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意思_全诗赏析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意思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意思“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释】①参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
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②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③“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翻译】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
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
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
我本想学“乘桴”退出官场,现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了。
如今政局转为平和,我也是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
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鉴赏】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
如此措辞,自无痕迹。
”“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而“以彼物比此物”,就很难不露痕迹。
但这四句诗,却是不露“比”的痕迹的。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
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
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
”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
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
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
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
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
诗词鉴赏: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诗词鉴赏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代: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译文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
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
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成池优美的乐声。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注释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
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鲁叟:指孔子。
乘桴(fú):乘船。
桴,小筏子。
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
也隐指老庄玄理。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轩辕,即黄帝。
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
恨:悔恨。
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赏析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名句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名句诗题中计下准确的时日,足以说明这一天对于苏轼来说是一次新生的标志。
所以,前四句以同样的句式排比对偶而下,一气呵成,似是以活泼欢快的节奏唱出生命澄澈的欢歌。
一次一次悲喜交迭的遭逢,仿佛是对灵魂的洗礼,终于呈现一尘不染的本来面目。
甚至儒学圣人乘桴浮海的那份道德守持也被超越,苏轼在大海上听到的是民族文化始祖轩辕黄帝的奏乐之声。
来自太古幽深之处的这种乐志,是浑沌未分、天人合一的音响,是包括人在内的自然本身的完满和谐,它使东坡老人又一次从道德境界迈向天地境界。
因此,回顾这海南一游,乃是生命中最壮丽的奇遇,虽九死而不恨。
这是政治上的自我平反,也是人格上的壁立千仞,而更是生命之歌融入天地自然之乐章,成为遍彻时空的交响。
小题1:①比喻(1分);②用“苦雨终风”变晴和“云散月明”喻自己受到的各种打击和挫折已终结,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
(2分)小题2:①“九死南荒吾不恨”。
②遭受人生打击,历尽坎坷艰险,仍心胸坦荡,乐观豁达。
(各2分)小题1:试题分析:“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
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
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
”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
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
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
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
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
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
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一步抒写。
“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
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
大海的诗句唯美
大海的诗句唯美1.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苏轼释义: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
2.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望海楼晚景·横风吹雨入楼斜》宋苏轼释义: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
3.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浪淘沙·白浪茫茫与海连》唐白居易释义:白浪一望无边,与海相连,岸边的沙子也是一望无际。
4.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唐岑参释义:置酒送君在那天山城郭,热海之畔夕阳正要西落。
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释义: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6.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早寒江上有怀》唐孟浩然释义: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7.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许浑释义:苍莽的树色随城关远去,黄河呼啸流进遥远海洋。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离思五首·其四》唐元稹释义: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9.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释义: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10.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释义: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2.关于海的优美的诗句1、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
天空和大海也显得更加清明可爱了。
风,轻轻地吹着,掠过了银波闪闪的海面,带来了周围小岛上的五月的花香。
在那银波粼粼的海面上,有一条显得特别明亮的银色的光带,笔直地通往月亮升起的地方,使人联想起这是一条通往月宫的大路。
这大路,就好像是一片灿烂的碎银铺成的。
我们的船,就沿着这条碎银铺成的大路,迎着月亮,向前飞驰前进。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
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1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赏析纪昀评此说:“前半纯是比体。
如
此措辞,自无痕迹。
”“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而“以彼物比此物”,就很难
不露痕迹。
但这四句诗,却是不露“比”的痕迹的。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
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
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
”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
一是表明“欲三更”,黑
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
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
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
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
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
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
海边的古诗
海边的古诗1.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释义: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晴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2.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苏轼《望海楼晚景五绝》释义:海上波涛初来时像一条白线,转眼在望海楼前就变成雪堆一样了。
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释义: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释义: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的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释义:月映江面,犹如飞天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6.茫茫冬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
——黄遵宪《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释义:太平洋的冬天的茫茫海水的波澜好像与天边连到了一起,天边散落的月光都团聚到了一起。
7.海上无风时,波涛安悠悠。
——白居易《题海图屏风》释义:海面上没有风的时候,波涛都是安安静静的。
8.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梁启超《天平洋遇雨》释义:一场雨横跨两个大洲,眼前大雨巨浪涤荡了天地之后向东流去。
9.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
——李商隐《题白石莲花寄楚公》释义:大海里面的龙宫应该有无限大,像天一样高的雁塔又有几层呢。
10.湖月映大海,天空何漫漫。
——常建《赠三侍御》释义:月亮照在大海里,天空看起来好像无边无际的样子。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意思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意思
《聊聊“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意思》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句话到底啥意思。
你看哈,这云就像是生活中的那些烦心事,有时候乌泱泱地聚在一起,把咱的心情都给遮住了。
但总会有云散的时候呀,云一散,那月亮就亮堂堂地出来啦!这月亮就好比咱心中的希望和美好呀。
那谁来点缀这云散月明的美景呢?嘿嘿,其实就是咱自己呀!咱得有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这一切。
再说说“天容海色本澄清”,这天和海本来就是清澈的呀,就像咱的生活本质其实也是很纯净美好的。
只是有时候我们被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给弄迷糊了,忘记了生活原本的样子。
咱在这世上走一遭,总会遇到些风风雨雨,就像那云会遮住月亮。
但咱可不能被这些困难打倒呀,得相信云总会散,月明总会来。
就像咱过日子,可能会有一阵子过得乱糟糟的,但只要咱保持本心,那生活终究会恢复它原本澄清的样子。
有时候咱得学会在困难中找乐子,就像在那乌云密布中寻找一丝缝隙,让月光透进来。
别老是愁眉苦脸的,要乐观起来呀!咱得明白,生活中的那些不如意都是暂时的,就像那云不可能永远遮住月亮一样。
总之呢,“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相信美好总会到来,生活的本质是美好的。
不管遇到啥困难,咱都要积极面对,自己去点缀那美好的瞬间,让生活绽放出它原本该有的光彩。
就这么简单,咱可别想得太复杂啦!好啦,今天就说到这咯,下次再聊呀!
哈哈,是不是觉得这句话其实也没那么难理解呀!咱就用平常心去感受,就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啦。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原文、赏析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原文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绍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之流执掌朝政,专整元祐旧臣;苏轼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前后七年。
直到哲宗病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古代诗歌赏析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练习及答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
鲁叟:指孔子。
乘桴:乘木筏子。
《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轩辕,即黄帝。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5.(请填涂答题卡第9题)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B.首联“参横斗转”既照应诗题,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意。
C.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D.尾联作者说九死不恨,意为无恨也无希望,表达遭贬蛮荒的悲戚无奈和心灰意冷。
16.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0分)17.(1)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形象,君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作为君子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在《孟子·敢问夫子恶乎长》中,“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作为君子要善于“养气”;在《季氏将伐颛臾》中,“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作为君子不要心口不一;在《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作为君子虽人生失意依然要潇洒自信。
总之,要想成为谦谦君子,正如《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所言,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根本。
(2)月亮,亘古不变。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的意思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的意思“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释】①参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
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②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③“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翻译】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
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
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
我本想学“乘桴”退出官场,现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了。
如今政局转为平和,我也是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
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鉴赏】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
如此措辞,自无痕迹。
”“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而“以彼物比此物”,就很难不露痕迹。
但这四句诗,却是不露“比”的痕迹的。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
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
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
”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
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
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
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
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哲理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哲理1. 纵观自然界的美丽景象,无不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智慧。
云散月明,是大自然无尽的魅力,它们点缀着宇宙间的华丽画卷,给人们带来无尽的遐想与美好。
2. 云散指的是云彩在风的吹拂下逐渐散开,不再厚重浓密,而是轻盈舒展。
这种景象正如人生中的烦恼和困难,在时间的冲刷下逐渐消散,让心灵重新变得清澈、通透。
3. 月明则代表着皎洁明亮的月光,它能够照亮夜空,照亮大地,使得黑暗变得明朗。
月光就像人生中的希望和温暖,无论是在困难中或是迷茫中,总有一束光明在照耀着前行的方向。
4. 天容海色则是自然界的奇妙景象,天空的晴朗和海洋的湛蓝相互交融,呈现出绝美的景色。
这种景象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也让人思考人生中繁华与淡泊之间的抉择。
5. 诗文中的“谁点缀”和“本澄清哲理”则点明了自然界的美景虽然华美,但仍是哲理深刻的隐喻。
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有其深刻的意义和启示,使人们在赏美景的也能够悟出人生的智慧。
6. 从此意义上看,云散月明,天容海色的美景并非仅仅是自然现象的外在表象,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揭示。
它们提醒人们要保持一颗清澈透明的心灵,修炼内心的品德和气质。
7. 在现代社会的纷繁复杂中,这些自然元素提示着人们应该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态度,不被功利和物质蒙蔽,不偏离初心,继续向着真、善、美的追求前行。
8. 云散月明,天容海色的景象,还启示人们虽然人生充满了曲折和艰难,但只要心灵明亮,坚持不懈,一定能够度过难关,走向美好的彼岸。
9. 我们应该通过赏识自然美景来启发生活,不仅仅是享受美的物质享受,更要融入其中,学习自然的智慧和哲理,使得自身的品行更加高尚端正。
10. 云散月明的美景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启迪。
这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之一。
11. 云散月明,天容海色,这些自然美景不仅是大自然的赏赐,更是对人类生活和品质的一种启发。
人们应该珍惜这些美景,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翻译与赏析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翻译与赏析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
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
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
我本想学乘桴退出官场,现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了。
如今政局转为平和,我也是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
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苏轼绍圣四年(一o九七)被贬海南,六月十一日渡海南下,次日至海南岛,元符三年(一一oo)五月遇赦,六月二十明晃晃度海北上,量移(被贬到远方的官员,遇赦酌量移到较原地靠京城较近的地方做官)廉州(今广西合浦、灵山等地),在海南岛稽留的时间正好是三年零八天。
这首诗就是写渡海北上那个晚上的情景。
这首诗是元符三年(1100)苏轼北归夜渡琼州海峡时所作。
诗的前四句真切描绘了渡海夜景:参横斗转、风住雨停、云散月明、海天澄清。
然而,正如纪昀所说,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三引)。
诗人在这里并不是单纯地描写景物,而是指物譬喻,有所寄托。
诗中的景物不仅仅是渡海时的具体环境,而且是时局的象征:滓秽太清的章之流被黜,朝廷恢复清明,襟怀澄澈的诗人终于洗脱垢辱。
借景寓意,意与景融,自无痕迹。
末二句的豪壮宣言,掷地有声,表达了诗人对南荒的热爱和赞美,更是充分体现了诗人坚持操守的信念和豪迈旷达的襟怀。
贺裳《载酒园诗话》云:坡诗吾第一服其气概。
后至垂老投荒,夜渡瘴海,犹云: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如此胸襟,真天人也。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英译
题目: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内容:1. 想要准确翻译这句古诗,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情感。
2.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句诗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沉思。
3. 云散,代表着天空的明净和通透,月明则是庙堂之上的光辉。
那是大自然的宣美之声,是自在之真谛。
4. 而天容海色本澄清,则表现着自然界原本的纯净和清澈的状态。
将这些美丽的景象作为诗歌的比喻,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敬仰和向往。
5. 英文翻译:The dispersing clouds and the bright moon, who is the embellishment? The serene sky and the clear sea, originally pure and clear.6. 从诗句的内涵来看,应该选择一种较为含蓄且能准确表达其意境的英文表达方式。
7. 在翻译中,需要注意对原诗的尊重和理解,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8. 而在表达方式上,应该选择一种与原诗情感相符的语气和词汇,使翻译能够传达出原诗的韵味和意境。
9. 最终的翻译结果需要在尊重原诗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英文表达方式,准确传达出原诗的情感和意境。
10. 在英译这句诗的时候,需要仔细斟酌每一个词语的选择,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11. 英文翻译的质量对于一句中文诗歌的表达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注意。
12. 最终的英文翻译应当能够在保持原诗的意境和情感的基础上,让不懂中文的读者能够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13. 总结:通过对“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分析和翻译,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也能够更加准确地将其传达给不懂中文的读者。
这也提醒了我们在进行诗歌翻译时需要注重语境和情感的表达,提高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14. 在进行诗歌翻译时,除了语境和情感的表达,还需要关注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15.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句诗中,所蕴含的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于翻译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谜语一则_文言文翻译
原文: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一元复始天地新,万象更新日月新。
译文:
这则谜语说的是:云散了,月亮才显得明亮,是谁点缀了这一切?天空的容颜和海的颜色原本就是清澈透明的。
一元复始,天地都显得新了,万物都在更新,日月也在更新。
下面是对这则谜语的详细解析:
首先,谜语中的“云散月明谁点缀?”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夜晚的景象。
当云彩散去,月亮才得以显现,仿佛有谁在点缀这天空。
这里的“点缀”意味着装饰、美化,暗示了自然之美无需人为修饰,便能展现出它的魅力。
接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之美的本质。
天空和海洋的颜色原本就是清澈透明的,无需任何修饰。
这里的“本澄清”意味着自然之美的本质,无需外加任何东西。
然后,“一元复始天地新”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哲理:岁月更迭,时间不断向前,万物都在更新。
这里的“一元”指的是一个时间单位,代表着时间的流逝。
天地因此而显得新鲜,意味着世界在不断变化,充满了生机。
最后,“万象更新日月新”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力量。
日月更替,万物万象都在更新,意味着世界在不断进步,充满了希望。
总之,这则谜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时间的力量和世界的美好。
它告诉我们,自然之美无需修饰,时间的流逝使世界不断更新,万物都在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
连绵【赏析一】诗歌从渡海所见开笔。
看似写景,实说自己的命运雨过天晴。
颔联用《晋书谢重传》事。
谢重陪会稽王司马道子夜坐,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
重曰:不如微云点缀。
道子戏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作者以此表达自本澄清而陷害者居心不净。
颈联中鲁叟即孔子。
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苏轼也力主改革弊政而道不行。
孔子想去海外行道而没去;苏轼去了也无法行道,因此,空余鲁叟乘桴意罢了。
表达了他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
苏轼绍圣四年被贬海南,六月十一日渡海南下,次日至海南岛,元符三年五月遇赦,六月二十明晃晃度海北上,量移廉州,在海南岛稽留的时间正好是三年零八天。
这首诗就是写渡海北上那个晚上的情景。
【赏析三】白的。
这句承接上句,也是一种比喻,意思说,在政治上,不用别人帮我洗刷污垢,我本来就是清清白白的。
有人评论说:前半纯是比喻,如此措辞,自无痕迹。
就是说,前面四句都是用比喻的手法。
的确是这样的,前四句象是写景,实则写意,比喻巧妙,不露痕迹,形象鲜明,而且还含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五六句是议论。
孔丘曾经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说,政治主张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
第五句说,徒然剩下鲁国老人孔丘关于乘桴的主意。
言外之意是,本想学乘桴退出政治舞台的,现在不用学这个了,孔丘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的了。
传说古时黄帝演奏过《咸池》这个乐曲。
第六句用了这个典故,说,我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
言外之意是说,政局转为平和了。
这一联对政治的议论,说明他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精神。
那天夜里渡海,是东坡终于被朝廷召回,要从海南回到中原了。
所以这里写的天容海色,是政治的天容海色,也是诗人渡海那夜时所见真实的天容海色。
连日的阴雨,终于露出了青天。
届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4含解析
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4)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
②鲁叟:指孔子。
乘桴:乘木筏子。
《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B.首联"参横斗转"既照应诗题,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意。
C.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D.尾联作者说九死不恨,意为无恨也无希望,表达遭贬蛮荒的悲戚无奈和心灰意冷。
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进艇①杜甫南京②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③无谢④玉为缸。
(注)①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杜甫寓居草堂之时。
②南京:指当时的成都.③瓷罂:盛酒浆等用的陶瓷容器。
④无谢:犹不让,不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南”两“北”各当句自对,“南”“北”又上下句互对,音韵和谐,自然流畅。
B.颔联紧扣诗题,描写诗人在晴朗的白日里,与老妻幼子乐游于清江之上,富有生活情趣.C.颈联写浣花溪畔“俱飞蛱蝶”和“并蒂芙蓉”的美景,意在表达对此地环境的喜爱之情.D.尾联写作者与家人享用茶浆,虽用的是粗陋的瓷器,但作者却认为足以比得上玉制容器。
2.明末清初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公艰难入蜀,得携妻子,此不幸中之幸也,故形之于咏歌.”请分析诗人的“不幸”与“幸”在本诗中的表现。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意思-赏析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意思|赏析译文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
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
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
我本想学乘桴退出官场,现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了。
如今政局转为平和,我也是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
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作者:佚名纪昀评此说:前半纯是比体。
如此措辞,自无痕迹。
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而以彼物比此物,就很难不露痕迹。
但这四句诗,却是不露比的痕迹的。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
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
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
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
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
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
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
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
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
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一步抒写。
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
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
而且还用了句内对:前句以月明对云散,后句以海色对天容。
这四句诗,在结构方面又有共同点:短句分两节,先以四个字写客观景物,后以三个字表主观抒情或评论。
唐人佳句,多浑然天成,情景交融。
宋人造句,则力求洗练与深折。
从这四句诗,既可看出苏轼诗的特点,也可看出宋代诗的特点。
苏轼的流放生涯与自我超越——《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赏析
苏轼的流放生涯与自我超越——《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赏析作者:赵忠敏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3期摘要:《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苏轼晚年遇赦北归途中所写的作品,该诗用典贴切,对仗工巧,在凝练的字句中,传达出耐人寻味的理性思致。
该诗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其中包含了对纷乱时局的隐忧和期待;对于儒家情怀的认同和归趋;对于“恨”的治愈和超越;以及对于朝中政敌的蔑视。
关键词: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理性思致自我超越苏轼的一生,可以用他的《定风波》词来概括,那就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二十一岁进士及第,此后二十余年主要在地方任职,仕途大致还算平顺。
但是在他四十三岁那年,因为写诗讥讽朝廷新法,被政敌诬陷下狱,酿成“乌台诗案”,谪官黄州,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此后宋哲宗即位,他再度被起用。
然而在五十八岁那年,章、蔡卞等奸党又以“讥斥先朝”的罪名,将他贬至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州市)。
直到宋徽宗初年,他才受到朝廷赦免,但不幸的是,他在行至常州时便与世长辞。
综观苏轼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坎坷跌宕。
然而在苏轼看来,这种贬谪的经历,却成为一生值得自豪的功业,正所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1.。
苏轼在流放儋州期间,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便是其中的一首名篇。
它是苏轼历经七年的岭海生涯之后,遇赦北归途中所写的作品。
渡海,既是流放生涯的终结,又是崭新人生的开始。
然而世事沧桑,过往的一切令人恍如隔世,残存的余生又将走向何方?诗人用他对生命的体悟,抒写了这首看似平淡的小诗,其中蕴含的情感也耐人寻味: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2.首联“参横斗转”指的是夜间渡海所见,抬头望见天空中参、斗两个星宿。
如果在中原地区的话,这一天象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
但在海南,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参、斗二星的出现,才不过是三更时分,即现在二十三点到凌晨一点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出自宋代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
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
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
我本想学“乘桴”退出官场,现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了。
如今政局转为平和,我也是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
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注释
①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
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②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③“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④鲁叟——指孔子。
乘桴(fú)——乘船。
桴,小筏子。
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⑤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
也隐指老庄玄理。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轩
辕,即黄帝。
⑥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
恨——悔恨。
⑦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赏析】
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
如此措辞,自无痕迹。
”“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而“以彼物比此物”,就很难不露痕迹。
但这四句诗,却是不露“比”的痕迹的。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
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
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
”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
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
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
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
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
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
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
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一步抒写。
“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
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
而且还用了句内对:前句以“月明”对“云散”,后句以“海色”对“天容”。
这四句诗,在结构方面又有共同点:短句分两节,先以四个字写客观景物,后以三个字表主观抒情或评论。
唐人佳句,多浑然天成,情景交融。
宋人造句,则力求洗练与深折。
从这四句诗,既可看出苏轼诗的特点,也可看出宋代诗的特点。
三、四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
就客观景物说,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
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欲三更”,继而说“也解晴”;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月明”,还有“谁点缀”呢?又意味深长地说:“天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
而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
仅就这一点
说,已经是很有艺术魅力的好诗了。
然而上乘之作,还应有言外之意。
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语言明净,不会让读者直接觉得得用了典故。
但仔细寻味,又“字字有来历”。
《晋书·谢重传》载:谢重陪会稽王司马道子夜坐,“于时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
重率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
’道子戏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参看《世说新语·言语》)“云散月明谁点缀”一句中的“点缀”一词,即来自谢重的议论和道子的戏语,而“天容海色本澄清”则与“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契合。
这两句诗,境界开阔,意蕴深远,已经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哲理的启迪;再和这个故事联系起来,就更能让人多一层联想。
王文诰就说:上句,“问章惇也”;下句,“公自谓也”。
“问章惇”,意思是:你们那些“居心不净”的小人掌权,“滓秽太清”,弄得“苦雨终风”,天下怨愤。
如今“云散明月”,还有谁“点缀”呢?“公自谓”,意思是:章惇之流“点缀”太空的“微云”既已散尽,天下终于“澄清”,强加于他的诬蔑之词也一扫而空。
冤案一经昭雪,他这个被陷害的好人就又恢复了“澄清”的本来面目。
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用典贴切就可以丰富诗的内涵,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五、六两句,转入写“海”。
三、四句上下交错,合用一个典故;这两句则显得有变化。
“鲁叟”指孔子。
孔子是鲁国人,所以《饮酒诗》有“汲汲鲁中叟”之句,称他为鲁国的老头儿。
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我的道在海内无法实行,坐上木筏子飘洋过海,也许能够实行吧!苏轼也提出过改革弊政的方案,但屡受打击,最终被流放到海南岛。
在海南岛,“饮食不具,药石无有”,尽管和黎族人民交朋友,做了些传播文化的工作;但作为“罪人”,是不可能谈得上“行道”的。
此时渡海北归,回想多年来的苦难历程,就发出了“空余鲁叟乘桴意”的感慨。
这句诗,用典相当灵活。
它包含的意思是:在内地,他和孔子同样是“道不行”。
孔子想到海外去行道,却没去成;他虽然去了,并且在那里呆了好几年,可是当他离开那儿渡海北归的时候,却并没有什么“行道”
的实绩值得他自慰,只不过空有孔子乘桴行道的想法还留在胸中罢了。
这句诗,由于巧妙地用了人所共知的典故,因而寥寥数字,就概括了曲折的事,抒发了复杂的情;而“乘桴”一词,又准确地表现了正在“渡海”的情景。
“轩辕”即黄帝,黄帝奏乐,见《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苏轼用这个典,以黄帝奏咸池之乐形容大海波涛之声,与“乘桴”渡海的情境很合拍。
但不说“如听轩辕奏乐声”,却说“粗识轩辕奏乐声”,就又使人联想到苏轼的种种遭遇及其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动。
就是说:那“轩辕奏乐声”,他是领教过的;那“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他是亲身经历、领会很深的。
“粗识”的“粗”,不过是一种诙谐的说法,口里说“粗识”,其实是“熟识”。
尾联推开一步,收束全诗。
“兹游”,直译为现代汉语,就是“这次出游”或“这番游历”,这首先是照应诗题,指代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但又不仅指这次渡海,还推而广之,指自惠州贬儋县的全过程。
1094年(绍圣元年),苏轼抵惠州贬所,不得签书公事。
他从1097年(绍圣四年)六月十一日与苏辙诀别、登舟渡海,到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渡海北归,在海南岛渡过了三个年头的流放生涯。
这就是所谓“兹游”。
下句的“兹游”与上句的“九死南荒”并不是互不相承的两个概念,那“九死南荒”,即包含于“兹游”之中。
不过“兹游”的内容更大一些,它还包含此诗前六句所写的一切。
弄清了“兹游”的内容及其与“九死南荒”的关系,就可品出尾联的韵味。
“九死”,多次死去的意思。
“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
然而“九死南荒”,全出于政敌的迫害;他固然达观,但也不可能毫无恨意。
因此,“吾不恨”毕竟是诗的语言,不宜呆看。
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也见于言外。