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基础基础知识整理2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bf4a6d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41.png)
中药学基础知识一、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的来源、种植、采集、加工、贮藏、分析、炮制以及药理学、临床应用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二、中药的来源中草药以植物为主,也包括一些动物或矿物的组分。
中草药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大部分草药来自于各种植物,如砂仁、黄芩、薏苡仁等。
2. 动物:一些草药由动物组分提取,如熊胆、鹿茸、蝮蛇胆等。
3. 矿物:一些草药来源于矿物,如雄黄、硫磺等。
三、中药的药效分类根据中草药的功效不同,中草药可以被分为不同的药效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温阳类:具有温热效果,适用于体寒、阳气不足的情况,如附子、肉桂等。
2. 寒凉类:具有清凉效果,适用于体热、发热、炎症等情况,如麻黄、连翘等。
3. 补益类:具有滋补效果,可用于调理身体、增加体力,如人参、黄精等。
4. 祛湿类:具有祛湿效果,适用于湿气重、体质虚弱的情况,如薏苡仁、荷叶等。
5. 止血类:具有止血效果,适用于出血、血瘀等情况,如土木香、蚕豆花等。
6. 安神类:具有安抚神经、镇定情绪的效果,适用于失眠、焦虑等情况,如丹参、郁金等。
四、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草药的药用部位不仅仅是指整个植物,还包括其根、茎、叶、花、果实等各个部分。
中药的药用部位对于药效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根:如人参的根部,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
2. 茎:如天麻的茎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3. 叶:如绿茶的叶部,具有清热去火的作用。
4. 花:如蒲公英的花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5. 果实:如枸杞的果实,具有补肾明目的作用。
6. 种子:如葛根的种子,具有祛湿解毒的作用。
五、中药的配伍禁忌中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一些药物的配伍禁忌,以避免药物相互影响,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常见的中药配伍禁忌有以下几种: 1. 金银花与大蒜:二者不宜合用,因为同时使用会降低金银花的抗菌作用。
2. 当归与阿司匹林:当归能抑制阿司匹林的抗凝血作用,影响药物疗效。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427d3e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0d.png)
中药学基础知识一、中药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 中药学的概念2.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二、中药的基本分类和性味归经1. 中药的基本分类2. 中药的性味归经三、中药的采收、鉴别和质量控制1. 中药的采收2. 中药的鉴别3. 中药的质量控制四、中药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机理1. 中药化学成分2. 中药作用机理五、中成药和方剂学1. 中成药概述2. 方剂学概述六、中医诊断与治疗原则及常用方剂1. 中医诊断与治疗原则2. 常用方剂七、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与方法及应用实例1. 辨证施治理论与方法概述2. 应用实例八、现代中草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展望1. 现代中草药研究进展2. 应用前景展望九、结语一、中药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 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及其制剂的来源、性质、功效、作用机理和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2.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中药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黄帝内经》、《难经》等古籍中就有关于中草药及其制剂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医家们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草药文化和医疗体系。
到了唐宋时期,许多著名方剂被创制出来,并得到广泛应用。
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名家巨匠,如李时珍、陈藏器等人,他们所著的《本草纲目》、《名医别录》等书籍对于推动中草药研究和应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发展和进步,中草药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
二、中药的基本分类和性味归经1. 中药的基本分类中药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如按来源、性质等。
其中,按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按性质可分为寒凉药、温热药、平和药;按功能可分为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
2. 中药的性味归经中医认为,每一种中草药都有其自身的性味和归属经脉。
其中,中草药的性味是指其所具有的气味和口感特点,如辛、甘、苦、酸等;而归属经脉则是指该种中草药对某一经脉或脏器具有特殊作用。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b782dbe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8.png)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性质、功效和临床应用的学科,它基于中草药作为药材的研究和开发。
中药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中药的科学研究、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药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等。
一、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不同的类别。
其中,植物药是指用整株或部分植物作为药材的药物;动物药是指用动物或动物部分作为药材的药物;矿物药则是指用矿物或矿石作为药材的药物。
植物药是中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材,其中包括草本药、木本药和菌类药等不同的类型。
二、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的性质、味道和归属的经络。
中药的性味主要包括寒、凉、温、热、平五种,分别表示药物的性质。
中药的味道主要包括辛、酸、苦、甘、咸五种,表示药物的味觉特征。
中药的归经则是指药物对应的经络系统,也就是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系统。
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可以帮助医生进行中药的合理运用和配伍。
三、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影响,包括药物的毒性、药效和药物代谢等。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中药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可以了解药物对人体的影响机制,以及药物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方式。
药理作用的研究可以为中药的药效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品质稳定和药效安全的重要环节。
中药质量控制包括药材质量控制和制剂质量控制。
药材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药材的鉴定、贮藏和加工等环节的监控;制剂质量控制则是对中药制剂的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语中药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中药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理作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特点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和疗效评价的科学性。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578a0e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35.png)
引言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学科,在中医药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药学包括中药基础理论、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药材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文将对中药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药学的视角。
概述中药学是指研究中国传统中草药及其制剂以及药物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中药的源流、性味归经、功效与毒性、配制工艺和药材质量控制等内容。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中草药资源、推动中草药产业的发展以及提高中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一、中药的分类与性味归经1. 药用植物分类:中草药可以根据植物的分类进行划分,如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藤本植物等。
不同植物的性质和药效也有所区别。
2. 药性与药味:中草药的性味是指草药的药性和滋味。
草药的性味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等,药味则包括苦、甘、辛、酸、咸等。
3. 归经与作用:中草药根据其性味特点可以归属于不同的经络,如归心经、肺经、脾经等。
不同归经的中草药对人体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舒肝解郁、健脾益气等。
二、中药的功效与毒性1. 中药的功效:中草药有多种功效,如调理气血、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等。
这些功效可以通过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发挥作用。
2. 中药的毒性:由于中草药中含有一些有毒成分,所以在使用中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
一些有毒中草药在制剂过程中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解毒。
三、中药的配制与炮制工艺1. 配制:中药配制是指将多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使用,以增强疗效。
配制可以采用煎煮、浸泡、蒸馏等不同的方法。
2. 炮制工艺:中草药在炮制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加工,如晒干、炙烤、蒸煮等。
这些工艺既可以提高中草药的疗效,也可以去除一些有毒成分。
四、中药药材质量控制1. 药材的采集与鉴别:中草药的质量控制从采集开始,包括采集的时间、地点以及对草药进行鉴别的方法。
2. 药材的质量评价指标:中草药的质量评价可以从外观性状、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284fb72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9.png)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作为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药学的知识点众多,而这里将对一些必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参考。
一、中药的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指的是用于预防、诊治疾病的中草药、植物药。
2.中药的性味:中药的性味有寒、凉、平、温、热五种,寒凉属阴性、平温热属阳性。
3.中药的归经:中药按照其归属经络的不同进行归经分类。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药理作用,如经络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二、中药材的分类与选配1.中草药分类:根据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等进行分类,如寒热药、解表药等。
2.中草药的选配原则:中草药的选配需要根据药性相反、功能互补的原则进行搭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药物配伍禁忌:在中药的选配中,需要避免一些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以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三、中药的药效与应用1.中药的功效: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中药的应用范围: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3.中药的剂型: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剂型进行应用,如汤剂、丸剂、颗粒剂等。
四、中药质量控制1.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指标、活性成分等方面的指标。
2.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过程对其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晒干、蒸制、炒制等步骤。
3.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中药的炮制需要根据标准进行控制,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五、中药的药用价值1.中药的药物活性: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在临床上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可以作为单药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3.中药的研发与创新:中药的研发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和药用价值,如提取纯化有效成分、研发新的剂型等。
综上所述,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掌握其中的必记知识点对于进一步理解中药的性质、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师知识点总结
![中药师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3ee2f7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4.png)
中药师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学基础知识1. 中药的来源和分类2. 中药的性味归经3.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4. 中药鉴别与质量控制二、中药方剂学1. 中药方剂的概念与分类2.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运用3. 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4. 中药方剂的配伍禁忌三、中药药理学1. 中药的药效与药理作用2. 中药的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3. 中药的临床应用与研究四、中药炮制学1. 中药的加工与炮制方法2. 中药的炮制工具与器皿使用3. 中药炮制中的技巧与要点五、中药与现代医学1. 中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2.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发展3. 中药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与前景六、中药行业发展与规范1. 中药行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2. 中药行业的规范与管理3. 中药行业的未来发展与挑战七、中药药师职业素养1. 中药药师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2. 中药药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3. 中药药师的自我提升与发展规划八、中药临床应用1.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与疗效2. 中药治疗常见疾病的方剂与配伍3. 中药与西药的配合应用九、中药安全与合理用药1.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与监管2. 中药的合理用药与用法用量3. 中药的毒副作用与防范措施十、中药药物搭配1. 中药与中药的搭配原则2. 中药与食物、饮料的搭配禁忌3. 中药与其他药物的搭配与配伍禁忌十一、中药与中医理论1. 中药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2. 中药与中医诊断与治疗3. 中药对中医理论的丰富与补充中药师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丰富,在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具备深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只有全面掌握了中药学的相关知识,才能在临床上更好地运用中药治疗疾病。
希望中药师们能够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药学基础知识 (修订)
![中药学基础知识 (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e45cad9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c.png)
中药学基础知识
目录
-
1 中药的起源和演变 2 中药的种类与特点 3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4 中药的用法与用量 5 中药的鉴别与炮制
CHAPTER 1
中药的起源和演变
中药的起源和演变
中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经验经 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今 天我们所见到的中药学体系
CHAPTER 2
中药的种类与特点
中药的种类与特点
中药的种类
中药分为草药、矿物药、动物药等多种类型。其中, 草药是最常见的中药,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 果等部位。矿物药是指由天然矿物加工而成的药物。 动物药则是指由动物器官、组织、体液等制成的药物
中药的种类与特点
中药的特点
中药学认为,中药具有"四气五味"、"升降 沉浮"等特性。其中,"四气"指的是寒、热 、温、凉四种药性,而"五味"则是指辛、酸 、甘、苦、咸五种味道。中药的"升降沉浮" 则是指药物的作用趋向和作用部位,其中" 升"表示上升、发散,而"降"表示下降、收 敛,而"沉"和"浮"则分别表示向下和向外的 趋势
CHAPTER 3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的功效
中药学认为,中药具 有多种功效,包括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舒筋活络 等。不同类型的中药 具有不同的功效,例 如清热解毒药多用于 治疗热毒引起的疾病 ,而活血化瘀药则多 用于治疗血脉瘀阻引 起的疾病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的作用
-
中药的作用主要包括 调节人体功能、改善 人体状态、预防和治 疗疾病等。中药通过 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 、阴阳平衡等来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例 如,中药可以通过调 节人体内部的气机来 缓解疼痛、改善睡眠 等
《中药学》自学指导
![《中药学》自学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06cea06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fa.png)
《中药学》自学指导一、中药基础知识1.1 中药的起源和传承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传承,以及中药在中华文明和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1.2 中药的种类与分类掌握中药的种类和分类方法,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
1.3 中药的生长环境与采集了解不同中药的生长环境、生长特点及采集时间,以便更好地选择和使用中药。
二、中药药性理论2.1 四气五味掌握中药的四气(寒、凉、温、热)和五味(辛、甘、酸、苦、咸),以及它们对人体的作用和适应症。
2.2 升降沉浮了解中药的升降沉浮理论,掌握不同中药对人体升降沉浮的作用及其适应症。
2.3 归经与毒性了解中药的归经理论,掌握不同中药的归经及毒性,以便合理使用中药。
三、中药方剂学基础3.1 方剂的基本组成掌握方剂的基本组成及各组成药物的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功效。
3.2 方剂的剂型与用法了解方剂的剂型和用法,包括汤剂、散剂、丸剂、膏剂等,以及各种剂型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3.3 方剂的配伍原则与变化掌握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变化,以便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运用方剂。
四、中药炮制与制剂4.1 中药炮制的目的与方法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方法,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以及不同炮制方法对药物的作用和效果的影响。
4.2 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与工艺流程掌握常见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包括口服液、糖浆剂、膏滋等,以便更好地选择和使用中药制剂。
五、中药药理与毒理5.1 中药药理作用与机制了解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以便更好地选择和使用中药。
5.2 中药毒理与不良反应掌握中药的毒理和不良反应,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中药不良反应。
六、中药临床应用6.1 中药在常见病治疗中的应用了解中药在常见病治疗中的应用及适应症,以便更好地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
6.2 中药在疑难杂症治疗中的探索与应用了解中药在疑难杂症治疗中的探索和应用,以便更好地拓展中药的治疗范围和应用领域。
中药学的基础知识总结
![中药学的基础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266cc4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c.png)
中药学的基础知识总结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发展历史、药理学、药物化学、中药制药工艺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以下是对中药学的基础知识进行的总结。
一、中药的定义和分类中药是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按一定制药工艺制成的药品。
根据药物的来源和性质,中药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药等四类。
其中,植物药是中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中药资源与采集中药资源主要包括野生药材和人工栽培药材。
野生药材具有药效好、纯度高等优点,但资源匮乏,采集难度大;人工栽培药材具有产量高、质量可控等优点,但药效可能有所减弱。
中药的采集应遵守相关法规,保护药材资源,同时注意采集的时间、部位和方法,以确保药材的质量。
三、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
对于中药来说,质量是保证药效和安全性的基础。
主要的质量指标包括药材的外观、理化性质、微生物指标、活性成分含量等。
采用科学的方法,确保中药的产品质量符合规定标准,是中药制药的关键环节。
四、中药的功效与药理作用中药的功效与药理作用是中药学的核心内容。
中药的功效是中药治疗疾病的效果,如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等;药理作用是中药对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如抗菌、抗炎等。
中药的功效和药理作用是通过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发挥的,这也是研究中药的重要方向。
五、中药的配伍与制剂中药的配伍与制剂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将多种中药组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中药的制剂是将中药制作成药品,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不同形式。
中药的配伍和制剂应遵循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原则。
六、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的临床应用是中药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药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在中医诊断的基础上,合理选用中药进行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缓解病症。
七、中药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药学也在不断发展。
中药学基础知识-药性-配伍及中药调剂
![中药学基础知识-药性-配伍及中药调剂](https://img.taocdn.com/s3/m/65c02212ba1aa8114431d936.png)
中药学基础知识第一部分概述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以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来源,尤以植物为多。
故传统的中药专著称之为“本草”。
我国地域辽阔,跨寒,温、热三带,天南地北,平原,高山,丘陵,盆地,各处有着非常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为世界著名的天然药材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各地目前使用的中草药已达五千多种。
一、中药药性中医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用药实践中,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理论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及有毒无毒等。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叫“四性”。
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两类不同的性质。
温与热,寒与凉是性质相同仅在程度上的差异。
药物寒、热、温、凉的性质是古时医家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一般属于凉性或寒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温性和热性。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原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逐渐发展为利用医疗作用来说明药物的味,“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古人在长期尝试药物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味道的药对疾病产生不同的作用;相同味道的药,其作用也有相近和共同之处,而后逐渐演变成中药药性的五味。
然而,中药的味,其实也是其所含化学物的滋味。
如含生物碱类的中药大多具有苦味,由于生物碱类物质大多具有良好的治病疗效。
含一些无机盐类如钠、钾、钙、镁的药物大都具有咸味。
含有机酸类如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等的药物则具有酸味。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b44ae3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e.png)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关键信息项:1、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2、中药的炮制:目的、方法及对药性的影响。
3、中药的配伍:七情的含义及应用。
4、中药的用药禁忌:包括十八反、十九畏等。
5、解表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6、清热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7、泻下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8、祛风湿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9、化湿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0、利水渗湿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1、温里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2、理气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3、消食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4、驱虫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5、止血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6、活血化瘀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7、化痰止咳平喘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8、安神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9、平肝息风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20、开窍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21、补虚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22、收涩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1 中药的性能111 四气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如黄连、黄芩等;热性或温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等。
112 五味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通泄、降泄、清泄、燥湿、坚阴等作用;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113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药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等作用。
中药学知识二
![中药学知识二](https://img.taocdn.com/s3/m/0ec3b27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7b.png)
中药学知识二
薄荷:具有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气郁滞、胸闷胁胀等病症。
牛蒡子:具有上清宣肺气而祛痰止咳、下利二便而导热毒外出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肺热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热疹痒、热毒疮肿、痄腮等病症。
蝉蜕:具有发汗不如薄荷、清热不如牛蒡的特点,擅长祛风解痉与明目开音。
主要用于治疗风热、肝热或肝风所致的疾病,如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音哑咽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风热或肝热目赤翳障、小儿惊哭夜啼、破伤风等。
桑叶: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之咳嗽头痛、肺热燥咳、肝阳眩晕、目赤肿痛、视物昏花、血热吐衄等病症。
菊花:味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具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肝
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肝阴虚的眼目昏花、风热头痛、肝阳头痛、眩晕、热毒疮肿等病症。
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又为治麻疹、烦渴、泻痢所常用。
具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项强、项背强痛、麻疹初。
中药学专业学生知识基础
![中药学专业学生知识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8fa1d92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8.png)
中药学专业学生知识基础中药学专业是涉及中药研究、开发、制备和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本文旨在介绍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的分类、形态特征、生长发育规律、化学成分及其药用价值的学科。
学生需要了解药用植物的鉴别、种植、采收、加工和储存等方面的知识,为后续中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中药化学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学生需要掌握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了解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3.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学科。
学生需要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禁忌症等方面的知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支持。
4.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学是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原理、工艺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学科。
学生需要掌握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方法,了解各类中药制剂的特点和适应症,为中药制剂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5.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和道地性研究的学科。
学生需要掌握中药材的鉴别方法、质量评价标准和道地性知识,了解中药材的采收、储存和炮制等方面的知识,为中药材的采购和使用提供保障。
6.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的学科。
学生需要了解中医的哲学基础、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学说、四诊八纲、治疗原则等方面的知识,为后续中医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7.临床中药学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规律、应用范围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学生需要了解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原则、配伍禁忌、剂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8.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技术和质量标准的学科。
学生需要了解中药炮制的原理、方法、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为中药饮片的生产和使用提供依据。
《中药学专业知识》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专业知识》重点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2e04e6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1.png)
《中药学专业知识》重点知识点总结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学科。
以下是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中药的起源和发展:1.中药的起源:中药起源于中国古代人民对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的认识和利用。
2.中药的发展:中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药的分类和性味归经:2.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根据其性味特点,可以归入五味和归经。
五味包括辛、苦、甘、酸、咸;归经包括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等。
三、中药的化学成分:1.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皂苷、挥发油等。
2.中药的活性成分: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对人体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如抗菌、抗炎、免疫调节等。
四、中药的药理作用:1.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起到治疗、预防疾病的作用。
2.中药的多靶点作用:中药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发挥综合的疗效。
五、中药的质量控制:1.中药的质量评价:中药的质量评价包括鉴别、含量测定、纯度检验、污染物检测等多个方面。
2.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是保障中药质量的重要标准,包括国家标准、企业标准等。
六、中药的临床应用:1.中药的临床应用范围:中药广泛应用于各个临床领域,如内科、外科、妇产科等。
2.中药的临床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包括临床观察、临床试验等,评价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结:中药学专业知识包括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分类和性味归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点。
中药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需要深入了解中药的相关知识,为中药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之中医诊断基础(二)考点复习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之中医诊断基础(二)考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92379b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6.png)
考点五、望排出物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考点五、望排出物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项目内容意义望痰痰少极黏,难以排出者燥痰痰白易咯而量多者湿痰咳吐脓血如米粥状热毒蕴肺,多是肺痈证呕吐物呕吐物色黄味苦肝胆有热,胃失和降呕吐物秽浊酸臭胃热或食积所致大便便稀薄如水样,夹不消化食物寒湿便如黏冻,夹有脓血痢疾先便后血,色黑褐:远血;先血后便,色鲜红:近血小便小便混浊不清湿浊下注,或脾肾气虚 考点六、闻诊考点六、闻诊 1.语言错乱名称表现临床意义谵语神识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热扰心神的实证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虚证狂言言语粗鲁、狂妄叫骂、失去理智控制痰火扰心独语喃喃自语、讲话无对象、见人便停止癫证,多为心气虚、精不养神语言謇涩风痰上扰 2.呼吸异常\咳嗽变化的临床意义呼吸异常表现临床意义喘实喘喘息气粗、声高息涌、唯以呼出为快肺有实邪、气机不利虚喘喘声低微息短、呼多吸少、气不得续肺肾气虚、出纳无力哮鸣喘气时喉中有哮鸣声咳嗽阵发性、咳而气急、连声不绝、终止时作鹭鸶叫声顿咳(百日咳)咳声如犬吠白喉 【最佳选择题】 患者,老年女性,喜喃喃自语,见人便停止的是 A.郑声 B.癫证 C.谵语 D.狂证 E.独语『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独语:喃喃自语、讲话无对象、见人便停止。
【配伍选择题】 A.百日咳 B.顿咳 C.白喉 D.燥咳 E.热咳 1.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其临床意义是 2.咳声如犬吠,其临床意义是『正确答案』D、C『答案解析』干咳无痰,或只有少量稠痰,多属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
咳声如犬吠,多为白喉。
【配伍选择题】 A.呼吸不畅,胸闷气短 B.呼吸有力,声高气粗 C.呼吸困难,短促急迫 D.呼吸困难,喉中有声 E.呼多吸少,气不得续 1.实热多见 2.虚喘多见 3.哮证多见『正确答案』B、E、D『答案解析』喘有虚实之分。
若喘息气粗,声高息涌,唯以呼出为快的,属实喘,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所致;若喘声低微息短,呼多吸少,气不得续的,属虚喘,乃肺肾气虚,出纳无力之故。
中药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二)
![中药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52bf2ee9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15.png)
中药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二)1.前胡除降气祛痰外,还有的功效是A.除烦止呕B.利水消肿C.凉血止血D.宣散风热E.清热安胎2.天南星与白附子均有的功效是A.宽胸利气B.降逆止呕C.润肠通便D.袪风止痉E.制酸止痛3.适宜治疗百日咳的药物为A.苏子B.百部C.胖大海D.马兜铃E.以上均不是4.内服治滑脱诸证,外用收湿敛疮宜选A.龙骨B.磁石C.朱砂D.琥珀E.珍珠5.成人内服朱砂的一日常用量是A.0.1~0.5gB.0.6~1gC.1~3gD.3~6gE.6~9g6.以下不是地龙的主治病证的是A.高热神昏狂躁B.阳亢眩晕C.癫痫抽搐D.痹痛肢麻E.小便不利7.既息风止痉,又清热平肝的药是A.天麻B.蜈蚣C.全蝎D.钩藤E.罗布麻8.既开窍,又止痛的药是A.苏合香B.小茴香C.木香D.沉香E.青木香9.麝香不具有的功效是B.醒神C.通经D.活血E.化湿10.甘草不具有的功效是A.益气补中B.祛痰止咳C.缓急止痛D.润肠通便E.缓和药性11.具有大补元气、生津、安神益智功效的药物A.山药B.白术C.人参D.党参E.黄芪12.龟甲的功效是A.滋肝补肾,益精明目B.滋补肝肾,凉血止血C.滋补肝肾,乌须明目D.滋阴潜阳,软坚散结E.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13.能治肺虚久嗽,久咳失音的是A.诃子C.覆盆子D.五味子E.莲子14.治滑脱不禁之证时,收涩药常配伍A.补虚药B.理气药C.清热药D.活血祛瘀药E.利水渗湿药15.外用解毒杀虫止痒,内服补火助阳通便的药物是A.雄黄B.硫黄C.轻粉D.明矾E.蛇床子16.雄黄不具有的功效是A.解毒B.杀虫C.止血D.燥湿祛痰E.截疟定惊17.能解毒明目退翳,又能收湿止痒的药物是A.砒石B.滑石C.寒水石D.炉甘石E.硼石18.既补血活血,又调经润肠的药是A.红花B.当归C.熟地黄D.肉苁蓉E.月季花19.泽泻除了能利水渗湿,还能A.泄热B.收湿敛疮C.通经下乳D.退黄疸E.明目20.主治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的是A.温经止血药B.活血祛瘀药C.凉血止血药D.化瘀止血药E.收敛止血药21.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作用的药物是A.五味子B.乌梅C.椿皮D.石榴皮E.罂粟壳22.以下哪项不是麻黄的功效A.发汗B.平喘C.宣肺D.透疹E.利水23.纯阳温散,长于引火归元的药是A.仙茅B.肉桂C.丁香D.花椒E.高良姜24.属于使药的范畴是A.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e4b53f2482fb4daa58d4be6.png)
( 3)皮类 ◆根皮:牡丹皮。 ◆树皮:肉桂、杜仲、黄柏。 ◆干皮、枝皮、根皮:厚朴。
( 4)叶类
◆小叶:番泻叶。
( 5)花类 ◆花蕾:辛夷。 ◆花蕾及带初开的花:金银花。 ◆花:洋金花、红花。 ◆花粉:蒲黄。
( 6)果实及种子类 ◆成熟果实:五味子、补骨脂、巴豆、砂仁、女贞子、枸杞子。 ◆成熟种子:葶苈子、苦杏仁、菟丝子、槟榔。 ◆成熟假果:金樱子。 ◆干燥果实:连翘。
( 7)全草 ◆草质茎:麻黄。
◆全草:细辛、金钱草。 ◆地上部分:广金钱草、益母草、青蒿。 ◆带鳞叶的肉质茎:肉苁蓉。
( 8)菌类 ◆菌核:茯苓、猪苓。
( 9)树脂的分类 ◆单树脂类的酯树脂:血竭。 ◆油胶树脂类:乳香、没药。
( 10)其它类 ◆蕨类植物的成熟孢子:海金沙
( 11)动物类 ◆干燥全体:全蝎( xi ē)、蜈蚣、斑蝥、土鳖虫(雌虫)、僵蚕( cā)n、地
◆经验贮藏; ◆利用温度贮藏; ◆化学试剂处理; ◆ 气调养护和钴辐射灭菌。 17. 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原则 :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8. 主要本草著作 :
◆《神农本草经》 :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 :为我国最早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新修本草》 (即《唐本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证类本草》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19. 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 金钱草: 四川; ◆ 槟榔: 海南;
◆木香: 云南;
◆ 龙胆: 东北;
23. 中药分类:
作用 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作用类别
代表药物
发散风寒药
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 j ī ng)ji 、è防 风、羌 (q ī a活ng、) 白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肝息风汤和天王补心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玄参、天冬天王补心丹和一贯煎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麦冬、生地玉女煎中配伍牛膝的主要用意是:补益肝肾,导热下行镇肝息风汤中重用生怀牛膝的主要用意是:补益肝肾,引血下行温病后期,阴伤邪伏者,治宜选用: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阴虚风动者,治宜选用:大定风珠治疗温热病,肝经热盛,热极动风,首选的方剂是:羚角钩藤汤温热病,热闭心包兼热盛动风,首选的方剂是:紫雪百合固金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玄参、桔梗百合固金汤和养阴清肺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生地、玄参生地、熟地同用的方剂是:百合固金汤桑杏汤与桑菊饮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桑叶、杏仁麦门冬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是:7:1养阴清肺汤中配伍薄荷的用意是:散邪利咽麦门冬汤的功用是:清养肺胃,降逆下气具有清燥润肺、养阴益气功用的方剂是:清燥救肺汤主治外感凉燥证的方剂是:杏苏散养阴清肺汤主治证的病因病机是:阴虚燥热,复感疫毒方药配伍寓有“金水相生”之意的方剂是:百合固金汤方药配全寓有“培土生金”之意的方剂是:麦门冬汤麦门冬汤和泻白散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粳米麦门冬汤和止嗽散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甘草镇肝息风汤与养阴清肺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玄参、白芍羚角钩藤汤与镇肝息风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白芍、甘草桑杏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栀皮定喘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白果竹叶石膏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是:2:1麦门冬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是:7:1风温初起,津伤不甚者,治宜选用:桑菊饮外感温燥,津伤较甚者,治宜选用:桑杏汤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方剂是:参苓白术散体现“金水相生”治法的方剂是:百合固金汤实脾散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泡附子、炙甘草独活寄生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细辛、防风三仁汤中配伍杏仁的用意是:宣利上焦肺气三仁汤与八正散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滑石五苓散的君药是:泽泻平胃散与藿香正气散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陈皮、厚朴、甘草八正散与小蓟饮子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木通、滑石不属于藿香正气散组成药物的是:苍术不属于萆薢分清饮组成药物的是:山药平胃散中以苍术为君的用意是:燥湿运脾猪苓汤中配伍阿胶的用意是:滋阴润燥实脾散中配伍木瓜的用意是:除湿醒脾藿香正气散的功用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八正散的功用是: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五苓散的功用是:利水渗湿,温阳化气苓桂术甘汤的功用是: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九味羌活汤和羌活胜湿汤均具有的作用是:祛风胜湿不属于独活寄生汤功用的是:益心脾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的方剂是:苓桂术甘汤主治肾阳虚水泛证的方剂是:真武汤下列方剂中可用治黄疸的:栀子柏皮汤下列方剂中可用治血淋的是:猪苓汤治疗热重于湿之黄疸的首选方剂是:栀子柏皮汤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的方剂是:萆薢分清饮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的方剂是:羌活胜湿汤不属于防己黄芪汤证临床表现的是:脉浮而数不属于三仁汤证临床表现的是:脉象濡数方药配伍体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的方剂是:苓桂术甘汤不属于祛湿剂范畴的是:燥湿化痰苇茎汤和大黄牡丹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桃仁苇茎汤和三仁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薏苡仁小蓟饮子和龙胆泻肝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生地、当归小蓟饮子与三仁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滑石、竹叶猪苓汤组成中不含有的药物是:白术五苓散组成中不含有的药物是:阿胶九味羌活汤中配伍苍术的主要用意是:发汗祛湿平胃散中配伍苍术的主要用意是:燥湿运脾防己黄芪汤中黄芪的作用是: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玉屏风散中黄芪的作用是:补脾肺气,固表止汗苓桂术甘汤的主治证候的病机特点是:中阳不足,痰饮不化真武汤的主治证候的病机特点是:脾肾阳虚,水气泛溢不属于贝母瓜蒌散组成药物的是:半夏二陈汤中配伍乌梅的用意是:敛肺贝母瓜蒌散中配伍橘红的主要用意是:理气化痰清气化痰丸的功用是:清热化痰,理气止咳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功用是:温肺化饮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功用是:化痰息风,健脾祛湿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功用的方剂是:温胆汤二陈汤的主治病证是:湿痰证治疗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最宜选用的方剂的是:茯苓丸主治痰热结胸证的方剂是:小陷胸汤治疗风痰上扰之眩晕,最宜选用的方剂是:半夏白术天麻汤不属于清气化痰丸证临床表现的是:咯痰清稀枳实薤白桂枝汤和小陷胸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瓜蒌枳实薤白桂枝汤和半夏厚朴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厚朴温胆汤与橘皮竹茹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竹茹、甘草竹叶石膏汤与橘皮竹茹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人参、甘草百合固金汤与清燥救肺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麦冬、甘草百合固金汤与贝母瓜蒌散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贝母、桔梗复元活血汤中配伍天花粉的主要用意是:消瘀散结润燥贝母瓜蒌散中配伍天花粉的主要用意是:清热生津润燥贝母瓜蒌散的主治证候是:燥热伤肺,灼津成痰之燥痰清燥救肺汤的主治证候是:燥热伤肺,气阴两伤之温燥健脾丸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木香、山楂保和丸和健脾丸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神曲、山楂保和丸中配伍连翘的用意是:散结清热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泻功用的方剂是:健脾丸保和丸主治证候的病因病机是: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不属于健脾丸证临床表现的是:怠惰嗜卧大承气汤和大黄牡丹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大黄、芒硝大承气汤与枳实消痞丸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枳实、厚朴半夏泻心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半夏、干姜枳实消痞丸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人参、枳实枳实导滞丸的君药是:大黄枳实消痞丸的君药是:枳实越鞠丸的君药是:香附保和丸的君药是:山楂治疗脾虚湿盛之泄泻,首选的方剂是: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食积之泄泻,首选的方剂是:健脾丸乌梅丸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桂枝、炮附子乌梅丸的主治病证是:蛔厥味是:D辛不属苦味药作用的是:E行气五味的阴阳属性,属阳的一组是:D辛甘淡归经的含义:C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E脏腑经络理论具有沉降性质的性味:C苦寒中药的毒性的含义是:D中药的偏性常用盐炒增强入肾经作用的药物是:B黄柏具有沉降性的花类药物是:A旋覆花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中药性能是:A四气与所治疾病的病势相对而言的中药性能是:C升降浮沉甘味药物的作用是:缓急酸味药物的作用是:收敛辛味药物的作用是:发散咸味药物的作用是:软坚朱砂能治疗心悸失眠,具有重要安神之功,其归经是:归心经杏仁能治疗胸闷喘咳具有止咳平喘之功,其归经是:归肺经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关系是:相须表示减毒配伍关系的是:相畏相杀黄芪与茯苓配伍,这种配伍关系是:相使生姜与半夏的配伍关系是:相杀麻黄与桂枝的配伍关系是:相须不宜与瓜蒌同用的药物是:乌头不宜与牙硝同用的药物是:三棱属于相恶的是:人参与莱菔子配伍属于相须的是:石膏与知母配伍不属妊娠绝对禁用的药物是:半夏所谓中药的剂量,一般是:单味药成人一日量健胃消食药的服药时间是:饭后服气味芳香,成分易挥发药物的用法是:后下贝壳、甲壳、化石等类药物入汤剂的用法:先煎入汤剂用法错误的是:鹤草芽入煎服入汤剂用法错误的是:琥珀入汤剂先煎入汤剂宜先煎的药物是:贝壳、甲壳、化石及多种矿物药入汤剂宜布包煎的药物是:某些粉末状状药物及细小的植物种子药物钩藤入汤剂的煎服方法是:后下西洋参入汤剂的煎服方法是:另煎辛温解表药的主要归经是:肺、膀胱桂枝具有的功效是:发汗解肌,温经通阳,助阳化气外感风寒表证兼气滞胸闷不舒者,首选的药物是:C紫苏外感风寒表证,外感风热表证均可使用的药组是:荆芥、防风具有祛风胜湿止痛功效的药组是:防风、羌活、藁本既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又能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药物:白芷辛凉解表药共有的功效是:发散风热具有疏肝解郁行气功效的药物是:薄荷外感风热,咽喉肿痛,咯痰不利,兼大便秘结者,首选的药物是:牛蒡子不属蝉蜕功效的是:宣通鼻窍治疗风热、肝热之目赤肿痛的首选药组是:桑叶、菊花善于疏解半表半里之邪,具有和解退热功效的药物是:柴胡防风、羌活均具有的功效是:既有发散风寒、又能胜湿止痛麻黄、香薷均具的功效是: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治疗外感风寒之眉棱骨痛,首选的药物是:白芷治疗外感风寒之巅顶头痛,首先的药物是:藁本菊花具有的功效是: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肝明目薄荷具有的功效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风热郁肺,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者,首选的药物是:蝉蜕肝经风热,小儿惊风,夜啼者,首选的药物是:蝉蜕功能疏散风热,解毒透疹,消肿利咽的药物是:牛蒡子功能疏散风热,明目透疹,息风止痉的药物是:荆芥桂枝具有的功效是:发汗解表,温经通脉,助阳化气紫苏具有的功效是: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治疗痰饮眩晕,首选的药物是:桂枝治疗破伤风证,首选的药物是:防风具有疏散风热透诊功效的药物是:薄荷栀子的归经是:心、肺、胃、三焦经既治风湿热痹,又治湿热黄疸的药物是:白鲜皮夏枯草的药用部位是:带花的果穗不必治疗肝火目赤肿痛的药组是:女贞子、枸杞子清热安胎,首选的药物是:清炒黄芩上以清肺、中以凉胃、下泻肾火的药物是:知母长于鼓舞脾胃清阳之气而治疗湿热泻痢,脾虚泄泻的药物是:葛根内服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火煅外用能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的药物:石膏治疗胃火上炎的头痛,牙龈肿痛。
首选的药物是:石膏、升麻治疗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小便不利病症。
首选的药物是:淡竹叶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泻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治疗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以及胃热所致呕吐,首选的药物是:黄连既能清热燥湿,又善于治疗下焦湿热诸证和阴虚发热的药物是:黄柏阴虚火旺、肺肾阴虚所致盗汗、骨蒸潮热、心烦等证,首选:黄柏、知母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肝胆火的药物是:龙胆不属苦参功效的是:凉血化瘀不属利胆退黄药组:柴胡、黄芩、川楝子既能清热解毒,又能疏散风热、凉血止痢的药物是:金银花用治热陷心包引起的高热、神昏,谵语,首选的药物是:黄连、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的共同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善治乳痈,人称“乳痈良药,通淋妙品”的药物是:蒲公英功能清热止呕,治疗胃热呕逆的药物是:芦根功能滋阴燥湿,治疗阴虚肺燥咳嗽的药物是:夏枯草主清肺、胃火的药物是:石膏主清心、小肠火的药物是:淡竹叶赤芍具有的功效是: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牡丹皮具的的功效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银柴胡具有的功效是:清虚热、除疳热胡黄连具有的功效是: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治疗肺热咳嗽,首选的药物是:黄芩治疗胃热呕吐,首选的药物是:黄连紫花地丁善于治疗的病证的是:疔毒板蓝根善于治疗的病证是:大头瘟毒石膏入汤剂的用法:先煎青黛入药的用法:冲服功能清热燥湿,又善清心胃实热的药物是:黄连功能清热燥湿,又善清肺热的药物是:黄芩功能清热燥湿,又善清肝胆火的药物是:龙胆功能清热燥湿,又善祛风杀虫的药物是:苦参功能退虚热,又可治疗肠痈腹痛的药物是:牡丹皮功能退虚热,又可治疗温病气分壮热烦渴的药物是:知母治疗痰火郁结,瘰疬瘿瘤的药物是:夏枯草治疗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的药物是:夏枯草生地黄具有的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玄参具有的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疮水肿胀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首选的药物是:牵牛子关于大黄的使用禁忌,说法错误:孕妇便秘忌用巴豆内服剂量是:0.1-0.3g不属攻下药适应证的是:虚寒泻痢大黄和虎杖均具有的功效是:活血、解毒,通便,退黄治疗实热积滞燥结难下,首选的药物:芒硝治老人虚人便秘,肠燥津液不足,首选的药组是:火麻仁、郁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