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合集下载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刘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刘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故事一: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故事二:胃堵-五苓散故事三:神经性呕吐-猪苓汤故事四:产后身痛-新加汤故事五:荨麻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故事八:呼吸道中毒-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故事九:柴胡桂枝干姜汤故事十:桂枝汤故事十一:桂枝加葛根汤故事十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故事十三:桂枝加附子汤故事十三:桂枝加芍葯汤故事十四:麻黄汤故事十五:大青龙汤宋道援老先生运用大青龙汤—失案析故事十六:大青龙汤故事十七:桃核承气汤故事十八:桃核承气汤故事十九:抵当汤故事二十:五苓散和桃核承气汤故事二十一:四逆汤加人参汤故事二十二:苓桂枣甘汤故事二十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故事二十四:小建中汤故事二十五:真武汤故事二十六:芍葯甘草汤故事二十七:芍葯甘草汤故事二十八:大陷胸汤腹证之一故事二十九:大陷胸汤证腹证之二故事三十:大陷胸汤腹证之三故事三十一:三仁汤故事三十二:瓜蒂散故事三十三:神经性多食症(白虎汤)故事三十四:白虎加人参汤故事三十五:手足濈然汗出证故事三十六:柴胡桂枝汤■故事一: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选自郝万山讲伤寒论)三十年前,我在东直门做住院医生。

那么,我总觉着我开的方子疗效不好,我就给领导说,我自己不看病了,我要给老大夫们抄方。

所以那个时候,东直门医院的老前辈,我都给他们抄过方。

那个时候,我有一天给宋耀志老师抄方。

有一天,来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过敏性哮喘。

他的哮喘每年的五一节开始发作,国庆节结束不再发了。

冬天不发作,夏天发作。

那么,五一到十一这一段,急性发作的时候,就用一些西医西药来控制,用中药,急性发作呢也可以控制,但是,始终不能够让他不发作。

所以这样反覆发作大概有两、三年的历史。

找宋老看的时候,宋老说,你这个病怎么得的。

他说,嗨,别提了。

三年前,五一劳动节游行的时候,他是通县农民。

一大早,那个时候的游行,三十年前的游行是不坐车的呀,是从通县就步行到天安门广场。

一大早,没准,头天晚上十一点就开始集合,然后零点就开始走,走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五一节有时候北京的天气是很热的,他走得又热又累又渴。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水执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评语
三仁汤并无泻下之功。此案服之泻下,实为三仁汤宣通三焦气机,使被寒湿浊气所遏之脾阳恢复,驱除寒湿浊邪外出所致。故泻止后而诸证愈。
医案 52
上海河豚鱼集体中毒,时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的程门雪诊之。有部分患者为真阳衰微之证,予通脉四逆汤家人尿猪胆汁。上海药房没备猪胆汁,家属自寻猪胆汁。寻得者生,没寻得者死。
原文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325)
评语
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为中医针刺治疗的一个特色,因人体为一统一整体,上下左右相对。案54为郝老师父亲的治疗验案。此法只适用于小儿,因小孩稚阴稚阳之体,脏器清灵,一拨就应。类似上病下取的疗法还有肩关节周围炎取髋关节,踝关节急性扭伤按摩腕关节,网球肘取膝关节周围穴位治疗。
评语
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猪胆汁破既阴回阳,又补津血、增阴液,为不可或缺之药。故案52得之者生,无之者死。
案53为针刺调动体内之正气,将仅存之残阳暴露于外,导致阴阳离绝,故亡。
医案 54
患儿,脱肛,以手指点百会穴,数分后,肛门回缩。
医案 55
残疾人,急性腰扭伤,双上肢残缺,取其脚背压与手背腰痛点相对应压痛点。刺之。
医案 53
高龄老妇人,肺炎伴感染中毒性休克,西药用抗菌药、升压药,中药用参附汤、人参四逆汤、参附注射液,但血压不回升,脉不出,四末湿冷,末梢青紫。针刺内关,脉出。随即,脉止,呼吸停,亡。
原,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1976年,郝老师暴食后坐火车,下车住潮湿环境。次日上午高热38oC,胸至腹胀满,不吐、不恶心、不利,舌苔白厚。刘老予三仁汤加减,当晚服之而腹泻不止。泄后不觉无力,腹部不适反减。三天后不腹泻,诸证愈。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61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1)?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61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1)?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61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1)第61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1)关于少阴病的兼变证,我们上次课谈到了太少两感,也就是少阴兼有太阳病。

所谓太少两感,是太阳和少阴同时感受外寒,它的临床证候有太阳病的发热,头疼,身疼,有少阴阳虚的脉沉。

我们特别要划定一个界限,就是这个少阴病仅仅是脉沉,如果这个少阴病出现了“下利清谷,完谷不化,四肢厥冷,脉微细”的话,那我们不能够按照太少两感温经发汗的方法来治疗,那就必须先用四逆汤来回阳救逆,等里阳恢复以后,如果表邪还没有解除的话,那就再解表。

所以对于太少两感这个证候,里阳虚的程度应当是很轻很轻,只有脉沉,这个时候可以用温经发汗的方法。

《伤寒论》提供了两个方子,如果是太少两感的初期,那就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发汗,表里同治。

如果两三天以后,这个症状还是持续存在,那就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温经微发汗,把细辛去掉,加上甘草,使药物作用更加温和。

如果用上这两个方子,这个病还是没好,这个时候尽管里虚寒的证候还没有进一步加重,但是那就不要再用温经发汗的方法了,那就直接用四逆汤,先温里,后解表。

因此,仲景在治疗太少两感的过程中是非常小心翼翼的,这是关于太少两感的复习。

少阴兼证的第二组证候是“少阴急下三证”。

一看这个题目我们就会想,少阴病我们学过的不就是寒化和热化两大类么?寒化证可以有“真阳衰微”,临床表现“畏寒蜷卧,四肢厥冷,冷汗自出,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小便清长,小便不利,但欲寐,脉微细,脉微欲绝”,这个证候能下么?绝对禁下,少阴寒化证不能下。

少阴热化证,“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心烦不得卧,能下么?也绝对不能下;少阴热化证中的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能下么?也不能下。

所以少阴急下证是什么样的少阴病才可以急下?这是历代医家一直争议不休,到现在仍然是在争论的一个问题。

我们看原文320 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郝万山讲伤寒(精粹版)

郝万山讲伤寒(精粹版)

郝万⼭讲伤寒(精粹版)郝万⼭讲伤寒(精粹版)伤寒论中药物剂量换算⼗个杏仁=4克;⼀合=20毫升,⼀升=200毫升;⼀钱⼔=1克;⼀⽅⼨⼔=2.3 平⽅厘⽶(⼀⽅⼨⼔五苓散,⼤约是 5-6 克)1 ⽄(汉代)=250 克,1⽄=16两,1 两= 15.625 克,1两=24铢, 1 铢= 0.65 克,1分=6铢=3.9 克⼩柴胡汤,柴胡半⽄=⼋两,是三次治疗量,⼀次治疗量=40 克柴胡桂枝汤,桂枝⼀两半,是三次治疗量,⼀次是= 8 克,黄芩⽤了 8 克,⼈参⼀次⽤了 8 克,⽢草⼀次⽤了 5 克,半夏在⼀次⽤了 8 克,芍药⼀次⽤了 8 克,⼤枣⼀次⽤两枚,⽣姜⼀次⽤8 克,柴胡⼀次⽤了20 克。

学习《伤寒论》的⽅法和要求1.理、法、⽅、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

1.1鉴别诊断的思路: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桂枝汤,汗出⽽喘,⽆⼤热者,可与⿇黄杏仁⽢草⽯膏汤”。

第162条呢“下后,不可更⾏桂枝汤,汗出⽽喘,⽆⼤热者,可与⿇黄杏仁⽢草⽯膏汤”主证:“有汗、喘、⽆⼤热”鉴别:(1)”发汗后,不可更⾏桂枝汤”表证汗后不解可仍以桂枝汤再汗⽽解,此云“不可更⾏桂枝汤”,说明症候已变,“汗出⽽喘,⽆⼤热”既排除有“微喘”桂枝加厚朴杏⼦汤证,⼜排除⽆汗⽽喘之⿇黄汤、⼩青龙汤证,有汗有喘但⽆⼤热则⾮阳明腑实承⽓汤证(“喘冒不得卧”,有“微喘直视”“阳明病,法多汗”),以⽅测证⿇黄宣肺杏仁肃降,⽯膏倍⿇黄清热兼制其热。

,汗出⽽喘系肺热(热在⽓分),必兼⾆红脉数尿⾚⼝⼲喜冷饮等热像。

⽽⿇黄杏仁⽢草⽯膏汤从何⽽来?由汗下可知,表证循经⼊⾥,⾥证循经出表皆可会与肺脏成热。

既有肺热,不单喘,咯脓⾎之肺痈,等⼀理也。

1.2抓病机的思路:例1:⼩建中汤证: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建中汤”。

在102条⾥头说“伤寒⼆、三⽇,⼼中悸⽽烦者,⼩建中汤主之。

”这两个证候症状表现不⼀样,但它们的病机都是⽓⾎两虚。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P1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2、太阴病的成因3、太阴的生理4、太阴病的证候特点与分类5、太阴病的预后。

一、太阴病辨证纲要 -P4二、太阴脏虚寒证(太阴病本证) -P5三、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腹痛证)-P7四、太阴中风证(太阴病欲愈候--太阴四肢烦疼证)-P 9五、太阴病的预后–P11(一)太阴病转愈–P111、太阴中风,可以自愈。

2、太阴下利自愈证(太阴腐浊不化证)。

(二)太阴病转属阳明的辨证(太阴外薄阳明证)。

-P13(三)邪传少阴–P13概说太阴病是阴证的初期阶段,我们在讲原文之前,我们先对太阴病的大概情况做一个介绍。

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脾经、脾脏、四肢主要涉及到足太阴脾经,涉及到脾脏。

三阳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是“腑证”。

三阳病涉及到脏腑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太阳膀胱腑,阳明胃肠腑,少阳胆腑、三焦腑。

三阴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叫“脏证”。

因为三阴经脉和五脏相联系。

另外在太阴病篇,还涉及到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证候,《伤寒论》把它称为太阴中风。

由于脾主四肢,所以我们在太阴病的病位上把四肢也列进太阴病,可见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涉及到四肢,这就是太阴病的病变部位。

2、关于太阴病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寒直中太阴”。

“直中”这个词,我们在《伤寒概论》里提到过,就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之脏(不是经),直接侵犯三阴之脏而发病,我们把它叫做直中。

之所以发生直中,是和内脏阳气素虚有关。

由于内脏阳气虚,所以外邪就可以直接侵犯三阴,而这种证候,病情一般比较重,尤其是少阴直中,那就更重一些。

对于“太阴直中”来说,它只不过涉及到外寒直接伤脾阳,出现了腹痛、腹满和腹泻的这种临床表现。

这是太阴病成因的一个方面,外寒直中太阴。

※另一方面是“邪由他经传来”。

哪一经的邪气容易传太阴:◎首先是太阳病,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当然有的是自然传经入里的,也有的是误治以后,伤了太阴的脾阳,伤了太阴的脾气,然后太阳表邪入里。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故事一: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故事二:胃堵-五苓散故事三:神经性呕吐-猪苓汤故事四:产后身痛-新加汤故事五:荨麻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故事八:呼吸道中毒-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故事九:柴胡桂枝干姜汤故事十:桂枝汤故事十一:桂枝加葛根汤故事十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故事十三:桂枝加附子汤故事十三:桂枝加芍葯汤故事十四:麻黄汤故事十五:大青龙汤宋道援老先生运用大青龙汤—失案析故事十六:大青龙汤故事十七:桃核承气汤故事十八:桃核承气汤故事十九:抵当汤故事二十:五苓散和桃核承气汤故事二十一:四逆汤加人参汤故事二十二:苓桂枣甘汤故事二十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故事二十四:小建中汤故事二十五:真武汤故事二十六:芍葯甘草汤故事二十七:芍葯甘草汤故事二十八:大陷胸汤腹证之一故事二十九:大陷胸汤证腹证之二故事三十:大陷胸汤腹证之三故事三十一:三仁汤故事三十二:瓜蒂散故事三十三:神经性多食症(白虎汤)故事三十四:白虎加人参汤故事三十五:手足濈然汗出证故事三十六:柴胡桂枝汤■故事一: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选自郝万山讲伤寒论)三十年前,我在东直门做住院医生。

那么,我总觉着我开的方子疗效不好,我就给领导说,我自己不看病了,我要给老大夫们抄方。

所以那个时候,东直门医院的老前辈,我都给他们抄过方。

那个时候,我有一天给宋耀志老师抄方。

有一天,来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过敏性哮喘。

他的哮喘每年的五一节开始发作,国庆节结束不再发了。

冬天不发作,夏天发作。

那么,五一到十一这一段,急性发作的时候,就用一些西医西药来控制,用中药,急性发作呢也可以控制,但是,始终不能够让他不发作。

所以这样反覆发作大概有两、三年的历史。

找宋老看的时候,宋老说,你这个病怎么得的。

他说,嗨,别提了。

三年前,五一劳动节游行的时候,他是通县农民。

一大早,那个时候的游行,三十年前的游行是不坐车的呀,是从通县就步行到天安门广场。

一大早,没准,头天晚上十一点就开始集合,然后零点就开始走,走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五一节有时候北京的天气是很热的,他走得又热又累又渴。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5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5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5太阳蓄水证:成因:1. 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膀胱气化失司2. 太阳表证期间,膀胱机能低下的情况下,饮水过多,不能气化,水液内流,阻遏膀胱气化机能。

结果:膀胱气化不利五苓散证适应证症状:1. 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71、72)2. 废水不能外排:小便不利,小便少(71、72)3. 水蓄下焦,气机壅遏,少腹苦里急:少腹拘急胀满疼痛而痛苦(127)4. 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可见心下痞,后世称其为水痞。

(156)5. 水邪上逆,胃失和降,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

(74)还有身热、脉浮、或浮数等表证病机:外有表邪,内有蓄水治疗:外输内利,表里两解。

注意与中焦停水之茯苓甘草汤证鉴别(73、127)、胃中津液缺乏的渴欲饮水(71)(不能利尿,否则津更伤)鉴别。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胃中津液不足),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少量的温水,喝太多冷水会伤水),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表证),小便不利(不是小便点滴不畅,而是尿少,邪入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排水功能障碍),微热(表邪未解)消渴(口渴多饮,饮不解渴。

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者,与五苓散(外输内利、表里两解)主之。

(71)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30铢)茯苓十八铢(味甘平)桂半两(去皮,味辛热)(12铢)白术十八铢(味甘平)右五味为末,以白饮(稻米汤,粥汤,把干燥的药散和粥糊状,便于吞咽)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发汗已,脉浮数(表邪未解),烦渴(膀胱气化不利津不上承而渴,而心烦)者,五苓散主之。

(72)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膀胱气化不利津不上承),水入则吐(内有蓄水,下窍不利小便少,水邪上逆,使胃气上逆)者,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74)1.胃虚水停证病机:胃气虚,水停胃中成因:在患太阳表证期间,饮水过多伤寒汗出(外有中风,风邪袭表)而渴(里有蓄水,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气化上承)者,五苓散主之。

郝万山讲伤寒论(共70讲,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共70讲,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共70讲,文字版)第09 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内容,讲了太阳病的提纲,讲了太阳病的分类。

太阳病的提纲原文是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列了三个症状,其实这三个症状,脉浮对诊断表证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太阳经气不利的(表现),是诊断太阳病的定位性症状。

恶寒呢,可以是表证的共同特征,也可以是里阳虚的表现。

因此要想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这三个条件必须具备,也就是这三个要素的集合,也就是说这三个条件同时符合、同时具备的,我们才可以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

这就是提纲证的意义。

所以以后,凡是说太阳病,特别是指太阳风寒表证的话,它都应当具备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这样的临床特征。

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感邪的性质有差异,所以在临床上就出现了外邪伤人的表证阶段的不同类型。

随后,《伤寒论》在第2 条、第3 条、第6 条提到了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和风温的问题,这四个证候都是表证初起阶段的临床表现,其中中风和伤寒是典型的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的病变,可以说,它们都属于六经辨证的太阳病的范围。

至于温病和风温,是温热邪气侵袭人体的病变,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把它仍然叫做太阳病。

不过第6 条的那个太阳病,仲景那个时候是这样说。

后世医家认为是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阴液,它就不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的阳气,(风寒)伤体表阳气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太阳病,(温热)伤体表阴液的就不应该叫做太阳病了,而应该叫做手太阴温病。

只不过仲景那个时代,对温热病伤人阴液的病变的辨证论治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或者说,《伤寒论》现存的本子里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所以那个时候呢,他仍然用太阳病这三个字来说明这一个外感温热邪气的初起的证候。

中风、伤寒、温病、风温这四个证候都以发热为主要特征,都是因为外邪所造成的,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这是太阳中风;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的,这是太阳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的,这是太阳温病,我们今天就直接把它叫做温病就可以了;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这叫做风温。

郝万山讲《伤寒论》:少阴寒化证的寒逆剧吐证

郝万山讲《伤寒论》:少阴寒化证的寒逆剧吐证

郝万山讲《伤寒论》:少阴寒化证的寒逆剧吐证我们上次课主要讲的是少阴的寒化证,因为少阴病涉及到心和肾,心是火脏,肾是水脏,而肾中又内藏元阴、元阳,所以当素体少阴阳虚而阴盛的时候,外邪就从阴化寒,出现少阴的寒化证。

我们已经学了少阴寒化证的阳衰阴盛证,治疗用四逆汤,破阴回阳,或者说回阳救逆,在阳衰阴盛证的基础上,如果又兼有身热反不恶寒的,那就叫阴盛格阳证,也就是我们在太阳病篇所提到的“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的真寒假热证,治疗用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交通内外。

如果在阳衰阴盛证的基础上,又兼有“其人面色赤”的,这是阴盛于内,戴阳于上,那么我们就用白通汤,破阴回阳,交通上下。

阳衰阴盛证、阴盛戴阳证、阴盛格阳证,它们的基本证候都是一样的,都是在阳衰阴盛证的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而阳衰阴盛证的基本的临床表现,在我们少阴病篇,四逆汤适应证所引用的原文中,它并没有把它描述全面,所以我上上次的课,曾经给大家归纳了,它应当见有,畏寒踡卧,冷汗自出,手足逆冷。

它应当见有,下利清谷,自利不渴,小便清长,小便白或者小便不利。

它应当见有但欲寐、脉沉、脉微细、或者脉微欲绝等等。

这是少阴阳衰阴盛证的最基本的证候。

少阴寒化证的第四个证候,阳虚水泛证,也就是真武汤的适应证。

真武汤的适应证,我们在太阳病篇的第82 条,少阴病篇的第316 条,这两条原文我们都学过。

它的基本成因,或者是太阳病治疗不得法伤了肾阳,或者是素体少阴阳虚阴盛,外邪从阴化寒。

这两个结果都导致了肾阳虚,不能化水,水邪泛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阳虚水泛证。

由于水邪它是流动的,它是变动不居的,水邪内生以后,它常常随着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逆流横溢,随处为患,所以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常常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

我们把82 条和316 条归纳起来,我们上次课给大家归纳了几个字,肿、悸、咳、吐、利、眩、动、小便不利、或者小便利。

那个肿不见于《伤寒论》原文,是指的四肢沉重疼痛,为了便于记忆,我把它说成了水肿。

[转载]郝万山伤寒笔记

[转载]郝万山伤寒笔记

[转载]郝万山伤寒笔记郝万山伤寒笔记总论太阳病概说六经提纲1.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阳明病-胃家实是也3.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4.太阴病-5.少阴病-6.厥阴病-曹颖甫太阳病传变图太阳病中风-桂枝汤--(化热)桂枝加石膏汤--小承气汤太阳病伤寒-麻黄汤--(化热)麻杏石甘汤 --大承气汤太阳病温病-葛根汤--(化热)葛根芩连汤 --调胃承气汤怎样学习《伤寒论》1.训词释义,弄通本义。

2.熟度默记,娴熟于心。

3.分析病机,加深理解。

4.上考《内》《难》,旁参《金》《本》。

5.归纳总结,鉴别对比。

6.学以致用,验证临床。

7.纵览各家,精深通融。

8.汲取众长,学无止境。

生命是有限的,生病是不可预测的,作为一个医生一生所能见到的人类疾病,不可能穷尽。

所以任何一部著作,甚至包括现代教材也不能够作到尽善尽美。

这就要求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医生,要不断的学习研究,直至付出毕生全部的心血。

太阳病概说成因1.风寒袭表。

2.少阴寒盛伤阳(阴病出阳,脏邪还腑)。

太阳病概说病位: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一部分肺脏病变。

太阳病概说生理:足太阳膀胱经,从足上腰背,入项过头,止于目;其脉上联风府,和督脉相同;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主管一身阳气。

太阳主表而统营卫。

经别散布于心。

膀胱腑,司气化(化布阳气,化布津液),阳气,生化于下焦,布达于体表,补充于中焦,宣发于上焦。

津液调节排泄废水。

温养肌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

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也。

《黄帝内经》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之所应也。

太阳病概说分类:1.本证--发生在足太阳本经,本腑的病变(用本证方药治疗)。

2.变证-太阳病失治误治以后的病变(或寒或热或虚或实,不能用六经病来命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类证--症状类似太阳病的杂病的病变(以与鉴别治疗)。

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浮大无根,为虚阳外越。

浮脉在临床上有广泛的意义。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7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7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7二.变证—虚寒证:心阳虚A.心主血脉失调:最重:心阳虚,心脏失充,心慌心跳的急性发作发汗过多,其叉手自冒(冒:蒙蔽、遮盖、按压意,此处为按压)心,心下悸(因素体心阳不足故汗出首先伤心阳),欲得按(虚证)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心脏病急性发作,三方中最重)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温通心阳,非解表)甘草二两(炙,味甘平)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次量,救急的方子,药少力专量大力猛,顿服),去滓,顿服。

后用小剂量桂枝甘草汤来调补心阳。

温通心阳:桂枝、甘草温通脾阳:甘草、干姜温通肾阳:附子、干姜肝胃两寒:吴茱萸、生姜B心主神志失调:轻:坐卧不宁烦躁火逆(误用火疗),下之(经历过下法),因烧针(火针)烦躁(心阳被伤,心神不能潜敛而浮越)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8)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药量少,心神失养,轻度的神经衰弱)桂枝一两甘草二两(补益心阳)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潜镇安神)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500ml,3次量),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C.心主神志失调:稍重:精神惊怍不宁,兼痰浊扰心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用火疗方法强迫发汗)之,亡阳,必惊狂(因惊而似狂,惊怍不宁。

不仅是心阳被伤,心神失养。

还有阳不足者,阴必乘之,易生痰水饮,此为生痰,痰浊内生,痰浊扰心。

),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牡蛎五两(熬,味酸咸)龙骨四两(味甘平)大枣十二枚(掰)蜀漆三两(洗去腥*,味辛平)(常山的幼苗,有除痰化痰涤痰作用,现配合温胆汤或加瓜蒌药)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D.心主神志失调:心阳被伤,下焦寒气上冲之奔豚烧针(火针)令其汗,针处被寒(寒:邪,针处被火针所感染),核起而赤(红肿热痛)者,必发奔豚(心阳被伤,下焦寒气上冲。

(完整word版)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完整word版)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郝万山讲伤寒(精粹版)

郝万山讲伤寒(精粹版)

郝万山讲伤寒(精粹版)伤寒论中药物剂量换算十个杏仁=4克;一合=20毫升,一升=200毫升;一钱匕=1克;一方寸匕=2.3 平方厘米(一方寸匕五苓散,大约是 5-6 克)1 斤(汉代)=250 克,1斤=16两,1 两= 15.625 克,1两=24铢, 1 铢= 0.65 克,1分=6铢=3.9 克小柴胡汤,柴胡半斤=八两,是三次治疗量,一次治疗量=40 克柴胡桂枝汤,桂枝一两半,是三次治疗量,一次是= 8 克,黄芩用了 8 克,人参一次用了 8 克,甘草一次用了 5 克,半夏在一次用了 8 克,芍药一次用了 8 克,大枣一次用两枚,生姜一次用8 克,柴胡一次用了20 克。

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1.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

1.1鉴别诊断的思路: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162条呢“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证:“有汗、喘、无大热”鉴别:(1)”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表证汗后不解可仍以桂枝汤再汗而解,此云“不可更行桂枝汤”,说明症候已变,“汗出而喘,无大热”既排除有“微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又排除无汗而喘之麻黄汤、小青龙汤证,有汗有喘但无大热则非阳明腑实承气汤证(“喘冒不得卧”,有“微喘直视”“阳明病,法多汗”),以方测证麻黄宣肺杏仁肃降,石膏倍麻黄清热兼制其热。

,汗出而喘系肺热(热在气分),必兼舌红脉数尿赤口干喜冷饮等热像。

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从何而来?由汗下可知,表证循经入里,里证循经出表皆可会与肺脏成热。

既有肺热,不单喘,咯脓血之肺痈,等一理也。

1.2抓病机的思路:例1:小建中汤证: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在102条里头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这两个证候症状表现不一样,但它们的病机都是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在平常情况下人体感觉不出来。

郝万山伤寒论病案

郝万山伤寒论病案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刘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刘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6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6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6二、少阳兼证:少阳变证: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原来是少阳病),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267)少阳兼证:1.太阳少阳同病皆轻(四肢烦疼):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邪气还在表,太阳表邪不重),支节(四肢关节)烦(烦犹剧也,很)疼(风寒邪气侵袭四肢,可在太阴中风遇到(四肢仍主表,四肢烦疼,脉浮者,可发汗,此为风寒邪气侵袭四肢,属太阴中风,不为太阴里虚寒,故可发汗,用桂枝汤)),微呕(胆热犯胃,不重),心下支结(胆气内郁,经气不利,也不重),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少阳邪气不重,太阳邪气不重,但太阴中风明显,若单用小柴胡不能解决肢解烦疼,故用小柴胡和桂枝汤合方。

桂枝汤有疏通经脉缓急止痛的作用)主之。

(146)柴胡桂枝汤方桂枝(去皮)黄芩人参各一两半(8g)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芍药一两半(8g)大枣六枚(掰)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现临床:1.发热伴四肢疼痛者;2.消化系统伴关节疼或伴痹证(风湿兼气郁);3.神经系统伴肝气窜痛,因疼痛已有血脉不和,因在解气郁药上加活络脉药)、精神忧郁证,因少阳胆虚不升五脏新陈代谢由衰转盛,而少阳胆虚力弱不能输达,故晨重,因夜晚五脏需求由盛转衰,故夜轻;三焦不输则痰浊内生而上蒙神窍,故配合温胆汤。

再合定志小丸:喜忘:人参、茯苓、菖蒲、远志柴桂温胆定志汤:柴桂振奋心胆阳气,再加上化痰浊、醒神;失眠加炒枣仁,龙骨牡蛎。

)若转为精神燥狂证则停药。

4.脂膜炎:发热、四肢关节痛。

5.不安腿综合证:四肢酸疼,彻夜不眠。

阴血不足,筋脉失养:用芍药甘草汤;阳气不足,不能通达:桂枝汤;既有阳气不通,血虚失阳,又有肝气郁结,用柴胡桂枝汤。

2.大柴胡汤证:少阳兼阳明里实、胆腑热实证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味甘平)黄芩三两(味苦寒)芍药三两(味酸,微寒)半夏半升(洗,味辛温)生姜五两(切,味辛温)枳实四枚(炙,味苦寒)大枣十二枚(掰,甘温)大黄*二两(味苦寒)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少阳病14-16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少阳病14-16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少阳病14-16 少阳病:一、病位:足少阳胆经、腑;手少阳三焦腑二、成因:少阳本经受邪;邪由他经而来:太阳;厥阴之邪还复少阳三、少阳:经:行于头身两侧,络肝属胆,经别入季胁,布胸腔、过心脏(有心烦,心脏病,“胆心病”)。

腑:藏精汁喜疏泄:排放有规律:1.阳明之气可降;2.太阴之气可升。

阳明受纳与太阴运化主决断:调畅情志:精神愉悦而少忧郁心情轻松而少焦虑思维果断而少犹豫寄相火:不亢不烈,如日初出,蒸蒸日上,作用部位:对全身有温煦长养促进作用。

阳气:一阳,小阳,对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有温煦长养的作用。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三焦:焦:燃烧,三:多。

人体全身多处具有能量转换代谢的场所。

水火气机的通道。

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三焦和膀胱都能向体表输布阳气,所以三焦与表有关)。

三焦气机调畅,太阳表气调和。

少阳:半表半里(即:少阳主枢,非一半表一半里,也非表里之间的夹层):它区别于表、里,但与表里有关,但作用于全身,外可以合太阳,内可以合阳明,如门轴。

门轴的灵活运转关系到门的开合,在外(太阳)可以开,在里(阳明)可以合,少阳调和,则表气调和,里气调和。

四、少阳病的特点和证候分类:特点:1.易经腑同病2.易气郁、易化火(少阳)3.易生痰、生饮、生水(三焦水道不利,水邪内留)4.易伴发太阳(三焦的影响)、阳明、太阴(少阳的影响)不和1.经证:目赤、耳聋、胸胁苦闷、往来寒热2.腑证:口苦(胆火上炎的表现)、咽干(少阳郁火伤津)、目眩(少阳郁火上扰心窍)、心烦(少阳郁火扰心)、喜呕(胆火郁火犯胃)、莫莫不欲饮食(胆火内郁,胆火犯胃)经腑同病:小柴胡汤,统治1. 兼证:兼太阳表证:柴胡汤+太阳表证方兼阳明里实:大柴胡汤兼太阴脾虚: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脾虚+津伤)兼心神不宁:柴胡汤+镇心安神药五、少阳治法和治禁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寒邪闭表),发汗以启闭;阳明主里:其气畏亢(邪热亢盛),清下以平其亢;少阳主枢:其气畏郁(门轴不转),合枢机解郁结,和解以疏郁少阳治禁:禁汗吐下,利小便:少阳阳气是小阳,抗邪不足,用汗吐下,对邪气起不到驱除治疗作用,只能白白损伤少阳正气,使病情恶化。

43、郝万山讲《伤寒论》:少阳病主要治疗方剂

43、郝万山讲《伤寒论》:少阳病主要治疗方剂

43、郝万山讲《伤寒论》:少阳病主要治疗方剂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实际上主要讲的是大柴胡汤的适应证,大柴胡汤这张方子,它是小柴胡汤去掉人参和甘草两个补的药,加了芍药、大黄和枳实所组成的。

因此方药组成来看,它毫无疑问可以治疗少阳不和兼有阳明里实,但是从《伤寒论》原文来看大柴胡汤适应证的一个很主要的临床特征,它有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

我们在上次课分析到了,这呕不止不是阳明腑实的特征,而是少阳病胆腑郁热、胆热犯胃的喜呕这个症状的加重。

心下急就是心下拘急疼痛,它也不是阳明腑实证的特征,因为阳明腑实证它的特征是腹满,腹大满不通,绕脐痛,腹满痛,它的病位在腹部,而不在心下。

不仅不在心下,阳明病篇还有“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下”这样的话,所以这里的心下拘急疼痛,我们应当看成是少阳病的小柴胡汤证的心下支结这个症状的加重。

因此我们分析它的病机是胆热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和胆腑中的精汁相结,而形成的胆腑热实证。

阳明病有腑实证,那是热和阳明的糟粕相结,少阳病也有腑实证,那是热邪和胆腑的精汁相结。

阳明腑实证我们用承气汤来治疗,少阳胆腑的腑实证,我们用大柴胡汤来治疗。

这是大柴胡汤的第二个适应证。

少阳腑实证相当于我们今天在临床上大量看到的急性胆囊炎,胆道结石的急性发作,急性胰腺炎等等,而用大柴胡汤常常有很好的疗效。

除此之外,大柴胡汤还可以代替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来治疗阳明腑实证,来治疗杂病的,属于实证的腹满。

大柴胡汤还可以治疗病后发热,脉沉实的。

大柴胡汤还可以用于治疗热厥,里热已经成实的。

所以大柴胡汤在临床治疗急腹证,是一个经常用到的方子,我们上次课就谈到了。

在《伤寒论》的第104条谈到了大柴胡汤的适应证,误用辛热的泻下药后,大便虽然通了,热邪没有去,对于这种证候呢,仲景提出来用柴胡加芒硝汤来善后。

这就是我们讲义第147 页,第104 条的内容。

我们看看这条原文怎么讲,“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胸胁满”是少阳经气不利,呕吐是少阳胆火犯胃,“日晡所发潮热”这绝不是少阳病,而是阳明有实热的特征,这应当是大柴胡汤的适应证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刘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刘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千二百黍实其龢,合龢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合=20毫升,1升=200毫升,1斗=2000毫升。

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2.3厘米,1尺=23厘米。

晋时,6铢=1分,4分=两。

麻黄汤中杏仁70枚(去皮尖)重约28克。

麻黄汤中一次治疗剂量:麻黄15克、桂枝10克、甘草5克、杏仁7克,与今天的量相近。

粳米1升约合现在的180克,半夏半升约合现在50克,五味子半升约合30克,厚朴1尺约15克。

五苓散1寸匕约5、6克重。

桃仁100粒称重30克,杏仁100粒称重40克,枳实1枚18克,附子1枚20克,大附子1枚25克,野生乌头1枚5克,甘遂末1钱匕约1~1.5克。

十二、五苓散原方剂量应为:泽泻30g 猪苓18g 白术18g 茯苓18g 桂枝12g 可用来治疗脑积水,可做成散剂,长年服用。

(郝万山)十三、胃虚水停证:胃虚水停证是由于胃气虚,水停胃中是在患太阳表证期间饮水过多。

主证:心下悸、胃脘部悸动不宁(胃阳和水邪相搏所致)、上腹部有振水声、口不渴、小便利,手足厥冷。

用茯苓甘草汤(生姜用量最多)治之。

十四、郝万山运用桃核承气汤治疗病案:1.患女,22岁,每次来月经前烦躁自己不能控制、大便干、月经不定期、色暗有块,口苦,多家医院诊断为周期性精神分裂症而治疗效果不明显。

予月经前给予桃核承气汤,经后给予益气、养血及化痰之品,调理6个月经周期而愈。

2.患者术后排气但不大便,伴烦躁如狂,予桃核承气汤一剂而愈,排出大量污浊粪便,奇臭无比。

十五、抵当汤治疗脑血管瘤,做成散剂口服半年而愈。

CT复查瘤体消失。

十六、五苓散合桃核承气汤治疗神经性膀胱或膀胱炎经抗生素治疗后后遗症等症见尿急、尿频、尿痛,少腹急结,大便干,舌质红苔黄等。

(合方治难症)十七、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十八、补心阳用桂枝、甘草;补肾阳用附子、干姜;补脾阳用甘草、干姜。

十九、阳虚易生痰、饮、水。

二十、奔豚汤治疗: 郁火上冲用奔豚汤;水邪上冲用苓桂剂;寒气上冲用桂枝加桂汤。

廿一、水液的输布代谢正常生理功能需要:肾阳的温煦,脾阳的运化,心阳的镇摄作用来完成。

廿二、苓桂枣甘汤治脐下心动悸,无论胖瘦,不论是腹主动脉搏动,还是腹直肌跳动均效(欲作奔豚),也可治已发奔豚。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凡是见到脐下悸动或脐上悸动者,都不用白术;因白术有补气与升提的作用,为仲景的用药方法。

仲景用量:茯苓40g桂枝20g大枣5g甘草10g;甘澜水也叫劳水,科学依据无从考证。

苓桂术甘汤亦可治疗奔豚发作。

廿三、苓桂术甘汤可用来防治老年人素体慢支、心功能不全者,多在秋冬季节服药,对于预防心衰有很好的疗效。

刘渡舟常服之。

廿四、《神农本草经》云:“芍药利小便,利膀胱”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临床上确有利水、利小便的作用。

陈慎吾老中医曾治一女病人,低烧不退、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经用清热,养阴等诸法不效,后辨为蓄水发热,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两剂而效。

廿五、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是治疗脾虚痰湿阻滞,虚中夹实的很好的方子。

胡希恕老师口诀:“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

现代用量:厚朴20g 生姜15g 半夏15g 党参6g甘草6g。

后世医家以为本方为“补三消七之法”治腹胀以脐周及脐下胀满为妥,“脾主大腹”。

治胃脘胀满效果不佳。

廿六、虚人外感,阴阳气血两虚,治则“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所以虚人外感只能用小建中汤治疗,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现代用量:桂枝15g甘草10g 大枣4枚芍药30g 生姜15g 饴糖50g。

(饴糖补气养血,缓急止痛,需要指出的是不能用蜂蜜、蔗糖等其他来代替)。

郝万山病案既可缓解胃脘疼痛,也可缓解肥大性脊柱炎疼痛。

廿七、协热利:下利伴有表证的发热(协热为伴有表证的发热)。

桂枝人参汤为理中汤加桂枝,治协热利“心下痞硬”。

现代用量:桂枝20g 甘草20g 白术15g 人参15g 干姜15g。

本方为里虚寒下利兼有表证之发热,应区别于葛根芩连汤的“协热利”,后者是里热下利兼有表证的发热。

廿八、肾阳虚干姜附子汤条文“躁烦”: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撮空理线,循衣摸床。

通过干姜附子汤与四逆汤药物的比较,从药理实验来看,干姜附子汤给实验离体蛙心注射后,心脏做功频率加大,直至心脏衰竭;而注射四逆汤后的离体蛙心,心脏做功频率逐渐加大,而无心脏衰竭。

理解甘草“甘缓”含义当有三:一则药效温和;二则药效持久;三则药效发挥作用较慢。

廿九、芍药甘草汤,《朱氏集验方》又名“去杖汤”,是有其临床依据的。

清代程仲龄的《医学心悟》说本方“治腹痛如神”,“脉迟为寒加干姜,脉洪为热加黄连”。

《类聚方广义》用它来治疗“腹中挛急疼痛”,还可以治疗小儿“夜啼不止”。

另外,现代用来治疗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治疗高热惊厥;治疗不安腿综合征;还可以治疗溃疡病的疼痛;气管及支气管的痉挛;还可以治疗痛经;冶疗神经血管性头痛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方中白芍用量最少用30g,甘草10g。

三十、甘草干姜汤温补脾阳;桂枝甘草汤温补心阳;附子干姜汤温补肾阳;吴茱萸和生姜散肝胃寒邪。

三十一、炙甘草汤,换算成现代用量应为:生地80g 桂枝15g 阿胶10g 人参10g 生姜15g 甘草20g 麦冬15g 麻仁15g 大枣10枚。

方中清酒,在《周礼·天官·酒正》记载了三种酒都是米酒,一种是事酒,即随酿随吃,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醪糟,是给办事的人(如古代吃喇叭的、抬轿子的等)饮用的;第二种酒是白酒(更加清纯,也叫久白酒),是冬酿春成,是招待宾客的;第三种酒叫清酒,冬酿夏成,即清纯的陈米酒,是祭祀天地与祖先的。

清酒的作用,一个是养血通脉;还有行药滞,防治他药腻膈滞胃。

麻仁防治严重心脏病患者大便干结。

本方现代用于心律失常属于气血虚者效果较好。

177条炙甘草汤原文中脉结代泛指脉搏跳动不匀;而178条原文则解释为“结主邪盛,代主正虚”,后世医家疑为非仲景原文。

三十二、北京第六医院及北京海淀医院用大陷胸汤治疗消化道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疗效确切。

方中大黄9g 芒硝9g(分两次冲服) 甘遂3g(分两次冲服);轻症者上方做成散剂,甘遂末0.9g 大黄粉0.6g 芒硝0.3g(321胶囊),上述1天的量,分两次服。

三十三、小陷胸汤与大陷胸汤的治法比较小陷胸汤治法:清热、除痰、开结;大陷胸汤的治法:泄热、逐痰、破结。

三十四、大剂量的艾灸治疗缩阴症或缩阳症,或用温经散寒之品如吴茱萸等。

三十五、大黄煮10~15分钟泻下作用最好。

三十六、痞或痞证的鉴别方: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五苓散、桂枝加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十枣汤、大柴胡汤证。

其中后四方当视为心下痞证的类似证。

三十七、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任伤寒教研室主任陈慎吾先生在用逍遥散时,认为肝气郁结应怕凉,有温通与辛散的作用,故常弃其方中薄荷,而加桂枝,取其通阳的作用,认为比加薄荷效果好,值得我们借鉴。

郝万山治疗一些精神抑郁疾病,常用桂枝,用它既可疏肝,还可以通阳,通心阳。

三十八、《伤寒论》第一篇辨脉篇“凡脉大、浮、数、动、滑者,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者,此名阴也”。

以阴阳来分脉。

条文第58条以阴阳来判断预后,十分重要,应记住。

三十九、胃有热则消谷善饥。

大剂量的白虎汤治疗神经性多食症。

无汗不可用白虎,有汗不可用麻黄。

白虎加人参汤合六味地黄汤治疗糖尿病胃热盛而气津两伤,服二三个月后而停服降糖西药。

白虎加人参汤加桑螵蛸、益智仁、麦冬、五味子治疗神经性多饮多尿症(女性病人,异常口渴),服药三月痊愈。

本方亦可用来治疗尿崩症。

四十、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四十一、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的三大主症: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心烦不得眠。

四十二、阳明病热在上焦者,清宣郁热,治以栀子豉汤;热在中焦者,辛寒清热,治以白虎汤;热在下焦者,育阴清热利水,治以猪苓汤。

柯伯韵称为阳明病的“起手三法”。

四十三、麻子仁丸:二仁一芍小承气。

四十四、三一承气汤:即大承气汤加甘草(后世温病学家所创,包含了三个承气汤,既泄热又通便)。

小承气汤的一方二法。

四十五、哕,在《伤寒论》中是指呃逆,宋代以后即指干呕;四十六、《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明腑实证,“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对辨阳明燥热是否可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四十七、《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明经表证,“葛根浮长经表证,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四十八、茵陈蒿汤三味药必用,特别是大黄为动药,实验证实,只有这三味药同用退黄效果才最好;在临床运用时应服至黄疸消退,不要中途停药,否则易反弹。

重症者一天可服两剂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