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动力电池与电源管理课程标准
动力电池与能量管理技术_课程标准
![动力电池与能量管理技术_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fcc8ec7d1f34693daef3e8a.png)
《动力电池与能量管理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计划
二、课业计划
三、动力电池与能量管理技术实践教学装备标准
四、实施建议
1.建议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2.教学场所中应设置理论教学区和实操教学区,最好在理论教学区中还能设置学习讨论区,配备课程中各学习任务所需的挂图、新能源汽车使用手册、维修手册、维修资料、维修数据计算机查询系统等;
3.为保证教学安全和实践效果,建议每位指导教师负责组织和指导15-20个学生,学生分组控制在4-8人/组;
4.教师在讲授或演示教学中,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丰富的课件、解剖总成或零部件等教学辅助设备;
5.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为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引导调控作用。
教师评价内容: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情况,给出总体评价和改善意见。
6.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以实际的行业技术进展、师资、学生、场地和设备等条件进行调整,并结合本地区企业生产实际、具体学习任务对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
《新型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课程标准
![《新型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c054f8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0.png)
《新型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课程标准新型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课程标准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新型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到新型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的关键知识和技能,为他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课程目标1. 理解新型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特性。
2. 掌握新型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种类和应用。
3. 理解驱动电机的原理和构造。
4. 掌握驱动电机的种类和性能评价方法。
5. 研究新型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的系统集成和控制策略。
课程内容第一章:新型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1.1 动力电池的概念和分类- 1.2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和特性- 1.3 镍氢电池、铅酸电池等其他动力电池的特点- 1.4 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和寿命管理第二章:驱动电机- 2.1 驱动电机的原理和分类- 2.2 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的特点与应用- 2.3 永磁同步电机和异步电机的特性比较- 2.4 驱动电机的效率和控制策略第三章:新型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集成- 3.1 动力电池系统的设计与集成- 3.2 驱动电机系统的设计与集成- 3.3 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系统的匹配与优化- 3.4 整车电控系统的设计与调试评估方法- 平时表现及课堂参与:30%- 作业和实验报告:30%- 期末考试:40%参考书目- 1.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技术》赵力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 2.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与电控技术》张军著,科学出版社,2019年以上为《新型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课程的初步标准,请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祝你的文档写作顺利!。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课程 教学课件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课程 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a1853f0975f46526d3e10d.png)
图片小贴士
❖ 罗伯特·安德森的电动马车
❖第二阶段 电动汽车的发展
❖ 1881年11月,法国人古斯塔夫·特鲁夫在巴黎 展出了一台电动三轮车。加上乘员后总重 量达到 了160千克,时速达到了12千米。1882年,威 廉姆·爱德华·阿顿和约翰·培理也制成了一辆电动 三轮车,车上还配备了照明灯。这辆车的总重量 提高到了168千克, 时速提高到了14.5千米。
❖ 1902年,瑞典工程师丹尼尔森利用特斯拉感应 电动机的旋转磁场观念,发明了同步电动机。
图片小贴士
❖ 达文波特及其发明的电动机
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电动汽车的发明 ❖ 早在1830年代,苏格兰发明家罗伯特·安德森
(Robert Anderson)便成功地将电动机装在一 部马车上,1842年又与托马斯·戴文波特 (Thomas Davenport)合作,打造出世界上 第一部以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汽车,采用不可充电 的玻璃封装蓄电池,开创了电动车辆发展和应用 的历史。
❖ 1901年爱迪生发明了Fe-Ni电池;
❖ 1984年波兰的飞利浦(Philips)公司成功研 制出LaNi5储氢合金,并制备出MH-Ni电池。
图片小贴士
❖ 发明大王爱迪生和他的铁 镍电池
❖ 1991年,可充电的锂离子蓄电池问世,实验室 制成的第一只18650型锂离子电池容量仅为 600mA·h;
❖ 1831年,美国人约瑟夫·亨利改进了法拉第电动 机,使用电磁铁代替永久磁铁,提高了输出功率 ,从而向实用电动机发展跨出了重要一步。
❖ 1834年,德国人莫里茨·赫尔曼·雅可比对亨利电 动机作了重要革新,把水平的电磁铁改为转动的 电枢,并加装了换向器,制成了第一个电动机样 机。1838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直流电 动机,安装在船上,并试航成功。从此,电动机 就完成了从实验室模型到实用电动机的转化。
动力电池管理课程设计
![动力电池管理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1fd2cb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67.png)
动力电池管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动力电池的基本原理,掌握电池的工作特性和关键参数。
2. 学生能够描述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功能、构成及其工作原理。
3. 学生能够阐述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维护保养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动力电池的充放电过程,并进行简单的性能评估。
2. 学生通过实验及案例分析,掌握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处理方法。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维护与保养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探究欲望。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新能源汽车在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面对问题时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趋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旨在提高学生对动力电池管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事业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动力电池基本原理:包括电池的化学原理、电池类型、工作特性及关键参数。
- 教材章节:第二章“动力电池的原理与特性”2.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介绍BMS的功能、构成、工作原理及其在动力电池性能优化与保护中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动力电池管理系统”3. 动力电池充放电管理:讲解动力电池的充放电过程、控制策略及性能评估方法。
- 教材章节:第四章“动力电池充放电管理”4. 动力电池安全与维护:分析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维护保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 教材章节:第五章“动力电池安全与维护”5.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故障诊断与处理: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常见故障及其诊断、处理方法。
《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课程标准—郑耀军
![《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课程标准—郑耀军](https://img.taocdn.com/s3/m/6141f061b9f3f90f76c61bf0.png)
漯河市食品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新能源汽车技术方向)编制单位: 汽车工程系编制日期:2020年8月10日汽车工程系(部)制《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 课程性质与作用《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的一门核心课程。
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为学习对象,以《新能源汽车概论》、《新能源汽车构造》、《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与防护》等课程为基础,承前启后,地位十分重要。
在引导学生学习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动力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动力电池系统的维护方法等方面知识,使学生了解动力电池的种类及特点,最终获得检修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检修的能力。
培养学生新能源汽车核心知识的同时,传授他们新能源汽车的工作原理与技术,让学生能够适应4S店新能源汽车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并且培养学生能够具有新能源汽车行业管理能力,能够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并具有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和责任意识。
2.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分组协作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学生操作训练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结构和原理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各种动力电池的类型、性能特点及维护方式。
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将对应的技能训练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布置课堂任务。
(二)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实施方案。
(三)教师对方案进行检查和补充。
(四)小组确定方案进行分工协作。
(五)小组完成任务,提交任务书。
(六)老师进行补充和对完成情况进行说明指导。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类型。
2.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结构。
3.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状态实时监测方式。
4.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保护措施。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充电系统检修》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充电系统检修》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51faa4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7.png)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充电系统检修》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充电系统检修》课程是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核心课程。
前修课程为《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新能源汽车认知与应用》《新能源汽车高安全与防护》等;同修课程为《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检修》《新能源汽车辅助系统检修》《新能源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含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及充电系统(含低压电源系统)的结构原理,能够分析动力电池及充电系统常见的故障,通过查阅技术手册,使用专用诊断仪器,进行动力电池及充电系统的故障诊断和维修。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有:新能源汽车维修安全防护、工具设备使用、高压中止与检验;动力电池认知、更换、分解与组装、性能检测;动力电池管理系统认知、检测与更换;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冷却系统)认知与检修;低压电源系统认知与检修;充电系统认知、检修以及充电桩的安装与调试。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应具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高电压部件检修必备的安全知识与操作规范,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低压电源系统、充电系统以及充电桩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应学会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结构认识、检测及总成更换,低压电源系统、充电系统的结构认识与检修的技能。
(三)素质目标本课程培养学生以下职业素质:1.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2.培养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
1(四)课程思政目标1.培养有较强的工作意识和职业素质,创新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3.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认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勤奋工作的基本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能源动力电池与电源管理课程规范
![新能源动力电池与电源管理课程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a6297d79964bcf84b9d57bc3.png)
欢迎阅读
《新能源动力电池与电源管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定位
《新能源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包括动力电池部分与电能管理部分,为推动我国车载动力电池的商业化进程,首先着重介绍了各种动力电池的原理、制造技术及其应用,包括铅酸蓄电池、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和燃料电池等,充分反映了国内外动力电池研发的最新成果。
电源管理部分研究电能变换和功率传递,是一门综合电力电子技术、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多HEV )、1.培养实验2.-341.(1) (2)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及劳动素养能力。
(2) 培养学生谋生的技能。
3.专业能力目标
(1)了解新能源动力电池与电源管理应用基础理论知识。
(2)为专业就业服务。
(3)能对电源系统进行安装与调试;
(4)能对电源系统进行故障诊断与分析,能处理常见的故障。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
1.
(1)
(2)
(3)
2.
五、其他说明
执笔人:许克定
年月日
月日。
新能源动力电池与电源管理课程标准
![新能源动力电池与电源管理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27e69dc3968011ca2009138.png)
《新能源动力电池与电源管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整体设计(一)课程定位《新能源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包括动力电池部分与电能管理部分,为推动我国车载动力电池的商业化进程,首先着重介绍了各种动力电池的原理、制造技术及其应用,包括铅酸蓄电池、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和燃料电池等,充分反映了国内外动力电池研发的最新成果。
电源管理部分研究电能变换和功率传递,是一门综合电力电子技术、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多学科的边缘交叉技术课程。
负载谐振式逆变电源;新能源发电与电源变换技术;电源变换电路的仿真技术。
随着石油资源面临的枯竭,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政策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车(EV)、混合电动车(HEV)、燃料电动车(FCV)等。
目前,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最大瓶颈就是车载动力电池,车载动力电池的成本占到全部电动汽车制造成本的30%以上。
(二)设计思路1.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操作的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验学时的比例至少应达到30%,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操作性的知识。
2.课程采用任务式驱动教学模式,按照“任务描述-技术分析-任务实现-相关知识-能力提升-课后练习”的结构组织教学内容,将相关知识点完全融入教学任务中,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边建构,增强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活动导向设计”的教学方法。
适时选用提问、讨论等生动多样的形式,设置教学情境,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4.开辟网上教育教学新领域。
充分利用“现场授课+慕课+微课+实践”的教学手段,通过数字化的资源建设,打造方便学生学习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
二、课程目标1.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
新能源电池技术课程设计
![新能源电池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0abf7c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e5.png)
新能源电池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新能源电池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类型电池(如锂电池、燃料电池等)的工作原理及特点;2. 学生能了解新能源电池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包括电动汽车、移动电源等领域;3. 学生能掌握新能源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在此领域的政策支持。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能源电池的性能及适用场景,具备初步的选型能力;2. 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3. 学生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新能源电池技术,认识到新能源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科技创新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3. 学生通过了解我国新能源电池技术的发展,增强国家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年级物理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新能源电池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年级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新能源技术感兴趣,但可能对电池原理及实际应用了解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新能源电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科技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新能源电池概述- 介绍新能源电池的定义、分类及其在能源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2. 锂电池及其应用- 详细讲解锂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性能特点及应用场景。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3. 燃料电池技术- 介绍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分类、主要性能及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三节。
4. 新能源电池技术发展趋势- 分析新能源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如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课程教学课件 第6章 用于电动汽车的其他动力源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课程教学课件 第6章 用于电动汽车的其他动力源](https://img.taocdn.com/s3/m/17a5b2d16529647d2628520c.png)
0.740
50 159.07 50.32 220.52 214.47 218 34 17.0 4.36
0.742
60 188.33 60.08 263.39 260.99 252 45 22.5 4.20
0.722
80 249.76 80.35 344.4 342.90 318 72 35.67 3.98
No.10073
本章学习目标
❖ 1.掌握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储能原理与结构 ❖ 2.掌握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及检测 ❖ 3.了解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应用
No.10073
第5章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应用
1.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储能原理与结构 2.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及检测 3.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应用
No.10073
图5-5橄榄石型LiFePO4 的结构示意图
No.1007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负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综合性能优劣的关键 因素之一,比容量高、容量衰减率小、安全性能 好是对负极材料的基本要求。
图5-6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No.10073
❖ 石墨是锂离子电池碳材料中应用最早、研究最多 的一种,其具有完整的层状晶体结构。石墨的层 状结构,有利于锂离子的脱嵌,能与锂形成锂一 石墨层间化合物,其理论最大放电容量为 372mA·h/g,充放电效率通常在90%以上。 锂在石墨中的脱/嵌反应主要发生在0~0 .25V 之间(相对于Li+/Li),具有良好的充放电电压平 台,与提供锂源的正极材料匹配性较好,所组成 的电池平均输出电压高,是一种性能较好的锂离 子电池负极材料。
No.10073
❖ 作为嵌入式电极材料的金属氧化物,依其空间结 构的不同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 1.层状化合物
4课程标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
![4课程标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5458172c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7.png)
4课程标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是当前汽车产业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等问题的突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关注焦点。
而动力电池技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备受关注。
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的重要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是决定电动汽车性能、续航里程、安全性和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
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直接影响整车的使用效果和市场竞争力。
因此,掌握动力电池技术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的现状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多家企业投入到了动力电池的研发和生产中。
国内已经具备世界领先的锂电池生产技术和规模,部分动力电池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然而,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我国动力电池技术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研发和创新。
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面临的挑战在动力电池技术发展过程中,新能源汽车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续航里程问题,虽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动力电池的续航里程得到了提升,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
其次是充电效率和充电时间的长短,快速充电技术的研发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再者是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如何防范动力电池的短路、过充和过放等安全隐患,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将朝着高性能、高安全性、长寿命和低成本等方向发展。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创新,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快速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等也将逐渐成熟,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充电方式。
此外,智能化和网络化技术的应用将加速动力电池系统的发展,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管理。
总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未来汽车产业的重要方向。
各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加强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动力电池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课程标准—郑耀军
![《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课程标准—郑耀军](https://img.taocdn.com/s3/m/7aaf2ed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f.png)
《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课程标准—郑耀军漯河市食品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新能源汽车技术方向)编制单位: 汽车工程系编制日期:2020年8月10日汽车工程系(部)制《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 课程性质与作用《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的一门核心课程。
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为学习对象,以《新能源汽车概论》、《新能源汽车构造》、《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与防护》等课程为基础,承前启后,地位十分重要。
在引导学生学习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动力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动力电池系统的维护方法等方面知识,使学生了解动力电池的种类及特点,最终获得检修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检修的能力。
培养学生新能源汽车核心知识的同时,传授他们新能源汽车的工作原理与技术,让学生能够适应4S店新能源汽车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并且培养学生能够具有新能源汽车行业管理能力,能够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并具有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和责任意识。
2.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分组协作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学生操作训练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结构和原理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各种动力电池的类型、性能特点及维护方式。
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将对应的技能训练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布置课堂任务。
(二)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实施方案。
(三)教师对方案进行检查和补充。
(四)小组确定方案进行分工协作。
(五)小组完成任务,提交任务书。
(六)老师进行补充和对完成情况进行说明指导。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类型。
2.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结构。
3.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状态实时监测方式。
新能源动力电池与电源管理课程标准精编版
![新能源动力电池与电源管理课程标准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3965badd88d0d232d46a05.png)
《新能源动力电池与电源管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整体设计(一)课程定位《新能源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包括动力电池部分与电能管理部分,为推动我国车载动力电池的商业化进程,首先着重介绍了各种动力电池的原理、制造技术及其应用,包括铅酸蓄电池、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和燃料电池等,充分反映了国内外动力电池研发的最新成果。
电源管理部分研究电能变换和功率传递,是一门综合电力电子技术、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多学科的边缘交叉技术课程。
负载谐振式逆变电源;新能源发电与电源变换技术;电源变换电路的仿真技术。
随着石油资源面临的枯竭,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政策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车(EV)、混合电动车(HEV)、燃料电动车(FCV)等。
目前,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最大瓶颈就是车载动力电池,车载动力电池的成本占到全部电动汽车制造成本的30%以上。
(二)设计思路1.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操作的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验学时的比例至少应达到30%,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操作性的知识。
2.课程采用任务式驱动教学模式,按照“任务描述-技术分析-任务实现-相关知识-能力提升-课后练习”的结构组织教学内容,将相关知识点完全融入教学任务中,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边建构,增强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活动导向设计”的教学方法。
适时选用提问、讨论等生动多样的形式,设置教学情境,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4.开辟网上教育教学新领域。
充分利用“现场授课+慕课+微课+实践”的教学手段,通过数字化的资源建设,打造方便学生学习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
二、课程目标1.方法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
《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课程标准
![《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cfe2303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76.png)
《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1、课程基本信息2、课程性质国家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实现技术转型、实现弯道超车的必要途径。
根据国家发展规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到2020年底,新能源汽车要达到200万辆的生产能力。
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必须要更好地适应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需求,加快和满足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
《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动力电池的发展历程、工作原理、基本参数、充电方法、特性测试、8种主要电池和储能装置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应用情况以及电池的管理和充电问题等,培养学生动力电池和充电设施的保养与故障诊断能力,为以后的全车故障排除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以上学习主题的需要循序递进,以满足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前置课程是《新能源汽车概论》,后置课程是《纯电动汽车结构与维修》、《混合动力汽车结构与维修》、《新能源汽车维护与保养》等核心专业课。
3、教学指导思想根据高等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学生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充电方法、特性测试、安装、动力电池和充电设施的保养与故障诊断等职业面向,是服务于一线工作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其中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就是根据企业工作标准(维修手册及工单)编写适用的教学资料(教材与学材),运用专用检测维修工具设备在教学设备(台架及整车)上演示及检测各系统工作,并实施专业技能训练;通过过程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标准参照企业及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低压电工操作证、汽车装调工证、汽车维修工证的证书标准。
同时提供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及知识拓展的网络在线教学资源。
通过将以上各要素有机结合,实现“五位一体”,采用理实虚一体化课程教学,结合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关键能力、行动导向和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等先进教学理念,真正实现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要求的“无缝对接”,完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4、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动力电池的发展历程、工作原理、基本参数、充电方法、特性测试、以及电池的管理和充电问题;熟悉8种主要电池和储能装置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应用情况;能认识到动力电池和充电设施保养的重要性;熟悉动力电池的常见故障、日常维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能源动力电池与电源管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定位
《新能源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包括动力电池部分与电能管理部分,为推动我国车载动力电池的商业化进程,首先着重介绍了各种动力电池的原理、制造技术及其应用,包括铅酸蓄电池、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和燃料电池等,充分反映了国内外动力电池研发的最新成果。
电源管理部分研究电能变换和功率传递,是一门综合电力电子技术、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多学科的边缘交叉技术课程。
负载谐振式逆变电源;新能源发电与电源变换技术;电源变换电路的仿真技术。
随着石油资源面临的枯竭,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政策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车(EV)、混合电动车(HEV)、燃料电动车(FCV)等。
目前,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最大瓶颈就是车载动力电池,车载动力电池的成本占到全部电动汽车制造成本的30%以上。
(二)设计思路
1.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操作的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验学时的比例至少应达到30%,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操作性的知识。
2.课程采用任务式驱动教学模式,按照“任务描述-技术分析-任务实现-相关知识-能力提升-课后练习”的结构组织教学内容,将相关知识点完全融入教学任务中,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边建构,增强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活动导向设计”的教学方法。
适时选用提问、讨论等生动多样的形式,设置教学情境,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4.开辟网上教育教学新领域。
充分利用“现场授课+慕课+微课+实践”的教学手段,通过数字化的资源建设,打造方便学生学习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
二、课程目标
1.方法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及劳动素养能力。
(2) 培养学生谋生的技能。
3.专业能力目标
(1)了解新能源动力电池与电源管理应用基础理论知识。
(2)为专业就业服务。
(3)能对电源系统进行安装与调试;
(4)能对电源系统进行故障诊断与分析,能处理常见的故障。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和选用
教材优先选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理念先进,符合高职教育的优秀教材。
推荐教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徐艳民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11月;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麻友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的学习融入于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运用教师讲授+慕课+微课+上机实践的立体教学手段,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自主式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运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总结归纳教学法,以项目教学为载体,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边讲边练,以验证项目实现的情况,让学生切实感受知识内容。
(三)课程资源
1.教材选用
(1)学习资参考料:
(2)学习参考资料:《动力电池材料》胡信国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7月。
(3)《电源变换应用技术》沈锦飞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11月。
2.教学场地、设施要求:汽车充电桩以及燃料电池实验室,拟建电力系统物理仿真实训室。
(四)教学考核
五、其他说明
执笔人:许克定
年月日
审核人:xxx xxx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