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管理心理学讲义.pptx
合集下载
管理心理学.pptx
• 20精19-1神0-24发泄可以采用各谢种谢你形的关式注 。
13
2019-10-24
谢谢你的关注
14
• 例如有人把自己和在某项事业中获得成功的人物或有名望 的集体单位联系在一起,从而求得一些间接的光荣,借此 以减少挫折的影响。
• 应该看到,一个人把对别人的性格、为人、言行的模拟作
为战胜挫折的手段,可以收到一时的效果。作为企业的领
导人,就应该有计划地推荐一些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
作为模拟的榜样,这对青年职工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是极
(2)非理智表现
• 非理智表现的主要特征是攻击、退化、固执和妥协。 这些表现往往是以综合的形式出现,把它们分开只是 为了更清楚地进行分析:
• ①攻击
• 个体受到挫折后,引起愤怒的情绪,对构成挫 折的人或物进行直接攻击。
2019-10-24
谢谢你的关注
1
•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道兰德(Dollard)其及同 事于1939年提出了“挫折——攻击”假说。这种 假说最初认为,任何挫折必然会导致攻击行为。 以后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对这种假说作了修改 。
20为19-有10-2益4 的教育措施。 谢谢你的关注
8
• ⑤压抑
• 当一个人受到挫折之后,用意志力量压抑住愤 怒、焦虑的情绪反应,表现出正常情况的谈笑 自若的情绪状态。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减轻焦虑, 获得暂时的安静,但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这 是因为压抑情绪的过程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 的危害。
2019-10-24
• A.合理化
• 人们在受到挫折后会想出各种理由原谅自己,
或者为自己的失败辩解,这就是所谓的找借口,
怨天尢人,“自我解嘲”。
2019-10-24
谢谢你的关注
2024年度管理心理学ppt课件完整版
论等激励理论。
激励方法
探讨目标设置、奖惩制 度、参与管理等激励方
法。
10
行为约束
通过规章制度、道德规 范、社会舆论等手段对 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引
导。
03 群体心理与管理
2024/3/24
11
群体心理特征与分类
群体心理特征
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相互依赖和互动
2024/3/24
12
群体心理特征与分类
情感和情绪的共鸣
24
05 领导心理与管理
2024/3/24
25
领导风格与特质
01
领导风格
包括民主式领导、权威式领导、放任式领导等,不同领导风格适用于不
同的组织文化和任务类型。
02
领导特质
如自信、决策力、创新力、情商等,这些特质对于领导者来说至关重要
,影响领导效果。
2024/3/24
03
领导风格与特质的匹配
领导者需根据自身特质和组织需求,选择适合的领导风格,以达到最佳
28
06 员工心理健康管理
2024/3/24
29
员工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2024/3/24
员工心理健康现状
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人际关系 紧张等问题日益突出,员工心理 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影响因素
工作压力、组织氛围、家庭因素 、个人因素等均可对员工心理健 康产生影响。
30
员工心理健康促进策略
组织层面的策略
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群体分类
2024/3/24
13
群体心理特征与分类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 体
松散群体和组织化群 体
2024/3/24
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 群体
激励方法
探讨目标设置、奖惩制 度、参与管理等激励方
法。
10
行为约束
通过规章制度、道德规 范、社会舆论等手段对 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引
导。
03 群体心理与管理
2024/3/24
11
群体心理特征与分类
群体心理特征
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相互依赖和互动
2024/3/24
12
群体心理特征与分类
情感和情绪的共鸣
24
05 领导心理与管理
2024/3/24
25
领导风格与特质
01
领导风格
包括民主式领导、权威式领导、放任式领导等,不同领导风格适用于不
同的组织文化和任务类型。
02
领导特质
如自信、决策力、创新力、情商等,这些特质对于领导者来说至关重要
,影响领导效果。
2024/3/24
03
领导风格与特质的匹配
领导者需根据自身特质和组织需求,选择适合的领导风格,以达到最佳
28
06 员工心理健康管理
2024/3/24
29
员工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2024/3/24
员工心理健康现状
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人际关系 紧张等问题日益突出,员工心理 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影响因素
工作压力、组织氛围、家庭因素 、个人因素等均可对员工心理健 康产生影响。
30
员工心理健康促进策略
组织层面的策略
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群体分类
2024/3/24
13
群体心理特征与分类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 体
松散群体和组织化群 体
2024/3/24
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 群体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pptx
决问题的能力。
• (3)培养学习者的沟通能力、团队
合作能力及领导能力。
3、态度与情感目标
• (1)通过学习优秀企业家和出色的经营管
理人才的成长经历,使学习者激发起努力 学习,追求卓越表现的热情。
• (2)通过让学习者全面参与教学,激发他
们对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兴趣。
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的学习应该采用以下方法:
一、什么是管理?
可以说,在今天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 面的活动中,“管理”都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管理所显示的惊人力量,使人们对它的研究兴 趣与日俱增。但是有关管理的探究,却早在古 代就有了。特别在我国,古代就有了比较丰富 的管理思想和一些很有实效的管理方法。只可 惜我们没能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
真正把“管理”提升到科学高度加以研究, 应该开始于西方。但是由于管理问题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时至今日,大家也还没有形成对管 理的统一认识。比如,行为科学管理学派认为 “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决策学派认为“管 理就是决策”;科学管理学派认为“管理就是 效率”。我国学者对此也有不少认识。
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
多此一举吗?跟心爱的女子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
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 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 就回乡了?”
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 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 高墙上种菜不是高种(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 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心爱的女子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 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这时又有人提议:“给他最后一次机会吧。” 这话猛然 让我惊醒,当灯再次熄灭时,我把那笔即逝的 。 第一次机会来临时,可能缺少思想准备; 第二次机会来临时,可能缺少行动方案, 而第三次机会来临时,明白的人,一定知道该 怎么做。
• (3)培养学习者的沟通能力、团队
合作能力及领导能力。
3、态度与情感目标
• (1)通过学习优秀企业家和出色的经营管
理人才的成长经历,使学习者激发起努力 学习,追求卓越表现的热情。
• (2)通过让学习者全面参与教学,激发他
们对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兴趣。
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的学习应该采用以下方法:
一、什么是管理?
可以说,在今天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 面的活动中,“管理”都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管理所显示的惊人力量,使人们对它的研究兴 趣与日俱增。但是有关管理的探究,却早在古 代就有了。特别在我国,古代就有了比较丰富 的管理思想和一些很有实效的管理方法。只可 惜我们没能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
真正把“管理”提升到科学高度加以研究, 应该开始于西方。但是由于管理问题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时至今日,大家也还没有形成对管 理的统一认识。比如,行为科学管理学派认为 “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决策学派认为“管 理就是决策”;科学管理学派认为“管理就是 效率”。我国学者对此也有不少认识。
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
多此一举吗?跟心爱的女子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
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 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 就回乡了?”
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 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 高墙上种菜不是高种(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 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心爱的女子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 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这时又有人提议:“给他最后一次机会吧。” 这话猛然 让我惊醒,当灯再次熄灭时,我把那笔即逝的 。 第一次机会来临时,可能缺少思想准备; 第二次机会来临时,可能缺少行动方案, 而第三次机会来临时,明白的人,一定知道该 怎么做。
管理心理学课件(PPT52页).pptx
1、不安。
如失去信心、勇气; 情绪不稳定患得患失; 生理上出现心悸、头昏、冒 冷汗、胸部紧缩等。
2、攻击。
又称侵犯和对抗。 分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 直接攻击是指攻击的对象是构 成挫折的人或物。 间接攻击即把挫折后的愤怒情 绪转嫁到自己、当事人或毫不相 干的人和物。
一般来说,自尊心很强、才能较 高、受到挫折较大的人,易于将 愤怒情绪直接发泄。而缺乏自信、 内向、自卑或悲观的人,容易把 矛头指向自己。挫折来源不明、 或觉察到引起挫折的真正对象不 能直接攻击时,便会寻找替罪羊。
从管理者角度:
1、倾听职工的诉怨。通 过倾听诉怨,一方面可以使职 工的怨气得到发泄,防止不满、 不快的蓄积或闷出病来;另一 方面可以了解职工的意见、需 要和建议,完善管理。
2、给职工以精神上的鼓励,激 发他奋发向上,提高信心,增 强勇气,启发挫折向正确的方 向升华、帮助他发展自我的才 华。
3、透过语言的沟通和感情的交 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改善组织内的人群关系。领导 者对下属讲话要和气亲切,注 意风度和掌握分寸,不说刺激 性和讽刺性的语言,要以理服 人,以情感人。
(一)实质环境
包括人的能力无法克服的自然 因素的限制,如自然灾害,老 死和虽能够克服但因疏忽、时 间精力顾不上造成的损失或达 不到;
(二)社会环境
包括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 军事、宗教、风俗习惯、道德 观念等等对人的限制;或他人 的失误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现代社会环境某些共同特征,可 能使得人们面临共同的心理冲 突:
人们在遭遇挫折时,会产生 各种各样的行为反应、情绪反 应,按照遭遇挫折以后,人们 的冷静与理智程度,一般可以
分为理智和非理智的反应。
《管理心理学》PPT课件
03 性格特征
体现了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稳定特 征,如诚实、勇敢、自律等。
2024/1/28
9
行为动机与激励
2024/1/28
需要理论
阐述了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满足自身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 需要、社交需要等。
动机理论
解释了人们为何会采取某种行动的原因,涉及内在动机和外在动 机的探讨。
激励理论
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结构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假设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组织文化由物质层 、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次构成。
组织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组织文化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等功能;对于提高组织绩效、塑造组织形象和增强 组织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组织文化的建设与传承
组织文化建设包括诊断评估、规划设计、实施推广和评估反馈四个步骤;传承组织文化需 要注重言传身教、制度保障和持续创新等方面。
职业成长。
绩效管理
通过心理分析,了解 员工工作动机和需求 ,制定激励措施,提
高员工绩效。
员工关系管理
运用心理学原理,处 理员工间的冲突和矛 盾,构建和谐的工作
氛围。
2024/1/28
24
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消费者行为分析
研究消费者心理和行 为特点,了解消费者 需求和购买决策过程 ,为产品设计和营销 策略提供依据。
组织的类型
根据组织的目标、结构和运行方式,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 正式组织;根据组织的规模和复杂性,可分为简单组织、 复杂组织和巨型组织等。
组织的功能
组织具有协调、整合、创新和适应等功能,能够有效地实 现个人无法单独完成的目标。
16
组织变革与发展
2024/1/28
组织变革的动因与阻力
管理心理学讲义(PPT 55页)
enterprise, etc 控制学校、企事业的人 – Skill in dealing with people与人打交道的技能
Manager:
– Individuals who achieve goals through other people.
2020/10/14
12
管理:
做出决策(Make decisions) 分配资源和利益(Allocate resources) 与别人一起工作并通过引领别人来达到
2020/10/14
5
讲座的目标
潜能开发 理念转变 第五层次开发 思维创新 第四层次开发 技能开拓 第三层次开发 知识更新 第二层次开发
第一层次开发
基本内容:
第1讲 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2讲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第3讲 人际知觉与管理 第4讲 价值观与态度 第5讲 行为动力与激励 第6讲 心理健康与教师管理 第7讲 管理者与教师的心理沟通 第8讲 领导行为与管理(*)
领导leading:激励、指导、有效沟通、冲突应 对
控制controlling: 监督活动,使其按计划完成
2020/10/14
15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包括五大系统:
– 目标价值系统 – 管理系统 – 组织结构系统 – 技术系统 – 社会心理系统
从管理过程来看,管理包括两大系统:
– 一是技术系统 – 二是社会心理系统
策略3:基于人的学校改进。不主张自上而下的改进, 主张分散政府对学校的权利,主要放权,关键在于改 进学校组织,激励校长和教师。 --Organization Behavior in Education
Robert Owens源自2020/10/143
中国的学校改进策略: 政府“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中的渗透 策略1:教育管理改进要以校长为本 策略2:学校管理改进要以教师为本 策略3:班级管理改进要以学生为本
Manager:
– Individuals who achieve goals through other people.
2020/10/14
12
管理:
做出决策(Make decisions) 分配资源和利益(Allocate resources) 与别人一起工作并通过引领别人来达到
2020/10/14
5
讲座的目标
潜能开发 理念转变 第五层次开发 思维创新 第四层次开发 技能开拓 第三层次开发 知识更新 第二层次开发
第一层次开发
基本内容:
第1讲 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2讲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第3讲 人际知觉与管理 第4讲 价值观与态度 第5讲 行为动力与激励 第6讲 心理健康与教师管理 第7讲 管理者与教师的心理沟通 第8讲 领导行为与管理(*)
领导leading:激励、指导、有效沟通、冲突应 对
控制controlling: 监督活动,使其按计划完成
2020/10/14
15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包括五大系统:
– 目标价值系统 – 管理系统 – 组织结构系统 – 技术系统 – 社会心理系统
从管理过程来看,管理包括两大系统:
– 一是技术系统 – 二是社会心理系统
策略3:基于人的学校改进。不主张自上而下的改进, 主张分散政府对学校的权利,主要放权,关键在于改 进学校组织,激励校长和教师。 --Organization Behavior in Education
Robert Owens源自2020/10/143
中国的学校改进策略: 政府“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中的渗透 策略1:教育管理改进要以校长为本 策略2:学校管理改进要以教师为本 策略3:班级管理改进要以学生为本
管理心理学精选幻灯片
论、法约尔的管理理论、韦伯的组织理论-官僚模型、厄 威克和克利克的管理原理
• (三)工业心理学 • (四)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派)霍桑试验、梅奥
的人际关系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概率 模式理论”、麦格雷戈“X理论与Y理论”、勒温的“团体 力学理论”
挫折者采取宽容的态度;c. 改变情境;d. 精神发泄。
39
挫折的表现
• 攻击。替罪羊现象。 • 倒退。 • 病态的固执。 • 妥协。①文饰作用。精神胜利法。②替代作用:
生理替代——补偿;心理替代——升华。③投射作 用:自己→别人。④表同作用:别人→自己。 • 防卫作用。
40
群体概述
• 一、概念: 1.群体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依存的一群
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 ,1967
1.报酬分配与不公平感的产生
2.个人消除或减轻不公平感的方式 (1)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2)改变比较对象或 另选比较方式; (3)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收支状况; (4)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收支状况; (5)放弃工作,重 寻新的分配关系。
38
挫折理论:
• 1.主体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不能克服时所产生 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叫挫折。有客观条件,核心是主观 体验。
17
性格的类型
• 机能类型 • 内外倾向型 • 优越型和自卑型 •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 五因素性格类型 • 社会文化类型
18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 客观因素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3.对象的组合:(1)接近原则 ;(2)相似原则;
(3)闭锁原则 ;(4)连续原则
• 主观因素
人,彼此相互作用,心理上意识到对方。 2.群体的主要特征: a. 共同的目标; b. 群体规范; c.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心理上意识到对方。
• (三)工业心理学 • (四)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派)霍桑试验、梅奥
的人际关系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概率 模式理论”、麦格雷戈“X理论与Y理论”、勒温的“团体 力学理论”
挫折者采取宽容的态度;c. 改变情境;d. 精神发泄。
39
挫折的表现
• 攻击。替罪羊现象。 • 倒退。 • 病态的固执。 • 妥协。①文饰作用。精神胜利法。②替代作用:
生理替代——补偿;心理替代——升华。③投射作 用:自己→别人。④表同作用:别人→自己。 • 防卫作用。
40
群体概述
• 一、概念: 1.群体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依存的一群
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 ,1967
1.报酬分配与不公平感的产生
2.个人消除或减轻不公平感的方式 (1)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2)改变比较对象或 另选比较方式; (3)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收支状况; (4)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收支状况; (5)放弃工作,重 寻新的分配关系。
38
挫折理论:
• 1.主体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不能克服时所产生 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叫挫折。有客观条件,核心是主观 体验。
17
性格的类型
• 机能类型 • 内外倾向型 • 优越型和自卑型 •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 五因素性格类型 • 社会文化类型
18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 客观因素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3.对象的组合:(1)接近原则 ;(2)相似原则;
(3)闭锁原则 ;(4)连续原则
• 主观因素
人,彼此相互作用,心理上意识到对方。 2.群体的主要特征: a. 共同的目标; b. 群体规范; c.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心理上意识到对方。
管理心理学讲义(PPT 91页)
婴儿长大成人,也同样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特性。
2.整体性 一个人的各种个性倾向、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其标准
比较一致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决不是偶然性的随机凑合。人是作为整 体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
3.稳定性 从表现上看,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
4.倾向性 个别差异是由内在的倾向性所致,外露的各种行为特征是我们推
弊:孤僻,敏感, 好猜疑,动作迟 缓。
猜 一 猜 : 他 们 是 什 么 气 质 呢
测一测
二、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气质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无好坏之分,各有利弊
• 气质的优缺点相伴而生,本身无好坏,关键扬长避短
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
• 气质相同,成就大小不同 • 同样成就,气质类型可能不同
征
征
知、情、意+态度
(三)性格的结构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格的态度特征
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是性格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主要包括: 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态度特征; 对学习、劳动和工作的态度特征; 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三)性格的结构
2.性格的意志特征
指一个人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水平上表现出来 的心理特征。
在伊利集团时他业绩优秀,公司奖励他一笔钱, 让他为自己选一部好车,但老牛却用这笔钱,为部下 一人买了一部面包车;他曾将自己的108万元年薪分 给了大伙。正因为他的这样,在他自创蒙牛后,他在 伊利的手下大将都纷纷离开伊利,带着钱投入到蒙牛, 让蒙牛在注册5个月后,资金达到1000万元,有了第 一笔启动资金。
气质与血型有关(日本)
A型:内向保守,多疑、焦虑、富感情、 缺乏果断性, 容易灰心丧气
2.整体性 一个人的各种个性倾向、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其标准
比较一致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决不是偶然性的随机凑合。人是作为整 体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
3.稳定性 从表现上看,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
4.倾向性 个别差异是由内在的倾向性所致,外露的各种行为特征是我们推
弊:孤僻,敏感, 好猜疑,动作迟 缓。
猜 一 猜 : 他 们 是 什 么 气 质 呢
测一测
二、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气质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无好坏之分,各有利弊
• 气质的优缺点相伴而生,本身无好坏,关键扬长避短
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
• 气质相同,成就大小不同 • 同样成就,气质类型可能不同
征
征
知、情、意+态度
(三)性格的结构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格的态度特征
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是性格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主要包括: 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态度特征; 对学习、劳动和工作的态度特征; 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三)性格的结构
2.性格的意志特征
指一个人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水平上表现出来 的心理特征。
在伊利集团时他业绩优秀,公司奖励他一笔钱, 让他为自己选一部好车,但老牛却用这笔钱,为部下 一人买了一部面包车;他曾将自己的108万元年薪分 给了大伙。正因为他的这样,在他自创蒙牛后,他在 伊利的手下大将都纷纷离开伊利,带着钱投入到蒙牛, 让蒙牛在注册5个月后,资金达到1000万元,有了第 一笔启动资金。
气质与血型有关(日本)
A型:内向保守,多疑、焦虑、富感情、 缺乏果断性, 容易灰心丧气
第1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理学》PPT课件
01
推进管理的现代化和 02
充分发掘人的潜能,
科学化。
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03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 科学性和有效性。
04
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 改进领导方法,讲究领 导艺术。
1.4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1.4.1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原则,主要有以下方面:
0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客观性原则 02
1.3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1.3.1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管理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管理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 一门应用学科,它的首要任务是提高组织的生产效率。具体来 讲,其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努力提高 组织的生产效率, 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
(2)提高管理 者和组织成员的 思想水平和心理 素质,促进精神 文明的发展。
(3)不断完善 具有中国特色的 管理心理学理论 体系。
1.3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1.3.2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 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表现在技术和资金上,更突出的是人力资源 的缺乏、管理的落后,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对 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对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增强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1.2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2.2 我国管理思想和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1)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和实践 ➢ 在中国5 000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实
践,也蕴藏着许多管理心理思想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主要体 现在:
(1)组织管理
(2)领导艺术和心理 (3)经营理财 (4)选人用人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结构。
③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 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二、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什么是社会助长 ⑴概念
社会助长是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 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最早揭示这种现象的是心理学家特利普里特 (M·Triplett, 1988)。他1897年的研究,别人在 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 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完成25英里路 程(单独骑、一人跑步伴同、与他人竞争骑)。
⑵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 的卷入水平;
⑶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⑷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
⑸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象自己一样努力。
赞同+ 中性0 反对-
讨论前
讨论后
图 群体极化假设预言的群体讨论对群体态度倾们面临的决策情境常常是两难的。社 会心理学家对于此类冒险决策问题进行了大量研 究,广泛涉及了投资冒险、赌博冒险、获取成功 冒险等课题。结果表明,人们在独自进行决策时, 愿意冒的风险较小,倾向于较为保守的选择成功 可能性较大的行为。而如果共同决策,则最后的 决定会比个人决策时有更大的冒险性。心理学家 柯根等人(N·Kogan & M·A·Wallach,1967) 的研究表明,个人单独决策时,倾向于认为需要 有70%的成功把握时才能够进行投资。而群体决 策所形成的决定把成功的可能性降到了50%。 (待续)
第六章 群体心理
-、群体及其形成 二、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三、群体极化
-、群体及其形成
1.群体的概念 ⑴什么叫群体?
☆群体(group)也称团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 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 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 的两个以上的人群。
☆群体特点
①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通常会制定一 系列规范;存在特定的亚文化)。
⑵性质
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 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的确取决于工作任务 的性质是否复杂。(待续)
三、群体极化
1.群体极化的概念 所谓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指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 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 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按 照群体极化假设,群体讨论会使群体的 态度倾向朝两极方向运动,使原来不同 意见之间的距离加大(见下图)。
⑵群体的类型
☆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
①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
又称初级群体,由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 (C·H·Cooley, 1923)提出。他指个人直接 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 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例如,家庭、邻里、 青少年的友伴群体(peer group)等,都属 于初级群体。
这种群体是人们介入更广泛的正式社会的途 径。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社会心理学家梅奥 (E·Mayo)在霍桑工厂实验中提出的概 念。
2.群体与个人
个体不同于群体,群体也不等同于个体的简单 相加。个体与大社会之间联系的中介是群体。
个体心理的实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而群体心理则是普遍在其成员头脑中存在, 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心理状态与 倾向。
那么,一定出现这种现象吗?研究表明,如果被试 相信自己的行为效率可以被鉴别出来,或是对个 人行为贡献单独进行测量,则即使与群体一起完 成一项工作,也不再有社会惰化作用存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研究表明,群体共同完成一 项工作并不必定导致“混水摸鱼”式的社会惰化 作用,这种情境有:
⑴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东西方存在差异吗?心理学家拉特纳等(D·Myers, 1983)人发现,社会惰化作用并不是西方个人主义 文化的产物。在强调集体主义的亚洲国家和地区, 包括日本、泰国、台湾、印度、马来西亚等,也 同样存在这种现象。
社会惰化的原因: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 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 低。(待续)
3.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①共同目的
②隶属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
这是指个人认同于他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并以 相同方式行为,以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在现实生 活中,每一个体都需要选择一个基点对自己评价, 否则就难以自我确认,就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 因此,人需要将自己归属到一个自己认同的群体。 这就是隶属需要。
群体的基点: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通常没有 严格的群体规范。
对个体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次属群体(secondary group)
这是人们根据库利提出的首属群体概念提出 来的概念,指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有明 确社会结构的群体。例如,学校、工厂、政 府机构等。
基点:比首属群体规模大,运转依赖于社会 角色关系,成员分工明确。
2.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也叫社会逍遥,指群体一 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 成时偏少的现象。
例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 和尚没水喝”,说的就是这种含义。
早在1930年,心理学家达谢尔(J·F·Dashiell)就 通过“拔河实验”发现这种现象的存在。结果发 现,如果一个人独立参加实验,那么平均拉力可 达63公斤;如果是群体一起参与,则参加人数越 多,每个人所贡献的平均拉力越小。2人一起拔河, 每人平均拉力下降到了59公斤;3人时继续下降为 53.3公斤;8人时人均仅剩31公斤。(待续)
1 9 8 8 年 , 心 理 学 家 杰 克 逊 等 人 ( J·M·Jackson & K·D·Williams)总结了49项有关社会惰化问题的研 究。结果发现,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群体越 大,个人所作的努力水平也越低。当群体规模增 大到8人时,个人的努力程度仅为单独工作时80%。 在一定范围内,群体规模增大,个人努力水平还 继续下降。
③共同兴趣
由于兴趣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在群体归属上的分 化。
④压力情境
大量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结果都显示,高压力的情境 会直接促进人们形成群体或加入群体。
⑤群体的工具作用
§人们加入某一群体有时是为了达到某种 功利目的,或实现与群体无关的期待。 此时,人们加入群体成了实现其他目的 的手段。
§心理学家罗斯(I·Rost, 1952)研究发 现,工会成员们报告,工会成员身份的 意义在于得到高薪和更大的工作保障。 威 勒 曼 等 人 ( B·Willerman & L·Swanson, 1953)的研究揭示,女大 学生参加联谊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试 图通过这种身份增加自己的学校声誉。
③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 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二、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什么是社会助长 ⑴概念
社会助长是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 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最早揭示这种现象的是心理学家特利普里特 (M·Triplett, 1988)。他1897年的研究,别人在 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 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完成25英里路 程(单独骑、一人跑步伴同、与他人竞争骑)。
⑵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 的卷入水平;
⑶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⑷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
⑸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象自己一样努力。
赞同+ 中性0 反对-
讨论前
讨论后
图 群体极化假设预言的群体讨论对群体态度倾们面临的决策情境常常是两难的。社 会心理学家对于此类冒险决策问题进行了大量研 究,广泛涉及了投资冒险、赌博冒险、获取成功 冒险等课题。结果表明,人们在独自进行决策时, 愿意冒的风险较小,倾向于较为保守的选择成功 可能性较大的行为。而如果共同决策,则最后的 决定会比个人决策时有更大的冒险性。心理学家 柯根等人(N·Kogan & M·A·Wallach,1967) 的研究表明,个人单独决策时,倾向于认为需要 有70%的成功把握时才能够进行投资。而群体决 策所形成的决定把成功的可能性降到了50%。 (待续)
第六章 群体心理
-、群体及其形成 二、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三、群体极化
-、群体及其形成
1.群体的概念 ⑴什么叫群体?
☆群体(group)也称团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 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 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 的两个以上的人群。
☆群体特点
①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通常会制定一 系列规范;存在特定的亚文化)。
⑵性质
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 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的确取决于工作任务 的性质是否复杂。(待续)
三、群体极化
1.群体极化的概念 所谓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指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 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 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按 照群体极化假设,群体讨论会使群体的 态度倾向朝两极方向运动,使原来不同 意见之间的距离加大(见下图)。
⑵群体的类型
☆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
①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
又称初级群体,由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 (C·H·Cooley, 1923)提出。他指个人直接 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 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例如,家庭、邻里、 青少年的友伴群体(peer group)等,都属 于初级群体。
这种群体是人们介入更广泛的正式社会的途 径。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社会心理学家梅奥 (E·Mayo)在霍桑工厂实验中提出的概 念。
2.群体与个人
个体不同于群体,群体也不等同于个体的简单 相加。个体与大社会之间联系的中介是群体。
个体心理的实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而群体心理则是普遍在其成员头脑中存在, 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心理状态与 倾向。
那么,一定出现这种现象吗?研究表明,如果被试 相信自己的行为效率可以被鉴别出来,或是对个 人行为贡献单独进行测量,则即使与群体一起完 成一项工作,也不再有社会惰化作用存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研究表明,群体共同完成一 项工作并不必定导致“混水摸鱼”式的社会惰化 作用,这种情境有:
⑴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东西方存在差异吗?心理学家拉特纳等(D·Myers, 1983)人发现,社会惰化作用并不是西方个人主义 文化的产物。在强调集体主义的亚洲国家和地区, 包括日本、泰国、台湾、印度、马来西亚等,也 同样存在这种现象。
社会惰化的原因: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 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 低。(待续)
3.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①共同目的
②隶属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
这是指个人认同于他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并以 相同方式行为,以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在现实生 活中,每一个体都需要选择一个基点对自己评价, 否则就难以自我确认,就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 因此,人需要将自己归属到一个自己认同的群体。 这就是隶属需要。
群体的基点: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通常没有 严格的群体规范。
对个体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次属群体(secondary group)
这是人们根据库利提出的首属群体概念提出 来的概念,指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有明 确社会结构的群体。例如,学校、工厂、政 府机构等。
基点:比首属群体规模大,运转依赖于社会 角色关系,成员分工明确。
2.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也叫社会逍遥,指群体一 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 成时偏少的现象。
例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 和尚没水喝”,说的就是这种含义。
早在1930年,心理学家达谢尔(J·F·Dashiell)就 通过“拔河实验”发现这种现象的存在。结果发 现,如果一个人独立参加实验,那么平均拉力可 达63公斤;如果是群体一起参与,则参加人数越 多,每个人所贡献的平均拉力越小。2人一起拔河, 每人平均拉力下降到了59公斤;3人时继续下降为 53.3公斤;8人时人均仅剩31公斤。(待续)
1 9 8 8 年 , 心 理 学 家 杰 克 逊 等 人 ( J·M·Jackson & K·D·Williams)总结了49项有关社会惰化问题的研 究。结果发现,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群体越 大,个人所作的努力水平也越低。当群体规模增 大到8人时,个人的努力程度仅为单独工作时80%。 在一定范围内,群体规模增大,个人努力水平还 继续下降。
③共同兴趣
由于兴趣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在群体归属上的分 化。
④压力情境
大量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结果都显示,高压力的情境 会直接促进人们形成群体或加入群体。
⑤群体的工具作用
§人们加入某一群体有时是为了达到某种 功利目的,或实现与群体无关的期待。 此时,人们加入群体成了实现其他目的 的手段。
§心理学家罗斯(I·Rost, 1952)研究发 现,工会成员们报告,工会成员身份的 意义在于得到高薪和更大的工作保障。 威 勒 曼 等 人 ( B·Willerman & L·Swanson, 1953)的研究揭示,女大 学生参加联谊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试 图通过这种身份增加自己的学校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