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为中心 心理疾病

合集下载

心理学上的自我为中心

心理学上的自我为中心

心理学上的自我为中心
自我心中在心理学上是指:我所看到的一切也应该是别人看到的一切。

我所感受到的一切,也应该是别人所感受到的一切。

我的视角也应该是别人的视角。

我就是这个宇宙的中心。

我们人类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在我们的大脑里,思维的中枢叫做前额叶。

前额叶是一个进化的器官,在几百万年里,人从动物进化为智人,大脑的体积增加了三倍,而体积增加的主要部分,就是大脑的前额叶。

但目前其还有进步的空间,还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第二个原因和我们所接受的教育、观点有关,作为一个小朋友,我总是会被各种人教导,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什么好什么坏,这种非黑即白的教导让我们觉得我们认识的世就是一个单一的世界,我们对它的认知是正确的、客观的,认为心里世界知识物质世界的一个镜像。

其实,不是这样的。

越长大越明白这样的教导是有问题的,但其早已根深蒂固,很难连根拔掉。

所以,学习心理学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让人学会摆脱幼稚的自我中心,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即换位思考。

名词解释自我中心

名词解释自我中心

名词解释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指个体的意识、感受、欲望等个人主观体验的中心,是一个体验世界和认知自我存在的观念。

它也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的起点,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

在心理学中,自我中心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自我认知的中心,是一个人思考、感知和体验事物的基本视角。

自我中心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一个人对外界的理解和解释,以及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中心包括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即对自己存在感的认知和体验;个体的自我意向,即个体对自己欲望和目标的认知和感受;个体的自我形象,即个体对自己外在形象和表现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中心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在自我中心的引导下,会主动选择、解释和评价外界的信息,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进行认知和评估,以及建立和维护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关系。

自我中心也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和情感,个体会根据自我中心的认知和感受,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

自我中心在个体发展和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首先形成了自我中心的认知结构,即儿童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一切都围绕着自己展开。

随着认知的发展,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形成了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自我认知。

而青少年则经历了自我中心性的再次突出,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形象和表现,追求自我独立和个体差异的强调。

然而,自我中心也有其局限性。

个体在自我中心的引导下,可能产生自利性的思维和行为,导致自我主义和自我中心的行为。

在社会交往中,自我中心也可能妨碍个体的合作和共识形成,使得个体更加关注个人利益而忽略他人的需要和期待。

总的来说,自我中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主观体验和行为的基础。

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而在社会交往中,需要适度调整自我中心的引导,以实现个体与他人的协调共存。

学生心理健康自我鉴定1000字左右

学生心理健康自我鉴定1000字左右

学生心理健康自我鉴定1000字左右沟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心理健康自我鉴定五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学生心理健康自我鉴定1为响应学校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号召,自我校心理危机干预四级网络建立以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在全院学生的广泛参与下,传播学院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营造健康、乐观、进取向上的学校氛围产生进取的影响。

08-09学年我们以配合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工作、经过常规工作和特色活动预防心理问题发生及做好个案咨询三条主线开展工作。

现具体鉴定如下:一、在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

1、协助做好5.25心理健康节的相关工作。

在我校首届心理健康节中,我们和管理与经济学院共同承办了“心随影动”优秀心理影片展播活动。

在活动中,我们选择了《海上钢琴师》等四部心理影片,精心制作海报,联系教室,为大家放映。

放映前,我院心里协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向观众简要介绍影片内涵,引导同学们从心理角度欣赏影片。

此外,我们还组织观众撰写影片观后感,并邀请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担任评审,评选出优秀作品。

2、建立心理档案,做好个案咨询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统一指导下,认真做好2011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工作。

经过整理档案数据,我们针对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心理知识普及工作;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及时反馈给该生辅导员,并经过于辅导员教师的沟通,寻找该生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做好个案咨询工作,并关注该生在学校的发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由于广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我们主要做的工作是经过抓好心理社团、心理委员和心灵护航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素质拓展工作,从而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主要经过以下工作具体实施:1、依托组建心理社团,倡导自我服务2011年6月,为激发学生进取关注心理健康,学院在心理辅导员教师指导下成立了心理协会。

自我中心性的名词解释

自我中心性的名词解释

自我中心性的名词解释
自我中心性是一种指人们往往以自身利益为基础,评价他人行为的倾向,会影响到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

这种倾向源自人类本能的自我中心思维,有助于保护自身的利益,但也可能导致自私任性的行为。

自我中心性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社会问题、外交和政治等议题,这也是为什么这种思维模式被视为诸多负面影响元凶之一。

例如,自我中心性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平性,也可能使一些国家和社区受到政治和伦理上的影响。

出现自我中心性的原因有多方面。

一方面,它可能源自于社会环境中的社会压力,比如生存压力、竞争压力等,这将导致人们更强调自己的利益,并使其变得自私任性。

另一方面,它也是由于个人习惯,决定着一个人会更加坚定自身的利益,因为这是他们更熟悉的事情。

虽然自我中心性可能引发严重的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自我中心思维都是负面的。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自我中心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挑战,比如在竞争性环境中,保持自爱可以激励人们去实现更大的成就。

此外,自我中心性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辨别自己的朋友,以及有助于建立自我认知,提升自信。

虽然自我中心性有它的好处,但是过度的自我中心性仍然是危险的,可以导致社会表现的失败。

如果一个人过分依赖自己的利益,他将不会考虑到他人的权益,对他人的合作也不再有信心,从而影响到社会交往、社会融合及团结。

因此,强调自我中心性无益于建立和谐的社会,也无益于提高社会效率和谐。

最后,要摆脱过度的自我中心性,应该从自身开始改变,多关注他人及他们的需求,制定一个公平合理的做事准则,努力实施,以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在真正的节制和公正之下建立自己的更美好的未来。

自我为中心也是常见的心理疾病

自我为中心也是常见的心理疾病

自我为中心也是常见的心理疾病默认分类2009-11-03 08:42:38 阅读42 评论0字号:大中小自我中心是心理疾病么?自我中心是怎么形成的?怎样克服自我中心的心理?本文将做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一自我中心及其表现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一点“本我”的私心,只不过有些人只有“本我”,没有“他我”,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中心是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在交往中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

自我中心者为人处世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或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自我中心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由于这种人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顾别人,有事则登三宝殿,而不求于人时,则对人没有丝毫热情,似乎人人都是为他服务。

实际上,人类的交往是互惠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对于这种自我中心的人,任何人都不愿以大的代价去获得小的收益。

2)固执己见唯我独尊:这种人在人群中总是以自己的态度作为别人态度的“向导”,别人都应该与自己一样的态度,而且这种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态度,因而难以从态度、价值观的层次上与别人进行交往,整个交往的水平很低。

3)自尊心过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这种人有很强的自尊心、事无巨细、不愿损伤自己的自尊、强烈地维护着自己,因此他们不希望或不愿意别人在自己之上,对别人的成绩、成功非常地妒忌,对别人的失败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

二自我中心的成因作为一个人个性特征的自我中心,显然它的产生是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随着个性的发展而形成的,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畸形产物。

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为其前提的,从知道我与外界的区别,到自我评价,再到自我理想。

这其中,个体进入青春期而引起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是自我意识发展突变的里程碑。

儿童心理疾病的表现-儿童退缩行为

儿童心理疾病的表现-儿童退缩行为

儿童心理疾病的表现:儿童退缩行为心理疾病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事,儿童也会有心理问题,那么儿童心理疾病的表现有那些呢?接下来WTT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儿童心理疾病的表现1、攻击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

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2、焦虑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

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

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

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多动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

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

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摇椅子转身,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小动作不停,如咬铅笔、咬指甲、咬衣角等。

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体来说,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

自控情绪的能力差方面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

情绪不稳,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闹,脾气暴躁,常根据瞬间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4、恐怖和失眠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

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

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5、恶劣的人际关系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陈述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陈述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陈述报告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陈述报告在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

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陈述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陈述报告1这是大一的第二个学期,课程依旧排的那么的紧密,心里不免对排课教师有些埋怨。

可是心理课的课堂上,气氛却并没有那么的严肃,大家总是会很放松,或许是因为教师主修心理学,对我们这些青少年比较了解的缘故。

教师是一个漂亮的女教师很年轻,或许是因为年龄差距不大的缘故,所以让我们与她能够更加亲近。

总的来说我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是挺佩服的,三言两语之间便为我指点了迷津。

或许这是术业有专攻吧!首先,我要承认一个错误,作为一个心理委员,自我本身的心理知识还是太缺乏了,没有很好的尽到自我的职责。

上了心理课给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心理学知识的浩瀚,应对它们我可是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无论怎样做总是无法一览无余。

在上心理课之前,我对心理课总是有些不待见了,因为作为心理委员,听过一些学校组织的心理讲座,加上自我十几年的人生经历,自我认为在生活中也算是一个善于调节自我情绪的人,总是对一切都有一些自我主观上的看法和见解。

总感觉自我对心理学的知识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认为毕竟心理学是来源于生活吧。

可是现实告诉我,这可是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心理学确实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我想心理学或许是哲学之下科学之上的一门学科吧!当然这或许也是我自我的看法,谁明白呢?毕竟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程之前的我,根本不明白什么是自我意识、什么是人格概述、什么是人际交往是的心理甚至恋爱的心理这一系列的心理学名词。

或许此刻的我也不是很了解,可是却在脑海里有了一番新的想法和一种全新的,在价值观上的新想法!是的我的价值观发生了些许的微妙的改变,可是却不会影响我本身存在的根本定义!心理学的课堂上,让我了解到了“困境”的真谛。

自我中心名词解释心理学

自我中心名词解释心理学

自我中心名词解释心理学自我中心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关注、关心和关注的倾向。

它是指人们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认知的关注,以及对自己的需求、利益和需求的关注。

在心理学中,自我中心是一个广泛研究的课题,涉及到认知、情绪、人际关系和个体发展等多个领域。

研究表明,自我中心的存在和影响可以在很多方面看到,包括自尊、自我调节和自我意识等方面。

自我中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天生具备的,因为它与我们作为社会动物的需求和动机密切相关。

它帮助我们建立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的需求、目标和价值观,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

在自我中心心理学中,有几个核心概念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我中心的本质和影响。

首先是自尊理论,它指出人们追求维护和提升自己的自尊心。

自尊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是自我调节理论,它涉及到个体如何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行为和认知。

自我调节的能力对于个体的适应和成功至关重要。

通过自我调节,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要和目标,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满足这些需求。

自我意识理论也是自我中心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表现的关注和关注。

在自我意识的影响下,个体可以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期望和规范。

自我中心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涉及到认知、情绪、人际关系和个体发展等多个方面。

它帮助我们建立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并指导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的需求、目标和价值观,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

通过自我中心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本质,并找到提高个体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方法。

1. 自尊心的重要性自尊心是人们追求维护和提升自己价值感的内在驱动力。

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起着重要作用。

当个体拥有健康的自尊心时,他们会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认同和肯定,有信心面对挑战并追求自己的目标。

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完成学业、发展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们不愿意再依赖家长、老师,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结交朋友,但由于心理的成熟度有限,适应能力不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一些异常心理,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一)自我中心人际交往是双方的,在交往过程中只有双方都获得一定的满足,才有可能继续维持和发展交往。

如果只想自己从交往中获得好处,而不顾及对方的意愿和利益,这种交往必定要失败。

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主要表现为:强调评价标准的自我性,即我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注重自己目的的实现,即我想获得什么利益就应获得什么利益。

例如,一位身材矮小的男生,为了保护自己,与一位体育系的同学结成了好朋友,可当一次与外系同学发生冲突,这位运动员朋友并没有为他出气时,一怒之下,他再也不与这位运动员朋友来往了。

(二)心理不相容即在人际交往中因他人不能与自己观点一致,自己不能引起他人的认同而苦恼焦虑。

在心理上有不相容障碍的人,总是将自我束缚在一个狭小的交往范围之内,对他人的一些个性特点往往“看不惯”,因而懒得交往。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常常会为一些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挑起事端,自伤和气。

更严重者,当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容易意气用事,情绪激动,甚至会导致矛盾激化,将事情引向极端,做出对人对己都十分不利的傻事。

所以,心理不相容是大学生交往中一种极为有害的心理障碍。

(三)羞怯大学生普遍重视交往,具有一种强烈的交往意识,但在实际交往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又无勇气。

无勇气来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害羞,一是胆怯。

羞怯心理主要表现为:自卑性羞怯,这种人对自己的现状悲观,觉得自己不得志,不如某某人,因而害怕与人交往,尤其害怕与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怕他不瞧不起自己;敏感性羞怯,有的同学一到人群中觉得不自在,紧张不安,总感到别人在注意自己、挑剔自己、轻视或敌视自己,以致无法安下心来做事,他们常担心自己被别人否定,总把别人看做是自己的法官;挫折性羞怯,有三种表现:一种是反射性羞怯,如在大庭广众面前受到冷遇,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有种羞怯感;另一种是演化性羞怯,发在和陌生人交往中曾碰到过冷遇,而后与所有陌生人打交道时就会出现紧张;还有一种是习惯性羞怯,一般是由孩提时代的羞怯形成的习惯。

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

四 克服
人际交往都讲求互惠的原则,希望别人对自己好,那么自己也应该有相应的付出。如果在交往中为了满足自己的,处处维护自己的自尊,与其他人造成对立,最终只能将自己封闭起来,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处于自我封闭和自我隔绝的状态。 对有自我中心这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的人来说,应该正视社会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加强自我修养,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自我中心是一种人格缺陷,在社会交往中碰壁后回陷入懊恼和痛苦之中,从而诱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三 成因
作为一个人个性特征的自我中心,显然它的产生是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随着个性的发展而形成的,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畸形产物。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为其前提的,从知道我与外界的区别,到自我评价,再到自我理想。这其中,个体进入青春期而引起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是自我意识发展突变的里程碑。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一些人死守自己的一切自尊,将自己困在狭窄的自我圈子里,竭力为自己建立一个完美的形象却又无力“独立作战”,而强烈的自尊使得他们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援助之手,自以为是,将自己当作成熟的大人,由此而在人际交往中处处表现为自我中心。
2)固执己见唯我独尊:这种人在人群中总是以自己的态度作为别人态度的“向导”,别人都应该与自己一样的态度,而且这种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态度,因而难以从态度、价值观的层次上与别人进行交往,整个交往的水平很低。
3)自尊心过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这种人有很强的自尊心、事无巨细、不愿损伤自己的自尊、强烈地维护着自己,因此他们不希望或不愿意别人在自己之上,对别人的成绩、成功非常地妒忌,对别人的失败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

自我管理与精神疾病的康复治疗

自我管理与精神疾病的康复治疗

自我管理与精神疾病的康复治疗赵杰;刘铁榜【摘要】自我管理模式起源于心理行为治疗领域,随后被引入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项目中。

目前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并不完善,除了要发挥医疗卫生、社区、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力量之外,患者自身的管理也很重要,即自我管理。

目前国内外关于自我管理理论在精神疾病等慢性病治疗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在此对其进行综述。

%Self-management originates from the field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 treatment, and then is introduced into the project of health educ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Now the management for the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is not perfect, except playing the role of medicine health, community and government. Self-management is also important. Now there are some studies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self-management in mental illness rehabilitation, and a review is made in this paper.【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4(000)015【总页数】3页(P70-71,102)【关键词】自我管理;精神疾病;康复治疗【作者】赵杰;刘铁榜【作者单位】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深圳市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广东深圳518020;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深圳市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广东深圳 518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0551 自我管理背景及概念自我管理模式起源于心理行为治疗领域,关于本理论的研究目前已在医疗保健、日常护理、心理教育等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心理健康自我总结

心理健康自我总结

心理健康自我总结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

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理健康自我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自我总结15月14日,南充校区心理健康中心特别邀请到了川北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罗家明老师,为我校学生就“大学生疫情下心理健康知识”问题开展了一场线上讲座。

本次讲座内容共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及心理问题的自我识别、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的调节方法介绍两大板块。

首先,罗家明老师简单地为我们概括了现阶段的疫情状况,肯定了我国就疫情问题开展的各项防护举措,也肯定了同学们为疫情所做的个人贡献。

紧接着,罗家明老师就在疫情之下易产生恐慌问题引申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模型)”,概述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在社会中所追求的是什么。

人总是希望得到尊重,是因为存在对社会的需求,这种社会需要使得与他人的交流相关的`需要变得更重要。

疫情期间,由于负面情绪过载,人体也会相应产生创伤应激反应。

罗家明老师向同学们解释道:应激对健康具有双重作用,适当的应激可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但过强的应激使得适应机制失效时会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

面对疫情危机或者其他的应激状况,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可以做的是:认识应激源,正确面对;科学疏导情绪和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

接下来的时间,罗家明老师又向我们进一步地解释了“心理健康”,绝大多数人都处于浅灰、中灰的状态,当还没形成心理疾病之前都是可以通过心理调试、心理咨询或者其他办法将心理异常减缓恢复到健康水平。

自我中心主义探索我们对自我利益的过度关注

自我中心主义探索我们对自我利益的过度关注

自我中心主义探索我们对自我利益的过度关注在当今社会,随着个人追求和利益至上观念的崛起,自我中心主义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自我中心主义指的是个体过度关注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忽视了其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和道德层面探讨自我中心主义现象,并就如何应对自我中心主义提出建议。

一、自我中心主义的社会影响自我中心主义对社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自我中心主义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日益疏远。

当个人过度关注自身利益时,就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和社会信任减少。

其次,自我中心主义也容易引发社会不公平现象的进一步加剧。

如果个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就很可能忽略了社会其他弱势群体的需求,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社会不公现象日益突出。

二、自我中心主义的心理原因自我中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内心需求的反映。

现代社会要求个人高度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往往更加关注个人的利益。

此外,个人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地位的提升也往往与个人利益挂钩,导致个人更加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另外,自我中心主义还与人的天性有关。

人天生具有自我保护和自我满足的本能,这也使得个人更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

三、自我中心主义背后的道德困境自我中心主义体现了一个道德困境,即“公地悲剧”。

在自我中心主义的逻辑下,每个个人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追逐,但当所有人都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时,却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损失和不公平。

自我中心主义方式违背了互助合作、共享资源的道德理念,容易陷入“囚徒困境”。

面对自我中心主义的困扰,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首先,重构社会价值观。

社会应该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和关爱他人的观念,从根本上塑造一个更加和谐和互助的社会环境。

其次,教育培养他人意识。

从小培养孩子的他人意识,让他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一个健康的人际关系观。

此外,社会可以引导个体战胜自我中心主义,鼓励并且奖励他人关注和互助行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信任。

...“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力都臻于完满的状...

...“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力都臻于完满的状...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力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 今年10月10日是第十四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本刊借此机会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预防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心身健康 幸福一生2005年10月10日是第十四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心身健康 幸福一生”,其内涵在于强调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强调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协调和统一,强调生命健康全面与完整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

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精神疾病所造成的负担正在以显而易见的势头增长,推算我国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

精神卫生问题作为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对精神健康的关注是对人的根本关注,国民精神健康和享有精神卫生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稳定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

为纪念“世界精神卫生日”,各国每年都开展包括宣传、拍摄促进精神健康的录像片、开设24小时服务的心理支持热线、播放专题片等丰富的活动。

从200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起,我国开始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积极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00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200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200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The effect of trauma and violence on children.”);200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健康,从了解开始”;200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异常心理学:轻性心理疾病(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性心理障碍)

异常心理学:轻性心理疾病(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性心理障碍)
轻性心理疾病
第二节 人格障碍
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 、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 模式极端或明显偏离特定文化背景、一般认知方式(尤 其在对待他人方面),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 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并已具有临床意义,常自感精 神痛苦。患者虽然无认知功能缺损,但适应不良的行为 模式难以矫正。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 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仅少数患者成年后可能在程度上 有所改善。由于各种疾病,如躯体疾病(脑病、脑外伤 、一氧化碳中毒、慢性酒中毒)、精神障碍导致的人格 特征偏离正常,应作为原发疾病的症状,称为人格改变 。
戏剧化情绪性人格障碍
患者倾向于表现情感的波动以及戏剧化和情绪性行为。 名称 主要特点 与轴Ⅰ中所列疾病的相似性 反社会型人格 表现出犯罪,情绪化,或者 品行障碍 障碍 残暴的行为方式;漠视其他 人的权利,漠视社会准则。 边缘型人格障 在情绪、同一性和人际关系 心境障碍 碍 方面表现出不稳定性,短暂 的分离状态;自我退避。 表演型人格障 情绪变化迅速,不稳定的人 躯体形式障碍,心境碍障 碍 际关系和对引起别人的注意 以及认同的强烈需求,自杀 性行为。 自恋型人格障 夸大自我价值的想法和感觉 环性心境障碍 碍 ;忽略他人的需求;利用他 人以及傲慢的行为。 (Source: APA,2000)
□ 诊断要点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 3 项: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④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要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⑤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 妄想; ⑥过分自负或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 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⑦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优势 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什么心理疾病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什么心理疾病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什么心理疾病
1.自恋心理在心理学上,如果是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人有可能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

其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坚信他自己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喜欢别人...
2.嫉妒心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在生活中表现为嫉妒心理,总是嫉妒他人或者认为他人与自己关系不好,就是在嫉妒自己拥有的一切。

比如:小刚在生活中总是见...
3.缺乏同理心的心理一般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很少关心别人的感受,缺乏同理心和同情心,不懂的什么叫做共情。

心理疾病的常见类型及症状

心理疾病的常见类型及症状

心理疾病的常见类型及症状心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逐渐增加,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类型及其主要症状,以提高大家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关注。

一、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经常感到过度担心、紧张和不安的心理疾病。

患者常出现多种症状,如心跳加快、气短、干嘴、肌肉紧张、头痛等。

焦虑症患者容易出现过度担心或恐惧的情绪,尤其是对于日常事务中的小事容易产生不合理的担忧和害怕。

二、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情绪低落、丧失兴趣和愉快感的心理疾病。

患者常常感到无法改善的悲伤和苦闷,丧失对生活的兴趣和热情。

常见的抑郁症症状包括心情低落、失眠或嗜睡、食欲改变、体重变化、注意力不集中、自责等。

三、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反复出现的固定思维和行为的心理疾病。

患者会出现频繁的强迫性想法或恐惧,并且为了缓解这种内心的不安,会进行一些无意义的、重复的行为,例如反复洗手、核对门窗是否关好等。

强迫症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困扰和痛苦,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四、恐慌症恐慌症是指出现无法预料的、反复出现的恐慌发作的心理疾病。

恐慌发作时,患者会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心跳加快、出汗、颤抖等一系列身体不适症状,同时还会伴随着深深的恐惧和无法控制的感觉。

患者常常会因为害怕下一次发作而回避某些或全部社交场合,严重影响其社交功能和生活质量。

五、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人的个性与社会要求相悖,造成行为和情绪的异常。

人格障碍包括多种类型,如边缘型人格障碍、避障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等。

患者的典型症状包括情绪不稳定、对他人容忍度低、自我中心、不负责任等。

人格障碍多数源于个体早期的心理创伤和发展障碍。

六、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是指与进食行为相关的心理疾病,主要包括厌食症和暴食症。

厌食症患者往往拒绝摄入足够的食物,造成体重严重减轻和营养不良。

暴食症患者则表现为暴食大量食物后产生内疚和自责的行为。

这些进食障碍往往伴随着身体形象的失真和对体重的过度关注。

心理疾病的自我调节技巧

心理疾病的自我调节技巧

心理疾病的自我调节技巧心理健康问题在当代社会愈发引起关注,各种心理疾病也成为现代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心理疾病不仅对患者本人造成负面影响,也对他们的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然而,正如身体疾病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积极的生活习惯来缓解一样,心理疾病也可以通过一些自我调节技巧来得到改善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一些心理疾病的自我调节技巧,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和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

一、积极意念培养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积极的意念:首先,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冥想、瑜伽、阅读等,来促进内心的平和。

二、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和管理非常重要。

这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和足够的睡眠。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

三、自我护理与自我照顾心理疾病患者需要特别重视自我护理和自我照顾。

这包括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保持个人卫生、遵循医生的治疗计划以及寻求社会支持等。

四、寻求支持与沟通与朋友、家人和亲密伴侣保持良好的沟通和支持非常重要。

心理疾病患者应该敞开心扉,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并接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建议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应对压力有效地应对和管理压力对于心理健康的调节至关重要。

患者可以尝试一些放松和应对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放松训练等,来缓解压力并提高应对能力。

六、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是改善心理健康的另一种方式。

通过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患者可以转移注意力,减轻压力,增加快乐感和满足感。

七、寻求专业帮助对于许多心理疾病患者来说,尤其是那些重度患者,寻求专业帮助是必不可少的。

心理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可以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健康。

总结起来,自我调节技巧在心理疾病的治疗和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积极意念、良好的生活习惯、自我护理与自我照顾、寻求支持与沟通、应对压力、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以及寻求专业帮助,心理疾病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和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年级孩子戾气重自我为中心

五年级孩子戾气重自我为中心

五年级孩子戾气重自我为中心
1.孩子戾气太重,这说明孩子有一种对他人怨恨的情绪反应,所以首先要找到孩子怨恨情绪的来源。

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负面情绪并不是来源于具体的某一个负性事件,而是来源于个人自身产生的不合理信念。

比如孩子怨恨是因为他觉得"有人骂我,所以我恨他”,这是不合理的信念,我们没必要因为他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可以改变自己的信念:“他骂我可能是因为他心情不好,我可以选择不跟他计较"。

2.孩子戾气太重,心里有怨恨,要及时帮助孩子化解。

可以主动跟孩子交流,问孩子"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或者是带孩子走出负面情绪的环境、场景,比如带他出去爬山、游泳,做一些户外的运动,运动能分泌多巴胺,这种物质能让孩子体验到愉悦感,从而减轻内心的怨恨。

3.孩子戾气太重,应该引起父母足够的重视。

因为戾气就意味着怨恨,这种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消除或者缓解,那就可能使负面情绪变得越来越强烈,比如最开始只是怨恨某个人、某件事,逐渐怨恨更多人、更多事,最终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维模式,爱钻牛角尖、用消极的眼光看世界,这就有可能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等严重的心理疾病。

所以,孩子戾气太重,父母一定要额外关注这个问题,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为中心”也是心理病吗?
作者: 来源: 日期: 2011-1-2 点击数: 70
自我中心是心理疾病么?自我中心是怎么形成的?怎样克服自我中心的心理?本文将做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一、自我中心及其表现
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一点“本我”的私心,只不过有些人只有“本我”,没有“他我”,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中心是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在交往中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

自我中心者为人处世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或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自我中心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由于这种人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顾别人,有事则登三宝殿,而不求于人时,则对人没有丝毫热情,似乎人人都是为他服务。

实际上,人类的交往是互惠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对于这种自我中心的人,任何人都不愿以大的代价去获得小的收益。

2)固执己见唯我独尊:这种人在人群中总是以自己的态度作为别人态度的“向导”,别人都应该与自己一样的态度,而且这种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态度,因而难以从态度、价值观的层次上与别人进行交往,整个交往的水平很低。

3)自尊心过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这种人有很强的自尊心、事无巨细、不愿损伤自己的自尊、强烈地维护着自己,因此他们不希望或不愿意别人在自己之上,对别人的成绩、成功非常地妒忌,对别人的失败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

二、自我中心的成因
作为一个人个性特征的自我中心,显然它的产生是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随着个性的发展而形成的,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畸形产物。

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为其前提的,从知道我与外界的区别,到自我评价,再到自我理想。

这其中,个体进入青春期而引起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是自我意识发展突变的里程碑。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一些人死守自己的一切自尊,将自己困在狭窄的自我圈子里,竭力为自己建立一个完美的形象却又无力“独立作战”,而强烈的自尊使得他们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援助之手,自以为是,将自己当作成熟的大人,由此而在人际交往中处处表现为自我中心。

三、自我中心该如何克服
人际交往都讲求互惠的原则,希望别人对自己好,那么自己也应该有相应的付出。

如果在交往中为了满足自己的,处处维护自己的自尊,与其他人造成对立,最终只能将自己封闭起来,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处于自我封闭和自我隔绝的状态。

对有自我中心这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的人来说,应该正视社会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

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加强自我修养,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

自我中心是一种人格缺陷,在社会交往中碰壁后回陷入懊恼和痛苦之中,从而诱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