、汗出不止C、少气乏力D、面色苍白E、舌淡脉微8、气滞证的特点是A、头晕眼花B、胀闷疼痛C、嗳气恶心D、腹部坠胀E、手足发麻9、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形体消瘦并见脱肛,此表现为A、气虚证B、气陷证C、气脱证D、气滞证E、气逆证10、症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气短自汗,舌淡脉虚,属于A、气虚证B、气陷证C、气脱证D、阳虚证E、气滞证11、与气逆证相关的脏腑是A、肺脾胃B、肺脾肝C、肺胃肝D、脾胃肝E、肺脾肾12、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为主要表现的是A、气陷证B、气虚证C、气脱证D、气滞证E、气不固证13、身倦乏力,少气,自汗,腹痛拒按,舌有紫斑,证属A、气滞血瘀证B、气滞证C、血瘀证D、气虚血瘀证E、气不摄血证14、脘腹痞胀,水声辘辘,泛吐清水此属A、胃阳虚证B、胃气虚证C、饮停胃肠D、痰浊中阻E、胃寒证15、胸胁肋间饱满,咳唾引痛此属A、饮留胃肠B、饮停胸胁C、饮溢四肢D、饮停于肺E、肝气郁结16、津液亏虚证最具特征的表现是A、孔窍皮肤干燥B、口渴不欲饮C、大便时干时稀D、小便淋漓涩痛E、脉象细数17、阳水的水肿特点为A、眼睑先肿B、足胫先肿C、足胫、下肢先肿D、眼睑、颜面先肿E、上肢、眼睑先肿二、B1、A.血虚证B.血脱证C.血热证D.血寒证E.血瘀证<1> 、身热,吐血色鲜红质稠属于A B C D E<2> 、手足冷痛,肤色紫暗属于A B C D E2、A.气虚证B.气陷证C.气不固证D.气脱证E.气闭证<1> 、小便失禁或余沥不尽属于A B C D E<2> 、头晕眼花,脘腹坠胀属于A B C D E3、A.气不摄血证B.气虚血瘀证C.气血两虚证D.气随血脱证E.气滞血瘀证<1> 、症见衄血、面色淡白无华、少气懒言、舌淡白,脉弱属于A B C D E<2> 、症见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欲绝属于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血虚证: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舌质、爪甲的颜色淡白,头晕,或见眼花、两目干涩,心悸,多梦,健忘,神疲,手足发麻,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或经闭,脉细无力等。
辨证气血津液辩证
五、气滞证
1.概念:指人体局部或全身气机不畅乃至停滞 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胸胁脘腹等处的胀闷、或胀、窜、 攻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 3.辨证要点:①胀、按之无形。 ②随嗳气、 太息、矢气可缓解。 ③症状常随情绪波动而 改变。
六、气逆证
1.概念:指体内气机应降反出或升发太过所 概念: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2.临床表现:①肺气上逆的症状表现。 辨证要点:以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疼痛状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肿块不移,口唇、指甲青紫等为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以局部胀满、刺痛、拘按,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斑,脉弦涩伴有气滞见症为辨证要点。 概念:指脏腑及其官窍因气机闭塞不通所导致的危急证候。 辨证要点: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气短,眩晕乏力伴气血亏虚的基本见症。
二、气陷证
1.概念:指因气虚升举无力,清阳下陷所表 现的虚弱证候。 2.临床表现:腰腹气坠等。 3.辨证要点:以坠胀、内脏下垂、兼有气虚 为辨证要点。
气虚证与气陷的鉴别要点:(从三个方面进行 鉴别)
①临床表现 ②病机:气虚证:元气不足,脏腑机能减 退。
气陷证:气虚不陷、升举无力。 ③辨证要点
三、气虚不固证
辨证要点:以“干、渴、瘦、细” 为辨证要点。 概念: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辨证要点:以大出血的同时,出现气少息微,大汗淋漓、神情淡漠或昏聩等气脱征象为辨证要点。
2.临床表现:面、脸、唇、舌、甲颜色淡白, 临床表现:或为昏迷、昏厥,或为内脏出现绞痛大小便闭塞等。
辨证要点:以一般气虚症状加上汗、尿、涎、白带等任何一方排泄过多而清稀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津亏证的表现。
眩晕,心悸多梦,肢麻等。 辨证要点: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眼,舌淡脉细为辨证要点。
血分气分--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辨证,就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首创得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得辨证方法。
四时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会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得失常,破坏了人体得动态平衡,从而导致温热病得发生。
此种辨证方法就是在伤寒六经辨证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又弥补了六经辨证得不足,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学得内容。
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
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血,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
一、卫气营血证候分类温热病按照卫气管血得方法来辨证,可分为卫分证候、气分证候、营分证候与血分证候四大类。
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得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就是最浅表得一层,也就是温热病得初起。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卫分证候卫分证候,就是指温热病邪侵犯人体肌表,致使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得证候。
其病变主要累及肺卫。
【临床表现】本证得基本临床特征就是:发热与恶寒并见,发热较重,恶风(寒)较轻。
风温之邪犯表,卫气被郁,奋而抗邪,故发热、微恶风寒。
风温伤肺,故咳嗽,咽喉肿痛。
风热上扰,则舌边尖红。
风邪在表,故脉浮,苔薄,兼热邪则脉数。
(二)气分证候气分证候,就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得里热证候。
为温热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得极盛时期、由于邪入气分及所在脏腑、部位得不同,所反映得证候有多种类型,常见得有热壅于肺、热扰胸膈、热在肺胃、热迫大肠等。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有心烦、口渴、面赤等症。
若兼咳喘、胸痛、咯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若兼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膈;若兼自汗,喘急、烦闷、渴甚,脉数而苔黄燥者为热在肺胃;若兼胸痞、烦渴、下利、谵语者,为热迫大肠。
【证候分析】温热病邪,入于气分,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发热而不恶寒,尿赤、舌红、苔黄、脉数,邪不在表,故不恶寒而反恶热;热甚津伤故口渴;热扰心神故心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气血同病辩证气血同病辨证,是用于既有气的病证,同时又兼见血的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因而在发生病变时,气血常可相互影响,既见气病,又见血病,即为气血同病。
气血同病常见的证候,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
(-)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是指由于气滞不行以致血运障碍,而出现既有气滞又有血瘀的征候。
多由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导致肝气久郁不解所引起。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妇女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乳房痛胀等症,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病程较长和肝脏经脉部位聘的疼痛痞块为辨证要点。
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
情志不遂,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见性情急躁,胸胁胀满走窜疼痛。
气为血帅,气滞则血凝,故见痞块疼痛拒按,以及妇女闭经痛经,经色紫暗有块,乳房胀痛等症。
脉弦涩,为气滞血瘀之征。
(二)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是指既有气虚之象,同时又兼有血瘀的证候。
多因久病气虚,运血无力而逐渐形成瘀血内停所致。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证候分析】本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征候表现为辩证要点。
面色谈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为气虚之症。
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
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
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出现在胸胁部位。
气虚舌淡,血瘀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
(三)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
多由久病不愈,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气虚与血虚的征候共见为辨证要点。
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为脾肺气虚之象;心悸失眠,为血不养心所致。
血虚不能充盈脉络,见唇甲淡白,脉细弱。
气血两虚不得上荣于面、舌,则见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嫩。
(四)气不摄血证气不摄血证,又称气虚失血证,是指因气虚而不能统血,气虚与失血并见的证候。
多因久病气虚,失其摄血之功所致。
【临床表现】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出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气虚则统摄无权,以致血液离经外溢,溢于胃肠,便为吐血、便血;溢于肌肤,则见皮下瘀斑。
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渐成月经过多或崩漏。
气虚则气短,倦怠乏力,血虚则面白无华。
舌淡,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证。
(五)气随血脱证气随血脱证,是指大出血时所引起阳气虚脱的证候。
多由肝、胃、肺等脏器本有宿疾而脉道突然破裂,或外伤,或妇女崩中,分娩等引起。
【临床表现】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
舌淡,脉微细欲绝,或浮大而散。
【证候分析】本证以大量出血时,随即出现气脱之症为辨证要点。
气脱阳亡,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不能温煦四肢,则手足厥冷;不能温固肌表,则大汗淋漓;神随气散,神无所主,则为晕厥。
血失气脱,正气大伤,舌体失养,则色淡,脉道先充而微细欲绝,阳气浮越外亡,脉见浮大而散,证情更为险恶。
四、津液病辨证津液病辨证,是分析津液病证的辩证方法。
津液病证,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个方面。
(-)津液不足证津液不足证,是指由于律液亏少,失去其濡润滋养作用所出现的以燥化为特征的征候。
多由燥热灼伤津液,或因汗、吐、下及失血等所致。
【临床表现】口渴咽干,唇燥而裂,皮肤干枯无泽,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皮肤口唇舌咽干燥及尿少便干为辩证要点。
由于津亏则使皮肤口唇咽干失去濡润滋养,故呈干燥不荣之象。
津伤则尿液化源不足,故小便短少;大肠失其濡润,故见大便秘结。
舌红少津,脉细数皆为津亏内热之象。
(二)水液停聚证水液停聚证,是反指水液输布,排泄失常所引起的痰饮水肿等病证。
凡外感六淫,内伤脏腑皆可导致本证发生。
1.水肿水肿,是指体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所引起的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
临床将水肿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
(1)阳水发病较急,水肿性质属实者,称为阳水。
多为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淫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眼睑先肿,继而头面,甚至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速。
皮肤薄而光亮。
并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台,脉象浮紧。
或兼见咽喉肿痛,舌红,脉象浮数。
或全身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而困倦,小便短少,脘闷纳呆,呕恶欲汪,舌苔白腻,脉沉。
【证候分析】本证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者为辨证要点。
风邪侵袭,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于肌肤而成水肿。
风为阳邪,上先受之,风水相搏,故水肿起于眼睑头面,继而遍及肢体。
若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为风水偏寒之征;如兼有咽喉肿痛,舌红,脉浮数,是风水偏热之象。
若由水湿浸渍,脾阳受困,运化失常,水泛肌肤,塞阻不行,则渐致全身水肿。
水湿内停,三焦块渎失常,膀胱气化失同,故见小便短少。
水湿日甚而无出路,泛溢肌肤,所以肿势日增,按之没指,诸如身重困倦,脘闷纳呆,泛恶欲呕,舌苔白腻,脉象沉缓等,皆为湿盛困脾之象。
(2)阴水发病较缓,水肿性质属虚者,称为阴水。
多因劳倦内伤、脾肾阳衰,正气虚弱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呆食少,大便溏稀,面色晃白,神疲肢倦,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缓。
或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腰膝冷痛,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发病较缓,足部先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为辨证要点。
由于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所以脾虚或肾虚,均能导致水液代谢障碍,下焦水湿泛滥而为阴水。
阴盛于下,故水肿起于足部,并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脾虚及胃,中焦运化无力,故见脘闷纳呆,腹胀便溏,脾主四肢,脾虚水湿内渍,则神疲肢困。
腰为肾之府,肾虚水气内盛,故腰膝冷痛。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肢体,故四肢厥冷,畏寒神疲。
阳虚不能温煦于上,故见面色晃白。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为脾肾阳虚,寒水内盛之象。
2.痰饮痰和饮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以致水液停滞所产生的病证。
(1)痰证:痰证是指水液凝结,质地稠厚,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而引起的病证。
常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痰质粘稠,胸脘满闷,纳呆呕恶,头晕目眩,或神昏癫狂,喉中痰鸣,或肢体麻木,见瘰疠、瘿瘤、乳癖、痰核等,舌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临床表现多端,所以古人有“诸般怪证皆属于痰”之说。
在辨证上除掌握不同病变部位反应的特有症状外,一般可结合下列表现作为判断依据:吐痰或呕吐痰涎,或神昏时喉中痰鸣,或肢体麻木,或见痰核,苔腻,脉滑等。
痰阻于肺,宣降失常,肺气上逆,则咳嗽咯痰。
痰湿中阻,气机不畅,则见脘闷,纳呆呕恶等。
痰浊蒙蔽清窍,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
痰迷心神,则见神昏,甚或发为癫狂,痰停经络,气血运行不利,可见肢体麻木。
停聚于局部,则可见瘰疠、瘿瘤、乳癖、痰核等。
苔白腻,脉滑皆痰湿之征。
(2)饮证:饮证是指水饮质地清稀,停滞于脏腑组织之间所表现的病证。
多由脏腑机能衰退等障碍等原因引起。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痰多而稀,胸闷心悸,甚或倚息不能半卧,或脘腹痞胀,水声漉漉,泛吐清水,或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沉重酸困,苔白滑,脉弦。
【证候分析】本证主要以饮停心肺、胃肠、胸胁、四肢的病变为主。
饮停于肺,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胸闷或倚息,不能半卧。
水饮凌心,心阳受阻则见心悸。
饮停胃肠。
气机不畅,则脘腹痞胀,水声漉漉。
胃气上逆,则泛吐清水。
水饮留滞于四肢肌肤,则肢体浮肿,沉重酸困,小便不利。
饮阻清阳,则头晕目眩,饮为阴邪,故苔见白滑,饮阻气机,则脉弦。
第三节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
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由于临床上单纯的腑病较为少见,多与一定的脏病有关,故将腑病编人相关病中进行讨论。
脏腑的病变复杂,证候多种多样,本节仅介绍临床常见的一些证候。
一、肝与胆病辨证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经脉相互络属,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气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因而有“胆主决断”之说。
肝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肝血,肝阴不足。
实证多见于风阳妄动,肝火炽盛,以及湿热寒邪犯扰等。
肝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
直开窍于目,故多种目疾都与肝有关。
肝的病变较为广泛和复杂,如胸胁少腹胀痛、窜痛,情志活动异常,头晕胀痛,手足抽搐,肢体震颤,以及目痰,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常与肝有关。
胆病常见口苦发黄,失眠和胆怯易惊等情绪的异常。
(-)肝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表现的证候。
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以及其它病邪的侵扰而发病。
【临床表现】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瘿瘤,或症块。
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
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作为辨证要点。
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痛或窜动作痛。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气机郁结,不得条达疏泄,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情绪急躁易怒。
气郁生痰,痰随气逆,循经上行,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
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可酿成症瘕。
(二)肝火上炎证肝火上炎证,是指肝脏之火上逆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不眠或恶梦纷纭,胁肋灼痛,便秘尿黄,耳鸣如潮,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肝脉循行部位的头、目、耳胁表现的实火炽盛症状作为辨证要点。
肝火循经上攻头目,气血涌盛络脉,故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如挟胆气上逆,则口苦口干;肝失条达柔顺之性,所以急躁易怒;火热内扰,神魂不安,以致失眠,恶梦纷纭,肝火内炽,气血壅滞肝部灼热疼痛,热盛耗津,故便秘尿黄,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热移胆,循经上冲,则耳鸣如潮;火伤络脉,血热妄行,可见吐血衄血。
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经实火炽盛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