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专业结构调整的动态优化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专业结构调整的动态优化机制
摘要:社会需求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专业优势和劣势之间的转化,专业结构调整则是高校培优汰劣的过程。针对专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宁波大学秉持“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通过大类培养、专业分流的“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专业结构调整的动态优化机制,在有效促进专业内涵建设的同时,增强了大学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主动适应性。
关键词: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动态优化机制
专业结构是高等学校依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国家政策法规进行专业设置的内部组合方式、门类和比例关系。专业结构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也“影响到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模式、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程度”[1]。从理论上讲,作为课程的组织形式,专业设置应该满足社会不同领域和岗位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因此,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生活方式变化,高校专业结构将相应处于动态调整过程中,其间没有最完美而静态平衡的专业结构,只能通过不断的调整优化,追求更合理并与时俱进的专业结构。专业结构调整本质上是一个培优汰劣的过程,如何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自我调节机制是高等学校面临的普遍难题。近年来,宁波大学在既有的“大类培养”、“自主选择”和“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坚持“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探索建立专业结构调整的动态优化机制,取得较显著的成效。
一、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淘汰机制
为了克服专业结构调整困难,宁波大学立足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动态优化机制。在建立专业退出机制方面,宁波大学坚持“以生为本”和“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理念,以“专业分流”为契机形成专业良性竞争,淘汰劣势专业。
1.基于自主选择的大类培养机制
自主选择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志愿+考核”原则,可以自主选择学科大类、专业、专业方向模块,也可以选择课程、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和任课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决定学习进程。在“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理念指导下,宁波大学实行按大类招生的政策,大类划分以学科相近、基础融通为原则,将现有70多个专业划分为经济与管理类、国际工商管理(全英文)类、法政文史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建筑规划类、海洋生物工程类等13大类;同时,成立阳明学院,负责全校按学科大类招收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根据“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一年级新生在阳明学院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大类教育平台课程的学习,同时开展素质拓展、科研训练营、成才规划指导、学习方法指导等专项活动。大类培养从制度和技术上保障了学生能够在综合考虑学习兴趣、发展意愿、课程成绩以及学
校专业资源的基础上,在学科大类中进行自主专业选择。第一学期末允许学生变更学科大类,第一学年末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进入相关学科性学院,开始后三年的专业学习和专业模块学习。
2.专业分流之下的专业退出机制
根据学校专业分流管理办法,学生在完成学科大类教育平台课程后,可以在学科大类内,根据“志愿+考核”原则自主选择专业。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兴趣、特长以及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对大类内所有专业进行志愿排序,并实现网上专业分流。通过专业分流系统平台确保专业分流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为了平衡学生的志愿,实行专业级差的志愿录取方式。同时,为了均衡现有的教学资源,学校根据专业现有条件适当放宽各专业分流名额,一般大类内专业分流计划不超过实有人数的130%。此外,在专业分流之前和之后,有条件地允许部分学生跨大类选择或调整专业选择。
实行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分流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出于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教学资源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虑,学校规定了专业开设的最低人数,少于10人的专业将暂定开设;且根据省教育厅要求,连续4年不招生的专业将予以撤销。从最近3年的分流情况来看,分别有2个、6个和6个专业停止开设,目前,一个动态化专业退出机制基本形成。总之,专业分流是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供需矛盾的重要契机,通过学生个体选择在整体上促使学院和专业主动适应社会需求,逐渐淘汰就业困难、办学质量不高的专业,有效而平稳地化解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对应的整体性危机。
3.主动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专业分流基础上的专业退出机制使学院和学科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形成专业间的竞争态势,专业竞争既有学科大类内部的专业竞争,也有跨学科跨学院的专业竞争。为提高专业吸引力,各学院纷纷制定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专业培养方案,针对不同发展目标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例如基础性学科的专业,本科毕业直接就业没有优势,学生选择意向较低,学院就有针对性地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让学生跟专家、教授进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学生可以有条件地跨学科选择专业,一方面造成学院之间的“生源”竞争,另一方面也为专业兴趣转向的学生提供了发展机会,曾有一名法学专业学生欲申请转入机械专业,院长获知消息后,马上询问学生情况,亲自帮学生跑学院和教务处办理转专业手续,这种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精神令人赞叹不已。
专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有效促进了院系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了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和更新知识的自觉性,更激发了教师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热情。各学院一方面派出教学能力最强的教师担任一年级新生课程的主讲教师,同时,积极开展大量的第二课堂活动,举办专题讲座、推出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项目,吸引新生参与。总之,教师齐心协力在提升专业内涵建设上下工夫,热情服务学生,
用教学质量赢得社会认可和学生选择。
二、基于专业方向模块的培优机制
专业结构调整有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被动适应社会需求之分,主动适应就是“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主动性,既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设置和调整相关专业,又要根据科学和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设置一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为社会的未来发展做准备”[2]。宁波大学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主动适应原则,专业分流进入学院的学生在接受一年半的专业教育之后,在第三学年下学期需要进行第三次选择,那就是专业方向模块的选择,专业方向模块是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准专业,是跨学科课程平台,也是新专业的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