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建构在高中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合集下载

浅谈模型建构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模型建构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建构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科学探究能力。在建构过程中,学生需将 原型进行简化,将模型和原型的主要特征 联系起来。如在构建概念图的过程中,学 生要联想出相关的知识及概念,并将其通 过某种内在的关系联系在一起,从中心出 发,向多个方向发散,或将某些知识及概 念的部分、属性进行综合,这就需要思维 的灵活性和系统性。模型建构教学改变了 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提升了思维品质, 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 自主建模型中,体验了模型建构在学习中 的意义,利用模型建构建立了良好的知识 体系。同时,学生也学会了用模型建构的 方法去研究问题,提高了他们建模和运模 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生物学素养和 科学探究能力。
物的手段,生物模型方法是利用模型方法 寻找变量关系,借助模型获取客体认识方 法。模型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手段,学 生将模型方法内化为认知图式能获得认 知水平跃进。高中生应在学习中运用类 比,归纳等建模思维方法构建不同模型, 解决生物学问题中运用模型方法。
二、高中生物模型教学的意义 1.适应新课标要求。 当今世界生物学科技飞速发展,生命 科技地位日益提升,对生命科学人才需求 日益精品。中学生物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基 本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科学发展的要求,如 何帮助学生培养生物科学思维,就成为了 中学生物教学研究热点问题。随着《高中 生物课程标准》发布,新课标首次将生物 模型教学作为课程目标,目前生物学模型 教学成为中学生生物教学热点问题。 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模型科学方法 在生物学科研中的应用,新课标内容中规 定不同板块需要学生掌握的模型内容。建 模活动是科学家思维的核心要素。新课标 对生物模型要求体现出生物模型科研方 法是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模型教 学中最初将模型方法作为工具引入课堂 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发展,教育者 关注学习者对模型的主动构建,建构主义 教学理论与模型构建紧密联系,目前模型 教学研究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开展。 2.提升生物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教学中使用模型具有悠久 的历史,如常见的挂图等为模型,各种实 物很早在生物课堂出现沿用至今,但学生 对模型使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传统教学 模型使用处于初级阶段。通过调查发现课 堂教学中学生亲自参与模型使用中,会激

高中物理课堂中的模型建构

高中物理课堂中的模型建构

高中物理课堂中的模型建构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模型建构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文将探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模型建构方法和其对学生的益处。

一、模型建构的定义模型建构是指通过构建各种物理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物理现象、规律或定律的过程。

它可以是一个实际的物体模型、一个图示模型或一个数学模型,通过这些模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二、物理模型的种类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常见的物理模型包括实物模型、示意图模型、数学模型等。

1. 实物模型实物模型是指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用具体的物体来表示。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使用一个滑轮和一块滑块来展示物体在惯性状态下的运动。

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亲自操作实物,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探究物理规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 示意图模型示意图模型是指通过图示的方式来呈现物理概念。

例如,在讲解光的反射和折射时,可以使用射线图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路径。

示意图模型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物理过程,加深对物理规律的认识。

3.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指通过数学公式和方程来描述和解释物理现象。

例如,在讲解运动学时,可以使用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来表示物体的运动情况。

数学模型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理现象。

三、模型建构对学生的益处模型建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许多益处,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以及加深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1. 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模型建构,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际操作和实验中,这种亲身体验能够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物理规律的奇妙和实用性,从而激发出对物理学的热爱。

2. 促进思维发展模型建构要求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物理现象,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通过构建模型,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形式,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生物学是一门关于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发育和演化的科学,是我们了解自然界中丰富多样生命现象的基础。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学习工具,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

本文将浅谈关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的意义、原则与方法,并举例说明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模型建构的意义1.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框架。

生物学知识繁多复杂,通过建立模型可以将这些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概念框架。

概念框架是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体的内部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

2.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模型建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来理解生物现象,并将其抽象为模型。

这种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对生物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3.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模型建构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现有的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

通过模型建构,学生可以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二、模型建构的原则1.符合生物学知识体系。

模型建构应基于科学原理,并与生物学知识体系相一致。

模型的构建应遵循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确保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是正确和全面的。

2.简单易懂。

模型应简单明了,避免过于复杂的结构和步骤。

学生通常是通过模型来对抽象的生物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因此模型的设计应尽可能提供清晰简单的表达,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体现层次关系。

模型建构的过程应体现生物体的层次关系。

生物体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多个层次组成,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将这些层次逐步呈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体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三、模型建构的方法1.绘制图示法。

通过绘制生物体的示意图或结构图,来描述和分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图示法可以简化复杂的生物结构,突出关键部位,方便学生理解。

2.搭建模型法。

通过使用适当的材料,搭建生物体的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观察和理解生物现象。

数学模型的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例-最新教育资料

数学模型的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例-最新教育资料

数学模型的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常用到模型构建来辅助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表达形式,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数学模型既可以定性描述也可以定量描述,笔者在教学中结合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建构一些数学模型取得一定的效果,实例如下:实例1:新课程标准教科书《遗传与进化》模块,遗传规律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伴性遗传学生按照教科书上的方法理解很难的,因为教科书是按照孟德尔和摩尔根研究过程来编排这段知识,那时的科学技术以及数学方法都比现在落伍很多,当时的科学家花了很多时间才弄清楚其中的规律性,现在大凡的学习者理解就很困难了。

利用高中数学方法构建模型,就能有用地突破这个难点。

建构数学模型:控制生物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是一个事件;控制生物另外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是另一事件。

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所控制的两对性状就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随机事件。

相对性状中例外的表现是互斥事件如豌豆的圆粒与皱粒,表现为圆粒性状就不可能是皱粒,反过来也一样。

假设一性状的遗传为事件A,其出现的概率为m,则其相对性状则记为■其概率为1-m,因为他们是互斥事件。

另一性状的遗传为事件B,其出现的概率为n,则其相对性状记为■其概率为1-n。

那么两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就是P(A,B)=P(A)×P(B)=mn。

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为例说明。

豌豆的遗传性状中,种子籽粒的颜色是种性状,有黄色和绿色两种,他们是互斥事件,若记黄色为事件A则绿色为■。

种子籽粒形状是种性状,有圆粒和皱粒两种,他们也是互斥事件,若记圆粒为事件B,则皱粒为■。

籽粒的颜色与性状是两相互独立的随机事件。

在杂交试验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1全为黄色圆粒;再自交,后代F2出现四种性状组合: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性状分离比为9∶3∶3∶1。

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围绕“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构建生物学模型,提高学生对生物概念、原理和过程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模型的定义与分类、模型建构的方法与步骤、模型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例等。

通过本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掌握模型建构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实际生物学习过程中运用模型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2、教学对象本教学任务针对的是高中学生,特别是对生物学科有一定兴趣和基础的学生。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将采用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案例,以及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模型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2)掌握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包括数据收集、假设提出、模型构建、模型验证等。

(3)运用模型分析生物现象,解释生物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运用数学和逻辑思维,将生物学问题抽象为模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2)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

(4)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运用模型,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通过模型建构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快乐,培养他们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包容合作的品质,增强集体荣誉感。

数学模型的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数学模型的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数学模型的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例摘要:建构数学模型辅助生物学教学,对生物学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大量采用数学函数曲线以及各种数学表格、数学术语对生物学有关现象原理进行定性或定量描述。

在教学中应用数学模型可以训练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加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数学模型;生物教学;实验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常用到模型构建来辅助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表达形式,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数学模型既可以定性描述也可以定量描述,笔者在教学中结合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建构一些数学模型取得一定的效果,实例如下:实例1:新课程标准教科书《遗传与进化》模块,遗传规律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伴性遗传学生按照教科书上的方法理解很难的,因为教科书是按照孟德尔和摩尔根研究过程来编排这段知识,那时的科学技术以及数学方法都比现在落后很多,当时的科学家花了很多时间才弄清楚其中的规律性,现在一般的学习者理解就很困难了。

利用高中数学方法构建模型,就能有效地突破这个难点。

建构数学模型:控制生物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是一个事件;控制生物另外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是另一事件。

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所控制的两对性状就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随机事件。

相对性状中不同的表现是互斥事件如豌豆的圆粒与皱粒,表现为圆粒性状就不可能是皱粒,反过来也一样。

假设一性状的遗传为事件a,其出现的概率为m,则其相对性状则记为■其概率为1-m,因为他们是互斥事件。

另一性状的遗传为事件b,其出现的概率为n,则其相对性状记为■其概率为1-n。

那么两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就是p(a,b)=p(a)×p(b)=mn。

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为例说明。

豌豆的遗传性状中,种子籽粒的颜色是种性状,有黄色和绿色两种,他们是互斥事件,若记黄色为事件a则绿色为■。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现代科学研究中,模型的建构和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

在生物学教学中,模型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我们理解生命现象和探索自然世界的关键工具。

本文将浅谈关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一些模型的使用方法和案例。

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和概括。

在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可以是物理模型(如层叠玻片模型或立体拼图模型)、数学模型(如方程或图表)或者概念模型(如流程图或概念图)。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和过程。

通过观察、实验、整合信息和推理等方法,学生可以利用模型来解释和预测生物现象。

在教学中,模型的建构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描述和绘图来构建模型。

例如,在遗传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将基因表达过程绘制成图表或图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和遗传变异。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计算机模型或模拟软件。

这些工具可以模拟出生物系统的运作,并让学生进行交互式的实验和观察。

此外,还可以通过实物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构建模型,加深对相关生物概念的理解。

模型的应用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首先,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抽象的生物学概念。

生物学中的一些概念,如细胞结构、基因传递、物种进化等,往往非常抽象和复杂。

而模型的使用可以将这些概念转化成更直观和易于理解的形式,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应用。

其次,模型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证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模型的使用,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观察和记录生物现象,提出假设和推理,进行实验和验证。

这种实证推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能力,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此外,模型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

生物学研究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和实践操作。

通过模型的建构和应用,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分享信息和协作解决问题。

同时,模型还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和操作,培养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的现状和实践——以“分子与细胞”为例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的现状和实践——以“分子与细胞”为例

教学·策略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的现状和实践———以“分子与细胞”为例文|陈云物理模型是三大模型中最普遍的一种,它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具有覆盖面广、简单化、直观等特点,如果学生能建立一个高效的物理模型,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生物学中那些难以观察到的、抽象的、理论性强的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也能够对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本质特征有更深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协作沟通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批判性思维和协作沟通的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进行深度学习,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物理模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引入无论从应用结果还是过程上来说都还不够成熟,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由于课时有限,教学费用高昂,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大规模地实施,一般都是由教师直接买来或者自己做一个物理模型,然后再拿出来给大家看,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构建的过程,这对学生来说还只是肤浅的学习,不能很好地发挥物理模型的真正价值。

虽然有部分教师在进行物理建模的工作,但他们更多的是限于自己的体验,尚无具体可行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构建物理模型。

大多数情况下,师生都将构建物理模型视为一种纯粹的手工活动,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对物理模型的构建缺乏深入的认识,只停留在形式上,致使有关的活动只停留在表层,因而忽略了物理建模活动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因而未能真正地发挥物理建模活动的功能。

一、引入原型,深度感知阶段“分子与细胞”是高中必修一第3章第1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讲解了细胞膜的功能成分,与功能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等。

“分子与细胞”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以前一章节组成细胞的分子为基础;另一方面,又为后续关于细胞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相关学习做铺垫。

由于高一学生在学习思维方面已经逐渐成熟,再加上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要注意突出活动的趣味性、丰富性,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模型建构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

模型建构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

模型建构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引言一、模型建构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涉及到很多抽象的概念和繁杂的生物过程,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而通过模型建构的方式,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生物学的知识。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模型建构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生物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所学内容。

通过动手制作模型的过程,学生可以深入思考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从而使这些知识更加牢固地存储在他们的大脑中。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模型建构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设计和制作,这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进行观察、思考和实践,这对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1. 设计合适的模型建构任务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模型建构,首先需要设计合适的模型建构任务。

这些任务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既能够体现生物学的特点,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细胞结构”这一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细胞模型,让他们通过动手制作的方式来感受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提供必要的材料和指导一旦确定了模型建构的任务,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和指导。

这些材料可以是各种制作工具、材料,也可以是相关的资料和参考书籍。

教师还需要在制作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正确地完成模型的制作。

3. 组织相关的活动和比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和比赛。

可以组织模型建构的展览或比赛,让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更有动力去完成模型的制作,并且可以通过交流和比较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制作水平。

1. 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模型建构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

他们需要了解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掌握模型建构的技巧,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指导能力和管理能力。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以研究生命现象为主要内容,其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通过模型的建构和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首先,模型的建构是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模型是对实际事物的简化和抽象表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纸板、瓶子、线圈等材料建立模型,模拟生物现象。

例如,在教授细胞结构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纸板来构建一个细胞模型,并在模型中标示出细胞膜、细胞器等结构。

这样的模型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细胞的组成和功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其次,模型的应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模型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实验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生物学问题,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建构模型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建立一个模拟的食物链模型,并通过加入环境因素的变化来观察不同层级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样的模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食物链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模型还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可以通过建构模型,然后提出一个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除了在课堂中的直接应用外,模型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虚拟实验。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虚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分析生物现象,同时也避免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成本。

例如,在教学遗传学时,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来了解基因的传递规律和突变的机制。

虚拟实验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原理和观察到实验中的微观现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然而,虽然模型建构及应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浅谈模型建构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模型建构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模型建构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一、模型建构的定义及特点模型建构是指将形式简单的模型用于描述和探讨复杂的现象或者系统。

模型可以是物理模型、数学模型、计算机模型等形式。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常常使用物理模型来模拟生物现象,例如使用磁力线模型来解释DNA的复制过程,或者使用立体模型来展示细胞结构。

模型建构的特点在于简单形式和直观性,能够将复杂的生物现象或结构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1. 提高学习效果在生物学教学中,很多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知识往往使学生感到困难和枯燥。

而模型建构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物结构和生命现象,通过观察和操作模型,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生物学教师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细胞结构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摸索细胞的结构,从而更快地掌握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2. 激发学习兴趣模型建构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需要动手实践的学科,而模型建构正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手段。

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模型,从中感受到生物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模型建构,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生物结构和生命现象,还能够培养出批判性思维。

学生在观察和操作模型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推理和分析,从而培养出对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能力。

在模型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构建问题,进行实践探究和解决,培养出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模型建构在生物教学中的实际操作1. 选取合适的生物学知识点在进行模型建构教学时,首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生物学知识点。

不同的知识点需要使用不同的模型来进行展示和解释。

对于细胞结构,可以采用3D打印模型来进行展示,对于遗传变异,可以使用简单的遗传模型进行展示。

2. 辅助教学手段模型建构应该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不能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使用模型进行教学时,需要结合课本知识,使用模型进行直观展示,并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讲解。

高中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教学法应用指南

高中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教学法应用指南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
01
02
03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 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升教学能力
加强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学 习与培训,提高教师的课 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加强学科素养
不断学习和深化对所教学 科的理解和掌握,关注学 科前沿动态,提高教师的 学科素养和学术水平。
04
模型建构过程引导
引导学生参与模型建构过程,包括观 察、思考、讨论、实验等环节,帮助 学生理解和掌握模型。
案例分析
01
案例一
在物理教学中,利用模型建构法讲解牛顿第二定律。首先引导学生观察
实验现象,然后建立物理模型,通过数学推导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
式,最后引导学生利用该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02
案例二
04
模型建构教学法在高中教学中的效果
评估
评估方法与指标
问卷调查法
设计针对教师和学生的问 卷,收集他们对模型建构 教学法的认知、态度和使 用情况等信息。
成绩对比法
对比使用模型建构教学法 前后的学生成绩,分析成 绩变化及差异显著性。
课堂观察法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 表现,了解他们对模型建 构教学法的接受程度以及 使用效果。
未来发展方向预测
个性化教学
01
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模型建构教学方案
,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智能化辅助
02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跟
踪和数据分析,为模型建构教学提供智能化辅助。
社会化实践
03
鼓励学生将构建的模型应用于社会实际问题中,如环保、经济

例析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例析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我 评 价 。除 个 别 学 生 外 , 都 可 以 在 课 堂 中 完 成 了制 备 方 案 的设
计 , 成 了 本节 课 的 教 学 目标 。 达 以下 是 选 自学 生 的设 计 流 程 图 学 生 在 自评 中给 自己 画上

个 开 心 的 笑 脸 , 为 自 己也 能 像 科 学 家 一 样 设 计 方 案 … … 因
和 进 化 》 第 3章 第 2节 “ N 分 子 的 结 构 ” 由 D A双 螺 旋 结 中 D A , N
生 物 学 习 中 的 模 型 建 构 是 指 利 用 模 型 方 法 , 寻 找 变 量 之 间 的 关 系 , 建 生 物 模 型 , 后 依 据 模 型 进 行 推 导 、 算 , 出预 构 然 计 作
么 , 人 觉 得 在 探 究 活 动 中, 生应 该 有 学 习 的 过 程性 资料 或 结 本 学
果 呈 现 , 了过 程 材 料 、 有相 应 的 模 型 、 释 方 案 和 结 果 , 师 有 或 解 教 对 其 进 行 评 价 , 生 能 够 从 中 获 得 成 功 的情 感 体 验 , 持足 够 的 学 保 探 究 热 情 , 生 强 大 的 内在 动 力 , 利 于 学 习 效率 的提 高 。 产 有 在 本 课 例 中 , 计 学 生 活 动 : 看 科 学 家 的单 克 隆抗 体 的制 设 观 备 过 程 , 正 实 验 设 计 ( 自 己设 计 的流 程 图 上 补 充 )并 进 行 自 修 在 ,
例析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泉 州市培 元 中学 江 宜博
∥蓝 通高中 生物课程标准》的知识目 标指出:获得生物学 “
\ \日 基本事实、 概念、 原理、 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探讨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探讨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探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在生物教学中,模型建构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模型建构是指通过建立生物学相关的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和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模型建构的定义、特点、种类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一、模型建构的定义和特点模型建构是指根据特定的对象或系统,运用某种规则和原理,利用具体的材料或图像,构建出可以模拟这一对象或系统运行过程的一种物理或数学模型。

模型建构的特点是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用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模型建构在生物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图形化和形象化的特点,使得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生物学知识。

二、模型建构的种类模型建构的种类主要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型。

物理模型是指通过制作实物模型来模拟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用塑料、泡沫、纸板等材料制作的细胞模型、基因工程模型等。

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来表达生物学的规律和原理。

利用数学公式来描述生物种群的增长模型、基因频率的演化模型等。

计算机模型是借助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技术来模拟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来展示细胞内的生物反应过程、基因突变的影响等。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应用1.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生物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涉及到许多生物体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通过模型建构,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利用不同颜色的塑料模型将细胞器、DNA等结构以三维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细胞内部的结构和功能。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模型建构的过程需要学生动手动脑,这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学生参与模型建构的过程中,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体验。

高三化学学科教学中的模型建构与应用

高三化学学科教学中的模型建构与应用

高三化学学科教学中的模型建构与应用在高三化学学科的教学中,模型建构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建构模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三化学学科教学中的模型建构与应用,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模型建构的重要性模型是化学学科中理解和解释实际现象的重要工具。

通过建构模型,学生可以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和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

同时,模型也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因此,在高三化学学科的教学中,模型建构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模型建构的方法和策略1. 概念模型建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意图、图表和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模型。

例如,在教学酸碱中,可以通过示意图展示酸碱溶液的流动和中和反应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酸碱的性质和反应机制。

2. 数学模型建构:化学中的很多问题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和解决。

例如,在教学化学反应速率时,可以引入速率方程和反应动力学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计算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

3. 三维模型建构:在化学中,有些物质的结构和形状对其性质和反应有很大影响。

因此,通过建构三维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物质的特性。

例如,在教学有机化学时,可以使用分子模型来展示有机物的结构和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

三、模型应用的重要性模型不仅是理解和掌握化学原理的工具,也是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关键。

通过模型的应用,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因此,模型应用在高三化学学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模型应用的方法和策略1. 实验模型应用:在实验中,可以使用模型来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并将所得数据与模型进行对比和分析。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的原因,并通过模型预测和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学生能够通过结合数学知识与生物知识的方式,更加清晰的理解“生长素生理作用”及其双重性的特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下是J.L为大家 ___的xx年关于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之范文。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模型建构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探讨与分析,首先分析了生物数学模型建构的主要优势,其次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模型建构的主要内容以及基本程序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教学实例,对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展开论述与研究。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生物学科的教学活动应当帮助学生了解模型建构等科学方法在生物学科研究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模型建构的基本思维与能力,以模型建构的方式获得生物学科相关知识点。

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教学工 ___必须努力尝试模型建构方法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以不断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水平与科学探究能力。

1.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模型建构思路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实验以及各种观察活动中,不再受到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限制。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投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高、主动性高,利用模型建构工具辅助学习,能够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至抽象,以全方位的掌握生物概念与知识点,进而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模型建构的过程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所学生物知识点。

模型建构自设计至应用本质上就是一个探究发展的过程,学生可以利用所掌握的生物知识点,发散思维并设计构建合理模型,以探究新知识与概念。

同时,模型建构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对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小组间竞争意识有重要意义,并且对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也有重要意义。

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模型建构教学实践活动前,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选择教材中可进行模型建构教学的内容,提高课堂设计水平,优化教师教学水平。

同时,在模型建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可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也有促进作用。

模型建构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

模型建构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

模型建构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在中学生物课堂中,模型建构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学生参与实践操作,建立立体、直观的模型,加深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以下是我对模型建构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

模型建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讲授方式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而通过模型建构,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参与到课程中来,感受到学科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模型建构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生物学中的许多概念和现象是比较抽象的,例如细胞结构、遗传规律等。

而通过建立模型,学生可以通过触摸、组装等方式,深入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模型建构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模型建构过程中,学生通常需要合作完成,他们需要共同讨论、分工合作、互相协作。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四,模型建构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

在模型建构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和解决一系列问题,例如如何选择材料、如何构建模型、如何展示模型等。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模型建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生物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学科,而通过模型建构,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探索新的方法和思路,在学科研究和实践中做出突破。

尽管模型建构在中学生物课堂中有许多优势,但是也面临一些挑战。

模型建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物质资源,对于学校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生的实践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模型建构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指导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开展有效的教学。

模型建构在中学生物课堂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模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模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基础
教学 教育
模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臧守营 (胶州市实验中学,山东 青岛 266300)
模型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最佳契合点,运用模型教学法 能够引导学生转化未知问题成为已知问题,模型方法的形象性 奠定了抽象思维与抽象概念的基础。高中化学是一门理性学 科,通过感性而又理性的模型教学策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 解,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能力。高中化学知识较为抽象,运用模型教学方法,基于学生已 有认知水平、知识结构、能力架构,展开拓展性的分析与思考, 从而拓展知识网络,强化过程与方法体验。
四、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应用能力 知识与能力的升华在于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为强化学生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需要从提升学生 应用能力这一方面出发,运用模型思想,鼓励学生总结和归纳 理论与实际问题的契合点,激励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运用 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寻推动生活、生产发展的策略。模型 思想能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能够将同类事物规律化,构建化学 模型,总结与归纳出事物的相同特性,引导学生归纳出化学知 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化学素养。 例如:对于可逆反应问题,关于“合成氨条件的选择”中涉 及到化学平衡相关知识。N2+3H2?2NH3(高温高压催化剂),运 用数式模型、数图模型等,结合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方面 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索最大反应速度、最大转化率要求下 的条件选择方案。学习“碱金属”时,构建碱金属活性强弱模型, 分析碱金属、碱金属氧化物应条件与反应情况,促进学生解 决问题并归纳出知识框架。 总结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模型教学思想,引导学生探寻 生活中的实际模型,鼓励自主体验、思维拓展与解决问题,在自 主思考、合作互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化 学科学素养。高中化学运用模型教学方法还需要注意:一是引 导学生找出原型与模型之间的相似与不同,精确表达出模型的 框架、体系和运用的前提;二是模型是研究过程中对象的科学 替代,但需要结合原型实际进行分析;三是对模型的研究可以 得出相关原型的信息。运用模型教学,鼓励学生思维发散,创新 研究,深化知识体系,构建出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念模型:
3. 构建的一般步骤:
⑶标明概念之间关系 :
一、概念模型:
3. 构建的一般步骤:
⑷修改和完善:
概念图建立后,一般要经过多次的修订:首先自己 对所建立的概念图要认真审阅,仔细推敲,看是否反映了 概念的核心、内涵和外延;其次要将概念图给他人看,不 同人看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概念图建成后不同人的使 用是否会造成误解,因为我们自己看,我们只会按照我们 已经形成的思路去思考,而其他人就不一定。
(2)构建等级概念模型用以纠正知识的偏 差
一、概念模型:
4. 概念模型的类型及作用:
(3)构建放射概念模型用以建立知识的网 络
一、概念模型:
4. 概念模型的类型及作用:
(4)集合形式
一、概念模型:
5. 概念模型构建的范围
(1)根据一节教材内容构建概念模型
一、概念模型:
5. 概念模型构建的范围
(4)按照相互关系连接各基本原件;
按照上述要求相互之间初步连接。
(5)检验与修补。
对照模型构建要求,不断检验和修补模型。
A
T
T
A
G
C
C
G
三、物理模型:
3. 新课程教材涉及内容:
生物体结构体结构模 型、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生物膜镶嵌模型、减数 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等。
二、数学模型:
2.构建的一般步骤:
(1)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细菌基数为N0,细菌每分裂一次需要一定的时间。
(2)提出模型假设: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
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以细菌繁殖Nt=N0 λt为例
二、数学模型:
2.构建的一般步骤:
(3)根据实验数据,建构模型: Nt=N0 λt,N0代表细菌初始数量,t表示第几代,Nt表示t代细菌数量。 (4)进一步观察,修正模型:
二、数学模型:
3.其他常见的数学模型:
• (5)遗传病概率:一对夫妇,其后代若仅考虑甲病的得病 几率,则得病可能性为a,正常的可能性为b,若仅考虑乙病 的得病几率,则得病几率为c,正常的可能性为d,则这对夫 妻结婚后,要生一个孩子,此孩子①只有一种病的可能性是 多少?②两病均患可能性是多少?③患病的可能性是多少? ④不患病的可能性是多少? • 数学模型:①X(只有一种病)= a+c—2ac=ad+bc • ②X(两病均患)= ac=(1—b)×(1—d) • ③X(患病)= a+c—ac =ad+bc+ ac • ④X(不患病)=bd=(1—a)×(1—c)
模型构建要求:
1. 明确需要制作模型的特点; 2. 对照制作步骤进行有序操作;
3. 注意后期检验和完善。
谢谢大家
1
2
3
4
8 6 7 9
5
(2)根据一章教材内容构建概念模型
一、概念模型:
5. 概念模型构建的范围
(3)根据一册教材内容构建概念模型
二、数学模型:
1.定义: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 质的数学形式。或者说是为了某种目的,用 字母、数字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 或不等式。
二、数学模型:
2.构建的一般步骤:
(1)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2)提出模型假设; (3)根据实验数据,建构模型; (4)进一步观察,修正模型。 以细菌繁殖Nt=N0 λt为例
(5)规范绘制概念图应注意:
概念图中每个概念只出现一次。 连接两个概念间的联系词应尽可能选用意义表 达具体明确的词。 概念名词要用方框和圆圈圈起来,而联系词则 不用。
一、概念模型:
4. 概念模型的类型及作用:
(1)构建环状概念模型用以理解知识的联 系
一、概念模型:
4. 概念模型的类型及作用:
② X(蛋白质分子量)=na—18· (n—m)
二、数学模型:
3.其他常见的数学模型:
• (2)DNA的结构: • ①已知某一种碱基的比例,求解另外一种与之不能配对的碱 基所占的比例? • 数学模型:X%=50%—B% • 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X%为所求碱基的比例;50%为碱基 数的一半;B%为已知碱基所占的比例。 • ② 已知DNA分子其中一条链中不能配对的两个碱基之和占 该单链碱基总数的比率为n时,则另外一条链中,其相对应 的比值是多少? • 数学模型:X(另外一条单链)=1—n
二、数学模型:
3.其他常见的数学模型:
• (8)能量流动数学模型: • 数学模型:Qn+1=λQn • 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Qn+1表示n+1营养级同化的能 量;λ表示从n营养级到n+1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Qn表示n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三、物理模型:
1.定义:
物理模型就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 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在教材中出现的也有 很多,比如细胞模型,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 意图,DNA的双螺旋结构,生态农业系统 等等。
一、概念模型:
3. 构建的一般步骤:
⑵画出初步关系图并建立连接 ; 初步拟定概念图各个概念之间的纵向和横向 分支,然后先用铅笔描出初步的连接,箭头的指 向等。上下级关系、并列关系等都要注意排列的 位置,尽量避免交叉。如图形中的自由重组和交 叉重组、变异性和多样性应该是并列的,而导致 新基因型产生的原因应该是基因重组等。建立初 步连接后要仔细的审定一下连接是否合理,如不 合理要及时纠正。
模型的分类
三种模型的建构
一、概念模型:
1.定义:
概念模型是对真实世界中某个问题域内的 事物进行描述,多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 本质特征的模型,是对研究客体所做的一种科 学抽象,也可以称之为抽象模型。 概念模型包括:中心概念、内涵、外延。 在新课程生物教材中,概念模型通常以概念图 的形式出现,表达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 知识的网络构架。通过概念模型的构建,有利 于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和联系。
二、数学模型:
3.其他常见的数学模型:
• (3)DNA分子的复制:
• ①复制n次,需游离的与已知碱基不能配对的碱基数是:
• 数学模型:N=(2n-1)M(1/2q-1) • ② 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与已知碱基不能配对的碱基数是:
• 数学模型:N=2(n—1)M(1-2q)/2q
• 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为所求碱基酸数量;n次复制或第n次复 制;M为某种碱基的数量;q为这种碱基所占的比例。
二、数学模型:
3.其他常见的数学模型:
• (6)基因频率: • ①抽样调查:新课程教材中给出了种群抽样调查后基因频率的计 算方式,根据课本给出例题总结出来的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为: • 数学模型:A=AA个体比率+Aa个体比率/2; a=Aa个体比率/2+aa 个体比率 • ② 稳定群体基因频率:对于大而稳定的种群,由于基因频率一般 是稳定的,所以不会给出很多参考数据,往往只有一个数据,对 于这一类问题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为: • 数学模型:(p+q)2⇒p2+q2+2pq=1 • 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如p表示显性基因基因频率,则q表示隐性 基因基因频率,p2表示显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q2表示隐性纯合 子基因型频率,2pq表示杂合子基因型频率。
一、概念模型:
2. 新课程教材涉及内容: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涉及概念的内容非常多, 几乎每一章、每一节内容都可以用概念图的形式 加以表示,在复习时,还可以将不同章节的相关 内容以概念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便同学们形成 一定的知识网络,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复习。
一、概念模型:
3. 构建的一般步骤:
二、数学模型:
3.其他常见的数学模型:
• (4)遗传定律: • ① 将Dd个体自交,在F1中选择显性个体让其自交得到F2,在F2 中再选择显性个体让其自交,……,Fn代中,能够稳定遗传的显 性个体占所有显性性状个体的比例是多少? • 数学模型:X=(2n—1)/(2n+1) • ② 将Dd个体自交,在F1中选择显性个体让其自由交配(自交和杂 交)得到F2,在F2中再选择显性个体让其自由交配,……,Fn代 中,能够稳定遗传的显性个体占所有显性性状个体的比例是多少? • 数学模型:X= n/(n+2) • F1的配子数、表现型、F2基因型数目、分离比与杂交亲本基因 对数的关系
浅谈高中教学中的模型建构
• 建模的背景 • 建模的理论 • 模型的概念 • 模型的分类 • 模型的建构
模型建构的背景
• 贝塔朗菲的系统论 •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
• 建构主义理论
•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模型的概念
一、概念模型:
3. 构建的一般步骤:
⑴理清概念之间关系:
在基因重组概念模 型中,首先要确定杂合子 、自由组合、交叉重组、 基因重组、新基因型、新 表现型、变异性、多样性 、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各个 概念的范围、前后关系等 。比如自由重组和交叉重 组应该是并列关系,新基 因型是新表现性的基础和 原因等等。
•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表述
“模型是与真实物体、单一事件或一类事 物对应的而且具有解释力的试探性体系或 结构。”
模型的概念
• 必修1中对模型的定义: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 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 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 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 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⑴理清概念之间关系 ;
⑵画出初步关系图并建立连接 ;
⑶标明概念之间关系 ; ⑷修改和完善。
一、概念模型:
3. 构建的一般步骤:
以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模型构建为例来加以说明
一、概念模型:
3. 构建的一般步骤:
⑴理清概念之间关系: 要构建概念图,首先要明确各概念范 围,确定各关键概念等级,然后理清几个 概念之间的关系。关键概念关系理不清, 就无法正确的构建概念图,所以理清关系 是构建概念图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 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