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乐器
古代乐器四大类
古代乐器四大类中国乐器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深远,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伟大音乐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乐器不断完善,传统文化乐器可以分为四大类。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古代乐器四大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乐器四大类一、吹奏乐器我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
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
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抱笙、排笙、巴乌等。
由于发音原理不同,所以乐器的种类和音色极为丰富多彩,个性极强。
并且由于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区、民族、时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乐中的吹奏乐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与流派。
典型乐器:笙、芦笙、排笙、葫芦丝、笛、管子、巴乌、埙、唢呐、箫。
全部乐器:木叶、纸片、竹膜管(侗族) 、田螺笛(壮族) 、招军(汉族) 、吐良(景颇族) 、斯布斯、额(哈萨克族)、口笛(汉族) 、树皮拉管(苗族) 、竹号(怒族) 、箫(汉族) 、尺八、鼻箫(高山族) 、笛(汉族) 、排笛(汉族)、侗笛(侗族) 、竹筒哨(汉族) 、排箫(汉族) 、多(克木人) 、篪(汉族) 、埙(汉族) 、贝(藏族) 、展尖(苗族)、姊妹箫(苗族) 、冬冬奎(土家族) 、荜达(黎族) 、(口利)咧(黎族) 、唢呐(汉族) 、管(汉族) 、双管(汉族)、喉管(汉族) 、芒筒(苗族) 、笙(汉族) 、芦笙(苗、瑶、侗族) 、确索(哈尼族) 、巴乌(哈尼族) 、口哨(鄂伦春族)。
二、弹拨乐器我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
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
弹奏乐器音色明亮、清脆。
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
右手技巧得到较充分发挥,如弹、挑、滚、轮、勾、抹、扣、划、拂、分、摭、拍、提、摘等。
傣族打击乐“嘎啦撒”与泰国打击乐“拉纳”对比研究
傣族打击乐“嘎啦撒”与泰国打击乐“拉纳”对比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对比傣族打击乐“嘎啦撒”与泰国打击乐“拉纳”的特点和历史渊源。
通过对两种打击乐的概述和音乐特点进行比较,揭示它们在演奏形式上的异同。
研究发现,傣族打击乐“嘎啦撒”和泰国打击乐“拉纳”在历史渊源和音乐特点上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演奏形式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这一研究对于推动两种打击乐的跨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也为未来进一步探讨两种打击乐的演奏方式和文化背景提供了展望。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式,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关键词】关键词:傣族打击乐、嘎啦撒、泰国打击乐、拉纳、对比研究、历史渊源、音乐特点、演奏形式、启示、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傣族打击乐“嘎啦撒”与泰国打击乐“拉纳”是两种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打击乐器,它们在各自的民族音乐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文化交流与交融的加深,人们对这两种打击乐器的了解越来越多,但对它们之间的差异与联系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对傣族打击乐“嘎啦撒”与泰国打击乐“拉纳”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傣族打击乐“嘎啦撒”源自中国云南傣族地区,被称为“傣族的灵魂”。
而泰国打击乐“拉纳”则是泰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比较分析这两种打击乐器的历史渊源、音乐特点和演奏形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傣族和泰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轨迹与特色,推动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通过本研究,也能够拓展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比傣族打击乐“嘎啦撒”与泰国打击乐“拉纳”的特点和历史渊源,探讨它们在音乐表现和演奏形式上的差异与共同点。
通过这一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打击乐器演奏方式,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通过对比研究,也能够为今后更深入地探讨傣族和泰国音乐文化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这一研究,我希望揭示傣族打击乐“嘎啦撒”和泰国打击乐“拉纳”在音乐表达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独特魅力,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葫芦丝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葫芦丝是哪个民族的乐器问题:?答案:傣族。
相关问题:葫芦丝是哪一省的少数民族乐器答案:云南其他相关乐器起源:葫芦丝:傣族;芦笙:壮族;马头琴:蒙古族;巴乌伽耶琴:朝鲜族;冬不拉:维吾尔族;木叶、纸片、竹膜管、田螺笛、招军、吐良、斯布斯、额、口笛、树皮拉管、竹号、箫、尺八、鼻箫、笛、排笛、侗笛、竹筒哨、排箫、多、篪、埙、贝、展尖、姊妹箫、冬冬奎、荜达、咧、唢呐、管、双管、喉管、芒筒、笙、芦笙、确索、巴乌、口哨相关阅读:一、葫芦丝的历史及发展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
在构造上仍持续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维妙维肖。
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十分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丝进行了不断的改革。
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它的音域扩展到14个音。
近年来,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丝。
其中的六管葫芦丝,能够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
既持续了原先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已有人试验改革,或两根主旋律管加4根副管、或两根同调管加高音、低音旋律管,其目的都在于扩大音域并能演奏和弦。
这些改革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在国内外也颇受瞩目,云南的恩德全老师就是在让葫芦丝走出云南走向世界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演奏家。
此刻很多人在演奏上将葫芦丝与民乐、西洋、电声等结合,呈现了古典与现代结合的亲切婉转,温馨醉人的全新感受。
二、葫芦丝的介绍、构造葫芦丝,主要流传于德宏州傣族、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是簧管耦合振动类乐器,共有高、中、低音3种类型,常用有C、D、F、G等调。
各民族之间风土人情、地域环境的不同使得葫芦丝这种乐器在构造上也不尽相同。
葫芦丝,傣语叫“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当地汉语又称为葫芦箫。
爱的泼水节葫芦丝
爱的泼水节葫芦丝
《爱的泼水节葫芦丝》
在中国的云南省,有一个叫做泸水的地方,每年的4月13日
至16日,这里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传统节日——泼水节。
这
个节日不仅是云南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各族人民共同欢庆的日子。
在这场狂欢的泼水节上,人们会用清水泼洒彼此,象征着一年的坏运气被冲洗,迎接新的一年。
而在泼水节上,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悠扬的葫芦丝声了。
葫芦丝是传统的傣族乐器,也是泸水泼水节上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
葫芦丝音色清越悠扬,宛若龙吟凤鸣,在喧嚣的泼水声中愈发显得深情绵长。
在泼水节上,人们手持葫芦丝,随着欢快的鼓乐和欢呼声,演奏出一曲曲动听的乐曲。
这些曲目有的是欢快的民歌,有的是富有古老传统的古乐,而更多的则是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的情歌。
在泼水节的欢乐氛围中,葫芦丝成为了人们情感交流的桥梁。
无论是青年男女,还是老年人,都会被葫芦丝声所感染,纷纷投入到舞蹈和欢呼之中。
在这场节日的欢乐中,人们会感受到浓浓的爱意,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泸水泼水节的葫芦丝,不仅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表达对生活、对爱情、对友情的情感。
在这场节日的狂欢中,葫芦丝悠扬的
音色会深深地触动每一个人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爱的力量和美好。
愿泼水节的葫芦丝永远奏响,把爱传递给每一个人。
中国乐器名称大全
中国乐器名称大全我国民族乐器分为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和拉弦乐器四类。
吹奏乐器笙、芦笙、排笙、葫芦丝、笛、管子、巴乌、埙、唢呐、箫。
全部乐器:木叶、纸片、竹膜管(侗族)、田螺笛(壮族)、招军(汉族)、吐良(景颇族)、斯布斯、额(哈萨克族)、口笛(汉族)、树皮拉管(苗族)、竹号(怒族)、箫(汉族)、尺八、鼻箫(高山族)、笛(汉族)、排笛(汉族)、侗笛(侗族)、竹筒哨(汉族)、排箫(汉族)、多(克木人)、篪(汉族)、埙(汉族)、贝(藏族)、展尖(苗族)、姊妹箫(苗族)、冬冬奎(土家族)、荜达(黎族)、(口利)咧(黎族)、唢呐(汉族)、管(汉族)、双管(汉族)、喉管(汉族)、芒筒(苗族)、笙(汉族)、芦笙(苗、瑶、侗族)、确索(哈尼族)、巴乌(哈尼族)、口哨(鄂伦春族)。
弹拨乐器琵琶、筝、扬琴、七弦琴(古琴)、热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弹布尔。
全部乐器:金属口弦(苗族)(柯尔克孜族)、竹制口弦(彝族)、乐弓(高山族)、琵琶(汉族)、阮(汉族)、月琴(汉族)、秦琴(汉族)、柳琴(汉族)、三弦(汉族)、热瓦甫(维吾尔族)、冬不拉(哈萨克族)、扎木聂(藏族)、筝(汉族)、古琴(汉族)、伽耶琴(朝鲜族)、竖箜篌、雁柱箜篌。
打击乐器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典型乐器:堂鼓(大鼓)、碰铃、缸鼓、定音缸鼓、铜鼓、朝鲜族长鼓、大锣小锣、小鼓、排鼓、达卜(手鼓)、大钹。
全部乐器:梆子(汉族)、杵(高山族)、叮咚(黎族)、梨花片(汉族)、腊敢(傣族)、编磬(汉族)、木鼓(佤族)、切克(基诺族)、钹(汉族)、锣(汉族)、云锣(汉族)、十面锣(汉族)、星(汉族)——碰钟、钟(汉族)、编钟(汉族)、连厢棍(汉族)、唤头(汉族)、惊闺(汉族)、板(汉族)、木鱼(汉族)、吾攵(汉族)、法铃(藏族)、腰铃(满族)、花盆鼓(汉族)、铜鼓(壮、仡佬、布依、侗、水、苗、瑶族)、象脚鼓(傣族)、纳格拉鼓(维吾尔族)、渔鼓(汉族)、塞吐(基诺族)、京堂鼓(汉族)、腰鼓(汉族)、长鼓(朝鲜族)、达卜(维吾尔族)、太平鼓(满族)、额(藏族)、拨浪鼓(汉族)、扬琴(汉族)、竹筒琴(瑶族)、蹈到(克木人)、萨巴依(维吾尔族)。
傣族风情
岁时节令
民族服饰
礼仪禁忌
民族饮食
婚恋嫁娶
民族住房
歌舞娱乐工艺美术
交通工具
姓氏
宗教信仰
傣族历史悠久,与属壮洞语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 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都是“百越”“骆越”民 族的后裔。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 沃富饶的坝子,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的河谷坝区。
傣族以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主,同时信仰原始宗教, 俗称“既拜佛又祭鬼”的“双重信仰”。 傣族原始宗教活动主要有驱鬼、占卜、诅咒、挂门 符和戴护身符。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入夏安居节(关门节)、 出夏安居节(开门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 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水、丢沙包、 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目。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 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我国信奉小乘 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 地区,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于中原佛教的解复。时 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中)。
傣族自古以来形成了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不偷不骗、多行善事不作 恶的良好社会公德和风尚。热情待客室傣族的传统,到傣家做客,会受到 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以祝客人吉祥如意。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 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 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 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 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 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不能随便大声喧哗。
丰富多姿的云南民族乐器
云南民族乐器竹片琴、象脚鼓、弦子、弯琴、佤擺、铜口弦、巴芦丝、四弦、其奔、牛角胡、独弦胡、小藏号、芦笙、古孜、葫芦笙云南民族乐器是我省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块瑰宝。
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云南省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这些民族乐器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
据统计,我省民族乐器约一百多种,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打击乐器:如傣族的铓、钹、象脚鼓;彝族、瑶族、壮族的铜鼓;佤族的木鼓;基诺族的竹筒琴;克木人的道道。
这类乐器节奏鲜明、音量宏大,多用于节日庆典的仪式中,同时也作为歌舞中的伴奏乐器。
铓:铓又称冬锣。
因锣脐突起呈乳状(半球形),而又有乳锣、奶锣、包包锣之称。
是傣、景颇、佤、阿昌、哈尼、德昂、布朗、拉祜、傈僳、独龙、基诺、怒、彝、纳西、回、布依、土家、壮、苗、毛南、汉等族和克木人常用的敲击体鸣乐器。
景颇族称崩,佤族称罗碰、格龙孟,德昂族称孟、巩蒙,独龙族称笼、冬等等。
常见的铓一般可分为大、中、小三种。
大铓面径40厘米、边宽6厘米、乳脐直径7厘米、乳高5厘米;中铓面径30厘米、边宽5厘米、乳脐直径6.5厘米、乳高4厘米;小铓面径20厘米、边宽3.5厘米、乳径6厘米、乳高3厘米。
铓面边缘突起高度0.5厘米~1厘米,铓边一侧钻孔系绳。
此外,最小的铓,面径仅9厘米、边宽1厘米,音高可达a2;最大的铓,面径72厘米、边宽14 厘米,音低可到F或G。
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镲。
打击乐器。
碰奏体鸣乐器的一种。
中国、外国乐队中都使用。
中国古代把铜钹、铜铙或铜盘、镲等,统称为铙钹。
铙和钹是两种乐器,形制近似但略有不同。
二者皆铜制,圆形金属板,中间隆起半球形部分叫碗或帽。
每副两片,相击发声。
通常直径为30~50厘米。
铙和钹的区别在于,铙的碗部较小,发音较响亮,余音较长;钹的碗部较大,发音较浑厚,余音较短。
铙与钹在民间常配合使用,用于民间吹打乐和戏曲伴奏。
除汉族外,钹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流行。
象脚鼓:象脚鼓外形似一只精美的高脚酒杯,它是用一整段木材(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通体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鸣体,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细牛皮条勒紧,拴系于鼓腔下部,并可调节其张紧度。
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
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很复杂,大家需要了解一下吗,下面由店铺为你介绍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吧!八音周代,中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
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中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金类:主要是钟,钟盛行于青铜时代。
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
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
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
另外还有磬、錞于、勾鑃,基本上都是钟的变形。
唢呐石类: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
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
大小厚薄各异。
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
立柱和底座作怪兽状,龙头、鹤颈、鸟身、鳖足。
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
磬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又分为两组,一组为六件,以四、五度关系排列;一组为十件,相邻两磬为二、三、四度关系。
它们是按不同的律(调)组合的。
丝类:各种弦乐器,因为古时候的弦都是用丝作的。
有琴、瑟、筑、琵琶、胡琴、箜篌等。
竹类:竹制吹奏乐器,笛、箫、箎、排箫、管子等。
匏类:匏时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用匏作的乐器主要是笙。
土类:就是陶制乐器,埙、陶笛、陶鼓等。
革类: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
木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有各种木鼓、敔、柷。
敔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
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即将起始。
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吹奏乐器中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
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
探寻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文化
探寻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文化云南西双版纳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傣族。
傣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西双版纳地区最重要的民族之一。
他们自古以来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傣族文化。
本文将探寻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文化。
傣族人历史悠久,他们是古代南方的百越之一,曾被誉为“水鬼百越”。
在古代,傣族人大多居住在山区与边境地带,以农耕为生。
他们崇尚自然,尊崇世代神祇,信奉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的信仰体系中有许多神祇,如“猴面神”、“凤仙神”等,这些神祇被傣族人视为护国神,被奉为崇敬的对象。
傣族人热爱舞蹈,舞蹈在傣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傣族舞蹈形式多样,有舞狮、舞龙、舞鹿和舞雁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傣族傩舞,该舞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一般在傣历新年和其他重要节日上演。
傩舞的舞者身穿五彩缤纷的服饰,手持各种器械,舞蹈中充满了欢快的音乐和动感的动作,表现出傣族人民对于新年美好祈愿的期待。
傣族人的服饰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傣族人喜欢穿着鲜艳多彩的服饰,男人多穿蓝色、白色等色彩鲜艳的上衣,下穿蓝色或白色的裤子,女人则穿着色彩斑斓的中式旗袍,配以银饰、孔雀羽毛等装饰品。
傣族人还喜欢纹身,认为纹身可以保护身体不受恶灵的侵袭。
傣族人喜爱音乐,民歌是傣族音乐的代表。
傣族民歌以歌颂自然、赞美爱情和表达对生活的感激为主题。
傣族人还擅长制作乐器,如芦笙、葫芦丝和木鸡等。
每逢重要节日或庆典活动,傣族人都会演奏出悠扬动听的音乐,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感动。
傣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保留了一些独特的习俗和传统。
例如,傣族人婚礼时有舞蹈仪式,新娘新郎及亲朋好友都会参与其中;他们还有丰富多样的祭祀活动,如水灾祭祀、火神祭祀等。
此外,傣族人还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他们饮食讲究爽口、辣味,以米饭、米面、饼和豆类为主食,配以辣椒、草木灰等调料,形成了独特的傣味菜肴。
总的来说,傣族文化在云南西双版纳有着深厚的底蕴,傣族人民保留并传承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使之在当代世界中依然存在并且发展。
傣族乐器 傣族葫芦丝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傣族乐器傣族葫芦丝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点导语:葫芦丝又称“葫芦萧”,傣语称“芘南母倒”。
主要流传于滇西的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是青年男女用来表达爱慕思念之情葫芦丝又称“葫芦萧”,傣语称“芘南母倒”。
主要流传于滇西的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是青年男女用来表达爱慕思念之情的乐器。
在傣族民间神话传说中相传: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个傣家小卜冒(小伙子)抱着一个大葫芦,冲过肆虐的洪水,救出自己心爱的小卜哨(小姑娘)……于是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便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韵律。
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
从此葫芦丝便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葫芦丝。
又称葫芦箫。
云南少数民族乐器。
以前主要流传於傣、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其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
在云南,深受人们的喜爱。
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舞台都能听到葫芦丝演奏的优美音乐。
近年来在国内外颇受瞩目。
葫芦丝属於簧管内乐器。
常见的葫芦丝是由一个作为共鸣腔的葫芦和三根竹管组成。
竹管插入葫芦的一端有簧片。
中间竹管为主管,两边为附管,主管上开有七个按音孔(上六下一)。
副管无按音孔,一般只能发一下固定音,用作和声以丰富其表现力。
曲调多有深情、委婉之特点。
葫芦丝发音优美、亲切、略带鼻音、含有忧郁的韵律感,古人云之“彩云之南独神韵,绕梁三日音不绝”,葫芦丝擅长于表达温柔细腻的感情,给人以朦胧忧郁的美感。
因为它的发音犹如抖动的丝绸那样飘逸、生活常识分享。
民族乐器大全
饶和钹是两种乐器,形状基本相近,都是两副中间隆起的铜片、相击发声。不同点在于钹的中间隆起部分大于饶,铜片稍厚与饶,声音宏大、响亮。而饶的声音脆响,音量小于钹。饶和钹都是西藏宗教寺院中的主要乐器,与鼓、甲铃、铜钦、岗林等乐器配合使用。在寺院里,通常根据饶和钹声音分为正、副声、男女声等,钹在宗教寺院中的使用更多。据藏文史书记载、饶和钹是佛教道传入西藏的乐器,在长期宗教乐队演奏实践中,钹的演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很多特殊的演奏技法,在寺院乐队演奏中起首至重要的作用。
装嫪:壮语译音,即大鼓。是壮族的一种打击乐器,流行于桂西地区。形体硕大,一般用牛皮蒙鼓面,有的是两头蒙鼓面,有的只蒙一头。鼓面直径约50厘米,用双槌击奏,音色洪亮。
马骨胡:壮族拉弦乐器。壮语称“冉列”,又名马骨琴。原琴筒用马或骡子的腿骨制作,一端蒙蛇皮、鱼皮或蛙皮;琴杆较短,约60厘米,为木质或竹质,顶端饰以马头或其他花纹;琴轸多用黄猄角或硬木制作,张两根牛肠弦或丝弦,用马尾竹做弓拉奏,主要用于伴奏壮剧和八音合奏。
热瓦甫:琴上顶端是弯形的,半圆形琴身。最为常见的维吾尔乐器,用手弹奏。可用于独奏、齐奏。是维吾尔最重要的乐器。
都塔尔:琴桥较长,琴身为半椭圆形。用手弹奏的乐器,民间多见,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把“都塔尔”。
艾捷克:圆形琴身,象一个木球,在下端有一个倒置的月牙形钢片,是用于把琴固定在腿上的。演奏时用弓子拉,可以独奏,也可以齐奏。
宁宁:壮族打击乐器,系铜质小吊锣。锣面直径约12厘米,上端系提手,以弯头槌击奏,多用于“八音”乐队。有的地方称“丁丁”,锣边有三个穿孔,以绳系于铁环框上,框有柄,演奏时左手执柄,右手以弯头槌击奏,多用于道公歌舞伴奏。
新疆地区
打击乐器:
那各拉鼓,有两种,一种圆腹,一种是上粗下细,在新疆谁的家中有什么喜事,有会请来乐手,打着那各拉鼓吹着唢呐,以增加欢快的气氛。
浅析傣族打击乐器与舞蹈活动
浅析傣族打击乐器与舞蹈活动作者:赵然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07期摘要:瑰丽的彩云之南,是一块神奇的沃土,美丽的地方。
这里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自远古许多西南少数民族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别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
云南各族人民生活在这草树荣茂、鲜花盛开的广阔天地中,各种艺术活动,离不开音乐。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乐器,他们都在以自己最独特的表达方式诉说着自己的情感追求。
傣族是云南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傣族的乐器种类繁多,较为普遍的有吹奏乐器“毕”、弹拨乐器“玎”以及打击乐器鼓、钹、铓锣等。
傣族的乐器虽简单,但确别具韵味。
关键词:傣族打击乐舞蹈一、傣族民间打击乐器的代表(一)象脚鼓象脚鼓—膜鸣类乐器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
在明代以前,傣族就已经有了象脚鼓。
象脚鼓分长鼓\中鼓\短鼓\小短鼓和双面横鼓五种。
象脚鼓造型颇似象足,呈敦圆筒状,上是鼓首,形如菠萝;中为鼓腰,圆筒,较细;下是鼓尾,似喇叭喷口,外径与鼓面相当或稍小一些。
鼓面蒙鹿皮或黄牛皮\羊皮\虎皮,用鹿皮条或牛筋条绷拉,可随时根据气候干湿度调整面皮,可松可紧,使音响适中。
象脚鼓的演奏方法有单击、双击、正击、侧击、闷击、指击、腕击、拳击、肘击、脚击等,十分灵活多变。
(二)铓锣铓锣—体鸣类乐器,分单铓(单只用)\编铓(或叫排铓\架铓是\,几只铓列挂在一个固定的架上,音高不同,一击全响)\配铓(音高不同的铓配着,但不挂于连击的架上)\组铓(不同音高的铓挂在架上,像云锣一样分别击打,以及两位舞者抬一条木棍,上面固定两面铓锣边舞边击等多种类型。
主要流行于傣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地区,常由四面或五面编为一组,大小不一,挂在架上敲击演奏。
常见的铓一般可分为大、中、小三种。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则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节日庆祝、傣戏和各族民间歌舞伴奏及体育表演活动中。
常常和象脚鼓(或其它鼓)、钹组合在一起使用。
(三)钹(镲)钹—体鸣类钹由响铜制成,构造简单,无固定音高。
民族乐器的有哪些
民族乐器的有哪些民族乐器的有哪些华夏音乐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音乐的交融,是丰富多彩的音乐体系,那么,大家有了解过民族乐器有哪些呢?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下传统的民族乐器,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民族乐器大全八音周代,中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
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中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金类:主要是钟,钟盛行于青铜时代。
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
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
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
另外还有磬、錞于、勾鑃,基本上都是钟的变形。
石类: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
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
大小厚薄各异。
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
立柱和底座作怪兽状,龙头、鹤颈、鸟身、鳖足。
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
磬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又分为两组,一组为六件,以四、五度关系排列;一组为十件,相邻两磬为二、三、四度关系。
它们是按不同的律(调)组合的。
丝类:各种弦乐器,因为古时候的弦都是用丝作的。
有琴、瑟、筑、琵琶、胡琴、箜篌等。
竹类:竹制吹奏乐器,笛、箫、箎、排箫、管子等。
匏类:匏时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用匏作的乐器主要是笙。
土类:就是陶制乐器,埙、陶笛、陶鼓等。
革类: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
木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有各种木鼓、敔、柷。
敔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
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即将起始。
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吹奏乐器中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
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乐器“笙”的历史溯源及历史演变的研究
笙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了人类对音乐艺术的追求和创新精神,也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笙”的音乐价值与文化意义阐述
THANKS
感谢观看
论文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结论部分将总结研究成果,同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笙”的起源研究
02
据传,笙的发明与炎帝和黄帝有关。古书记载,炎黄二帝在发明各自的乐器后,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于是炎帝研制出了笙。
炎黄传说
据传,伏羲和女娲在造人时,用竹子制作了笙,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表现力丰富
笙不仅可以表现出优美抒情的旋律,还可以表现出欢快热烈的节奏,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
“笙”与其他乐器的比较
“笙”的传播与变异
04
彝族笙
彝族笙是彝族的传统乐器之一,主要流传于四川凉山和云南楚雄等地区。彝族笙外形类似于汉族笙,但簧片数量较多,演奏技巧也具有独特性。
苗族笙
苗族笙是流传于苗族地区的传统乐器,其外形类似于汉族笙,但结构略有差异,音色也具有独特的民族韵味。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传统工艺和现代改良的结合,既保留了笙的传统特色和演奏技巧,又增加了其现代感和实用性,进一步丰富了笙的表现力和演奏技巧。
“笙”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改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推广
文化产业发展
“笙”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结论
06
笙起源于古代中国,并在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得到广泛应用。
现代笙
“笙”的现代发展与保护
05
音乐教育体制
笙被纳入了音乐教育体制中,成为了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也成为了社会音乐教育和音乐普及的重要内容之一。
少数民族乐器知多少
少数民族乐器知多少作者:王树仁来源:《群文天地》2020年第02期中华民族的乐器宝库中,有成千上百种乐器,并为弘扬民族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现把一些少数民族的乐器简介如下,供读者备忘。
马头琴: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独奏、伴奏和合奏乐器。
传说从前有一个牧人,因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小马的腿骨为柱,骨为筒,尾巴为弦,制成了二弦琴,琴杆的顶部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因此而得名。
琴身木制,长约100厘米,共鸣箱呈梯形,以马皮或羊皮蒙面。
长鼓:朝鲜族打击乐器,亦称“杖鼓”。
长约70厘米,鼓身圆筒形,木制,中段细实,用绳绷皮做鼓面。
演奏时挂在胸前或放在木架上,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敲击另一鼓面,两手节奏交错,变化多端。
常用以伴奏歌舞或用于器乐合奏。
东不拉:哈萨克族拨弦乐器。
用红松木或桦木制成。
琴腹呈梨形,分平底和凸底两种,颈细而长,其上缠丝弦以分隔音位,张二弦。
用右手弹奏,音量较弱,常用以伴奏歌舞。
象脚鼓:傣族打击乐器。
景颇、布朗、阿昌、独龙等民族亦采用之。
因形似象脚而得名。
木制鼓身,羊皮蒙面,形制大小不等,大者长约130厘米,鼓声雄壮深沉,演奏时斜挎肩上,用手拍擊鼓面,多用于舞蹈伴奏。
芦笙:苗、侗、水、彝、拉祜、仡佬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流行更广。
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舌三部分构成。
常用的装有芦竹制成的笙管6根,外侧开有按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每管一音,每两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
小芦笙的管长八九寸,大芦笙的管长至一二丈不等。
现经改革,笙管数增至20余根。
丹不尔:一作“弹布尔”,维吾尔族拨弦乐器。
琴身木制,瓢形,琴杆修长,缠丝弦以分隔音位。
弦钢丝弦5根,内二弦及外二弦调成同音,与中弦长五度关系。
常用于独奏和伴奏。
大三弦:彝族的拨弦乐器。
全长约130厘米,琴身木制,筒面蒙以羊皮,有3根筋弦,其中1根弹曲调,2根伴奏,弦下端系很多小铁片,随弦振动发声。
演奏时,斜挎肩上,边弹边舞,有时也用于伴奏。
云南傣族簧管乐器制作工艺考察研究
云南傣族簧管乐器制作工艺考察研究杨琛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摘要:傣族是云南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的西双版纳、普洱,滇西地区的德宏、临沧等州 市,簧管乐器是傣族最具特色的乐器类型,也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名片之一。
不同形制的簧管乐器伴随着不 同地域的傣族音乐文化生活。
作者今年年初在上述地区的傣族村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田野考察,从制作工艺 的角度探寻云南傣族簧管乐器分布情况。
关键词:云南 傣族 簧管乐器 制作工艺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5-0186-03簧管乐器是傣族最具特色的乐器类型,也是云南 少数民族文化的名片之一。
不同形制的簧管乐器伴随着不同地域的傣族音乐文化生活。
笔者于2020年年初 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德宏、临沧等地的傣族村寨进 行了广泛深入的田野考察,从制作工艺的角度探寻云 南傣族簧管乐器分布情况。
现以考察点为单位阐述乐 器的制作情况。
一、 普洱市孟连县艺人波岩胆考察傣族艺人波岩胆住在中缅边境孟连县山区的芒信 镇芒卡傣族村芒蚌小组,他制作的竹簧类乐器“箪灵 咩”需要选取已风干的竹管(艺人也曾选取湿度较大的 竹管,但是几天后即变形),管身上方为封闭竹节位置, 在侧面削成一个平面,在上方用刀开4个方孔,孔与孔 的距离大约为一个手指宽度。
在管身上方封闭位置侧面开簧窗,并用竹管侧壁作为簧片,顶端固定,其余三 边可充分振动。
竹材不可过嫩,也不可过硬,簧片本身 需要用刀不断磨削并放入嘴中试吹,直至其可以充分 振动并发声为止。
二、 西双版纳州景洪市艺人岩三考察傣族乐器传承人岩三居住在景洪市嘎洒镇曼乱点 村。
老人可以制作多种傣族簧管乐器。
(一)“箪姑”(大号,公)和“箪奴艾①”(小号、母)“箪姑”和“箪奴艾”的制作需要事先准备好已褪色 的水分已基本蒸发的干竹子,上方为闭管,艺人会将 管身用砂纸反复打磨平滑。
竹管中间有一个竹节并已 打通,艺人按照已做好的乐器来画出开孔位置,两件乐器不同的竹节位置对开孔并未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贰
This peculiar drum can produce a wonderful resonance,which makes sounds last for a long time.
贰
Dai people think elephant-foot drum is not only an instrument, but also alive soul.
Word教程: /word/
Excel教程:/excel/
资料下载:/ziliao/
PPT课件下载:/kejian/
范文下载:/fanwen/
试卷下载:/shiti/
When people are walking on the road and working in the fields,they often play bottle gourd flute to fill lives with joy.
壹
Music
Bottle gourd flute often used to play folk tunes such as mountain songs. And it best fit to play a flowing melody or dance music. The typical classic tracks are “The fern leaf Hedge Bamboo in the moonlight”and “There is a beautiful place”.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PPT图表下载:/tubiao/
优秀PPT下载:/xiazai/
PPT教程: /powerpoint/
壹
Legend
He took up the gold calabash and blew splendid music. The deluge quiet down at once flowers in full bloom and the peacock spread his tail. They blessed the couple well.
贰
Elephant-foot drum is generally split into two kinds,long elephant-foot drum and short elephant-foot drum. Their shapes are similar.They all consist of big drum head and flared drum tail.
壹
Show time
贰
象脚
鼓
Elephant-foot Drum
贰
Elephant-foot drum is called light in Dai language because its shape looks like elephants’ foot. The drum body is made by hollowed-out log.
Hence bottle gourd flute has been here for generations. Therefore bottle gourd flute usually is symbol that young people express good feeling and confession in Dai ethnic.
壹
Legend
In Dai ethnic mythology,once upon a time the deluge trapped the girl who went up the mountain to collect medicine. A Dai ethnic boy hold a calabash crossed deluge bring off the girl who he loved.And the sincere love touched the Buddha. Then Buddha used bamboo drain insertion a gold calabash and sent to the brave boy.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壹
葫芦
丝
Bottle Gourd Flute
壹
Brief Introduction
Bottle gourd flute is musical instrument of Yunnan minority. Bottle gourd flute originated from Dai ethnic and Jingpo ethnic of DeHong autonomous. It’s a very popular instrument in Dai ethnic and it be full of local features.
傣
族
乐器
明代钱古训所撰《百夷传》中载有“以羊皮为三五长鼓,以手拍之。”
收杨 集力
资曹
料
怡 涵
壹
徐 诗 缘
翻靳 译海 莹
贰
幻
灯杨
片力
制
曹 怡
作涵
叁
幻赵 灯江 片勇
展 示
姚李 文
示丽
伍
PPT模板下载:/moban/ 行业PPT模板:/hangye/
壹
Bottle Gourd Flute and Dai Ethnic Life
Nowadays,bottle gourd flute also amuse Dai people while in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During the special Dai festivals,such as rowing a dragon boat in river,shooting off fireworks and having a big meal in bamboo tower,we can always hear beautiful voice from bottle gourd flute.
谢 谢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