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核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核结构教案教学内容:原子核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核的基本组成和结构2. 掌握原子核的重要性和稳定性3. 理解原子核的衰变现象和放射性教学重点:1. 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2. 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教学难点:1. 掌握原子核的不同性质和特点2. 理解原子核的衰变过程和放射现象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介绍一些实际应用,如核能发电、核医学、核武器等,引出原子核结构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二、讲解原子核的基本组成和结构1.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2. 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了原子核的元素和同位素。
三、讲解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1. 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比例。
2. 放射性是原子核不稳定时放出的辐射。
四、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测量不同元素的原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观察不同元素的放射性变化等。
五、讨论原子核的衰变过程和放射现象1. 介绍原子核的衰变方式,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2. 根据不同的放射性现象,着重讨论放射性的应用。
六、总结通过回顾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稳定性和放射性,以及实验演示和讨论,对原子核结构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七、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课堂练习和实验报告等,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8.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原子核的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评价:1. 学生听课态度和参与情况2. 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3. 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教学反思:根据教学评价和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
教案-选修3-5-3.1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 核反应

一、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二、原子核的表示质量数、电荷数三、原子核的结合核力:强大,短程,电荷无关四、原子核的变化核反应:质量数、电荷数守恒授课题目 3.1 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核反应第 1 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2. 能用原子核的表示方法来表示不同的原子核,记住质子和中子的表示方法。
3. 了解核力的概念,知道核力是强相互作用力。
4. 理解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并且能根据这两条守恒律补全核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核力的存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 通过了解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体会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了解核力的成因现在还在探索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2. 通过学习核反应中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体会守恒律的普遍性。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组成,核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教学难点探究核力的存在,理解为什么原子核要有中子来维持核的稳定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ppt板书或板图设计3.1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核反应“附中教师要做教育家,不要当教书匠。
”——陈元晖教学过程环节检测内容检测结果及补救措施针对教学重难点的当堂检测反馈教学反思“一课一得、逐点反馈、跟踪纠偏、即时跟进”——探索东师附中朝阳学校“优效”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引入【提问】何谓玻尔的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建立后,科学家开始思考原子核是否能够再分?这节课我们学习原子核由什么组成,这些成分如何结合在一起,以及原子核如何发生变化?2. 原子核的组成1. 质子,中子,核子的概念质子由卢瑟福发现,他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氢原子核,即质子。
中子由查德威克(卢瑟福的学生)发现,他用α粒子轰击轻金属铍,然后用得到的射线轰击石蜡,打出了质子。
发现这种射线是一种中性粒子流。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3. 原子核的表示方法1. 原子核的表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化学元素符号,核质量数(即核子数,位于左上角角标),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位于左下角角标)。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原子核的组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性质,如质量、电荷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原子核的组成粒子。
2. 原子核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原子核中各种粒子的相互作用。
2.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
二、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原子核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核的组成。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设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的组成。
2. 原子核的发现历程,原子核的组成粒子:质子、中子。
3. 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原子核的稳定性。
第二课时:1. 原子核的进一步研究,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2. 核反应,核能的释放。
3. 原子核的衰变,放射性现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复习上一章节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基本概念。
2. 讲解:介绍原子核的发现历程,讲解原子核的组成粒子:质子、中子。
3.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观察原子核结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稳定性,并提出相关问题。
第二课时:1. 导入:通过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稳定性。
2. 讲解:讲解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介绍核反应和核能的释放。
3.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观察有关核反应的实验现象,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衰变。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原子核衰变现象的理解,讨论放射性现象的应用。
五、课后习题1. 简述原子核的组成粒子及其作用。
2. 解释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是如何产生的。
3. 讨论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举例说明放射性现象的应用。
4. 根据核反应方程,计算核反应前后的质量亏损。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教案-新版

3.1《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教案新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磁场区分质子与中子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1、原子核的组成提问:质子:由谁发现的?怎样发现的? 中子:发现的原因是什么?由谁发现的?(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质子。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发现原因:如果原子核中只有质子,那么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应等于质子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但实际却是,绝大多数情况是前者的比值大些,卢瑟福猜想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小结:①质子(proton)带正电荷,电荷量与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相等,271.672623110p m kg -=⨯中子(nucleon)不带电,271.674928610n m kg -=⨯②数据显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十分接近,统称为核子,组成原子核。
提问:③原子核的电荷数是不是电荷量?④原子荷的质量数是不是质量? 提示:③不是,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量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那这个倍数就叫做原子核的电荷数。
④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那这个倍数叫做原子核的质量数。
小结:③原子核的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④原子核的质量数=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⑤ 符号A Z X 表示原子核,X :元素符号;A :核的质量数;Z :核电荷数 一种铀原子核的质量数是235,问:它的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是多少?(核子数是235,质子数是92,中子数是143)2、同位素(isotope)(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因而互称同位素。
(2)性质:原子核的质子数决定了核外电子数目,也决定了电子在核外的分布情况,进而决定了这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因而同种元素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高中物理第三章原子核第1节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教学案教科版选修3-5(new)

第1节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32)一、原子核的组成1.质子的发现为了探测原子核的结构,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发现了质子.实验表明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2.中子的发现卢瑟福发现质子后,预想核内还有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
1932年,查德威克利用α粒子轰击铍时,证明了中子的存在。
3.原子核的组成(1)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2)原子核的符号:错误!X,其中X表示元素,A表示质量数,Z表示核电荷数。
(3)基本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子数(4)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核互称同位素。
如氢的三种同位素氕、氘、氚。
二、核力1.定义原子核内相邻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称强力。
2.特点(1)在原子核的线度内,核力比库仑力大得多.(2)核力是短程力,当两核子中心距离大于核子本身线度时,核力几乎完全消失.(3)核力与电荷无关,质子与质子、中子与中子、质子与中子之间的核力是相等的。
[特别提醒]质子越多的原子核需要更多的中子来维持核的稳定,在大而稳定的原子核中,中子数大于质子数。
三、核反应1.核反应用一定能量的粒子轰击原子核,改变原子核结构的过程.2.核反应方程用原子核符号描述核反应过程的式子。
3.书写方程式的原则核反应方程必须满足反应前、后质量数和核电荷数都守恒。
1.判断:(1)卢瑟福发现了中子。
( )(2)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称为同位素。
( )(3)核反应只改变核外电子数,不会改变原子核的结构。
( )答案:(1)×(2)√(3)×2.思考:一个铅原子质量数为207,原子序数为82,其核外电子有多少个?中子数又是多少?提示:铅的原子序数为82,即一个铅原子中有82个质子,由于原子是电中性的,质子与电子电性相反、电量相同,故核外电子数与核内质子数相同为82个,根据质量数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的关系,铅原子核的中子数为207-82=125(个)。
1.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教科版选修3-5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教科版选修3-5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核的组成;2.掌握核力的概念;3.了解放射性核素;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原子核稳定性和放射性衰变。
二、教学重点1.原子核的组成;2.核力的概念;3.原子核稳定性。
三、教学难点1.放射性衰变;2.放射性核素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时所学内容,简单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原子核的组成(15分钟)1.原子核的组成;2.质子和中子;3.同位素和同位素符号;4.核外电子。
3. 核力(20分钟)1.核力的概念;2.核力的特点;3.核力强度和范围。
4. 放射性核素(10分钟)1.放射性核素的定义;2.三种放射线的特点;3.放射性衰变;4.放射性核素的应用。
5. 原子核稳定性(15分钟)1.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衰变;2.核稳定性的三个因素:质子数、中子数、核子结合能;3.根据原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判断放射性。
6. 总结(5分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五、课堂练习和作业1.核力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2.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衰变的三个因素是什么?3.判断以下原子核是否为放射性核素:氘、60Co、12C、^12N。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针对原子核的组成和核力的概念展开讲解,层次分明,内容简单易懂;同时通过介绍放射性核素和原子核稳定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核力和原子核的结构特点。
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得非常合理,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来反复思考和练习,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核的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
3.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原子核的概念及组成。
2. 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计算关系。
2. 原子核稳定性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核的基本概念、组成及性质。
2. 利用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核的结构。
3. 运用例题解析,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内容:1. 原子核的基本概念: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
3. 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质量数= 质子数+ 中子数。
4. 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质子数越多,中子数越多,原子核越稳定。
5. 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自发地发生变化,释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变为其他元素的原子核。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请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
2. 讲解:详细讲解原子核的基本概念、组成及性质,结合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核的结构。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原子核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巩固所学内容。
4. 例题解析:运用例题解析,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核的概念、组成及性质。
七、课堂练习:(1)氢-3(质量数=3,质子数=1)(2)碳-12(质量数=12,质子数=6)(1)氧-16(质子数=8,中子数=8)(2)铁-56(质子数=26,中子数=30)八、拓展知识:1.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核。
高中物理 教科版选修3-5 3.1 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 学案

第三章原子核1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一、原子核的组成1.质子的发现1919年,卢瑟福用镭放射出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从氮核中打出了一种新的粒子,测定了它的电荷和质量,确定它是氢原子核,叫做质子,用11p或11H表示,其质量为m p=1.67×10-27_kg.2.中子的发现(1)卢瑟福的预言:原子核内可能还有一种不带电的粒子,名字叫中子.(2)查德威克的发现:用实验证明了中子的存在,用10n表示,中子的质量非常接近质子的质量.3.原子核的组成(1)核子数:质子和中子质量差别非常微小,二者统称为核子,所以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叫核子数.(2)电荷数(Z):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通常用这个整数表示原子核的电荷量,叫做原子核的电荷数.(3)质量数(A):原子核的质量等于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的总和,而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所以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这个倍数叫做原子核的质量数.(4)A Z X元素符号原子核的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核电荷数=原子核的质子数,即元素的原子序数4.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它们互称为同位素.例如:氢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是11H、21H、31H.二、核力1.核力(1)核力: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核力,也称强力.(2)核力的特征①在核的线度内,核力比库仑力大得多;②核力是短程力,当两核子中心相距大于核子本身线度时,核力几乎完全消失;③核力与电荷无关,质子与质子、质子与中子以及中子与中子之间的核力是相等的.2.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比例由于核力是短程力,自然界中较轻的原子核,质子数与中子数大致相等,但较重的原子核,中子数大于质子数,越重的原子核,两者相差越多.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在原子核狭小的空间里,带正电的质子为什么能挤在一起而不飞散?提示:组成原子核的相邻核子间存在着核力.三、核反应1.核反应用一定能量的粒子轰击原子核,改变了核的结构,我们把这样的过程叫做核反应.2.核反应的实质以基本粒子(α粒子、质子、中子等)为“炮弹”去轰击原子核(靶核X),从而促使原子核发生变化,生成了新原子核(Y),并放出某种粒子.3.常见的人工转变的核反应有(1)卢瑟福发现质子:14 7N+42He→17 8O+11H(2)查德威克发现中子:94Be+42He→12 6C+10n(3)居里夫妇人工制造同位素:42He+2713Al→10n+3015P3015P具有放射性:3015P→3014Si+ 0+1e4.遵循规律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考点一原子核的组成1.原子核的组成(1)概述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不同的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个数并不一定相同.(2)基本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元素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2.对核子数、电荷数、质量数的理解(1)核子数:质子和中子质量差别非常微小,二者统称为核子,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叫核子数.(2)电荷数(Z):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通常用这个整数表示原子核的电荷量,叫做原子核的电荷数.(3)质量数(A):原子核的质量等于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的总和,而质子与中子质量几乎相等,所以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这个整数叫做原子核的质量数.【例1】已知镭的原子序数是88,原子核的质量数是226.试问:(1)镭核中有几个质子?几个中子?(2)镭核所带的电荷量是多少?(3)若镭原子呈中性,它的核外有几个电子?(4)228 88Ra是镭的一种同位素,让226 88Ra和228 88Ra以相同速度垂直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它们运动的轨道半径之比是多少?1.原子核的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何关系?2.原子核的质量数与其质子数、中子数具有怎样的关系?3.互为同位素的两种原子核,它们的质量数、核电荷数、中子数,相同的是哪个?【解析】 (1)镭核中的质子数等于其原子序数,故质子数为88,中子数N 等于原子核的质量数A 与质子数Z 之差,即N =A -Z =226-88=138.(2)镭核所带的电荷量:Q =Ze =88×1.6×10-19 C =1.408×10-17 C.(3)核外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故核外电子数为88.(4)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为洛伦兹力,故有q v B =m v 2r ,r =m v qB ,因为两种同位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但质量数不同,故r 226r 228=226228=113114. 【答案】 (1)88 138 (2)1.408×10-17 C(3)88 (4)113114总结提能 此处易把核电荷数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量相混淆,而将核电荷数误认为带电荷量导致错解.卢瑟福预想到原子核内除质子外,还有中子的事实依据是( C )A .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B .原子核的质量大约是质子质量的整数倍C .原子核的核电荷数只是质量数的一半或少一些D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解析:卢瑟福发现中子后,设想原子核只由质子组成,但核电荷数只是质量数的一半或少一些,这与假设相矛盾,因此他又设想原子核内除质子外还有不带电的中子存在,所以选项C正确.考点二核力及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比例1.核力的性质(1)核力是四种相互作用中的强相互作用(强力)的一种表现.(2)核力是短程力.约在10-15m数量级时起作用,距离大于0.8×10-15m时为引力,距离小于0.8×10-15m时为斥力.距离为10×10-15 m时核力几乎消失.(3)核力具有饱和性.核子只对相邻的少数核子产生较强的引力,而不是与核内所有核子发生作用.(4)核力具有电荷无关性.核力与核子电荷无关.2.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关系(1)较轻的原子核质子数与中子数大致相等,但对于较重的原子核中子数大于质子数,越重的原子核,两者相差越多.(2)形成原因①若质子与中子成对地人工构建原子核,随原子核的增大,核子间的距离增大,核力和电磁力都会减小,但核力减小得更快.所以当原子核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相距较远的质子间的核力不足以平衡它们之间的库仑力,这个原子核就不稳定了.②若只增加中子,因为中子与其他核子没有库仑斥力,但有相互吸引的核力,所以有助于维系原子核的稳定,所以稳定的重原子核中子数要比质子数多.③由于核力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以及核力的饱和性,若再增大原子核,一些核子间的距离会大到其间根本没有核力的作用,这时候再增加中子,形成的核也一定是不稳定的.【例2】关于核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核力同万有引力没有区别,都是物体间的作用B.核力就是电磁力C.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1.5×10-15 m之内D.核力与电荷有关【解析】核力是短程力,超过1.5×10-15 m.核力急剧下降几乎消失,故选项C正确;核力与万有引力、电磁力不同,故选项A、B错误;核力与电荷无关.故选项D错误.【答案】 C关于质子和中子的说法,正确的是(D)A.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相等B.稳定的重原子核里,质子数比中子数多C.原子核都是非常稳定的D.对于较重的原子核,由于核力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以及核力的饱和性,如果继续增大原子核,形成的核也一定是不稳定的解析:自然界中较轻的原子核,质子数与中子数大致相等,对于较重的原子核,中子数大于质子数,越重的元素,两者相差越多.因此正确答案选D.考点三对核反应方程的认识1.常见的几个核反应方程:147N+42He→17 8O+11H(发现质子)94Be+42He→12 6C+10n(发现中子)2713Al+42He→3015P+10n3015P→3014Si+ 0+1e(发现正电子)2.写核反应方程时应注意的问题(1)核反应过程一般都是不可逆的,核反应方程不能用等号连接,只能用单向箭头表示反应方向.(2)核反应方程应以实验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杜撰.(3)核反应方程遵守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核反应过程中,一般会发生质量的变化.【例3】完成下列各核反应方程,并指出哪个核反应是首次发现质子和中子的.(1)10 5B+42He→13 7N+()(2)94Be+()→12 6C+10n(3)2713Al+()→2712Mg+11H(4)14 7N+42He→17 8O+()(5)2311Na+()→2411Na+11H【解析】(1)10 5B+42He→13 7N+10n(2)94Be+42He→12 6C+10n此核反应使查德威克首次发现了中子.(3)2713Al+10n→2712Mg+11H(4)14 7N+42He→17 8O+11H此核反应使卢瑟福首次发现了质子.(5)2311Na+21H→2411Na+11H【答案】见解析总结提能书写核反应方程四条重要原则(1)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2)中间用箭头,不能写成等号;(3)能量守恒(中学阶段不做要求);(4)核反应必须是实验中能够发生的.以下是物理学史上3个著名的核反应方程x+73Li→2y y+14 7N→x+17 8Oy+94Be→z+12 6Cx、y和z是3种不同的粒子,其中z是(C)A.α粒子B.质子C.中子D.电子解析:把前两个方程化简,消去x,即14 7N+73Li→y+17 8O,可见y 是42He,结合第三个方程,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可知z是中子10n.因此选项C正确.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不等,但质量数相等B.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总和C.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核有相同的质量数,但中子数可以不同D.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的总电荷量等于质子和电子的总电荷量之和解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不同,但质量数相同,选项A正确;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数总和,选项B错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核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可以不同,选项C错误;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的总电荷量等于质子总电荷量之和,选项D错误.2.(多选)氢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是氕(11H)、氘(21H)、氚(31H),则(ABD)A.它们的质子数相等B.若为中性原子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等C.它们的核子数相等D.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解析:氕、氘、氚的核子数分别为1、2、3,质子数和中性原子状态核外电子数均相同,都是1,中子数等于核子数减去质子数,故中子数各不相同,选项A、B正确,C错误;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只是物理性质不同,选项D正确.3.下列对核力的认识,正确的是(D)A.核力是强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比库仑力大得多B.核力存在于质子和中子、中子和中子之间,质子和质子之间只有库仑斥力C.核力是核子间相互吸引的力,是短程力D.核力只存在于相邻的核子之间,具有饱和性解析:在原子核的尺度内,核力比库仑力大得多,但当原子核大到一定程度时,核力将不足以平衡库仑力,选项A错误;相邻核子间都存在核力作用,具有饱和性,选项B错误,D正确;核子间的距离小于0.8×10-15m时核力表现为斥力,大于0.8×10-15m时表现为吸引力,选项C错误.4.在自然界中,对于较重的原子核的中子数和质子数的比例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中子数等于质子数B.中子数小于质子数C.中子数大于质子数D.无法确定解析:原子核越重,原子间库仑斥力就越大,而中子数多于质子数,因中子与其他核子间没有库仑斥力,但有相互吸引的核力,所以才有助于维系原子核的稳定,故稳定的重原子核里,中子数要比质子数多.故正确答案为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及质子和中子的发现情况,掌握原子核的表示方法及质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的关系,同位素的概念。
2.知道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并了解核子间存在核力及核力的性质
3.掌握什么叫核反应并学会书写核反应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核的组成及表示方法、质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的关系
难点:核反应方程的书写
设计思想
本节主要讲原子核的组成,是这一章的重点,虽然是微观世界的知识,但初中已有了一定的
基础,要求也比较低,所以学生接收起来并不太难,难点主要在核反应方程的书写上。
所以这节课主要以识记的思想来设计教学,更多的让学知道是什么。
另外通过“实验事实—猜想(预言)—实验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索的艰辛历程。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课堂引入】
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和玻尔的原子模型,知道原子是有结构的,那么组成原子的原子核有没有结构呢?
【课堂学习】
(一)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的组成
(1)质子的发现: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
后来又从许多轻元素中打出了质子,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卢瑟福预言中子的存在: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的质量与质子质量不等,但电荷数相同,由此卢瑟福预言在原子核中还在一种中性的粒子。
(2)中子的发现:1932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得到中子(查德威克用实验验证)。
(3)核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它们统称为核子。
(4)电荷数: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
(5)质量数:原子核的质量数就是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基本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Z)=元素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核的表示方法:A Z X(X是元素符号;A是“核质量数”;Z是“核电荷数”)
2.同位素
(1)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统称为同位素。
问题2:互称为同位素的两原子核质量数一样吗:(不一样)
(2)同位素因质子数相同,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因中子数不同,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氢的三种同位素,叫氕、氘、氚,分别用11H、21H、31H表示。
(二)核力
问题3:核内有大量的质子,而质子带正电且距离很小,因此有很大的库仑斥力,为什么它们还
能结合在一起呢?(学生也许认为是万有引力,但从前面知识已经证明“万有引力远小于库仑斥力”)
1.核力:核子(质子与质子、中子与中子、质子与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核力
2.核力的特征
(1)核力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力(又称为强力)
(2)核力的短程性:在核力作用范围(10-15m)才有核力,当两核子中心相距大于核子本身线度时,核力几乎完全消失。
(3)核力的饱和性:相邻核子间才有核力
问题4: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一样吗?是质子数多还是中子数多?
轻核、中等核质子数与中子数相当
3.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比例
重核中子数大于质子数,且核越重,相差越大
(三)核反应
1.核反应: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改变了核的结构,这样的过程叫做核反应。
2.核反应规律:遵循质量数和核电荷数守恒。
3.发现质子和中子的核反应方程
(1)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4
2H e++ 14
7
N →17
8
O+1
1
H
(2)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4
2H e++ 9
4
Be →12
6
C+1
n
【课堂小结】
质子(卢瑟福)
1.原子核核子核力(强力、短程)
中子(查德威克)
质子的发现:4
2H e++ 14
7
N →17
8
O+1
1
H
2.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中子的发现:4
2H e++ 9
4
Be →12
6
C+1
n
【板书设计】
第一节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
●原子核的组成
质子(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
★原子核
中子(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
★原子核的表示方法:A Z X(X是元素符号;A是“核质量数”;Z是“核电荷数”)★基本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Z)=元素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核力:核子(质子与质子、中子与中子、质子与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核力★特性:核力的强相互性、核力的短程性、核力的饱和性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质子的发现:4
2H e++ 14
7
N →17
8
O+1
1
H
中子的发现:4
2H e++ 9
4
Be →12
6
C+1
n
课堂反馈
1.一种元素的几种同位素,它们的【】
A .中子数一定相同
B .质子数一定相同
C .原子序数一定相同
D .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2.卢瑟福预想到原子核内除质子外,还有中子的事实依据是【 】 A .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
B .原子核的质量大约是质子质量的整数倍.
C .原子核的核电荷数只是质子数的一半或少一些.
D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氦4核中有4个质子,2个中子.
B .氦4核与氦3核不是互为同位索.
C .104Be 中的质子数比中子数少6.
D .30
14Si 中的质子数比中子数少2. 4. 一种铀原子核是235 92U,问:它的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是多少? 5.完成下列核反应方程
1.→+n B 10105 +He 4
2; 2.+→+Co H Fe 5727215626 。
参考答案:
1.BCD 2.B 3.D 4.235、92、143 5.7
3Li 1
0n 课后测评
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使少数α粒子产生大角度偏转的作用力是原子核对α粒子的【 】 A .万有引力 B .库仑力 C .磁场力 D .核力 2.同位素是指【 】
A .核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B .核子数相同而质子数不同的原子
C .中子数相同而质子数不同的原子
D .质子数相同而核子数不同的原子 3.已知镭的原子序数是88,原子核质量数是226,求: (1)镭原子核中有几个质子,几个中子? (2)若镭原子呈中性时,它核外有几个电子?
4.在下列的四个方程中,X 1、X 2、X 3和X 4各代表某种粒子
① ②
③
323490238
92
x Th U +→ ④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X 1是中子
B .X 2是质子
C .X 3是α粒子
D .X 4是氘核 5.平衡下列核反应方程式:
(1)=+→+x n N B y x ,
13
7α_______,=y ______.(2)+→+αp Li 7
3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D 3.(1)88 138 (2)88 4.AC 5.(1)5 10 (2)4
2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