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人格障碍的形成

合集下载

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表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都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特别是心理一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的。

1、遗传因素与脑发育因素:根据对人格障碍者的家谱调查、双生子调查以及染色体调查认为遗传与人格障碍有关,而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颞叶癫痫及脑外伤等可为促发因素。

这些均提示生物因素是形成人格障碍的原因之一,但可能不是主要的。

2、童年期精神创作和不合理教养:婴幼儿时期母爱的剥夺、父母离婚、家庭感情破裂、长辈过分溺爱、不合理的教育常是人格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

而有些家长酗酒、违法乱纪、道德败坏,常给幼小心灵以严重的影响,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带来巨大危害。

儿童时期的不合理教养也可导致人格的病态发展。

儿童大脑有很大的可塑性,一些不良倾向经过正常的教育可以消除,如家长听之任之不加管教,发展下去就可出现行为障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

曾发现有的母亲无意识地放任孩子说谎、做坏事,招致孩子后来人格的不稳定和混乱。

3、社会因素:人格障碍在资本主义国家较为多见,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家庭结构不稳定,离婚率高,弃婴私生子多,犯罪案件比比皆是,社会风气恶劣,黄色书刊及色情影视的影响。

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对于人格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它们可能综合地起着作用。

个体人格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改变并非易事,但通过加强自我调节和进行各种治疗(包括环境适应能力训练,就业及行为方式指导、人际关系调整等),人格障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
10
人格障碍病因学

环境因素:

不良的生活环境; 大量淫秽、凶杀等内容的小说及影视文化的影响;
不正之风、拜金主义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扭曲的 价值观念;
结交品行障碍的“朋友”; 法律观念淡漠; 模仿/教唆;

11
三、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一)
起病时间不明确,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 一般过程。 可能存在脑功能损害,但一般没有明显的 神经系统形态学病理变化。 人格显著偏离正常,行为模式与众不同。
19
五 、常见人格障碍的类型
依赖性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其他类型人格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自恋性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被动-攻击性格障碍(passive-aggres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循环性人格障碍(cyclothymic personality disorder)
静坐不能/激越
OCD
7
边缘叶
焦虑
多巴胺通路
基底节 伏隔 核 黑 质
a
b
c
hypothalamus 下丘脑
d
被 盖
9
人格障碍病因学

心理发育影响:
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教养方式不当也是人格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 父母离异 父爱剥夺 母爱剥夺 孤儿院成长 教养方式不当 不良“示范”作用 过于苛求或要求过高 失败/排斥
认知异常偏离。 情感的异常偏离。 控制冲动及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人格障碍的病因是什么样的

人格障碍的病因是什么样的

人格障碍的病因是什么样的人格障碍的出现给患者朋友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性,为此我们大家对于人格障碍的出现一定要及时的去进行检查和治疗,避免耽误病情,那么人格障碍的病因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相关介绍吧: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

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不但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其本人也深受其害或引起痛苦。

病态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病态人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从而又出现了病态人格的狭义的概念,专指反社会人格,提出以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代替广义的病态人格。

发病原因人格是指由遗传决定,即个人先天素质及后天发育、习得,有机结合形成的总体精神活动(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人格特征可在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也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塑造和发展。

如脾气的温和或急躁、对事物反应敏捷或迟缓、对人诚实或虚假、热情或冷漠、信任或多疑、顺从或好斗、严厉或宽容、自尊或自卑、勤奋或懒惰、认真有责任感或马虎放任、保守或激进、务实或空谈、松弛或紧张、孤独或合群等。

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看,人格障碍往往由以下因素综合形成,其中幼年期家庭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1.生物学因素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

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

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发育影响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

人格障碍与心理疾病的鉴别诊断

人格障碍与心理疾病的鉴别诊断

人格障碍与心理疾病的鉴别诊断心理健康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人格障碍和心理疾病这两个概念。

然而,很多人对于人格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区别并不清楚。

本文将从定义、症状、诊断标准、治疗等方面探讨人格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鉴别诊断。

一、定义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固有的、持久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差的个性特征或行为模式。

而心理疾病则是指由于生理或环境等原因导致的心理状态异常,超过了个体正常的适应范围。

二、症状人格障碍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自我认知和冲动控制等方面。

例如,人格障碍患者可能缺乏社交技巧,情绪波动较大,自我评价不稳定,并且往往表现出冲动和冲突的行为模式。

而心理疾病的症状则更多涉及到情绪、思维和行为的异常。

例如,焦虑症患者可能出现持续紧张不安、心慌意乱等症状,而抑郁症患者则可能表现出低落情绪、消极思维等症状。

三、诊断标准人格障碍的诊断主要以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和ICD-10(《国际疾病分类与健康问题相关因素》第十版)为依据。

DSM-5将人格障碍分为十种类型,每种类型有具体的诊断标准。

而心理疾病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的种类和严重程度。

根据这两个诊断标准,医生可以判断病人是否患有人格障碍或心理疾病。

四、治疗人格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治疗不尽相同。

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心理治疗旨在帮助患者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

支持性治疗则通过提供安全环境和情感支持来帮助患者面对困难。

而心理疾病的治疗则更多侧重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综合应用。

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常被用于治疗心理疾病,同时,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治疗也常被应用于心理疾病的治疗中。

总结起来,人格障碍和心理疾病虽然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定义、症状、诊断标准和治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正确地鉴别人格障碍与心理疾病对于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因此,建议患者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早咨询专业的医生,以获得适当的帮助和治疗。

人格障碍是怎么回事?

人格障碍是怎么回事?

人格障碍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人格障碍的病理病因,人格障碍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人格障碍病因人格是指由遗传决定,即个人先天素质及后天发育、习得,有机结合形成的总体精神活动(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人格特征可在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也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塑造和发展。

如脾气的温和或急躁、对事物反应敏捷或迟缓、对人诚实或虚假、热情或冷漠、信任或多疑、顺从或好斗、严厉或宽容、自尊或自卑、勤奋或懒惰、认真有责任感或马虎放任、保守或激进、务实或空谈、松弛或紧张、孤独或合群等。

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看,人格障碍往往由以下因素综合形成,其中幼年期家庭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1.生物学因素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

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

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发育影响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

常见如下:(1)婴幼儿母爱或父爱的被剥夺。

被遗弃或受继父、母的歧视;父母、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膨胀,异常地发展至蔑视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律。

这为发展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提供了温床。

(2)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就要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则习得性抑制能力就缓慢和软弱。

人格障碍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异常的。

有人提出自主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3)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虐待导致产生仇恨与敌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

(4)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老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精神压力或逆反心理,形成不良人格。

人格障碍的病因与诊断

人格障碍的病因与诊断

人格障碍概念
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 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 善。
通常开场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开 展至成年或终生。
公认的正常人格范围的变异,是人格中某些品 质的过多或缺乏,远未到达害人害己的程度, 那么称为人格缺陷。
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 外伤、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 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
①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 ②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
罚); ③习惯性吸烟,喝酒; ④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 ⑤反复偷窃; ⑥经常逃学;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⑦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说明外出过 夜;
⑧过早发生性活动; ⑨屡次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 ⑩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 ⑩①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 而至少停学一次; ⑩②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
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 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标准,甚至违 法乱纪。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 少有以下 3 项:
①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 会常规、准那么、义务等,如不能维 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 (或旷课)、屡次无方案地变换工作; 有违反社会标准的行为,且这些行为 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
3.归因 积极的归因 消极的归因 偏执型人格障碍:把自己干的错事都归咎
于他人或外界因素。
强迫性人格障碍:自我谴责性归因
4.抑制〔压抑〕
正常的压抑不会影响我们的心理活动效率〔如 思维、记忆等〕,也不会阻碍人的社会功能。 一般来说,与上述逐条违背的,那么是病态的 压抑。使得压抑本身使人痛苦,心情紧张、心 烦意乱、脾气急躁。造成心理功能受挫,压抑 过度产生焦虑。生理功能紊乱。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



病因
3.社会-文化因素 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造 成人格障碍的温床。 观察 模仿 教唆 潜移默化

临床表现

偏执性人格障碍
也称妄想性人格 主要特点:猜疑和偏执 始于成年早期 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
偏执性人格障碍 至少有下列3项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 解为敌意或轻视;
临床表现

强迫性人格障碍 至少有下列3项 ①因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优柔寡断、怀 疑及过分谨慎; ②需在很早以前就对所有的活动作出计划并不厌 其烦; ③凡事需反复核对,因对细节的过分注意,以致 忽视全局;
临床表现
强迫性人格障碍 ④经常被讨厌的思想或冲动所困扰,但尚 未达到强迫症的程度; ⑤过分谨慎多虑、过分专注于工作成效而 不顾个人消遣及人际关系; ⑥刻板和固执,要求别人按其规矩办事; ⑦因循守旧、缺乏表达温情的能力。

病因
2.心理因素 母爱被剥夺:儿童早期母爱被剥夺可形成 缺乏感情的性格。(幼儿在3岁以内缺乏与 母亲(或起母亲作用的一个人)接触的机 会,或在3岁内有一段时间完全被隔离或频 繁地更换乳母。)容易形成动作过分活跃 或过分被动。易表现爱挑衅、易冲动和反 社会行为。

病因
2.心理因素 父母过于严厉:儿童往往形成焦虑、胆怯 的性格;而过于溺爱,往往形成被动依赖 的脆弱性格。


临床表现
依赖性人格障碍 至少有下列3项 ①要求或让他人为自己生活的重要方面承 担责任; ②将自己的需要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 地服从他人的意志; ③不愿意对所依赖的人提出即使是合理的 要求;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
Page 4
第一节
概述
患病率 研究者对冰岛5395人进行终身预期发生人格障碍的研究, 1957~1971年和 5395人进行终身预期发生人格障碍的研究 研究者对冰岛5395人进行终身预期发生人格障碍的研究,于1957~1971年和 1977年进行了三次评估 结果显示其公民在81 年进行了三次评估, 81岁前发展人格障碍的预期率为 1977年进行了三次评估,结果显示其公民在81岁前发展人格障碍的预期率为 5.2%。 5.2%。 关于人格障碍流行学研究较少,一般认为某些机构如监袱、 关于人格障碍流行学研究较少,一般认为某些机构如监袱、福利部门中的发 病率高;Langer和Michael认为最低社会经济阶层的发生率较最高层大三倍 认为最低社会经济阶层的发生率较最高层大三倍; 病率高;Langer和Michael认为最低社会经济阶层的发生率较最高层大三倍; Leightons则认为社会秩序混乱地区的发生率较安全地区的总发生率大三倍 则认为社会秩序混乱地区的发生率较安全地区的总发生率大三倍。 Leightons则认为社会秩序混乱地区的发生率较安全地区的总发生率大三倍。 2007年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张天宏介绍,在该中心心理咨询门诊咨询者中, 2007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张天宏介绍,在该中心心理咨询门诊咨询者中, 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38.4%。 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38.4%。 38.4% 2008年,有韩国科学家指出,患有网瘾的年轻人,66.1%的人患有严重人格障 2008年 有韩国科学家指出,患有网瘾的年轻人,66.1%的人患有严重人格障 ,66.1% 而且调查显示,网瘾越大,越有可能患人格障碍.其中, 碍,而且调查显示,网瘾越大,越有可能患人格障碍.其中,男性更容易患人格 障碍,据统计男女比例甚至高达19:1. 障碍,据统计男女比例甚至高达19:1.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

病例2
住院期间,对周围的人和事到要按他的意愿行事,
与病友发生冲突,诡辨同室一新病人躁闹,即认为影响 了他的休息,多次滋事,欲打该病人,被陪床家属阻拦
后;对该家属则大打出手,凶狠,不计后果,且目的性
强,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时间都发生自己的家属来探视时。 抗精神病药治疗,疗效不好,更正诊断,人格障碍(冲 动不稳定型)
(二)分型
2、偏执型人格障碍
1) 2) 3) 4) 5) 6) 7) 对挫折与拒绝过分敏感; 容易长期地记忆,即不肯原谅侮辱,伤害或轻视; 猜疑,以及将体验歪曲的一种普遍倾向,即把他人无意的或极好的 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 与现实环境不相称的好斗及顽固地维护个人的权利; 极易猜疑,毫无根据地怀疑配偶或性伴侣的忠诚; 将自己看得过分重要的倾向,表现为持续的自我援引态度; 将病人直接有关的事件以及世间的形形色色都解释为“阴谋”的无 根据的先占观念,包括:夸大性偏执,狂信性,好诉讼性及过敏性偏执性型人格,
1、人格障碍与神经症混在一起,有的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为类神经
症反应,如抑郁反应,神经衰弱反应,焦虑反应,强迫状态,易激惹性,疑 病症,冷酷无情,色情倒错等,故Mayer-Gross等人将神经症归人格改变的 神经症反应。
2、类似精神病症状表现,超价、牵连观念。常见于狂躁型人格、
嫉妒、怀疑、警觉、敏感,一度形成超价,牵连观念,甚至发作性妄想。
王×,男,28岁,机关职工,中专文化。其母亲性格,
富癔病性格特点,对患者则百般迁就,溺爱。患者自幼胆 小,聪明,听话,但学习成绩差,工作后工作认真一丝不
苟,但却因人际关系紧张多次调动工作单位,结婚3年,夫
妻感情差(因媳妇不懂事)。近9年来为多疑敏感, 常无故 怀疑单位或邻居议论自己 脾气暴躁,易激惹,冲动摔砸门窗, 有时打骂母亲。与同事关系紧张,不上班,入院诊断精神分 裂证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
第三节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变态人格、人格异常等,是指人格 发展的畸形与偏离状态,常从儿童或少年期开始延续到成人生活 的大部分时期,进入中老年期以后其明显程度有所减弱。 人格障碍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 人格严重偏离正常,危害社会; – 对自身人格障碍缺乏自知力,常致本人痛苦;智能正常,认识能力 完整; – 人格障碍从儿童期或青春期之前开始逐渐形成,但其发生没有明显 的起病日期,在临床诊断上区分人格障碍和患病是很重要的,关键 在于确定行为异常的病程; – 人格障碍形成之后,一般比较恒定而不易改变,直到中年或进入晚 年后或由于饱经沧桑或由于年老力弱和精力不支,而程度明显减弱。
– 其主要特征是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动、 失眠、头痛、抑郁、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等。 – 神经衰弱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的同时辅以药物、物理或其他治疗。
癔症 又称歇斯底里或癔病型神经症,是一类由心理因素作用于易感个 体引起的心理障碍。 主要临床表现:
– ①分离型障碍。心理活动解体,不同的心理活动之间分离,如发作性意识改变, 常表现为意识范围的狭窄、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后者表现为呼之不应,推之 不动、四肢发硬。可出现假性痴呆,神游和心因性遗忘等。 – ②转换性障碍。强烈的情绪反应转化为躯体功能障碍,如各种感觉、运动障碍 等。躯体症状一旦出现,情绪反应便消失,而且对情绪反应不能回忆。这些躯 体功能障碍无法用解剖生理变化来解释,甚至相互矛盾,而且病人对这些症状 漠不关心,通过暗示或自我暗示可以消除症状。 – ③躯体症状。表现出各种各样模糊不清,部位不定的躯体不适,常有腹痛、呕 吐、背痛、关节痛、四肢痛及头痛、月经不调等。
焦虑性神经症 简称焦虑症,是对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危险产生紧张、担心 和恐惧,或者其紧张不安与惊恐的程度与现实处境不相称,可伴有自主神经系 统症状和运动不安。 主要临床表现:

心理学中的心理疾病

心理学中的心理疾病

心理学中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指人类在心理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或失调,导致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

心理疾病不仅对患者本身造成困扰,还对其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将从心理学的角度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并探讨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一、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持续的消极情绪、对事物失去兴趣和欲望、自我价值感下降等。

抑郁症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生物化学等因素有关。

症状方面,患者常会出现情绪低落、精力不集中、失眠或睡眠过多等。

治疗抑郁症常常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相结合的方法。

二、焦虑症焦虑症是另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过度担忧、紧张和恐惧,常出现无明显原因的惊恐感。

导致焦虑症的原因也较为复杂,可能与生活压力、基因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症状方面,患者常表现出不安、易激惹、肌肉紧张、心慌等。

治疗焦虑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

三、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一类长期存在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个体固定且刻板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

人格障碍的病因主要与遗传、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人格障碍有边缘型人格障碍、抑郁型人格障碍等。

治疗人格障碍常常采用心理疗法、药物治疗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四、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点是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不明确,据研究,遗传、生物化学和环境因素都可能与其发生有关。

治疗精神分裂症常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相结合的方法。

五、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强迫性思维和行为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频繁出现的顽固而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

强迫症的病因主要与基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个体的生物化学等因素有关。

症状方面,患者常常出现反复检查、洗手、计数等强迫行为。

治疗强迫症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

在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除了及时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外,亲友的支持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也至关重要。

同时,心理疾病患者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寻求专业的帮助,积极配合治疗,以期早日康复。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人格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心理学领域的发展,为人们理解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探讨其核心观点和对心理学的影响。

一、人格发展的三个阶段1.1、口腔期: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发展始于出生后的第一年,这一阶段被称为口腔期。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吮吸乳头或者拇指。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婴儿在这个阶段无法得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导致口腔性格的形成。

1.2、肛门期:接着是肛门期,这一阶段发生在2-3岁的幼儿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学会控制排泄,这也是父母开始进行教育和训练的时期。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训练过于严格或者过于放纵,就会导致肛门性格的形成。

1.3、繁殖器期:最后是繁殖器期,这一阶段发生在3-6岁的幼儿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对繁殖器产生兴趣,并开始形成性别认同。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创伤或者困惑,就会导致繁殖器性格的形成。

二、人格结构的三个部份2.1、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部份组成,其中最基本的是本我。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份,包含了个体的基本欲望和冲动,比如食欲、性欲等。

本我主要受到生物本能的驱动,是人格发展的基础。

2.2、自我:自我是人格结构的第二个部份,它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中介。

自我主要负责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同时也负责处理外部现实的要求。

自我的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2.3、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的最高层,它包含了个体内化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超我主要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它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超我的发展取决于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的价值观和规范。

三、谨防机制的作用3.1、位移:位移是一种谨防机制,个体通过将焦点从一个不适宜的对象转移到另一个适宜的对象来减轻焦虑。

变态心理学第五章--人格障碍

变态心理学第五章--人格障碍
.
二、人格障碍的特征
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 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 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 的,并至少有下列1项:
(1)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 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 应)的异常偏离;
.
例二 : 一个机关的处长
•自结婚起常无缘无故地为一丁点儿小事打妻 子。最后,吓得妻子不敢脱衣服睡觉,不敢 在他之前睡觉。而此人在单位却是年年的优 秀,大家公认的好干部。这种家庭暴力往往 有人格方面的原因。
•《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中的安家和
.
第一节 人格障碍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及其演化历史 (一)概念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指人格特
.
人格障碍不同于人格改变
①出现时间:人格障碍是对正常人格的偏离, 因此,它和正常的人格一样也是缓慢发展起来 的。童年起开始显露,青年期显著,成年后固 定。精神病学界公认,18岁以前不诊断人格障 碍。而人格改变是在成年后出现的人格上的病 态。
②发病原因: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人格结构的 内在不协调,原因不一。而人格改变是由于创 伤或精神疾病导致。(如精神分裂症、癫痫、 脑炎、老年性痴呆等精神疾病都会引起人格改 变。大脑的创伤引起的人格改变等。)
.
分裂样人格障碍与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关系
①二者均有“亲密关系缺乏”的症状,即具有社会隔绝 和情感疏远的主要特征。但是,分裂型人格障碍还具 有古怪行为和多疑的特征。
②分裂样人格障碍多属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前人格, 而分裂型人格障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中。
③分裂样人格障碍在儿童期起病,病程长,但不一定延 续终生。有关分裂型人格障碍病程和预后的研究较少, 但一般认为病程为持久性。

8 人格障碍

8 人格障碍

分裂型
反社会性 社交紊乱型 情绪不 冲动型 稳性型 边缘型 表演型 反社会型
冲动性 (攻击性)
表演性 (癔症性)
边缘型
表演型
CCMD-3 强迫性 焦虑性 依赖性 其他或待分类
ICD-10 强迫型 焦虑(回避)型 依赖型 其他未特定
DSM-IV 强迫型 回避型 依赖型 未注明
至少三项
偏执性人格障碍
• 5、自知力:对自身的人格缺陷缺乏认识,无自知 之明,以至不能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经常 碰壁,屡屡失误,冲突不断。 • 6、持续时间:人格障碍形成后比较恒定,不易改 变,各种治疗措施往往难以奏效、矫正困难,但 其表现至中老年后可渐趋缓和。 • 7、社会功能:社会职业功能缺损和难于适应正常 的社会生活,因而使自己感到痛苦。
精神病态(psychopathy),是一种人格在 发展和结构上的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 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 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意志活动的 障碍,其思维和智力活动并无异常。
一则报道
• 《北京青年报》有一则令人惊异的报道:北京某单位编辑 李某因其刚出生3天的儿子生殖器有一点缺陷,竟趁妻子 不在之际,用手捂住孩子口鼻,掐颈部,并将孩子头部撞 击水池。 • 孩子被闻讯赶来的护士长等人救出,但终因伤势过重于几 天后死亡。 • 这杀子的李某生于安徽农村,北京某名牌大学硕士毕业后 在北京某新闻单位做编辑工作。 • 李某杀子后,精神病医生对他进行了诊断,结论是人格发 育有缺陷,犯罪时控制能力不完全。 • 据此,石景山法院减轻处罚,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三年。
早期研究
• Piner于1806年首先报告了一法国农民在一次愤怒发作时 将一妇女投入井中,此人在诊断上难以归类,他命名为 ‚不伴谵妄的躁狂症‛。 • Prichard(1835)年提出‚悖德狂‛(moral insanity)概念, 认为这类人‚是一种精神扰乱的类型,他们的智能很 少或完全不受到损害。这种失调主要表现在情感、性 情或习惯方面,他们心灵中的道德观念和正义 原则是高度歪曲和败坏的;自我控制能力丧失或 受到严重障碍。‛ • 这可说是人格障碍一词的最初来源。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

表演性人格障碍 普遍行为方式表现为过分的情绪性和追求他 人注意,从成年早期开始,在多方面都有所 表现,至少符合下列中的四条: (1)不断寻找或要求 得到保证、同意或赞扬。 (2)在外表或行为上显出不适当的性挑逗。 (3)过分关注外表的吸引力。
(4)情绪表达有不适当的夸张,如:拥抱略微 相识者,经常多愁善感地哭泣,大发脾气。 (5)在自己不能成为注意中心的场合,便感到 不舒畅。 (6)情绪表达肤浅而且变化迅速。 (7)自我中心,所作所为是为了立即得到满足, 不能忍受满足推迟的挫折。
六、人格障碍的表现和分类


精神障碍《诊断统计 手册第三版修订 本》(DSM——R)美国精神病学会87 年5月 多轴诊断系统



轴1 临床综合征和编码的情况 轴2 发育障碍和人格障碍 轴3 躯体疾病和情况 轴4 心理社会紧张因素的严重程度 轴5 功能的整体评价
偏执性人格 A.普遍地、无根据地将他人的行为解释为对自 己 的有意贬低或威胁,这种情况从成年早期 就开始,在多方面都有所表现,至少具备下 述中的四条: (1)无足够证据认为自己受人剥削或伤害。 (2)无正当理由怀疑朋友或同事的忠诚或可 靠。
反社会人格障碍 A.现年至少18岁。 B.15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即往史中存 在下述的至少三条。 (1)经常逃学。 (2)与父母或抚养人一起生活时,逃离 家庭过夜至少两次(或离家不返一次)。 (3)经常挑起斗殴。

(4)不止一次地使用武器斗殴。 (5)强迫他人与其发生性关系。 (6)残害动物。 (7)虐待他人。 (8)蓄意 毁坏他人财物(纵火除外)。 (9)有意参与纵火。 (10)经常撒谎(为逃避体罚或性的凌辱 不在其列)。

严重标准:使病人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现年18岁 以上,已持续2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疾病:人格障碍的形成
人格障碍主要是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下面心理疾病:人格障碍的形成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希望能帮到大家。

人格障碍的形成,主要是在幼年心理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出生后的6个月至18个月甚至36个月之间,或者说是在出生后半岁至1岁半或至三岁之间,即马勒说的“分离-社会化阶段”。

在这期间,母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婴儿心理功能的形成。

“共生期”的特点
婴儿出生后的1-6个月,为“共生期”。

此时母亲与婴儿在身体接触上和心理上是融为一体的,母亲给婴儿的良好照顾,可使婴儿体验到幸福感和无所不能感。

“分离-个体化”阶段的特点
6个月开始,随着婴儿心理功能的发展,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与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个体。

婴儿原来的“无所不能感”受到打击,出现了自身“弱小感、无能感”,即他能够体会到,离开妈妈,自己就难以存活。

这时在婴儿内心就出现了对分离的恐惧感,即“分离焦虑”,
同时伴随着“分离-社会化”的心理发展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如果孩子能够继续得到母亲的良好照顾,他会继续内化母亲的良好形象,在内心形成“好妈妈”的客体表象。

在现实妈妈暂时离开的时候,孩子就靠心中的“好妈妈”表象来支撑自己的“弱小感”、“无能感”,冲淡由分离导致的恐惧感。

所以,好妈妈是孩子内心的安全岛。

孩子如同飞机,好妈妈如同航空母舰,飞机从航母上起飞,无论飞多远,只要飞行员内心知道有航空母舰的存在,内心就会感到踏实。

在“分离-社会化”进程中,孩子如何应对“分离焦虑”?有消极应对与积极应对之分。

一、消极应对(本能的反应、无奈之举)
导致心理功能缺损,出现病态人格。

特别是在母爱中断的情况下,孩子就会在内心虚幻地构筑一个“绝对理想化”的“好妈妈”和“好孩子”,同时也绝对化地在内心虚构出极端的“坏妈妈”和“坏孩子”的形象,这突出表现为“割裂”的心理状态。

加之在依恋、控制、自信、自尊、对他人的基本信任、自我行为控制方面的不同表现,构成了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

具体分析描述如下:
1、继续保持“弱小感”,加强对母亲的依恋。

如果母婴关系“停滞”在这里,直到成年后仍然是不敢离开母亲,要继续停留在母亲怀抱中,享用母亲带给他的幸福和快乐,就会表现为“依赖型人格”。

这时,主体虽然有弱小感,但缺少对“弱小感”的反抗,缺少反抗和独立的内在要求和自信心,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快乐和价值感。

(依赖型人格)
2、如果在“分离焦虑”的同时,由于怕失去依恋的对象,于是对依恋的对象(一般是母亲)进行过度控制,并憎恨母亲,同时(特别是在经常被母亲驳回的时候),就对自己进行过度控制。

这种由于内心缺乏安全感而导致的过度控制,就最终表现为“强迫型人格”。

其内心的主要情感是“恐惧感”或“不安全感”及对此感受的反抗。

(强迫型人格)
3、如果“好妈妈”与“坏妈妈”不能被后续的母爱所整合,在婴儿的内心继续保持隔裂(splitting),并保持到成年,就会发展成“边缘型人格”。

此时,不仅“好妈妈”与“坏妈妈”是割裂着的,孩子内心的自体(self)“好孩子”、“坏孩子”也是割裂着的。

他自己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割裂。

边缘型人格,防御机制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割裂,其内心最突出的情感是“弱小感”和对“弱小感”的反抗。

(边
缘型人格)
4、如果“坏妈妈”占了主导地位,孩子就难以建立起对他人的基本信任,并会确信“他人基本上是坏的”,孩子在跟别人交往的时候,就会出现“人际不安全感”,时时处处防着别人,认为自己时刻会遭到别人的暗算,这样以“人际不安全感”为核心的人格类型就是“偏执型人格”。

(偏执型人格)
5、如果孩子受到妈妈的漠视、甚至是敌意的对待,孩子就会争取得到他人的关注,甚至认同了别人的敌意,孩子主动以敌意甚至是暴力对待他人,就会表现为“反社会型人格”。

(反社会型人格)
6、如果孩子没有得到好妈妈的充分呵护,他感到自己是不可爱的,还继续幻想回到“共生期”的幸福感,继续渴望得到妈妈的接纳、呵护,孩子就对自己是否是一个“好孩子”产生怀疑,婴儿愿意做一个“可爱的好孩子”,但又对此没有信心。

这时,就表现为“渴望他人给予无穷无尽的赞美”,通过他人的赞美,来不断证明自己是多么的可爱。

这就会表现为“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
7、如果孩子在共生阶段,都没有体会到“幸福感”和“无所不能感”,孩子的内心就是一个冰凉的内心世界,他没有愿望依恋他人或与别人交往。

所以就会表现出“冷漠、孤独、怪僻”等特点,这就
是“分裂样人格”。

(分裂样人格)
8、如果幼年没有得到母亲足够多的关注、接纳,婴儿的各种要求总是被母亲否定或拒绝,他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怀疑自己是否会受他人欢迎,变得开始讨好别人,迂回地得到他人的关注和接纳。

在社交场合,虽然有愿望表现的更加优秀并被别人关注和接纳,但是由于内心太缺乏自信和自尊,在社交中存在太过严重的紧张感和焦虑,致使他最终对社交采取了回避行为。

这样的行为在成年人身上持续地存在,就被称为“焦虑(回避)型人格”。

(焦虑(回避)型人格)
二、积极应对,形成正常人的心理功能
在分离-社会化阶段,如果婴儿能够继续得到母亲的良好呵护,婴儿依托他心中的“好妈妈安全岛”,可以越来越长时间地离开妈妈,越来越远距离地离开妈妈,培养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建立起“以自我能力和价值感”为重心的积极乐观的自我意识,对未知世界感兴趣,并离开妈妈主动去探索,充分享受由于自我独立和努力所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在好妈妈的继续呵护下,婴儿内心的对“好妈妈”、“好孩子”的幻想就会逐渐向现实层面靠拢,比较接近现实,对妈妈和自己都没有过度不切实际的要求。

同时,他会逐渐认识到,“好妈妈”和“坏妈
妈”是同一个人,妈妈和我是两个不同的人,我要尊重和接受这个不怎么完美的、现实的妈妈,同时,也可以把“好的自我”与“坏的自我”整合在一起,最终接受这个不尽完满的自我。

这样就完成了婴儿与母亲的分离,同时也完成了“好妈妈”与“坏妈妈”、“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整合,表现出“自我尊重”的、同时能够做到“同等程度地尊重他人”的、“现实而积极”的人格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